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课时1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时分层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课时1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时分层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我们的中华文化 A 组 基础达标 1.一个小儿醒目的站立在象征宗祠的屋顶下,这便是汉字的“字”。 “字”的造字 意图可以理解为,把新生命领到天地、祖先面前,通过某种命名仪式,希望他承担起沟通的 使命。下列关于汉字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汉字是我国现阶段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②汉字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明标志 ③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④汉字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大众传媒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B [大众传媒是我国现阶段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①错误。口语不是大众传媒,④错误。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轨迹,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 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重要文明标志,②③符合题意。] 2.中国姓氏文化在世界独树一帜,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社会,与女娲传说有关,姬、 姜、赢、姒、妊、妘、娮、姚等姓氏,都体现了母系社会的特征。这体现出(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文字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③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 脉相承 ④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C [题干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悠久和继承性,①③正确。题干所提的姓氏,不是反映文字, ②不符合题意。题干不反映文化间的包容关系,④不符合题意。] 3.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 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上述材料说明 (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内涵丰富 ④中华 文化博采众长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C [国画作为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形式,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体现了中 华文化独树一帜,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②③入选。①④材料未体现。] 4.(2017·郑州质检)出门在外,最难改的是乡音,最亲切的是方言。方言被称作我国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民间文化的活化石,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方言却日渐衰微,流失严重。一些人士和地方疾 呼,保护方言刻不容缓,这是因为我国方言( ) ①魅力独特,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②因时而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③绚丽多彩, 是地域文化的基本载体 ④运用广泛,是不同民族间沟通交流的工具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保护方言指向文化的稳定,而不是变化,故②不符合题意;方言具有各自特色,很 难成为不同民族间交流的工具,故④观点错误;方言的独特魅力、文化载体作用等要求我们 加强对方言的保护,故①③正确。] 5.产生于西汉时期的儋州调声,是儋州人民自己创造的原生态歌谣,直到今天仍流传 于海南省儋州一带,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这表明( ) ①传统文化具有区域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④传 统文化具有先进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B [本题考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儋州人民自己创造的”“直到今天仍流传于海南 省儋州一带”,①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明确提及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特征,②与题干无关; ④错误,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6.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节目既异彩纷呈,极具民族韵味,又抒发了热爱家乡 和热爱祖国的真情实感。从中可以看出( ) ①各民族文化是民族特性和中华文化共性的统一 ②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③各民族文化相互促进,逐步走向趋同 ④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A [③错误,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既相互促进,又保留着各自的特色,不会走向趋同; ④错误,各民族文化都有精华和糟粕,不能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7.中国“和”文化历史悠久,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 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这表明( )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④传统思想都是优 秀文化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D [中国“和”文化历史悠久,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 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故②③正确; ①与题意无关,故排除;④说法错误,传统思想有优秀和落后之分。] 8.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著名学者楼宇烈曾说过,到 底是中国文化影响了佛教,还是佛教影响了中国文化,现在已经说不清楚,也不怎么重要了, 佛教已经深入到中国的文化骨髓里面去了。这主要说明 ( ) A.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B.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C.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D.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B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佛教传入中国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 互影响,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B 项说法正确;A、C、D 项观点都与题意不符,故 排除。] 9.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语言文字,其中许多词汇源于少数民族语言,如“胡 同”来自于蒙古族语, “悖悖” “萨其马”来自于满语。许多民族乐器在汉语称谓中也 多是采用少数民族语音的谐音。这表明( ) ①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必然进程 ②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 ③推广普通话有助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化发展 ④不同民族语言的融合可以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许多民族乐器在汉语称谓中也多是采用少数民族语音的谐音,这表明各民族文化的 相互交融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必然进程,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①②符合题 意。] 10.(2017·沈阳模拟)云南省丽江的纳西古乐源于汉族的词牌、曲牌音乐,道教科仪音 乐,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相传为宋乐。整个乐曲分为“神州”和“华通”两个大调,并根 据不同内容分为“清河老人”“小白梅”“水龙吟”等五十多个小调。由于这套乐曲长期在 纳西族地区广泛演奏,在流传中逐步融合了纳西族的格调。由此可见,纳西古乐( ) ①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丽江地理环境决定的 ②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促进 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具 有悠久的历史,是纳西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A.①② B.①③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C.②④ D.③④ D [纳西古乐长期在纳西族地区广泛演奏,在流传中逐步融合了纳西族的格调,具有鲜 明的民族特色,是纳西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③④正确;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地域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但①中“决定”的说法错误;②中“根 本动力”的说法错误。] B 组 能力提升 11.我国著名科学家屠呦呦当年在实验中陷入困境,最后遍查古籍,在 1700 年前东晋 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找到线索(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这才做出了挽救几百 万人生命的成果。由此可见( )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②中华文化具有民族性、相对稳定性 ③没有文化发 展,就没有文化继承 ④我们应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B [题干中的古籍说明①正确;由题干中中华文化的作用,说明④正确;②在题干中没 有体现;③颠倒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2.李克强总理在向英国智库发表演讲时说,包容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虽然东西方 文明源头不同,但彼此都懂得和谐相处、包容互鉴的可贵。包容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 因为(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其包容性 ②包容是发展本民族文化和 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需要 ③包容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和根本途径 ④文化多样性是文 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包容是文化创新的要求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B [①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②正确且符合题意;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 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③错误;把握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需要 包容,因此包容是文化创新的要求,故④正确。] 13.(2017·吉林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中央电视台、国家语委联合推出的大型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 旨在提高中小学生乃至全民的汉字书写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此节目一经推出, 就引发了关于汉字书写的全民关注热潮,更是创造了超高的收视率,同时比赛过程中出现的 大量生僻字引发网友热议。对待生僻字,人们看法不一。有人认为:生僻字可以在一定程度 上提升当代人的历史文化素养,因为在生僻字中往往蕴含着历史文化信息,或是有着时代的 印记,可以勾起人们的历史记忆。也有人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运用,文字用于交际的最终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目的是追求简捷和效率,而生僻字影响了文字交际的使用价值,这些不常用的汉字已经没有 意义了。 对于生僻字的争议,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解析] 首先,选好或表明自己的观点,即支持或反对生僻字;其次,调动文化生活方 面的相关知识来分析支持或反对的原因,如汉字的作用、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发展与创新等; 再次,分析理由时,结合材料中的各自观点的有效信息来调动知识,文化素养、历史记忆、 交际使用等。 [答案] 答案示例 1:支持“使用生僻字”: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 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字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有利于传承 中华文化;汉字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使用生僻字有利于表达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对 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答案示例 2:反对“使用生僻字”:语言和文字是文化传播的媒介,生僻字不利于文化 的传播。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生僻字阻碍人们之间的交际、沟通和了 解。文化是一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生僻字大多和产生这些字的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密 切相关。随着时代变迁,一些生僻字被淘汰符合文字发展的规律。过度推崇生僻字不利于文 化的创新和发展。(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4.文化自信,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之后的自信,也是尊重文明多样性基础上的自信。 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借鉴而形成的文明。汉代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西域的文化成果。在唐代与中国交好 的国家达 70 多个,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明代郑 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明末清初,欧洲的天文学、 医学等知识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知识视野。之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是频繁展 开,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的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 根据材料,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分析我们应怎样树立文化自信。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分析我们应怎样树立文化自信,可以从包容 性的含义、意义和具体做法方面来回答。 [答案]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我们应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 处,求同存异,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我们应在文化交流中兼 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