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政治(必修4)一轮复习讲义: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届高考政治(必修4)一轮复习讲义: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课前自我把脉 ‎1.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没有直接关系(×)[2015·课标全国卷Ⅱ·‎23A]‎ ‎2.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2015·安徽高考·‎10C]‎ ‎3.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2015·福建高考·35②]‎ ‎4.真理具有反复性和相对性(×)[2014·浙江高考·30③]‎ ‎5.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永无定论的过程(×)[2014·课标全国卷Ⅰ·22③]‎ ‎6.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2014·课标全国卷Ⅰ·22 ④]‎ ‎[提示]‎ ‎1.新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2.经实践检验的认识,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未必都是真理。‎ ‎3.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而不是循环往复的过程。‎ ‎4.认识具有反复性,真理具有相对性。‎ ‎5.随着实践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最终能够正确认识事物。‎ ‎6.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并非是推翻已有的真理。‎ 考点一 实践和认识 知识精讲 ‎1.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 ‎(1)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特别提醒 ①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②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实践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辩论”“学习”等)不是实践。‎ ‎③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④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 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 ‎⑤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2.实践的特点 客观物质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 ‎①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能动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所在 ‎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②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③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社会历史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 ‎①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 ‎②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联系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特别提醒 (1)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和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在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2)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因为我们讲盲目的实践是指这种实践没有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导致实践活动失败。‎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正确理解 认识误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把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把客观事物或科学理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 特别提醒 (1)无论是正确认识还是错误认识都来源于实践。‎ ‎(2)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学习他人或前人的间接经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 ‎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 ‎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②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易错纠偏 易错点一:不能准确理解实践的基本特征 提醒 ‎ 在涉及实践的基本特征时,材料中强调“计划”“方案”“规划”的制定一般体现的是实践具有能动性;材料中强调历史过程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历史性;材料中强调“合作”等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社会性。‎  美国太空总署(NASA)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火星上不但有只位于两极、已经凝固成冰的水,更有只会在和暖季节时出现、流动的液态盐水。至于这些液态盐水的来源,仍然是一个谜团。科学家的下一个目标,是要在火星上作进一步的探索,以调查火星现时是否有任何微生物形态的生命。这表明(  )‎ ‎①实践具有能动性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意识具有目的性 ④真理在不断被推翻中前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②不符合题意。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不会被推翻,④错误。通过实验发现火星上存在液态盐水,体现了①;科学家的下一个目标是调查火星现时是否有任何微生物形态的生命,体现了③。‎ 易错点二:不能正确区分实践决定认识的四个表现 提醒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2014·大纲全国卷]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  )‎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不能说谁更可靠,①观点错误;③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②④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故C项应选。‎ 固本随练 ‎1.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模拟人脑运作方式的新型电脑的原型机,它未来或能完成诸如破译密码等极其复杂的任务,也将助神经科学家更好地理解人脑的工作原理。这主要体现实践具有(  )‎ A.直接现实性 B.客观物质性 C.能动性 D.社会历史性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材料强调研制这种电脑,可为人类服务,没有强调直接现实性、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故答案为C项。‎ ‎2.[2016·茂名模拟]‎ 上面漫画《过沟方案》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 A.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认识和改造规律 B.认识主体立场不同得到的方法也不同 C.要注重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勇于实践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答案 D 解析 通过观察漫画《过沟方案》可知,只有勇于实践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D符合题意;A中“改造规律”说法错误,规律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但不能被改造;认识主体立场不同得到的方法有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B说法过于绝对化;C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3.[2015·邯郸期末]据澳大利亚媒体报道,或许再过5年时间,澳大利亚人便可以预先知道自己会不会得癌症、糖尿病、心脏病等重大疾病,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一种先进的基因测试。通过全球计算机数据库,科研人员便能够快速进行诊断,并提供该基因供体患上遗传疾病可能性的分析报告。这一事例说明 (  )‎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认识源于实践,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循环往复性 A.①② B.③④ ‎ C.②④ D.①③‎ 答案 D 解析 人可以预先知道自己会不会得癌症、糖尿病、心脏病等重大疾病,体现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①符合题意;不同性质的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各不相同,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促进实践发展,②错误;通过科研实验,人们能够预测疾病,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③符合题意;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是螺旋式的上升、波浪式的前进,不是圆圈式的循环,④错误。‎ ‎4.[2016·青岛模拟]“科学”流言,就在你身边。比如,自制水果酵素排毒减肥、淡盐水浸泡果蔬可去除农药残留、跑步比久坐死亡率高、车里晒过的矿泉水有害不能喝等。科学家用科学事实已经颠覆了网上这些看似真实的无稽之谈。这佐证了(  )‎ A.流言是现象,真理是本质 B.真实的东西往往不是真理 C.谬误的叠加就转化为真理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案 D 解析 抓住材料中“科学家用科学事实已经颠覆了网上这些看似真实的无稽之谈”,强调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D入选;A把流言与真理等同于现象与本质是错误的;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B表述错误;真理与谬误有明确的界限,C错误。‎ ‎5.某地搞了一次医患换位体验活动,让医生以患者的身份挂号、排队、拿药……一名全程体验了“患者”的医生感慨道:“当患者确实很苦!”医患换位体验活动转变了医生的观念,增强了为患者服务的意识。这体现了(  )‎ ‎①人们的认识都是通过亲自实践获得的 ②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③医疗实践推动了医生医疗观念的转变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替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 D 解析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人们除了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外,还可以学习他人的经验,①错误;医疗实践使医患换位,这种换位体验转变了医生的观念,增强了其为患者服务的意识,这说明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医疗实践推动了医生医疗观念的转变,②③符合题意;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相互替代”的说法错误,④不选。‎ 考向聚焦 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 ‎2015·重庆卷·11‎ ‎2015·上海卷·25‎ ‎2015·江苏卷·27‎ ‎2014·江苏卷·31‎ ‎2014·浙江卷·30‎ ‎……‎ 本考点的题型既有选择题,又有非选择题,高考大纲规定的四种能力均有考查 命题点1 实践的特点 例1  [2015·重庆高考]古人削桐为琴,纳天地万物之声。琴音松沉旷远,能让人雪躁静心;琴乐洁净精微,能让人感发心志,升华心灵意境。古琴名曲《流水》表现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被录入特制唱片,搭乘美国太空飞船,向茫茫宇宙传达人类智慧和文明。关于古琴艺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琴乐感发心志,体现了事物间的自在联系 ②琴音的物理特性决定着听琴者的情感体验 ③欣赏古琴音乐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④古琴制作、琴曲创作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①错误,琴乐是人为事物,对人心志的影响不是自在事物的联系。②夸大了琴音物理特性的作用,听琴者的情感体验受琴音本身的物理特性影响,更受弹奏者的艺术水平、弹奏的内容、欣赏者本身的经历和感受艺术的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琴音对人的心态和情绪的影响不同,说明音乐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③正确。古琴制作和琴曲创作作为实践活动,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故具有社会历史性,④正确。‎ 命题点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例2  [2014·海南高考]以往台湾改良水果注重提高甜度,水果以甜而多汁著称。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台湾的科研人员目前正在研究如何使水果回到合理的“糖酸比”,使菠萝、释迦、葡萄等当地优质水果带有一定酸味,以扩大销路。这表明(  )‎ ‎①认识总是来源于实践并能够指导实践 ②认识决定于实践并始终落后于实践 ③认识始终受人们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制约 ④实践的需要始终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市场需求的变化,促使水果研究方向的变化,改变研究方向的目的是扩大水果销路,这体现了认识来源于实践并能指导实践,①正确;②错在“始终落后”上,认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人们“正在”研究如何使水果回到合理的“糖酸比”,说明人们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这主要是因为认识受人们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制约,③正确;“实践”而不是“实践的需要”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④错误。‎ 例3  [2015·上海高考]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与之相关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接踵而至,人类居住环境承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由此在融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环境学。这表明实践是(  )‎ A.认识的重要来源 B.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类认识的目的 D.检验认识的标准 答案 B 解析 ‎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与之相关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接踵而至,由此在融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环境学,这说明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和检验标准,A、C、D排除。‎ 例4  [2015·江苏高考]某实验团队通过对细胞凋亡发生和调控机制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表明(  )‎ ‎①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实验团队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这说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故②可选;根据研究成果进行临床试验,说明④可选。意识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改造客观世界,故①说法错误;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故③表述不妥。‎ 例5  [2014·广东高考]下面漫画中,“幸运”壁虎对“中奖”经历应该作出的合理反思是(  )‎ A.以哲学指导实践就不会犯错误 B.应该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C.认识主体立场不同结论自然不同 D.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答案 D 解析 ‎ 题干 分析 漫画中“幸运”壁虎对中奖的经历应作出的合理反思 选项 分析 A 哲学有正误之分,只有真正哲学才能指导实践不犯错误,A项错误 排除 B 强调人生价值的实现,与漫画中“中奖经历”不符 舍去 C 认识结论不同是由主客观多种因素造成的,认识主体立场不同结论不一定不同,C项表述错误 排除 D 漫画中“幸运”壁虎拿到的奖品是自己的尾巴,这启示人们,一种认识是否正确,需要实践进行检验 应选 命题点3 认识指导实践 例6  [2013·北京高考]下图漫画蕴含的哲理是 (  )‎ A.人们的主观愿望无法变成客观现实 ‎ B.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 C.要改变客观现实必须发挥集体力量 ‎ D.认识符合实际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 答案 D 解析 本题的主旨意思是考查认识的作用。符合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的愿望是能够变成现实的,故A项错误;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不一定是正确的反映,故B项观点错误;要改变客观现实并非必须发挥集体力量,故C项错误;只有D项符合漫画旨意,漫画讽刺了那种不顾客观现实而蛮干的行为。‎ 随堂高考 ‎1.[2015·北京高考]这说明在我国古代,人们(  )‎ ‎①认识到了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客观联系 ②将节气智慧融入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③顺应自然节律,实现了对自然的征服 ④在实践中获得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完整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时间、雨水、农作物、农业生产之间的联系,说明了①‎ ‎。由题干中谷雨节气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活动,可以看出人们认识并利用了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因此②说法正确。③中“征服”说法错误。④错在“完整”一词上,认识具有无限性,不能说获得完整认识。在对待“规律”这一问题上,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尊重规律、服从规律,为人类造福,但不能改造规律、创造规律、消灭规律。‎ ‎2.[2015·海南高考]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之美誉的中国珠算(  )‎ ‎①产生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 ②体现了实用价值与文化价值的有机统一 ③表明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可靠 ④印证了认识工具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中国珠算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代发明”,它产生于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活动,①符合题意入选;中国珠算实用方便体现了其实用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现了其文化价值,②符合题意入选;③表述错误排除,直接经验不一定比间接经验更可靠;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④表述错误排除,故答案选A。‎ ‎3.[2015·江苏高考]下列名言警句中体现相近哲理的是(  )‎ ‎①为学之实,固在践履 ②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③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④物有甘苦,尝之者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①强调学习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因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②体现了办事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③强调要有怀疑和批判精神;④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很显然①④符合题意。‎ ‎4.[2014·浙江高考]不久前,研究人员发现,把健康成年小鼠置于黑暗中一周后,它们辨别音高的能力也可显著提高。此前,科学界通常认为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幼年阶段,且需要更长的时间。这表明(  )‎ ‎①科学的价值在于造福社会 ②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③真理具有反复性和相对性 ④认识的真理性需要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研究人员最新的实验结果改变了科学界对年龄影响辨别音高能力的认识,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②④正确;①与题意不符;认识具有反复性,真理具有相对性,③错误。应选D。‎ ‎5.[2014·江苏高考]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表明(  )‎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体现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②正确。③④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正确选项为A项。‎ ‎6.[2015·山东高考]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的权威在于法之必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有了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但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永无止境。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只有把“纸面上的法”真正落实为“行动中的法”,才能切实推进法治国家建设进程。‎ 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答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提供了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体现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2)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永无止境,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具有无限性;(3)必须把“纸面上的法”落实为“行动中的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解析 本题考查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仔细审读材料,在分清材料层次的基础上把握有效信息,然后紧扣题目知识限定,逐一回扣教材知识,不难得出答案。‎ ‎7.[2014·课标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冯洪钱是一名基层兽医工作者。1959年,当地民间老兽医用一味草药治好了20多头病猪,这使年轻的冯洪钱深受震撼。他立志传承发展传统兽医药事业,编撰《民间兽医本草》,满足社会的需要。他访问过数百个兽医站,拜访了成百上千位老兽医、老药农,广泛收集民间处方,查阅古医书、古农书、地方志,追踪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创办中草药百草园、中草药制药厂,与同事一起先后研制成功精宝素等10多种中草药制剂,治愈了数以万计的疫病牲畜。‎ 经过千辛万苦,历时半个世纪,冯洪钱终于在2008年完成了系列著作《民间兽医本草》,共计638万字,插图2353幅。书中收录3505种中草药,附方40000多则。《民间兽医本草》“汇古今兽医本草之大成,集民间兽医经验之精华”,冯洪钱被誉为“当代的李时珍”,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分析实践在冯洪钱创作《民间兽医本草》过程中的作用。‎ 答案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亲身的实践和他人的实践为冯洪钱提供了研究课题,为《民间兽医本草》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材料,验证了兽医中草药成果的科学性;兽医药研制及其在畜病治疗实践中的成功应用,体现了创作《民间兽医本草》的目的和价值。‎ 解析 审设问可知,本题要求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分为四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结合材料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即可。‎ 考点二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知识精讲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特征 特别提醒 (1)真理的具体性是真理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强调纵向的变化;而真理的条件性相对于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强调横向的变化。‎ ‎(2)真理与谬误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联系 真理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谬误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 知识拓展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在一定的条件下,真理是确定不移的,这可以看出真理具有绝对性;但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并不断向前发展和逐步深化,真理又具有相对性。‎ ‎3.认识过程 ‎  ‎ 特别提醒 认识有限性与无限性的比较: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1)从每一个具体的认识、人的现实认识能力上看,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任何认识都是有限的,任何认识都不是终极认识。‎ ‎(2)从认识的目的和认识能力的发展上看,认识又是无限的。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永无止境,认识也要不断深化;认识的不断发展才能为实践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因此人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知识拓展 认识的发展过程 ‎(1)感性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和初级形式,是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为认识对象,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 ‎(2)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深度上讲,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从广度上讲,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变化方向上讲,认识必须向前推移。认识是无止境的(如图示)。‎ 易错纠偏 易错点一:不能正确理解真理的特征 提醒 ‎ 真理是客观的,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013·天津高考]在《集安高句丽壁画》一书中,作者称图一为“剁肉图”,把古人右手所持工具看作菜刀;后有研究者结合该书图二“烤肉串”和图三“厨师扇风”,认为古人右手拿的是史称“便面”的中国古扇,因此图一应叫“烤肉图”。对文物图象命名中存在的不同见解,应坚持的正确观点是(  )‎ A.真理是客观的,是对客观对象的认识 ‎ B.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 C.真理是有条件的,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 D.真理是具体的,是相对特定的过程而言的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认识与真理的知识。漫画表明,“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未体现材料主旨。‎ 易错点二:对认识的发展过程理解有误 提醒 ‎ 正确理解认识的发展过程要注意以下几个“并不意味着”:(1)认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并不意味着人类没有彻底认识世界的能力;(2)认识具有反复性,并不意味着人们无法正确认识事物;(3)单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并不意味着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2014·课标全国卷Ⅰ]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对于科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  )‎ ‎①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 ②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 ③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 ④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真理、认识的过程。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是因为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①②正确切题,故选A。③中“永无定论”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观点错误。真理具有相对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但真理又具有客观性,不能随意被推翻,④观点错误。‎ 固本随练 ‎1.[2016·合肥质检]伴随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民主逐渐成为中国政治文明的新鲜符号。大多数同学都认为网络民主做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相信真理不会在网民的热议中走失。因为(  )‎ ‎①人的认识是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具有相对性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真理不会在网民的热议中走失,实际上体现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会因为个人的看法不同而失去其真理性,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④正确,所以选D。‎ ‎2.[2016·江苏东台模拟]拉丁谚语:真理走到极端便成为谬误。真理走到极端意味着(  )‎ ‎①真理超出了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②真理在实践中被检验出是完全错误的 ③真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超越自身 ④真理脱离了自己适用的特定过程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真理走到极端就会变成谬误,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①④符合题意;②表述错误;③与题干主旨不符。‎ ‎3.‎2015年10月26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报告,确认将加工肉制品列为致癌物,因有“充分证据”表明其可能导致结肠癌。这一观点的公布,引发各方争论。加工肉制品的致癌风险引发各方争论说明(  )‎ ‎①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永无定论的过程 ②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③人们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历多次反复 ④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人们对一个事物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往往要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③符合题意。①属于不可知论,不选。材料不涉及真理的适用范围和条件,④与题意不符。‎ ‎4.[2015·浙江重点中学联考]专家指出,全球已进入地震多发期。当前人们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世人还在为地震困扰。这说明(  )‎ ‎①有些事物的产生和发展还不能预知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认识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④人类认识运动是永无止境的 A.①② B.②③ ‎ C.①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人们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体现了①④;材料没有体现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不符合题意;③表述错误,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5.[2016·襄阳模拟]在医学领域,一种革命悄然而至。长期以来以“心死亡”作为判断死亡的标准将被“脑死亡”取代。“脑死亡”不再仅是一种理念,而是已经有了首次实践。当然,其中必然伴随着争议,但这毕竟是科学和理性的选择,是对人的生命的最大尊重。从哲学上看,“脑死亡”取代“心死亡”成为判断死亡的标准表明(  )‎ ‎①正确认识的形成往往要经历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 ②没有实践的检验就不会有正确认识的产生 ③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④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 A.①③ B.①② ‎ C.②③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②表述不合理,正确的认识产生于实践,并可为实践所检验;④表述错误,认识不是推翻真理的过程,而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脑死亡”从仅是一种理念到首次实践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表明①正确;在医学领域的实践中,以“心死亡”‎ 作为判断死亡的标准产生了新的问题,所以“脑死亡”的标准成为科学和理性的选择,③正确。‎ 考向聚焦 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 ‎2015·课标全国卷Ⅱ·23‎ ‎2015·天津卷·9‎ ‎2014·课标全国卷Ⅰ·22‎ ‎2014·上海卷·23‎ ‎……‎ 本考点选择题与非选择题都有考查,主要以现实材料、名言警句、成语漫画、社会热点等为背景考查相关知识 命题点1 真理的含义 例1  [2014·上海高考]周恩来总理曾说:“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真理是人们(  )‎ A.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B.对客观世界的直观反映 C.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D.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答案 D 解析 意识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也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但只有真理才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A,C排除,D当选;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创造性的,而不是简单的直观的反映,B错误。‎ 命题点2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例2  [2013·广东高考]上图漫画(作者:周锐)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 ‎①对事物的认识受主体差异的影响 ②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之间相互的否定 ④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A.①③ B.①④ ‎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漫画题解答的关键是读懂漫画的意思。一般难度较大。但该题可以用排除法快速解答。因为②错误,规律不能改变;③错误,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不是相互的否定。所以正确答案是B。‎ 命题点3 认识的过程 例3  [2015·课标全国卷Ⅱ]长期以来,画家笔下的马往往是四蹄齐伸、腾空飞奔。然而,高速相机连拍的照片显示,飞奔时的马蹄是交替着地移动的。但是,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这表明在艺术领域(  )‎ A.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没有直接关系 B.以往的认识经验阻碍认识的发展 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D.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加显著 答案 D 解析 画家画出与高速相机连拍照片显示的一样的奔跑的马时,却受到批评,这说明在艺术领域人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加显著,故选D。认识工具的进步对认识的发展有促进作用,A说法明显错误。B中“阻碍”说法错误。C错误,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例4  [2015·天津高考]‎ 漫画《塑造》所蕴含的哲理是(  )‎ A.认识的对象具有多重属性 B.认识受主体自身状况的影响 C.意识是移入人脑的客观存在 D.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答案 B 解析 漫画显示受绘画者自身因素的影响,不同绘画者对同一对象的描画不同,体现了认识受主体自身状况的影响,故B正确;A不符合题意与题目内容无关;C否定了意识的主动创造性,错误;D错误,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例5  [2014·北京高考]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讲,就是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某地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认识过程(  )‎ ‎①每一阶段的特点相同 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③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④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更高境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中对“两座山”关系三个阶段的认识是不断深入发展的,经历了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因此②④是正确的。①③的说法都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例6  [2013·课标全国卷Ⅱ]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把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变进一步证实了(  )‎ ‎①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②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 ③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通过联合国对发展观念的认识考查学生对认识论相关知识的理解。①观点错误,颠倒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否认了实践的决定作用;联合国之所以对发展的认识经历一个演变过程,是因为发展问题的本质暴露有一个过程,②符合题意;认识的发展受主观、客观因素的制约,认识的水平与程度和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有密切关系,③观点错误;联合国对发展的认识,从五六十年代到70年代,再到八九十年代,每一阶段的认识都继承前一阶段的认识成果,又超越了前一阶段的成果,④正确。‎ 随堂高考 ‎1.[2015·安徽高考]如图漫画揭示的哲理是(  )‎ A.人的认识受主客体因素制约 B.人的主观认识影响客观环境 C.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 D.思想的高度决定认识的深度 答案 A 解析 ‎ 生活在不同高度世界的人,有不同的视野说明人的认识受主客体因素的制约,故A符合题意;B的说法不符合漫画主旨,排除;C说法错误,实践能证明一些认识是真理,也能证明一些认识是谬误;实践决定认识,故D错误。对待漫画类试题,要综合漫画中的各个要素进行思考,把握其褒扬、倡导或讽刺、批判的是什么思想或行为,明确其实质。漫画类选择题题干结尾的关键词一定要认真对待,选择要求不同,对题肢的取舍标准就不同,也就是说不能单纯看题肢是否正确,关键是看题肢是否符合题意。‎ ‎2.[2014·海南高考]“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说完这句话后在乌江边自刎而亡。唐朝诗人杜牧为此嗟叹:“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朝政治家王安石则认为:“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可见(  )‎ ‎①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 ②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主体本身 ③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认识具有同样的真理性 ④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受主体的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材料显示唐代诗人杜牧和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对项羽选择拒绝渡过乌江并自杀的认识不同,说明人们对同一对象的认识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并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①④正确;②错误,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错误,面对同一确定的对象,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3.[2014·山东高考]19世纪,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现在,科学家正在对质子和中子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 C.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D.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认识过程。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再到20世纪30年代,直至现在,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化。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表明,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C符合题意,故选C。A项强调实践对认识的作用,与题意不符。B错,世界是可知的。D说法不准确,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能混淆。‎ ‎4.[2013·四川高考]观察下图。下列对漫画蕴涵的哲理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②真理如果超出其适用条件就会变成谬误 ③价值选择正确与否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④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A.①③ B.①④ ‎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真理的条件性和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①错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但与时俱进不是实事求是的前提;③错误,价值选择的正确与否有客观的评价标准,即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自觉站在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上。②④符合漫画蕴涵的哲理。‎ ‎5.[2015·课标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纪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 ‎《记住乡愁》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看到了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汲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 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 答案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不同学者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纪录片涉及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村规民约、民风民俗、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导致不同学者感受的差异性。‎ 解析 本题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背景材料,从哲学角度考查影响人的认识的因素的知识。限定的知识为认识论,可分别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说明不同学者对同一部纪录片有不同感受的原因。‎ ‎6.[2014·江苏高考]材料 2013年,以“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目前,互联网金融年化收益率一般为5.0%,而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3%,活期存款利率为0.35%。巨大的利差让网民用鼠标投票,开始了银行存款的“搬家”。与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互联网金融一方面赢得了鲜花和掌声,一方面也受到审视和质疑。‎ 某普通民众:不用怎么打理,每天都有利息到账,比存银行获得的利息多,感觉挺好的。‎ 某银行业从业人员:我们一方面要利用自身的地位和优势抵制“宝”;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推出类似的产品。‎ 某财经评论员:互联网金融抬高了社会融资成本,干扰了货币市场秩序,且存在许多未知的风险,应该取缔。‎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从认识论角度,分析“鲜花和掌声”“审视和质疑”并存的原因。‎ 答案 (1)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会受到立场、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评价互联网金融的作用时,人们往往是站在各自的立场看问题,从而形成不同的观点。‎ ‎(2)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互联网金融由于出现时间比较短,影响了人们对其性质和作用的认识。‎ 解析 审设问可知,本题为生活与哲学模块的原因类非选择题,考查认识论的相关知识。互联网金融“鲜花和掌声”“审视和质疑”并存蕴含着认识的反复性哲理,因此可从认识主体的差异性和客观事物本质的复杂性等角度回答原因。‎ ‎7.[2013·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NBA,BBS,GDP,UFO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 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的人认为:‎ ‎“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 ‎“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 ‎“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在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 ‎……‎ 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应善待字母词的使用,而非简单的排斥。”‎ ‎“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 ‎……‎ ‎(1)《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深化了人们的认识。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 ‎(2)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假如你是争论的一方,在争论中应该怎样坚持这一原则?‎ 答案 (1)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由此产生争论是正常现象。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难免存在一定局限性甚至错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讨论,不同看法得以交流和碰撞,有利于人们取长补短,克服认识的片面性,促进认识的发展。‎ ‎(2)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理服人而不以势压人;尊重对方发表意见的权利;避免语言粗暴、行为过激;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解析 第(1)问是个观点评析题,考生答题时应注意结合问题本身去论证这个观点。第(2)问考查的是方法论要求,对待真理需要用什么样的态度。‎ ‎[学法指导·悟一悟]‎ 一|把握“关键点”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识别的关键点: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是不是金子,一炼就知/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创新/新的发现 二|比较意识、认识、真理、科学理论 ‎ ‎ 意识 认识 真理 科学理论 区别 含义 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相对于物质而言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相对于实践而言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科学理论是将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 性质 属主观范畴,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属主观范畴,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真理是客观的、正确的 属于主观范畴,是正确的 联系 ‎①形式上主观,内容上客观 ‎②都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考题示范]‎ ‎[2015·山西四校联考]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砷元素含有剧毒,会对生命构成严重威胁。然而科学家经过实验研究发现一种新的细菌,能够利用剧毒砷进行新陈代谢,并以砷作为构成生命的元素。科学家对砷元素的研究表明(  )‎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②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有限性 ④实践的目的在于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科学家经过实验研究发现曾被认为含有剧毒的砷元素是构成某些生命的元素,这一研究成果推动了认识的发展,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①②符合题意;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③表述错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④错误。‎ ‎[答题术语·背一背]‎ 一|常见设问角度 关于实践和认识的相关知识是近年来的高频考点。在复习关于实践和认识的相关内容时,要结合人们改造自然、社会改革和科学实验的相关成果进行复习。在复习时应注意以下设问角度:‎ ‎ (1)运用实践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三步走战略”。‎ ‎ (2)运用实践和认识的知识,分析我党对转方式调结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 ‎ (3)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态度。‎ ‎ (4)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党对……问题的探索过程。‎ 二|必背答题术语 ‎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人们在变革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获得的。‎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 (5)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的主体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客体的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因此,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 (6)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客体)即物质世界是无限变化的;认识的主体即人类是世代延续的;认识的基础即实践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