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综合测试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专题综合测试(一)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 B ) A.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 B.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 C.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 D.孰优孰劣十分明显 解析:由材料“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体现了孔子积极入世的态度,根据材料“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观点。因此材料反映了两人不同的人生追求,故B项正确。孔子与老子都生活在春秋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故C项错误;材料陈述了孔子和老子不同的天人观,但并未对二者的天人观进行比较,故D项错误。 2.在中国古代法律文典中经常出现“贵和尚中”“决今日讼以止明日讼”的语句。在地方官看来,“无讼”是其追求的执政境界之一,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B ) A.外儒内法的结果 B.儒学执政理念的追求 C.封建法制的完备 D.追求执政境界的结果 解析:材料“贵和尚中”“决今日讼以止明日讼”“无讼”体现了儒家的以和为贵、中庸、德治等思想,所以这是儒家文化渗入到执政领域的表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念,故B项正确。A项材料没有体现。仅从古代法律文典中的理念无法得出封建法制的完备,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学的执政理念,D项没有体现材料的主旨。 3.墨子说:“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一理想一旦被社会接受,必将( B ) A.打倒封建阶级 B.加速社会流动 C.推动士阶层兴起 D.保障社会平等 解析:“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代表着人人都有机会做官提升自己的地位,那么就不存在所谓的贵族势力集团,每个人的地位都随时可能受到挑战,因此加强了社会流动,本题选择B项。A项与此无关;C项说法错误,各个阶层都会得到发展,不仅仅是士阶层;D项没有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 4.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流派希望人类回归朴素和安宁,与宇宙及他人都保持和谐,维持人类生存的永恒。强调以内心体验为中心,引导思想超越具体的有形的世界,直探神秘的终极世界。该思想流派应该是( A ) 6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墨家 解析:从材料“希望人类回归朴素和安宁,与宇宙及他人都保持和谐”“直探神秘的终极世界”中可以分析出该思想流派主张探讨世界的本源,无为而治;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该思想流派是道家思想,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 5.学术界认为《论语》最初有《古论》《鲁论》《齐论》三个版本,汉魏时期《齐论》失传。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出了失传已久的《齐论》竹简;同《鲁论》《古论》相比,一是多了“知道”“问王”两篇,二是章句多于《鲁论》。该发现( A ) A.推动了儒家思想研究的深化 B.佐证了秦始皇焚书对文化传承的破坏 C.揭示了汉代儒学独尊的事实 D.证实了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差异性 解析:材料对于《论语》版本的考证研究有利于儒学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A正确;材料论述对于《论语》的研究,B错误;汉代儒学独尊不是材料体现主旨,C错误;材料没有比较汉代和先秦时期儒学特点,D错误。 6.董仲舒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故曰: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他的这一思想主张( D ) A.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B.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 C.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 D.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 解析:题干的意思为统治者如果不勤政爱民,上天就会降灾难,以谴告他,如果不悔改就会出现怪异,如果还不知道改,就会导致国家败亡,这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对皇帝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所以选D项。 7.魏晋南北朝的士大夫流行“清谈”,即不问现实政治,只讨论玄妙哲理,在行为上纵酒、不拘礼节,这股风潮一直持续到唐初。此种历史现象( C ) A.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文学艺术发展 B.体现了佛道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C.实际是儒家思想的积淀与发展 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的严重下降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一些士大夫不问政治流行清谈,文学艺术在这一时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时期,诗、赋、小说、绘画等成就较高,故A项错误;佛道思想成为社会主流说法错误,故排除B项;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虽然不问政治,但是在佛道思想的冲击下,开始去融合佛道思想,也有了新的发展,所以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积淀和发展,故C项正确;这种现象并没有导致社会道德水平的严重下降,故D项错误。 8.“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泱洽:贯通)通透。”这段话提倡的是( C ) 6 A.知行合一 B.发明本心 C.格物致知 D.致良知 解析:材料主张道理在上,通过接触实践去掌握,体现的是理学的格物致知,在哲学上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故C项正确;A、B、D项属于心学的内容,排除。 9.朱熹和王阳明对“天理”进行了不同解释,两者相同的本质意图是( D ) A.弘扬佛教、道教的教义 B.激励人们加强自身修养 C.发扬光大儒家学说 D.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朱熹和王阳明虽然都对“天理”进行了不同的解释,但是两者的本质意图都是对封建统治的维护,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B、C两项不是二者本质意图。 10.中国古代儒学历经孔子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和宋明理学三个主要阶段。这三个时期的儒学思想最大的共同特点是( B ) A.都被当时统治者所极力尊崇 B.都要求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 C.都宣扬了“君权神授”思想 D.都体现了儒道佛思想的融合 解析:先秦时孔子的儒学思想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和尊崇,A项错误;孔子的儒学思想中并没有“君权神授”的内容,C项错误;孔子生活的时代,此时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更谈不上融合,D项错误。三者都体现了“对于建立有序社会秩序的愿望”,故选B项。 11.李贽说:“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此话的真实意图是( C ) A.维护封建礼教 B.主张学以致用 C.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 D.抨击腐朽统治 解析:李贽的话大致意思是:虽然孔子是圣人,但是如果学他就像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一样,有丑妇之态。所以他的真实意图就是不要把孔子的一切当作标准,因而选C;A不是李贽的主张,B、D与题意不符,均排除。 12.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于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了( A ) A.经世致用思想 B.君主批判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重农抑商思想 解析:据材料“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经世致用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君主批判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也没有反映自由平等思想,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思想,也不符合“实事求是”“国计民生”,故D项错误。 13.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 C ) A.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 B.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 C.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 6 D.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 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从明朝灭亡、汉族亡国中反思君主专制之害,从而进一步提出了限制君权的各种设想,故C正确;A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材料主要说明从明朝灭亡、汉族亡国中反思君主专制之害,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了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排斥夷狄的思想,并非反对排斥夷狄,D错误。 14.黄宗羲提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顾炎武认为:“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这些言论( D ) A.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B.反映了两人对明清易代的认可 C.说明了清初思想控制的松弛 D.秉承了战国以来民贵君轻思想 解析:据材料“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和“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可知秉承了战国以来民贵君轻思想,故D项正确。 15.从汉到明清,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等人在道德上名声扫地,但是法家思想被后继统治者悄然继承应用。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C ) A.专制加强对法家思想地位的巩固 B.专制的加强对儒家思想的冲击 C.儒家理念与政府专制集权的矛盾 D.儒家思想与专制集权不可调和 解析:材料“从汉到明清,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等人在道德上名声扫地,但法家思想被后继统治者悄然继承应用”体现了统治者的统治思想是外儒内法,即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但是实际操作上也依赖法家的思想,反映了儒家理念与政府专制集权的矛盾,C正确;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依然是儒家思想,A、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法结合、儒法互济,D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说:“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根本吧!” 材料二:汉武帝即位后,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这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从此,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材料三: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四:目前,海内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众多孔子学院,孔子的思想学说日益被世界各国人们所关注。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4分) 6 (2)据材料二,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义如何?(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它对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4)据上述材料,回答孔子学说在当代社会有何价值?(4分) 答案:(1)仁和礼。 (2)取得独尊地位(或统治地位)。 意义: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社会秩序。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朱熹(或程颐、程颢、陆九渊、王守仁)。 影响: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具有历史使命感。 (4)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有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根本吧”的信息中概括即可。第(2)问,变化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来概括即可;意义从材料二中后两句话获取有效信息来归纳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列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即可;第二小问,从“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的信息中得出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具有历史使命感。第(4)问,孔子学说在当代社会有何价值注意从孔子思想中积极因素来分析。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4分)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6分) (3)材料三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5分) (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5分) 6 答案:(1)因素:民心。主张:仁政。 (2)主张: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 目的:神化君权;警戒限制君权,巩固统治。 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关键:薄敛节俭。 地位:南宋以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4)标准:百姓的忧乐。 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影响:批判继承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 6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