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 1 - 张家口市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高三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2.考试时间 75 分钟,满分 100 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4.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 题目要求。 1. 《商君书》写道∶"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 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其意在 A. 维护传统的贵族政治 B. 论证革新的历史依据 C. 规劝当政者施行仁政 D. 强化周王的统治地位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题干所示为商鞅关于变法的著作。“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拘礼 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表明历史一直处于变化演进之中,以此来论证变法 的依据和作用,B 项正确;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兴起,传统贵族走向衰落,商鞅变法旨在确立地 主阶级专政,A 项错误;题干所示为强调变法,建立地主阶级的集权统治,C 项和题干主旨不 符;商鞅变法时期,周天子地位旁落,商鞅变法是为了强化秦国的统治,D 项错误。 2. 有学者通过计算发现,西汉官员群体擢升中 63%取决于个人表现,22%因为才华,16%通过 举孝廉,11.6%则是因消灭盗贼或者镇压起义有功,约有 75%的官员通过政绩晋升,仅有 3.2% 的人由于恩荫受到拔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贵族的特权开始被剥夺 B. 行政管理体系日趋严密 C. 地方割据的隐患已消除 D. 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答案】D 【解析】 【分析】 - 2 - 【详解】题干所示为,西汉官员擢升统计中,更多的是通过个人表现、才华、举孝廉、镇压起 义;更多的是因为官员的政绩;依靠恩荫提拔的微乎其微,表明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D 项 正确;A 项“开始”时间有误;题干不涉及管理体系,B 项错误;地方割据的基础是封建的自 然经济,C 项说法错误。 3. 魏晋时期,地方豪强聚族而居。特别是永嘉之乱以来,大量流民依附于豪族庄园,豪族大 土地经营所构成的庄园规模很大,史料记载"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 附万计"。魏晋庄园经济 A. 缓和了社会主要矛盾 B. 促使区域经济均衡增长 C. 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D. 妨碍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题干所示为魏晋时期,庄园经济发达,豪强大族广占土地,这不利于小农经济发展, D 项正确;题干所示并不涉及缓和阶级矛盾的信息,A 项不选;“促使区域经济均衡增长”和 题干主旨不符,B 项不选;庄园经济和土地利用率无关,C 项错误。 4.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说道∶"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 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还说道∶"仲尼虽圣, 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这表明李贽 A. 呈现出鲜明的叛逆色彩 B. 力图推动儒学回归本原 C. 否定了社会主流价值观 D. 排斥孔子的"圣人"地位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题干所示为明代思想家李贽对孔子的看法,他并不是排斥孔子的“圣人”地位,而 是反对盲目推崇圣人,具有一定的叛逆色彩,A 项正确,D 项错误;李贽只是反对盲从孔子,而 不是力图推动儒学回归本原,B 项错误;李贽的思想仍然属于儒家思想,C 项错误。 - 3 - 5. 1858 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英商已在内地买货,欲运赴口(岸)下载,或在口(岸) 有洋货欲售内地,倘愿一次纳税""准纳一次之课""其内地货,则在路上首经之子口输交,洋 货则在海口完纳,给票为他子口毫不另征之据"。这一规定 A. 加剧了西方对华的资本输出 B. 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C. 表明中国市场转入主动开放 D. 导致中国对外贸易呈入超局面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题干所示为《天津条约》对英税收的相关规定。英国货物在华贸易,仅仅在海口缴 纳税款,内地均不再征税;所购内地货物则“在路上首经之子口输交”,这大大便利了外国向 中国倾销商品和在华购买原料,故 B 项正确;题干所述不涉及资本输出,A 项不选;C 项和 题干主旨不符;中国对外贸易在道光时期已经开始出现入超,D 项不符合史实。 6. 梁启超说道∶"马江(中法战争)败后,识者渐知西法之不能尽拒,谈洋务者亦不以为深耻, 然大臣未解,恶者尚多。议开铁路,犹多方摈斥。盖制造局(江南制造总局)译出之书,三 十余年,而销售仅一万三千本。"这一现象说明 A. 西方资本输出遭到了国人抵制 B. 洋务兴衰取决于官僚集团态度 C. 洋务运动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D. 外国书籍不符合中国现实需要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题干所示为中法战争后(1885 年),洋务企业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方书籍销量并不乐 观,表明洋务运动缺乏雄厚的社会基础,故 C 项正确;题干并不能说明西方资本输出遭到国人 抵制,A 项不选;洋务运动的兴衰主要不是因为官僚集团的态度,固守封建专制是其衰落和失 败的主要原因,B 项不选;“外国书籍不符合中国现实需要”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题干主 旨,D 项错误。 7. 甲午战争后,戊戌变法前出现了士人办报热潮,报刊议政形成风气。到 1898 年,民间学会、 学堂和报馆已达 300 多个,光绪帝还将《时务报》改为官办,并勒各地仿办,谕"中外时事, 均许据实倡言,不必意存忌讳"。这些现象说明当时 A. 朝廷成为近代化主导者 B. 维新思想成为时代潮流 C. 言论自由受到官府推崇 D. 新政得到各阶层的认可 - 4 -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戊戌变法前出现了士人办报热潮”“报刊议政形成风气”“民间学会、学堂和报 馆已达 300 多个”说明维新思想成为社会潮流,政府还发布谕旨“中外时事,均许据实倡言, 不必意存忌讳”,故 B 项正确;A 项“清廷成为近代化主导者”既不符合史实,也和题干主旨 不符;C 项“言论自由受到官府推崇”不符合题干主旨和史实;D 项“各阶层认可”程度有误。 8. 1940 年,毛泽东撰文说道∶"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的 性质,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但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 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这一言论 A. 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 B. 旨在推动国民革命的开展 C. 基于对中国社会现状的认识 D. 揭露了官僚资本的腐朽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题干摘自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在该文中说“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 主义共和国的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性质,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但这个共和国并不 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这 是因为中国经济还十分落后的缘故”,这一言论是基于对中国社会现状的认识,C 项正确;题 干所述经济形态属于新民主主义经济,体现了鲜明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色彩,A 项错误;B 项 中“国民革命”时间错误;D 项说法和题干主旨不符。 9. 1952 年,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反复播放和教唱歌曲《歌唱李顺达》,"太行山高来漳河水长, 李顺达美名天下扬,在生产战线他是模范呀,他是我们新中国农民的一面旗帜,他是我们中 国农民的好榜样"。此举意在 A. 树立人民公社化运动典范 B. 发动农民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C. 歌颂山西农民的奋斗精神 D. 树立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风尚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李顺达”“生产战线他是模范呀,他是我们新中国农民的一面旗帜”,反映 - 5 - 了传唱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李顺达光辉形象,树立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风尚,而不是发动农民开 展土地改革运动,D 项正确,B 项错误;1952 年李顺达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人民公 社化运动是在 1958 年开始的,A 项排除;C 项不是此举的目的。 10. 1991 年,党中央明确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调整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开拓国内 外市场,尽快使企业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提高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由此可见,我 国 A. 进一步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 B. 开始进入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时 期 C. 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D. 明确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 路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题干所示为党中央在 1991 年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逐步突破传统经济制度束缚,A 项正确;1984 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开始,B 项错误;题干所示时间为“1991 年”,当时中共十四大尚未召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目标尚未确立,C 项错误;D 项是在中共十四大之后。 11. 苏格拉底在面临死刑的执行时,其弟子克力同劝他逃离监狱遭到拒绝,苏格拉底说道∶" 我们必须考察是否应当这样做。我这个人只听从那经过反思后在我看来是最好的论点,不光 是现在,而是一向如此。"这反映了苏格拉底 A. 强调个体的自我感受 B. 注重维护公民的权利 C. 秉持理性至上的原则 D. 赞同雅典的法律判决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题干所示为苏格拉底在监狱拒绝逃离,并且说道“我们必须考察是否应当这样 做”“只听从那经过反思后在我看来是最好的论点”,这反映了他秉持理性至上的态度和原 则,C 项正确;题干并不是强调个体感受,事实上,苏格拉底反对普罗塔格拉过分强调个人感 受的观点,A 项不选;B 项和题干主旨不符;苏格拉底拒绝逃跑并不能说明他赞同法律判决,D 项错误。 - 6 - 12. 棉织品和毛纺织品相比,更加物美价廉。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就 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1619—1625 年,英国运回欧洲的棉布为 22.15 万匹,到 17 世 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由此可见,当时 A. 殖民扩张带动了东西方贸易 B. 棉布被英国人所推崇 C. 工业革命加速棉纺织业发展 D. 英国毛织业出现衰落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题干所示为随着殖民扩张,英国在 17 世纪棉布贸易快速增长,A 项正确;B 项所述不 符合史实,也不符合题干主旨;当时英国尚未开始工业革命,C 项错误;D 项所述和题干主旨不 符。 13. 下表是英国近代有关选举权的改革。这表明英国 A. 男女之间实现了权利平等 B. 工业革命推动了民主化进程 C. 人民主权原则被广泛认同 D. 下层人民的权利得到了保障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题干所示为在两次工业革命后,英国进行了一系列民主化的改革,故 B 项正确;A、 D 项“男女之间实现了权利平等”“下层人民的权利得到了保障”不符合史实和题干主旨;C 项中“广泛”程度不准确。 14. 下表是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经济发展在世界和欧洲的位次统计。这说明当时 - 7 - A. 计划经济模式具有一定优越性 B. 苏联经济建设存在浮夸现象 C. 苏联在欧洲确立了霸主的地位 D. 苏联形成了健全的工业体系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表格显示为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到第二个五年计 划完成的时候,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和欧洲第一位,这说明苏联模式在一定时期促进了 经济的发展,故 A 项正确;题干并没有体现出苏联是否存在高指标现象,B 项不符合题干主旨, 排除;当时苏联并未成为欧洲的霸主,C 项排除;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发展受到了影 响,D 项不符合史实。 15. 1955 年 2 月,苏联公开表示改变过去所坚持的对奥和约必须以对德和约为前提的立场;5 月,美、苏、英、法和奥地利签订和约,承认了奥地利的中立地位,结束了四大国对奥地利 的分割占领。这说明 A. 苏联主导欧洲国际关系走向 B. 西方世界对苏联封锁被打破 C. 两大阵营之间关系趋于缓和 D. 美苏意识形态间的分歧弱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题干所示为 20 世纪五十年代,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同意协调解决奥地利问题,这表 明两大阵营之间的关系趋于缓和,C 项正确;A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和题干主旨;“西方世界对 苏联封锁被打破”不符合题干主旨和史实,B 项错误;尽管赫鲁晓夫主张谈判协调解决奥地利 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意识形态分歧弱化,D 项错误。 - 8 - 16. 2002 年,金砖国家仅拥有世界 GDP 的 8.79%;2011 年占世界 GDP 的比重达到 19.87%;新兴 市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占全球生产总值的比重从 2000 年的 24%上升到 2009 年的 33.6%,发达 国家则降至 66.4%。据此可推知,当今世界 A 各国经济实力趋向平衡 B. 国际经济新秩序基本形成 C. 国际间的矛盾冲突减少 D. 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题干所示为金砖国家在当今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他们所占世界 GDP 的比重在世界 经济中的比例大幅度攀升,这表明金砖国家已经成为影响国际政治格局的重要力量,D 项正确; 其他选项既不符合题干主旨,也不符合史实。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第 17~19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20~22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40 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初社会残破、经济凋敝。汉代统治者奉行重农积谷的国策,粮食被视为"天下之 大命"的重要战略物资,采取了"务民於农桑,薄赋敛,广畜积"的政策。汉代还实行募民入粟 赐爵政策。同时,汉朝政府还在全国范围建立了大批的粮仓,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粮食仓储体 系。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政府多次进行"度田",限制土地兼并。 ——摘编自张喆、戚亦农《试论汉代国家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措施》 材料二至迟到十六世纪中期,玉米就已传入中国。玉米最初在山区栽种,到十九世纪以 后,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玉米种植不仅继续向山区,而且也向平原地区扩展了。明清时期 传入的新作物还有花生。花生在湖田沙土普遍种植,成为主要的油料作物。马铃薯传入我国 后,分布之处多为贫瘠冷凉山区。明代中叶,烟草自菲律宾传入中国,它不仅损害了吸食者 的健康,同时侵占了大量的良田。 ——摘编自林力杰《明清时期福建农业发展与农业商品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措施,并指出其粮食政策的 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答案】(1)措施:劝课农桑,重农积粟;采取入粟赐爵的政策,刺激粮食生产;广建粮仓,建 - 9 - 立粮食仓储体系;丈量土地,核实土地占有。 特点:坚持以农为本;发展生产和加强储备相结合;注重发挥粮食的社会稳定功能。 (2)新变化:大量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经济类农作物大量种植。 影响: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政府收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广大山区 和贫瘠土地的开发利用,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新的粮食作物,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经济 作物的种植,加深了农作物的商品化程度;烟草种植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6 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务民於农桑,薄赋敛,广畜积”可归纳出劝课农桑,重农积粟; 根据材料“汉代还实行募民入粟赐爵政策”可归纳出采取入粟赐爵的政策,刺激粮食生产;根据 材料“汉朝政府还在全国范围建立了大批的粮仓,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粮食仓储体系”可归纳出广 建粮仓,建立粮食仓储体系;根据材料“政府多次进行‘度田’,限制土地兼并”可归纳出丈量土地, 核实土地占有。特点:根据材料“汉代统治者奉行重农积谷的国策”可归纳出坚持以农为本;结 合上述分析的措施可知,发展生产和加强储备相结合;注重发挥粮食的社会稳定功能。 (2)新变化:根据材料“至迟到十六世纪中期,玉米就已传入中国”可归纳出引进农作物新品 种;根据材料“明清时期传入的新作物还有花生。花生在湖田沙土普遍种植,成为主要的油料 作物”可归纳出经济类农作物大量种植。影响:根据材料“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玉米种植不仅 继续向山区”“它不仅损害了吸食者的健康,同时侵占了大量的良田”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影 响可从提高粮食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变人们的饮食结构、推动农产品商品化和烟草种 植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8 年小岗村"大包干"部分带头人的口述 口述人∶"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宏昌∶我们小岗已经穷到今天这种地步,我们就要自己 跌倒我们要自己爬起来呀!我们要瞒上不瞒下,我们偷偷地干,那小岗不就这二十户嘛!哪个 都愿意,大家都愿意这样干,但是谁来带头?谁个敢?最后呢,我就发通知下去了,就是招呼 人了,所有在外头小岗的这个当家的家主在外头要饭的,来家一个,扣下来一个就不要再出 去了,你家里其他人出去要饭。最后等到这个十八个家主都等齐了。还少两户,那个时候光 知道说在这个江西去要饭去了。 口述人∶"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金昌∶"我们只有采取这条路,把土地分到各家各户。说 实话,我们叫豁出去了,大家都是异口同声说,就是拉去杀头、做牢,无怨无悔。为什么按 - 10 - 手印呢?就是约束自己的,万一犯法了,有责任大家承担。" 口述人∶"大包干"带头人之一关友江∶(按下红手印的第二天一大早,)"分开干了,家 里根本就找不到人,天不亮就跑到田里了,就包括我在内,就是犁田,整整一夜,整整干了 一夜。" ——摘编自孙玲娟、丁雨光《农村改革的先行者——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等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 1978 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哪些史料价值。 【答案】 【解析】 【详解】从材料的来源来看,材料出自亲历者的口述,属于一手史料,可以直接用于研究农 村经济体制改革;材料中的“小岗村‘大包干’是违“法”行为”可以用来研究农村改革前的国家经 济政策;从材料中的“大包干内容”可以看出,可以用来研究“大包干”的具体举措;从“大包干 的农民生产态度”可以看出,可以用来研究“大包干”对生产关系调整的作用。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 18 世纪末期以来,美国人在界定自身文化身份时将欧洲视为美国的对立面和文 化"他者",信奉的是"美国例外"论;在思考美国的地缘政治特性时,把欧洲视为成胁,奉行的 是远离欧洲纷争和排斥欧洲影响的策略。一战后,美国精英逐渐用突出美欧文化同源性和一 致性的"西方文明"叙事取代"美国例外"论,强调构建"大西洋共同体"。 材料二二战后,美国提出要保卫"西方文明"和"大西洋共同体",并以此作为维护美国自 身文化存续与国家安全的重要步骤。美国决策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从保卫西方文明的视角来看 待与苏联的斗争,并声称如果美国对欧洲的形势袖手旁观,"欧洲将出现混乱,从混乱中产生 暴政,也许是共产主义,也许是复活的法西斯主义。"美国注重强化西欧化和意识形态的凝聚 力,力图打造一个新的"西方"。 ——以上材料均摘自王立新《美国国家身份的重塑与"西方"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前后美国对欧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 11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美国在二战后打造新"西方"的做法。 【答案】(1)变化:从远离欧洲纷争到强调欧美一体化原则,逐步拉近和欧洲的距离。 原因:美国立国后力量弱小,英美冲突不断;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美国势力迅速发展;一战后, 欧洲各国饱受战争冲击,力量锐减;欧美文化在诸多方面有共同之处;美国在一战后国际地位 迅速上升,积极介入欧洲事务。 (2)评述:推行杜鲁门主义,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对欧实行马歇尔计划,加速了欧洲的 经济复苏,也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建立北约军事政治集团,以对抗苏联为首的社会主 义阵营;强化西欧化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加剧了冷战下的国际局势。 【解析】 【详解】(1)变化:根据“信奉的是"美国例外"论”以及‘一战后,美国精英逐渐用突出美欧文化 同源性和一致性的"西方文明"叙事取代"美国例外"论,强调构建"大西洋共同体"。’可得出从远 离欧洲纷争到强调欧美一体化原则,逐步拉近和欧洲的距离。原因:结合所学可从美国立国后 力量弱小,英美冲突不断;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美国势力迅速发展;一战后,欧洲各国饱受战争 冲击,力量锐减;欧美文化在诸多方面有共同之处;美国在一战后国际地位迅速上升,积极介入 欧洲事务等角度分析。 (2)评述:根据"欧洲将出现混乱,从混乱中产生暴政,也许是共产主义,也许是复活的法西 斯主义。"得出推行杜鲁门主义,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根据“美国注重强化西欧化和意识形 态的凝聚力,力图打造一个新的"西方"。”得出对欧实行马歇尔计划,加速了欧洲的经济复苏, 也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再结合所学可得出建立北约军事政治集团,以对抗苏联为首 的社会主义阵营;强化西欧化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加剧了冷战下的国际局势。 (二)选考题∶共 12 分。请考生从 3 道试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 做的第一题计分。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不少地方尤其是农村还存在大量封建残余,干于部和群众的封建 思想意识还很浓厚,农村中早婚、干涉婚姻自由、打骂虐待妇女以及妇女因婚姻问题自杀被 杀现象还很严重。1950 年 5 月 1 日,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这是新中国成立 后颁布的一部完整系统的法律。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 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 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还规定,直系血亲、或为同胞的兄弟姊妹和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 兄弟姊妹者,禁止结婚。为了贯彻婚姻法,全国开展了宣传贯彻婚姻法的群众性运动。婚姻 - 12 - 法的宣传贯彻,使婚俗方面出现一片新气象。 ——摘编自韩军强《婚姻法与建国初期婚姻制度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婚俗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婚俗改革的意义。 【答案】(1)特点:婚俗改革与改变封建陋习相结合;婚俗改革与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相统一; 婚俗改革服务于新中国建设的现实需要;关注妇女的身心健康,注重优生优育,树立科学的生 育观;婚俗改革反映了新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2)意义:为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和调整婚姻关系提供了政策依据;有利于打破束缚婚姻的封 建枷锁和唤醒妇女的独立平等意识;妇女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壮大了新中国建设的 力量;奠定了新中国婚姻制度革新的基础。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干部和群众的封建思想意识还很浓厚”可归纳出婚俗改革服务于 新中国建设的现实需要;根据材料“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 制度”可归纳出婚俗改革与改变封建陋习相结合;根据材料“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 女权利平等”可归纳出婚俗改革与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相统一;根据材料“直系血亲、或为同胞 的兄弟姊妹和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姊妹者,禁止结婚”可归纳出注重优生优育,树立科学 的生育观;根据材料“为了贯彻婚姻法,全国开展了宣传贯彻婚姻法的群众性运动”可归纳出婚 俗改革反映了新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2)意义:结合上述分析的特点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意义可从废除封建婚姻制度、打破传 统婚姻枷锁、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及奠定了新中国婚姻制度革新的 基础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从 1950 年 2 月起,美国相继推出"1950 年输出统制法令"""有关管 制战略物资输出的加强命令""港口管制法令"等,逐步对中国实行最严厉的制裁手段。朝鲜战 争爆发后,美国把对苏联、东欧国家施行贸易控制的原则施于中国,尤其是扩大到石油和石 油产品系列。至 1953 年,在美国的拉拢和胁迫下,参与对华禁运的国家多达 45 个,无论是 制裁范围和力度还是持续时间都是史无前例的。1950 年 11 月,中国外交部发出"关于外资企 业处理办法的初步意见",将美国在华企业列为首要对象,视情况采用军事管制、全面接管及 没收等措施。同时,在联合国通过了全面对华禁运的决议后出苏经过谈判,苏联签署了向中 国提供 60 个步兵师武器装备的协议。中国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逐年增加,从 1950 年 - 13 - 中外贸易的 32.4%上升至 1953 年的 76%。 ——摘编自石源华《朝鲜战争期间的中美经济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国际形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朝鲜战争期间的中美经济战。 【答案】(1)国际形势:美苏冷战加剧,两极格局逐渐形成;中苏建交,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社会主义力量壮大;西方对中国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妄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 篮中;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频频干涉中国内政;朝鲜战争的爆发,东北亚局势动荡, 影响了中国的政权巩固和经济建设。 (2)简析:清除了西方列强在华势力;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有力地支援了朝鲜战争;加大 了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联系,扩大了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影响。 【解析】 【详解】(1)国际形势:根据材料中的美国政策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国际局势可从两极对 峙格局、美国对华政策、中国周边局势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简析:根据材料“视情况采用军事管制、全面接管及没收等措施”可归纳出清除了西方列 强在华势力;根据材料“在联合国通过了全面对华禁运的决议后出苏经过谈判,苏联签署了向 中国提供 60 个步兵师武器装备的协议”可归纳出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和有力地支援了朝鲜 战争;根据材料“中国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逐年增加”可归纳出加大了与社会主义国家的 经济联系,扩大了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影响。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关汉卿是元杂剧四大家之首,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元杂剧作品。被列为"四大悲 剧"之一的《感天动地窦娥冤》,刻画了窦娥从幼年到成年、从成年到死亡的一系列悲惨经历, 是关汉卿所有女性剧作中最经典的一部。剧作通过窦娥与蔡婆之间的三件事情来表现她的勤 劳质朴和温柔恭顺。另外,面对凶恶的张驴儿父子和县令的欺压,窦娥保持了不惧强权的态 度。关汉卿的杂剧作品多以女性为主角,尤其是社会底层妇女。作者通过书写她们的喜怒哀 乐和人生选择,创建了一个个美丽明艳却深受社会压迫的女性角色。 ——摘编自靳琦华《关汉卿笔下的窦娥形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关汉卿戏剧创作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杂剧家关汉卿的优秀品质。 【答案】(1)原因:元代社会矛盾突出;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作家深厚的文化积淀;前代 戏曲艺术的借鉴。 - 14 - (2)品质:同情下层民众,闪烁着平等意识和人文关怀;敢于反抗社会压迫和权贵,具有强 烈的反叛精神;关心民生疾苦,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和为民情怀。 【解析】 【详解】(1)原因:从材料“《感天动地窦娥冤》”可知当时元朝社会矛盾尖锐化;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其它原因需要从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作家的个人因素及前代戏剧的经验借鉴等 角度进行补充。 (2)品质:根据材料“剧作通过窦娥与蔡婆之间的三件事情来表现她的勤劳质朴和温柔恭顺” 可归纳出同情下层民众,闪烁着平等意识和人文关怀;根据材料“面对凶恶的张驴儿父子和县 令的欺压,窦娥保持了不惧强权的态度”可归纳出敢于反抗社会压迫和权贵,具有强烈的反叛 精神;根据材料“作者通过书写她们的喜怒哀乐和人生选择,创建了一个个美丽明艳却深受社 会压迫的女性角色。”可归纳出关心民生疾苦,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和为民情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