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北省张家口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线上月考试题(二)(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张家口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线上月考试题(二)(解析版)

河北省张家口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线上月考 历史试题(二) ‎ 一、选择题 ‎1.《荀子·王霸》:“《传》曰: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建国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总方而议,则天子共己而止矣”。荀子倡导 A. 以明分达治而保万世 B. 贵贱贫富,皆有等级 C. 四海之民不待令而一 D. 人命在天,国命在礼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荀子认为社会上下各成员各尽其责,才能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即以明分达治而保万世,因此A选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等级观念,也没有强调统一行动和礼制对国运的重要性,其他选项排除。故选A。‎ ‎2.下表是有关商鞅死因的几种说法,从表中关于商鞅死因的历史叙述中,可以看出 西汉司马迁 商鞅此人刻薄寡恩,用刑太过 改革开放前某学者 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变法触犯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报复。‎ 近年来的最新研究 商鞅权势太重,行事专断,与当时君主秦惠王的矛盾加剧而被杀。‎ A. 历史叙述无法反映历史的真实 B. 时间越久远历史研究越失实 C. 时代与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 D. 历史研究要辨别史料的真伪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可知,司马迁是从个人性格和变法的特点的角度研究,改革开放前某学者是从阶级属性的角度研究,近年来的最新研究则是从君主专制的角度研究,由此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说明三者的研究角度不同得出了三个不同的原因,即时代与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叙述一定程度能够反映历史真实,故A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时间久远的历史史实,可以通过不同的史料证实,而不是时间越久远历史研究越失实,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时代与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没有强调历史研究要辨别史料真伪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3.唐初建立起专门的谏官以规正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编写《贞观政要》确立了一系列关于君主的行为准则,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度也规定了权力运行方式,但这些努力都无法约束后代君主的言行,不久就被破坏殆尽。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缺少对官僚政治的有效约束 B. 宋代用分化事权加强了君权 C. 中国封建制度本身固有缺陷 D. 儒家等级观念导致专制强化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古代中国的一些企图限制君权的措施,往往都收效甚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源自于君主专制制度本身赋予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C符合题意;材料涉及的是对君主的约束,A不正确;材料所述为唐代的史实,B与材料时间不符;D与题干“主要原因”不符。‎ 点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特点的认识。‎ ‎4.南宋袁采在其《世范》一书中多有“富家置产当存仁心”、“兼并用术非悠久计”等规劝世人处事保全之道的治家格言。这些描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 A. 租佃关系难以维持 B. 政府放任经济发展 C. 土地私有不断深化 D. 小农经济趋于衰退 ‎【答案】C ‎【解析】‎ 从“富家置产当存仁心”、“兼并用术非悠久计”可以看出本题讨论的是土地兼并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南宋时期土地开放已经基本完整,因此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这反映出土地私有化不断深化,故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在本题没有提及租佃制;B选项材料没有反映;D选项说法错误,南宋小农经济依旧繁荣。‎ ‎5.唐代有“出将入相”的惯例,人们认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宋人认为“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这表明 A. 唐朝的大多数官员来源于武将 B. 宋代文化相对于唐代更为发达 C. 社会观念与政治环境关系密切 D. 科举制度提高了文人社会地位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将领即使领兵打仗获胜的荣誉也不及考上状元,说明当时文人的地位高于武将,这是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即社会观念与政治环境关系密切,C项正确;题干不能得出唐朝的大多数官员来源于武将,排除A;题干强调的不是宋代文化相对于唐代更为发达,也不是强调科举制的作用,排除B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的分析,结合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即可得出答案。‎ ‎6.宋元丰年间,政府颁发了我国第一部外贸法规《市舶法》,它规定:外船入港后,市舶官员登舶验货,按比例抽取实物,以“贡品”交政府;“禁榷”物资由市舶司统购包销;“博易”物资由中外商人市价买卖,运销内地。这反映出当时 A. 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B. 中外朝贡贸易体制 C.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 确立工商皆本思想 ‎【答案】A ‎【解析】‎ 政府制定《市舶法》,从法律上规范调整对外贸易的现象,本质上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繁盛,中外贸易频繁的需求的反映,故A正确;海上丝绸之路,有朝贡贸易成分,但题干有中外商人市价买卖的部分,排除B;《市舶法》不拘泥于南北方,不能体现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排除C;工商皆本在明末清初由黄宗羲提出,排除D。故选A。‎ ‎7.明代学者张翰说“四方之货不产于燕(指北京)而毕聚于燕”,传教士利玛窦也说“北京什么也不生产,但什么也不缺少”。据此可推知 A. 北京的虚假繁荣下埋藏着巨大危机 B. 北京城市经济为统治阶层服务 C. 明代中国南北经济差距越来越明显 D. 明代民间工商业经济繁荣发展 ‎【答案】B ‎【解析】‎ 材料所述,北京作为统治中心,出于满足统治阶层的需要,各地物品纷纷流向北京,B符合题意;A说法不正确;材料与“南北经济差距”无关,C不正确;材料与民间工商业经济发展与否无关,D不正确。‎ ‎8.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出现农、牧、桑、渔的互养,关中地区出现粮、草、畜的结合,珠江三角洲出现农、牧、鱼、副结合的桑基鱼塘。这说明 A. 区域间经济发展特色显著 B. 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过渡 C. 精耕细作技术向纵深发展 D. 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一些地区的农业发展模式呈现出了新的变化,不再是单一的农业发展模式,而是向纵深发展,多种模式结合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农业发展模式的变化,而不是区域的特色,排除A项;明清没有近代农业,材料也并不涉及近代农业,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农产品到市场的交换,因此不能体现出D项的内容。‎ ‎9.下列是19世纪60年代中国与西方签订的部分条约。据此可以得出 时间 条约 时间 条约 ‎1861年 中、德《通商条约》‎ ‎1866年 中、意《通商条约》‎ ‎1865年 中、西《和好贸易条约》‎ ‎1869年 中、奥《通商条约》‎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B. 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 C. 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 D. 中外关系走向近代化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四国均攫取了不平等特权,而中国与德、意、西、奥四国签订的通商贸易条约亦标志着双方具有近代意义的外交往来的开始,也体现了中国逐渐进入近代国际关系体系,故D项符合题意。A项,《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排除。B项,材料旨在说明中国外交的近代化,并非强调清政府的腐败,故排除。C项,上述条约未体现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影响,故排除。‎ ‎10.1860—1900年四十年间,中国共引进西书555种,其中自然科学162种,应用科学225种,而社会科学只有123种,其他45种。这表明 A. 社会转型改变了人们的认识 B. 西方的学说在中国社会占主导 C. 政府重视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D. 社会科学对当时中国作用有限 ‎【答案】A ‎【解析】‎ 材料所述为60至90年代,引进的书籍中以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为主,究其原因在于洋务运动的展开,注重关注近代西方科技,A符合题意;B与史实不符;材料没有体现政府行为,C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引进的书籍中社会科学类相对较少,但不能得出作用有限的结论,D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西学东渐的相关知识,鸦片战争以来国门洞开,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西方的强大,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挽救民族危亡,先后经历了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学思想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 ‎ ‎11.学者赵徳馨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中指出“它们”既揭开了中国采用机器生产的历史即工业化历史的第一页,又掲开了中国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序幕,并构成中国新兴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的重要部分。由此可见,“它们”‎ A. 动摇了传统农业大国的根基 B. 开启了晚清工业近代化进程 C. 发展了明清工商皆本的思想 D. 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 ‎【答案】B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工业发展的理解和认识。根据材料中的“采用机器生产……的第一页……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序幕”等几处信息可以看出材料中的“他们”指的是洋务运动中的企业,依据史实,洋务运动开启了晚晴工业近代化,故B项说法正确;而此时刚起步,并不能达到动摇传统的根基的程度,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此时的洋务派并不是鼓励工商业发展,而是“师夷长技”,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晚清近代工业,不是建国后,故D项说法错误,排除。‎ ‎12.‎1942年10月10日,美英通知中国,自动放弃在华特权。次年,中国和美英分别签定了平等新约,随后又与其他有关国家签定了类似条约,百年来束缚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宣告废除。废约运动最终得以实现得益于 A. 美英对华政策的调整变化 B. 中国抗战取得的重大胜利 C.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 D. 中国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中国通过长期不懈斗争与努力,使西方国家放弃了在中国的一些特权,废除了一些不平等的条约。故D正确;AC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此时抗战并没有取得重大胜利,排除B项。‎ ‎13.1949年前,中国对五四运动的价值含义主要形成了以下三种阐释 这三种不同阐释说明 A. 五四运动对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B. 五四运动代表的是一种深刻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 C. 五四运动的价值含义与中国的政治文化实践紧密相关 D. 五四运动引发了一个新文化复兴和爱国主义的新时代 ‎【答案】C ‎【解析】‎ 国民党对五四运动强调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共产党表明五四精神的本质是追求进步,推动了“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民主”“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理念,是知识分子的观点,这三种群体都提到五四精神的相关问题,从而证明这三个不同社会阶层提到的五四运动的价值含义的共同点是与中国的政治文化实践紧密相关的,故答案为C;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可以看出三种力量对五四运动的评价不同,B、D两项不是三者的共同点,排除。‎ ‎14.1958年1月,中共中央在一份决议中规定,社员个人所有的房屋、衣被、家具等生活资料和存款,永远归社员所有。这一决议 A. 推动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B. 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C. 克服了党内的盲进思想 D. 有利于减缓“共产风”的蔓延 ‎【答案】D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社员个人所有的生活资料等仍然归“个人”所有而不是集体所有,这样是能制约“共产风”的,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人民公社而非社会主义改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决议是符合实际的,并未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克服了”的说法过于绝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5.据统计,从1958年到1960年这三年期间的平均积累率(一定时期内积累基金占国民收入使用额的比例)高达39.1%,大大超过了“一五”期间24.2%的平均积累率。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 经济建设成就巨大 B. 片面追求高指标 C. 国民经济严重失衡 D. 受“左”倾思想影响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从1958年到1960年这三年期间的平均积累率(一定时期内积累基金占国民收入使用额的比例)高达39.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该时期处于大跃进时期,“左”倾思想的影响,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导致积累率迅速上升,D符合题意;A与史实不符;B不是“主要原因”;C与材料无关。‎ 点睛:本题考查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材料所给的时间的时代背景加以回答。‎ ‎16.有人评价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依然遵循着百余年前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路径,这种评价 A. 肯定传统文化本位主义 B. 肯定洋务运动制度变革的示范意义 C. 是评价历史的基本方法 D. 忽略了先进制度对推进变革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注重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是推动我国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基础,我国不需要学习西方的社会制度;而洋务运动时,我国的政治制度和科学技术都落后,“中体西用”路径不能使中国富强。材料评价没有认识到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与洋务运动的本质区别,忽略了先进制度对推进变革的作用,故D项正确。中国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是肯定传统文化的本位主义,排除A。洋务运动并未涉及制度变革,排除B。材料评价缺乏实事求是的分析,不是评价历史的基本方法,排除C。‎ ‎17.在罗马法中,裁判官在裁决契约纠纷案件时,运用“衡平”原则进行处理,严格维护契约的神圣性,即契约只要签订了,良心要求双方必须履行。这说明,判决 A. 体现法律至上原则 B. 强调契约的法律效用 C. 突出天赋人权的精神 D. 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答案】B ‎【解析】‎ 根据“严格维护契约的神圣性”可知,罗马法强调契约签订后就要有契约的精神,并依法履行,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对契约精神的理解,并不单独在强调法的作用与地位,排除A项;材料与人权无关,排除C;材料并没有涉及到是保护谁的利益,排除D项。‎ ‎18.公元前594年,雅典执政官在阿提卡地区颁布法典,刻在16块白色旋转木板上,史称《阿提卡法典》,内容包括解负令、按财产划分等级、成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促进工商业发展等。这一法典 A. 基本满足了无地和少地农民的要求 B. 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C. 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D. 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和法律的成 ‎【答案】B ‎【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分配的信息,A排除;由材料“内容包括解负令、按财产划分等级、成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促进工商业发展等”可以得出,所述为梭伦改革。结合所学,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故选B;C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作用,排除;D是伯利克利改革的作用,排除。‎ ‎19.日本宪政专家佐藤动在论述英国宪政时指出:“在英国,政府是由中世纪封建制度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的。在那里经常在同一个基地上建筑起新的建筑物。”佐藤功强调的是 A. 英国宪政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B. 英国宪政的发展以王权政治为中心 C. 英国宪政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D. 英国近代宪政是对传统的继承发展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了英国的宪政制度。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英国的宪政并没有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故排除A项。英国宪政的发展是以议会政治为中心的,故排除B项。C项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根据“政府是由中世纪封建制度自然而然的发展起来的, 在那里经常在同一个基地上建筑起新的建筑物” 可知。英国近代宪政是对传统的继承发展,故选D。‎ ‎20.有人说:“《共产党宣言》不是一般的书。它不是冰,而是碳,放在锅里能使水沸腾起来。我们为什么不使历史重新沸腾起来呢?”该观点认为《共产党宣言》‎ A. 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B. 非常容易导致过激行为 C. 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D. 是当今世界的最佳选择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了共产党宣言。该观点认为《共产党宣言》能够让历史重新沸腾起来,是说《共产党宣言》对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而不是非常容易导致过激行为,故排除B项。题干没有表达《共产党宣言》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的内容,故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故选A。‎ ‎21.有西方学者通过估算发现,在17世纪和18世纪,美洲生产的白银大约有70%输入到欧洲,其中40%又通过贸易方式转运到亚洲。这表明当时 A. 中国是世界白银流动的主导者 B 荷兰垄断了东西方海上贸易 C. 亚洲在东西方贸易中具有优势 D. 西欧丧失世界贸易中心地位 ‎【答案】C ‎【解析】‎ ‎“在17世纪和18世纪,美洲生产的白银大约有70%输入到欧洲,其中40%‎ 又通过贸易方式转运到亚洲”,该材料表明当时的亚洲,尤其是中国东西方贸易中具有优势地位,故C项正确;世界白银流动的主导者是西班牙,故A项错误;荷兰垄断了东西方海上贸易和材料信息无关,故B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故D项错误。‎ ‎22.1960年,美国的短期外债达到210亿美元,远远超过其黄金储备量,引发市场对美元信心的怀疑,大量投机资本开始外逃,出现了第一次美元危机。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A. 布雷顿森林体系具有不稳定性 B.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贸易矛盾 C. 政治多极化导致金融市场动荡 D. 美国经济实力影响国际资本走向 ‎【答案】A ‎【解析】‎ 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美国的外债超过了黄金储备,出现了美元危机,这就体现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具有不稳定性,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贸易的内容,排除B;材料与政治多极化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美国的经济实力的影响,排除D。‎ ‎23.19世纪的英国文坛上涌现出一批伟大的女性作家,他们以女性特有的视角来描写世界,开始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创作了一大批以挣脱男性话语霸权、推崇女性独立意识为主题的被世人喜欢的作品。这种现象的出现源于 A. 家庭观念的变化 B. 女权运动的影响 C. 工业革命的发展 D. 教育改革的冲击 ‎【答案】C ‎【解析】‎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出现都与工业革命的开展有关,且出现了女权意识的作品,这与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思想解放有一定的关系,故C正确;ABD项都是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不是根源,排除。‎ ‎24.1928 年发表的小说《雨》取材于印第安雨神崇拜观念。讲述大早时节,一个小男孩突然出现,一边撒尿一边唱歌:“大水冲来了,人们快跑啊!”被人收养后,有一天天气突变,小男孩却失踪了,在寻找男孩过程中,却迎来了盼望已久的滂沱大雨。该部小说体现的风格是 A. 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代主义 D. 魔幻现实主义 ‎【答案】D ‎【解析】‎ 委内瑞拉作家阿图罗•乌斯拉尔•彼特里在1928年就发表了第一篇带有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雨》,并于1948年率先引用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术语。认为魔幻现实主义就是用想象与夸张对生活进行“特殊表现”,把现实变成“神奇现实”。这篇序言被看成魔幻现实主义的宣言。魔幻现实主义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拉美各国的现实生活,将神奇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超自然的现象与对现实的真实描写交织起来,使拉美的现实的政治与社会变成了人鬼难分、幻觉与真实纠缠的现代神话。小说取材于印第安雨神崇拜观念。印第安人求雨时,常将小男孩作为牺牲,小说中小男孩与大雨间有种神秘的关系。其它文学流派没有此明显特征。故选D。‎ 二、材料题 ‎25.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有官员曾上疏说:“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被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杨《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等 材料二 ‎ ‎ 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等突发灾难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由于有政府救济,许多家庭愿意接受隔离,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和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防疫观产生的社会背景并简析其影响。‎ ‎【答案】(1)特点:明朝:政府应对消极;防疫重点主要集中在灾后赈济救助方面;防疫措施呈零散性、偶然性特征;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深厚。‎ 英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周密部署,构建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防疫工作制度化;防疫措施科学、进步。‎ ‎(2)背景:明朝:明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小农经济占主导;思想观念落后、愚昧。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的加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兴起;人文主义的发展。‎ 影响:明朝:导致疫病蔓延,人口大量死亡,社会动荡,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英国:为鼠疫从英国消退奠定了基础;有利于都铎王朝统治的持久稳固;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社会转型。‎ ‎【解析】‎ ‎(1)特点:明朝:根据“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得出政府应对消极;根据“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得出防疫重点主要集中在灾后赈济救助方面;防疫措施呈零散性、偶然性特征;根据“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同时设坛做法事”得出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深厚。‎ 英国:根据“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得出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根据“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得出周密部署,构建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根据“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得出防疫工作制度化;根据“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得出防疫措施科学、进步。‎ ‎(2)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朝的政治制度、经济、思想等角度概括。从英国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人文精神、自然科学等角度概括。‎ 影响:明朝:可从导致疫病蔓延,人口大量死亡,社会动荡,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的角度概括。‎ 英国:可从为鼠疫从英国消退奠定了基础;有利于都铎王朝统治的持久稳固;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社会转型的角度概括。‎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评分标准】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均可酌情赋分。‎ 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答案示例】‎ 观点:中华帝国自身具有很强的修复力(或中华文明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论证: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全面统一和局部统一的时间远远超过分裂割据的时间。在选官用官制度上,长期实行科举制,以儒家伦理道德作为标准,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经济上,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客观上要求维持集中统一。思想文化上,儒家思想长期处于独尊地位,成为维护大一统的有力工具。中国的语言文字一直沿用数千年,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纽带。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的特点,能够适时进行自我更新和完善。(8分,能够从三个角度论证即可)‎ 综上所述,中华帝国长期处于“大一统”局面,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延绵不绝,其自身修复力更强。‎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要提取出材料中的观点。根据“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等信息,可知中华帝国自身具有很强的修复力(或中华文明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再根据“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可以得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语言文字的优点,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进步一步分析回答。‎ 考点:古代中国文明·中华文明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中华文明具有很强凝聚力的原因。‎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985年5月颁发《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认为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指导下,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强高等学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联系。”1986年3月,国务院发布《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决定扩大高等学校在招生、毕业分配、干部任免、外事、教职工聘任、教师任职资格评定、教学科研工作等方面的管理权限,高校党委集中力量抓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1988年4月,国家教委下发《关于高等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意见》,要求建立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至1989年初,全国已有100多所高等学校实行了校长负责制,涌现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先进典型如武汉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华中工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上海交通大学的管理体制改革,深圳大学的办学体制改革等。‎ ‎——摘编自杨东平《重温和借鉴:80年代的高等教育改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界80年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意义。‎ ‎【答案】(1)特点: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实行校长负责制;逐步推行,逐渐改革;高校改革各具特色,依法改革。‎ ‎(2)意义: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个性化人才;改善和加强了党对高校的领导;有利于学校决策的民主化;推动了学校发展的专业化与科学化,提高了办学质量;顺应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现代化进程。‎ ‎【解析】‎ 第(1)问,“特点”,由材料信息“认为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指导下,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强高等学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联系”得出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1988年4月,国家教委下发《关于高等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意见》,要求建立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至1989年初,全国已有100‎ 多所高等学校实行了校长负责制”得出实行校长负责制;“涌现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先进典型如武汉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华中工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上海交通大学的管理体制改革,深圳大学的办学体制改革等” 高校改革各具特色。由材料信息“1985年5月颁发《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3月国务院发布《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1988年4月国家教委下发《关于高等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意见》”得出逐步推行,逐渐改革。 ‎ 第(2)问,“意义”,依据材料信息“1986年3月,国务院发布《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决定扩大高等学校在招生、毕业分配、干部任免、外事、教职工聘任、教师任职资格评定、教学科研工作等方面的管理权限,高效党委集中力量抓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得出改善和加强了党对高校的领导;“1988年4月,国家教委下发《关于高等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意见》,要求建立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得出有利于学校决策的民主化、推动了学校发展的专业化与科学化、提高了办学质量;依据所学知识得出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个性化人才、顺应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现代化进程等。‎ 点睛:概括特点需要看清研究对象,从对象本身该具备的特征及材料呈现两方面总结,并按材料顺序顺藤摸瓜的提炼出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