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水平测试合格性考试 历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张家口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水平测试合格性考试 历史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合格性考试 高二历史 考试说明: 1.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考试时间 90 分钟,共 100 分。 3.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4.本试卷考试内容: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二。 第 I 卷(选择题 共 8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40 小题,每题 2 分,共计 8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治,法家崇尚法治,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 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A.为统治者改善统治出谋划策 B.争夺对诸侯国家政权的控制 C.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 D.铲除三代遗迹建立全新制度 2、《孟子·滕文公上》中写道:“夫仁教必自经界(土地分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 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致禄,可坐而定也。”这表明孟子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时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3、荀子在《荣辱》篇中指出:“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尧舜者,非生具者 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为,待尽而后备者也。”在此荀子 A.认为“人之性恶” B.倡导“为民生利” C.提出“君舟民水” D.强调“仁义”和“王道” 4、先秦时期一位思想家颂扬道而贬低人的力量,认为政治干涉是罪恶的渊薮,如果让百姓任 其自然,他们将和大自然以及彼此之间和谐相处。这位思想家应是 A.老子 B.孔子 C.韩非子 D.墨子 5、《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于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 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B.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C.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6、“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 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反映了 A.道家的“无为”主张 B.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 C.墨子的“兼爱”思想 D.荀子的“王道”观点 7、春秋到汉初的学术发展,从“百家争鸣”历经“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基本特点是 A.平民地位提升 B.学术独立自由 C.文化多元发展 D.思想趋向统一 8、“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 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郭沫若的这一说法 A.正确评价了百家争鸣的影响 B.揭示了独尊儒术的消极后果 C.批判了文化专制主义政策 D.本末倒置,没有抓住矛盾的焦点 9、《汉书》记载,汉高祖刘邦令“举民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同“率”)众为善,置以为 三老(古代掌教化的乡官)”,这一举措表明 A.注重推行道德教化 B.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C.官府建立福利机制 D.统治思想转向无为 10、灾害发生,皇帝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 多达三十三次。分析皇帝颁布“罪己诏”受哪一学说或主张的影响 A.“天人感应”学说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C.“大一统”的主张 D.“三纲五常”学说 11、西汉时,一大夫随武帝外出打猎,武帝猎得一头小鹿,交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 哀鸣,引起大夫的恻隐之心,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 即大夫胸怀母爱之情,虽然有违君命,但也应减轻处罚。董仲舒断案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 B.“心即理也” C.“致良知” D.“以仁入法” 12、易中天在《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这里的“动 机”主要指 A.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B.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 C.消灭异端学说 D.繁荣学术文化 13、郭沫若认为:“自汉武以后,名虽尊儒,然以帝王之利为本位解释儒书,以管家解释为楷 模禁人思索。儒家的精神,透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已是变歪了的。”他意在强调 A.儒学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B.儒学日益僵化禁锢了人的思想 C.儒学精神被歪曲退出历史舞台 D.汉代新儒学主要为汉武帝服务 14、有学者指出,唐代的士大夫多是开拓型的、外向型的,而宋代的士大夫则多是保守型的、 内向型的。宋代士大夫的这种特点 A.导致了宋词的繁荣 B.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C.促成了理学的兴起 D.助长了北宋的奢靡 15、《两宋士风论述》中指出:“宋代士大夫的人生价值取向在整体上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即由盛唐时代对功名的孜孜追求转向道德精神的弘扬——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己 任的责任感也空前强烈。”这主要是由于宋代 A.统治思想的转变 B.国力衰弱政治黑暗 C.理学的影响突出 D.文化教育事业普及 16、中国古代某学者评论道:“不顾人情,视斯民饮食男女之欲,为人生所不能无的,都以为 毫无价值而不足恤。”次评论针对的是 A.“人之性恶” B.“三纲五常” C.“禁欲苦行” D.“存天理,灭人欲” 17、在他看来,商人、田夫等皆可为圣为贤,圣贤从庙堂走向市井、村落。提出“吾性自足, 不假外求”,“虽终日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四民异业而同道”。“他”指的是 A.孟子 B.朱熹 C.董仲舒 D.王阳明 18、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 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思想活跃状况。导致这一 时期思想活跃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经济解体,重农抑商破产 B.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西学传入中国,儒学受到批判 D.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19、梁启超回忆一本著作时说,“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钞,印数万本,秘密散布, 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确实含有民主主义精神”,“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 大胆的反抗”。对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明末清初时中国已出现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B.该著作是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 C.明末清初时中国人民已经具备“民权”意识 D.其思想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0、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列为禁书,主要原因是该书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学习西方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21、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 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下列思想与习近平主席强调最接近的是 A.程朱理学思想主张 B.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C.王阳明的心学主张 D.明末清初经世致用 22、明清时期一位思想家“通过对理气、道器、能所、知行等诸多哲学问题的讨论,表现出 朴素的辩证思维,最终完成了理论上终结宋明理学的思想使命”。该思想家应该是 A.王阳明 B.李贽 C.顾炎武 D.王夫之 23、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 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人物的恩惠更大。”对该项发明阐述最准确的 是 A.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B.炸毁了封建骑士阶层 C.推动工业革命开展 D.促进了欧洲文化发展 24、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加快了西方迈入近代社会的速度。其中,指南针发挥的 作用是 A.促进了欧洲文化发展 B.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C.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 D.促进了远洋航行和地理大发现 25、弗兰西斯·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 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其中“第二种”东西指的是 A.造纸术 B.火药 C.指南针 D.印刷术 26、两千多年前,中国先人通过观察等活动,探寻一年中时令、气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凝 练成了“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 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成就 A.推动古代天文学的产生 B.促进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 C.具有较浓厚的迷信色彩 D.体现了中国古代科学实用性的特点 27、一个类似桌面的大轮盘,分为若干格,活字字模按韵排列在格内。排版时,两人合作, 一人读稿,一人转动字盘,取出所需的字模,排入版内,印刷完毕后,将字模还原放入格内, 既省时又方便,此项技术的发明者是 A.东汉杜诗 B.北宋沈括 C.宋代毕昇 D.元代王祯 28、汉字是历史悠久且至今仍在广泛使用的文字。其演变发展脉络为 A.篆书-甲骨文-楷书-隶书 B.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 C.甲骨文-楷书-隶书-篆书 D.篆书-隶书-楷书-甲骨文 29、谈及中国古代某书法家时,有学者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 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 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该书法家是 A.李斯 B.王羲之 C.张旭 D.苏轼 30、南宋著名画师张僧繇在安乐寺为梁武帝画龙,梁武帝发现其所画四条龙都没有眼睛,遂 问其原因。张僧繇回答说:“点睛即飞去。”大家不信,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两条龙点上了眼 睛。霎时间,电闪雷鸣,点睛之龙真的飞走了。该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古代绘画 A.注重写意传神 B.意在借物抒情 C.追求娱乐教化 D.渴望俗世认可 31、京朝的前身即为徽剧,原来以唱二簧调为主,兼唱昆腔吹腔、四平调拨子等,乾隆五十 五年扬州的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逐步发展为今天的国剧。据此可知,京 剧艺术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历史悠久,身居都城 B.题材广泛,角色齐全 C.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D.文武兼修,贴近生活 32、《诗经》中的《七月》描述农民无冬无夏地劳动,却“无衣无褐”;一些爱情诗,反映了 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说明《诗经》 A.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B.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 C.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 D.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33、战国时期,被称为南蛮的楚国,它在诸侯争霸、问鼎中原的历程中与北方诸国频繁接触, 在文化领域孕育出了《离骚》这样伟大的诗篇。材料表明 A.楚辞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 B.楚辞改变了中国文化走向 C.文化发展推动了楚国霸业 D.文化发展必须要地域交流 34、脍炙人口的唐诗深受人们喜爱,唐代诗人辈出。郭沫若:“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 苦,笔底波澜。”他赞誉的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李商隐 35、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评价某位诗人的成就,认为“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 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 出不穷和不可思议。”获此评价的这位诗人应当是: A.孟浩然 B.杜甫 C.李白 D.王维 36、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 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A.李煜 B.李清照 C.陆游 D.辛弃疾 37、有学者曾评价古代一位诗人,“他的文章闻名天下,仕途却历尽艰难,屡遭迫害,但终不 改乐观的天性;它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时代登峰 造极”。这位诗人最可能的是 A.苏轼 B.李白 C.辛弃疾 D.王维 38、“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这也不是长江水呀!这是二十年流不尽 的英雄血!”这段话出自关汉卿《单刀会》,被称为历代咏叹三国史事最精彩的警句。从文学 体裁上看,《单刀会》属于 A.元曲 B.宋词 C.唐传奇 D.汉赋 39、白蛇传的故事由来已久,又几经演变。从故事主人公身份上看,在唐宋传奇、宋元话本 里,故事的主人公不是仕宦之子,就是将门之后,而到了明代拟话本里,主人公却一变而为 药铺先生。这主要反映了 A.白蛇传故事的广泛传播 B.市民阶层的崛起 C.官本位思想的深人发展 D.文化专制的强化 40、“这部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百个经典人物,这些人物分属不同阶层,有皇亲国戚、贵族官 吏、商人和丫鬟等。它对 18 世纪中国的社会生活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堪称经典巨著。”这部 小说的作者是 A.关汉卿 B.罗贯中 C.施耐庵 D.曹雪芹 第 II 卷(非选择题 共 20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41 题 10 分,第 42 题 10 分,共 20 分。) 41、(10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 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 ——摘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 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 材料二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 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 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熹和李贽的主要观点,(2 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观点形成的 时代背景。(3 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2 分)结合所学指出,为此他提出的主 张。(2 分)结合材料一,指出朱熹和黄宗羲在治国理念上的共同之处。(1 分) 42、(10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的诗经、抄经已经达到超越前代的新境地。宗教的发达,必然引起对宗教 经典大量需求,只靠抄写显然已不能解决问题,无论是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宗教传播和对 外文化交流,都突出地要求供应大量的复本图书,传统的传抄方法再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了。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高效率的图书复制技术。唐代不仅有了对印刷的迫切需要, 而且也具备了印刷术应用与发展的纸、墨、石刻、播拓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在社会迫切 需要和已具备的物质条件的历史背景下,雕版印刷在唐代得到应用,并且有了初步的发展。 ——摘编自《中华印刷通史》 材料二 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曾经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播模式。柳诒微在《中 国文化史》中曾深刻指出:“雕版印刷之术之勃兴,尤于文化有大关系。故自唐室中晚以降, 为吾国中世纪变化最大之时期。前此犹多古风,后则别成一种社会。”书籍出版数量的增加, 改变了文人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张舜徽曾分析道:“自印刷之术日新,致用之途益广,便 民垂远,为效甚宏。然其影响后世,有利有弊。由于得书甚便,学者多置之不观,苏东坡为 《李氏山房藏书记》,即尝慨乎言之。故印刷愈便,而记诵日褒,似故创物造器者之所不任咎 也。” ——摘编自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雕版印刷技术在唐代兴起的原因。(5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雕版印刷技术的使用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5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