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线上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大庆实验中学 2019—2020 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题 1.5 分,共 48 分) 1.中国古代流传有“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且溉且粪,长我禾黍”等谚语。这些谚语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 精耕细作 B. 男耕女织 C. 自给自足 D. 重农抑商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湿耕泽锄…肥是农家宝…且溉且粪”可知古代农业通过勤垦劳作灌溉施肥的方式提高农业产量,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项正确。B项,题干未体现男耕女织的生产经营形式,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排除。D项,题干未涉及重农抑商现象,排除。 2.下图是从战国到晚清时期的牛耕图 据上图可知,中国古代 A. 精耕细作的生产观念 B. 民为邦本观念的传承 C. 重农政策的渊源流长 D. 农耕技术的发展缓慢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战国到晚清,牛耕始终是农业方面的主要耕作技术,说明农耕技术方面没有质的变化,发展缓慢,D正确;题干与精耕细作无关,排除A;民为邦本是古代民本思想,题干材料不属于思想领域内容,排除B;材料与政府政策无关,排除C。 3. 商周“工商食官”,春秋战国自由商人崛起,秦汉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隋唐柜坊与飞钱的出现,宋元坊市界限的打破与营业时间限制的突破、纸币的产生,明清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 - 19 - A. 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B. 发展过程极为艰难 C. 发展阶段特征明显 D. 抑商政策制约发展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坊市界限被打破……明清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商业发展的不同特征,说明古代中国商业发展阶段特征明显,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水平领先世界,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古代中国商业发展过程的艰难性,故B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抑商政策制约商业发展,故D项错误。故选C。 4.有学者粗略估计,在1540一1644年一百年间,从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有7500吨左右,约占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在1570—1644年间,美洲白银总共约有12620吨流入了中国,约占美洲产量一半。白银流入中国反映了 A. 明朝废止重农抑商政策 B. 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 C. 明朝商品经济成主流 D. 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日本和美洲流入中国白银大量增加,说明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进一步密切,故答案为B项;明朝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明朝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流地位,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白银成为流通货币,排除D项。 5.费正清认为,18世纪的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这说明当时中国 A. 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B. 商品经济已达饱和状态 C. 受到世界市场严重冲击 D. 享乐主义思潮十分盛行 【答案】A 【解析】 - 19 - 【详解】18世纪的中国正值清中叶,富裕家庭“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这是小农经济下保守的观念所致,即重本抑末,A正确;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主要是农耕经济达到饱和,排除B;18世纪的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并未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C;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这不属于享乐主义,排除D。 6.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A. 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 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 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 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稍稍繁盛……皆取办于一镇之内”可知当时黄池镇一个市镇就能满足官府需求,由此证明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故选D项;材料没有谈及当时政府的收入来源情况,不能证明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城市商业活动打破坊市限制和时间限制,故排除B项。官府因为有所需求才取办于市镇,无法判定政府扶持市镇,排除C项。 7.下表是《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总体趋势是唐宋以前提高较快,唐宋之后趋于停滞 B. 东晋南朝亩产下降是因为生产工具长期得不到改进 C. 唐代亩产较秦汉提高得益于精耕细作技术发展 D. 明清亩产量提高是因为海禁与抑商政策的成效 - 19 - 【答案】C 【解析】 【详解】唐代曲辕犁使用,大大提高了亩产量,粮食产量较秦汉增加,C正确;秦汉与南北朝两者相差不大,提高并不明显,排除A;南朝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技术,排除B;明清亩产提高与高产作物引入关系密切,排除D。 8.明隆庆、万历年间,苏州“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在苏州出现了机工寻求雇佣机会的固定劳动力市场,机工和机户之间的关系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劳动力买卖关系。这说明当时的私营手工业 A. 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B. 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C. 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D. 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了在明隆庆、万历年间,出现了与市场相联系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劳动力买卖关系,这种劳动关系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而这种与市场相联系的雇佣劳动关系,标志着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没有体现出生产规模的扩大,故B项排除;明清时期中国仍以小农经济为主,故D项排除。 点睛:关键的信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从中分析资本主义萌芽。 9.北宋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对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是 A. 便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工商业转移 B. 推动了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 C. 租佃关系成为农业生产主要形式 D. 促使新的生产方式开始萌芽 【答案】A 【解析】 - 19 - 北宋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使得农村贫困人口失去土地,成为自由劳动力,从而便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工商业的转移,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不抑兼并”不是宋朝经济重心才开始南移,故B项排除;“不抑兼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加重,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这是负面的影响,而不是“正面影响”,故C项排除;宋朝仍是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并未促使新的生产方式萌芽,新的生产方式开始萌芽于明清时期,故D项排除。 点晴:紧扣“不抑兼并”的历史影响,再结合“正面影响”,综合分析即可。 10. 受京杭大运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唐朝时扬州是工商业繁荣的大都会。在当时可能出现的场景是( ) A. “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B. “水上商船在此云集,海上商船在此起航” C. “夜市直至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 D.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B项反映出扬州海路交通的发达,符合题意。AC两项反映的是宋代城市商业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符合题意;D项反映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形成劳动力市场,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11.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 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B. 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C. 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 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答案】A 【解析】 【详解】汉代漆杯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说明汉代漆器制作是官府控制的,而且分工较细,这反映出当时的官营手工业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故A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效率低下,故B错误;官营手工业不面向市场,故C错误;官营手工业生产不计成本,故D错误。 12.斯大林在1929年宣称:“大约在三年之内,我们的国家将成为全世界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之一,甚至就是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苏联为实现“粮食产量最高”采取的途径是 A. 实行余粮收集制 B. 征收固定的粮食税 C. 开展农业集体化 D. 扩大农场的自主权 - 19 -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为实现“粮食产量最高”采取的途径是开展农业集体化,C项正确;A项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排除; B项征收固定的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排除B;D项扩大农场的自主权与农业集体化置于国家管理体制之下不符,排除。所以选C 13.1880年,李鸿章委派龚寿图、郑观应等在上海设局招商,上海机器织布局正式成立。该局拟招集商股四十万两,织造洋布。经李鸿章奏准,“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这表明,该企业特性为 A. 封建主义官僚企业 B. 垄断性的封建企业 C. 官督商办民用企业 D.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该局拟招集商股四十万两,织造洋布。经李鸿章奏准,‘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该企业符合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的特点,C符合题意;ABD均与材料所述不符。 点睛:本题考查了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其形式为官办、官商合办和官督商办等,结合材料加以回答即可。 14.据统计,1929年,美国最大的非金融公司中,有44%的公司由经营者控制。至1963年,这一比例上升到84.5%。上述现象体现了 A. 人民资本主义 B. 经营者革命 C. 国家干预经济 D. 新自由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经营者控制了大部分非金融公司,这有利于中产阶级壮大,属于经营者革命,B正确;人民资本主义指的是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已无法拥有企业的全部所有权,排除A;国家干预指的是政府在经济当中的角色,题干未体现出政府,排除C;1963年依然是凯恩斯主义占据主流,排除D。 - 19 - 15.从1953年开始,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农副业生产和大规模垦荒等一系列措施,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是由于苏联推行了 A. 新经济政策 B. 赫鲁晓夫改革 C. 勃列日涅夫改革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B 【解析】 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执政,着手进行改革,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鼓励农副业生产和大规模垦荒等,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故B正确;1929年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1964年后勃列日涅夫改革,1985年后戈尔巴乔夫改革,A、C、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名师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1953年”结合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相关知识分析解答。 16. 罗斯福新政时期,曾颁布某项法案,通过该法案的实施,到1935年初“它使大约200万失业者有了工作;它帮助制止了通货膨胀的重新加剧;它有助于促进企业道德和提倡文明竞争……它在很大程度上取消了童工和血汗工厂”。该法案是 A. 《全国工业复兴法》 B. 《紧急银行法》 C. 《联邦紧急救济法》 D. 《公平劳动标准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它使大约200万失业者有了工作;它帮助制止了通货膨胀的重新加剧;它有助于促进企业道德和提倡文明竞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企业经营与劳资关系的内容,属于《全国工业复兴法》,故A正确。《紧急银行法》,主要在金融银行领域,与材料无关,故B排除。《联邦紧急救济法》,主要在社会救助方面,故C排除。《公平劳动标准法》,也未涉及企业经营方面,故D排除。 考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罗斯福新政·内容 - 19 - 17.1933年,凯恩斯致信美国总统罗斯福,其中写道:“您已成为那些力求在现行制度范围内运用明智试验以纠正我们社会弊病的人的委托人。”据此看来,罗斯福新政 A. 建立了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B. 在市场机制下大规模干预经济 C. 克服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大萧条 D. 继承了胡佛总统自由放任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大力干预经济,凯恩斯认为“在现行制度范围内运用明智试验以纠正我们社会弊病”,肯定了罗斯福承认市场前提下通过政府对经济的干预,B正确;罗斯福新政并未否定市场,排除A;C表述绝对,资本主义危机是由资本主义制度导致的,只能缓解不能克服,排除;罗斯福放弃了自由放任的政策,排除D。 18.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A. 加剧了经济恶化 B. 实现了物价下降 C. 推动了通货紧缩 D. 放弃了经济自由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结束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时期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恢复与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导致出现滞胀的现象。这一时期密特朗进一步实行国有化措施,必然会恶化经济形势,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物价上涨,BC选项排除。放弃经济自由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选项排除。 19.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 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 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 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答案】A 【解析】 - 19 - 材料“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A项正确;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而且马歇尔计划在1951年已经结束,故B项错误;1959年仍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同于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苏联工业化战略,没有涉及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故D项错误。 20.1962年9月,苏联《真理报》刊登利别尔曼的《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建议减少国家规定的计划指标,扩大企业权限;按盈利率高低来评价和激励企业。该文在经济学界反应热烈,得到了赫鲁晓夫的积极支持,这( ) A. 宣告苏联已经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B. 表明苏联已否定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 C. 引发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由农业转向工业 D. 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物质利益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别尔曼的《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得到经济学界和赫鲁晓夫的支持,从其内容来看,强调通过减少计划指标,按照盈利来奖励,以促进企业发展,说明其一定程度上承认了物质利益的作用,D正确;赫鲁晓夫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A;计划指标依然存在,说明其并未否定计划经济,排除B;赫鲁晓夫的改革重点是农业而非工业,排除C。 21.20世纪30年代苏联政府收售农副产品价格的统计 如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苏联 A.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高 B. 集体农庄生产的效率 C. 工业建设资金的来源 D. 农业经济的产业结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苏联政府对农产品低价收购并高价出售,为工业化建设积累更多资金,故C项正确;政府高价出售农产品增加了居民生活成本,不利于城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排除A项;题干信息不能体现农庄生产效率,排除B项,表中仅列出三类农产品及其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不能体现农业的产业结构,排除D项。故选C。 22. 1921年,列宁宣布说:“我们搞错了,我们的一举一动似乎表明可以在一个几乎不存在资本主义的国家建成社会主义。在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之前,我们必须重建资本主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19 - A. 俄国从未经历资本主义阶段 B. 列宁主张积极发展资本主义 C. “搞错了”的原因是脱离了国情 D. “重建”的手段是加强国家干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俄国在十月革命之前经历了资本主义阶段,A项说法本身错误,排除;列宁主张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资本主义,不是积极发展资本主义,排除B;“重建”的手段是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经济,排除D;1918年至1921年期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但逐渐脱离国情,引发了政治危机,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C。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概况及认识;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 23.1962年,中国农村开始试行“三自一包”政策“三自”是指自留地、自负盈亏自由市场,“一包”是指农民可以承包集体土地经营。下列各项对“三自一包”认识正确的是 A. “三自一包”是中共中央调整农村政策的产物 B. “三自一包”彻底终结了“大跃进”时期的“左”倾错误 C. “三自一包”启迪了改革开放时期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 “三自一包”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重要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三自一包”是“大跃进”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提出的政策,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左倾错误,A正确;当时未能彻底终结“左”倾,B项错误,农村“三自一包”对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启迪作用,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是在21世纪初,C项错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专有名词,特指1949年到1952年,D项错误。 24.1947年,法国开始实施莫内计划(资本主义国家中第一个全国性计划),到1953年,煤炭产量、钢产量有显著提高,交通运输设施得到了修复和改善。之后,又实施了全国指导性计划一伊尔斯计划(1954-1957),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这表明二战后的法国 A.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具有借鉴的意义 B. 创立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新模式 C. 借助国家力量促进经济重建与发展 D. 通过发展经济极力摆脱美国的控制 - 19 -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战后法国对过政府制度经济计划来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反映了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应用,故C项符合题意;法国为资本主义国家,并未采取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项;美国罗斯福新政开辟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新模式,排除B项;战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题干未体现法国通过发展经济以摆脱美国控制,排除D项。故选C。 25.下图为一战期间沪宁杭地区民族工业发展示意图,对原因解读正确的是 A. 民族资本家重视发展重工业 B. 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的诱导 C. 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 主要得益于列强忙于欧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一战期间沪宁杭地区民族工业发展迅速,其主要原因是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D正确;图片中显示的多为纺织企业,属于轻工业,排除A;官僚资本主义产生时间是1927年,排除B;政府放宽民间设厂规定是在甲午战争后,排除C。 26.苏(俄)联在七十余年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如图所示的几次较大规模的政策调整。这些政策 - 19 - A. 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 B. 巩固了集体农庄的基础地位 C. 贯穿计划经济的理念 D. 反映出农业问题的复杂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苏(俄)联历史上对粮食政策即农村生产关系的几次较大规模的调整,反映出农业问题的复杂性和俄国农业发展的曲折历程,D项正确;巩固工农联盟不适用于粮食专政政策,A项错误;集体农庄基础地位无法体现整个题意,B项错误;苏联的计划经济开始于1928年,C项错误。 27.“301条款”是美国贸易法中有关对外国立法或行政上违反协定、损害美国利益的行为采取单边行动的立法权条款。依据这一条款,2018年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将全面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7年,这对于芯片严重依赖美国进口的中兴通讯是致命的打击。材料主要表明 A. 高科技产业发展迅猛 B. 世界经济体系发生变化 C. 中国制造业基础薄弱 D. 美国无视世贸组织规则 【答案】D 【解析】 “美国商务部宜布将全面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7年,这对于芯片严重依赖美国进口的中兴通讯是致命的打击”说明美国对于世界贸易规则的践踏,D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中发生变化不符合事实;中国制造业不是薄弱,C错误。 28. 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等国际政治、经济组织的先后成立,反映了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方向是 A. 全球化 B. 多极化 C. 一体化 D. 制度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反映了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制度化,故选D。 【详解】 - 19 - 29.2015年7月31日,在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中国北京获得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如果北京筹建冬奥会会场需要贷款,可以向下列哪个机构申请( ) A. 国际奥委会 B. 世界贸易组织 C.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 世界银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其贷款主要向世界银行申请,D正确;国际奥委会、世贸组织不是金融机构,排除A、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是维持国际汇率稳定,排除C。 30.1963年1月,德国总理阿登纳与法国总统戴高乐在巴黎爱丽舍宫签署了《爱丽舍条约》。条约规定:两国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政府高官要加强密切磋商:两国在外交政策及防务领域等涉及双方共同利益的问题上,要通过磋商尽可能达成统一的立场形成共同方案。该条约的签订 A. 为西欧一体化奠定基础 B. 标志着法德开始走向和解 C. 消除了欧洲内部的矛盾 D. 表明资本主义阵营已分裂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爱丽舍条约》中关于两国外交政策及防务领域建立统一立场的规定有利于推动法德合作,加快西欧一体化进程,A项正确;《巴黎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法德开始走向和解,排除B项;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题干信息不能说明资本主义内部阵营的分化,排除D项。故选A。 31.2017年2月,英国议会下议院投票通过政府提交的“脱欧”法案,授权首相特雷莎梅启动“脱欧”程序。3月英国政府正式启动脱离欧盟的程序。“脱欧”问题实质上反映了 A. 英国与欧盟其他成员国矛盾激化 B. 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中断 C. 主权让渡与国家利益的冲突 D. 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英国加入欧盟和脱离欧盟实质上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所以英国“脱欧”实质上反映的是国家主权的让渡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冲突,不是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增强,故选C项,排除D项;英国“脱欧”不是因为与其他成员国矛盾的计划,排除A项;英国“脱欧”是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挫折,但并没有中断,排除B项。故选C。 - 19 - 32.下列主图是20世纪后期出现的经济合作组织的图标。这些组织的出现共同体现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这一趋势是 A.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B.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增强 C. 新旧国际经济秩序斗争激烈 D. 发展中国家主导全球化进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四个组织均为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四个经济区域集团同时并存,直接反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而不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增强,故A项正确,B项排除。C项,新旧国际经济秩序的斗争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非某些区域经济集团之间,排除;D项,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为主导地位,排除。 二、材料解析题(33 题 25 分,34 题 12 分,35 题 15 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列曲线图分别反映了我国1953—1958年、1959—1964年、1970—1975年三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 - 19 - 材料二 从1957年到1978年的22年中,小岗队未能向国家交售一斤粮食,反吃了国家25万斤返销粮;1979年以来的两年半时间中,这个队就向国家交售了10万斤粮食,等于以前全队三年的粮食总产量。 ——陈锡文、马苏元《安徽省凤阳县小岗、雁塘头生产队包干到户的典型调查》 材料三 全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实际增长7.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7%。按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68元的标准,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261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90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三幅图所代表的我国不同时期经济状况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中不同状况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4)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答案】(1)图A:经济稳步上升(或稳步发展);图B:经济曲折发展;图C:经济停滞不前(或总体呈下降趋势)。 (2)原有人民公社体制弊端;1978年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城乡居民的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下降。 (4)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国情;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实事求是等。(有其他合理答案,亦可同等给分) 【解析】 - 19 -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图A图B图C的发展趋势进行直接概括即可。 (2)根据材料“从1957年到1978年的22年中,小岗队未能向国家交售一斤粮食…1979年以来的两年半时间中,这个队就向国家交售了10万斤粮食”结合所学可知,人民公社体制下,“一大二公”的局面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下降, 1978年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3)根据材料“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261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90万人。”从城乡居民收入、人民生活水平及农村脱贫进行分析。 (4)结合所学从国家政策的合理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实事求是角度进行阐述即可。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略 【解析】 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发现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还考查考生准确而有逻辑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也是近几年考纲特别关注的地方。首先,考生要阅读材料,根据对材料的自我解读,发现和提取出自己认为合理的启示,注意启示应该表达成要怎样或者该怎样的形式,例如:现代化发展要适合国情,不可盲目照搬别国经验;现代化要注意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现代化发展要因地制宜;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科技创新;要充分认识到现代化发展会经历曲折;现代化是在曲折性中不断发展的;等等。然后再调动和运用所学过的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用具体的史实(可以是正反两方面的史实)来说明论证所提出的启示。 - 19 - 名师点睛:本题讲述了近代著名的洋务企业汉阳铁厂的建立及投产经过,反映出近代中国人民在近代化道路上所遭遇的艰难困苦与曲折探索,凸显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难、不断摸索前行的伟大奋斗精神,也激励学生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求索,是一个对学生再教育的过程。考生面对材料,不难提取出有关现代化的启示,但是独立自主的提取出一个来,对考生来说就需要取舍,往往有考生感觉这也该写,那也该写,犹豫不决而浪费时间,所以迅速决断选出一个角度很重要。同时,在提取现代化的启示过程中,如何准确的表达出来是这一题的难点和关键,需要注意的是“启示”是由以往历史上的史实得出的对今后现代化发展的经验教训或者可吸收借鉴的东西。最后的说明就属于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要求了,考生一般在这方面有一定的训练,应该能够较好的表达。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全球化1.0版的本质是资本主义世界化。从资本走出国门,到处落地、到处开花、到处殖民这个时候开始,一直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完全成熟和定型,都属于全球化的1.0版。20世纪70年代末,全球化进入2.0版,是资本主义世界化的升级版,新自由资本主义全球化是为国际垄断资本在全球攫取剩余价值服务的,是为资本主义全球化服务的。新自由全球化首先在西方登场,其后向世界扩张,这一波全球化的浪潮最终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而宣告崩溃。2008年以来,全球化遇到重大挑战,许多国家主张反对自由贸易、反对经济全球化、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2013年中国开始倡议的“一带一路”,是为推动世界复苏、优化全球经济治理、重建世界交往理性而提出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开启了全球化3.0的新愿景,资本主义世界化在狂飙数百年后第一次迎来决定性的转向。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发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性世界经济。“一带一路”意味着“多中心崛起、全方位合作、全人类共贏”的包容性全球化的开启。 ——摘编自陈曙光《“一带一路”:中国与世界》 (1)概述全球化1.0版的形成过程。 (2)与全球化1.0、2.0版相比,概括全球化3.0版的新发展。 (3)简析“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对全球化发展的意义。 【答案】(1)形成过程:全球化1.0版的形成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新航路开辟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殖民扩张与掠夺使北美洲、大洋洲卷入世界市场,大西洋三角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重心,世界市场进步扩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19 - (2)新发展全球化由资本主义世界化的单模式向开放包容的全球化发展;中国由全球化的追随者转而成为全球化的引领者。 (3)意义:“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开启全球化的新时代,有利于开放包容的全球化模式的构建;有利于优化全球治理体系,有利于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解析】 (1)据材料“全球化1.0版的本质是资本主义世界化”可知全球化1.0版是指世界市场的形成,结合所学分条作答即可。 (2)“与全球化1.0、2.0版相比”,首先应概括出1.0、2.0版的共同点,从材料关键词可知,二者均为资本主义全球化服务,且首先在西方,其后向世界扩张,是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2008年以来的全球化3.0版突出中国的作用,体现了多极化、多样化的趋势,体现了包容性。 (3)“一带一路”开启了全球化3.0的新愿景,即标志着全球化进入新阶段——包容性全球化的开启;有利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性世界经济,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 19 - - 19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