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监测考试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监测考试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2019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考试试卷 历史 ‎2018.1‎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1-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符号填在答题卡相对应的题号内。)‎ ‎1. 王国维说:“商人兄弟相及。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皆为未来的储贰,故曰开国之处,实无封建之事。”这说明商代 A. 具备了初步的宗法秩序 B. 深受前代禅让制的影响 C. 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 D. 非分封以强化中央集权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商人兄弟相及”“ 无(论)嫡庶长幼皆为未来的储贰”可知,可知血缘维系的宗法制度已经出现,但不够完善,故A正确,C错误;B与史实和材料“兄弟相及”不符,故排除B;废分封以强化中央集权是在春秋以后才出现的现象,故排除D。‎ ‎2. 古代政府的“抑商”政策,“名为抑商·实为抑民间之商而重政府之商。”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秦国禁止弃农经商 B. 西汉盐铁官营政策 C. 唐朝限制商人科举 D. 明清御用官窑瓷器 ‎【答案】B ‎【解析】“抑民间之商而重政府之商”是指抑制私人经商,政府垄断商业的发展,西汉盐铁官营政策就是政府垄断了盐业和铁业,不让私人插手,所以本题选B;ACD项无法体现材料“抑民间之商而重政府之商”,排除。‎ ‎3. 初唐,欧阳询、唐太宗等人从技法上廓清书法的结构与用笔之理,将风骨之美与严密的技法紧密揉为一体,“旨在将精巧的形式与雄阔的气势相结合——既要有深刻的艺术性又要体现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审美思想出现了”。这表明唐代书法的突出特点是 - 18 -‎ A. 重视法度 B. 尚意 C. 追求神韵 D. 重情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从技法上廓清了书法的结构与用笔之理,将风骨之美与严密的技法紧密揉为一体”,可见唐代书法重视法度,故选A;BCD不符合材料“既要有深刻的艺术性又要体现儒家伦理道德规范”,排除。‎ ‎4. 唐史书记载:“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宋代,一些繁盛的草市广泛分布于乡村,成为政府最基层的税收单位,材料表明 A. 中国古代商业形成了三级市场体系 B. 宋朝广大乡村开始出现很多草市 C. 草市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D. 草市的税收满足了政府开支需要 ‎【答案】C ‎【解析】材料“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这一禁止性规定,说明唐朝时,朝廷不允许在州县之外设置“市”,这意味着在其它地方形成的“市”是不符合朝廷之法的,草市“本身含有不合法”之意。但是宋代时,“草市”成为政府征税的对象则表明“草市”取得了合法地位,草市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三级市场”,排除A;草市最初形成于南北朝时期,B不符合史实,排除;宋代时,“草市”成为政府征税的对象表明,草市的税收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但并不能说明这种税收满足了政府开支的需要,且与材料“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这一禁止性规定不符,故D错误。‎ ‎5. 明朝出现内阁辅臣时,也出现了“票拟”。内阁辅臣用墨笔在奏章上拟出处理意见,经皇帝首肯,再由太监用朱笔抄出、加盖玉玺,奏章方才生效;由此催生了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这种现象导致 A. 皇帝完全掌控了国家大事 B. 内阁辅臣掌握国是的部分决策权 C. 太监和内阁辅臣相互制约 D. 宦官把持朝政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答案】D - 18 -‎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太监能够参与到决策过程之中,这就为后来太监干政、把持朝政创造了条件,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内阁辅臣的权力和太监的权力,体现不出权力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排除A;结合明朝内阁制度的具体内容我们可知内阁大臣没有决策权,排除B;材料体现不出,内阁对太监的制约,排除C。‎ ‎6. 乾隆二十年,一些英国商船从广州开往宁波贸易,乾隆批示“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一,“今番舶既己来浙,自不必强回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材料表明 A. 清初加强防范中外交往 B. 中外贸易冲击着原有的管理体制 C. 清初为了增加收入开放 D. 清朝时期闭关锁国政策已被打破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文字“英国商船来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可知,材料表明中外贸易冲击着原有的管理体制。A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表述与题意相符,正确;C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清朝时期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是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的规定,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 ‎7. 甲午战前,外国在中国的投资总额不过二三亿美元。甲午战后,投资总额不断增长,1902年达15亿美元。1914年增至22亿美元,比战前提高9倍之多。1841-1894年间,外资在华投资设厂共计142家,1895-1914年间,设厂就增至322家。列强在华投资设厂的迅猛增长 A. 促使自然经济彻底走向解体 B. 缓和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 C. 开始改变近代中国经济结构 D. 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列强在华投资设厂的迅猛增长,利用特权、中国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以及中国市场,利润大幅提高,中国民族工业受到更大冲击,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正确;中国近代一直以自然经济为主导,A错误;B与列强在华投资设厂的迅猛增长无关,排除;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开始改变,排除C。‎ ‎8.‎ - 18 -‎ ‎ 张謇认为;历史上“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之姓之变革而已,不足为异。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更迥然不同。”材料中的“迥然不同”指辛亥革命 A. 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序幕 B. 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C. 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可以看出作者肯定辛亥革命在于实现了制度的变革,即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故D正确;戊戌变法运动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序幕,排除A;B无法体现“与一朝一姓之变更迥然不同”,排除;C材料均未体现,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进行分析理解。‎ ‎9. 1921年鲁迅发表《阿Q正传》,以尖锐笔触凸显阿Q身上体现的“精神胜利法”,借此讽刺荒谬、’可悲的民族习性,引起巨大的社会震动。这说明 A. 民主与科学的胜利 B. 封建旧道德的虚伪与腐朽 C. 国民性格的复杂性 D. 文学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力 ‎【答案】D ‎【解析】根据“借此讽刺荒谬、可悲的民族习性,引起巨大的社会震动”,说明《阿Q正传》引起巨大的社会震动,文学对社会变革的产生重大影响,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民主与科学的胜利”“封建旧道德的虚伪与腐朽”“国民性格的复杂性”,排除ABC。‎ ‎10. 1922年上海公共汽车公司的广告:“要求视野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由此可见,新式公共交通的兴起 A. 是社会生活节奏曰益加快的客观要求 B. 大大加快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C. 推动了报纸、广告等大众传媒的变迁 D. 宣告旧式交通工具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 18 -‎ ‎【答案】A ‎【解析】结合“要求视野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可以看出,材料认为新式公共交通,有利于提高效率,促进事业发展,适应了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客观要求,A正确;材料主要是为上海公共汽车公司打广告,无法体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速度加快,排除B;材料只是这家公司的广告,无法体现大众传媒的变迁,排除C;D表述太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发展,根据关键信息“要求视野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结合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和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基础知识来分析。‎ ‎11. 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主张先解决军事路线问题,只批判临时中央在军事路线上的错误,没有提政治上的错误,相反还为这个时期的政治路线说了一些肯定的话。其主要目的是 A. 维护中央政治路线的严肃性 B. 最大限度地避免党内的分裂 C. 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的分歧 D. 彻底粉碎“左”倾机会主义 ‎【答案】B ‎【解析】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从全国革命的大局出发,根据当时党中央领导同志的认识程度和觉悟水平,把会议批判的问题集中在军事问题上,着重总结经验教训,不过多追究个人责任,这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避免党内的分裂和斗争,故选B项;A不是主要目的,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的分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表述绝对,错误。‎ ‎12. 1941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第二届一次会议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中规定:“承租人应依本条例所定减租之后之租额交租,不得短少,其育能力交租而故意不交者,出租人有请求政府依法迫缴之权。”该规定 A. 旨在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 B. 表明了边区政府的合法性 C. 有利于扩大抗日联合战线 D. 延续了土地革命路线精神 ‎【答案】C ‎【解析】材料“1941年”“承租人应…所定…租额交租”“‎ - 18 -‎ 故意不交者,出租人有请求政府依法追缴之权”说明抗战时期,边区政府一方面维护农民的利益,一方面也注重保护爱国地主的利益,这样做有利于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土地革命时期农民不用交地租,故A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政府的合法性,故B项错误。‎ 点睛:关键信息是对材料“1941年”“承租人应…所定…租额交租”“故意不交者,出租人有请求政府依法追缴之权”的理解。‎ ‎13. 1957年,国家完成基本建设的投资额550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60.5亿元.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这种状况表明 A.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B. 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 C. 工业布局全面均衡的发展 D. 国家初步铺开工业布局骨架 ‎【答案】D ‎【解析】1957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为我国实现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D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情况,无法体现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也无法体现工业布局全面均衡的发展,排除BC。‎ 点睛:抓住关键时间信息“1957年”,联系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意义分析解答。‎ ‎14. 1954年12月11日,毛泽东同缅甸总理吴努谈话中说道:“五项原则是一个长期方针,不是为了临时应付的。这五项原则是适合我国情况的,我们需要长期的和平环境。五项原则也是适合你们国家情况的,适合亚洲、非洲绝大多数国家情况的。”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A. -受美、苏两大阵营理论的影响 B. 适应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 C. -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为基础 D. 由平民外交转变为国家外交 ‎【答案】B ‎【解析】根据“这五项原则是适合我国情况的,我们需要长期的和平环境”“五项原则也是适合你们国家情况的,适合亚洲、非洲绝大多数国家情况的”,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有利于亚洲、非洲等世界多数国家的,是符合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的,B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A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平民外交,排除D。‎ ‎15.‎ - 18 -‎ ‎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报刊针对此文进行褒贬不一的争论,有些批评直指该文“违反‘两个凡是’的中央精神”。材料表明当时 A. “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B. 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C. “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D. 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答案】C ‎【解析】有些批评直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违反‘两个凡是’的中央精神”,可知当时“左”错误还未完全结束,“左”倾思想的束缚亟待突破,故C项正确;题干中提到有些批评直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违反‘两个凡是’的中央精神”,可知这一时期“两个凡是”的思想依然具有较强的影响力,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出当时的社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想舆论,故B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召开,时间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 点睛:根据关键信息“违反‘两个凡是’的中央精神”,联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分析解答。‎ ‎16. 邓小平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伍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新中国成立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一些困难。”这番话旨在强调 A. 对外开放是适应全球化的需要 B. 新中国外交推动了经济发展 C. 工业革命使中国经济发展迟缓 D. 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社会发展 ‎【答案】A ‎........................‎ - 18 -‎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伍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新中国成立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一些困难”的准确解读,结合所学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因分析即可。‎ ‎17. 苏格拉底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治理,都需要由有政治头脑、富于政治知识、拥有管理经验的人来承担,而不能把权力交给一个毫无政治知识的公民手中。这主要针对古希腊 A. 直接民主的弊端 B. 文化精英的缺失 C. 人们主权的危害 D. 城邦制度的衰落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国家的治理……不能把权力交给一个毫无政治知识的普通公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民主抽签选举、轮番而治的直接民主容易导致权力的误用与滥用,故A选项正确;古希腊存在精英文化,例如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故B选项错误;人民主权本身没有危害,直接民主的弊端才产生危害,故C选项错误;城邦制度的衰落的原因之一是直接民主的弊端,故D选项错误。故选A。‎ ‎18. 1784年,英国首相皮特试图通过改革抑制国王乔治三世的专权倾向,当时有不少议员被国王收买,皮特下令解散下院重新选举议会,新议会大力支持他的改革,皮特因此继续主政17年。这一现象表明 A. 英国责任内阁体制的形成 B. 行政制衡立法机制的运用 C. 首相取代国王的元首地位 D. 国王丧失对立法权的控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皮特下令解散下院重新选举议会,新议会大力支持他的改革,皮特因此继续主政”,可知行政对议会权力进行制衡,表明行政制衡立法的机制形成,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责任内阁体制形成是在1721年,和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C项不符合英国的史实,故C项错误;从材料看不出国王开始丧失对立法权的控制,D项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皮特下令解散下院重新选举议会,新议会大力支持他的改革,皮特因此继续主政”,结合所学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分析解答。‎ - 18 -‎ ‎19. 16世纪,西班牙政府规定:其殖民地只许同宗主国贸易,不许与其他国家贸易,而且贸易只能由王室授予少数商人垄断,且集中于塞维利亚港。这一规定 A. 保障了西班牙海外殖民优势 B. 是西班牙衰弱的根源 C. 有助于增加西班牙财政收入 D. 限制了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西班牙对殖民地贸易的垄断,这一措施大大增加西班牙的财政收入,C正确;材料涉及到的是海外贸易,而不是殖民活动,排除A;西班牙的衰落是因为殖民掠夺过来的黄金白银没有转化为国内资本进行生产,材料反映了西班牙对殖民地贸易的垄断,也没有体现出西班牙政府限制资本原始积累,排除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以后的殖民扩张,根据“其殖民地只许同宗主国贸易,不许与其他国家贸易,而且贸易只能由王室授予少数商人垄断”,结合西班牙殖民扩张的特点和当时的时代特征来分析材料。‎ ‎20. 1957年,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凯斯,芬斯登在‘纽约先驱论坛报》著文:“以前有过一个时期,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拥有一个不太富足和比较简单的生产资源。然而,自那时以后我们就逐步倾向于实行种真正的人民资本主义。”“人民资本主义”的主要含义是 A. 建立福利制度,发展民生 B. 实行社会财富的平均分配 C. 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D. 推动资本的社会化和分散化 ‎【答案】D ‎【解析】材料中“以前有过一个时期,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拥有一个不太富足和比较简单的国家的生产资源。然而,自那时以后我们就逐步倾向于实行种真正的‘人民资本主义’”的信息说明,企业职工也拥有股票,推动资本的社会化和分散化,D正确;材料与福利制度无关,排除A;“人民资本主义”并非社会财富的平均分配,排除B;“人民资本主义”反映出企业职工也拥有股票,无法体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排除C。‎ ‎21. “除遏制苏联、抑制西欧共产党外,美国急需扩大国外市场,而且不少人认为,战后初期美国经济的繁荣,只是暂时的,因为它是建立在140多亿美元的出口贸易额之上,而这些出口的大部分都是输往美国最大的传统市场——欧洲。”材料主要揭示美国 - 18 -‎ A. 实施马歇尔计划的原因 B. 建立国际金融体系的目的 C. 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必要性 D. 一战后经济呈现虚假繁荣 ‎【答案】A ‎【解析】根据“除遏制苏联、抑制西欧共产党外,美国急需扩大国外市场”“它是建立在140多亿美元的出口贸易额之上,而这些出口的大部分都是输往美国最大的传统市场——欧洲”,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主要是帮助欧洲经济复兴,同时达到控制欧洲、遏制苏联的目的,A正确;B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二战后美国实施的马歇尔计划,D错误。‎ ‎22. 1950年,法国外交部部长舒曼提出以煤钢联营作为发展欧洲一体化的小规模试验场。这一建议旨在将法国、联邦德国、比利时和卢森堡的煤铁资源合并起来,“使得战争成为不可能”.上述四国建立一体化的最初目的在于 A. 消除内部纷争谋求霸权 B. 实现欧洲内部的共同发展 C. 摆脱美苏的牵制与威胁 D. 实现优势互补与军事互信 ‎【答案】D ‎【解析】从材料“旨在将法国,联邦德国、比利时和卢森堡的煤铁资源合并起来” “使得战争是不可能的”看出,发展欧洲一体化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平,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军事上的互信,故D正确;A材料没有体现并且也不可能“消除内部纷争谋求霸权”,排除A;四国建立一体化的最初目的是促进四国的共同发展,而不可能是“实现欧洲内部的共同发展”,排除B;C与材料无关,排除。‎ ‎23. 2016年6月,英国“脱欧”公投结果使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遭遇亚大挫折;同年,在美国总统大选中,特朗普提出反对自由贸易的主张,实行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并在选举中获胜。这说明经济全球化 A. 导致美英两国迅速走向衰落 B. 遭遇与利益相悖群体的大力抵抗 C. 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D. 对世界各国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 18 -‎ ‎【答案】B ‎【解析】根据“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遭遇重大挫折”“特朗普提出反对自由贸易的主张,实行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说明遭遇与利益相悖群体的大力抵抗,经济全球化面临挑战,B正确;A材料无法得出“美英两国迅速走向衰落”的结论,排除A;材料反映经济全球化面临挑战,C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材料只提到了美国和英国,无法得出“世界各国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排除D。‎ ‎24. 某学者认为,如果海顿、莫扎特的创造强调“普遍”共同的感情生活,那么贝多芬更多地则是出于内心情感的需要而创作,该学者意在强调贝多芬 A. 音乐风格较为复杂 B. 自由主义精神强烈 C. 推祟浪漫主义音乐 D. 强调集体主义精神 ‎【答案】C ‎【解析】根据“贝多芬更多地则是出于内心情感的需要而创作”,结合所学,浪漫主义注重抒情性、个人心理刻画、突出个人感受,说明贝多芬推祟浪漫主义音乐,故C正确;A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强调贝多芬推祟浪漫主义音乐,并非自由主义,排除B。‎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贝多芬更多地则是出于内心情感的需要而创作”,结合所学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分析解答即可。‎ 第II卷(综合题共52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5-26题为必考题,考生必答,第27-2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任选一题作答.二、必考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共37分。)‎ ‎25. 有学者认为:政治现代化就是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实行法治,完成民主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18 -‎ 材料一为反抗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法国资产阶级于1789年颁布的《人权宣言》规定:“全部主权的本原根本存在于国民之中.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不是明确来自国民的权力.”“任何社会,如果权利无保障或分权未确立,就没有宪法可言.”在此基础上,《1791年宪法》特别规定:“没有比法律更高的权力,国王只有根据法律,才能治理国家和要求服从.”在选举制度上,法国只有积极公民才拥有选举权,他们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财富,有合法的固定住所,已缴纳一定的直接税,不处于被雇佣状态等等.1804年,拿破仑颁布《民法典》,确立了绝对的个人所有权,肯定了大革命中农民和资产阶级剥夺、购买教会和贵族土地及财产的合法性:保证人人有自由和平等的民事权和行为能力,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承认自由迁移和转业的权利等,在民法典确立的原则基础上,拿破仑还相继颁布其他一系列法律法典.‎ 一一摘编自陈晓律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 材料二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发展的历程和成就,概括起来就是:我们党成功地开辟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建立健全一整套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制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架构;较完整地掌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规律,即实行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一一摘编自童贤成、田虹《新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及启示一一纪念新中国60华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法国资产阶级颁布三部法律对政治现代化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依法保障人民民主政治的举措。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法、中两国立法保障人民主权的异同及目的。‎ ‎【答案】(1)1789年颁布的《人权宣言》,以“主权在民”的原则反对“主权在君”、以“分权原则”反对“君主集权”的思想,对结束封建专制制度,确立资产阶级统治起到引领作用;《人权宣言》以启蒙思想为理论基础,确立许多资产阶级的法治原则,是近代世界奠定新的社会和政治秩序的理论基石。‎ ‎《1791年宪法》确立了王在法下、法律至上的原则;在实践人民主权时,该宪法对选举权资格的限定,剥夺了广大劳动人民的选举权,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相矛盾,说明该宪法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 ‎1804年颁布的《民法典》否定了封建特权,用法律形式巩固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成果;《民法典》确立的资本主义立法规范,促使了法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这种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成为世界上很多国家实现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的宝贵经验。 ‎ - 18 -‎ ‎(2)举措:第一届政协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规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确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了新中国的政治架构;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1982年通过的宪法修订案,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政治。 ‎ 相同:追求民主和平等。‎ 不同:法国立法保障人民主权,反对封建专制特权。中国立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 目的:法国立法明确主权在民,是为确立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中国立法保障人民权利,加强在党的领导下,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解析】(1)1789年颁布的《人权宣言》,根据“全部主权的本原根本存在于国民之中”“在此基础上,《1791年宪法》特别规定”分析对确立资产阶级统治起到引领作用和奠定新的社会和政治秩序的理论基石作用;《1791年宪法》,根据“没有比法律更高的权力,国王只有根据法律,才能治理国家和要求服从”“法国只有积极公民才拥有选举权,他们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财富,有合法的固定住所,已缴纳一定的直接税,不处于被雇佣状态等等”分别从其积极作用和局限性;1804年颁布的《民法典》,根据“确立了绝对的个人所有权,肯定了大革命中农民和资产阶级剥夺、购买教会和贵族土地及财产的合法性:保证人人有自由和平等的民事权和行为能力,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对法国以及世界的深远影响。‎ ‎(2)举措:根据所学,回答建国初期的三大民主制度和1954年宪法的制定,新时期民主法治的完善和重建和基层民主不断扩大的史实即可。‎ 相同: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两国立法保障人民主权的相同点是都追求民主和平等。‎ 不同:根据法国大革命的背景和材料可知,法国立法保障人民主权,反对封建专制特权。结合新中国的社会性质可知,中国立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 目的:根据法国和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分析得出,法国立法明确主权在民,是为确立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中国立法保障人民权利,加强在党的领导下,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18 -‎ 材料文艺复兴的现象既拥有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又有前所未有的内在实质.当时,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创作出很多杰作,但丁用《神曲》、彼特拉克以《歌集》颂扬了人类的优美灵魂和真挚情感,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路德叛逆天主教会发动了宗教改革,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敲响了科学革命的钟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通过艺术和科学,用数学的精确、经验的直观和神秘的审美力,无限拓展了已知的世界,发现新大陆、完成了环绕地球的航行.技术对于这个时代功不可没,四大发明在欧洲广为流传,对推动这个时代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文化影响.人们重视个人主义和个人天才,抛弃禁欲守贫的观念,享受着个人财富带来的富足生活,人支主义者和艺术家在意大利商业和寡头精其营造的新文化气候里盛极一时.文艺复兴弘扬的个人主义精神,日益壮大的理智和精神独立的发展,对西方最高精神权威罗马天主教会采取一种激烈的批判态度;宗教改革强调个人主义的革命宣言进一步将文艺复兴运动从中世纪教会和中世纪特征中剥离出来,成为西方心灵和精神中一种更大的文化转型的突出表现,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向前发展.‎ 一一摘编自上海社科出版社出版《西方思想史》‎ 根据材料,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文艺复兴”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文艺复兴一一诞生巨人的伟大时代 阐述:文艺复兴时期,是诞生巨人、创造奇迹的时代,人们通过弘扬古典文化中的人性美,表达对现实生活的希望。艺术家们致力于精确模仿自然,用几何空间、直线透视、人体解剖等技术,精确、艺术地描绘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完美地表达了人的高贵形象和神圣的灵魂。‎ 文学家以诗歌、戏剧和小说等形式,抨击教会的腐败、禁欲思想和封建道德;宣传自由、平等、幸福和物质享受,主张发展人的个性。但丁将科学概念与基督教的宇宙观生动地联系在一起,彼特拉克将人文学科从神学的笼统控制下分离出来;表达了人性的深刻与复杂。‎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人类对自然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从理论到实践冲击了基督教会用以统治欧洲长达千年之久的宇宙观,开启人们运用科学法则探究人和社会的演变。‎ 结论或认识:与论题和阐述首尾呼应,保持一致。‎ 若从“承上启下的人文主义精神”、“平衡与综合的整体——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对立与统一、充满活力的时代”等角度阐述均可。‎ - 18 -‎ 三.选考题(第27、28、29题,每题15分。请考生在三道题目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最大题的第一小题计分,作答时用2错误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27. 【历皇上重大改革回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l970-1980年间,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进入以集成电路为中心,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进行发展的新阶段,这场革命被称为“微电子革命”或新技术革命,在微电子革命时代,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再是煤炭开采量和钢铁产量,而是微电子技术在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强调个人创造性、获取新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当时,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没有认识到新技术革命对计划经济将构成最为严峻的挑战,苏联经济发展停留在以传统工业增长为主体的阶段,新的高技术产业处于落后状态;经济发展主要靠军事动员体制运行,在军事工业中授入大量的技术手段和最好的技术力量.80%工业生产量从军事工业综合体,国家将国民收入的34%-36%投入到军事需要;90%以上的科研成果无法转化为苏联经济增长的技术基础,也无法增加苏联人民的福利,不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勃列日涅夫没有在已经变化的世界中革新自己的思想,创立出能够将人民团结起来的有效理论。苏联不仅落后于西方国家,而且落后于新型工业国(韩国等)十年以上。‎ ‎——摘编自王云龙,刘长江编著《世界现代化历程·东欧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错失“新技术革命”发展机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的影响.‎ - 18 -‎ ‎【答案】(1)原因: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新技术革命的要求相对立;苏联的计划经济强调经济活动的统一,无法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苏联以传统工业为经济增长点,思想僵化导致信息滞后,引起生产落后;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转化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过重的军事投入,新信息、新知识缺少在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运用的环境。‎ ‎(2)评价:勃列日涅夫改革,加强政府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增强苏联军事实力以抗衡美国; 在美苏争霸中,苏联占据优势;苏联成为超级大国、世界强国。‎ 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没有抓住新技术革命的机遇,创造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条件;没有将先进科技广泛用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思想僵化、制度建设与经济文化不能 协调发展。‎ ‎【解析】(1)原因:根据“在微电子革命时代,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再是煤炭开采量和钢铁产量,而是微电子技术在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强调个人创造性、获取新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没有认识到新技术革命对计划经济将构成最为严峻的挑战”得出: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新技术革命的要求相对立;苏联的计划经济强调经济活动的统一,无法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根据“苏联经济发展停留在以传统工业增长为主体的阶段,新的高技术产业处于落后状态;经济发展主要靠军事动员体制运行”得出:苏联以传统工业为经济增长点,思想僵化导致信息滞后,引起生产落后;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转化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在军事工业中授入大量的技术手段和最好的技术力量”“90%以上的科研成果无法转化为苏联经济增长的技术基础”得出:过重的军事投入,新信息、新知识缺少在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运用的环境。‎ ‎(2)评价:积极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增强苏联军事实力以抗衡美国,在美苏争霸中,苏联占据优势;苏联成为超级大国、世界强国。消极影响:根据材料,分别从没有抓住新技术革命的机遇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没有将先进科技广泛用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思想僵化、制度建设与经济文化不能协调发展等方面总结回答。‎ ‎28.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济南后,决定沿津浦铁路南北夹击徐州地区,试图击破陇海防线,争取郑州,武汉等交通枢纽,打通南北战场,迫使国民政府投降。1938年3一4月的徐州会战中,为争夺军事重镇台儿庄,中日军队展开殊死搏斗,国军将领李宗仁指挥中央军、桂军、川军、滇军等将士浴血奋战。为配合国军打击日寇,周恩来提出“固守要点,各个击破”、“阵地战和运动战相结合”的作战方针.中共鲁南游击队破坏津浦铁路线,八路军某部在德州阻击日军增援:多国记者冒着硝烟炮火采访前线,向全世界报道台儿庄战役的战况,克分肯定中国抗战的胜引前景,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国家逐步加强对华物资和人力援助.在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军队以伤亡5万余人的沉重代价,歼敌两万余人。取得抗战以来最大的军事胜利 - 18 -‎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日军的战略意图,并概括中国军队取得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台儿庄战役胜利的意义。‎ ‎【答案】(1)日军意图:打通华北、华东战场;夺取交通枢纽,迫使国民政府投降。 ‎ 胜利原因:国民党各派系之间团结一致、共赴国难;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支持与配合(国共携手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与发展);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国际正义力量的援助。‎ ‎(2)意义:歼灭日军大量有生力量,沉重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极大振奋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精神;为争取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援助中国抗战提供了重要契机。‎ ‎【解析】(1)日军意图:根据“试图击破陇海防线,争取郑州,武汉等交通枢纽,打通南北战场,迫使国民政府投降”,结合所学得出:打通华北、华东战场;夺取交通枢纽,迫使国民政府投降。 ‎ 胜利原因:根据“国军将领李宗仁指挥中央军、桂军、川军、滇军等将士浴血奋战”“中共鲁南游击队破坏津浦铁路线,八路军某部在德州阻击日军增援”“多国记者冒着硝烟炮火采访前线”“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国家逐步加强对华物资和人力援助”分析归纳。‎ ‎(2)意义:根据“中国军队以伤亡5万余人的沉重代价,歼敌两万余人。取得抗战以来最大的军事胜利”“克分肯定中国抗战的胜引前景,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国家逐步加强对华物资和人力援助”进行概括,结合所学,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极大振奋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精神。‎ ‎29.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明清之际,随着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一批思想家逐渐跳出宋明理学的思想藩篱.转持批评的立场。以顾炎武等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在对宋明理学加以反思,总结的基础上,开始批判宋明理学的弊端,形成一股以讲究经世致,注重现实,注重科技为特征的新思潮.经世致用之学成为早期启蒙精神的思想特点,实现了由王阳明所提倡的个人良知理性向东林党所提倡的社会政治理性的转化;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初步的科学理性逐渐从中国传统以道德理性为主的,笼统的理性概念中分化出来.理性精神的独立与强化,是世界各文明体系中的启蒙思想的共同特征.‎ 一一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 18 -‎ 材料二顾炎武认为:士大夫在“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南存,犹可维持一、二,至于清议亡,而干戈至矣.”提出思考必须结合“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圣人之道如之何?曰‘博以学文’,曰‘行己有耻'”“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致远也.”“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思想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顾炎武思想的影响.‎ ‎【答案】(1)背景:明末统治者日益腐败,朝政混乱;明清之际的社会转型,需要摆脱宋明理学的思想桎梏,进行思想启蒙、引领;顾炎武注重从现实中探索挽救国家危亡的途径。 ‎ 特点:“经世致用”思想开始向社会政治理性转化;科学理性精神逐渐觉醒、独立。 ‎ ‎(2)简评:顾炎武将“清议”兴衰看成社会变革的表征,在古代专制政体下视“清议”为国家体制中的民主功能,是对中国古代政治传统中民主精神的弘扬;“经世致用”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注重解决实际生活和政治问题,是对宋明理学空洞和僵化的批判;重视学术与道德相结合,以此缔造新的学风,为清代学术奠定基础。‎ ‎(以上答案,仅供参考,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但得分不能超过该题总分)‎ ‎【解析】(1)背景:根据“明清之际,随着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一批思想家逐渐跳出宋明理学的思想藩篱。”“以顾炎武等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在对宋明理学加以反思,总结的基础上,开始批判宋明理学的弊端,形成一股以讲究经世致,注重现实,注重科技为特征的新思潮”,并结合明清之际统治危机等方面分析总结。 ‎ 特点:根据“实现了……社会政治理性的转化”“初步的科学理性逐渐从中国传统以道德理性为主的,笼统的理性概念中分化出来”概括得出:“经世致用”思想开始向社会政治理性转化;科学理性精神逐渐觉醒、独立。 ‎ ‎(2)简评:根据“清议南存,犹可维持一、二,至于清议亡,而干戈至矣”得出:顾炎武将“清议”兴衰看成社会变革的表征,在古代专制政体下视“清议”为国家体制中的民主功能,是对中国古代政治传统中民主精神的弘扬;根据“提出思考必须结合‘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得出:“经世致用”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注重解决实际生活和政治问题,是对宋明理学空洞和僵化的批判;根据“圣人之道如之何?曰‘博以学文’,曰‘行己有耻'”得出:重视学术与道德相结合,以此缔造新的学风,为清代学术奠定基础。‎ ‎ ‎ - 1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