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检测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历史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检测

‎ ‎ ‎ 高中历史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检测 ‎(1)‎ 一、选择题 ‎ ‎1.新中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最突出的特点是(  )‎ A.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打破 B.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 C.新中国成立打破了两极格局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与激烈斗争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天,毛泽东表示“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这表明新中国奉行(  )‎ A.“一边倒”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另起炉灶”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1950年中国政府规定:外轮一般不准驶入中国内河,经中国政府特批而驶入的外轮须悬挂中国国旗,并在指定的码头停泊。这种措施所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 A.“求同存异”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一边倒”‎ ‎4.毛泽东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训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对“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发展了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B.粉碎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外交孤立 C.维护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D.缓解了新中国的经济困难 ‎5.下列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1953年我国首次提出 ②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③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 ④只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下图是《中国外交第一人周恩来》一书的部分 目录摘编,其中第二处应该是(  )‎ A.和平共处 ‎ B.分道扬镳 C.扬眉吐气 ‎ D.乒乓外交 ‎7.20世纪50年代某西方报纸评论:“(此次会议是)亚洲最大国家的代表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周恩来今天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代表,成为全世界注意的焦点。”此次会议(  )‎ 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目的是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8.美国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认为,“万隆时代,对毛泽东在中国之外的形象,是个丰收的时代,因为无数第三世界国家和他的政府建立了关系。在这个时代,毛泽东脚踏两只船”。“‎ ‎ ‎ 脚踏两只船”是指(  )‎ A.既坚持“一边倒”的方针又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既同苏联友好又在同美国密切接触 C.既同社会主义国家又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D.既参加五大国会议也参加亚非会议 ‎9.美国远东事务助理国务卿饶伯森说:“这一会议为周恩来提供了讲坛,使他可以在反殖民主义的掩护下向一些幼稚的听众传播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中共还可能提出一些没有一个亚洲国家领导人敢于反对的反殖民主义的决议。”这一会议(  )‎ A.促使了中国成为世界五大国之一 B.认同了中国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 C.提出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新主张 D.推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二、非选择题 ‎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现时大连所有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 ‎——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1950年2月)‎ 材料二 我们要打破旧的外交传统,既不盲目排外,也不媚外。否则不是狂妄便是自卑。不卑不亢才是我们的态度。‎ ‎——1949年11月,周恩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有何不同?‎ ‎(2)材料二中为“打破旧的外交传统”,新中国采取了哪些外交方针?概括在这些方针指引下中国外交取得的成就。‎ 答案 ‎1.【解析】 “最突出的特点”是指在当时左右世界局势的因素,结合所学可知D项正确。A项是国际格局变动产生的影响;B项冲击着旧的殖民统治秩序,但改变不了整体世界的格局;C项表述本身错误,故排除A、B、C三项。‎ ‎【答案】 D ‎2.【解析】从题干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天”“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可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选B项。 ‎ ‎【答案】B ‎ ‎3.【解析】注意时间“1950年”和“外轮一般不准驶入中国内河”,首先可以排除A项,“求同存异”方针是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根据所学知识,“另起炉灶”是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材料无法体现;“一边倒”是指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C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含义是驱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符合题意。‎ ‎【答案】C ‎4.【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一边倒”‎ ‎ ‎ 主要是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有利于打破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外交孤立,从而维护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争取了苏联的经济援助,缓解了新中国的经济困难,因此B、C、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A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A ‎5.【解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底,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完整提出的。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所以④的表述错误。故选A项。‎ ‎【答案】 A ‎6.【解析】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外交成就,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A项正确;分道扬镳是指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故B项错误;扬眉吐气是指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故C项错误;乒乓外交是指20世纪70年代中美外交,故D项错误。‎ ‎【答案】A ‎7.【解析】 由材料“亚洲最大国家的代表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周恩来今天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代表”可知“此次会议”应是日内瓦会议。此次会议的目的是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故选B项。‎ ‎【答案】 B ‎8.【解析】1949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加上“无数第三世界国家和他的政府建立了关系”,与材料中外交“脚踏两只船”的成就相符,故C项正确。‎ ‎【答案】C ‎9.【解析】依据材料中“为周恩来提供了讲坛”“反殖民主义”推断,这一会议是1955年的万隆会议,会议认同了中国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故B项正确。‎ ‎【答案】B ‎10.【解析】 第(1)问,材料一“苏联……使用的旅顺口……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体现了新中国独立自主和维护国家主权的外交特点,并依此对比旧中国的外交得出不同。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 ‎(1)旧中国对外妥协,出卖国家主权;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成就:新中国成立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2)‎ ‎1.1949年10月,《纽约时报》刊发美国国务院对西藏的政策:“依据当前亚洲形势,美国国务院有可能承认西藏是独立国家……中共声明他们将控制西藏,一旦成功,中国边界将展至印度,那么非社会主义国家将不会坐视不管。”这表明美国(  )‎ A.长期奉行分裂中国的政策 B.试图扶持印度来压制中国 ‎ ‎ C.以遏制共产主义为外交目标 D.借支持西藏独立对新中国施压 ‎2.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但它只同意新中国建交原则的一半,在美国的压力下一直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投弃权票。为了实现中英关系的发展,周恩来同意与英换代办,双方建立“半外交关系”。这种“半外交关系”(  )‎ A.是双方在国家利益协调上的突破 B.成为当时东西方关系的典型特征 C.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基础 D.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 ‎3.1949年,毛泽东强调,“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1957年,毛泽东又宣布,“从国与国的关系方面来讲,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这是正确的”。据此可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A.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有革命思维的惯性特征 C.因实际的需要而随意改变 D.意识形态大于国家利益 ‎4.1950年,中国与苏联、东欧国家的贸易额占中国外贸总额的26%,到1954年上升到80.55%。对这一变化的合理解释是(  )‎ A.朝鲜战争爆发后西方对华封锁加剧 B.中国优先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 C.苏联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经济援助 D.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5.1952年4月,周恩来在外交部第一次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就外交工作来说,是“以国家和国家的关系为对象的”,区别不同国家的“主要关键是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而不是国家的阶级属性。周恩来的这一外交思想(  )‎ A.突破了“两大阵营”界限 B.否定了“一边倒”的战略 C.运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成为新中国外交指导原则 ‎6.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  )‎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放弃“一边倒”政策 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7.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回顾新中国外交成就时说:“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他评论的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不结盟政策提高了中国的威望 C.万隆亚非会议成功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8.“周恩来的发言在措辞和内容上都是标准的中共式的宣传,但与会各国都相信周的蛊惑宣传,使我比以前更清楚地感觉到了这么一种可能,即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都将导致中国对亚洲事务的公开干涉,真使人头痛!”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 A.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官员对新中国的评价 B.美国官员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评价 C.出席日内瓦会议的美国官员对中国的评价 D.美国官员对万隆会议上周恩来的评价 ‎9.一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说:“‎ ‎ ‎ 万隆会议对彻底摧毁殖民主义和促使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是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上一块不朽的丰碑。”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万隆会议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面貌和国际关系格局 B.万隆会议彻底摧毁了16世纪以来的殖民主义世界体系 C.万隆会议是世界上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 D.万隆会议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10.某人论述中国的某一外交举措时说: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这一举措的内涵是(  )‎ A.构建和谐世界的策略 B.“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无敌国外交”的策略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际关系有时会影响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包括服饰的流行。“布拉吉”(如下图)本是苏联地区妇女们春夏季的日常服装。有段时间曾在我国广为流传。‎ 材料二 据说美国组织对中国进行围堵……会议开始时,许多代表赞扬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不久,伊拉克的发言人开始疯狂地攻击共产主义……绕道缅甸而来的周恩来总理作了“求同存异”的回应……误入歧途的会议在妥协中又回到了正确的轨道。‎ ‎——《凤凰大视野》‎ ‎(1)请举出当时我国影响“布拉吉”广泛流行的重大外交活动,并据此归纳当时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红色中国在万隆会议受到责难的原因。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列举中国政府为“求同存异”观点所作的铺垫。‎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指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 ‎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建立后,为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方针和主张?简析上述方针和主张的影响。‎ 答案 ‎1.【解析】由材料“中共声明他们将控制西藏,一旦成功,中国边界将展至印度”可知,美国担心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会对印度等国家产生影响,使社会主义力量进一步发展壮大,故C项正确。‎ ‎【答案】C ‎2.【解析】二战后世界格局是美苏两极格局,英国属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出于自身国家利益和美国的威慑力,与中国出现“半外交关系”,故A项正确。‎ ‎【答案】A ‎3.【解析】 “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都是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体现,故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C项“随意改变”说法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以国家利益为前提,D项错误。‎ ‎【答案】 A ‎4.【解析】根据材料1950~1954年中国与苏联、东欧国家的贸易额增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正值朝鲜战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经济封锁加剧,故A项正确。‎ ‎【答案】A ‎5.【解析】由材料“周恩来……讲话中指出,就外交工作来说……区别不同国家的……不是国家的阶级属性”,说明他这一思想突破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界限,故A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坚持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故B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1953年提出,运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外交思想尚未成为外交指导原则,故D项错误。‎ ‎【答案】A ‎6.【解析】 二战后初期,新中国和亚非拉地区新兴民族国家均面临反帝、反殖和反霸的任务,此时中共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利于发展同邻近国家、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从而加强团结,共同反帝、反殖和反霸,故B项正确。“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政府与西方列强建立的外交关系,而二战后亚非拉地区新兴的民族国家不属于西方国家,A项错误;“一边倒”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C项材料依据不足;“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D项错误。‎ ‎【答案】B ‎7.‎ ‎ ‎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1953年底由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是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得到中国、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代表了亚洲国家经历了长期不平等国际待遇之后对新型国际关系的期待,故A项正确;不结盟政策开始于南斯拉夫,与题干中的“亚洲国家”不符,故B项错误;万隆会议是亚非发展中国家召开的,不符合题干主旨,故C项错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材料中“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8.【解析】材料关键词“印度支那”,可见不是新中国成立时,故A项错误;材料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无关,故B项错误;日内瓦会议讨论的主题是印度支那问题,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这一国际会议,周恩来出席了此次会议,故C项正确;万隆会议不是为了解决印度支那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C ‎9.【解析】 由于万隆会议形成了“万隆精神”,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雅尔塔体系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故A项是正确的。B项错在“彻底摧毁”的表述上;C项的表述是正确的,但与材料无直接关系;D项不正确,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标志是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召开。‎ ‎【答案】 A ‎10.【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亚洲邻国”“周边国家”和“亚非国家”可知这一举措是为了同邻近国家积极发展友好关系而提出的,这正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故D项正确。‎ ‎【答案】D ‎11.【解析】(1)可联想到当时影响“布拉吉”广泛流行的外交因素是中苏友好关系的建立。‎ ‎(2)结合材料总结本题红色中国在万隆会议受到责难的原因。较难回答的问题是中国政府为“求同存异”观点所作的铺垫,实际上,题意是要求列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答案】 ‎ (1) 外交活动:中国和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形成新中国第一次外交高潮;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形成中苏同盟关系。‎ 特点:“一边倒”‎ ‎(2)原因:美苏两极对峙,中国倒向苏联一边;美国对共产主义进行敌对宣传,使中国形象受损。‎ 铺垫:参加日内瓦会议,提出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建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实现睦邻友好;绕道缅甸,取得周边国家支持。‎ ‎12.【解析】第一小问方针,依据材料三“平等原则”并结合新中国初期外交方针来回答,依据材料中“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指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得出“一国两制”;第二小问主张,依据所学从“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的角度回答;第三小问影响,结合所学从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影响的角度回答。‎ ‎【答案】‎ ‎ ‎ 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声明将在适当时机收回香港主权;“一国两制”。‎ 主张: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影响:促使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彻底结束外国列强的占领,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