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2020届高三线上教学摸底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揭阳市2020届高三线上教学摸底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揭阳市2020年高三历史学科线上教学摸底考试测试题 满分52分,测试时间30分钟。‎ ‎1.有学者认为,大禹建立夏朝使古代中国由分散孤立的“古国”时代过渡到方国联盟的“方国”时代。方国联盟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 夏部落征服了周边各部落 B. 王位继承方式发生了变化 C.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需要 D. 治水需要打破小国的界限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受生产方式的制约,早期国家治水时需要打破小国的界限,推动了古代中国由分散孤立向方国联盟过渡,D项正确;征服周边部落和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不是形成“方国联盟”形成的主要原因,AB两项错误;方国之间结盟与神权无关,C项错误。‎ ‎2.春秋中期,鲁国妇女已形成“男女有别”的守礼之风,齐、楚、燕、宋则尚未有男女授受不亲之类的礼仪规定,社祭之类的群众活动,往往男女一起欣赏玩乐。这反映了当时 A. 民众的精神风貌存在地域差别 B. 儒家学派的影响范围非常有限 C. 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社会精神风貌 D. 新旧道德观念之间存在矛盾冲突 ‎【答案】A ‎【解析】‎ ‎【详解】春秋中期,既有鲁国“男女有别”的守礼之风,也有齐、楚、燕、宋等地男女一起参加社祭之类群众活动,反映出当时民众精神风貌存在地域差别,A项正确;“男女有别”不是春秋中期刚产生的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影响,B项错误;春秋中期鲁国和其他诸侯国社会风貌的不同与经济发展水平无关,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新旧道德间的矛盾冲突,D项错误。‎ ‎3.秦朝法律规定,“或盗采人桑叶,赃不盈一钱,何论?赀徭(徭役)三旬。”“甲盗钱以买丝,寄乙,乙受,弗知盗,乙论何殴也?无论。”这反映了秦代 A. 法律制度的严苛性 B. 注重保蚕桑事业的发展 C. 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D. 鼓励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秦朝法律针对盗采人桑叶、盗钱买丝等行为制定专门条款,体现了秦代注重保护蚕桑事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秦代法律制度的“严苛”,也没有反映出秦代的抑商政策,AC两项错误;鼓励私营手工业与秦朝实行重农抑商的史实不符,D项错误。‎ - 13 -‎ ‎4.西汉初期“大司农领天下钱谷,以供国家之常用;少府管山泽之税及关市之资以供天子”,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互不统属,互不挪用。西汉末期,皇室却经常“损公钱以益私库”。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王朝末期皇室骄奢浪费开支过大 B. “家国一体”的君主专制制度 C. 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无明显界限 D. 中央财政管理制度存在弊端 ‎【答案】B ‎【解析】‎ ‎【详解】西汉末期,皇室能破坏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互不统属,互不挪用的规矩,“损公钱以益私库”,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有着“家国一体”的政治理念,B项正确;皇室骄奢浪费不是其动用国家财富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西汉初,大司农和少府各司其职说明当时国家财政和皇室财政是分开的,C项错误;中央财政管理的弊端不是公钱私用的主要原因,D项错误。‎ ‎5.南北朝时,北齐流行一种叫踏谣舞的歌舞,舞者“且步且歌”,观众鼓掌跟唱,以为笑乐。踏歌舞连歌带舞,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内容风趣。这种舞蹈 A. 已经具有戏剧的雏形 B. 是南北民族融合的产物 C. 盛行于当时社会各阶层 D. 反映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南北朝时期北方流行的踏谣舞,“且步且歌”、有简单的故事情节等反映出其已经具有戏剧的雏形,A项正确;仅从材料信息不能得出踏谣舞是“南”、“北”民族融合的产物,也不能说明其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BD两项错误;踏谣舞盛行于社会各阶层的说法绝对,C项错误。‎ ‎6.唐朝政府对内附的少数民族酋长、首领,“至者皆拜为将军、中郎等官,布列朝廷”,并安排其子弟到长安学习唐朝的制度和文化。唐朝政府的这种做法 A. 有利于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 导致边疆节度使权力膨胀 C. 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国家统一 D. 实质上是一种民族分化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唐朝政府让内附 - 13 -‎ 少数民族首领在朝廷做官,安排其子弟学习唐朝的制度和文化,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国家统一,C项正确;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与唐朝的民族政策无关,A项错误;安置少数民族首领,促进民族相学习融合,与节度使权力膨胀无关,B项错误;民族分化政策与材料中唐朝促进民族间和平与交流的政策不符,D项错误。‎ ‎7.占城稻自宋初引进后,至宋代中叶各地培植出许多新品种,生长期由原先的150天左右(清明时节插秧要到9月上、中旬才成熟),缩短为80至120天。占城稻新品种的出现 A. 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B. 得益于铁犁牛耕技术的进步 C. 推动了“不抑兼并”政策的出台 D. 使经济重心完全南移至南方 ‎【答案】A ‎【解析】‎ ‎【详解】宋代培植出许多生长期大大缩短的占城稻新品种,可以极大提高土地的利用率,A项正确;“铁犁牛耕技术”不是占城稻新品种出现的原因,B项错误;“不抑兼并”政策是宋代水稻改良和农业发展的背景,不是结果,C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与占城稻新品种的出现关系不大,D项错误。‎ ‎8.元朝大儒许衡批评有些理学家“深求隐僻之理”,认为“大而君臣父子,小而盐米细事……以其可以日用常行,又谓之道”。许衡意在 A. 改变程朱理学的认识论 B. 强调理学的实践性 C. 推动理学成为元朝官方哲学 D. 调和理学与心学的矛盾 ‎【答案】B ‎【解析】‎ ‎【详解】许衡批评理学家“深求隐僻之理”,认为“道”存在于国家治理和百姓日常中,其目的在于强调理学的实践性,B项正确;从日常生活和国家管理中寻求“理”、“道”,与程朱理学认识论是一致的,A项错误;许衡提出的理学研究方向,与理学的官方化无关,C项错误;许衡的观点不是要调和理学、心学在方法和观念上的矛盾,D项错误。‎ ‎9.明中期以后,地方三司的权力逐渐向巡抚转移,巡抚衙门成为实际上的省级权力机构,三司成为其下属;但三司名义上仍是法定的省级权力机构,巡抚没有完全摆脱差遣官的性质。这说明了 A. 地方三司体制运转不灵,效率低下 B. 地方行政部门缺乏协调统一的机关 C. 巡抚的差遣官性质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巡抚的权力在事实上和法律上存在矛盾 ‎【答案】D - 13 -‎ ‎【解析】‎ ‎【详解】明代中期巡抚衙门是实际上的省级权力机构和三司的上级,但三司还是法定的省级机构,巡抚仍然是差遣官,这说明巡抚的实际权力和法律规定不符,D项正确;材料未显示出三司的体制、效率问题,A项错误;明朝中期地方通过巡抚协调统一,B项错误;巡抚的设立有利于中央集权,C项错误。‎ ‎10.对孔子“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句话,后世儒生有“学习诸子百家等杂书,这是有害的”,“攻击异端,这是有害的”,“攻击异端邪说,消除其危害”几种解释,朱元璋认可最后一种解释并批评了其他解释。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 儒学发展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B. 最后一种解释符合孔子本意 C. 学术自由是儒学内部的传统 D. 明朝进一步加强文化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朱元璋对儒家经典存在的几种不同解释做出裁决,并批评其他解释,反映出明朝文化专制的进一步加强,D项正确;皇帝插手儒家学术思想争鸣与儒学多元化趋势不符,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朱元璋的裁决代表了孔子的本意,B项错误;儒学内部学术自由的传统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错误。‎ ‎11.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而《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反映了 A. 近代中国关税主权的嬗变 B. 英国商人试图打开中国市场 C. 晚清政府海关管理松驰 D. 鸦片战争的实质是商业战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中国的关税征收由康熙年间的统一征收到鸦片战争后的中英协定关税,强调的是中国关税主权遭到破坏,A选项符合题意;英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原因,不符合材料主旨,B选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关税自主权的破坏,海关管理松弛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鸦片战争的实质是英国对中国发动的非正义侵略战争,D选项排除。‎ ‎12.如表:1908—1911年各省留日毕业学生籍贯分布统计表 - 13 -‎ 导致出现如表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 清政府对留日学生的支持力度具有差异性 B. 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程度具有不平衡性 C. 甲午战后青年学子对日本的学习具有一致性 D. 辛亥革命对北方地区省份的影响具有滞后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1908—1911年各省留日毕业学生籍贯分布统计表中可知,湖北、江苏、浙江等地的公费和自费留学日本的人数远远高于甘甘肃、吉林和蒙古等地,说明20世纪初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开放程度具有不平衡性,B项正确;清政府的支持力度与江浙等地的自费留日无关,A项错误;留日毕业学生籍贯分布情况不能说明青年一致要求学习日本,C项错误;1908—1911年毕业的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的影响无关,D项错误。‎ ‎13.1912年孙中山在致英国国民书中称,“鄙人……知禁烟之第一要者,固在全国禁种;然如不以禁种之时同时禁卖,则禁种之令,极难施行。……曩者贵国仁人志士协助敝国禁烟,感激之忱,久已铭诸肺腑。……恳求贵国人士……还我自由禁烟主权……,而出我人民于孽海焉。由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 孙中山重视禁烟问题 B. 鸦片贸易是非法的 C. 有英国人支持中国禁烟 D. 资产阶级存在着软弱性 ‎【答案】B - 13 -‎ ‎【解析】‎ ‎【详解】1912年孙中山致信英国国民,指出禁止贩卖鸦片的重要性,感谢协助中国禁烟的人士,恳求其支持中国政府的禁烟活动等内容,没有明确指出鸦片贸易是非法的,B项符合题意;孙中山重视禁烟、感谢英国仁人志士的帮助,恳求英国归还禁烟主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在材料中均有体现,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14.1926年,山东军阀张宗昌主持合并组建了新的山东大学,聘请前清状元王寿彭出任校长,9月5日举行开学典礼,王寿彭在会上发表了“读圣贤书、做圣贤事”的训词,“山大”即正式开课。王寿彭要求学生们都穿长袍马褂,还要向孔圣人跪拜。材料主要说明 A. 传统文化的遗毒 B. 民国教育的保守 C. 山东儒学的兴盛 D. 军阀对教育重视 ‎【答案】A ‎【解析】‎ ‎【详解】1926年作为山东大学校长的王寿彭,在开学典礼上强调“圣贤”权威及其要学生跪拜“孔圣人”的行为,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落后因素,A项正确;校长的训词和对学生着装、行为的要求,不能说明民国教育的保守,不是儒学兴盛的表现,也不能充分说明军阀对教育的重视,BCD三项错误。‎ ‎15.萧东连在《筚路维艰》中提到:“1953年为什么提前结束新民主主义政策?我认为,核心的问题是共产党人的社会理想和新民主主义政策之间存在内在的紧张关系”。下列对“存在内在紧张关系”解释不合理的是 A. 对“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担忧 B. 公私经济成分力量对比的变化 C. 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型”工业化 D. 两种社会性质的根本对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态,与社会主义理想不是根本对立的,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认为共产党人的社会理想和新民主主义政策存在紧张关系导致了1953年用社会主义改造提前结束了新民主主义政策,其紧张的原因包括,担忧资本主义发展壮大会影响国营经济的优势和阻碍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利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殊工业化道路,前三个解释合理,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 13 -‎ ‎16.1971年,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中国运动员庄则栋与美国运动员科恩因为一次偶遇开启了中美两国乒乓球队的互访,轰动了国际舆论,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被称为“乒乓外交”。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上海联合公报》。这说明“乒乓外交”‎ A. 结束了中日两国隔绝的局面 B. 推动了两极格局的瓦解 C. 加速了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 D. 实现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1971年的“乒乓外交”轰动国际舆论,推动了中美两国政府的接触,促成了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签署,说明“乒乓外交”加速了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C项正确;乒乓外交之前,中日之间已有民间交往,A项错误;乒乓外交没有直接对美苏两极格局产生重大影响,B项错误;1971年乒乓外交和1972年中美签署《上海联合公报》,只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开端,D项错误。‎ ‎17.下表为全国1977年—1982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率 时间(年)‎ 参加高考人数(万人)‎ 录取人数(万人)‎ 录取率(%)‎ ‎1977‎ ‎570‎ ‎27‎ ‎5%‎ ‎1978‎ ‎610‎ ‎40.2‎ ‎7%‎ ‎1979‎ ‎468‎ ‎28‎ ‎6%‎ ‎1980‎ ‎333‎ ‎28‎ ‎8%‎ ‎1981‎ ‎259‎ ‎28‎ ‎11%‎ ‎1982‎ ‎187‎ ‎32‎ ‎17%‎ 对图表材料解读合理的是 A. 1977-1979年高考报考人数多与改革开放重视人才有关 B. 改革开放拓宽就业门路,1979年后高考报考人数逐年下降 - 13 -‎ C. 高考报考人数受高考录取率影响严重 D. 高考报考人数变化受文化大革命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7年—1982高校录取人数比较稳定,录取率由低到高,参加高考人数由多到少的现象,是因为“文化大革命”期间高校停止招生考试,大量青年没能正常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和接受高等教育导致的,D项正确;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决策,A项错误;1979年高考报考人数逐年下降是因为逐渐步入正轨,与改革开放拓宽就业门路无关,B项错误;高考报考人数的多少影响了录取率,C项错误。‎ ‎18.下列选项中历史叙述与历史解释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历史叙述 历史解释 A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根本改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B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 是和平与发展新时代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本质上都是中共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D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四川刘氏兄弟的希望集团成为当地最大的饲料生产企业 说明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已取得初步成效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 13 -‎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本质上都是中共领导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新中国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的开创的,第三栏中历史解释和历史叙述之间的逻辑是正确的,C项符合题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华约和北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不是新中国的成立,A项错误;“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对人类和平与发展的贡献,不具有马歇尔计划同样的称霸意图,B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时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还未明确,D项错误。‎ ‎19.公元前5世纪的伯利克里时代,辩论是民主政治生活中重要的内容,但很多时候有些公民在公民大会或法庭上却把自己扮成口舌笨拙、不善修辞、不懂演说的弱势者,以此来博取他人的同情和支持。这表明当时 A. 政治生活重视人文精神 B. 民主政治缺乏公正程序 C. 民主制度倾向于保护平民 D. 公民对民主制局限有一定认知 ‎【答案】D ‎【解析】‎ ‎【详解】雅典民主政治全盛时期,不少公民在政治活动中为博取同情和支持,装扮成不善辩论的弱势力量,体现出他们对民主制的局限有了一定的认知,D项正确;公民钻民主程序的空子,不能说明雅典政治生活中重视人文精神,A项错误;雅典公民大会或法庭的辩论和投票说明民主政治强调程序公正,B项错误;公民利用制度漏洞谋利,不能说明民主制度倾向于保护平民,C项错误。‎ ‎20.罗马早期的公民法对一切要式行为均需采取特定的仪式或形式方为有效,商品交易是如此,缔结婚姻、解放奴隶、订立遗嘱等也是如此,因为只有郑重的仪式才能使当事人双方的合意具有法律效力。罗马法这一规定旨在 A. 缓解罗马社会贵族和平民的矛盾 B. 促进罗马的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C. 维护公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D. 增强罗马法律的有效性、权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罗马公民法注重仪式,强调商品交易、缔结契约等一切要式行为,均需采取特定的仪式或形式方为有效,旨在增强法律的有效性和权威性,D项正确;罗马法注重仪式的目的不是为了缓解贵族与平民的矛盾,A项错误;罗马实行的是贵族政治,不是民主政治,B项错误;重视仪式不是为了强调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C项错误。‎ - 13 -‎ ‎21.美国开国元勋们在1787年制定的联邦宪法规定,国会分为参、众两院,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各州选民普选产生,每两年选举一次,而参议院则是由各州议会分别选派两名参议员组成。这一制度安排 A. 确立起三权分立制度 B. 强化了联邦政府权力 C. 抑制民众对政府的影响 D. 实现参议院主导联邦立法权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美国宪法在规定众议院按人口比例普选产生的同时,明确各州议会选派两名参议员组成参议院,意在抑制民众对政府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国会立法与行政权、司法权的关系,A项错误;美国国会实行两院制衡与加强联邦政府权力无关,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参议院在参众两院立法活动中居主导地位,D项错误。‎ ‎22.19世纪的英国存在这样的景象:高雅的绅士常常与普通的下层民众同挤一列火车,有时候还必须到处给别人让路。于是有人认为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也有人称赞铁路将使“封建制度永远一去不返”。这反映了 A. 火车成为陆上主要的交通工具 B. 工业革命加剧了英国的阶层流动 C. 科技进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D. 科技发展冲击传统的社会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19世纪不同阶层的人同挤一列火车,推动社会“平等”,打击“封建”等级观念,反映出科技发展冲击了英国传统的社会关系,D项正确;火车的出现对民众生活和观念的影响,与火车是陆上主要交通工具不符,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英国阶层流动的加剧,B项错误;不同阶层的人乘坐火车和给别人让路,不能说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C项错误。‎ ‎23.西方人起初怀疑(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为新社会制定的计划,许多人认为它们一定失败,可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对苏联表现出极大兴趣,并认为它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西方人态度转变的原因在于 A. 经济危机对苏联造成的破坏较小 B. 苏联社会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C. 德国法西斯势力发展威胁欧洲和平 D. 苏联公有制体制显示出优越性 ‎【答案】B - 13 -‎ ‎【解析】‎ ‎【详解】西方人对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经济计划从质疑到肯定转变的主要原因是苏联两个五年计划使其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B项正确;19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没有对苏联造成破坏,不是西方人研究苏联模式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德国法西斯威胁欧洲和平与西方人关注苏联经济计划无关,C项错误;西方人肯定苏联经济的计划性不是因为他们认可公有制,D项错误。‎ ‎24.有学者谈到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关系时说道:“法国不满美国的柏林政策,谋求独立发展核武器,并且认为美国在滥用储备通货的地位,继续购买黄金向美国施压。”该论述说明了 A. 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B.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出现分化 C. 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 D. 美国丧失资本主义霸主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法国不满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推行的政治、经济霸权,在军事和经济上努力冲破美国的控制,与美国竞争等,体现了20世纪60年代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A项正确;1960年代法国发展核武器和美法经济竞争,不能说明西方阵营开始分化,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法国改变了价值取向,C项错误;1960年代美国仍然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D项错误。‎ ‎25.20世纪60年代,美国提出了“相互确保摧毁”的核战略。它指美苏双方均拥有可靠的第二次核打击能力,就可威慑双方都不敢发动战略核袭击,避免核战争。到了80年代,里根政府提出“确保生存战略”取代“相互确保摧毁”的核战略。这一变化表明 A. 美国放弃与苏联进行军备竞赛 B. 美国对苏联实施“和平演变”战略 C. 和平与发展成时代主流 D. 美国对苏联掀起新一轮军备竞赛 ‎【答案】D ‎【解析】‎ ‎【详解】1980年代美国用“确保生存战略”的核战略代替1960年代的“相互确保摧毁”,表明美国掀起了对苏联的新一轮军备竞赛,D项正确; 1980年代里根政府提出“确保生存战略”的核战略和放弃军备竞赛不符,也不属于“和平演变”战略,AB两项错误;冷战时期,美苏核竞赛不利于和平与发展,C项错误。‎ - 13 -‎ ‎26.如图为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中有关经济全球化的一幅漫画。该漫画意在强调 A. 全球化导致世界经济发展失衡 B. 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C 全球化影响下全球经济具有危险性 D 世界各国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答案】C ‎【解析】‎ ‎【详解】以《平衡的世界经济?》为名的漫画中,用三棱锥、滚动的球体和一角向下的六面体建立起的高难度平衡来形容经济的全球化,寓意全球化中力量平衡的艰难和全球经济因此产生的危险,C项正确;漫画定格在平衡状态下与全球化导致世界经济发展失衡不符,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严重,B项错误;材料质疑的是全球化中存在的问题,没有肯定其促进各国经济联系的作用,D项错误。‎ ‎ ‎ - 13 -‎ - 13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