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人教版
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一文科综合 1. 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素来发达,在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中,长期保持领先地位。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大多精美,质量也上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工匠优秀,积极性高 B. 生产不计成本 C. 市场需要高质量的产品 D. 国家权力的支持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所以主要原因是国家权力的支持。因此选D。A错误,官营手工业的工匠受到官府的束缚,积极性不高。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 2. 墨子说:“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主要说明战国时期 A. “重农抑商”政策深入人心 B. 农业有力支持了兼并战争 C. 农民深受地主压迫的事实 D. 封建社会农民生产积极性高 【答案】D ............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的特点·古代的农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9 - 3. 韩非子视商人为“邦之蠹也”(蠹,蛀虫)。下列观点与之明显不符的是 A. “今驱民而归之于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B.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C. “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D. “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商人为“邦之蠹也”,体现对商人的歧视和抑商思想。B项中宣扬的是工商皆本思想,符合要求。故选B项。A C D三项都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4. 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变得越来越富。有时候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 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 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 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但英国一直变得越来越富”说明英国在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国家日益富有,所以结合材料中的时间特征“1830”可知英国此时即将完成第一工业革命,故C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1830年,国际局势不是平稳发展,应排除。B、D两项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利用时间信息1830年,结合所学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工业革命、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的时间即可得出答案。 5. 观察下图,A、B、C、D四条曲线代表的是四个国家的世界制造业产值,这四个国家分别是 - 9 - A. 中国、美国、英国、德国 B. 中国、英国、德国、美国 C. 中国、英国、美国、德国 D. 英国、德国、中国、美国 【答案】C 【解析】A是中国,因为资本主义国家都在走上坡路的时候,中国正在清王朝统治的末期时期,国力日衰。B发展最早,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以后,开始走下坡路,可以判断是英国;C在1860年以后快速发展,经过1861—1865年内战,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可以判断是美国, D在1871年完成统一后,经济快速发展,是德国,综上所述本题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点睛:本题属于图片类选择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认真观察图片的所有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排除即可。 6. 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 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 B. 欧洲/文明相遇,美洲/发现,全球史观/侵犯 C. 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D. 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视新航路开辟为发现;美洲人以美洲为中心,视新航路开辟为侵犯;从全球史观看,则是两种文明的相遇,所以综合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D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7. - 9 - 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 增强企业活力 C. 发展非公经济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给我们松绑”就是要减少干预,增强企业的活力的意思,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984年3月尚未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到发展非公经济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的十四大,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8. 从1895年开始,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里,张謇的企业从1个扩大到20多个,形成了一个以纺织为主、跨行业的企业集团。张謇的企业发展的原因可能是 A. 洋务运动的诱导 B. 外国资本的大力援助 C. 西方列强的放松侵略 D. “实业救国”爱国思潮的推动 【答案】D 点睛:解题时注意时间点“1895年开始”;结合知识分析出答案。 9. 有人说,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有的人看时间,先向外伸胳膊露出手表,然后翻手腕,最后才是看手表指针,形成经典的看表三部曲;现在看时间,只须低头看一下手表即可,再没了经典三部曲。这反映出新时期 A. 人们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 B. 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文明 C. 人们的虚荣心较以前减少 - 9 - D. 手表功能发生了根本变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获取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先向外伸胳膊露出手表,然后翻手腕,最后才是看手表指针,形成经典的看表三部曲”说明当时人对财富的一种炫耀,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物质生活变化,这一炫富不在有了。说明是生活水平提高,故A项正确;B说法不符合史实;C中不是材料主旨;D与材料没有关系。 考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新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物质生活改变 10. “从总体上审视洋务运动……在中国搞现代化运动还是具有便利条件的,如中国人不排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与欧洲现代化开始时相比中国人的文化水平一般要高出很多。但是士大夫阶层参与度不够,致使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人才长期匮乏。”由此可知,该材料认为阻碍洋务运动发展的根源在于 A. 缺乏政府的扶植与支持 B. 士大夫阶层的参与度低 C. 中国人排斥西方技术 D. 传统文化与观念的束缚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均是由政府扶植与支持,或是官督商办,故A项排除;士大夫阶层的参与确实很低,但不是阻碍洋务运动的根源,其根源应该从制度与文化观念等角度分析,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如中国人不排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与欧洲现代化开始时相比中国男人的文化水平一般要高出很多”可得出中国兵不排斥西方技术,故C项排除;由“士大夫阶层参与度不够,致使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人才长期匮乏”可知,这些受传统教育的人们很少参与,这从根源上体现了洋务运动仍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的阻碍,故D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阻碍原因 11. “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此联是周总理对当时党中央哪一方针路线的生动注解 A. “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B.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C.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总路线 - 9 - D. “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针对大跃进造成的经济比例失调而实行了国民经济调整,即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中的对联和“一化三改”以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无直接的关联,所以选项A、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的对联是对 “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纠正,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2. 罗斯福新政受到“被遗忘的人”的拥护,致使某些垄断资本家攻击《社会保险法》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抄来的。新政中最受“被遗忘的人”欢迎的措施是 A. 复兴工业 B. 调整农业政策 C. 以工代赈和社会救济 D. 整顿金融财政体系 【答案】C 【解析】新政中 “被遗忘的人”指的是工人、农民等处于社会下层的人,而以工代赈和社会救济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这些人的利益,所以也就成了最受“被遗忘的人”欢迎的措施,而其他三个选项均非 “被遗忘的人”欢迎的措施,所以本题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3. 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在不同朝代表现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之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分为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的南洋航线和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的西洋航线等三大航线。……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 尤其于两宋年间,游牧民族盘踞华北地方导致丝路断流,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 ——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 9 - 材料二1567年明穆宗即位,正式改“海禁”为海上贸易开放,并凭借当时中国在海上贸易中所占的绝对优势,始终保持着出超的地位,导致大量外国白银源源流入。在这黄金时期,逐渐形成了以中国大陆为腹地,以澳门为中转港的明代海上“丝银之路”。以澳门为中心,开拓了三大航线:澳门—印度果阿—里斯本;澳门—长崎;澳门—马尼拉—墨西哥。透过这三大航线及其相互延伸,以澳门为中心向海外辐射,形成了国际贸易大循环。 ——《明朝末年的对外贸易量》 材料三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清《海防纂要》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明代海上“丝银之路”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丝银之路”的兴盛对明朝中后期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采取该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政策的消极作用? 【答案】(1)特点:交通发达;范围广泛(涉及亚、欧、非);政府有效管理(或设市舶司管理)。 (2)表现:白银等贵金属大量流入:中转贸易兴盛(澳门成为贸易的中转中心);贸易范围进一步扩大;国际贸易大循环形成 影响:促进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原产于美洲的甘薯、玉米等农作物传入中国并得到推广;西方文化传入,一部分开明知识分子开始吸收西方科技成果。 (3)自然经济(或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消极作用: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原始积累,妨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盲目自大的心理。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按照材料一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体现了对外贸易交通发达的特点,“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则体现了对外贸易范围的广泛的特点。 (2)明代海上“丝银之路”的表现也要结合材料二分层次概括,例如,材料中的“大量外国白银源源流入、形成了国际贸易大循环”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至于积极影响主要从促进经济发展、大量外国白银源源流入使白银成为流通的货币、高产作物引进中国等。 (3) - 9 - 材料三体现的是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根本原因要从经济方面进行分析,主要突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会导致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该政策的消极作用主要从经济方面、思想方面、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分析,例如,在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要突出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等。 点睛:此类材料解析题在解题时要注意紧扣试题设问去阅读理解材料,然后获取材料中利于解题的有效信息并联系相关史实说明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时特别需要注意表述的规范性。 14. 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并分析世界市场在19世纪初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条件:两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发展,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技术手段;对外侵略扩张、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为世界市场发展创造条件。 积极影响: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提供了更充足的劳动力和市场;中国近代工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或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两次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的有利条件主要从物质基础、技术条件、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世界市场在19世纪初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突出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经济的解体,二是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等。 1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重庆“火柴盒则由女工和童工或在工厂或在家内糊制,每制盒百个付工价四十文。女工糊制火柴盒,平均每人每天可得钱六十文,这对于一个中国普通工人的家庭,也算是一项不小的额外收入了”(《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0上卷);“广东一带的缫丝工厂大约有一百七、八十家,……这类工厂所使用的女工人数,每一厂至少二、三百人,多者达七、八百人;总人数达六、七万人之多……女工大部分是农民的女儿,或者是远走外乡工作的人的妻女。”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科》 - 9 - 材料二在雇佣女工的场所,“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 ——《论妇女作上宜设善章》(1888年4月1日《申报》) 材料三“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觉勃然以兴,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于是相与连袂随裾,或行逐队以去。……呼朋引类,无论小家碧玉,半老徐娘,均各有鼓舞踊跃之心,说项钻求,惟恐不能入选” ——李长莉《近代中国社会丈化变迁录》第1卷 材料四“在封建家长制下的农妇,其生活是‘牛马’生活,是‘肮脏’的家室生活。她们幸而获得养蚕、纺织、花边、织篾等副业的时候,即是她们在农村中工业化,成为近代家庭工业者的时候,她们已经成为家庭中重要的一个半独立成员了。此时与其说她们‘不愿远离家乡’,不如说‘不得远离家乡’。依于资本主义的更深的发展,于是她们便由‘不愿’和‘不得’而有‘不得不’远离家乡之势。……虽然她们是破坏了封建家长制的家庭和与丈夫们竞争工作,她们却获得自己的独立和自由,增加了家庭的收入,增进了社会的劳动生产力。” ——汪疑今《中国近代人口移动之经济的研究》 (1)、材料一表明近代女工所从事的行业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的成因。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人们对女工的态度有何变化?结合材料四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答案】(1)、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民族资本主义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妇女体能较弱。 (2)、由反对到妇女做工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原因:农村工业化导致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近代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民族工业,(1)根据材料一中的表述近代女工所从事的行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原因的形成和民族产业分布的行业有关(2)材料二中是““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材料三中是“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觉勃然以兴,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即由反对到支持,材料四中的原因涉及的是自然经济的瓦解,“她们却获得自己的独立自由”及思想的解放等来分析。 - 9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