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精编马原理学生学习提纲(20XX版)(自填自用)-
马原理学生学习提纲(20XX版)(自填自用)| 绪论部分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 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此 外,马克思主义还包含着其他许多知识领域,如历史学、政治学、法学、文化学、新闻学、 军事学等,并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容。 2、 马克思主义主要的思想来源(三种直接思想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法国及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19世纪西欧,如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和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新社会的展望等) 3、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这些鲜明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它是在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 实践经验,吸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突出特征和理论优势,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重要体现。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进一步提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 。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是以阶级性为深刻基础的,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体现。 马 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它不断吸取人类最新的文明成果来充实和发展自己。” 4、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一)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1、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 2、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 3、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 (二) 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1、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 2、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 3、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三) 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2、物质概念的经典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的基础 4、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物质决定意识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5、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 第一,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 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6、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7、 对立统一规律的全部内容;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主要有: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 8、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 8.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条件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8.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8.3否定之否规律: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进过再次否定,即否定知否定,实现对立的统一,使矛盾得到根本解决 9、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第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第二,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作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0、不断增强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一)辩证思维能力 (二)历史思维能力 (三)战略思维能力 (四)底线思维能力 (五)创新思维能力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1.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 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 一是物质生产实践 二是社会政治实践 三是科学文化实践 3、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以及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放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的东西。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是,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反应和接受外界对象。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因而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对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认识的目的和作用、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等一系列的认识论问题,做出了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完全不同的科学解释 5、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 5.1真理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力时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5.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为辩证统一:其一,二者相互依存。其二,二者相互包含 5.3真理与谬误 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 人类认识的发展、真理的获得,正是通过谬误的不断产生和不断排出来实现的。所以,真理和谬误是人类认识中的一对永恒的矛盾,它们即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6、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第一,从真理的本性看,真力时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他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第二,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7、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旧(真理与价值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真理因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普遍性而具有跟秉性和优先性,价值及其评价标准必须以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为前提,二者辩证统一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新(真理与价值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一方面,价值必须以真理为前提。要想达到实践的目的以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就必须“认识真理,掌握真理,信仰真理,捍卫真理”。脱离了真理,价值就偏离了合理的、正确的轨道。另一方面,人类自身需要的价值,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科学发明、技术创新、经典思想理论的形成,都是人类为了实现更美好的生活而进行的社会实践。脱离了价值,真理就缺失了主体意义。)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唯心史观 2、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 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4、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 产关系是人们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运动规律: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其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5、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及其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时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规律: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其次,上层建筑对基础经济具有反作用 再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其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基础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 其二,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中,矛盾更为复 其三,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时,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是不适应的,起矛盾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最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6、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直接动力、重要动力、强大杠杆); 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重要动力:革命 强大杠杆:科学技术革命 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怎样看待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这是在社会认识史上长期困扰人们的难题。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来把握历史的创造者 其次,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再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8、 科学技术是双刃剑; 利: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弊: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人们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时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一种情形时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还有一种情形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常常被资产阶级用作剥削压迫人民的工具,并非都能使人摆脱贫困,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因而,科学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利” 9、 历史人物及其评价法。 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 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1、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商 品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价值量是由劳动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时: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 以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一种剥削制度(第二点没找到没找到猜的) 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基本条件: 其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其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特点: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4、剩余价值的本质、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他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剩余价值率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或者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 5、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当经济危机发生时,大量商品积压,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工,许多金融机构倒闭,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6、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建立的,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反映了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要求。同时,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又反过来保护其经济基础,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障。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 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因而是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上层建筑服务的。 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1、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发展阶段及实质; i.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ii. 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 iii. 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实质: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动因; 表现: 第一,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第二,贸易全球化。 第三,金融全球化。 第四,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动因: 一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 二是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三是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保障。 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表现及实质; 表现: 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第三,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原因: 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重要力量。 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质: 第一,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第二,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4、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冲突。 第一,经济发展“失调” 第二,政治体制“失灵”。 第三,社会融合机制“失效”。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本章仅供学习参考,不作考试要求)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2、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 4、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 5、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 2、适应高度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共产主义社会在生产关系上将废除私有制,实行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3、与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相适应,共产主义社会将按照自然资源的情况和社会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和管理。 4、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1、在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将会消亡。 2、在共产主义社会,国家也将消亡,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军队、警察、监狱等将失去作用。 3、在共产主义社会,战争也将不复存在。 4、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必将归于消失。 5、在共产主义社会,不仅社会是和谐的,而且社会与 自然之间也将达成和谐。 6、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关系的高度和谐相联系,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极大提高。 三、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1、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2、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全面发展。 3、旧式分工的消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自由时间的大大延长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5、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是单纯的谋生手段,而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 6、共产主义是人类解放的实现,那时人类将最终从支配他们生活和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 放出来,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开始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2、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 在认识上,必然王国是指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认识而不能自觉地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一种社会状态;自由王国则指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认识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并自觉依照这一认识来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一种社会状态。 在社会历史中,必然王国指人受盲目必然性的支配,特别是受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的奴役和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指人自己成为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摆脱了盲目性,能够自觉地创造自己历史的 社会状态。 人类的认识史和社会史,就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发展是一个无限的过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