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天水一中高一级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学段考试 语文试题 (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1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红楼梦》中,《庄子》多处出现,它的思想智慧也融化其中。理解这些思想智慧,能看清楚《红楼梦》对黛玉的“孤傲”究竟是褒是贬。 《庄子》中多处标举超凡脱俗的独立人格。这样的人格超越于“尘垢之外”,游于无始无终、无穷无尽的大道之中,遗世独立、逍遥自在。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之谓至矣。”但需要注意的是,庄子提倡独立而不是孤立。 《红楼梦》第五回中,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子将可卿许配于他时,提到可卿“表字兼美”。同时,文中描绘可卿的形象有这样一段:“其鲜妍妩媚有似宝钗,其袅娜风流则又如黛玉”,表明所谓兼美正是指兼有宝钗黛玉之美。 《红楼梦》中常常将宝钗黛玉对应描写,如将宝钗之“德”与黛玉之“才”相对应;将宝钗之“金玉良緣”与黛玉之“木石前盟”对应;将宝钗之“仙姿”与黛玉之“灵窍”对应。同时,宝钗黛玉之美也是一种对应:宝钗固然能够“与世俗处”,却不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黛玉固然能够“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却又不能“与世俗处”。此外,宝钗固然能够“顺人”,人人面前都不“失于应候”,却有“失己”之憾;黛玉固然保持真我、孤标傲世、蔑视功名富贵,却不能“顺人”,甚至还因此伤害了深爱自己的宝玉。将二人“兼美”,才是理想的人格,这也是《红楼梦》的一种隐喻。 《庄子》对超越性的强调,很容易让人觉得那是一种高傲。庄子追求高洁如神人般的人格,也强调对人、对物都应当谦卑。庄子固然有着大蔑视,但那蔑视针对的是污浊的世俗、黑暗的现实、肮脏的欲望、卑下的人格。对这些,他嬉笑怒骂,他痛下针砭,看上去有不屑一顾的高傲。这里的“傲”,是指傲骨、傲岸,是指对所蔑视之事物的不屈服,不是盛气凌人、自高自大的傲气。 黛玉固然有傲骨,但她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也确有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傲气。这也是她被人认为“小性儿”和“尖酸刻薄”的原因。 - 22 - 相比之下,庄子对人、对物都有一种可贵的尊重态度。他的“不谴是非”,并不是颠倒是非、混淆是非。他之所以强调“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强调“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强调“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的相对,都是出于谦卑。他之所以谦卑,因为清醒洞察到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他之所以谦卑,是因为看到“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的狭隘片面;他之所以谦卑,是因为对自然与大道完全顺应。 庄子还具有深深的平等意识。儒家的“礼”讲等级,道家的“道”则讲平等,用《庄子》中的话来说就是“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大道无处不在,一切皆道,道即一切。对于道的谦卑,也使得庄子对万物都怀有敬意。《红楼梦》中,宝玉的“每每甘心为诸丫鬟充役”与前者相仿佛,种种“视物如视人”的表现也正与庄子有着内在精神的一致。黛玉对自己钟情的人能够倾情,但缺少对其他人和物的尊重,有时就表现为一种孤傲。 ——节选自王冉冉《林黛玉:傲骨之外多了一点傲气》(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理解《红楼梦》中的《庄子》思想智慧,能明白《红楼梦》作者对黛玉“孤傲”的态度。 B. 《庄子》强调超越性,不是追求盛气凌人、自高自大,而是不屈服于自己蔑视的事物。 C. 和林黛玉相比,庄子对人、对物都有一种可贵的尊重态度,这些表现为他对于道的谦卑。 D. 儒家与道家的显著区别在于,前者倡导“礼”后者倡导“道”,前者讲等级后者讲平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提出“《红楼梦》对黛玉的‘孤傲’究竟是褒是贬”的问题,引发了读者思考。 B. 文章认为庄子出于谦卑而强调“相对”,之所以谦卑则是出自于三个原因,可谓“层层追因”。 C. 尾段将贾宝玉与林黛玉对人的态度对比,意在揭示林黛玉缺少平等意识,缺少对其他人的尊重。 D. 文章立足于对庄子的“超越性”思想的理解,从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地表达了自己对黛玉的态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将秦可卿与薛宝钗、林黛玉比较,是为表明《红楼梦》作者认为秦可卿是完美女子。 B. 林黛玉与庄子一样有傲骨,他们都敢于对污浊的世俗、肮脏的欲望等嬉笑怒骂,痛下针砭。 C. 宝玉“每每甘心为诸丫鬟充役”,这表现出他对万物都怀有敬意,与庄子的内在精神一致。 D. 《红楼梦》虽然批评林黛玉“孤傲”中蕴含的傲气(不尊重他人),但是也肯定其“傲骨”。 【答案】1. C 2. D 3. C - 22 -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C项,“这些表现为他对于道的谦卑”错,文章第七段“相比之下,庄子对人、对物都有一种可贵的尊重态度……都是出于谦卑”,庄子对人、对物都有一种可贵的尊重态度,这出自于他对于道的顺应(谦卑)。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 项,“从三个方面层层深入”错,论述部分是并列结构,不是“层层深入”的论述。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是为表明《红楼梦》作者认为秦可卿是完美的女子”错,是为表明《红楼梦》作者认为“兼美”才是理想的人格。 B项,无中生有。“他们都敢于对污浊的世俗、肮脏的欲望等嬉笑怒骂,痛下针砭”错,原文中没有对林黛玉傲骨表现为敢于对污浊的世俗肮脏的欲望等嬉笑怒骂,痛下针砭的叙述。 D项,文章重点是批评林黛玉“孤傲”中蕴含的傲气。 故选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3小题,共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22 - 为你唱首歌 张诗青 娘走的那天,雪大如席。 村外,狭窄崎岖的羊肠山道,刷得白茫茫,没有一个人。除了娘和我。 娘的胳膊上挽个包袱,塞着几件旧衣服,一边哭一边走。我跟在后边,也一边哭一边走。不知走了多久,娘停下来,摸着我的头说:“娃,好好念书,长大后有点儿出息。别像你爹,除了喝酒,就会打女人。” 话没说完,泪水就淹没了我的腮帮子。 我咬着有些冻僵的嘴唇,点点头,记住了娘的话。没一会儿,娘的背影,也刷得白茫茫,模糊不清了。 娘走后,家里只剩下爹和我。 爹还是喝酒,喝完酒就去山上鼓捣苹果树,鼓捣完苹果树就去地里整庄稼,整完庄稼再回家喂牛劈柴。总之,娘走了后,什么脏活累活,都是他一个人干。 我一点都不心疼他。相反,甚至觉得活该。谁让他打走了娘,让我七岁成了没娘的孩子。娘走的前夜,他打在娘脸上的那记响亮的耳光,我真想给他还回去。 有时候,我会故意惹他生气,想让他狠狠打我一顿,那样我就可以去找娘告状,以后跟着娘,哪怕喊另一个人爹。 爹让我往东,我偏往西,让我撵鸡,我偏打狗。我把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从小学升初中,从初中升高中,很顺利。能看得出爹心里也高兴,但父子之间还是很少说话。我好好念书,绝不是为了让他感到骄傲,而是记住了娘的话。 县中念书那会儿,我住校,平均一个月回家一次。为了尽量避免那个看一眼就心烦的家。有时我也会去娘那里。 有一次,一连两个月,我都没回过家。 那天,爹竟然找到了学校。 见到我的那刻,他嘴唇抖得厉害,想说什么,但又像咽吐沫般咽了回去。 那深陷的眼眶,似乎有些湿润。我没说话。 倒是他,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一路跟我到了宿舍。从肩上卸下一个花布包袱,那包袱上还坏了个小洞,一扣一扣解开。从里面掏出一把煮熟的鸡蛋,接着又掏出几个苹果,一叠煎饼…… 最后掏出一袋烧鸡。几个同宿舍的伙伴,有些目瞪口呆。 - 22 - 这也正常,城里长大的孩子,没见过这么土的人和这么土的货。 破旧的深色裤子,屁股上还打着块补丁,一双粗糙的手,像树皮般退去光泽。显然,与给他们递牛奶的那些柔软的手,没法相提并论。 走的时候,爹又从腰间取下,一个旧得发黄的钱夹子,从里面掏出一叠钱,一张一张的数着,却没有一张大的。 几个同宿舍的伙伴,更是张大了嘴。 这也正常,他们都习惯从爸妈手里拿整张的钱,一张就足够爹手里的一叠。我一个月的生活费,他们哪里会知道,这是爹从地里,一滴滴汗水换来的钱。 看着爹,我不知该说什么。 我把爹送到校门外。当他骑着那辆大金鹿自行车,慢吞吞消失在拱桥上的时候,我第一次觉得那样子,像彩虹那样美。 转身瞬间,不争气的眼泪,簌簌而下。竟是为曾经恨过的人。后来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又参加了工作。娘对我说:“其实你爹这人不坏,就是脾气臭,不让人说一个不字,喝了酒更起劲。那时我性子也倔。” 我咬着有些颤抖的嘴唇,点点头,记住了娘的话。 再后来,在老家结婚那天,不大的小山村,炸了锅,所有的人都送来了祝福。 我知道有个人比我还幸福。 当婚礼进行到一半时,我接过主婚人手里的麦克风,把筷子兄弟的那首歌,当着父老乡亲的面,缓缓开口:“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 谢谢你做的一切,双手撑起我们的家,总是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我…… 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 唱着唱着,我哽咽了。一生要强,现在已满头银发的爹,忍不住转过脸去,抹着眼泪。娘哭了,台下所有的人都哭了。 (有改动)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叙事有详有略,语言朴实无华,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真实立体的父亲形象。 B. 开头写雪大如席,以及刷得白茫茫的狭窄崎岖的羊肠山道,是为了营造氛围,烘托出母子分别时心情的沉重。 C. - 22 - 母亲临走时摸着我的头说的那些话,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也为后文“我”学有所成等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D. 母亲走后,父亲不停地劳动,说明父亲已经很后悔打母亲的行为了。他希望通过劳动来弥补,求得内心的宽恕。 5. 小说结尾写“我”为父亲唱歌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请简析文中“我”的形象。 【答案】4. D 5. (1)结尾扣题,并与前文“我”对父亲的不理解形成对比,使故事情节完整有变化。(2)烘托人物,通过歌词烘托出勤劳肯干、默默付出、疼爱孩子的父亲形象。(3)升华主题,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理解、感恩与浓浓的爱。(4)用唱歌的方式结尾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性与感染力,更能打动人心。 6.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有志气、有毅力、从倔强叛逆逐渐转变为懂事感恩的儿子形象。(1)记住母亲的话,在家庭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坚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说明“我”有志气,有毅力。(2)父亲赶走母亲后,“我”故意惹他生气,很少和他说话,长时间不回家等,表现了倔强叛逆。(3)父亲到学校看“我”,“我”感动流泪,说明“我”变得懂事,理解了父亲的不容易;在婚礼上为父亲唱歌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爱与感恩。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中,D项,“说明父亲已经很后悔打母亲的行为了。他希望通过劳动来弥补,求得内心的宽恕”概括太绝对。也许是出于后悔,想弥补错误,求得宽恕,但不完全如此。 故选D。 【5题详解】 - 22 - 本题考查分析情节作用,把握作者创作意图能力。具体考查小说结尾的作用。此类题要求考生把握指定情节的内容,并从对情节(推动情节发展、构成情节逆转、掀起波澜)、对人物(展现人物性格)、对主旨及给读者的感受(增强文学色彩、历史厚重感,丰富文章内容、意蕴,引发读者思考、兴趣、共鸣等等)等方面来思考其作用。结尾写“我”为父亲唱歌,情节结构上,呼应题目“为你唱首歌”,与前文对父亲的恨形成对比,构成情节逆转;塑造人物上,歌词“双手撑起我们的家,总是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我”内容从侧面烘托了父亲的形象;主题上,“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直接抒发对父亲的理解与感恩之情;艺术效果上,“谢谢你做的一切”“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解答此题,遵循先概括,再具体的原则,首先总括“我”的形象特点,再具体分析。概括“我” 形象特点时注意“我”的年龄、身份以及情节前后的变化,概括要完整准确。分析时注意抓住以下关键句:“我咬着有些冻僵的嘴唇,点点头,记住了娘的话”“我一点都不心疼他。相反,甚至觉得活该。谁让他打走了娘,让我七岁成了没娘的孩子。娘走的前夜,他打在娘脸上的那记响亮的耳光,我真想给他还回去”“我会故意惹他生气,想让他狠狠打我一顿,那样我就可以去找娘告状”“我把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从小学升初中,从初中升高中,很顺利”“转身瞬间,不争气的眼泪,簌簌而下。竟是为曾经恨过的人”“我接过主婚人手里的麦克风,把筷子兄弟的那首歌,当着父老乡亲的面,……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据此分点概括即可。 【点睛】小说几种常见结尾的作用: 1、出人意料结局。好处:内容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结构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2、悲剧结局。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从表达效果看,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3、大团圆结局。从表达效果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4、留下空白的结尾。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二、古代诗文阅读(2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 - 22 - ,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复官,徙江宁府,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威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奏曰:“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陛下持久不决,何也?”仁宗曰:“卿欲谁立?”拯曰:“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 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帝喜曰:“徐当议之。”请裁抑内侍,减节冗费,条责诸路监司,御史府得自举属官,减一岁休暇日,事皆施行。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选自《宋史·包拯传》,有删改)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B.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C.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D.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8.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端土产砚”,端砚因产于古端州(今广东肇庆)而得名。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并称为“四大名砚”。 B. “龟鉴”即龟甲和镜子,龟可以卜吉凶,镜可以辨美丑,以龟作镜纽,借喻镜鉴前史,为人做事要履于“正中”。 C. “朋党” - 22 - 指精诚团结的朋友与同侪,古人倡导君子应该胸怀修齐治平的理想,广结朋党,同心同德,为国尽忠。 D. “ 路”指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路”这一行政区划始于宋代,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如福建路、两浙路。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包拯刚正直谏,多次斥责权臣。他用唐朝宰相魏征的三篇奏疏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还劝谏天子要爱惜人才,避免大兴土木等,朝廷大多予以实施推行。 B. 包拯敢于改革弊政,一心为民。旧时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他却打开官署正门,让人们到公堂前陈述是非曲直,方可不受官府小吏的欺瞒。 C. 包拯忠于职守,心系朝廷。任谏议大夫时,他询问皇帝迟迟未立太子的原因,引起皇帝的疑问,之后皇帝理解他是为国家长远考虑,表态将慢慢商议此事。 D. 包拯家风朴实淳正,不尚奢华。他厌恶官吏克扣百姓,要求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决不能贪污,否则不允许他们回到家乡,去世后也不能葬入家族墓地。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2)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答案】7. B 8. C 9. A 10. (1)包拯在朝廷立身为人刚正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过他的人都很害怕他。 (2)包拯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伪装言辞脸色来取悦别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与他断绝来往。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主来诉”,牛主人来告状,告状应是到县衙,不会直接向包拯告状,后面要断开。排除C、D。“来告私杀牛者”即盗贼,包拯明断,所以“盗惊服”,其前后断开。排除A。 故选B 【8题详解】 - 22 -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朋党”解释错误。朋党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在古代官场,结党营私是常事,多为争夺权力、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例如唐代的牛李党争。不能说其是“精诚团结,修齐治平,同心同德,为国尽忠”。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A项,“他用唐朝宰相魏征的三篇奏疏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错误。包拯向皇帝上书魏征的三篇奏疏,是希望皇帝把它们作为座右铭,拿来借鉴自勉。因原文有“愿”字,而且奏疏是给皇上进谏的,臣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恐有不妥。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答此类题一定要事先还原语境,切忌直接读句子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1)立朝,在朝廷立身;敛手,收敛;惮,害怕。(2)苟合,随意附和;伪,伪装;辞色,言辞脸色;悦,取悦;私书,私人信件;绝,断绝来往。 【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注意体现句式和实词的各种用法及活用类型。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参考译文: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有一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发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 - 22 - ”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非常佩服。(包拯)移任端州知府,升任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假借进贡的名义,肆意敛取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却命令工匠,只需要制造满足贡数的砚台即可,当政满一年,他没拿一方砚台回家。(包拯)担任天章阁待制、主持谏院。多次论述斥责权贵得宠大臣,请求朝廷废除一切由内廷施予的曲意恩赐。又依次递上唐魏郑公(魏征)的三篇奏疏,希望皇帝把它们当座右铭,作为借鉴。又上言天子应当明智地听取和采纳臣下的意见,辨清结党营私的人,爱惜有才能的人,不能坚持先入为主的主观意见,一共提了七件事;又请求去除刻薄的风气,抑制投机取巧的人,端正刑典,明确禁令,不要轻易大兴土木,禁止妖妄荒诞的事情,朝廷大多实施推行了这些意见。(包拯)恢复官位,调任江宁府,(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刚正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过他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做让黄河水变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 (暗中私通贿赂)却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曲直,方可不受官府小吏的欺瞒。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自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包拯)升任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上奏说:“太子空缺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天下人都很担忧,陛下长时间犹豫不决,这是为什么?”仁宗说:“你想立谁为太子呢?”包拯说:“微臣我没什么才能而担任朝廷官职,之所以请求皇上预立太子,是为国家长远着想。陛下问我想让谁做太子,这是怀疑我啊。我已年届七十,又没有儿子,并不是谋求好处的人。”皇帝高兴地说:“我会慢慢考虑商议这件事的。”包拯请求裁减内廷侍臣的人数,减损和节约浩大的开支,分类(条理清晰地)责成各省的行政机构尽职尽业,御史府可以自行推荐属官,减少每年的休假日期,这些事情都得到了实行。包拯性情严峻刚正,厌恶官吏克扣百姓,做事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贪官,但也会因为他们的诚实而宽恕他们。(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伪装言辞脸色来取悦别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与他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自已还是平民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污,不得回归老家,去世后也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算是我的子孙。”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①,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②,去时冠剑是丁年③。茂陵不见封侯印④,空向秋波哭逝川⑤。 - 22 - 【注】①雁断:指苏武被羁留匈奴后与汉廷音讯隔绝。②“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③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丁年:壮年。④茂陵:汉武帝陵墓。指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⑤逝川:比喻逝去的时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指往事。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魂销”即“销魂”,多形容悲伤愁苦,但此句表现出苏武骤见汉使时的惊喜之感。 B. 颔联上句借“雁”“胡天”“月”等典型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望雁思归图。 C. 颔联下句借“羊归”“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苏武在绝塞牧羊的单调、孤寂生活。 D. 颈联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表现了诗人对苏武出使塞外前后人事已非的慨叹。 12. 尾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1. A 12. 尾联运用了借代、衬托、化用(或用典)的表达技巧。借代:“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衬托:以哀景衬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化用(或用典):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这一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汉武帝追悼思念的悲凉之情,这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A项,“此句表现出苏武骤见汉使时的惊喜之感”错误,应是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 故选A。 【12题详解】 - 22 -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技巧、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要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诗歌内容。抓住所写的景、物、人和事,分析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所抒发的思想情感。翻译: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尾联运用了借代、衬托、化用(或用典)的表达技巧,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化用《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这二句谓苏武历经生死苦难而不失汉节,回来后竟不得封侯,只能空向秋波悲叹年华已逝,表露出作者对刻薄寡恩的天子的深沉怨恨。末联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再也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这种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最后一笔,把一个带着历史局限的爱国志士的形象,更真实感人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勾画街巷河桥,居民住宅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了刘裕父子的典故,刘裕是“_________”的气概,刘义隆却是“____________”的狼狈结局。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答案】 (1). 烟柳画桥 (2). 风帘翠幕 (3). 气吞万里如虎 (4). 赢得仓皇北顾 (5). 羽扇纶巾 (6). 樯橹灰飞烟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型默写和理解型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型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幕、赢、仓皇、纶、樯橹。 四、语言文字运用(每小题2分,共16分) 1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是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 22 - B. “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指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C.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文中“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D. “斋戒”是古代的一种礼仪,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前沐浴更衣、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C项,题中“赵惠文王十六年”采用的是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故选C。 1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画桥:雕饰华丽的桥梁) B.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图将:把杭州美景画出来) C. 都门帐饮无绪(无绪:没有心思,心情不好) D.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经年:经过一年)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中重点字词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诗歌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D项,经年:年复一年。 故选D。 16.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B.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C. 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D.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 22 -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对句式知识的积累情况,抓住标志性的词语进行判断。A项,“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状语后置句;B项,“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C项,“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状语后置句;D项,“验之以事”,状语后置句。A、C、D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B项,宾语前置句。故选B。 17.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②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B. ①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②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C. ①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 ②宜皆降之 D. ①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②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此类文言虚词题,解答时,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是否相同。D项,“虽”,均为连词,即使。A项,第一个“以”,介词,意为“因为”;第二个“以”,介词,意为“把”。B项,第一个“乃”,连词,意为“于是”;第二个“乃”,副词,意为“才”。C项,第一个“之”,音节助词,无实义;第二个“之”,代词,“他们”。故选D。 【点睛】文言文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做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当然首先应该积累常见的十八个文言虚词的用法,而后可以使用语法切入法、位置分析法、成语联想法、语境联系法等来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此题一方面考查考生对18个文言虚词的把握,另一方面考查考生对课内文言知识的把握。 18.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窦娥冤》是关汉卿大约四十岁左右时的作品,那时元朝刚刚建立,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元王朝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汉人受到百般歧视。 B. 窦娥的故事明显有着东海孝妇的影子,该故事见于《汉书·于定国传》、刘向的《说苑》和干宝的《搜神记》都有记载。 C. 关汉卿、白朴、王实甫等剧作家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人物形象,如泼辣大胆的赵盼儿、善良孝顺的窦娥、聪明伶俐的红娘,还有缠绵悱恻的《梧桐雨》。 - 22 - D. 窦娥冤案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它是法制黑暗和官吏昏聩的典型写照。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成分残缺或赘余,“大约四十岁左右”重复赘余,“大约”和“左右”删除其一;B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可删除“都有记载”;C项,不合逻辑,《梧桐雨》不是人物形象。故选D。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9.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提起维也纳,人们的第一印象可能是音乐之都,除了贝多芬和莫扎特,还有一个很有名的人物和维也纳休戚相关,那就是茜茜公主。 B. 正当我们陷入堵车的困境中时,他节外生枝想出一个“好”主意:让我假装有病请求交警帮助优先通行。 C. 今年的寒潮似乎分外无情,温暖的小阳春还没过几天,呼啸的北风和阴冷的雨天就相继而来,咄咄逼人。 D. 分析人士认为,政客拉票需要有一个噱头,部分人希冀再借“货币战争”敲打中国、转移矛盾不足为奇。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这类题要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 22 - A项,“休戚相关”指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句中说茜茜公主与维也纳关系密切,应用“息息相关”。 B项,“节外生枝”比喻在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的问题,这里指想出一个“好”主意,用这个成语与句意不符。 C项,“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不能形容寒潮。 D项,“不足为奇”, 足:值得,不值得奇怪,指某种事物或现象很平常,没有什么奇怪的。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故选D。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 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建设海南自贸港做了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海南自贸港建设有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方案》明确海南自贸港的实施范围为海南岛全岛。《方案》提出,海南自贸港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初步建立以贸易自由便利和投资自由便利为重点的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到2035年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自由贸易港。《方案》的公布标志着海南自贸港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答案】①2020年6月1日,②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③对建设海南自贸港做了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④这标志着海南自贸港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语段需要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最后将主要信息连缀成通顺的句子。本段共5句话。第一句话交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方案》的时间、负责单位和方案内容。第2句话指出“海南自贸港建设有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第3句话交代《方案》明确了海南自贸港的实施范围。第4句话交代海南自贸港的发展目标及其具体内容。第5 - 22 - 句话交代《方案》公布的意义。根据上述信息可以得出答案:国家公布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对建设海南自贸港的时间表、路线图、范围、发展目标做了部署和安排,标志着海南自贸港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五、作文(4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不太相信弯道超车,更欣赏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马化腾 ②行动,只有行动,才能决定价值。——[德国]约翰•菲希特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答案】例文: “实践”作浆潮头立 汪国真曾写道,“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变的是进取;暗淡与辉煌之间,永恒的是开拓。”这样看来,理想与现实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我认为,用理想去点燃,并推动实践,方能步伐铿锵。以理想作航向,实践为船桨,方能长风破浪。 理想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或平庸或高尚。博尔赫斯曾说:“理想的拉力大于现实的斥力,所以使得无数世间的生命辉煌璀璨。”面对未知与变数,摧折与考验,尽管生命有时显得微不足道,尽管每个人并非都那般勇敢,但因为懂得理想并怀抱希望,所以天才少年曹原站出来了,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高端科技;所以肝胆外科吴孟超站出来了,救治了数不胜数的病患;所以尼采站出来了,向世界发出他坚定而铿锵有力的声音。但是试问,他们是单凭对理想的冲劲获得了成功吗?我并不苟同,人不能只做梦。 此时,实践就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谁点塔千层,始于暗处一灯;如扎根千尺,雨来不动如松。我相信,天才这一词是虚幻缥缈的。无论曹原、吴孟超、尼采或者亿万个成就价值的人,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好每一段或艰辛或坦荡的人生大路。而且,我认为实践处于更前沿的引领位置。正因如此,世界砌筑技能比赛上中国工人邹彬脱颖而出;中国女排为国铸就不朽功名。成功从来不是靠单薄的语言、慵懒的身姿与凌人的傲气取得的。因此,约翰·菲希特发出这样的声响:“行动,只有行动,才能决定价值。” 只有理想,而无实践,就像开空头支票一样;只有实践,而无理想,就像盲人摸象一样,目标和方向全然不知。那些既无理想又不实践的人,大概就是所谓的弯道超车,又根本不同于后起之秀。纸上谈兵终是假,卧薪尝胆才为实。明白权衡理想与行动的关系,何尝不是一种人生智慧呢? - 22 - 有了这两股强劲的力量,现实此时就缄默了。我突然想起顾城的一句诗:“我始终相信,石头也会发芽,会粗糙地微笑,露出善良的牙齿。”人不只是为了做梦而活着,而是因为有梦才去坚持并努力生活。黑格尔说:“一个民族需要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才能有希望。”既然我们彼此都拥有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的权利,为何还矜持地不践行呢?人如此,民族便有希望,国家就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当然,并非所有的目标,都可以让我们义无反顾的。毕竟只有当我们定位准确的目标,再动用合理的方式、思维去执行,才能既选择了“对”的事情,又能把事情“做对”。 以实践为桨,弄理想之潮。哪怕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盈盈一水间,千年前的女子默默不语,仰望星空红泪偷垂;一坯黄土,有人终日凝眸梦中回首,却是相顾无言唯泪千行。仰望星空给人无限慰藉与信仰,俯首脚踏实地才能无限接近成功。 仰望,星空璀璨让人心生无限憧憬。 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的苏子,徐徐而潇洒地对着满面愁容的客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那一份洒脱的仰望让苏子看到了消亡中的永恒,也让他心生憧憬,踌躇满志。当米开朗基罗仰望着金碧辉煌的穹顶时,这似乎被当做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他拥有无限的希望与信仰完成了这天人之作。仰望,常常是能给人带来慰藉与希望的。当越王勾践困于马厩时,卧薪尝胆的隐忍给了他无限的耐心,当他仰望着吴宫一角的夜空,心生无限希冀,最终三千越甲可吞吴。当徐霞客有利山川涉险,当西施在吴宫静待复国,当昭君入胡地骤起相思,当萧红望月奋笔疾书呼兰河传……这一切莫不是仰望才能给予的信仰吗?当失意凄寒时,不妨抬头仰望,万里的星空,万束的光芒,带给你的是无尽的慰藉与希冀。 俯首,脚踏实地方能成功。 白发苍苍,节牦也脱落,流年暗换萧索,转眼成芒刺般砥砺人心。大汉朝的最威严的帝王都化作尘土,独他还在这茫茫的北海为曾经的天子效劳。使于四方不辱使命——正是他脚踏实地为国效命的真实写照。当他俯首来时路时,多一份沧桑与坚韧难以言喻,他成功了,19年来的等待并未摧毁它高山般的意念,脚踏实地得敬忠职守如苏武才令人心生敬佩。当但丁穷途末路被当局者下令驱逐永远不准回佛罗伦萨,他手执鹅毛笔,并未气馁,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完成瞩世之作——神曲。他们一如既往的持己执念,脚踏实地的走下去,这条路才熠熠生辉。 仰望是信仰,是鼓励,是寒夜的慰藉。“三生杜牧,十里扬州,前事休说。”就像扬州是杜牧的信仰是他执着而又安宁的天堂。有信仰并且还要坚持脚踏实地,否则便是拿破仑的雄心勃勃却惨遭滑铁卢。 - 22 - 仰望星空给人无限怀想,路延伸无穷和无尽,在充盈的希冀中,去脚踏实地,努力进取,人生之路必溢满光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本题要求考生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议论性文章,作答时要认真审读材料,明确文体——议论文。 本题材料有两则,第一则材料是腾讯创始人马化腾的一句名言——不太相信弯道超车,更欣赏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句中的“弯道超车”,结合句子的语境看,带有“投机”“机会主义”的意思,而“仰望星空”是树立崇高的理想,并坚定自己的信仰,对未知、神秘事物的向往、追求,属于精神行动;“脚踏实地”更多是身体行动。也就是说所有的成功都是一步一个脚印,不能靠投机取巧。也许道路并不平坦,但只要多一刻坚守,生活就不可能错过你。仰望星空,树立崇高的理想,更需关注自我行为,采取脚踏实地的行动,且行且思考。第二材料是德国约翰•菲希特一句名言——行动,只有行动,才能决定价值。句的用意非常清晰,直接指向“行动”,即“行动”的价值和作用。要用行动去创造价值,不必说那些空洞虚假的话。你的山盟海誓、夸夸其谈,都比不上做得到。只说不做是一种令人唾弃的行为。如果不能付诸行动的话,就永远也不能变成现实。因此,两则材料统一点在“行动”,具体作时抓住关键词“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行动”“价值”进行分析立意。 根据以上分析,作文时参考以下立意: ①星空很美,行动更美;②根植于土地的理想才会萌芽,长成参天大树;③“行动”是最后的审判;④“行动(实践)”作桨,潮头立;⑤行动的价值与作用;⑥行动的力量;⑦理想与行动(脚踏实地);等等 行文结构安排: - 22 - 首先给文章拟写一个显示或者暗含中心论点的标题,比如“‘实践’作浆潮头立”,然后引用汪国真话语,在“理想”与“现实”矛盾情境下,“进取”和“开拓”是永恒的,扣住材料中关键词,开门见山,亮明观点“用理想去点燃,并推动实践,方能步伐铿锵。以理想作航向,实践为船桨,方能长风破浪”,然后引用了曹原、吴孟超、尼采等事例,以铺陈的方式,论述了理想的不可或缺。再引用邹彬和女排的事例,以实干和行动的力量成就辉煌,论证实践的重要性。接着将“理想”与“实践”进行对举辩证论证,引用顾城、黑格尔等话语,从道理上进行思辨表达,体现了两者不可分割的关系。最后用“以实践为桨,弄理想之潮。哪怕天寒地冻,路远马亡”总结全文,回扣开头段,再次点题,使文章首尾呼应,全文浑然一体。 相关素材积累: 1.行动是必需品,思辦是奢侈品。——柏格森 2.行动之前必须充分地酝酿;一旦定下决心,就应该果敢行动。——萨卢斯特 3.最容易犯错误的,是那些仅仅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行动的人。——沃维纳格 4.头脑中想着行动而不是信条,将有助于满足我们最大的需要。——朗费罗 5.只有勇敢付诸行动而不是瞻前顾后,才能掌握这个世界。手比眼睛更加重要,手是思想的利剑。——布洛夫斯基 6.黑格尔曾经讲过一个这样的观点“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关心脚下的事,注定没有未来”。 7.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可以将他们寓意为“寻找理想”和“实现目标”二者并会造成矛盾,仰望星空可以是抬头寻找一个奋斗目标,寻找一个人生理想,脚踏实地是为了实现理想,是为了目标而奋斗,更是朝着那个方向踏踏实实的一步一步的稳健向前行,仰望星空必不可少,脚踏实地也不可缺,有目标不行动只会好高骛远,有行动没有目标只会浑浑噩噩。 8.我们仰望星空是因为星空很美,梦想很美,脚踏实地是因为道路坎坷、圆梦艰辛。我们青少年须要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以及乘风破浪的意志,踏实前行,再进去的过程中体会丰收的喜悦,在憧憬的季节里找到青春的梦想,为仰望星空而脚踏实地。 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斗争精神、斗争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领导干部不论在哪个岗位、担任什么职务,都要培养和保持顽强的斗争精神、坚韧的斗争意志、高超的斗争本领。领导干部的斗争精神、斗争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长期实践逐步养成的。因此,斗争精神、斗争本领只能在伟大实践中提升、在敢于担当中增强。新时代新征程,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敢于斗争,不能有软骨病、恐惧症、无能症,要在担当中成就事业,在斗争中锻炼成长。要把斗争精神体现在敢于担当作为上,敢于站位全局干事创业。要真抓实干,真正作为,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努力营造敢想敢干、多想多干、勇拓新路的干事氛围和创业激情,积极主动地推进各项改革事业高质量发展。 10.李冰川的分布是研究地质构造的重要依据,有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冰川进行过考察,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家李四光提出“让事实说话”,对冰川的研究投入了极大的精力。1921 - 22 - 年,他回国后在太行山的沙河县、山西大同盆地口泉附近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虽遭一些外国专家傲慢地否定,他却没有丧失勇气和信心,继续带领学生在太行山、九华山、天目山、庐山等地考察,又发现了许多有力的证据。1933年,李四光以《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为题,在中国地质学会第十次年会上作了学术演讲,会后专门请中外学者到庐山实地考察。有的外国专家私下对李四光说,如果这些遗迹在国外被发现,早就被公认是冰川遗迹了。 【点睛】本题属于名言警句组合型的材料作文。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广泛上来说就是有意义,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名人所说的谚语、格言等都可以叫名言警句。这类材料作文,命题者往往提供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作为作文题,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给予的名言或话语的深刻含意。名言警句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①捕捉关键语句。这类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②注意由表及里。抓名言警句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解读名言警句,由表及里把握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出喻意。③善于由此及彼。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如果是多则名言警句,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从不同的名言警句中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在相同之处立意;也可以“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立意。 - 2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