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模块考试A卷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芜湖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模块考试A卷语文试题

www.ks5u.com 安徽省芜湖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块考试A卷语文试题 说明:①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②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 一、基础知识(共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和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 聒(guō)噪 朱拓(tà) 出奇制胜 司马青衫 B. 监(jiān)生 草窠(kē) 道义相勖 不经之谈 C. 嬷(mó)嬷 阜(fù)盛 膏梁子弟 文过饰非 D. 荒谬(miào) 荸(bí)荠 聪明伶俐 放浪形骸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看清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注音和字形全对的一项”,然后根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根据字音和字义辨析字形。‎ B项,“监生”的“监”应读jiàn,“监生”,明清两代取得入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称国子监生员,简称监生;‎ C项,“膏梁”的“梁”应为“粱”,“膏粱”,肥肉和细粮,泛指精美的食物;‎ D项,“荒谬”的“谬”应读miù。‎ 故选A。‎ ‎2.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作为有口皆碑的良心报刊,《大江周末》坚持的底线就是绝不能在报道中耸人听闻。‎ B. 治学之道,贵在坚持,重在积累,万万不可整天想着走终南捷径,须知欲速则不达。‎ C. 这篇文章观点偏激,见识浅薄,实属不刊之论,真没想到居然会出现核心期刊上。‎ D. 无论身处何种逆境,我们一定要坚信:只要不放弃希望,终将会有否极泰来的一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A 项,“耸人听闻”,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句中说《大江周末》坚持的底线是不能夸大或捏造事实,使用正确;‎ B项,“终南捷径”,比喻最近便的升官门路,也泛指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句中使用后一个意思,正确;‎ D项,“否极泰来”,坏情况到了尽头,好情况就会到来,使用正确;‎ C项,“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句中说的是“这篇文章观点偏激,见识浅薄”,显而易见,此处误把“不刊之论”理解成“不能刊登的言论”,属于望文生义。‎ 故选C。‎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学雷锋”活动月,我校决定组织同学们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一个月内倡导每位同学完成10个小时的志愿服务。‎ B. 面对高考,一个人抗压能力的强弱既取决于他是否对自身实力有足够的自信,更取决于自己良好的心态和身边亲友们的安慰鼓励。‎ C. 新中山桥自从去年五月份建成通车之后,我市南北方向交通拥挤的状况就极大地得到了缓解,市民们的出行因此变得更加便捷。‎ D. 宇宙的大小和年龄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科学数据有力地证明了我们的小行星只不过是无限永恒的时空中的一个有限的世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A项,“一个月内倡导每位同学……”语序不当,“一个月内”应放在“同学”后面,应为“倡导每位同学一个月内完成10个小时的志愿服务”;‎ B项,“一个人抗压能力的强弱……更取决于自己良好的心态和身边亲友们的安慰鼓励”不合逻辑,属于两面对一面,前面“强弱”是两面,后面“良好的心态”“安慰鼓励”是一面;‎ C项,“新中山桥自从去年五月份建成通车之后,我市南北方向交通拥挤的状况……”中途易辙,前一句的主语是“新中山桥”,该句没有谓语,句子还没有说完,下一句就另起话头,可以把“自从去年五月份”放在句首。‎ 故选D。‎ ‎4.下列各句中,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 A. 尊师惠寄的大作,弟子已拜读完毕,兹原物璧还。‎ B. 明日小女满月,本人已略备薄酒,敬请各位光临。‎ C. 此事须权衡利弊,还得仰仗董事长您来做出钧裁。‎ D. 听闻贵书店将于明日开业,届时我一定拨冗出席。‎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然后根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分析是否得体。‎ A项,“惠”,敬辞,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动;“拜读”,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词;“璧还”,敬辞,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使用正确;‎ B项,“小女”,对自己女儿的谦称;“光临”,敬辞,称宾客来到,使用正确;‎ C项,“钧裁”,指对上级裁决的敬称,也指恭请做出决定,使用正确;‎ D项,“拨冗”是敬辞,请对方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一些时间,此处说自己,使用不当。‎ 故选D。‎ ‎5.作为杜甫律诗《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颈联,下列各项中最恰当的是( )‎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A. 诗成珠玉挥毫 朝罢香烟携满袖 B. 朝罢香烟携满袖 珠玉成诗在挥毫 C. 朝罢香烟携满袖 诗成珠玉在挥毫 D. 珠玉成诗在挥毫 朝罢香烟携满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以及借助常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作为杜甫律诗《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的颈联,下列各项中最恰当的”,然后要回顾律诗的特点,律诗一般分为四联,从押韵角度来看,每一联的尾子要押韵,从句式角度来看,颔联和颈联要使用队长。根据律诗颈联要对仗的要求以及每一联的尾字要押韵的角度来看,‎ A项,“袖”字作为尾字,在平仄和韵脚上都不合本诗的所押的韵,因为本诗押ao韵,排除A项;‎ B项,“朝罢香烟”和“珠玉成诗”对仗不工整,“朝罢”与“珠玉”不一致,“香烟”和“成诗”不一致,排除B项;‎ D项,“珠玉成诗”与“朝罢香烟”对仗不工整,且本诗押ao韵,“袖”放在最后不合韵,且“袖”是仄声,不符合仄起平收这一规则,排除D项;‎ 只有C选项最符合格律。‎ 故选C。‎ 二、名句默写与诗歌鉴赏(13分)‎ ‎6.名篇名句默写。‎ ‎(1)《蜀道难》中,作者借助想象与夸张来写山之高耸令人心惊,与“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高》中作者登高远视所见长江峡谷秋日阔远悲壮之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谈到,圣人坚持向他人学习,而普通人不仅不如圣人,还以学习为耻,所以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扪参历井仰胁息 (2). 以手抚膺坐长叹 (3). 无边落木萧萧下 (4). 不尽长江滚滚来 (5). (是故)圣益圣 (6). 愚益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扪、胁、抚、膺、萧、愚。‎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天津桥①春望 ‎(晚唐)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②花。‎ ‎【注】①天津桥:是洛水上的一座浮桥,在今河南洛阳西南。②上阳:上阳宫,唐高宗时建造,在洛阳皇城西南,洛水天津桥附近。‎ ‎7.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8. 本诗一、二句在写景上有何特点?请从艺术技巧的角度简要分析。‎ ‎【答案】7. 本诗抒发了诗人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慨叹。一、二两句描绘了春日津桥的明媚、绮丽,三、四句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对比鲜明,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的盛衰之叹。 ‎ ‎8. ①绘色绘形。首句突出春水、霞光色彩的艳丽,次句突出风中柳条姿态的袅娜。②动静结合。首句描写静态之景,次句富于动态之美。③用词生动传神。“浸”描绘了绚烂云霞倒映水中之景;“拂”则描绘了春柳柔条随风飘摇之态。‎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是针对全篇设题,然后要根据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诗中意象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来分析。从诗歌的创作年代来看,诗歌创作于“晚唐”,此时唐王朝国势衰败,社会危机日益严重,诗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来到天津桥畔;前两句描绘天津桥畔春日之景,景象明媚绮丽、引人入胜,后两句转写上阳宫的情况,车辇不再来金殿久已关闭,莺儿飞出衔着上阳宫中花,一片寥落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表现了岁岁春天重临,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这正是以乐景写哀,抒发诗人对国势日益衰颓的慨叹。‎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诗一、二句在写景上有何特点?请从艺术技巧的角度简要分析”,然后圈出一、二两句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使用什么技巧,达到什么效果。“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这两句主要写了“桥”“水”“霞”“烟”“柳”“风”“岸”,“水”是春水,“霞”是红霞,“柳”是斜拂水面,诗句描形绘色,展现了春景之美;如果说“春水浸红霞”是静态的画面,那么“烟柳拂岸”则呈现出动态之美,动静结合展现天津桥的美景;从用词角度来看,“浸”“拂”两个动词运用非常形象,把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的情态展现出来,又把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荡的情态描摹出来。‎ ‎【点睛】写景的方法主要有描写的顺序,主要有空间和时间两类:空间顺序,如远近、里外、高低、上下、点面等;时间顺序,如一年的春夏秋冬、白天夜晚等。多感官描写,指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去描写景物,这样写出来的景有声有色有味、可触可感,能更好把读者带入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体会其中的意境。色彩的运用,通过对景物色彩的描写形成强烈色彩感,形成色调鲜明的意境美,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务,有两种基本方法:色彩的组合、色彩的对比。动静,所谓动静,是指在写景时既描写具有静态特点的景物又描写具有动态特点的景物,使动与静和谐统一于一幅画面中,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虚实,不仅写眼前之景(实景),还会回忆以往之景、想象远方或未来之景、描写梦中之景等。这以往之景、想象之景、梦中之景,统称为虚景。修辞(比喻、比拟、夸张等)、对比、白描与细描、寓情于景等。‎ 三、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怒”。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专心)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制止,约束)‎ B.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上丝绸衣服) 申之以孝悌之义(意思)‎ C. 受业子思之门人(从师学习)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违背,违反)‎ D.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归咎于年成) 河东凶亦然(发生凶暴的事情)‎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后也借指孤立无助之人。‎ B. 河内,古代指黄河以北的地区,有时专指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区。‎ C.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亦泛称学校。‎ D. 天子,古代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后亦用来指有资格继承君位的人。‎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惠王面对“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的现实,内心很茫然,迫切想知道原因,这是他信服孟子主张,而实施仁政的心理基础。‎ B. 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部分组成,孟子更强调后者,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 C. 太史公认同孔子的“一味根据自己的利益行事,会招致多方面的怨恨”的观点,并认为天子和庶人喜好利的弊端有所不同。‎ D. 孟子的主张不符合所到之国的需要,是因为各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以争战为贤能,而他却称述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德政。‎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9. C 10. D 11. A 12. D ‎ ‎13. (1)这就使老百姓对生养死葬(供养活着的人、为死者办丧事)没有什么不满了。‎ ‎(2)孔夫子极少说到功利,是为了时刻防范祸乱的根源。‎ ‎(3)百姓不挨饿不受冻,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这样的事。‎ ‎【解析】‎ ‎【9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A项,“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中“用心”解释为“专心”错误,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用心”意思是“用尽心力”;‎ B项,“申之以孝悌之义”中“义”解释为“意思”错误,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反复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义”意思是“道理”;‎ D项,“河东凶亦然”中“凶”解释为“发生凶暴的事情”错误,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凶”指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故选C。‎ ‎【10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后亦用来指有资格继承君位的人”错误,天子指帝王。‎ 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如“道”“齐宣王”“宣王”“梁”“梁惠王”,然后根据语法关系、句式以及句意进行排除。‎ ‎“用”意思是“任用”,主语是“齐宣王”,而“适”的主语应该是“孟子”,这是两个独立的句子,应在“用”和“适”之间断开,排除BC两项;‎ ‎“果”在句中活用为意动词,可以意译为“听信“,“所言”是所字结构,名词性,即“孟子的主张”,作“果”的宾语,故应在“所言”后断开,排除D项。‎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这是他信服孟子主张,而实施仁政的心理基础”错误,该信息属于无中生有,且与文中“梁惠王不果所言”不合,“梁惠王不果所言”意思是“不听信他的主张”;‎ B项,“孟子更强调后者”错误,该信息属于无中生有,“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逻辑错误,文中说的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由此可知,应该是百姓“衣帛食肉”“不饥不寒”,之后是“王道之成”,选项把二者的关系弄反了;‎ C项,“天子和庶人喜好利的弊端有所不同”错误,该信息与原文意思相反,文中“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的意思是“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有好利的弊病,有什么区别呢”。‎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是”,这;“生”“死”,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是……也”,判断句。(2)中,“罕”,少;“言”,说,谈论;“利”,功利;“常”,时刻;“防”,防范;“其”,代词,代祸乱的,“原”,根源;“……者,……也”,判断句。(3)中,“然而”,这样却,古今异义;“王”,名词作动词,称王;“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应为“未有之也”;“……者,……也”,判断句。‎ ‎【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很尽心竭力的吧!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粮食运到河东。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遗憾了。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 ‎“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百姓死了,就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您这儿来了。”‎ 太史公说:我读《孟子》,每当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国家”时,总免不了放下书本而感叹。说:唉,谋利的确是一切祸乱的开始啊!孔夫子很少讲利的问题,就是为了时常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因此他说“依据个人的利益而行动就会带来很多怨恨”。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有好利的弊病,有什么区别呢?‎ 孟轲是邹国人。他曾师从子思的弟子。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没有被任用,于是就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其主张不切实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富兵强;楚国和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使强敌削弱;齐威王和宣王用孙膑和田忌等人,使国力强盛,各诸侯国纷纷东来朝拜齐国。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颂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而与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不符。于是他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 四、现代文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认 亲 侯发山 那天,龙飞和妻子文静正在观看中央电视台的大型公益节目《等着我》。看过这个节目的人都知道,这是一档寻亲栏目,就是失去亲人的家属提供线索,由社会各界力量帮忙寻找。其中一大部分因为线索充足,加之现代化手段,以及志愿者的倾心投入,最终都能够找到。也有一少部分,因为年代久远,蛛丝马迹都没有,希望就成了泡影。‎ 当时电视上出现一个大叔,他来自四川农村。四十多年前,他们七个月大的儿子丢失了,找了几十年也没有找到。男人姓陈,他对主持人倪萍说,当时他们两口子在山腰的一块田里刨土豆,儿子在田边的竹篓里睡觉。两口子干了半天活,到田边去歇息时,才发现儿子不见了。这么多年,两个人辗转全国各地,每到一个地方,打上半年工,然后再赶往下一个地方,赚钱是次要的,主要是为了找儿子。他们常年在外,老家几乎很少回去,最近从老家传来消息,说家里的房子已经坍塌了。十年前,因为思念儿子,老伴的眼睛哭瞎了;五年前,老伴病逝了。‎ 陈大叔只有六十岁,看上去像是七八十岁的人了。他虽然一直平静地叙述着,却是一脸的无助。看得出,他强烈压抑着心中的悲伤。‎ 很显然,他老了,希望在有生之年找到儿子,自己也老有所依,老有所靠。‎ 可是,大家都能看出来,陈大叔给出的线索太少了,他的儿子没有找到的可能。‎ 龙飞鼻子酸酸的,文静也用纸巾擦拭着眼角的泪水。‎ 倪萍对陈大叔说,你还记得儿子长什么模样吗?他身上有没有特别的特征?‎ 陈大叔说,我只记得他小时候的模样……他的脸上有块特别明显的胎记。‎ 龙飞和文静对视一眼。‎ 龙飞摸了摸自己脸上的胎记,着着文静,迟疑了一下,说:“我,我是不是该去认亲?”‎ ‎“应该去。老人家太可怜了。”文静点了点头,鼓励龙飞。‎ 龙飞说:“要不要给萌萌商量一下?”萌萌是他们的儿子,在大学读书。‎ 文静说:“不用商量,给他解释一下就中。再说,他小时候就一直要爷爷,现在爷爷回来了,他应该高兴才是。”‎ 就这样,龙飞联系中央电视台“寻亲栏目组”,声称自己就是陈大叔的儿子。“寻亲栏目组“喜出望外,急忙联系双方见面。‎ 陈大叔见到龙飞那一刻,愣怔了好半天,似乎不敢上前相认。‎ 瞅着陈大叔,龙飞心里刺疼刺疼的。陈大叔的头发都已经花白,像是落了一头的雪。可以想象到,为了寻找儿子,老人家饱受了怎样的磨难。‎ 龙飞说:“爹,我是您儿子啊。”说罢,上前抱着陈大叔,眼里的泪不由得流了出来。龙飞一边哭一边诉说自己寻找生身父母也找得好辛苦,说要不是看电视,真不相信这辈子还能见到他。‎ 陈大叔,落泪了。他颤抖着手,抚摸着龙飞的肩膀,也呜嗬呜嗬地起来,鼻涕一把泪一把的。‎ 后来,龙飞就把陈大叔接回了家里。龙飞在城里开家店铺,经营着五颜六色的布匹,买的房子也在城里。陈大叔勤快,龙飞不让他去店里帮忙,他就在家里忙活,没事干了,就去拖地板,有时一天拖三四遍,都能照出人影来。‎ 儿子找到了,也有了家,陈大叔好像一下子掉进了福窝里。‎ 萌萌从学校回来,一家三代更是其乐融融,家里边充满了爱的温馨。‎ 二十三年后,陈大叔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弥留之际,他拉着龙飞的手说:“孩子,谢谢你!其实,你不是我的孩子,他脸上的胎记在左边,你的在右边。当时,看你哭得那么伤心,我也就认了。”‎ 龙飞说:“爹,我知道我不是您的儿子,因为在我两岁的时候父母先后病逝了……看到您无依无靠,我和文静商量后就认您了。”‎ 陈大叔粲然一笑,蠕动着嘴唇,还想说点什么,眼睛一闭,再也没有睁开。‎ 萌萌得知真相后,写成故事放在了网上。陈大叔的老家人看到这个故事,就在网文后面留言说,当年老人的儿子被狼叼走了,害怕老人知道真相挺不过去,村人就隐瞒了事实,都说是丢了,是为了让老人心存希望,活下去。‎ ‎(选自《北京文学》2019年第2期,有删改)‎ ‎1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详细介绍《等着我》节目,介绍主持人倪萍和陈大叔的对话,不同于以往小说的惯常写法,说明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 B. “龙飞和文静对视一眼”,夫妻之间的对视表现了两人对陈大叔的艰辛遭遇的同情,说明两人都有了帮助陈大叔的想法。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 C. 小说后半部分慢慢揭示出事情的真相,陈大叔、龙飞和“村人”都隐瞒了一些真相,说出善意的谎言,从而温暖了彼此,温暖了读者。‎ D. 小说以小见大,透过一次寻亲的经历,写出人生的艰难和幸福,谱写人间有爱的佳话,彰显了平凡生活中的人性美。‎ ‎15. 请分析文中画线语句的意蕴。‎ ‎16. 小说以揭示当年“村人”隐瞒的真相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分析。‎ ‎【答案】14. A 15. ①陈大叔“粲然一笑”的神态描写表现他自己说出秘密后的轻松感,得知龙飞夫妇为帮助他而“认亲”的真相时的感激之情。②“还想说什么”是陈大叔想表达感激之情,但是其实不需要说什么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相亲相爱战胜了先前的苦难。③即使陈大叔什么也没说,龙飞也是懂得的,因为他们都为对方考虑,都有一颗良善之心。 ‎ ‎16. ①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揭示“村人的谎言”结尾,余味悠长,耐人寻味。②情节表现上,再次证明龙飞不是陈大叔的儿子,“村人”也和陈大叔、龙飞一样,用善意的“谎言”去帮助他人。③人物形象上,将对人性的描写放在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之下,为善之人也不仅仅是陈大叔和龙飞,突出人物为他人着想,互帮互助的形象特征,使不同类别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④思想内容上,从描写个体人物到刻画群体人物,由点到面,表现人间自有真情厚意,彰显人性美,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 B项,该项考查细节的作用,正确;‎ C项,该项考查小说的情节,正确;‎ D项,该项考查小说的手法和主旨,正确;‎ A项,“说明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错误,文中介绍节目和主持人,是为了增强小说的可信度,但不代表小说是真实的,因为虚构是小说的特征之一。‎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文中画线语句的意蕴”,然后到文中找到画线句,结合语境分析句子的意蕴。本题设题的句子在倒数第二段,“陈大叔粲然一笑,蠕动着嘴唇,还想说点什么”,这是对陈大叔的神态和动作描写,“粲然一笑”是陈大叔的神态,这“笑”里有释然,结合上文“孩子,谢谢你!其实,你不是我的孩子,他脸上的胎记在左边,你的在右边。当时,看你哭得那么伤心,我也就认了”可知,陈大叔此时把心中的秘密给说了出来,心中很轻松,所以他“粲然一笑”;“蠕动着嘴唇,还想说点什么”是陈大叔的动作,结合上文“爹,我知道我不是您的儿子,因为在我两岁的时候父母先后病逝了……看到您无依无靠,我和文静商量后就认您了”可知,陈大叔知道龙飞夫妇是为了帮助他而认亲,此时应该是想要表达对龙飞夫妻的感激;虽然最终陈大叔什么也没有说,但龙飞夫妻内心是懂得的,陈大叔为了龙飞而认亲,龙飞为了陈大叔而认亲,他们都是为对方考虑,都有一颗善良的心。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分析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以揭示当年‘村人’隐瞒的真相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分析”,然后找到这一结尾,概括这一结尾的内容,再分析这一内容在情节上、形象上、主旨上以及结尾的特色上的作用。小说结尾说“陈大叔的老家人看到这个故事,就在网文后面留言说,当年老人的儿子被狼叼走了,害怕老人知道真相挺不过去,村人就隐瞒了事实,都说是丢了,是为了让老人心存希望,活下去”,结尾揭开了陈大叔之子的真实去向,从情节上来看,印证了上文龙飞不是陈大叔儿子这一事实;从形象上来看,文中说了“谎言”的不仅是陈大叔和龙飞夫妻,还有村人,这些善意的谎言展示了人性之美,突出人们为他人着想的品质;从主旨上来看,如果说上文展现的陈大叔、龙飞都是一个个体的话,结尾的村人就是一个群体,由个体到群体,由点到面,展现了人间真情,深化了小说的主旨;从结尾的效果角度来看,小说这一结尾有逆转之效果,在出人意料之中展示戏剧性的效果。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 ‎【点睛】小说的结尾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思考。1、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基调一致。2、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3、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4、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在解答这一类问题时,主要应从这样几方面入手:①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使情节波澜起伏,还是出人意料?是戛然而止,还是水到渠成?②作者这样写对人物的塑造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还是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从表现主题方面思考,作者这样写是可以突出小说的主旨,还是可以使主题表达更进一步?④从时代背景考虑,当然这一点需要考生对小说所涉及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或者小说本身能提供故事的相关背景,否则就可能无从入手。例如本题就要从故事情节的设置、人物形象、小说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探究。‎ 五、写作(4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十年家窗苦读,小华终于考上了理想中的大学。小华坚信读万卷书时还要行万里路,所以在假期会抓住一切机会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自觉收获颇丰,偶尔也会在朋友圈中分享一些照片留作纪念。有一次,室友小彬评论道:“你的家境又不是特别富裕,你花的每一分钱都是父母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与运方’,似乎有些自私。”小华看到后,陷入了沉思……‎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给小华或者小彬写一封信谈一谈你的看法。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少于700字。‎ ‎【答案】【例文】‎ 父母尚在苟且,你却炫耀诗与远方 小华同学:‎ 你好!‎ 我是你的朋友小李,在你的朋友圈中,我看到了各地的美丽景色,感受到了各地的风土人情,相信你一定是收获颇丰。对于你利用假期增长见识的做法,我很认同。不过此行一定花了不少钱吧!这给你的父母一定带来了不小的负担,所以,我认为,有的时候,我们不能光顾及诗与远方,还要想到我们那尚在苟且的父母。‎ 当然,不仅仅是你,很多人都喜欢在朋友圈展现各种各样的美景:有人以45度角仰望碧海蓝天,有人对着异域美食忘情垂涎,有人与牛羊嬉戏何其乐哉,有人莺歌燕舞放浪形骸,有人独自行走意图逃离尘世,有人赞颂风土人情暗讽世间黑暗……甚至,酒店房卡、机票、景区门票等物件,也成为他们标榜自我的利器。而他们的配语也通常千篇一律: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高晓松这句话也许只是一时兴起,却推动了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文艺青年们顿时幡然醒悟,仿佛这么多年的光景已白白浪费,只有背上行囊才能重获人生的意义。更可怕的是,一帮尚无经济实力的学生们也不甘示弱,他们以寻找诗和远方为名,不遗余力地压榨着父母的血泪,让他们在苟且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对于出身名门望族、衣食无忧的人来说,舍弃忙碌的工作,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非常容易。但对于普通的民众来说,舍弃苟且就意味着降薪失业,意味着住地下室和吃泡面,而诗和远方就像是沾满蜜糖的毒药,一时痛快的背后,却是长时间的痛心疾首。何况,诗和远方不是免费供应,而且对于学生党而言,价格颇为昂贵。‎ 我身边不乏出身权贵的二代们,他们从小就周游列国,旅游花费和家族资产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生活方式,自然不宜评头论足;也有一些人,他们家境平凡却也饱览祖国大好河山,但在他们行万里路的背后,却是通宵达旦地兼职赚钱,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更令人心生敬佩……但也有一些人,他们家境一般,看到别人游山玩水便心生羡艳,一种“他们有的我也必须要有”的心态根深蒂固,但无奈囊中羞涩,只能义正词严地向父母伸手要钱,并美其名曰:“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往往一次长途旅行的开销,约莫是父母一个月的薪水总和;当他们在草原上纵情奔跑时,父母在狭窄的办公室熬夜加班;当他们山珍海味大快朵颐时,父母在廉价的菜场讨价还价;当他们在和旅伴谈笑风生时,父母在和难缠的客户们唇枪舌战。‎ 其实,当你觉得自己过得很好的时候,实际上是有其他人为你承担了苦难。对于学生来说,除了最爱我们的父母,没有人会为其如此不计条件地付出。他们为了我们的诗和远方,宁愿一辈子苟且下去,即使心存芥蒂也不会有半句怨言。‎ 希望你我,能够体谅父母,在经济能力的范围内追求诗和远方。真正的正能量,不是视苟且为一生仇敌,费尽心思将其抛之脑后,而是能够在夜以继日的苟且中茁壮成长,使自己在拥抱诗和远方的时候,能够多一份理直气壮!‎ 你的朋友 ‎2019年6月27‎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结合材料给给小华或者小彬写一封信谈一谈你的看法,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同时还要注意书信的格式。‎ ‎【审题】材料中涉及两个人物,即“小华”和“小彬”。先看“小华”,小华考上理想大学后,坚信读万卷书时还要行万里路,所以在假期抓住一切机会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他感觉收获颇丰;再看“小彬”,小彬认为小华家境不是特别富裕,小华花的每一分钱都是父母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小华的父母尚在苟且,而小华却在炫耀“诗与运方”,似乎有些自私。从小华的出发点来看,他游历河山不是为了炫耀,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增长见识,这一点是没有错的;从小彬的角度来看,小彬认为小华要顾及家庭实际情况,这也是没有错的。所以考生要是认可小华或小彬的做法或看法,可以从上面几个角度分析。如果辩证来看,小华在“行万里路”时应该考虑自己的家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应该适可而止,而小彬的看法也有道德绑架之嫌。从这个角度来看,考生可以进行辩证分析。最后考生还要考虑书信的格式,书信由开头称呼、问候语、正文、祝颂语、署名和日期组成,如开头的称呼要顶格,问候语要另起一行,并空两格,等等。‎ 参考立意:‎ ‎①理解小华。可以从游历的好处正面谈读书时追求“诗与远方”的意义,花钱旅行并非只是贪图享受,也不是为了炫耀;也可以从反面批评小彬的道德绑架,上纲上线。‎ ‎②赞同小彬。要联系实际情况,抓住“家境不是特别富裕”及父母赚钱不易谈小华应该适当体谅父母,但立意不能笼统地从“不孝”的角度进行道德绑架或者情感绑架。‎ ‎③辩证看待。小华的行为自然没有大的过错,但小彬的提醒也有可取之处,是否应该追求“行万里路”,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灵活对待。‎ 行文结构安排:首先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的题目,比如“父母尚在苟且,你却炫耀诗与远方”。然后开篇先肯定小华的做法,接着指出他的做法给家庭带来的负担,引出本文的中心——不能光顾及诗与远方,还要想到我们那尚在苟且的父母。正文主体部分先展示朋友圈众多的“诗与远方”,然后分析这种做法给父母带来的压力,并明确指出是父母在为我们的“诗和远方”买单。结尾部分提出希望,即“体谅父母,在经济能力的范围内追求诗和远方”。‎ 素材:‎ 总有一些人,你活得青春无敌、你过得光鲜亮丽,却看不见你身后,默默供养着你的父母,为了让你过上更好的生活,还在向这个世界低声下气。‎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他陪一个弟弟在日本北海道旅行。我问他玩得是不是开心。‎ 他告诉我,他和弟弟不是一路人,所以旅途并不是很愉快。‎ 他细细跟我讲道,弟弟缠着爸妈要去日本玩,他妈不放心,便邀请我朋友跟着弟弟过去。‎ 他的弟弟,家境不算富裕,刚上大学也没有能力自己赚钱,却有着挥金如土的本事。‎ 就拿一件小事来讲吧,日本物价很贵,一片哈密瓜要30人民币左右。‎ 朋友问我:“你能够认同自己还不能挣钱,家里也不是很有钱,眼都不眨只是因为口渴了,不肯买水却一口气吃了三片哈密瓜的小孩吗?”‎ 这孩子,让我想到一句印象很深刻的话: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 身边这样的人,挺多的。‎ 我另外一个朋友,家庭条件很一般,却把日子过得很“高级”。‎ 她嫌单位盒饭难吃,每天中午出去下馆子,下午还必定订一杯十几块钱的奶茶外送。‎ 和她一起出去逛街,她总会拉着我吃人气很高、价格也很昂贵的餐厅。‎ 和她旅游,她对景区里各式物价虚高的食物和纪念品,向来都是潇洒地买买买,花钱如流水。‎ 臭豆腐不算好吃,她尝了一块,吐出来,嫌恶地皱皱眉,扔了。‎ 我都不敢劝她花钱别太大手大脚。‎ 每次试图奉劝她,她都不服气地斜乜着眼,搬出她的有两句名言,理直气壮地开腔。‎ 第一句,“女孩子,要富养”;第二句,“出来玩,就一定要开心,别太在乎钱。”似乎我要是劝她适当地节约,倒显得我太抠门太小气了。‎ 我本以为她必定家境殷实,直到有一次去她家里。‎ 她住在城郊的民房里,老旧潮湿,又窄又小,从一楼上二楼,要从一个很陡峭的楼梯爬上去。‎ 她的奶奶穿着她高中时的校服外套,坐在家里拣菜。‎ 她问奶奶怎么不去打牌,老人家说道:这两天输了几十块钱,今天不高兴去了。‎ 我借用他们家卫生间,奶奶不忘嘱咐我,要用桶里盛的洗过拖把的水冲,别按按钮,水一冲哗啦啦的,浪费钱。‎ 正是这样节俭的老人,却把自己靠卖菜一块一块攒来的积蓄,尽数交给孙女,任由孙女挥霍。‎ 中午和她爸爸妈妈一起吃饭,她爸表态,不指望她赚钱养家,她赚的那点工资,给自己吃穿用度就好了。‎ 后来,那位朋友约我假期一起去旅游,向我提起冬天上下班很冷,她准备买车,家里人也同意给她买。‎ 听到这些,我都只能笑笑,不知道该回应些什么 有句笑话这样说,“我视金钱如粪土,爸妈视我如化粪池。”‎ 我们这一代,不少人如此。‎ 前段时间网上讨论孩子究竟该穷养还是富养,提倡富养的人问:男孩要穷养?你孩子跟你多大仇啊?‎ 我也想问问那些拿着父母的血汗钱挥霍无度的子女:孩子要富养?你爸妈欠你多少钱啊?‎ 认识一个男生,他从上大学后到工作前的所有花销,都是向父母打了欠条的。‎ 偶尔出行旅游花的钱,也是靠自己兼职打工赚来的。‎ 工作后,他就从每个月的工资里抽钱一笔笔地偿还父母。‎ 孩子成年后,父母已经没有了抚养义务,压根不必探讨穷养、富养的话题。‎ 可现实情况是,不少人结了婚,还让爸妈背房贷。‎ 如果你和我一样,出身于平凡的家庭,那么你应该很清楚,父母挣来的每一分钱,都很不容易。‎ 当父母在烈日炎炎下满头大汗地从事体力劳作时,当父母在小小格子间里腰酸背痛地从事脑力劳动时,你一顿大餐就消费掉他们一天的薪水,真的不会有一丝丝愧疚吗?‎ 当父母被领导大呼小叫的时候,当父母被客户呼来喝去的时候,你却在呼朋引伴、潇洒度日,真的不会于心不忍吗?‎ 当你穿着一身说得出名字的品牌,一双鞋就要几千块的时候,父母却在穿着被你淘汰的旧鞋,他们不懂你说的品牌,你还笑他们落伍;‎ 当你觉得你的知识、素养、视野都远超父母,因此嫌弃父母“没见过世面”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其实,正是父母托举着你到更高的地方,你才有机会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