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3月限时训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高三下学期语文限时练习十一 一、语言文字运用(2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目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格式,不是雕虫小技,而是 。我们常说一百二十回的《三国演义》,一百回的《西游记》,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所谓“回”就是“回目”,又称章回题目,是章回小说的典型特征。在章回小说由民间说书艺术雅化为文人案头之作的过程中,回目形式由单句发展为偶句,字数也由 而逐步定型为七八言, (1) ,而且也便于追求文字和音韵上的形式美。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高峰期。作为杰出代表的四大名著是典型的章回体小说,每一回的标题都是一副词句工整、前后相衡的对联。应用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到章回小说的回目,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建。因为就大多数回目而言,句子可长可短,结尾可平可仄,句式灵活多变,与诗的形式并不相同,反而与对联更为 。在章回小说的每回之前, (2) ,让读者看了此联就知道这回所要讲述的内容; 统观阅读小说回目,还可以从中了解整部小说的叙述脉络。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一枝独秀 错落有致 吻合 如果 B. 一枝独秀 参差不齐 契合 不但 C. 独树一帜 错落有致 吻合 不但 D. 独树一帜 参差不齐 契合 如果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应用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到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建。 B. 应用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到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C. 将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到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D. 将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到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建。 3. 请在文中(1)(2)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 回目是章回小说内容的概括,许多古文内容也可以借用回目来概括。请你从所供古文名篇中任选两个,依据其内容补写回目。 - 14 - (1)《项脊轩志》:“一株枇杷饱含伉俪两厢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烛之武退秦师》:“三寸巧舌力挽狂澜纾国难___________________ ” (3)《鸿门宴》:“刚愎自用项羽失良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 D 2. C 3. (1)不但易于较完整地概括每回内容 (2)均有一副标明篇章内容的对联 4. (1). 百年老屋承载儿孙几世情 (2). 一言利辩荡气回肠化干戈 (3). 韬光养晦刘邦得主动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第一组,一枝独秀:形容在同类事物中最为突出,最为优秀。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语境是回目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格式自成一家,故选“独树一帜”。 第二组,参差不齐:指长短、高低、大小不齐。错落有致:布局交错纷杂,但极有情趣。此处指字数多少不齐而逐步定型为七八言,故选“参差不齐”。 第三组,契合:符合。吻合:完全符合。根据语境“反而与对联更为”,填入“契合”。 第四组,不但:表递进关系。如果:是假设关系。根据语境“统观阅读小说回目”,填入“如果”。 故选D。 【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 14 - A项,“应用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到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建”错误,“应用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到章回小说的回目中”结构杂糅,“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建”搭配不当; B项,“应用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到章回小说的回目中”错误,结构杂糅; D项,“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建”错误,“是……创建”搭配不当。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应用能力,侧重于语意简明、连贯、得体。答此类题时,要注意前后文的照应,根据前后语境的需要综合分析作答。第一处承接“字数也由参差不齐而逐步定型为七八言”,应指出其好处,联系后句“而且也便于追求文字和音韵上的形式美”,应是“不但易于较完整地概括每回内容”;第二处承接“在章回小说的每回之前”,联系后句“让读者看了此联就知道这回所要讲述的内容”,应是“均有一副标明篇章内容的对联”。 【4题详解】 此题考查补写的能力。章回小说的每一回合的标题往往是一个对仗工整、整齐划一的概括性词句,比如《三国志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立首功”,都能极好地概括出每一回大致上的内容。这也符合了当时民间艺人为了吸引听众而使用这样的标题来点明内容。标题一般也比较简略,使人通俗易懂。本题需要熟悉古文内容,比如《项脊轩志》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所作的一篇回忆性记事散文。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借一轩以记三代之遗迹,睹物怀人,悼亡念存,叙事娓娓而谈,用笔清淡简洁,表达了深厚的感情。用“一株枇杷饱含伉俪两厢爱,百年老屋承载儿孙几世情”来概括。 【点睛】语境补写答题技巧: 1、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2、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 14 - 3、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5.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70个字。 2011年,美国圣路易大学与纽约大学合作开展了一项水稻DNA基因研究。研究在针对630个水稻基因片段的分析下得出,栽培水稻的起源时间大致在公元前8500年前,地点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在这里,野生稻米被驯化为粳稻,中国的粳稻随后由商人和农民传到印度,与恒河流域的野生稻杂交之后变成籼稻,后又传回中国。由此,中国水稻种植起源说算是铁板钉钉,华夏祖先才是最早驯化野生稻的人。 【答案】①美国高校研究水稻基因发现:水稻种植起源于约公元前8500年前的长江中下游--带;②野生稻在此被驯化为粳稻;③后传入印度与当地野生稻杂交为籼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能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这段话首先找出主要事件,根据“美国圣路易大学与纽约大学合作开展了一项水稻DNA基因研究。研究在针对630个水稻基因片段的分析下得出”,事件是“美国高校研究水稻基因得出结论”;然后找出结论当中的要点,根据“栽培水稻的起源时间大致在公元前8500年前,地点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得出“水稻种植起源于约公元前8500年前的长江中下游--带”;根据“在这里,野生稻米被驯化为粳稻,中国的粳稻随后由商人和农民传到印度,与恒河流域的野生稻杂交之后变成籼稻,后又传回中国”得出“野生稻在此被驯化为粳稻”“后传入印度与当地野生稻杂交为籼稻”。 6.下面是某高三同学在十八岁成人礼上的发言,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能作为学生代表在成人礼上发言,我感到十分荣幸。三年前,还是青葱少年的我,怀揣一名莘莘学子的梦想来到这里,还显青涩;今天,已至加冠之年的我背负着老师及家长的热切期望正奋力前行。从此,我们要为自己的前程付出更多的努力,我们的身上也有了更多的责任,今后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垂念师恩,挂念母校。最后,希望每位同学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 【答案】①“莘莘学子”改为“学子”;②“加冠之年”改为“成年”;③“热切”改为“殷切”;④“垂念”改为“感念”;⑤“希望”改为“祝愿”。 【解析】 - 14 -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依据语境,看准对象,注意适应场合,把握语体特征,明确关键词的谦敬和语意轻重,仔细判断。 解答此类题,考生要注意人物关系,以便确定适用对象以及谦称、敬称等。其中,“莘莘学子”,指众多的学生,句中指“一名”学生,可用“学子”。“加冠之年”指男子二十岁,而文中指十八岁,故改为“成年”。用于长辈的期待要用“殷切”。“垂念”,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句中指自己感恩师恩,可用“感念”。同学之间是平辈,仪式上的发言稿里这种正式场合,一般不说“希望”对方“取得优异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而应该说成“祝福”“祝愿”。 【点睛】更好。 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类试题,往往着眼于:①依据语境,用语准确、句式恰当;②看准对象,用语讲究分寸;③适应场合,巧妙用语;④把握语体,既要注意区分书面语和口语,还要注意区分各类文章的语体要求,如书信、公文、广播稿等等。因此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并能够正确使用生活中常见的谦敬词语,解答时一定要考虑交际场合、对象和目的。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有效解决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中国方案。面对世界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起了世界各国日益广泛的关注和日趋深入的讨论。 杜维明从儒家道德与“文明对话”的角度讨论了建立共同体的可能性。在他看来, 共同体”这个词的理想含义在于,“人们在一起共同生活、分享一种共同价值和实实在在的公民道德,并通过致力于实现公善而联合为一体。然而,这样一种统一体允许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和信仰差异,只要这种多样性和差异不致侵害他者的基本自由和权利”。对于儒家而言,道徳是形成一个良好社会的必要前提。因此,在儒家“修齐治平”的语境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首先展现为一个道德共同体,杜维明称其为“信赖社群”。对于一个“信赖社群”而言,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基于秩序的建构,更在于内心的彼此信赖与道德的影响。 - 14 - 对于儒家生态哲学而言,讨论的范围仅限于人与人的关系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道德共同体中。儒家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表现为一种扩大化的“信赖社群”,在此关系内人与其他生物都是平等、自由的。早期人类文明普遍有着对人的道德关怀大于动植物的特征。例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皆是人用以维持生计的生产材料。在中国,商周时期的宫廷亦曾以大量牺牲献祭。《论语》也记载,孔子退朝后听说马厩着火,问人的伤亡情况而不问马。但是,儒家文化与传统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于,它不是将动物作为没有自我意识、服务于人类的纯粹工具,而是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儒家虽然承认人在思想与行动上的优先性,但同时能够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在同一场域中的存在物,将自身的权力欲望转化为一种平等和友爱的精神。在儒家看来,人类与自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一方面,人能够通过道德实践参与到天地的运作之中,影响自然万物的生长;另一方面,自然也影响、转化着人的生活,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天道”的尊重和遵循。可见,人类与自然万物之间也是彼此“信赖”、观照的,我们将这样一种共同体结构视为“信赖社群”的扩大化。 这样一种道德共同体有着显著的现实效应,可以为21世纪人类发展提供生存论层面上的启发。尽管全球生态伦理的确立还只是一种构想,但是从人类未来的发展上看,这构想是适合于当前需要的。 (摘编自单虹泽《儒家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7.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依据儒家文化提出的以解决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中国方案。 B. 杜维明对共同体含义的认识是建立在儒家道德与“文明对话”基础之上的,具有当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C. 儒家生态哲学不仅关注了人与人的关系,也关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扩大化的“信赖社群”。 D. 传统西方文化将自然作为纯粹的工具,不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这一点与儒家文化一致。 8. 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结构展开论述突出了儒家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B. 文章从儒家道德共同体与儒家生态哲学人手,分析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 C. 文章将儒家文化与传统西方文化作对比,强调儒家文化对人的道德关怀的内在价值。 D. 文章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讨论,是按从现实到历史再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应对世界前所末有之大变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B. 儒家有关人类要对自然平等友爱的观点为全球生态伦理的确立提供启示和支持。 C. 对于儒家道德共同体的认识较之于儒家生态哲学的认识前者更为深入和完善。 D.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要成为人类发展的共同理念,还需作出长久的努力。 【答案】7. B 8. C 9. C 【解析】 - 14 -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本题 A项,“依据儒家文化”于文无据。原文说“在儒家‘修齐治平’的语境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儒家生态哲学视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表现为……”可见“儒家”是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 C项,“儒家生态哲学”“是一种扩大化的‘信赖社群’”错误,原文为“儒家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表现为一种扩大化的‘信赖社群’”,选项张冠李戴。 D项,“这一点与儒家文化一致”错误,从原文第三段“儒家文化与传统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于,它不是将动物作为没有自我意识、服务于人类的纯粹工具,而是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看,西方文化这一点与儒家文化不一致。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C项,“强调儒家文化对人的道德关怀的内在价值”有误,此处原文不是谈对人的道德关怀,而是对自然的关怀,见原文第三段“儒家文化与传统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于,它不是将动物作为没有自我意识、服务于人类的纯粹工具,而是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对应原文逐项分析。本题C项,“前者更为深入和完善”错误,文中并未比较对两者的认识程度,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C。 - 14 -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时最关键的是在找出答题区间后,将文本内容同选项内容表述进行认真而仔细的比较,注意出题者经常设置的各种陷阱,比如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等。选择题用好“比对法”,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谟,征五世孙,字申之,擢进士第,同州刺史杨汝士辟为长春宫巡官。文宗读《贞观政要》,思征贤,诏访其后。谟姿宇魁秀,帝异之。经略使董昌龄诬杀参军衡方厚,贬溆州司户,俄徙峡州刺史。谟谏曰:“王者赦有罪,唯故无赦。今昌龄杀不辜,特被矜贷,中外以为屈法。又授刺史,复使治人,紊宪章,乖至治。”有诏改洪州别驾。先是,帝谓宰相曰:“太宗得征,参裨阙失,朕今得谟,又能极谏,朕不敢仰希贞观,庶几处无过之地。”教坊有工善为新声者,诏授扬州司马,议者颇言司马品高,不可以授贱工,帝意右之。宰相谕谏官勿复言,谟独固谏不可,工降润州司马。俄为起居舍人,帝敕谟曰:“事有不当,毋嫌论奏。”谟对:“臣顷为谏臣,故得有所陈;今则记言动,不敢侵官。”帝索起居注,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谟曰:“向者取观,史氏为失职。陛下一见,则后来所书必有诲屈,善恶不实,不可以为史,且后代何信哉?”乃止,擢谏议大夫,兼起居舍人,谟固让,不见可,乃拜。始谟之进,李珏、杨嗣复推引之。武宗立,谟坐二人党,出为汾州刺史。宣宗嗣位,召授给事中,迁御史中丞,发驸马都尉杜中立奸赃,权戚缩气。顷之,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建言:“今东宫未立,不早以正人傅导之,则非得负副贰之重。”且泣下,帝为感动。时帝春秋高,嫡嗣未辨,众臣归重。大中十年,领剑南西川节度使。上疾求代,召拜吏部尚书,因久疾,任检校尚书右仆射、太子少保。卒,年六十六,赠司徒。 (节选《新唐书·魏谟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 - 14 - B. 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 C. 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 D. 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刺史,原是奉皇命检核地方官的职务,后成为掌一州军政大权的要职。 B. 起居注,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是编纂历史书籍的重要根据。 C. 嫡嗣,皇位承继人。嫡,宗法制度下妻或妾生的长子。 D. 赠,古代朝廷对功臣死后追封爵位、官职和荣誉称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谟心系朝纲,秉公劝谏。对于皇帝要赦免董昌龄一事,魏谟认为董昌龄杀害无辜的事实确凿,如果赦免他,会紊乱朝纲。 B. 魏谟坚持原则,敢于直谏。皇帝偏袒一位乐工并授官扬州司马,宰相也授意谏官不要再言,虽劝谏失败,魏谟仍进言不已。 C. 魏谟忠于职守,从不越职。他从谏官转任记录皇帝言行的起居舍人时,皇帝仍要求他评价自己言行,他直言拒绝了该请求。 D. 魏漠正气凛然,不畏权势。宣宗即位,他任御史中丞,揭发驸马都尉杜中立的贪赃行为,使皇亲国戚的骄横气焰得以收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昌龄杀不辜,特被矜贷,中外以为屈法。 (2)今东宫未立,不早以正人傅导之,则非得负副贰之重。 【答案】10. D 11. C 12. B 13. (1)现在董昌龄杀戮无罪之人,(董昌龄)却特意被怜恤宽恕,朝廷内外都认为这是枉法。(2)现在太子还没有确立,不早点任用品行正直的人辅助、教导被确立的太子,(被确立的太子)就不能担负太子的重任。 【解析】 【10题详解】 - 14 -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魏谟上奏说:“古时设置左史、右史官,记录得失以便保存下来作为借鉴。陛下只要是行事正确,就不要担心我不记录;如果陛下所做的事有错误,(即使我不记录)天下的人也会记录下来的。”皇帝又说:“不是这样的,我曾经看过起居注。” “古置左右史”“左右史”,官职名称,之后断开,排除AC; “帝曰”“帝”,主语,之前断开,排除BC。 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C项,“宗法制度下妻或妾生的长子”错误,应为“正妻所生的儿子”。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B项,“虽劝谏失败”错误,据原文“工降润州司马”,说明魏谟的劝谏应是有效的。 故选B。 13题详解】 - 14 -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不辜:名词性短语,无罪之人;特:副词,特意;矜贷:动词性短语,怜恤宽恕;中外:名词性短语,朝廷内外;屈法:枉法。(2)中以:动词,任用;傅导:动词性短语,辅助、教导;负:动词,担负、承担;副贰:专有名词,特指太子;重:形容词作名词,重任。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 14 - 魏谟,是魏征的第五代孙,字申之,考中进士科,同州刺史杨汝士(向朝廷)举荐(魏谟)担任长春宫巡官。唐文宗(李昂)读《贞观政要》,想到魏征的贤良,下诏寻访他的后代。魏谟身材魁梧,容貌清秀,皇帝认为他不寻常。经略使董昌龄诬陷并杀害了参军衡方厚,被贬为溆州司户,不久改任峡州刺史。魏谟上奏章进谏说:“帝王赦免有罪的人,只有故意犯罪的人不能赦免。现在董昌龄杀戮无罪之人,(董昌龄)却特意被怜恤宽恕,朝廷内外都认为这是枉法。(朝廷)又授予董昌龄刺史的职务,让(他)又去治理百姓,这会使典章制度混乱,背离至善至美的政治。”(最终)皇帝下诏(让董昌龄)改任洪州别驾。在此之前,皇帝对宰相说:“太宗皇帝得到魏征,弥补缺失。我如今得到魏谟,(他)必定能极力劝谏,我不敢希求达到贞观之治的境地,或许也可以处于没有过失的地步了。”教坊有位擅长创制新曲的乐工,皇帝下诏授予(他)扬州司马的职务,议论的人极力进谏说扬府司马官品很高,不适合授予地位低贱的乐工,皇帝有意偏袒乐工。宰相授意谏官不要再进谏了,唯独魏谟坚持劝谏说不能这样做,(最终)乐工被降格任润州司马。不久,(魏谟)转任起居舍人,文宗给魏谟下诏令说:“我行事有不正确的,(你)不要犹豫只管上奏,论述自己意见。”魏谟说:“臣以前担任谏官,所以能够正言规劝;现在(我的职责)是记录皇帝的言行,不敢超越职分。”皇帝索要起居注,魏谟上奏说:“古时设置左史、右史官,记录得失以便保存下来作为借鉴。陛下只要是行事正确,就不要担心我不记录;如果陛下所做的事有错误,(即使我不记录)天下的人也会记录下来的。”皇帝又说:“不是这样的,我曾经看过起居注。”魏谟说:“从前您索取观看,是史官失职。陛下一看,那么后来所记录的内容必然会有避忌,好坏失真,不可以作为历史,况且后代怎么能相信呢?”皇帝于是停止索看起居注。(皇帝)破格提拔(魏谟)担任谏议大夫,兼起居舍人,魏谟坚决辞让,皇帝没有同意,于是(朝廷)授予(魏谟)这两个官职。当初魏谟的提拔,是李珏、杨嗣复推荐的。唐武宗(李炎)继位,魏谟因被指为两人的党羽而获罪,被贬出京城任汾州刺史。唐宣宗(李忱)继位,召(魏谟)入京城授予给事中的官职,升任御史中丞,(魏谟)揭发驸马都尉杜中立的贪赃行为,致使有权势的皇亲国戚收敛骄横气焰。不久,(魏谟)晋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魏谟)建议说:“现在太子还没有确立,不早点任用品行正直的人辅助、教导被确立的太子,(被确立的太子)就不能担负太子的重任。”并且留下眼泪,皇帝被(魏谟这番话)感动。当时皇帝年岁已高,太子尚未确立,(这番话)被大臣们推重。唐宣宗(李忱)大中十年,(魏谟)以平章事的身份兼任剑南西川节度使。(魏谟)患病,上奏章请求(朝廷)选择别人替代自己,被召入京城授予吏部尚书的官职,因长期患病,任检校尚书右仆射、太子少保。(魏谟)去世,时年六十六岁,被追赠司徒的职衔。 四、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3小题,6 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一句,体现大鹏凭借旋风可以高飞,而鴳雀却对它加以嘲笑。面对二者的思想境界,庄子感喟道:“________________”。 (2)《左传·曹刿论战》中曹刿分析了敌我之间“_______________”的形势才建议转入反攻,而他建议谨慎追击的直接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 (3)同为赤壁怀古诗词,杜牧在《赤壁》中说周瑜侥幸取得赤壁大战的成功,苏轼则用“_________,________”来赞赏其战场上的指挥若定。 【答案】 (1).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2). 此小大之辩也 (3). 彼竭我盈 (4). 惧有伏焉 (5). 谈笑间 (6). 樯橹灰飞烟灭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识记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默写要求学生在识记时候要以理解为基础进行识记,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平时对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要多记忆,还要注意错别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书写务必规范。此题中需注意“抟”“辩”“竭”“樯橹”的书写。 - 14 - 【点睛】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情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句意思的理解掌握情况。题目中所涉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 14 - - 1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