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7届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三阶段考试(2017-0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7届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三阶段考试(2017-01)

合肥一中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高三段三考试 语 文 试 题 ‎(试题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格调”作为诗论术语,是要求诗歌既具有美的形式,又具有大格局、高境界:前者是“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后者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这两个字起初是并举而非连用的,连用之后,有时也还分而论之。‎ 皎然《诗式》中说谢灵运的诗“其格高,其调逸”,这里的“格”是就内容整体而言的,是谢灵运特立独行的人格转化成的精神境界;“调”不单指音调,是就形式整体而言的,指英音调和谐而自由,遣词造句纵心任情。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论“格”而不论“调”,如说郑谷诗“……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此“格”指的是诗的境界。又说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此“格”是诗人胸怀、境界赋予作品的总体风格。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诗之法有五,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前三者大体对应于“格”,后二者则是对应“调”。严羽系统地探讨诗法,后世诗法及文法的基本问题大多不出照;范围。宽泛意义上的格调论,包括思想要求和艺木要求、内容与形式关系以及整体上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的古今之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沧浪诗话》中都有所涉及,故而严羽被视为开后世格调论先河之人。‎ ‎“格”“调”在诗文评中的连用标志着格调论正式出现,但其含意不固定,有时偏于“格”的含义,是就内容而言的思想境界:有时偏于“调”的含义,是就形式而言的审美性。因为“格”指诗歌体制、是观作品整体,所以就有了格局、境界的意思。概括明代的格调论,“格”是诗歌体制、整体格局,是知觉层面的诗歌内容,指代作品的境界和思想价值:“调”则是听觉层面的音节声调,与视觉层西的诗体——四、五、七言、长短句等相应,关乎情绪和感觉:不一一定涉及意义。二者的结舍,是形式美与或高远或深沉境界的一体,只是在具体.的诗文评论申可能偏于采一方面的意义。‎ 格调论除讨论诗歌的形式与境界外,还展开了两个具有一般性的文论问题,一是崇古还是创新;二是重内容还是重形式,主情还是主理。‎ 值得重视的是,当格调论涉及古今之争、情理之争、内容与形式之争时,道德与审美、人格与文风的关系问题就凸显出来。从孔子、刘勰到韩愈,都注重传统道德的永恒价值,要求文章传播正确思想,培育健全情志,同时也对作者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品位提出了高要求。明清学者继承了这一思想传统:将人格与文章、艺术风格统一起来。作为格调论的总结者的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说,六朝发挥了秦汉乐府的形式美、音乐美,至唐诗格律工整,兴寄和诗教则有所缺失,他要求不仅学习唐诗的声律美,更要追溯古诗的思想境界。现当代学者论及“格调”时,同样是:肾人格和文风统一起来。评说一个人、一部书,一件艺术作品及其他审美对象之格调有无、高低,可能是道德评判,也可能是审美评判,可能是就内在精神境界而言,也可能是就外在风范而言,当然更可能是兼而有之。‎ ‎(选自《文史知识·格调:人格与境界的天成》,2016年7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格调”要求诗既具有大格局、高境界又具有美的形式,前者由“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后者由“调”的审美含义决定。‎ B.论述诗歌时,刚开始“格”“调”是分开用的,后来两个字连用正式出现了格调论,但其含义不同定,有时偏于“格”,有时偏于“调”。‎ C.欧陌修论述郑谷诗“格不甚高”的“格”是指诗歌的境界,论述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铬”的“格”指诗的总体风格。‎ D.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诗歌思想和艺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以及整体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等进行了比较粗疏宽泛的论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格调”连起来用是诗形式美与高远或深沉的境界的结合,标志着格调论的正式出现,自此论诗就要偏重于境界方面。‎ B.明代用格调论评论诗歌时,“格”指诗的格局、体制问题,指代诗的境界和思想价值;“调”是音节声调,关乎情绪和感觉。‎ C.沈德潜认为不仅要学唐诗的声律美,更要学六朝的古诗,因为其不仅具有形式美、音乐美,而且在兴寄、诗教上要唐诗好。‎ D.现当代学者论述“格调”时,把人格和文风统一起来,可能是道德评判也可能是审美评判,可能涉及精神境界、外在风范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皎然《诗式》中从“格调”角度讨论了谢灵运诗的内容和形式,从内容上讨论其诗歌的精神境界,从形式上体会诗人的随性。‎ B.严羽把诗法概括为五类,“体制、榜力、气象”对应“格”、“兴趣、音,节”对应“调”,后世探讨诗、文法都在此范畴。‎ C.格调论讨论的崇古与创新、重内容与重形式、主情与主理的问题,涉及到道德与审美、人格和文风的关系等问题。‎ D.古代很多人重视文章的传统道德与艺术品位,要求文章不仅要有正确思想、健全情志,而且要使人格与文章、艺术风格统一。‎ ‎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谷仓顶上的羊 周 涛 萨依巴格六月的阳光是白花花的银屑,亮得耀眼,适得人透不过气来。偶尔有一些树,也只是些灰淡的黯绿,丝毫打不起精神。‎ 县委副书记余会全在一群乡干部的陪同下走在土路上,脚下踏起的土未沾在裤腿上,像是不小心踢翻了石灰桶。余会全心绪茫然!他想着远在数千公里之外的妻儿,光阴两隔,一下子换了个世界。再想到他工作的那个大院里的人人事事,每想到一个都觉得人家脸上挂着嘲讽。‎ 下午的安排是检查新建的一个粮仓。远远地已经看到了,那个粮仓挺高大,耸立在一片场院上,席棚尚未遮盖,木架像一个庞然大物的骨架标本,空空荡荡的。‎ 几个身穿衬衣头戴圆顶皮帽的维吾尔族村民,正在木架上扭过脸来看着他。他觉出自己脸上微微有些笑意,算是打招呼吧。‎ 忽然,他的目光被一个东西吸引住了-——谷仓顶上站立着一只羊。那只羊仿佛不是站立在高大的粮仓顶上,而是站立在险峻的绝壁断崖之上,旁若无人,君临万物。‎ 咦,这真是有些奇了?大白天的羊怎么跑到那幺高的谷仓上去了?‎ ‎“把它从上面先给我赶下来!”他命令道。‎ 村民们照他的指示去做了,轻轻一轰,那羊就下来了。它从谷仓顶上轻轻一跃,就站到了土墙上;然后在墙头像散步似地踱至中端,头朝下顺势一跳,就这么下来了。它下来后,仿一个高层人物来到了人民群众中间,面容和蔼,态度矜持,频频点头示意。‎ 余会全有一种被接见的感觉,略有遗憾的是,那只羊看也没看他一眼,却对几个维吾尔族村民表示亲昵。尽管如此,余会全还是对这只羊产生了某种微妙的崇敬之情,因为它的确是显得太不同凡响了,其肥壮、硕大与高贵,均非凡羊可比。他起了疑惑,就问:“这羊怎么和一般的羊不一样?”‎ 乡长询问了村民,然后转告他说,这是一只野羊。村里的人上山打猎打死了它的母亲,把它牵回来了,养大了,成了现在这样子,喜欢上房,厉害得很!‎ 余会全听了,心想,这就是这只家养野羊的身世了,难怪如此行为怪异、气概不凡呢!这是一只无意间从野生世界闯进人类社会的大角盘羊,在适应了村民习俗的同时还完好地保留了它的天然习性。他觉得这里面似乎有一种什么深远的意思一闪而过,他能感觉到有一种原始的滋味令他触动。‎ 他凝视着那只羊,它皮毛灰黄,油光发亮,肌肉发达而饱满。再细看它的一双眼睛,褐黄色的一对,没有一丝哀告的神色,里面全是桀骜不驯的野性之光。它是骄傲的、高贵的,甚至对陌生人透出一种藐视。余会全想,这才是一个充满了自信和自豪的生命呐。‎ 他凑过去想摸摸它,可它跳开了。‎ 余会全想起了羊在谷仓顶上的自在模样,但想象不出羊是怎么跃上这三米多高的土墙的。“能不能再让它上去?”他对身边的人说。‎ 村民们围过去轰那只羊。开始羊不太情愿,但轰了几下,它只好当众表演了。它朝土墙冲过去,奋力一跃,让自己停顿在土墙的半腰上;然后在土墙的陡壁上做起了慢动作,先用两只后蹄扣住墙壁,再支撑全身。空出两只前蹄仰身再次一跃,把八十多公斤的身体稳稳地送上了墙头。‎ 剩下的事对它来说就是轻而易举了,就像一个完成了高难度动作的平衡木选手,放心大胆,充满自信,它的四蹄踏出清脆的响声,轻盈地跃上谷仓顶,像帝王一样居高临下。‎ 余会全想,是啊,总有一种东西高高在上,是我们所难企及的。他想不到这只羊竟会如此强壮,想不到这只羊竟会如此聪明,它跃上土墙时运用了完美巧妙的方式,使不可能完美的事物完美实现。‎ 余会全看着那只羊一一谷仓顶上的羊,它正高傲地昂起头颈,如站在悬崖巅顶,遥望远方。余会全意识到了,他永远不会忘记这只羊。‎ 十多年后,副市长余会全在省委党校的结业典礼上讲话,他说起了这件往事,他说:“萨依巴格乡六月的阳光是白花花的……谷仓项上,站立着一只羊。”‎ ‎(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鄹鉴赏,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开篇写到阳光的炙烤使人和树都失去了生机,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既渲染了故事的气氛,又烘托了余会全改变工作环境后茫然的心境。‎ B.在听说这只羊的来历之后,余会全内心情绪激动,觉得自己目前的尴尬处境,与这只从野生世界闯进人类社会的羊的境遇相似。‎ C.小说写维吾尔族村民头戴圆顶皮帼,写粮仓木架像个庞然大物的骨架标本,写大盘角羊聪明、自信、强壮,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D.小说主要使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第二自然段对余会全的心理描写,写出他萎靡的精神状态,与下文羊高傲自信的精神状态形成鲜明对比。‎ ‎ ‎ ‎5.小说以“谷仓顶上的羊”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 ‎ ‎6.“身为副市长的余会全在省委党校的结业典礼上讲起谷仓顶上的羊”,这个结尾既是理解余会全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让地名留住文化记忆 主持人:地名承载着怎样的文化含意?‎ 李辉(人民日报文艺部高级编辑):我们很长时间缺乏一种对文化和历史的敬畏,改地名其实也反映出这个问题。地名的形成不是一个单纯篙单的事情,它的来源、它的延,续发展,它融进了很多经济的、文化.的个人情感,甚至家族的东西在里面。‎ 我的家乡是襄阳,我父母是枣阳人,我是在随县出生,我长大2 0年期间都属予襄阳地区,对襄阳的印象很深,同时襄阳行署的所在地是在襄樊市,是个县级市,后来叫地改市,过去叫地区一级的改为地级市,就用到襄樊这个名字。我这次回家乡,家乡人说:我们这个年龄的可能有几百万人知道襄樊,但全世界有多少人知道襄阳呢?一个《三国演义》几十回都写的襄阳,我们看金庸的书,小说里面,杨过、郭靖、黄蓉战襄阳,还有唐诗宋词多少写襄阳,王维的“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还有社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孟浩然就是襄阳人,杜甫的祖父也是襄阳人。一个地名是和两手年的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它不是,一个单纯的符号。‎ 我们有时候说到乡愁,乡愁不是一个虚的东西,乡愁是和你生活的地方的地名是连在一起的。一个省的民政厅的干部跟我们讲一个故事,说有一个老兵到了台湾一直没有回来,身体不好不能回,后来让他的儿子回到家乡找他住的地名,但是这全地名没有了,孩子找了很多年没有找到,最后通过民政部档案里的地名找到这个名字,更改了。后来这个老先生写了一封信挺感谢他们,说你们可以发展得很好,经济发展得很好,建设也很好,但是地名不要改,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 主持人:地名的更改当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李辉:首先,我们对这个地名要有一种情感,情感刚才讲了,是个人情感、家族情感和对这个地方的情感。另外,外面的人要改它的时候,你要对这个地方人表示尊重,对这历史敬畏,因为任何一个地名的形成都是有历史形成的。‎ 打个比方,前面讲了襄阳,包括那些诗,你们都读唐诗宋词,说这在哪里,襄阳在哪里。而这些东西恰恰是我们中国文化二三千年一个非常有支撑的东西,比如我去年去汉中一个县,就是武侯墓所在的那个县叫勉县,“勉”用的是勉强的“勉”。50年代是叫沔水的“沔”,过去汉水一直叫沔水的,所以《诗经》时代开始,到诸葛亮时代,包括到30年代、40年代,那个水都是沔水,沔水就是汉江如上游,沔水一直流到汉阳汉口,汇入长江。沔水到了5 0年代,这个“沔”不太好写,随便改了叫勉强的“勉”,因为我们读沔水就想到《《诗经》,想到诸葛亮。说这个勉强的“勉”也能改,都能改,但是这样改是很草率的。包括湖北还有一个县叫沔阳,和沔县的“沔“是一个字,前几年改名叫仙桃,我们知道,仙桃的来历叫什么,因为有一个镇叫仙桃镇,就改为仙桃市了。沔阳也是很有名的,我们知道,湖北沔阳三蒸,沔阳花鼓戏。恢复荆州以后,沔阳一个著名的作家叫池莉,她就是沔阳人,她认为能不能不要把沔阳叫仙桃了,我们恢复沔阳吧。像这些东西都是草率地更改。把历史都没有了,一想到这个名,就想到当年的美食,都没了。‎ 主持人:您对于传统地名背后的文化保护方面有哪些具体的建议?‎ 李辉:每个区域对自身特定的区域性文化,传统文化的保护,很丰富,面也很大,每个区域也不一样。传统文化不是虚的,有一个特定的区域性文化,对特定区域性文化的凝聚力是在他的语言中,在他的教育中。还有美食,吃的东西。传统文化是和这些相关的,教育是有虚有实的。教育是让生活在这里的孩子们知道这个地方是你的家,这里的语言是你一生的语言,这里的戏你要听,这就好。所谓保护传统文化,我觉得没有别的,从自己的事情做起,包括他们一到节假日就有祭祀活动,这就是文化。过去我们拜祖先、拜祖宗,过去一度作为破四旧的,现在都恢复了,都允许了,这是传统文化的东西。这些东西在我们中原地带和北方比南方可能要差得远,福建、广东,包括浙江那一带的,他们地方性传统文化的保护,我觉得是比其他地方要好一些,这就是靠具体的事情来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当然也要有资金,资金不是主要的,要有热心的人。 ‎ ‎(本文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地名的形成不是一件单纯简单的事情,中国历史上频繁地更改地名,反映出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对文化和历史缺乏一种敬畏感。‎ B.地名与历史文化关系密切,融进了经典名著之中;地名与个人经历密切相关,融进了个人的情感,是唤起生命记忆的符号。‎ C.从拜祖先、拜祖宗等祭祀活动重新恢复这一角度来看,李辉认为,对地方性传统文化的保护,南方做得要比北方好得多。‎ D.任何地名都是历史形成的,我们要培养对它的情感,要尊重这个地方人的惰感,敬畏这个地方的历史,不能轻易地更改地名。‎ ‎ ‎ ‎8.李辉在文中列举“沔县”改为“勉县”,“沔阳”改为“仙桃”的例子有什么用意?(4分)‎ ‎ ‎ ‎9.结合全文,联系自己的认识,谈谈你对“让地名留住文化记忆”的看法。(5分)‎ ‎ ‎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13题。‎ 霍彦威,字子重,洺州曲周人也。少遭兵乱,梁将霍存掠得之,养以为子。后事粱太祖,太祖亦爱之,迁邠宁节度使。李茂贞遣梁叛将刘知俊攻邠州,彦威固守逾年,每获知俊兵,必纵还之,知俊德之,后不复攻。徙天平,与晋军相持河上。庄宗灭粱,彦威自陕来朝,庄宗置酒,赐姓名曰李绍真。明年,徙镇武宁,从明宗击契丹,明宗爱其为人,甚亲厚之。其后赵在礼反,彦威别讨赵太于邢州,破之,还以兵属明宗讨在礼。明宗军变,纵火焚营噪呼:“城中之人何罪,戍卒思归而不得耳!天子不垂原宥,志在剿除。今宜与城中合势,击退诸镇之兵。”彦威与安重诲劝明宗许之,乃拥兵入城,彦威独不入。部兵在外者皆溃去,独彦威所将五千人营城西北隅不动。居二日,明宗复出,得彦威兵,乃之魏县。庄宗崩,彦威从明宗入洛阳,首率群臣劝进,内外机事,皆决彦威。彦威素与段凝、温韬有隙,因擅捕凝、韬下狱,将杀之,安重诲日:“主上方平内难,以恩信示人,岂公报仇之时?”彦威乃止。彦威徙镇平卢。朱守殷反,伏诛,彦威遣使者驰骑献两箭为贺,明宗赐两箭以报之。夷狄之法,起兵令众,以传箭为号令,然非下得施于上也。明宗本出夷狄,而彦威武人,君臣皆不知礼,动多此类。然彦威客有淳于晏者,少举明经及第,遭世乱,依彦威。彦威尝战败脱身走麾下兵无从者独晏徒步以一刽从之榛棘间以免彦威高其义所历方镔常辟以自从至其家事无大小皆决于晏彦威以故得少过失。天成三年冬,彦威卒于镇。赠彦威太师,谥曰忠武。‎ ‎(节选自《新五代史·霍彦威传》)‎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彦威尝战败脱身走麾下/兵无从者/独晏徒步以一剑从之榛棘间/以免彦威高其义/所历方镇/常辟以自从至其家/事无大小/皆决于晏/‎ B.彦威尝战败脱身走/麾下兵无从者/独晏徒步以一剑从之榛棘间以免/彦威高其义/所历方镇/常辟以自从至其家/事无大小/皆决于晏/‎ C.彦威尝战败脱身走麾下/兵无从者/独晏徒步以一剑从之榛棘间以免/彦威高其义/所历方镇/常辟以自从/至其家事无大小/皆决于晏/‎ D.彦威尝战败脱身走/麾下兵无从者/独晏徒步以一剑从之榛棘间以免/彦威高其义/所历方镇/常辟以自从/至其家事无大小/皆决于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赐姓名,一般可分为赐姓、赐名,或两者兼有,是君主对臣下的奖励行为。‎ B.明经,是汉朝出现的选拔官员的科目,后与进士二科为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至宋神宗对被废除。‎ C.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南方部族为狄。也用以泛称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D.赠,有多种含义,本义是把东西送给别人,也指给己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霍彦威德才兼备,作战能攻能守。他前有放回抓获的俘虏,感动敌将刘知俊,从而守住邠州的事迹,后有攻破邢州打败赵太的战功。‎ B.霍彦威出谋划策,帮助明宗脱身。军变之时,他劝明宗暂时答应哗变军人的要求,率兵入城,自己带兵守在城外,以为接应之力。‎ C.霍彦威善于纳谏,故而少犯错误。他接受了安重诲的建议,避免落下个借机报私仇的恶名;他倚重淳于晏,逐渐习得了君臣之礼。‎ D.霍彦威一心事主,死后谥为忠武。他年少时于乱军之中被人收养,后来无论是跟随梁太祖东征西讨,还是侍奉后唐二主,都能尽心尽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部兵在外者皆溃去,独彦威所将五千人营城西北隅不动。(5分)‎ ‎(2)朱守殷反,伏诛,彦威遣使者驰骑献两箭为贺,明宗赐两箭以报之。(5分)‎ ‎ ‎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11分)‎ 唐崇徽公主手痕①‎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代宗时与回鹘和亲,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生卒年不详。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 B,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呜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C.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化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 D.颈联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间尖锐犀利,自古罕见。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 E.全诗随着诗人感情的变化而发展,从怜惜到愤慨,戛然而止,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 ‎15.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6分)‎ ‎ ‎ ‎(三)名篇名句情境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论语》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劝学》中“ , ”两句也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 ‎(2)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洒酒酬月,用“人生如梦, ”来寄托自己的情怀。‎ ‎(3)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暗示了自己长久贬谪、事态变迁、归后生疏怅悯的心情的两句是“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重回以邻为壑的老路,不仅无法摆脱自身危机和衰退,而且会收窄世界经济共同空间,导致“双输”局面。‎ ‎②随着“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的发射、贵州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的投入使用、“墨子”号量子卫星的升空,神秘的宇宙世界将会变得泾渭分明,不再神秘。‎ ‎③这座建筑密度极低的城市;垂柳袅袅,花香阵阵;置身予这柳暗花明的静谧中,立感远离了尘世的喧嚣。‎ ‎④进入黄山,古木参天,云雾缭绕,极目远眺,翠竹林海,群出起伏,一直延伸到与蓝天相接处,顿时你会产生一种歧路亡羊的感觉。‎ ‎⑤党员干部要与群众心灵相通、血肉相连,需走近群众,从“握手”开始,步步为营,消除心与心之间“最后一公里”的隔阂。‎ ‎⑥尽管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仍在向前发展,但“一体化”势头明显受阻,东亚各种组织机制叠床絮屋却缺少主导和方向,多边安全机制的建立也毫无进展。‎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作为公益性的教育资源,博物馆不仅要鼓励寻常百姓常来常往,更要供学者精英雅玩品鉴。这无疑是当下博物馆建设需要明确的功能定位。‎ B.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在旅游成为很容易实现的事情的同时,令人堪忧的是旅程中暴露出的诸多不文明现象,甚至违规违法事件也时有发生。‎ C.在里约残奥会上,中国残奥代表团共获107枚金牌、81枚银牌和51枚铜牌,以239块奖牌的骄人成绩连续第四次占据金牌榜与奖牌榜双第一。‎ D.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以“发展中的电影、多样性的文化”为主题,旨在以电影沟纽带,促进丝路沿线各国文化的交流,传承丝路精神,弘扬丝路文化。‎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冰窗花儿的美,还在于它变幻、亮丽的色彩。 。 。 。 。 ‎ ‎,记下了自己的晶莹剔透,记下了自己曾经的绚丽和多姿。‎ ‎①冰窗花儿,开始放射出七彩的缤纷 ‎②太阳的光线越来越热,冰窗花儿开始溶化,在窗玻璃上纵横流淌,把曾经的辉煌,变成了一道道流淌的记忆 ‎③最初,只是一种明亮,渐渐地,不同的色彩从冰花上散射出来 ‎④太阳出来了,冬日的太阳,淡淡的,以一种柔弱的姿态,照射到冰窗花儿上 ‎⑤先是橘黄的,橘黄中带着一种浅紫和淡蓝,慢慢地又变成一种耀眼的红 A.④①③⑤② B.①③④②⑤ C.④③①②⑤ D.①④③⑤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字”是我们工作及生活申必不可少的部分,那么, ① ?关于汉字的起源,一直是我国学者研究的对象, ② ,直到最近几十年,我国考古学家才先后发布了一系列“安阳殷墟甲骨文”及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资料显示,我国最早的汉字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晚期及人类社会早期在陶器上面刻画或彩绘出的符号,同时,还有少量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这些符号,距今已经有8000多年历史。由此可见, ③ 。‎ ‎21.下面是某单位人事部招聘员工程序图,请把这个程序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 ‎ ‎ ‎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 ‎ 要求:结合漫画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合肥一中2017届高三段三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进行了比较粗疏宽泛的论述”错误,原文“严羽系统地探讨诗法,后世诗法及文法的基本问题大多不出此范围。宽泛意义上的格调论,……”‎ ‎2.A【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自此论诗就要偏重于境界方面”于文无据。‎ ‎3.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后世探讨诗、文法都在此范畴”错误,说法绝对,原文是“严羽系统地探讨诗法,后世诗法及文法的基本问题大多不出此范围”。‎ ‎4.A、D [解析]B项中称余会全听说羊的来历后情绪激动,深感自己处境与之相似,这与原文中所描写的“似乎有什么深远的意思一闪而过”情况不符,余会全所受到的触动并不是强烈而明确的。C项中“木架像一个庞然大物的骨架标本”主要表现了余会全在消沉的情绪之下眼中事物的颓败、空洞,与乡土气息没有关系。‎ ‎5.①“谷仓顶上的羊”情形反常,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谷仓顶上的羊”点明行文线索,小说以它为情节发展的线索,展现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⑧“谷仓顶上的羊”具有象征意义,它象征着独立自由的生命意志,营造了强烈的艺术效果。④“谷仓项上的羊”是小说的主要描写对象,以之为题与情节相呼应,切合小说的主要内容。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 ‎6.①这一情节是理解余会全人物形象的关键。谷仓顶上的羊所展现的自信、自豪、自由的精神面貌,与余会全先前在现实环境中流露出来的生命活力的委顿,形成鲜明对比,引起了他对自我生存方式的反思。而身为副市长的余会全再次提起这段往事,更加说明,那只羊深深触动了余会全,时时鞭策他直面困境,拼搏努力。‎ ‎②这一情节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谷仓顶上的羊所表现出来对生命力量,深深震撼了文中主人公。作者借主人公平等地看待一只羊的生存意志,从中思索并理解生命的意义,体味生命的价值,表达了对生命力量的赞美。这一主旨蕴藏着人类对生命本质的参悟,映射出一种对生命自由存在的向往之情。‎ ‎7.A 【解析】A“中国历史上频繁更改地名”扩大范围。‎ ‎8.①表明更改地名的随意、草率性;②表明地名是历史形成的,要尊重历史,敬畏历史;②表明地名与个人情感、家族情感相关,随意改动地名是对个人情感、家族情感的不尊重。‎ ‎9.示例:许多地名因描述一定地域历史和文化而形成,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最古老、最活跃的部分,向人们提示着当地自然环境变迁、人类历史演进等信息,承载着人们对历史的印记,是历史文明发展的见证。如果传统遗产中的地名消失了,那具有历史记忆的地名也就没有意义了。在中国经济大发展中,各地建设项目升级改造,有的地方起了很“潮”“有范”的新名,有的地方跟着影视流行风改地名,使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地名粘了“洋土味”变成不伦不类。这些现象,是对地名文化的一种潮弄,也是对历史文化的不尊重。‎ ‎10.D ‎11.C【解析】古称北方部族为狄。‎ ‎12.C【解析】说霍彦威靠着淳于晏的帮助学会了礼节,于文无据。‎ ‎13.(1)明宗手下留在城外的军士都溃散了,只有霍彦威所率五千人在城西北角安营未动。‎ ‎【解析】“溃”、“将”、“营”各1分,句子大意2分。‎ ‎(2)朱守殷造反,被杀,霍彦威派使臣骑马给明宗献上两支箭作为庆贺,明宗赐给他两支箭作为回报。‎ ‎【解析】“伏诛”被动、“驰骑”、“报”各1分,句子大意2分。‎ ‎【参考译文】‎ 霍彦威字子重,洺州曲周人。年少时遭遇兵乱,梁将霍存抢掠得到他,收为养子。后来事奉梁太祖,太祖也喜欢他,升迁为郡宁节度使。李茂贞派后梁的叛将刘知俊攻打邪州,霍彦威坚守一年多,每次捉到刘知俊的俘虏,一定放还,刘知俊感激他,后来就不再进攻了。迁徙到天平,和后晋的军队在黄河边相互对峙。后唐庄宗平灭了后梁,霍彦威从陕州来朝见,庄宗摆酒宴,赐霍彦威姓名叫李绍真。第二年,调任镇守武宁,跟随明宗进攻契丹,明宗喜爱他的为人,非常亲近厚爱他。后来,赵在礼造反,霍彦威被派到邢州单独讨伐赵太,平定赵太后,回师带兵归属明宗讨伐赵在礼。明宗的军队哗变,纵火焚营吵嚷呼叫:“城中之人有什么罪,戍卒思归不得回家罢了!天子不加宽恕,一心想要剿灭他们。现在应当与城中军队会合,打退各镇的军队。”霍彦威与安重诲劝明宗答应兵士们,于是带兵入城,霍彦威自己不进城。明宗手下留在城外的军士都溃散了,只有霍彦威所率五千人在城西北角安营未动。过了两天,明宗又出城,得到霍彦威的军队,于是前往魏县。庄宗死了,霍彦威跟随明宗进入洛阳,首先率领群臣劝明宗称帝,内外事物,都由霍彦威决定。霍彦威平时与段凝、温韬有矛盾,就擅自抓捕段凝、温韬下狱,准备杀掉,安重诲说:“皇上正平定内乱,以恩德信义昭示天下,哪里是你报私仇的时候呢?”霍彦威才作罢。霍彦威调任镇守平卢。朱守殷造反,被杀,霍彦威派使臣骑马给明宗献上两支箭作为庆贺,明宗赐给他两支箭作为回报。少数民族的规矩,起兵指挥军队,以传箭为号令,然而不允许以下对上威有个宾客叫淳于晏,年少时考上明经科,遭遇乱世,归附霍彦威。霍彦威曾经战败逃走,部下兵无人相从,只有淳于晏徒步提一剑相从于荆棘之间才免于一死。霍彦威赞赏他的义气,在各方镇任职都聘他当从事,甚至家事无论大小事都由淳于晏决定,霍彦威因此很少犯错误。天成三年冬,霍彦威死于镇守任上。获赠太师,谥号忠武。‎ ‎14. A、E(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5分)(A项,这首诗在格调上不同于一般洒同情之泪的凄凉挽歌,而启发人们在深沉的哀怨中进而对这些女子的个人悲剧加以政治上的思考,激起人们对许多不能远谋的肉食者的愤慨。是一曲饱蕴愤懑之情的悲歌。情感分析不全面。E项,全诗随着诗人感情的变化而发展,从怜惜、愤慨直至无可奈何的叹息,在时间上,则两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跃,使诗情波澜起伏,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情感脉络不准确。)‎ ‎15.(1)表现对远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对外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满。(2分)(2)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扦胸臆,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下一句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来写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手法答对两种即可得4分)‎ ‎16.(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 -尊还酹江月(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17.C【解析】①句,“以邻为壑”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把灾祸推给别人。②句,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不合语境。⑧句,柳暗花明:形容柳树成荫,繁花耀眼的美景;也比喻在困境中出现转机。④句,“歧路亡羊”比喻因情况复杂多变而迷失方向,误入歧途。此处不合语境。⑤句,“步步为营”军队前进一步就设下一道营垒。比喻行动谨慎,防备严密。不合语境。⑥句,叠床架屋,比喻重复累赘。)‎ ‎18.D【解析】 A项,递进关系不当,应为“不仅要供学者精英雅玩品鉴,更要鼓励寻常百姓常来常往”;B项,“令人堪忧”重复,删去“令人”;C项,“连续第四次”不当。‎ ‎19.A【解析】解答本题,首先应关注本题中的时间性词语,如“出来”“最初”“渐渐”“先是”“开始”“越来越”,确定④为第一句,④和①有顶真关系,并有“开始”一词,⑧月“最初”照应前句的“放射出”,⑤句紧接着解释“不同色彩”,②句用“越来越热”显示出层次感,所以本题答案应为A项。‎ ‎20.①汉字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呢 ②但一直没能确定汉字的起源时间 ③汉字历史悠久 ‎21.从接收应聘人员简历到最后通知入职,要经过两次面试,简历和两次面试均要评估,评估合格即可进入下一程序,评估不合格的,相关材料将会由人事部存档。‎ ‎22.评价:长处一一符合近年来高考命题的多元思辨。画面寓意丰富。‎ 不足一一从材料看为“抽象性思辨”,不如2016全国1“具体思辨”,易造成学生写作上的“万金油式”普适性伪辩证。‎ 问题解析:‎ ‎1.镜子一一有内在的和外在的两种喻释,可解释为“人物”内在的自我认识或评判,也可是外在的评价或定义。‎ 立意 纵向看:1.正确认识自己,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2.守住本心,不要迷失自我。3.做自己的主人,不被他人左右。‎ 横向看 1.心志的大小决定人生品质的高低。2.心态决定人生的姿态。‎ 从镜子角度看:舆论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成全一个人,也可毁坏一个人。‎ 在话语权充分释放的今天,评论者更需要一颗公正、客观的心。‎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