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盐城市 2020 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倒觉得附庸风雅也不全是坏事,因为这正显得风雅当道,风雅有“善势力”,逼得一 般人都来_____________。附庸风雅者多半是后知后觉,半知半觉,甚或不知不觉,但是他们 不去学野蛮,却来学风雅,也总算______________,有心向善,______________。 A. 攀比 见机行事 无可厚非 B. 攀附 见机行事 无可非议 C. 攀比 见贤思齐 无可非议 D. 攀附 见贤思齐 无可厚非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 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 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 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处,攀附:依附,比喻投靠有权势的人,以求升官发财或得到某种好处。攀比:向高水 平比较,多指不顾客观条件的行为。联系上文“风雅有‘善势力’”,句中说的是一般人都 来依附风雅,故选“攀附”。 第二处,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见机行事: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联系 上文“但是他们不去学野蛮,却来学风雅”,句中说的是对风雅的学习,故选“见贤思齐”。 第三处,无可厚非: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无 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句中说的是附庸风雅者虽有虽有缺点,但还 有可取之处,故选“无可厚非”。 故选 D。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 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 使用对象等方面。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这是苏东坡最难过最沮丧的一段时光,说也奇怪,这位大诗人在最难过的日子却写出了 最好的诗歌,______________ 在诗里不但可看到宁静满足,还有与自然的浑然一体,以及对 - 2 - 自然的静谧喜悦。 ①此时愤怒与苛酷的火气已无,只剩下安详平和与顺时知命的心境, ②显然和他在杭州年轻时之富有火气大为不同了, ③按照中国标准,他的诗到这时才达到完全成熟的地步。 ①甚至他对自然之美的喜悦与生活乐事的享受,也比以前更洒脱而不执著。 ⑤他对陶渊明的诗越发爱好,那首《西斋》和陶诗相比,简直可以乱真, A. ③①④②⑤ B. ③⑤②①④ C. ⑤①②④③ D. ⑤②③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 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 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 运用。 ③“他是诗到这时才达到完全成熟的地步”紧承横线前“写出了最好的诗歌”,应排在第一 处,排除 CD;①中“此时”所指代的也是前面所述的“最难过的日子”,解释了他的诗歌“达 到完全成熟的地步”的原因,应紧承③,排除 B 项。 故选 A。 【点睛】排序类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 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 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进 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 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 项。3.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3.下列诗句所写的节气,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蒹葭白露早纷纷,上下参差意象分。②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 ③天将小雨交春半,谁见枝头花历乱。④小满田塍寻草药,农闲莫问动三车。 A. ②③①④ B. ②③④① C. ③②①④ D. ③2④① 【答案】B 【解析】 - 3 - 【详解】本题考查要掌握节气顺序的能力。属于文化常识的考查。解答此类题,首先判断诗 句所写的是哪个节气,然后要掌握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 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了解节气的排列顺序。 ①“蒹葭白露早纷纷,上下参差意象分”中“白露”,点明节气是白露,秋天的第三个节气, 排在立秋、处暑之后。白露的意思是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②“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中“雷”“蛰”,点明节气是惊蛰,春季的第三个 节气,排在立春、雨水之后。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 动物。 ③“天将小雨交春半,谁见枝头花历乱”中“春半”“花历乱”,点明节气是春分,春天的 第四个节气,排在立春、雨水、惊蛰之后;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④“小满田塍寻草药,农闲莫问动三车”中“小满”,点明节气是小满,夏季的第二个节气, 排在立夏之后。小满的意思是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根据二十四节气歌,排列顺序依次是:惊蛰、春分、小满、白露。 故选 B。 【点睛】要熟悉各节气的相关知识,如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雨水: 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 中冬眠的 动物。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谷雨:雨 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立夏:夏季的开始。小满:麦类等夏熟作 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一扇晴窗,在面对时空的流变时飞进来春花,就有春花;飘进来萤火,就有萤火;传进 秋声,就来了秋声;侵进冬寒,就有冬寒。闯进来爱情就有爱情,刺进来忧伤就有忧伤,一 任什么事物到了我们的晴窗,都能让我们更真切地体验生命的深味。 A. 生命就像四季一样,有繁荣也有衰败,有欢乐也有忧伤。 B. 直面纷繁的现实,向世界散开心扉,才能收获圆满人生。 C. 要保持心灵的晴明,用心去感受生命中所经历过的一切。 D. 时空的流变,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幻莫测,人生多姿多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并归纳概括语段主要意思的能力。解答本类题,对所给信息进行 - 4 - 筛选,将次要的信息(如修饰语、事例等)删去,只保留最主要的信息,内容复杂的语段, 也可以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找出主干,提取中心,可以寻找中心句,组合关键语句,也可 以用自己的话概括中心意思。最后比对选项,看选项概括内容有无遗漏,是否准确。 A 项,“有繁荣也有衰败,有欢乐也有忧伤”错,只扣住语段“一扇晴窗,在面对时空的流变 时飞进来春花,就有春花;飘进来萤火,就有萤火;传进秋声,就来了秋声;侵进冬寒,就 有冬寒。闯进来爱情就有爱情,刺进来忧伤就有忧伤”,进行表层片面的理解,未扣住关键 句“一任什么事物到了我们的晴窗,都能让我们更真切地体验生命的深味”,进行深层挖掘。 B 项,“向世界散开心扉,才能收获圆满人生”错,原文“一任什么事物到了我们的晴窗,都 能让我们更真切地体验生命的深味”,说的是真切地体验生命的深味,并非向世界散开心扉, 才能收获圆满人生,于文无据。 C 项,“要保持心灵的晴明,用心去感受生命中所经历过的一切”正确,理解上述文字的关键 在于抓住文段中的关键句“一任什么事物到了我们的晴窗,都能让我们更真切地体验生命的 深味”,选项扣住了“晴窗”“更真切地体验生命的深味”理解。 D 项,“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幻莫测,人生多姿多彩”错,只扣住语段“一扇晴窗,在面对时空 的流变时飞进来春花,就有春花;飘进来萤火,就有萤火;传进秋声,就来了秋声;侵进冬 寒,就有冬寒。闯进来爱情就有爱情,刺进来忧伤就有忧伤”,进行表层片面的理解,未扣 住关键句“一任什么事物到了我们的晴窗,都能让我们更真切地体验生命的深味”,进行深 层挖掘。 故选 C。 【点睛】首先应辨明语段的表达方式,针对不同的表达方式,采取不同的应对技巧。说明性 语段:抓说明对象,扣住其特征。议论性文段:可以采取抓中心句的方法。记叙性文段,可 以通过抓记叙的要素来抓信息。具体操作过程:找——陈述对象、中心事件、性质、结果; 写——必须按照题干要求(含标点)、尽可能运用原文词语表达。 二、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临川县古永安寺复寺田记 (明)汤显祖 天下有闲人则有闲地,有忙地则有忙人。何谓忙人?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此皆天 下之忙人也,即有忙地焉以苦之。何谓闲人?知者乐山,仁者乐水,此皆天下之闲人也,即 有闲地焉而甘之。甘苦二者,诚不知于道何如,然而趣则远矣。朝市之积,则有田庐;山水 - 5 - 之馀,则为寺观。故寺观者,忙人之所不留;而田庐者,闲人之所不夺也。 临川古为名郡,五峰、三市在焉。三市者,市也。五峰之间,闻有观九,寺十三。盖入 明以来,大为忙人割夺尽,乃至稗粥无所。而古永安寺境界岿然独完.,其田则大半无有矣。 邑侯袁公起于蕲、黄,来宰于兹。广山川之精,深性相之学,披图而叹曰:“临川人之憎闲 人也,一至此乎!有能从吾言而反其田者,吾徒也。”于是郡弟子刘某首籍.所买田若干亩, 上之侯以归于寺。侯为欣然,告世尊而抚之,曰:“此所谓孝子刘某也。”而适是时,有僧 大千购得南都藏以以至,而尊置之寺。侯曰:“有其书矣,而无其人何?”于是有浮梁僧水 月,为达观先生弟子,精心苦行,通于评唱之义,适来寓斯。人士与游,始知有所谓宗门者。 久之,长干寺僧大初来讲《莲华经》,听者千余人。得田而食,无不欢喜赞叹,曰:“此固我 侯之福田也。” 嗟夫!当忙人之急得此田也,岂不曰彼无父母妻子之属,先王所禁游民者,吾非真有所 憎利其田,姑以蕃.其种类云耳。嗟夫!此所谓夺闲人之物以将养忙人也,固一其说。然试以 语彼,使天下皆忙人而无一闲人,皆忙地而无一闲地,则亦岂成其世相也哉!且今所从游于 二氏者,彼亦有所业,非所禁游民也。如其为游民,法固禁之久矣。所惜者,游人之非游, 而闲人之未尝闲也。非闲非游,不可以涉道。是故聚百闲人而食之,必将有意乎道者焉;聚 千闲人而食之,必将有进乎道者焉。不已而食闲人至于万,犹将有得道者焉。 道之丧世也久矣,幸而有一人焉,其何禁于千万人之闲,而夺其养哉!即未有之,庶几 有之。如以食百千万人之闲者夺以养百千万忙人,其必无冀于有道者矣,则亦蕃其种类而已。 然则侯所为存寺者,或不在田而在道。饭器无殊.,香色有异。后之游闲往来食于兹田者,其 亦有感于侯之弘愿云。 (选自《满若上小品》,有删节) 5. 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古永安寺境界岿然独完. 完:完好 B. 于是郡弟子刘某首籍.所买田若干亩 籍:登记 C. 姑以蕃.其种类云耳 蕃:捍卫 D. 饭器无殊.,香色有异 殊:不同 6.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天下有闲人也有忙人,朝市的忙人忙于积累财富,闲人纵情山水着意寺观,两者 志趣不同。 B. 临川县原来有很多的寺观,但后来忙人将寺观州产掠夺殆尽,大多寺观景象衰败,僧人稗 - 6 - 粥无所。 C. 僧人大初在长干寺讲习《莲华经》时,听众有上千人,都能得到寺田的供给,大家非常感 激袁公。 D. 作者非常看重悠游闲适的状态,他认为把供养闲人的财富掠夺去供养忙人,是不利于道的 弘扬的。 7.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此皆天下之忙人也,即有忙地焉以苦之。 (2)临川人之憎闲人也,一至此乎!有能从吾言而反其田者,吾徒也。 8. 古永安寺的复兴有哪些体现?请根据第二段简要概括。 【答案】5. C 6. C 7. (1)在朝廷上争夺名位,在集市上争夺利益,这些都是天下的忙人,也就有忙碌的地方 使他们劳累。 (2)临川人憎恶闲人,竟然到了这地步,能听从我的劝导返还寺观田地的,就是我的同类人。 8. 寺田增加,收藏经书,高僧讲道,听者众多。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字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求注意积 累,利用自己所学灵活运用,善于根据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 题中的词义问题,“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也可以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 分析判断其意义。 C 项,“蕃:捍卫”错,“姑以蕃其种类云耳”的意思是“(他们)姑且是来繁衍自己的种类 罢了”,“蕃”应译为“使……多,繁衍”。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答题时注意分析选 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内容。 C 项,“僧人大初在长干寺讲习《莲花经》时”错,原文是“久之,长干寺僧大初来讲《莲华 经》”,意思是“时间长了,长干寺僧人大初来(古永安寺)讲授《莲华经》”,可知是大 初是长干寺僧人,在古永安寺讲授《莲华经》,并非在长干寺讲习《莲花经》。 - 7 -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题中重点词句:(1)争名者于朝,状语后置,“于朝”“”作“争名”的状语,按现代汉语 应用其前,却用其后,故为状语后置;争利者于市,状语后置,“于市”“”作“争利”的 状语,按现代汉语应用其前,却用其后,故为状语后置;忙地,忙碌的地方;苦,使……劳 累。(2)憎,憎恶;一,乃、竟然;从,听从;反,同“返”,返还;徒,一类人。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做此类题时,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古永 安寺的复兴有哪些体现?请根据第二段简要概括”,回归原文,按照题干要求,锁定答题区 域,结合文本内容,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归纳,语言要简洁准确。 原文“于是郡弟子刘某首籍所买田若干亩,上之侯以归于寺”,意思是“于是郡内弟子刘某 首先登记了所买的田地若干亩,上交给邑侯袁公以归还给寺里”,可概括出“寺田增加”; 原文“有僧大千购得南都藏经以至,而尊置之寺”,意思是“有个僧人大千购得南都藏经来 到永安寺,并恭敬地放置在寺里”,可概括出“收藏经书”;原文“于是有浮梁僧水月,为 达观先生弟子,精心苦行,通于评唱之义,适来寓斯”“长干寺僧大初来讲《莲华经》”, 意思是“于是有个浮梁僧人水月,精心苦练修行,精通经书评唱的要义,刚好来到并居住在 这里”“长干寺僧人大初来古永安寺讲授《莲华经》”,可概括出“高僧讲道”;原文“听 者千余人”,意思是“听的人有一千多人”,可概括出“听者众多”。 【点睛】翻译文言文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把要翻译的语句切分为词;第二步,把语句中 的每个词语都准确翻译出来,这里要关注两点,即一词多义的词语要根据具体语境确定其意 思,只能意译的词语翻译时要尽可能简洁、准确;第三步,根据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对一一 对应翻译的具体内容进行语序调整或增删部分。 参考译文: 天下有清闲的人就有清闲的地方,有忙碌的地方就有忙碌的人。什么是忙人呢?在朝廷 上争夺名位,在集市上争夺利益,这些都是天下的忙人,也就有忙碌的地方使他们劳累。什 么是清闲的人呢?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这些人都是天下的闲人,(世上)也就 有清闲的地方让他们享受了。享受与吃苦(受累)这两者,实在是不知对于道怎么样,但是 - 8 - 对于情趣而言就相差远了。(忙人)在朝廷、集市积累名利后,就会置办田产房屋;(闲人) 在游山玩水之余,就会修建寺庙道观。所以寺庙道观这样的地方,是忙人不会停留的;而田 产房,也是闲人不会抢占的。 临川自古以来就是名郡,五峰、三市都在这里。三市是一个做买卖的地方。五峰之间, 听说有九皇道观。,十三个寺庙。自从明朝建立以来,大多被忙人分割抢夺光了,竟然到连(僧 人)都没有地方吃到稗子粥了。而古永安寺是境内岿然不动独自完好的地方,但那里的田地 也大半没有了。邑侯袁公从蕲州、黄州任职,后来来到这里担任县令。打开地图慨叹说:“临 川人憎恶闲人,竟然到了这地步,能听从我的劝导返还寺观田地的,就是我的同类人。”于 是郡内弟子刘某首先登记了所买的田地若干亩,上交给邑侯袁公以归还给寺里,邑侯袁公为 此感到很高兴,告诉世尊并抚慰他,说:“此就是所说的孝子刘某啊。”恰恰在这个时候, 有个僧人大千购得南都藏经来到永安寺,并恭敬地放置在寺里。邑侯袁公说:“(现在永安 寺里)有那些经书了,但没有人(来诵读)又怎么办呢?”于是有个浮梁僧人水月,精心苦 练修行,精通经书评唱的要义,刚好来到并居住在这里。有名望的人和他交游,才知道有所 谓佛教宗派。时间长了以后,长干寺僧人大初来(古永安寺)讲授《莲华经》,听的人有一千多 人。他们能得到寺田的供给,没有不欢喜赞叹的,都说:“这原来是我们邑侯袁公的福田啊。” 唉!当忙人急着得到这些田时,难道不是说他们是没有父母妻子儿女的人,是先王所禁 止的游民吗?我不是真的对他们夺取那些田的好处有所憎恶,(他们)姑且是来繁衍自己的种 类罢了。唉!这就是所说的夺取闲人的财物来供养忙人啊,同那个说法本来就是一个意思。 然而试着来告诉他们,假使天下都是忙人而没有一个闲人,都是忙忙碌碌的地方而没有一处 清闲的地方,那么哪里还是社会的本来面貌呢!况且现在跟随在佛、道两家后面游学悟道的, 他们也都从事某种行业,不是先王所禁止的游民。如果他们是游民,法令坚定地禁止他们(占 有田地)好久了。可惜的,游人不是真正的游人,而闲人不曾清闲啊。既不清闲也不能各处 从容地行走,是不可以涉足道的。 如果把百千万个闲人的财物掠夺来供养百千万忙人,那样也一定是对有道的追求不抱希 望了,繁衍自己的种类罢了。这样那么邑侯袁公为保存寺庙所做的事情,或许不在田地而在 于布道。盛饭的器皿没有什么不同,但香色有异。后来游闲往来从这块田地获得供给的人, 他们或许也会对邑侯袁公的宏大的心愿有所感慨吧。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泊凫矶江馆 - 9 - 赵嘏 风雪晴来岁欲除,孤舟晚下意何如。 月当轩色湖平后,雁断云声夜起初。 傍晓管弦何处静,犯寒杨柳绕津疏。 三间茅屋东溪上,归去生涯竹与书。 9. 诗歌颔联和颈联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它们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0. 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答案】9. 颔联写出了夜色初起之时湖面波平浪静,轩中月色皎皎,雁声消逝在云端的夜景, 颈联写出了傍晚时刻管弦阵阵,杨柳稀疏,凄清之景衬托出诗人的羁旅孤独之情。 10. 诗人想象,归去后的生活,表达了对羁旅生活厌倦,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以竹与书借代 清静高雅的隐逸生活。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描绘的画面及思想情感的能力。做此类题时,明确诗歌选取的景物,展开 联想和想象描绘画面,然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 雄浑壮 阔、萧瑟凄凉等,最后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 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 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 用语。 颔联描绘的画面,扣住“月”“湖”“雁”“云”“夜”等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画面, 可写为“夜色初起之时湖面波平浪静,轩中月色皎皎,雁声消逝在云端的夜景”,景物营造 出凄清的氛围。 颈联描绘的画面,扣住“管弦”“杨柳”,抓住“何处静”“绕津疏”等词语,展开想象和 联想进行描绘,可写为“傍晚时刻管弦阵阵,杨柳稀疏”,景物营造出凄清的氛围。 两联寄寓的情感,结合题目“泊凫矶江馆”,可知诗人羁旅途中。颔联写潮水退去后,诗人 发现当轩就可以遥望月色,深夜当轩,多是难眠,而难眠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夜间初起时, 听到断云里传来雁鸣之声。断云,就是断断续续的云,茫茫的夜空飘着一朵或者几朵孤云, 所谓“浮云游子意”,情感自不必说;而诗人初起之时,已经听到断云之中传来雁鸣,不管 是深夜还是拂晓,急于赶路的大雁无疑也触发了诗人的旅愁与乡心。颈联写傍晓时分耳边又 传来阵阵管弦,睡得迟而醒得早,想必是心情烦躁的,对羁旅漂泊之人来说,不管此季、此 - 10 - 时、此地的音乐是哀是乐,只会让他有“何处静”的怨怼。杨柳柔弱,如何能抵御寒冷?所 以在作者看来,遍绕江津的杨柳也就稀稀疏疏,长势萧条,命运凄凉。综合以上内容,可概 括出“凄清之景衬托出诗人的羁旅孤独之情”。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尾联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内容上,分析 诗句描写的景象和表现的思想感情;结构上,考虑与标题和上文有无照应,考虑对下文有无 照应、铺垫;表现手法上,看有无运用表现手法,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 尾联“三间茅屋东溪上,归去生涯竹与书”,从表现手法上,诗人运用想象,以东溪之畔的 “三间茅屋”这一简淡而充满烟火气的居所,点出“归去”后对物化场景的期盼。从内容上, 这两句不再写眼前景物,羁旅的困顿生活,他乡的凄凉场景,而取而代之的是“三间茅屋” 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羁旅生活厌倦,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再以清静高雅的“竹与书”,点 出自己精神层面的不懈追求,“竹与书”借代清静高雅的隐逸生活。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 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 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 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 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 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 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朝搴阰之木兰兮,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2)巴东三峡巫峡长,_____________________ !(郦道元《三峡》) (3)问君西游何时还?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4)_____________________,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5)_____________________,去年天气旧亭台。(晏殊《浣溪沙》) (6)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7)已欲立而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雍也》) (8)_____________________,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答案】 (1). 夕揽洲之宿莽 (2). 猿鸣三声泪沾裳 (3). 畏途巉岩不可攀 - 11 - (4). 小学而大遗 (5). 一曲新词酒一杯 (6). 凌万顷之茫然 (7). 己欲达而达人 (8). 位卑未敢忘忧国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 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 要 在 平 时 默 写 时 反 复 写 。 注 意 重 点 字 词 的 写 法 , 如 “ 揽 洲 ”“ 宿 莽”“裳”“巉”“攀”“顷”“卑”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 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 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 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 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主角 陈彦 忆秦娥突然那么想回她的九岩沟了,她就坐班车回去了。 她已经很久没回来过了,家里除了老爹,全都进了省城了。本来她也是想把老爹接去的, 可爹说要守老房子、守老屋场、守老坟山。 娘说:“你爹主要是舍不得他那一摊子皮影戏呢。” 还没到易家老屋场,忆秦娥就听到了锣鼓闹台声,敲得很专业,很讲究。甚至让她有些 疑惑,哪里会有这样讲究的锣鼓敲家呢? 有老汉、老婆子,娃娃们,在陆陆续续朝易家老屋场赶着。 突然,有人认出了忆秦娥,一条沟里就迅速沸腾了,连各家各户的狗,也都跟着主人跑 出来,对着不明真相的事体,乱叫乱咬起来。 终于,忆泰娥在几十个老汉、老婆子,娃娃的簇拥中,回到了易家老屋场。 第一个映入眼帘的,竟然是她舅胡三元,没想到,他已回九岩沟老家了。 他是跟她爹一道,支起了这个皮影摊子。 她突然发现,舅老了。老得满头白发,几乎没有一根青丝了,在正规剧团,武场面一般 最少都由五六个人组成,而在这里,七八样乐器,全都是她舅一人操作着,除板鼓、战鼓、 - 12 - 大鼓外,还兼吹着唢呐、管子。 忆秦娥的出现,让整个易家老屋场立即轰动起来。她舅是因为敲打得太投入,没有发现 她。 她爹果然是老了,老得把两颗门牙都丢了,她问爹: “门牙怎么没了?” 气得他直抱怨说:“问你舅去,问你那个死舅去。” 原来爹的两颗牙,也是让舅在排练时,拿鼓糙无意间敲掉了。舅是嫌他把小锣“喂”慢 了半拍。气得爹当时还跟她舅打了一架。但一想到皮影摊子得用人,尤其是像她舅这样的好 把式、大把式。不用,找谁去?爹最后只好忍了, 爹说:“你这个死舅,又能拿他咋的?把他告到派出所,抓到局子里去?可他毕竟是我 的妻弟、你的亲舅呀!一辈子可怜的,都坏在这‘瞎瞎起手’上了,他是敲了一路的板鼓, 也敲了一路的牙,还坐了一路的牢。老了老了,回到九岩沟,我还能再把他送到法院去?现 在好了,就让他一个人敲。咱这摊摊,也养不起那么多下手,要敲,除非把他自己那一嘴狗 牙,全敲掉算了。” 这天,他们唱的是《白蛇传》。 当满九岩沟的人,知道省城名角忆秦娥回到老家了,并且还要“亮几嗓子”时,很快, 就把莲花岩、三叉怪、五指峰、七子崖的人全都招了来。 村上还烧燃了多年没用的汽灯,一下把个易家老屋场照得明光光、亮晃晃的,连那些已 经失明多年的老人都说:“亮,今晚咱九岩沟真亮堂!” 西湖山水还依旧憔悴难对满眼秋。霜染丹枫寒林瘦,不堪回首忆旧游…… 忆奏娥唱得声情并茂,眼含热泪,她舅敲得精神抖擞,气血贲张。她随便一个眼神,一 个手势,一个移步,一个呼吸,一个换气,一个拖腔,甚至一个装饰音,她舅都能心领神会 地给以充满生命活性与艺术张力的回应,那是高手对高手的心灵点化,是卯头对榫口的紧致 楔入,是门框对门扇的严丝合缝,是老茶壶找见了老壶盖的美妙难言,好唱家一旦与好敲家 对了脾气、合了卯窍,那简直就是一种极高级的唱戏享受了。这种享受,他们舅甥之间过去 是有过好多次的,但哪一次都没有今天这般合拍、入辄、筋道、率性,两个从九岩沟走出去 的老戏骨,算是在家乡完成了一场堪称美妙绝伦的精神生命对接。 忆秦娥唱完,已是浑身震颤,泪眼娑婆,她先向老乡亲弯下了九十度的腰然后又深深给 老舅鞠了一躬。 老舅当下就捂住黑脸,哭得泣不成声了,老舅说:“他妈的,戏弄好了,真是能享爱死 - 13 - 人的,老舅现在死了都值了!” 忆秦娥就极其享受地留在老家,跟老舅、老爹一起唱了三夜皮影戏,就在忆秦娥回来的 第四天,派出所的乔所长从省城开车找她来了。 乔所长说,“把你娘吓得跟啥一样,一家人分析来分析去,说你可能是回了九岩沟。” 乔所长就开车找来了。 舅说:“你还是得回省城去唱戏呢。我听广播里说了,小忆秦娥都出来了,好事情嘛! 各是各的路数,你还有你的观众、你的戏迷么,你的那些戏,小忆秦娥还得好多年才能学像 呢,到了这个年岁,名角都得唱戏、教戏两不误了,你麻利回去吧,我这些年在山里洼里、 沟里岔里到处乱钻,知道秦腔有多大的需求、多大的台口,只怕你人老几辈子,都是把戏唱 不完的。” 第二天一早,她就听她舅在老屋场敲起了板鼓,那种急急火火的声音,催得连上学的娃 们,都是一路小跑。 她再也在家里待不住了,忆秦娥又一次离开了九岩沟,突然,她想唱点什么,或者喊点 什么,一刹那间,她猛然想到了秦八娃先生说的一句话:“你哪天要是能自己吟出一阕‘忆 秦娥’来,就算是把戏唱得有点意思了。” 她就突然脱口而出地,随意吟了一阕《忆秦娥·主角》: 易招弟,十一从舅去学戏。去学戏,洞房夜夜,喜剧悲剧。 转眼半百主角易,秦娥成忆舞台寂。舞台寂,方寸行止,正大天地。 她身后,是她舅敲板鼓“急急风”的声音:仓才,仓才,仓才,仓才,仓才仓才仓才仓 才,仓才才才才才才才……板鼓越敲越急。那节奏,是让她像上场“跑圆场”一般,要行走 如飞了。 (有删改)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忆秦娥回乡后,“沟里就迅速沸腾了”“整个易家老屋场立即轰动起来”,这说明秦腔的 确有着很大的“需求”与“台口”。 B. 生动、简洁、质朴、口语化是本文语言艺术的显著特色,同时,恰到好处的方言应用为作 品增添了独特的带入效果。 C. 忆秦娥在表演时极度投入,为戏中人物的悲苦命运所感动,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内心极度 痛苦,“浑身震颤,泪眼婆娑”。 D. 小说末尾忆秦娥脱口吟出的《忆秦娥·主角》,看似随意之作,实际是对她人生经历、艺 - 14 - 术追求及当下心态的极佳概括。 13. 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胡三元的人物形象。 14. 小说以“板鼓越敲越急”的场景结尾有什么好处? 【答案】12. C 13. ①经历坎坷,“敲了一路的板鼓,也敲了一路的牙,还坐了一路的牢”, 晚年在民间草台班子混饭吃;②性格急躁,因为姐夫锣“喂”慢了半拍,就把姐夫的牙敲掉 两颗;③技艺高超,一个人能操作七八样乐器,敲鼓水准高;见识独到,力劝忆秦娥返回省城 剧团,可以看出对秦腔发展(戏、角色、艺术)有着自己的独到认识。 14. ①情节:照应前文多处出现的与“板鼓”有关的情节,呼应开头回乡的情节(说回就回 的急切);②人物:“板鼓越敲越急”,渲染了急切的气氛,表明老舅劝她回城心情的急切, 也暗示了忆秦娥打算返城时的心情;③主题:丰富了小说意蕴,深化了“舞台仍有大天地” (舞台寂,方寸行止,正大天地)的主题,需要艺术工作者行走如飞;④效果:以板鼓“急 急风”的声音收尾,余韵不绝,令人回味无穷。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 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 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 项,“内心极度痛苦”错,联系原文“两个从九岩沟走出去的老戏骨,算是在家乡完成了一 场堪称美妙绝伦的精神生命对接”,可知忆秦娥是为精神生命对接而激动,并非内心极度痛 苦。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可以的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①从小说交 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②从塑造人物形象都 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③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 思想性格。④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⑤从作 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的评价入手。 原文“一辈子可怜的,都坏在这‘瞎瞎起手’上了,敲了一路的板鼓,也敲了一路的牙,还 坐了一路的牢”“他是跟她爹一道,支起了这个皮影摊子”“她突然发现,舅老了。老得满 头白发,几乎没有一根青丝了”,胡三元坐了一路的牢,晚年在民间草台班子混饭吃,可概 - 15 - 括出“经历坎坷”;原文“原来爹的两颗牙,也是让舅在排练时,拿鼓糙无意间敲掉了。舅 是嫌他把小锣‘喂’慢了半拍”,胡三元因为姐夫锣“喂”慢了半拍,就把姐夫的牙敲掉两 颗,可概括出“性格急躁”;原文“在正规剧团,武场面一般最少都由五六个人组成,而在 这里,七八样乐器,全都是她舅一人操作着,除板鼓、战鼓、大鼓外,还兼吹着唢呐、管子”“还 没到易家老屋场,忆秦娥就听到了锣鼓闹台声,敲得很专业,很讲究”,胡三元一个人能操 作七八样乐器,敲鼓水准高,可概括出“技艺高超”;原文“舅说:‘你还是得回省城去唱 戏呢。我听广播里说了,小忆秦娥都出来了,好事情嘛!各是各的路数,你还有你的观众、 你的戏迷么,你的那些戏,小忆秦娥还得好多年才能学像呢,到了这个年岁,名角都得唱戏、 教戏两不误了,你麻利回去吧,我这些年在山里洼里、沟里岔里到处乱钻,知道秦腔有多大 的需求、多大的台口,只怕你人老几辈子,都是把戏唱不完的’”,胡三元力劝忆秦娥返回 省城剧团,知道秦腔有多大的需求、多大的台口,可以看出对秦腔发展(戏、角色、艺术) 有着自己的独到认识,可概括出“见识独到”。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以场景结尾的好处的能力。可用“四指向一联系”的思考模式答题。指向小说 环境:对环境的作用。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指向故事情节:对情 节结构的作用。贯穿始终的线索,推动(暗示)情节发展。指向人物形象:对塑造人物形象 的作用。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指向小说主旨:对主旨的作用,突出主旨。一联系:联 系读者思考,谈读者对此的感受。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从情节角度,开头“忆秦娥突然那么想回她的九岩沟了,她就坐班车回去了”,写忆秦娥回 乡的急切,与结尾首尾呼应,前文“忆秦娥就听到了锣鼓闹台声,敲得很专业,很讲究”“她 舅敲得精神抖擞,气血贲张”“她就听她舅在老屋场敲起了板鼓,那种急急火火的声音”, 多处出现与“板鼓”相关的情节,与结尾形成照应。 从人物角度,“板鼓越敲越急”中“越敲越急”,营造出急切的氛围,联系上文老舅力劝忆 秦娥返回省城剧团,知道秦腔有多大的需求、多大的台口,表现老舅心情的急切,联系上文 “她再也在家里待不住了,忆秦娥又一次离开了九岩沟”,也表现了忆秦娥打算返城时的心 情。 从主题角度,联系上文忆秦娥随意吟的《忆秦娥•主角》中“转眼半百主角易,秦娥成忆舞台 寂。舞台寂,方寸行止,正大天地”,深化了“舞台仍有大天地”的主题,丰富小说意蕴, 联系下文“那节奏,是让她像上场‘跑圆场’一般,要行走如飞了”,表现需要艺术工作者 行走如飞。 - 16 - 从艺术效果角度,原文“她身后,是她舅敲板鼓‘急急风’的声音:仓才,仓才,仓才,仓 才,仓才仓才仓才仓才,仓才才才才才才才”,以板鼓“急急风”的声音收尾,余韵绵长, 让读者回味无穷。 【点睛】分析小说结尾的好处,可从情节、主题、手法情感等角度加以分析。从情节角度分 析,可结合作品具体情节分析结尾如何做到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平情理,或者如何做到 与前文照应,使情节连贯,发人深;从主题角分析,则要分析结尾是否有卒章显志、点明文 章中心、深化作品主题等作用;从手法角度分析,则要思考结尾如何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 使文章耐人寻味;从情感角度分析,则要从悲剧性、喜剧性方面来分析作答。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力 林同济 ①“力”是最堪赏玩的字。结构简单,两画了事,充满古朴气象、原始天机,有线之美 有空之美,实而虚,虚而实,苍颉得意之作也。我每次看到“力”字,总联想到古希腊雕刻。 《说文》云:“力,筋也,像人筋之形。”原来“力”字是从人体得灵感,由人体的劲健肌 筋蜕化出来的,与古希腊雕刻恰恰同一渊源。希腊人体雕刻是美而力,中国的“力”字是力 而美。 ②但苍颉这个意匠独到的作品,悠悠数千载,居然赏识无人。踏遍神州,不管是达邸还 是穷户,门楣墙面都是俗臭的“福、绿、寿、喜”,竟没有一个有心人,能看出简简单单的 “力”字之美妙,把它高挂明堂。真是民族憾事!数千年来的不肖子孙,眼光如豆,对这个 神机制出的绝妙好字,一味地藐视、诬蔑。我们这个古老古怪的民族已是对“力”字最缺乏 理解,也最不愿理解的民族了。在一般人心目中,“力”字竟成为残暴贪婪的总称,有力必 暴,凡暴皆力,一个天机纯净的神品,硬贬为人间万恶的别名。 ③一个民族不了解“力”字的意义,终必堕萎自戕;一种文化把“力”字顽固地看做仇 物,看做罪恶,必定要凌迟丧亡!力者乃一切生命的表征,诅力咒力即是诅咒生命,诅咒人 生。人类历史上“诅力”的文化,命运若出一辙:不被人家格杀,自己也要僵化若尸。漫跨 数干年的存在是无意义的,关键在是不是能维持活泼泼的生命,热腾腾的自主自动的生活。 力者是一种生命的“劲儿”,有之便是生,无之则为死。 ④初期的民族对“力”的意义都有直截了当、清清楚楚的了解,他们生活简朴,接近自 然,心机不杂,目光净锐,对宇宙间的生机天道,能做忠实的认识,敏捷的领受。如果太古 - 17 - 先民对“力”字抱有任何审断见解的话,只有赞叹,欣赏,绝不会歧视或诅咒的。中国“动” 字从“力”,是大有意义的。回想先民筚路蓝缕,开发山林的当年,每一个“动”都是一个 “战”,一个“斗”——与天时斗,与地利斗,与猛兽斗,与四邻的民族斗,在不断战斗中, 最重大最可乐可歌的事情就是胜利,成功,最必须最可贵的本领就是勇敢,而“功”、“胜”① 中、“勇”字都是从力,我们便可以看出先民对“力”的态度如何了。 ⑤为什么后来我们对“力”字发生如许歧视?我以为儒教要负大部分责任。孔夫子就忌 语怪、力、乱、神,影响最大的是孟轲,他看不惯韩非子“当今争力”的战国作风,对齐宣 王高谈王道、霸道的不同,硬把“以力服人”与“以德服人”对衬,极力恭维“以德”的高 明。他促成中国民族对“力”的两种偏见:一看不起,说力总不如德有效;二认为恶,说力 “不德”“反德”。这里,我们不能不重新估量中国思想系统的德感主义。儒家是德感主义 的正统宣传者,不仅主张“应当”以德感人,乃进一步肯定德“必定”感人,有德便万事亨 通。到了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一个集大成而有系统的宇宙观便告成了,整个宇宙 的结构与运行全靠“德”来维持,“力”根本无地位,儒家特殊的历史作用把这个主义的寿 命延长到二千多年之久,遂使我们的文化不能突破藩篱,以进到更新的阶段。 ⑥德是“应当有”,力是宇宙间所“必定有”“必须有”! (原载 1940 年 5 月 1 日《战国策》第三期,有删改) 【注】①胜:繁体字为“腾”。 15.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中国的“力”字与希腊雕刻有相同的渊源,都具有力和美的特点。 B. 一个民族若只是夸耀历史悠久是无意义的,关键是要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C. 先民们思想淳朴,对“力”有正确认识,在从“力”的汉字中可找到佐证。 D. 文章结尾把“德”与“力”放在同等重要地位加以强调,表达了鲜明立场。 1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力’是最堪赏玩的字”的中心论点,确立肯定“力”的立场并为 下文论述先民对“力”的认识张本。 B. 第二段批判了国人对“力”的藐视和诬蔑,指出我们这个民族对“力”字缺乏理解充满偏 见,为“力”正名,赞扬其为神品。 C. 文章先用正反结合、古今对比的写法倡明对“力”的态度,然后,将矛头直指儒家感德主 义,揭示“力”受歧视的思想根源。 D. 本文感情色彩浓烈,是非明确,褒贬鲜明,语言形象生动,可读性强。尽管没有引用多少 - 18 - 典实故事,依然有很好的说服力。 17. 简要概括文中所说的“力”包含哪些方面的内涵。 【答案】15. D 16. A 17. 体魄的强健;生命的勃勃生气,生活的自主自动;战斗的力量,夺取胜利的勇气。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分析的和筛选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 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看是否存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 念、因果颠倒等问题,从而判断正误。 D 项,“把‘德’与‘力’放在同等重要地位加以强调”错,根据原文“德是‘应当有’,力 是宇宙间所‘必定有’‘必须有’”,可知“应当有”与“必定有”“必须有”之间语意上 存在着递进关系,作者强调的还是“力”,并非把“德”与“力”放在同等重要地位加以强 调。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 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A 项,提出“‘力’是最堪赏玩的字”的中心论点,这句话错,本文重在阐述“力”的内涵, 包括道德观、主观价值等,“‘力’是最堪赏玩的字”起到引出论题的作用,中心论点应为 文章最后一句:力是宇宙间所“必定有”“必须有”! 故选 A。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 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 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 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态度。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 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 能力。 - 19 - 原文“《说文》云:‘力,筋也,像人筋之形。’原来‘力’字是从人体得灵感,由人体的 劲健肌筋蜕化出来的”,可概括出“体魄的强健”;原文“漫跨数干年的存在是无意义的, 关键在是不是能维持活泼泼的生命,热腾腾的自主自动的生活”,可概括出“生命的勃勃生 气,生活的自主自动”;原文“回想先民筚路蓝缕,开发山林的当年,每一个‘动’都是一 个‘战’,一个‘斗’——与天时斗,与地利斗,与猛兽斗,与四邻的民族斗,在不断战斗 中,最重大最可乐可歌的事情就是胜利,成功,最必须最可贵的本领就是勇敢,而‘功’、 ‘胜’①中、‘勇’字都是从力,我们便可以看出先民对‘力’的态度如何了”,可概括出“战 斗的力量,夺取胜利的勇气”。 【点睛】做此类试题注意以下方面: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 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 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 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 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七、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宿白先生的为人与为学 宿白先生是我的授业老师,同时也是对我的人生影响极大的一位先生。宿白先生 1944 年 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是中国历史时期考古学学科体系的开创者和成就者,也是中国著名 的考古学家。20 世纪 50 年代,由他主持的河南禹县白沙镇北三座宋墓的发掘,以及根据此次 发掘的考古资料撰写出版的考古报告――《白沙宋墓》(1957),是我国考古报告的经典,在 考古界曾引起过巨大的反响,宿白先生在城市考古、墓葬考古、宗教考古、手工业遗存考古、 古代建筑、版本目录和中外交流等多个领域均有开创或拓展,已为学术界所公认,中国佛教 石窟寺考古学,也是由宿白先生开启的一个研究分支。 宿白先生学历史出身,他转向考古之后特别重视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相结合的研究,他 认为考古学不能离开田野考古,田野考古是考古生命力之所在。历史时期考古不同于史前考 古,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研究都伴随着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在他看来,从事历史考古研究的 人,不仅要研究考古材料,也应精通历史文献,考古的学生应具备史学和文献学的基本功, 为此,他专门为从事佛教石窟寺考古的研究生开设了《汉文佛籍目录》课程,要求学生掌握 汉文佛籍的查阅方法,从中学习佛教考古的知识。 宿白先生自己的历史文献功夫有口皆碑,这与他转益多师的学术背景有很大关系。他在 - 20 - 北大文科研究所考古组做研究生期间,到文史哲各个系听课,此外,他自己还兼学版本目录, 在古籍版本目录学方面也有着极深的造诣,1947 年,宿白先生在整理北大图书馆善本书籍时, 从缪荃孙的国子整抄《永乐大典》天字韵所收《析津志》八卷中,发现了《大全西京武州山 重修大石窟寺碑》的碑文,这是云冈石窟研究史上尚不为人知的重要文献,没有深厚的文献 功力,是不可能发现并确定这篇文献的重要价值的,他所撰写的《<大全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 窟寺碑>校注》,是研究云冈石窟历史的力作,也是他本人偏教考古的发轫之作,开启了他个 人的石窟寺研究。 由于考古课程需要给学生提供考古实物的图像资料,宿白先生备课时就在讲义上亲自画 图,讲课时也当场在黑板上画图,无论是古建筑结构,还是天王、力士塑像,他都能画得惟 妙惟肖,令同学们赞叹不已,绘图是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所以宿白 先生也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在现场绘图记录遗迹遗物的技能。 有一回期末提交论文,我本来打算随便写一写交差了事,没想到宿白先生逐页批阅,一 条一条意见都清清楚楚地写在一张台历纸上,然后拿给我说:“你回去好好修改吧。”遇到 这样的老师,学生根本没有空子可钻,只能老老实实地学,踏踏实实地做。 宿白先生认为从事石窟寺考古研究的人可以从事各类研究,但首先必须做好两项基础研 究,即“分期断代”和“考古报告”,否则无法开展石窟寺考古的深入研究。《白沙宋墓》颠 覆了学术界对考古报告的认识,除了体现出考古报告应有的实证功夫之外,还展现了浓郁的 学术气息和人文精神。尽管已出版六十余年,《白沙宋墓》作为考古报告的典范,至今仍在学 界有重要影响。这本书里的学问太大了,按照现在都可以评一个高级教授了,可是当时宿白 先生在北大只评了一个副教授,直到带我们这批学生的时候也还只是个副教授,但他总是说: “大浪淘沙,你不要看现在,一二十年之后,谁能沉得下心,谁才能够做出大的学问。一个 社会一定要有人潜心做学问。” (选自《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有删改) 18.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白沙宋墓》是宿白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我国考古报告的经典,这篇考古报告的发表标 志着中国佛教石窟寺考古学这一研究分支的开启。 B. 宿白先生认为从事考古研究的人,尤其是从事历史时期考古的人,既要研究考古资料,也 要研究历史文献,这种观点和他的学术背景分不开。 C. 宿白先生在大量文献中发现了《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的碑文,并确定了这篇 文献的重要价值,体现了他文献功力的深厚。 - 21 - D. 绘图技能对于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必不可少,宿白先生不仅自己在各课和授课时亲自画 图,还要求学生掌握现场绘图记录遗迹遗物的技能。 19.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宿白先生是著名的考古学家,在多个领域有开创或拓展,文章列举大量的学术成果,意在 表明他的学界地位。 B. 宿白先生是樊锦诗的授业恩师,文章仅简单叙述了老师的家世生平,更多的是从为人与为 学的角度回忆恩师。 C. 宿白先生对锦诗寄子厚望,因此无论是历史文献学习、现场绘图还是论文创作,都给予了 她特别的指导。 D. 文章两次引用宿白先生的话,照应开篇先生“对我的人生影响极大”,也表达了樊锦诗对 老师深深的怀念。 20. 结合材料概括宿白先生“为学”的特点。 【答案】18. A 19. D 20. 勤奋善学,治学严谨,潜心坚持。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文中的信息和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 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 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 A 项,“这篇考古报告的发表标志着中国佛教石窟寺考古学这一研究分支的开启”错。原文 “以及根据此次发掘的考古资料撰写出版的考古报告――《白沙宋墓》(1957),是我国考古 报告的经典,在考古界曾引起过巨大的反响,宿白先生在城市考古、墓葬考古、宗教考古、 手工业遗存考古、古代建筑、版本目录和中外交流等多个领域均有开创或拓展,已为学术界 所公认,中国佛教石窟寺考古学,也是由宿白先生开启的一个研究分支”,可知说的是中国 佛教石窟寺考古学是由宿白先生开启的一个研究分支,并未说《白沙宋墓》的发表“标志着 中国佛教石窟寺考古学这一研究分支的开启”。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找出文 - 22 - 本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对照,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 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注意选项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内容有矛盾的必有一项错误,注意 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已然与或然、全称与特称,推 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A 项,“意在表明他的学界地位”错,结合标题“宿白先生的为人与为学”,文章列举大量的 学术成果,更多地是在表现宿白先生为人与为学严格与严谨、勤奋与坚持,并非表明他的学 界地位。 B 项,“文章仅简单叙述了老师的家世生平”错,文章并未叙述宿白先生的家世生平,无中生 有。 C 项,“无论是历史文献学习、现场绘图还是论文创作,都给予了她特别的指导”错,原文“有 一回期末提交论文,我本来打算随便写一写交差了事,没想到宿白先生逐页批阅,一条一条 意见都清清楚楚地写在一张台历纸上,然后拿给我说:‘你回去好好修改吧’”,可知宿白 先生只在论文创作上对樊锦诗的特别指导,并非历史文献学习、现场绘图给予了她特别的指 导。 故选 D。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 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 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 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态度。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 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 能力。 原文“他在北大文科研究所考古组做研究生期间,到文史哲各个系听课,此外,他自己还兼 学版本目录,在古籍版本目录学方面也有着极深的造诣,1947 年,宿白先生在整理北大图书 馆善本书籍时,从缪荃孙的国子整抄《永乐大典》天字韵所收《析津志》八卷中,发现了《大 全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的碑文”,可概括出“勤奋善学”;原文“由于考古课程需 要给学生提供考古实物的图像资料,宿白先生备课时就在讲义上亲自画图,讲课时也当场在 黑板上画图,无论是古建筑结构,还是天王、力士塑像,他都能画得惟妙惟肖”“有一回期 末提交论文,我本来打算随便写一写交差了事,没想到宿白先生逐页批阅,一条一条意见都 - 23 - 清清楚楚地写在一张台历纸上,然后拿给我说:‘你回去好好修改吧’”,可概括出“治学 严谨”;原文“但他总是说:‘大浪淘沙,你不要看现在,一二十年之后,谁能沉得下心, 谁才能够做出大的学问。一个社会一定要有人潜心做学问’”,可概括出“潜心坚持”。 【点睛】做此类试题注意以下方面: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 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 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 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 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八、作文(70 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明代何良使《四友本丛说》中讲到“白袍点墨,终不可湔”意思是说一袭白袍,一旦沾 染了墨,便永远也洗不掉了,“白袍”如此,为人处事做学问,何尝不会遇到相似情形呢? 【答案】例文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时时勤拂拭,不要让尘埃落满心间,蒙蔽心志。让我们都成为勤劳的清洁工,心明而利 于行,尘埃遍地,独善其身。 时时勤拂拭,扫去自满自大的垢土,敲勤奋之石。当洋洋得意的你挂上那幅对联时,是 否会知道一向受尽赞誉的你会横遭贬驳,自大蒙住了你的双眼,让你看不见天地之广,学问 之博。直到,那一盆冷水的泼来,你站在那老者面前,面对那本你从未见过的书,哑口无言, 颜面扫地。渐然清醒的你,立即清除心中的自满,摆正人生的航向。那幅修改后的对联“誓 必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世间书”便成了你的指标,让你不敢懈怠,远离自大,用勤奋在青 史上刻下自己的名字,一代文豪—苏轼。 时时勤拂拭,除去鼠目寸光的尘埃,点成功之灯。函谷关之约,刘邦为了夺得关中王的 称誉,运筹帷幄,大军势如破竹地闯进秦王宫殿,昭示一代王朝的覆灭。可是,面对着奢华 的宫殿、夺目的财宝,如花般的美女。迷失的刘邦忽闻一声大喝,宛若醍醐灌顶。刘邦舍去 了美人满怀,封上了遍地财宝,一步步地走出这个充满诱惑的宫殿,除去了那骄纵淫逸的尘 埃,走进了成功的大门。毛泽东同志曾说:“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灰尘; 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 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对一个党员干部来说,在面对各种诱惑时,思想纯洁才是是立身 之本、从政之基。说的不是打扫庭院,而是拂拭心灵,每隔一段时间,要将自己重新格式化 - 24 - 一回。 时时勤拂拭,抹去自私冷漠的污水,照良知之路。本该迎来初为人母的喜悦的唐苹,却 因人性的冷漠使得她产子路上平添一份酸楚,当日,频临生产的唐苹因困窘的家境而无奈地 搭乘公交车前往医院,不料半途中羊水破裂,公交车上的众人不仅没有伸出援手,而且协同 司机将唐苹及她丈夫赶下公交车,身处社会底层的唐苹夫妇无力反抗,那疾声痛呼被那些谩 骂、埋怨声所掩盖。最终,唐苹在满地泥沙的公路旁产下自己殷切期盼的孩子。一个降临在 世间的新生命,在冷漠自私的眼光里,成了一个麻烦。由此透射出人性的麻木让人心寒。在 物欲横流的今天,需时时勤拂拭,擦去自私冷漠的污水,唤醒人心仅存的那点良知,让善良 的血液时时涌现在跳动不止的胸腔。“物必先腐之,而后虫生之。”任何事物只有自身先腐 烂,蛀虫才会长出来。党员干部私欲开始膨胀,无视党规党纪,就会给蛀虫有机可乘,腐败 也随之发生。 “菩提本无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何处惹尘埃。”人在尘世中打滚,面对着各 种虚与委蛇、勾心斗角,难免会沾染一些污垢,使明镜蒙尘。就像我们每天都要清洁自己的 身体一样,我们的心灵,也需要勤拂拭,常保洁,让明镜能够折射出人性的光辉。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但是,我们可以,将沾染污垢的心灵进行清洁,尽己所能, 保持心灵的洁净,使自己心明如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 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 材料及命题意图。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语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 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考生 只要留心揣摩不难窥出其中端倪。材料共两句话,具体解读如下:第一句话,明代何良使《四 友本丛说》中讲到“白袍点墨,终不可湔”从引言入手,关注生活现象,引出喻义性话题。 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白袍点墨,终不可湔”这句话,讲述的是一个日常生活现象, 但富有哲理性,引人思考。材料还作了进一步的解说,便于考生理解引句含意。很显然,“白 袍”喻指我们每个人的品行、节操;那么“墨”,则是“污点”,指不良的品行和操守,“点 墨”,就是“细微、细小的不端品行”,其结果也是“永远也洗不掉了”。非常具有警示意 义。第二句话“‘白袍’如此,为人处事做学问,何尝不会遇到相似情形呢?”通过一个反 问句,进一步引导考生,激活思维。“‘白袍’如此,为人处事做学问,何尝不会遇到相似 情形呢?”一下子拓展了思维的空间,可写的内容也就丰富多彩起来,考生也就有更多的话 - 25 - 可说。 【立意】1.要严于律己,“勿以恶小而为之”。 2.要洁身自好,惜誉如金。 3.要防微杜渐,明白“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之理。 4.要想“白袍”一尘不染,必须慎始如终,不忘初心。 5.必须坚守道德准则,不受外界影响和干扰。 6.必须明辨是非,一身正气。 7.必须守底线,讲政治,自觉抵制各种诱惑。 【素材】1. 翩翩思绪飞出,渐渐地我已进入无人之境。柔和的月光下,王密趁着夜晚无人, “怀十金以遗震”。杨震面对黄金的诱惑,却断然拒绝。王密说,晚上没有人知道。杨震却 不因“没人知道”而放松对自我的要求,他回答得很妙:“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 无知?”王密只好“愧而出”。好一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八个字落地有声!这 是杨震时时处处谨慎保持人格,匡正节操的有力宣言,他让那些阿谀小人无藏身之地,而杨 震的形象,无疑在皎洁的月色下熠熠生辉! 2.朱镕基总理少时就痛失双亲,成了一位真正的乱世孤儿,可他并没有沉沦,在没有双亲教 育约束的背景下,这个孤苦伶仃的孩子,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从容地拿起了书本, 时时刻刻激励着自己要站起来。在湖南师大附中的最后一个学期,他 11 门功课就有 7 门获 100 分,平均 96 分,为全班第一。朱镕基总理那种严于律己的精神,其实早在求学阶段就已经形 成。我敬爱朱总理,怀着一种非同寻常的感情,因为,有多少排路灯,有多少个像今天这样 月色皎洁的夜晚,有这样一个将来必成一番伟业的孤儿,让天地日月见证了他洁身自好的精 神! 3. 它虽是婀娜多姿,却如昙花一现,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也不忘了奉献自己,当花瓣凋谢 的那一刻,它给我们献出了什么?是让人回味无穷的莲篷。看到美丽的荷花,你是否从荷花 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洁身自好,想到了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但也不孤 高自许。 【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 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 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时时勤拂拭,不要让尘埃落满心间,蒙蔽心志”这一中心论点从“时 时勤拂拭,扫去自满自大的垢土,敲勤奋之石”“时时勤拂拭,除去鼠目寸光的尘埃,点成 功之灯”“时时勤拂拭,抹去自私冷漠的污水,照良知之路”三个角度论述;最后回扣论点 - 26 - 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点睛】材料作文区别于过去的话题的作文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角度立意,一般材料作文中都 有“明确立意”“选准角度”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就给考生打开思 维的空间。因此材料作文要注意多元立意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 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 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此题注意选准角度进行立意。 附加题 一、阅读下列文章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自周之衰,以至于今,历岁千数百矣。太平之遗迹,扫荡几尽,学者所见,无复全经, 于是时也,乃欲训而发之,臣诚不自揆,然知其难也,以训而发之之为难,则又以知夫立政 造事追而复之为难。然窃观圣上致法就功,取成于心,训迪在位,有冯有翼,亹亹乎乡六服 承德之世矣,以所观乎今,考所学乎古所谓见而知之者臣诚不自揆妄以为庶几焉故遂昧置自 竭而忘其材之弗及也。 (选自王安石《<周礼>义序》,有删节) 22.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考所学乎古所谓见而知之者臣诚不自揆妄以为庶几焉故遂昧冒自竭而忘其材之弗及也。 23. 儒家经典中“三礼”是《周礼》、《 》、《 》的统称。 24. 从材料来看,王安石认为自己训释《周礼》难度很大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22. 考所学乎古/所谓见而知之者/臣诚不自揆/妄以为庶几焉/故遂昧冒自竭/而忘其 材之弗及也。 23. 《仪礼》《礼记》 24. 当今之世已无法看到《周礼》的全貌;自感能力有限。 【解析】 【22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 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 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乎古”是介词短语,作“所学”的状语,应在“乎古”后断开;“者”是句末语气词,“臣” 作“诚不自揆”的主语,应在“者”与“臣”中间断开;“焉”是句末语气词,“故”表因 - 27 - 果关系,引出下文,应在“焉”与“故”中间断开;“而”在这里表转折关系,所引领的句 子与前文语意形成转折,应在“而”前断开。 句意:推求从古代所学习的,所说观察并了解它,我确实不能估量自己,非分地认为或许可 以,所以于是糊涂冒昧地自己用尽力量,却忘记自己的才能达不到。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儒家经典中“三礼”是《周礼》、《仪礼》、《礼记》的统称。《周礼》又名《周官》,是三礼之 首,汉世初出,因与《尚书·周官篇》相混,改为《周官经》。西汉末列为经而属于礼,故有 《周礼》之名。这部书搜集了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官制及制度,以儒家的政治理想加以增减取 舍汇编而成。《仪礼》,又称《礼经》或《士礼》,是先秦五经之一,它最初直接被称作“礼”。 该书大致形成于春秋后期,有人认为是孔子编订的。孔子确实将礼作为教学的实践环节。《礼 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 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2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做此类题时,回归原文,按照题干要求,锁 定答题区域,结合文本内容,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归纳,语言要简洁准确。 原文“太平之遗迹,扫荡几尽,学者所见,无复全经”,意思是“太平时期的遗留的政事, 扫除涤荡得将近没有了,学者所看见的,没有完整的经书了”,可概括出“当今之世已无法 看到《周礼》的全貌”;原文“而忘其材之弗及也”,意思是“却忘记自己的才能达不到”, 可概括出“自感能力有限”。 【点睛】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 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 然后再注意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夫、盖、惟”, 同时还需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可根据文言虚词及名词作主语或宾语的情况断 句。 参考译文: 自周代衰落,一直到现在,历经数千百年了。太平时期的遗留的政事,扫除涤荡得将近 - 28 - 没有了,学者所看见的,没有完整的经书了,在这时,想要训释《周礼》,我确实不能估量自 己,然而知道这件事是困难的,训释它是难事,又知道政事上追随并恢复如前,更是难事。 然而我私下里观察圣上致力于法成就功业,学成于心,在位教诲开导,有贤才良士辅佐,勤 勉不倦,是以前各地诸侯承受周王的德泽的时代,用现在所观察的,推求从古代所学习的, 所说观察并了解它,我确实不能估量自己,非分地认为或许可以,所以于是糊涂冒昧地自己 用尽力量,却忘记自己的才能达不到。 二、名著阅读题 25.下列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三国演义》采用每十回集中描写一人余则略写的叙事谋略,首十回写董卓,次十回写吕 布,第三个十回写曹操,如此层层推进,构成叙事大转折中的小转折。 B. 在《家》中,梅抑郁而死,瑞珏难产而亡,鸣凤被逼出嫁,婉儿无奈投湖,这些青年女性 的不幸遭遇,都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 C. 在《孔乙己》《端午节》《兔和猫》等作品中,鲁迅的笔触集中到古老中国所培育出的知识 分子身上,呈现出他们被封建专制文化扭曲、戕害的精神人格。 D. 《茶馆》打破了“三一律”的艺术法则,以裕泰茶馆为中心,分别写了清末、民初、国民 党政权在大陆结束前这三个时代的旧中国生活。 E. 《哈姆莱特》中,乔特鲁德缺乏独立思考,贪图地位和享乐,为了虚荣和欲望伤害了自己 的孩子,直到临死前,才醒悟过来。 【答案】B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阅读名著,感知作品内容,了解故事情节是怎样发 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了解人物性格及主题思想都是在 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 B 项,“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都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错,梅抑郁而 死,鸣凤被逼出嫁,婉儿无奈投湖,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迫害的结果,而瑞珏,是因为为了 避开高老太爷的灵柩,免得有血光之灾,临产被送到城外,因难产在惨叫声中死去,是封建 迷信迫害的结果。 C 项,“在《孔乙己》《端午节》《兔和猫》等作品中,鲁迅的笔触集中到古老中国所培育出的 知识分子身上,呈现出他们被封建专制文化扭曲、戕害的精神人格”错,在在《孔乙己》《端 午节》等作品中,鲁迅的笔触集中到古老中国所培育出的知识分子身上,呈现出他们被封建 - 29 - 专制文化扭曲、戕害的精神人格,而《兔和猫》围绕着兔的出现和消失展开起伏曲折的故事 情节,表达了作者对弱小的同情,对随意欺凌弱小者的憎恨,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反对无原则 “修善”的主张,是对生命尊严和价值的呼唤。 故选 BC。 【点睛】名著阅读做选择题方法。 ①注意标志性词语,如人物名称是否调换、时间顺序是否颠倒等。高考很多题目的设误就是 把学生容易混淆的人物、时间、地点等信息置换,从而达到“迷惑”的目的。 ②仔细琢磨情节内容。题中的表述应与原著一致,任何曲解情节的内容都是错误的,需要仔 细看清每个细节。 ③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征。试题中容易出现与小说人物性格并不相符的表述,似是而非,需 要认真思考。 26.简答题 (1)《红楼梦》“俏平儿情掩虾须镯,勇晴雯病补雀金裘”一回中,缝补本是小事,作者为何 赞晴雯“勇”呢?请结合情节加以分析。 (2)《老人与海》的结尾有这样一段对话: “现在我们又可以一起钓鱼了。” “不,我运气不好。我再也不会交好运了。” “我会带来好运的。” “你家里人会怎么说呢?” “我不在乎……不过我们现在要一起钓鱼,因为我还有好多东西需要学。” 这是发生在哪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反映出他们各自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答案】(1)雀金裘是人间少有的稀罕物,满城的能干匠人都不敢接这个任务,晴雯敢接; 晴雯自己身体病重,不宜劳累,但强撑病体接下修补任务;宝玉第二天就要穿,时间很紧, 晴雯连夜赶工。 (2)第一问:马诺林和圣地亚哥。第二问:①马诺林心疼圣地亚哥的遭遇,理解圣地亚哥的 痛苦,并打算追随圣地亚哥;②圣地亚哥视马诺林为知音,渴望理解,信任与支持。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鉴赏名著人物形象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熟知名著 内容,回归原文,按照题干要求,锁定答题区域,根据名著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 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与其的关系来分析人物形象,从不同的方 - 30 - 面进行归纳,语言要简洁准确。 原文“宝玉看时,金翠辉煌,碧彩闪灼,又不似宝琴所披之凫靥裘。只听贾母笑道:‘这叫 做雀金呢,这是哦啰斯国拿孔雀毛拈了线织的’”“婆子去了半日,仍旧拿回来,说:‘不 但织补匠人,就连能干裁缝、绣匠并作女工的问了都不认得这是什么,都不敢揽’”,雀金 裘是人间少有的稀罕物,满城的能干匠人都不敢接这个任务,晴雯敢接,可见其“勇”;原 文“只觉头重身轻,满眼金星乱迸,实实掌不住。待不做,又怕宝玉着急,少不得狠命咬牙 捱着”,晴雯自己身体病重,不宜劳累,但强撑病体接下修补任务,可见其“勇”;原文“宝 玉道:‘明儿是正日子,老太太太太说了还叫穿这个去呢。偏头一日就烧了,岂不扫兴’”“晴 雯先将里子拆开,用茶杯口大的一个竹弓钉牢在背面,再将破口四边用金刀刮的散松松的; 然后用针纫了两条,分出经纬,亦如界线之法,先界出地子,后依本衣之纹,来回织补。补 两针,又看看;织补两针,又端详端详。无奈头晕眼黑,气喘神虚,补不上三五针,便伏在 枕上歇一会”“一时,只听自鸣钟已敲了四下,刚刚补完”,宝玉第二天就要穿,时间很紧, 晴雯不顾身体病重连夜赶工,修补完好,可见其“勇”。 (2)本题考查鉴赏名著人物形象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熟知名著中的人物 和情节,按照题干要求,锁定答题区域,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人物形象,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归 纳,语言要简洁准确。 回答第一问,结尾这段话是马诺林和圣地亚哥之间的对话。 回答第二问,马诺林的心理状态,“现在我们又可以一起钓鱼了”“我会带来好运的”“我 不在乎……不过我们现在要一起钓鱼,因为我还有好多东西需要学”,“一起钓鱼”“带来 好运”“不在乎”“有好多东西需要学”等词语,表现马诺林打算追随圣地亚哥,和他在一 起,并安尉他,表现对圣地亚哥的遭遇的心疼,对圣地亚哥的痛苦的理解;圣地亚哥的心理 状态,“不,我运气不好。我再也不会交好运了”“你家里人会怎么说呢”,圣地亚哥对马 诺林坦露心声,表明把他当作知音,询问马诺林家里人的态度,表明圣地亚哥渴望理解,信 任与支持。 【点睛】名著的考查越来越深入,名著的学习积累要广泛而细致,要知道名著中的细节,并 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解答此类题时,要将相关知识记 牢,如文学常识、写作背景、主要的故事情节、精彩片断、人物的性格特点、书中的名言警 句等。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 31 - 南朝的齐是唐诗的序曲期,这个序曲唱得很长。这里要做技术性的补充解释,诗的新韵 律所以创立,主要因为梵文在发音方法上影响了中国,其发音比中国语言精密,过去中国对 诗的韵律并不多加分析,之后,定平、上、去、入四声法,讲究了。后来,沈约作《四声谱》, 谢朓、王融赞和,以身作则,倡言为诗必须讲究四声,否则就不能算谐和,世称永明体(齐 武帝年号)。永明体,四声法,将每个字纳入声部,俨然诗韵的“宪法”,后人说某诗“出韵”, 即否定的意思,其实束缚了后世诗人的手脚。我的看法是,古人协韵是天然自成,到了沈约 他们,用理性来分析,其实便宜了二流三流角色。对一流诗人,实在没有必要。沈约本人, 一上来就做过了头,形式的完整使诗意僵化了,例:《石塘濑听猿》“嗷嗷夜猿鸣,溶溶晨雾 合。不知声远近,惟见山重沓。既欢东岭唱。复伫西岩答。”六句完全对仗,但很不自然—— 自然造人,知道该双的双、该单的单:两耳、两眼、两乳、两手、两脚、一头、一鼻、一嘴 ——所以,沈约的主张,流弊是后人写诗成了文字游戏,小丑跳梁,一通韵律便俨然诗人。 当然,沈约不负这个责。纵观中国诗传统,有太多的诗人一生为了押韵,成了匠人,相互赞 赏,以为不得了,这是很滑稽的。总之,沈约做过了头,形式完整,诗意僵化了。该不对称 时就不对称,文字岂可句句对称? (选自木心《文学回忆录》,有删改) 27. “南朝的齐是唐诗的序曲期”,即唐韵律诗开端于齐,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28. 永明体、四声法对诗歌创作有哪些不良影响? 29. 简要分析画线句子的含义。 【答案】27. 四声法是韵律诗的理论基础,永明体是韵律诗的创作尝试。 28. 过分强调韵律束缚了诗人(诗人为了押韵成了匠人);使诗歌作品僵化(不自然);写诗 成了文字游戏。 29. 写诗使用对仗应该根据需要,要用得自然;过分追求形式完整会伤害诗意。 【解析】 【2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本内容和筛选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先要审清题干要求, 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 后组织语言规范答题。 原文“沈约作《四声谱》,谢朓、王融赞和,以身作则,倡言为诗必须讲究四声,否则就不能 算谐和,世称永明体(齐武帝年号)。永明体,四声法,将每个字纳入声部,俨然诗韵的‘宪 法’”,可概括出“四声法是韵律诗的理论基础,永明体是韵律诗的创作尝试”。 - 32 - 【2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 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 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 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态度。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 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 能力。 原文“后人说某诗‘出韵’,即否定的意思,其实束缚了后世诗人的手脚”,可概括出“过 分强调韵律束缚了诗人(诗人为了押韵成了匠人)”;原文“沈约本人,一上来就做过了头, 形式的完整使诗意僵化了”,可概括出“使诗歌作品僵化(不自然)”;原文“沈约的主张, 流弊是后人写诗成了文字游戏,小丑跳梁,一通韵律便俨然诗人”,可概括出“写诗成了文 字游戏”。 【29 题详解】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义的能力。作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语句的三层含义:一是表层 义,即语句的字面意思;二是句内义,即在语境中的意思;三是句外义,即言外之意。解答 此题,需结合上下文内容来分析。 联系上文“沈约本人,一上来就做过了头,形式的完整使诗意僵化了,例:《石塘濑听猿》‘嗷 嗷夜猿鸣,溶溶晨雾合。不知声远近,惟见山重沓,既欢东岭唱。复伫西岩答。’六句完全 对仗,但很不自然”,“自然造人,知道该双的双、该单的单”,以自然造人来说写诗使用 对仗应该根据需要,要用得自然;联系下文“沈约做过了头,形式完整,诗意僵化了”,用 “知道该双的双、该单的单”作比方,来说明过分追求形式完整会伤害诗意。 【点睛】理解句子的含意,一是联系具体的语境,二是联系主题,三是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是联系描写和修辞的角度,五是联系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注意句中关键的词语,尤其是 一些修饰词。 - 33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