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苏州市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 高二语文 ‎2020.1‎ 注意事项:‎ 本卷共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请将所有的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在本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吗 邵燕祥 培根有名言:“读史可以使人明智。”‎ 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在正常情况下,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来龙去脉,可以使眼界和心胸都开阔起来,使悟性和思路都变得明澈。‎ 但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或者叫作非常时期,读史可以使人糊涂,那就是在让人读伪造的历史的时候。‎ 在前一种情况下,读史也未必能使所有的人明智;不是也有明于知古、昧于知今的人吗?‎ 而在后一种情况下,读史而不糊涂的人几稀;但也未必没有例外,读的都是伪造的历史,却也变得明智起来,不过须有一个条件,就是同现实相对照。‎ 历史是昨天的现实,现实是明天的历史。看一个人的过去,可知他的现在以至将来;那么看一个人的现在,也多少可以窥见其历史。一个人如此,一个社会也是如此。人体解剖,给类人猿以至古猿的研究提供了钥匙,此之谓也。‎ 就史读史,犹如就事论事,是不得要领,甚至会上当受骗的,无论所读是伪造的历史还是真实的历史——准确地说,完全真实的历史是不存在的,我们所谓真实的历史,只是相对地较少伪造、较少遮掩,经过明智的读者以明智的眼光披沙拨雾,从不同记载的比较当中获取较近于原初的状态而已。‎ 明智的读者,读史可以增益其明智;糊涂的读者——如对现实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无知并且糊涂——因读史而能变得明智也难,能不变得更糊涂就不错了。‎ - 24 -‎ 然而明智了又怎样呢?真正明智的读者,读史益增其明智之后,就会以为还是糊涂的好;甚至以为无论真实的还是伪造的历史都不如无史。而历史甚至将证明,所谓糊涂的读者也许是真正明智的人,而自许明智的人也许其实是糊涂蛋。谁又能判断,哪个是真糊涂,哪个是装糊涂,哪个是真明智,哪个仅仅是自以为明智的“大愚若智”呢?归根结底,判断明智和糊涂的标准是什么?‎ 史有多种。读史也有各样的读法。不同的人,自谓得之就好,不必计较是否能因而明智。‎ 误听培根一句话,仅仅为了求明智而读史,往往会在史籍的丛林中迷失,愈益困惑,适得其反,不可不慎。“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史不如无史。倒是处心积虑想从过去时代的人们那里学习恶德与恶行的人,决然可以在史籍的丛林中,采到牛溲马勃,恶蕈毒蘑,盈筐满载,不虚此行。‎ 此殆培根所谓的“明智”乎?‎ ‎(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读史是使人明智还是使人糊涂,因判断明智和糊涂的标准模糊而难以确定。‎ B. 无论是读哪一种历史,伪造的历史或者相对真实的历史,都不可就史读史。‎ C. 读史时与现实相对照,看一个社会的现在,就可以看清这个社会的历史。‎ D. 培根的“读书可以使人明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不可一概而论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是从培根名言中的“史”“人”“明智”三个角度切入,并展开正反对比论证。‎ B. 文章论证兼顾正常情况与非正常情况,论证全面辩证而不失严谨,相对而不绝对 C. 文章引用“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引出了“尽信史则不如无史”,进而回应文题之问。‎ D. 文章末段用揣测语气收束全文,行为委婉而又启人思考,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历史有很多种,有真实的历史,也有伪造的历史,只不过真实的历史是相对的,其中较少伪造和遮掩。‎ B. 只要读史,就可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来龙去脉,可以使眼界和心胸开阔,使悟性和思路变得明澈。‎ C. 读史有各样的读法,只要有所收获就好,如果仅为求明智而读史,往往会在历史典籍中迷失和增加困感。‎ D. 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读史可以使人糊涂,在这种情况下,读史不糊涂的人很少,但也有例外的情况。‎ - 24 -‎ ‎【答案】1. C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文中,确定答题区域范围,联系上下文,筛选答案。‎ C项,原文说“那么看一个人的现在,也多少可以窥见其历史。一个人如此,一个社会也是如此”,所以,正确表述应该是“也多少可以窥见”,而非“可以完全看清”。‎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前,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其次,明确文章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等。‎ A项,“正反对比”错误,文章论证思路是层层深入的。‎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B项,“只要……就”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原文说“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在正常情况下,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来龙去脉,可以使眼界和心胸都开阔起来,使悟性和思路都变得明澈”,所以选项缺少“正常情况” 或“一般情况而言”的限制。‎ 故选B。‎ ‎【点睛】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 24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家 汪曾祺 白马庙是昆明城郊一小村镇,我在那里住了一些时候。‎ 这一天我到个小茶馆里去坐坐。第一次去,进一个短巷,巷子一头是小花坛。花坛上一盆茶花,还有其它。我的心立刻落在茶花上了。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茶花,仿佛从我心里搬出来放在那儿的。而我的眼睛定在那里了:花坛后面粉壁上有画。‎ 画以墨线勾勒而成,再敷了色。装饰性很重,取材自写实中出。画若需题目,是“茶花”。填的颜色是黑,翠绿,赭石和大红。作风倩巧而不卖弄;含浑中觉出安分,然不凝滞。线条严紧匀直,笔笔诚实,不笔在意先,不虚安。各部分平均对称,显见一种深厚的农民趣味。‎ 谁在这里画了这么一壁画?‎ ‎——这……这是一个细木作匠手笔;这人曾在苏州或北平从名师学艺,熟习许多雕刻花式,熟能生巧,遂能自己出样;因为战争,辗转到了此地,或是回乡,住的日子久了,无适当事情可作,来借这堵粉壁小试牛刀来了?……‎ 这个假设看来亦近情理,然而我笑了。我笑那个为我修板壁的木匠。‎ 我的房子需做个板壁隔一隔。我请人给我找个木匠来。找了三天,才来,说还是硬挪腾出时候来的。他鞋口里还嵌着锯屑,果然是很忙的样子。整整弄了三天,一丈来长的壁子还是一块一块的稀着缝,他自己也觉得板壁好像不应当是这样的,看看板壁看看我,笑了:“像入伍新兵,不会看齐!”而最后一块还是我自己钉上去的。他闺女来报信,说家里猪病了,他撒下榔头就跑,这一去,不回来了,过了两天才来取回他的家俬。这个人说话风趣,作活不在行。这个画当然不可能是他画的!‎ 乡下房子暗,天又晚了,黑沉沉的。所以我坐近窗口。想起口袋里的一本小书,抽出来,老板看见了,他叫他的小老二拿灯。‎ 灯来了,有人喝住小老二:“挂在那边得了,有臭气,先生闻不惯。”‎ 我这才看见,这不是我们那木匠大师傅吗!他过来,我过去,我掏烟,他摸火柴,但是他火柴划着了时我不俯首去点烟,小老二灯挂在柱子上,灯光照出,墙上也有画!我搁下他,尽顾看画了。‎ - 24 -‎ 一望而知与花坛后面的是同一手笔,画的仍是茶花,仍是墨线勾成,敷以朱黑赭绿,满墙都是,气魄大,笔画经过一番苦心。高度的自觉之下透出丰满的精力,克己节制中成就了高贵的浪漫情趣,各部份安排得妥贴极了。干净,简单,但不缺少深度。如果刚才花坛后面的还有稿样的意思,这一幅则作者己做到至矣尽矣地步。他一边洗手,一边依次的看一看,是舍不得离开自己作品,他“提刀却立,踌躇满志”,得意达于极点,真正是“虽南面王不与易也”。但一洗完手,他这才感到可真有点累了。他身体各部分松下来,由一个艺术家变为一个常人。好老板,给他泡的茶在哪里?他最好吃一点甜甜的软软的点心,来!大家一齐来,为我们的艺术家欢呼,为艺术的产生欢呼!‎ 我站着看,看了半天,我已经抽了三枝烟,到第四根烟点着时,我知道我身后站着的茶馆老板,木匠师傅,甚至小老二,会告诉我许多事。‎ 茶馆老板一望而知是个阅历极深的人。他声音深沉,说得很慢,很有条理。‎ 这是村子里一个哑吧画的。这个人出身农家,却不知为什么的,自小就爱画,别的孩子捉田鸡烧蚱蜢吃,他画画;别的孩子上树掏鸟蛋,他画画……有人教过他么?没有。他见什么,画什么;有什么,在什么上画。平常倒也一样,小时能吃饭,大了学种田,一画画,他就痴了。乡下人见得少,却并不大惊小怪,他是个哑子,不能唱花灯,打连厢,画正好让他松松,乐乐。大家见他画得不比城里摆摊子画花样的老太太画的差,就有人拿鞋面,拿枕头之类东西让他画。到有人家娶媳妇嫁女儿,他都要忙好几天。那个时候村子里姑娘人人心中搁着这个哑吧。‎ ‎“我出过门,真真假假见过一点画,一懂不懂,我喜欢看。我看哑吧画的跟画花样的老婆子的不一样,倒跟那些古画有些地方相同。我说不出来,……”‎ 老板逐字逐句的说,越慢,越沉。我连连点头,我试体会老板要说而迟疑着的意思:‎ ‎“比如说,他画得‘活',画里有一种东西,一种说不出来的东西,看久了,人会想,想哭?”‎ 老板点头,我看到他眼中有一点湿意。‎ ‎“从前他没事常来我这里坐坐,我早就有意想请他给我画点东西。他让我买了几样颜色,说画就画。外头那个画得快。里头这张画了好些时候。他老是对着墙端详,比来比去……”‎ 我对着墙,细起眼睛看,似乎墙已没有了,消失了;剩下画,画凸出来,凌空而在。‎ 我问:“现在?——”‎ 老板知道我问什么:“唉,死了还不到半年。”‎ 我不知如何接下去说了。而木匠忽然呵呵大笑起来,笑得上气不接下气,我愕然。他说出来,他笑的是哑吧喜欢看戏,看起怪有味。他以为听又听不见,红脸杀黑脸,看个什么!‎ - 24 -‎ 窗外已经全黑了,星星在天上。水草气更浓郁,竹声萧萧。水流,静静的流,流过桥桩,旋出一个个小涡,转一转,顺流而下。我该回去了。‎ 回来之后,我一直坐在这里,坐在这张临窗的藤椅里。早晨在一瓣一瓣的开放。我一直坐在这里,坐在小楼的窗前。树林,小河,蔷薇色的云朵,路上行人轻捷的脚步……‎ 天才亮,我在河边散步,一个汉子挑了两桶泔水跟我擦身而过,七成新的泔水桶周围画了一带极其细密缠绵的串枝莲,笔笔如同乌金嵌出的。‎ 我走了很久,很久。我随便拿起一本书,摊在我面前的是龚定庵的记王隐君:‎ ‎“于外王父箧中见书一诗,不能忘。于西湖僧经见书心经,蠹且半,如遇箧中诗,益不能忘。”‎ 一九四八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运用联想、想象,写“我”对作画人身份及其作画时的动作、神态等的种种猜测,表现出对哑巴画艺的由衷欣赏和赞叹。‎ B. 小说在哑巴和别的孩子、城里摆摊子画花样的老太太、木匠、老板等的多处对比中,揭示哑巴对画画的痴迷及其画艺的高超。‎ C. 小说中老板“眼中有一点湿意”这一细节,包含了他对哑巴的理解、赞赏等复杂情感,也暗示了下文哑巴已经去世的情节。‎ D. 小说结尾部分关于泔水桶的描写和对龚定庵书中相关文字的引用,含蓄地表达了“我”对哑巴及其画作的怜惜、难忘之情。‎ ‎5. 作者写“木匠”和“茶馆老板”对表现哑巴形象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小说以“艺术家”为题包含了哪些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答案】4. B 5. (1)写“木匠”是为了反衬哑巴画家。用木匠的做工粗糙、做事随意、心灵粗疏来反衬哑巴画家,突出其画作精细精致,内心细腻,有审美情趣。(2)写茶馆老板是为了衬托哑巴画家。通过他对哑巴及其画作的赏识,侧面烘托哑巴画家技艺的高超。 ‎ ‎6. 对出身农家却痴爱画画的哑巴的赞美;对欣赏艺术、赏识人才的茶馆老板等人的赞许;对能从平凡生活中感受到艺术、追求诗意的生活态度的赞赏。‎ ‎【解析】‎ ‎【4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 B项,小说没有将哑巴与茶馆老板进行对比。‎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次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作答本题,首先浏览次要人物在小说的位置,明确他们对小说主要人物的作用,是不是对比衬托?还要明确他们在小说情节上的作用,是不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还要考虑他们对主题的作用。‎ ‎①写“木匠”是为了反衬哑巴画家。木匠“整整弄了三天,一丈来长的壁子还是一块一块的稀着缝”,他做的板壁“像入伍新兵,不会看齐!”,甚至“他闺女来报信,说家里猪病了,他撒下榔头就跑”;而哑巴作画则是“他老是对着墙端详,比来比去”,在作者看来哑巴的画“气魄大,笔画经过一番苦心……干净,简单,但不缺少深度”“己做到至矣尽矣”。所以,作者用木匠的做工粗糙、做事随意、心灵粗疏来反衬哑巴画家,突出其画作精细精致,内心细腻,有审美情趣。②写茶馆老板是为了衬托哑巴画家。茶馆老板说,“我看哑吧画的跟画花样的老婆子的不一样,倒跟那些古画有些地方相同”,他喜欢看哑巴画的画,所以他请哑巴给自己家墙上画画,作者通过他对哑巴及其画作的赏识,侧面烘托哑巴画家技艺的高超。‎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丰富意蕴的能力。理解标题的含义,首先要注意标题本身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其次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象征意义、主旨意义,以及表达的作者情感等。‎ ‎①《艺术家》这篇小说中,哑巴虽然出身农家,却痴爱画画:“别的孩子捉田鸡烧蚱蜢吃,他画画;别的孩子上树掏鸟蛋,他画画”“平常倒也一样,小时能吃饭,大了学种田,一画画,他就痴了”。小说通过记述“我”所见到的墙上画面,以及“我”所听到的关于哑巴痴爱画画的故事,表达了“我”对出身农家却痴爱画画的哑巴的赞美。②小说中,茶馆老板请哑巴画画,并能欣赏他画的画,作者由此表达了对欣赏艺术、赏识人才的茶馆老板等人的赞许。③哑巴“见什么,画什么;有什么,在什么上画”,能从生活中感受艺术,作者表达了对这种能从平凡生活中感受到艺术、追求诗意的生活态度的赞赏。哑巴痴爱画画,并能画出美丽的画面,在作者看来,是一位艺术家。‎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 24 -‎ 刷脸支付还需过好几道关 材料一 在上海陆家嘴一栋写字楼一层的快餐厅,白领胡晓璐用自助点餐机完成点餐,选择支付方式时,屏幕上除了微信、支付宝二维码付款等选项外,还有一个“刷脸”选项。“只用对着屏幕上方的摄像头看一眼,然后再输入绑定的电话号码,就可以完成支付,感觉挺新鲜的。”胡晓璐说。‎ 不只是连锁餐厅,上海市民郭先生在一家服装店购物付款时也发现,收银台除了此前经常能见到的扫码枪,还有一台类似于iPad的设备,通过摄像头扫描面部信息,郭先生也快速完成支付。‎ ‎2019年以来,刷脸支付迅速升温。去年底,支付宝推出刷脸支付产品“蜻蜒”。今年3月,微信刷脸支付设备“青蛙”正式上线,刷脸支付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 除了大超市、连锁餐厅,不少中小商户都收到了来自支付宝和微信两家的“诚意邀请”。上海闵行区一家餐馆负责人朱先生对记者说,最近一段时间,支付宝、微信两家推广刷脸支付的工作人员已多次上门推销。随着推广力度不断加大,市场上甚至已出现“零成本”安装刷脸硬件设备的情况。‎ 材料二 尽管平台力推,消费者和商家也展现出足够的好奇心,但采访中发现,刷脸这一新支付方式也暴露了利用率低、存在个人信息泄露风险等问题,能否被市场接受还有待检验。‎ ‎“扫码支付很麻烦吗?”在上海静安区一家便利店,面对记者提出的刷脸支付的问题,刚刚买了一杯咖啡并扫码完成支付的徐先生如此反问。徐先生说,他购买了该便利店的会员资格,付款时一方面需要扫描App积分,另一方面,一些优惠券也需要扫码才能使用,所以他并不会选择刷脸方式进行支付。‎ 在上海虹口的一家连锁咖啡店,记者看到,收银台上的刷脸支付设备黑着屏幕,无法正常使用。“坏了两天了,还没有人来修。”收银员说,和二维码扫码收款相比,刷脸收款设备故障率高。该收银员还表示,高峰期,刷脸支付慢、效率低。“有刷脸支付的时间,三笔扫码支付都完成了。”‎ 业内人士表示,刷脸相较于指纹、密码,优势在于去掉了手机这一介质,但介质的缺失,也意味着人脸信息利用变得更加容易。‎ - 24 -‎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应用在互联网领域,并以此作为交易支付的认证,风险是有的。”上海市信息安全行业协会会长谈剑峰表示,刷脸支付的基本原理是将终端服务器采集到的信息与云端信息进行比对,看信息是否一致。如果云端生物数据库发生信息泄露,则不仅会给账户安全带来风险,也会造成具有唯一性的个人生物信息外泄。‎ 材料三 针对刷脸支付,监管部门也在加快顶层设计。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提出,探索人脸识别线下支付安全应用,借助密码识别、隐私计算、数据标签、模式识别等技术,利用专用口令、“无感”活体检测等实现交易验证,突破1:N人脸辨识支付应用性能瓶颈,由持牌金融机构构建以人脸特征为路由标识的转接清算模式,实现支付工具安全与便捷的统一。‎ ‎“就个人信息保护来说,用户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尽管目前已有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但关于个人敏感信息、生物信息等还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建议尽快通过立法予以明确。‎ 谈剑峰表示,任何一项技术都有它适合的应用场景,不能一味滥用科技。在用作支付认证时,不能仅仅凭借面部信息等生物特征进行单一验证,而应结合着传统密码等方式,进行多重认证。‎ 刷脸支付既要便利,更要安全。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表示,这一方面需要行业自律,企业应该对采集到的个人信息进行加密存储,也需要企业明确和规范用户信息使用的目的和范围,避免消费者信息被过度使用;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监管,“在金融科技领域,创新走在监管前面是常有的事,这需要监管部门及时跟踪创新以及创新带来的问题,对监管机制进行更新和强化。”‎ ‎(摘编自新华网,有删改)‎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2019年以来,刷脸支付迅速升温。随着推广力度不断加大,市场上将会出现“零成本”安装刷脸硬件设备的情况。‎ B. 刷脸这一新支付方式也暴露了利用率低、存在个人信息泄露风险等问题,能否被市场接受还个未知数。‎ C. 业内人士表示,刷脸相较于指纹、扫码,优势在于去掉了手机这一介质,但介质的缺失,也意味着人脸信息利用变得更加容易。‎ D. 如果云端生物数据库发生信息泄露,不会给账户安全带来风险,但会造成具有唯一性的个人生物信息外泄。‎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4 -‎ A. 关于个人敏感信息、生物信息等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专家建议尽快通过立法予以明确。‎ B. 在用作支付认证时,专家建议最好能将人的生物特征与传统密码等方式相结合,进行多重认证。‎ C. 业内人士认为刷脸支付既要便利,更要安全,这一方面需要行业自律,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监管。‎ D. 监管部门要及时跟踪创新以及创新带来的问题,对监管机制进行更新和强化,要给予创新以鼓励。‎ ‎9. 结合三则材料,请简要概括“刷脸支付还需过好几道关”的原因。‎ ‎【答案】7. B 8. D ‎ ‎9. ①故障率高、高峰期支付慢导致的设备利用率较低。②体验尚不完善。③存在个人信息泄露风险。④监管尚待加强。‎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项,依据材料一最后一句,可知已出现“零成本”安装刷脸硬件设备的情况。‎ C项,应是刷脸相较于指纹、密码,原文说“刷脸相较于指纹、密码,优势在于去掉了手机这一介质”。‎ D项,不仅会给账户安全带来风险,也会造成具有唯一性的个人生物信息外泄。‎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最后做出判断。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 D项,“要给予创新以鼓励”无中生有,原文只说“在金融科技领域,创新走在监管前面是常有的事,这需要监管部门及时跟踪创新以及创新带来的问题,对监管机制进行更新和强化”。‎ 故选D。‎ ‎【9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答案。‎ ‎①依据材料二上海虹口连锁咖啡店收银员所说,可知刷脸支付故障率高、高峰期支付慢导致的设备利用率较低。②依据材料二中徐先生所说,可知刷脸支付体验尚不完善。③依据材料二最后所说“如果云端生物数据库发生信息泄露,则不仅会给账户安全带来风险,也会造成具有唯一性的个人生物信息外泄”,可知刷脸支付存在个人信息泄露风险。④依据材料三“在金融科技领域,创新走在监管前面是常有的事,这需要监管部门及时跟踪创新以及创新带来的问题,对监管机制进行更新和强化”,可知刷脸支付监管尚待加强。‎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见王安石 王介甫与苏子瞻初无隙,吕惠卿忌子瞻才高,辄问之。神宗欲以子瞻为同修起居注,介甫难之;又意子瞻文士不晓吏事,故用为开封府推官,以困之。子瞻益论事无讳,拟廷试策献万言书,论时政甚切,介甫滋不悦子瞻,子瞻外补官。中丞李定,介甫客也。定不服母丧,子瞻以为不孝,恶之。定以为恨劾子赡作诗谤讪子赡自知湖州下御史狱欲杀之神宗终不忍贬散官黄州安置。‎ 移汝州,过金陵,见介甫甚欢。子瞻曰:“某欲有言于公。”介甫色动,意子瞻辨前日事也。子瞻曰:“某所言,天下事也。”介甫色定,曰:“姑言之。”子瞻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介甫举手两指,示子瞻曰:“二事皆惠卿启之,某在外,安敢言?”子瞻曰:“固也,然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事上者,岂可以常礼乎?”介甫厉声曰:“某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盖介甫尝为惠卿发其“无使上知”私书,尚畏惠卿,恐子瞻泄其言也。介甫又语子瞻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子瞻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介甫笑而不言。‎ ‎(选自邵伯温《邵氏见闻录》)‎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24 -‎ ‎ 定以为恨/劾子瞻作诗谤讪/子瞻自知/湖州下御史狱/欲杀之神宗/终不忍/贬散官/黄州安置 B. 定以为恨/劾子瞻作诗谤讪/子瞻自知湖州下御史狱/欲杀之/神宗终不忍/贬散官/黄州安置 C. 定以为恨/劾子瞻作诗谤讪/子瞻自知湖州下/御史狱/欲杀之神宗/终不忍/贬散官/黄州安置 D. 定以为恨/劾子瞻作诗谤讪子瞻自知/湖州下御史狱/欲杀之/神宗终不忍/贬散/官黄州安置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介甫与子瞻分别是王安石和苏轼字,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 B. 廷试是由皇帝亲自策问,在朝廷上举行的考试,又称“御试”、“廷对”。‎ C. 外补指京官外调,古代调动官职主要有迁、 徙、调、改、转等。‎ D. 服母丧即母亲去世后为其戴孝以示哀悼,也称作“丁母忧”“丁外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安石与苏轼当初没有什么矛盾,吕惠卿嫉妒苏轼文才高超,就挑拨离间他们的关系。‎ B. 苏轼谈论事情没有避忌,准备用万言书的方式评论当时朝政得失,王安石对苏轼更加不高兴。‎ C. 苏轼调任汝州,经过金陵时见到王安石十分高兴,他对王安石谈了一番关于国家大事的认识。‎ D. 苏轼认为,大兴兵狱是灭亡的征兆,国家应该以仁厚治理天下,希望王安石有所作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意子瞻文士不晓吏事,故用为开封府推官,以困之。‎ ‎(2)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 ‎ ‎【答案】10. B 11. D 12. B ‎ ‎13. (1)(王安石)又估计苏轼是个文人不懂官务,特意任用他担任开封府推官,用这件事来使他困窘。‎ ‎(2)如今对西夏用兵,连年不止,东南方也屡次发生大案,丞相难道不站出来说一句话来挽救这种局面吗?‎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还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关键点: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语气词、动宾搭配、句式整齐等。要根据语意做题,可用排除法。‎ - 24 -‎ 译文:李定因此怀恨在心,就弹劾苏轼写诗毁谤讥刺朝廷。于是苏轼从湖州知州任上被逮捕关到御史台的大狱,(李定等人)存心要杀死东坡,但神宗始终不忍心杀苏轼,后就将苏轼贬为散官,安置到黄州。‎ ‎“谤讪”,指毁谤讥刺;“劾子瞻作诗谤讪”,意思是弹劾苏轼写诗毁谤讥刺朝廷,句意完整,排除D。“知湖州”,意为做湖州知州、掌管湖州;“下御史狱”,意为被逮捕关到御史台的大狱,排除AC。另外,“神宗”是“终不忍”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经过分析,断句如下:定以为恨,劾子瞻作诗谤讪。子瞻自知湖州下御史狱,欲杀之;神宗终不忍,贬散官,黄州安置。‎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D项,丁外艰,应为“丁内艰”。凡子遭父丧或孙遭祖父丧,称丁外艰。‎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B项,“准备用”错;“拟廷试策献万言书”意思是仿照殿试策问献上了万言书。‎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意,估计;故,故意;以,用;困,使……困窘。‎ 译为: (王安石)又估计苏轼是个文人不懂官务,特意任用他担任开封府推官,用这件事来使他困窘。‎ 第二句得分点:解,停止、停息;狱,案件;独,难道;之,指代这种局面。‎ - 24 -‎ 译为:如今对西夏用兵,连年不止,东南方也屡次发生大案,丞相难道不站出来说一句话来挽救这种局面吗?‎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王安石与苏轼当初没有矛盾,吕惠卿妒忌苏轼的才华突出,就离间他和王安石的关系。宋神宗想让苏轼参与编修起居注,王安石从中阻挠: (王安石)又估计苏轼是个文人不懂官务,因此任用他担任开封府推官,用这件事来使他困窘。苏轼谈论事情更加没有避忌,仿照殿试策问献上万言书,评论时政,认为国家十分危险,王安石对苏轼更加不高兴, (这时)苏轼(要求)外调到地方任职。中丞李定是王安石的门人。李定没有给死去的庶母服,丧,苏轼认为他不肖,讨厌他。李定因此怀恨在心,就弹劾苏轼写诗毁谤讥刺朝廷。于是苏轼从湖州知州任上被逮捕关到御史台的大狱,(李定等人)存心要杀死东坡。但神宗始终不忍心杀苏轼,后就将苏轼贬为散官,安置到黄州。‎ - 24 -‎ 苏轼贬官到汝州,经过金陵,拜见王安石,两人见面都很高兴。苏轼说:“我有话和丞相说。”王安石脸色顿时改变,心想苏轼大概要为以前的事辩解。苏轼却说:“我所要说的是国家大事。”王安石神色平静下来,说:“姑且说说看。”苏轼接着说道:“国家有重大,军事动作,或者重大案件,这是从前汉朝、唐朝灭亡的先兆,我们宋朝(自开国以来)凭仁厚精神治理天下,就是要改变这一点。如今对西夏连年用兵,东南方也屡次发生大案,丞相难道不站出来说一句话来挽救这种局面吗?”王安石举起两只手指给苏轼看,(很无奈地)说:“这两件事都是吕惠卿挑起来的,我如今身在朝廷之外,那敢说什么呢?”苏轼说:“当然。在朝中就言无不尽,在朝外就不便多言,这是侍奉君主的常礼罢了。但如今皇上用来对待丞相的是不同平常的礼遇,那么丞相用来侍奉皇上的,难道可以用一般规矩呢?”王安石严厉地回道:“我会说!”但又加上一句:“话从我口中出去,进入在你的耳朵。”其实王安石曾经收到吕惠卿写给自己的“不要给皇上知道”的密信,心里有点顾忌吕惠卿,又担心苏轼泄漏他的话。王安石又问苏轼:“做人必须知道‘做一件不仁义的事,杀死一个无罪的人,即使能得到天下也不去做,’这才是可以的!”子瞻开玩笑说:“现在的读书人,为了减少半年的努力,就算杀人也会做!”王安石笑了笑没有回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一剪梅·袁州解印:‎ 刘克庄 陌上行人怪府公,还是诗穷,还是文穷?下车上马太匆匆,来是春风,去是秋风。‎ 阶衔免得带兵农,嬉到昏钟,睡到斋钟。不消提岳与知宫,唤作山翁,唤作溪翁。‎ ‎(注]提岳、知宫:宋代祠官名。‎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作开篇著一“怪”字表现了袁州百姓对词人上任不久就因诗文而被解职的惊讶与不解。‎ B. “下车”,指上任;“上马”,指离开此地,即免官。这四字将官员任免表现得极具画面感。‎ C. “春风”“秋风”既暗示词人从上任到罢官时间短暂,也寓有其从得意到失意的失落感。‎ D. 词作构思巧妙,上片借行人发问,写诗人遭遇;下片写作者回应,表达被解职后的态度。‎ ‎15. 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下片表面上写无官一身轻,可以自由游玩到黄昏,安然入睡到吃饭之时;也不必在乎那些官衔,而可归隐山林尽享田园之乐。这其中有自我排遣、安慰的成分,但戏谑中有反讽(反语),词人豁达的背后是对自身遭遇的不平和对朝廷的不满。‎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因诗文而被解职”错误;词中“还是诗穷,还是文穷”后面是问号,表示猜测。‎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 24 -‎ 下片从作者方面立言,是对“行人”关切的回答。“阶衔免得带兵农,嬉到昏钟,睡到斋钟”意思是说:不要有什么奇怪,我自己倒落得个清闲。宋时,一般情况下知州兼任本州兵马钤辖和劝农使。知州的实职被夺,也就没有带兵、农的虚衔了,这是一种幽默的说法。下片说既然当权者不给事干,那就只好从早玩到黑,从天黑睡到吃饭,作一个名副其实的“山翁”、“溪翁”。不能跻身仕途就作浪迹山林的打算,这在封建时代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这其中有自我排遣、安慰的成分,但作者其实是用反语发泄牢骚。刘克庄绝不是一个甘心作山翁、溪翁的人,词人豁达的背后是对自身遭遇的不平和对朝廷的不满。‎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4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表现宇宙永恒,生命代代相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4)《青玉案·元夕》中写女子盛装观灯情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为国以礼 (2). 其言不让 (3). 人生代代无穷已 (4). 江月年年望相似 (5). 吴楚东南坼 (6). 乾坤日夜浮 (7). 蛾儿雪柳黄金缕 (8). 笑语盈盈暗香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已,坼,日夜,蛾,缕,盈。‎ - 24 -‎ ‎【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型默写,二是直接默写。作答理解型默写题时,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语。另外,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的写法,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不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又要立足于“写”,不要因为书写错误而得不到该得的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作家的早期作品,核心词一定和青春相关,因为青春是一个人精神燃烧的起点;而通过文学里的青春叙事,我们也可以由此 一代人的热情和沧桑。因此,一些青春文本,不仅属于文学,它也是一代人的 。“五四”时期,很多青年向那个腐朽的中国喊出了响亮的声音,他们的日记、书信、小说、诗歌、时评、论著,( )。因此,理解青年,就是理解一种未来和希望。鲁迅一生都不愿 青年,也不愿在青年面前说过于悲观和绝望的话,就在于他还有一种对生命本身的自信。我们没有办法不肯定这个世界。我们只要还活着,就必须假定这个世界是有好的方向发展的可能,同样的道理,我们也没有办法不肯定青年、不肯定青春,因为当一些人的青春老去,世界必然会由新的青春所_____,如果没有一种对青年、青春的信心,你的世界就会变得一片黑暗。‎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了解 心灵写照 苛责 主宰 B 了解 青春岁月 责备 主导 C. 洞悉 青春岁月 责备 主宰 D. 洞悉 心灵写照 苛责 主导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记载了那一个时期最有活力的心灵,其实都是一种青春文本。‎ B. 其实都是一种青春文本,那一个时期最有活力的心灵都被记载下来。‎ C. 其实都是青春文本之一种,记载的是那一个时期最有活力的心灵。‎ D. 记载了那一个时期最有活力的心灵,普遍被认为就是青春文本。‎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只要还活着,就必须假定这个世界是有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B. 只要我们还活着,就要假定这个世界是有可能向好的方向发展的。‎ C. 我们只要还活着,就要假定这个世界是有可能向好的方向发展的。‎ D. 只要我们还活着,就必须假定这个世界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因为这是有可能的。‎ ‎【答案】17. D 18. C 19. C ‎【解析】‎ - 24 -‎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的能力。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①从语境角度,用逻辑关系与词语对应解题;②从词义角度,用提取语素与词义轻重解题;③从用法角度,用适用对象与感情色彩解题。另外,还要看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 ‎①了解:知道、掌握。洞悉:清楚地知道。语境中强调通过文学里的青春叙事清楚知道“一代人的热情和沧桑”,故选“洞悉”。‎ ‎②心灵写照:对心灵真实的刻画、描写。青春岁月:青春美好的时光。句中强调“青春文本”是对一代人心灵真实的刻画,故选“心灵写照”。‎ ‎③责备:批评。苛责:指过严的责备,指责。语境表达鲁迅先生对青年并非过严地责备,选用“苛责”。‎ ‎④主导,主要的并且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的。主宰,支配,统治,掌握。依据前文“这个世界是有可能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可知应选用“引导”。‎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句子衔接的能力。注意以下几点:陈述对象要一致;前后句式、句子结构要一致;语句顺序要符合思维逻辑;看词语照应,考虑词脉的相承性;看画面色调,看画面的相融性;看上下文押韵,看音韵的和谐性;看标点符号,考虑结构的层次性。‎ 上句是“一些青春文本,不仅属于文学,它也是一代人的心灵写照”,中心话题是“青春文本”,下句照应上句话题,所以“青春文本”应该放在前面的分句中,排除AD。“记载的是那一个时期最有活力的心灵”与前文主语一脉相承,语意连贯;“那一个时期最有活力的心灵都被记载下来”转换了主语,语意表达生硬,排除B。‎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解答语病类题目,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等。‎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缺少介词,在“好的方向”前面加上“向”;第二处,语序错误,后面应改为“这个世界是有可能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排除A。BD项,关联词语位置错误,“我们”应该放到“只要”前面,排除BD。‎ 故选C。‎ ‎20.请对下面文段内容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语言简洁流畅,不超过50字。‎ - 24 -‎ 在许多国人的记忆里,一块招牌就是一段传奇。老字号的牌匾上,凝结了前人的匠心,记录了时代的繁荣。但从整体来看,老字号企业转型较为成功的仍属一小部分,距离实现全面复兴,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笔者走访时也发现,虽然一些老字号正在以年轻化的姿态华丽转身,但仍有部分老字号在时代的瞬息万变中举步维艰,逐渐失去曾经的客群和品牌影响力。有专家表示,口碑危机是老字号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建议,在消费选择越发丰富的今天,老字号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需求,从而激发老字号品牌的新价值,一甩老字号“老土”“过时”的标签。“守得住传统、当得起网红、糅得进科技、秀得出颜值,这大概是老字号们力争‘怒刷’的新形象。”‎ ‎【答案】(1)老字号具有很高的价值,(2) 但要全面复兴任重道远,(3)老字号要换位思考(或跟上时代),激发品牌的新价值,树立(刷出)新形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语段的一般方法有两个:第一,摘取法,就是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第二,分层法,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压缩语段,连缀语句。‎ 回答本题可用分层法。①“在许多国人的记忆里,一块招牌就是一段传奇。老字号的牌匾上,凝结了前人的匠心,记录了时代的繁荣”是第一层,重点说老字号具有很高的价值。②接下来到“逐渐失去曾经的客群和品牌影响力”是第二层;依据第二层中“老字号企业转型较为成功的仍属一小部分,距离实现全面复兴,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仍有部分老字号在时代的瞬息万变中举步维艰,逐渐失去曾经的客群和品牌影响力”,可知第二层主要说老字号要全面复兴还任重道远。③剩余部分为第三层。依据“老字号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需求,从而激发老字号品牌的新价值”“这大概是老字号们力争‘怒刷’的新形象”等,可知第三层重点讲述老字号要换位思考,激发品牌的新价值,树立新形象。整理即可得出答案。‎ ‎21.近年来,有些城市兴起了“图书漂流”读书活动。一些公共场所书架上的图书贴着纸条,上面写着“您可以随意取阅,读完后,请把它放回‘漂流书架';你如果有想‘放漂’的图书,也可随时上架”。请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本进行“放漂”。‎ ‎《茶馆》《平凡的世界》《乡土中国》《哈姆雷特》‎ 要求:为你推荐的书写一段话,介绍其主要内容,并能体现活动宗旨,以吸引更多的人阅读及参与“图书漂流活动”。字数在120字以内(含标点符号),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 24 -‎ ‎【答案】参考示例:你或许正彷徨于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那么读一读《平凡的世界》吧,他会带你前往平凡而又波澜壮阔的世界。那些故事,会让你激情燃烧,会让你为理想奋斗,会让你为平凡着色!当你读完这些故事后,请把他放回图书之流中,让书香继续伴随下一位读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审清题意,选择自己比较书籍去写,需依据自己对所要“放漂”之书的了解,去介绍其主要内容,并能体现活动宗旨。‎ 作答时,注意答题要点的全面,要注意抓住“放漂”一书最鲜明突出的特点,如内容的、主题的、语言的、手法的等。为能有效吸引读者兴趣,语言上要注意简洁、生动、有感染力。另外注意题目要求,第一,介绍其主要内容,并能体现活动宗旨“以吸引更多的人阅读及参与”;第二,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你想了解一段黑暗的社会吗?请你阅读一下老舍先生的《茶馆》。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当你读完这些故事后,请把他放回图书之流中,让书香继续伴随下一位读者。‎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综艺节目《明日之子》的某次比赛中,有四首歌供选手随机抽取并当场演唱。其中一首是无字歌,抽到的选手只能用“啦啦啦”的旋律来表演。有位选手为了增强表现力,便自行对“无字歌”作了填词演唱。‎ 表演结束后,评委宋丹丹与华晨宇发生了争执:前者认为选手不合要求,是一次失败的表演;后者则认为对于一首无字歌,选手填词是一种才华的表现。‎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以一名场外观众的身份给歌手、宋丹丹或华晨宇写封信,阐述你的观点和思考。‎ 要求:①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②统一以“小赵”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写给华晨宇的一封信 亲爱的华晨宇哥哥:‎ 你好!请原谅我冒昧地给你写这封信,记得在《明日之子》那场比赛中,你认为对于一首无字歌,选手填词是一种才华的表现。我认为这种观点非常错误,因为参加比赛,就要尊重比赛规则。‎ - 24 -‎ 节目组给出的四首歌中,只有这首歌是没有歌词的,那说明就是要考验大家唱这首没有歌词的歌的功底。何况导演组在之前没有指出大家可以填词,选手擅自为其填词,这对其他选手是不是就不太公平了?敬畏规则,才是对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最好诠释。‎ 纵观历史,秦统一六国,怎能离开严厉的规则;唐的昌盛,又何曾不是依靠完善的规则。唐太宗任人唯贤,虚心纳谏,严于律己,遵守规则,知错就改。才有了李世民携百官开辟了”贞观盛世“,把唐朝带入了一个开明繁荣的时代!足见守规则力量之大。‎ 孟子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若世上没有规则,便会成为一盘散沙,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正是因为有了规则,国家才能强大,家庭才能和睦,学校才能安然有序。周恩来总理有一次派人去图书馆借书,因按其规定没有借来,他只得淋着大雨跑去读,管理员见到后连声道歉,周总理却说:“你做得对,每个人都应该守规则,不然怎么管理图书馆?怎么管理社会?怎么管理国家?”‎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自由,但总有一些规则束缚着我们。事实上,这不是对我们的束缚,而是对我们的一种保护。试想一下,若没有交通规则,道路便会瘫痪,没有法律,好多人便会为所欲为……后果将不堪设想。在社会生活中,不守规则的事屡见不鲜,行人闯红灯,垃圾不分类,上公交车不分前后门,上车后抢占老弱病残座位等等。但我们细想一想,小事并不小,长此以往,就将影响到我们的行为习惯,进而影响到我们的未来。因此我们勿要善小而不为,勿要恶小而为之。‎ ‎“规者,正圆之器;矩者,正方之器。”无规不成圆,无矩不成方。这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告诫人们立身处世乃至安邦治国,都必须遵守一定的准则和法度。无非也就是一句话: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以小纪而不遵”。因为只有遵守规则,才能使我们的生活安定有序,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所以,我觉得无论什么比赛,都要尊重比赛规则,也许你非常爱惜选手的才华,但是不能因为惜才而打破规则。大家都比较喜欢你的歌声,祝你在未来的日子里唱更多更好的歌!‎ ‎ 一名场外观众:小赵 于2020年2月25日 ‎【解析】‎ ‎【详解】审题:‎ - 24 -‎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这种命题形式的主要特点是:给材料不给话题。要求全面理解阅读材料或提示语,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要对本材料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作一个全面的理解,把材料看透、看全。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侧面”是指材料的内容层次,“角度”是指材料含意的出发点,“角度”包含在“侧面”之中。材料针对选手自行对“无字歌”作填词演唱的做法,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评价:宋丹丹认为选手不合要求,是一次失败的表演;华晨宇则认为对于一首无字歌,选手填词是一种才华的表现。两种不同的评价代表了两种观点,前者是对比赛规则的尊重,不能随意改变规则;后者是对打破规则的认可,思维模式不可太拘泥。“一次失败的表演”考生可以依据自己的阅历对“一次失败的表演”或“一种才华的表现”提出自己的观点,注意要求,以“小赵”为写信人,“以一名场外观众的身份给歌手、宋丹丹或华晨宇写封信”。‎ 立意:‎ ‎1.比赛应该尊重规则;‎ ‎2.敬畏规则,是对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最好诠释;‎ ‎3.评判思维模式不可太拘泥;‎ ‎4.打破规则,鼓励创新。‎ 素材:‎ ‎1.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励精图治,准备进行军事改革,富国强兵。赵武灵王效仿少数民族,将乘坐战车改为直接乘坐马匹,将士兵上战场所着长袍改为不影响动作的短衣,以增加机动性,这一改革却遭到当朝许多大臣的强烈反对,认为效仿蛮族,有失体统。赵武灵王力排众议,坚持改革。结果赵国的骑兵所向披靡,势如破竹,锐不可当,使赵国一跃而成为军事强国。赵武灵王可算是打破传统,不守规则了,可他却赢得了国家的强大。‎ ‎2.决战前昔,拿破仑将三分之一的部队交给格鲁希元帅追击普鲁士。格鲁希元帅一生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对皇帝的话惟命是从。结果决战之际,拿破仑指挥的法军与威灵顿的英军在滑铁卢打得昏天黑地,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打得双方都焦头烂额,无力再战之时,只要格鲁希在听到决战的枪声后放弃追击,策马赶往战场,滑铁卢之役也非今天的面貌了。可格鲁希对这三个小时的路程犹豫了一下,决定遵守皇帝谕旨,继续追击。拿破仑终于在无边的等待中输了战争,纵使格鲁希在失败后表现出一切英雄的品质也回天乏术。格鲁希遵守了规则,遵守了皇帝的谕旨,可他输了战争的胜利,成为了滑铁卢的罪人。‎ - 24 -‎ ‎3.爱迪生有一次将一个形状很不规则的灯泡交给一位平日里非常恃才自傲的研究人员,请他准确地算出灯泡的容积。那人随手接过灯泡轻飘飘地说;“太简单了”两个小时过后,爱迪生来问他答案,只见他桌子上到处是公式,但算了半天却还没有一个结果。爱迪生就拿起一杯水倒满灯泡,然后将灯泡里的水倒入量杯中,灯泡的容积就被轻而易举地显示了出来……这个事例中,爱迪生打破了规则,放弃了几何这一种愚蠢的办法,才得以正确地球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4.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毁于一炬。突发的火灾把一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他在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做出一个勇敢的选择。 原来在大火发生之前,他违反图书馆规定,悄悄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了馆外,准备阅读完后再归还。灾难过后,这本书成了稀世珍本。该学生怀着不安的心敲开校长办公室的门,说明情况后郑重地将书还给了学校。校长先是表示感谢,并对他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然后就把他开除出校。赏罚分明,一点也不拖泥带水。对此,很多人表示用规则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让校规看守哈佛的理念,也许是哈佛作为一所私立大学却创造无限辉煌而享誉全球的原因之一。‎ 结构层次:‎ ‎《写给华晨宇的一封信》是一篇书信体作文。文章开门见山,直接写明写信原因并提出观点:尊重比赛规则。文章首先分析材料,认为没有歌词说明是要考验大家的功底,选手擅自为其填词,是对其他选手的不公平。接下来文章大量运用事例,说明规则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作者旁征博引,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心突出,紧紧围绕中心来展开论证,逻辑流畅,结构清晰。‎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主次关系、取舍关系和条件关系等。‎ ‎ ‎ - 24 -‎ ‎ ‎ - 2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