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四文言文阅读考点1文言实词考点2文言实词教案含解斩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全国版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四文言文阅读考点1文言实词考点2文言实词教案含解斩

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 文1[2019全国卷Ⅰ,10—13,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译文:‎ ‎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 12 -‎ 译文:‎ 文2[2019全国卷Ⅱ,10—13,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译文:‎ ‎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译文:‎ - 12 -‎ 文3[2018全国卷Ⅰ,10—13,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氾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阼,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 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C.鲁芝审时度势,进言劝谏曹爽。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司马,曹受到讨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 D.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推重。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人清心寡欲,与人和睦又不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译文:‎ ‎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译文:‎ 文4[2019浙江,14—18,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宗子相①集》序 - 12 -‎ ‎[明]王世贞 呜呼!此广陵宗臣子相之诗若文。武昌吴国伦传之,而吴郡王世贞为之序,曰:昔在建安,二曹龙奋,公幹角立。爰至潘陆衍藻,太冲修质,沈宋丽尔,必简岳岳,李杜并驱,龙标脱衔。古之豪杰于辞者,往往志有所相合而不相下,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日,余与李攀龙于鳞燕中游也,子相挟吴生暨天目徐生来。子相才高而气雄,自喜甚,尝从吴一再论诗,不胜,覆酒盂,啮之裂,归而淫思竟日夕,至喀喀呕血也。当其所极意,神与才傅,天窍自发,叩之泠然中五声,而诵之爽然风露袭于腋而投于咽,然当其所极意而尤不已,则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者,亦间离得之。夫以于鳞之材,然不敢尽斥矩镬②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子相独时时不屑也,曰宁瑕无碔③。余则无以难子相也。诸善子相者,谓子相超津筏而上之;少年间是非子相者,谓子相欲逾津而弃其筏。然雅非子相指也。充吾结撰之思,际吾才之界,以与物境会。境合则吾收其全瑜,不合则吾姑取其瑜而任瑕。字不得累句,句不得累篇,吾时时上驷,以次驰天下之中下者,有一不胜,而无再不胜,如是耳。今其篇章具在,即使公幹、太冲、必简、龙标小自贬损,而附于诸贤之骥,子相甘之哉。‎ 子相于文笔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薄文士无毛发之用。子相独不然。为考功郎④有声,以不能附会,非久出参⑤闽藩。属有岛寇事⑥,衽席吏民,调兵食,规摹为一方冠。既又佐其臬为儒生师帅。比死,家祀而人哭之,则子相居恒不怿,谓:“麒麟凤皇,宁能并鸡犬用乎?不得之,不能为圣世。吾厌吾鸡犬,行去矣!”于鳞大赏之,为诗曰:“一为麟凤言,三叹加飧食。”其曹偶持论若此。‎ ‎(选自《弇州山人四部稿》,有删节)‎ ‎  【注】①宗子相:宗臣(1525—1560),字子相,与李攀龙(字于鳞)、王世贞、吴国伦等六人合称明代“后七子”。②矩镬:犹规则、法度。③碔:似玉的石头。④考功郎:吏部官员。⑤参:这里指担任布政参议。⑥岛寇事:指倭寇侵扰福建沿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叩之泠然中五声       中:符合。‎ B.余则无以难子相也 难:诘问。‎ C.字不得累句        累:积累。‎ D.以不能附会        附会:依附(权贵)。‎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起笔就勾画了从建安到盛唐群雄争胜的诗坛景象,为下文高度评判宗臣的才华和成就提供了一个气势恢宏的文学史背景。‎ B.宗臣凭着才气能做到“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而李攀龙和王世贞都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所以宗臣对他们两人很不屑。‎ C.宗臣也有治世才能,任职地方能保境安民,又能“为儒生师帅”。他曾担任的考功郎属于京官,“出参闽藩”是离开京城到福建任职。‎ D.文章将议论与描写结合,使阐发主张和塑造人物相得益彰。对宗臣与人论诗时动作的描写,虽只寥寥数笔,其形象就跃然纸上。‎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 12 -‎ ‎  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4分)‎ 译文:‎ ‎ (2)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薄文士无毛发之用。(4分)‎ 译文:‎ 文5[2019天津,8—13,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衡州新学记 ‎[宋]张孝祥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簿书期会①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学。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②施君鼎。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③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遑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  【注】①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②教授:学官名。③乾道:宋孝宗年号。‎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元元本本          元:探索 B.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 望:察看 C.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 当:符合 D.兵其细也 细:小事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 12 -‎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B.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C.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D.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赞赏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  )(3分)‎ ‎①学无异习,政无异术 ‎②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 ‎③我方为政,学于何有 ‎④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 ‎⑤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 ‎⑥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 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先王之时,学习是施政的基础,学政一体,紧密结合,君臣上下都重视学习,就像农民重视耕耘一样。‎ B.石鼓书院搬迁之初,新屋尚未建好,兵事又起,王彦洪、郑丙、张松三位官员克服困难,为重新修建书院做出了重要贡献。‎ C.作者主张为学者不能把科第成功作为读书的唯一目标,而应研习经世致用之学,为官后施行有益于国计民生之政。‎ D.文章以驳论为主,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评了后世学者获取科第做官后废忘所学、政学分裂的现象。‎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2分)‎ 译文:‎ ‎ (2)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3分)‎ 译文:‎ ‎ (3)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3分)‎ 译文:‎ 考点1 文言实词 - 12 -‎ 考法1 一词多义 ‎1[2019浙江,14,3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阅读文本见【高考帮】文4‎ A.叩之泠然中五声       中:符合。‎ B.余则无以难子相也        难:诘问。‎ C.字不得累句        累:积累。‎ D.以不能附会        附会:依附(权贵)。‎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可使用代入法进行判断,即将选项给出的词义代入句子中看句子翻译是否通顺,将翻译好的句子放在文中看上下文的意思是否连贯。C项,根据上下文语境,“累”使用“积累”的意思在文中解释不通,此处词义应是“牵连”。‎ 方法点拨 双重代入,多角度推断词义 ‎1.双重代入,结合语境判断词义。‎ 双重代入,即将选项中给出的实词含义代入语句中,再把该语句代入相关语段中,然后看翻译是否通顺,以此判断实词含义的正误。‎ 如,酬以馆选 酬:应酬[2019江苏,5(B)]‎ 虽然把“应酬”代入句子中也能够解释通,但把句子代入文中则讲不通。其前句“意欲要之入幕”,是说当时辅佐蒲州、苏州两公的人想要邀请(“要”通“邀”)汤显祖进入幕府;其后句“而公率不应”,是说汤显祖都(“率”,都)没有答应。依据前后语意,可推知此处的“酬”应是“酬谢”“酬答”之意。‎ ‎2.多维推断,找准方法确定词义。‎ ‎(1)联想迁移法。①课内知识迁移法。对于某些词义不明的文言实词,考生要回忆其在哪些已经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个意思贴近语境,由此推断其在此处的含义。‎ 如,杨君缄书赍图 赍:送[2018天津,8(C)]‎ 联系《孔雀东南飞并序》中“赍钱三百万”中 “赍”的意思,可推知选项中的解释“送”是正确的。‎ ‎②双音联想法。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试题中出现的单音词,可以通过联想双音词来推断。‎ ‎③成语联想法。成语中保留了很多文言词义,可以借助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其在文言文中的词义。‎ 如,工草隶虫篆 工:擅长[2017山东,9(B)]‎ 联系成语“工于心计”,可推知解释是正确的。‎ ‎(2)互文见义法。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含义。‎ 如,小事之至也数 数:频繁[2018北京,10(A)]‎ ‎“数”本身有“数目、计算、技艺、屡次”等多个义项,根据后文与“小事之至也数”形成对偶的“大事之至也稀”,可得出这里把“数”理解为“频繁”是正确的。‎ ‎(3)成分分析法。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这种方法叫“成分分析法”。‎ 如,“微”在“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左传》)中作谓语,而且后面有宾语,译为“隐蔽,隐藏”;在“微风鼓浪”(《石钟山记》)中作定语,修饰“风”,译为“微小,微弱”。‎ 再如,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戚:为……悲伤”[2018北京,8(B)]‎ 从句子内容和结构来看,“戚”应是为动用法,故选项对“戚”的解释正确。‎ ‎(4)音形替代法。在某个句子中,如果按照词语的本义或引申义都解释不通,就可以从通假字方面入手,得出词语的意思。‎ - 12 -‎ 如,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说:同“悦”,高兴[2016山东卷,9(A)]‎ ‎“说”若按照“陈述、主张、劝说”等意思解释,显然不符合文意,根据通假字音同音近、字形相近的特点可以推断“说”同“悦”,译为“高兴”,故选项对“说”的解释正确。‎ 考法2 古今异义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  唐临,京兆长安人,周内史瑾孙也。伯父令则,开皇末为左庶子,坐谄事太子勇诛死。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出为万泉丞。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临曰:“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与之约,令归系所。囚等皆感恩贷,至时毕集诣狱,临因是知名。‎ ‎(选自《旧唐书·唐临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坐谄事太子勇诛死       坐:犯……罪 B.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 令:美好 C.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 请假:请求休假 D.至时毕集诣狱 毕集:全部聚集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C项,“请假”解释为“请求休假”是错误的。原文具体语境:县里有犯罪情节较轻的十几名囚犯,恰逢春末下了场及时雨,唐临禀告县令请求放出他们,县令不允许。唐临说:“您如果有所疑虑,我自己承受这个罪责。”县令因而请求他暂代县令一职。据此可知,“请假”应该解释为“请求代理”。‎ 方法点拨 正确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四个技巧 ‎1.关注单双音节词语。文言实词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中的实词多是复音词(主要以双音节词为主)。文言文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节实词,在现代汉语中变成了一个双音节实词,如果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解释,就会出现错误。如,发言必自称曰儒 发言:发表意见[2018浙江,14(A)]把“发表意见”代入原句“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中可知,解释不通。“发言”是古今异义词,在此应理解为“开口”。此外,还要关注专有名词、单纯词等,比如“庆历”“蒹葭”“仓皇”等都是双音节词,但不能分开解释。‎ ‎2.看词语的词义是否转移。即使所给词语古今都是一个词,也要看其含义是否相同。如“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宣言”,在此为“扬言”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宣言”作名词,则为“(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之意;作动词,则为“宣告,声明”之意。‎ ‎3.看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鄙”,意思是“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在古代汉语中是表示自谦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卑鄙”的意思为“(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是贬义词。‎ ‎4.代入分析。即可以根据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的特点,对双音节词中的单个词分别进行解释,然后把这两个词的最恰当的意义合并起来,放在语句中看是否符合语境要求。如【典例2】中的“请假”解释为“请求休假”是不正确的,根据前文唐临向县令保证承担将囚犯放出的责任以及后文唐临召集囚犯让他们回家耕种,可知此处应解释为“请求代理”。‎ 考法3 通假字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内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曰:“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耽曰:“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乃行,军中遂安。‎ - 12 -‎ 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   署:暂代官职 B.乃规旄钺 规:谋划 C.耽每畋,从数百骑 畋:打猎 D.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 亡:逃跑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A项,“署”,有“部署、衙门、代理官职、署名”等意。从语境来看,此句前有“举明经,补临清尉”,后有“度支判官”,前后都是讲任职经历,可推断选项的解释(暂代官职)是正确的。B项,“规”本身有“谋划”的意思,再结合后面“旄钺”(代指军权)的意思,可推断选项的解释是正确的。C项,联想“畋不掩群”(打猎时不把整群的鸟兽全部捕尽。比喻做事要留有余地),可推断选项的解释(打猎)是正确的。D项,“亡”虽有“逃跑、灭亡”等意思,但把这些意思代入原句中解释不通,这就需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若能联想到“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可推知此处的“亡”通“无”(没有)。‎ 方法点拨 多管齐下,辨别真假 ‎1.代入语境,分析字义。某个字如果按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都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存在通假字。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中的“景”理解为“景物”“情景”“景色”均说不通,故可以考虑这是一个通假字。“景”通“影”,作状语,意为“像影子一样”。‎ ‎2.把握字音,确定通假现象。通假字与本字具有或同音或双声或叠韵的关系。因此,判断通假现象可以从字音的角度分析。比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畔”通“叛”,二者读音相同。‎ ‎3.参考字形,定准通“谁”。通假字和本字,像一对孪生兄弟,相像才能“通假”。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一句中的“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因此“顿”通“钝”。“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意思是铠甲破旧,兵器也不锋利了。‎ 文1[2018北京,8,3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题目。‎ ‎  (1)积微,月不胜①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②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③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车酋④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 ‎  【注】①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②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③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④车酋: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①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不可知;如可见,如不可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②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 12 -‎ ‎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  【注】①且:连词,表示转折。②管叔、蔡叔之事:指叛乱之事。‎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不胜月              时:季节 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戚:为……悲伤 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相与:一同、都 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行:行为 文2[2018浙江,14,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颜太初杂文序 司马光 ‎  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邪?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注】,例为令录。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盖年四十余。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犬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观其《望仙驿记》,则守长不事厨传矣。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 ‎(选自《司马光集》)‎ ‎  【注】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言必自称曰儒          发言:发表意见。‎ B.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 拘:束缚,拘束。‎ C.牧亦坐是废 废:(被)罢免。‎ D.实宽良有治行 治行:政绩。‎ 考点2 文言虚词 - 12 -‎ ‎4[2019天津,9,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阅读文本见【高考帮】文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本题每组的第一个句子均来自文言文阅读材料;第二个句子均来自教材,依次出自韩愈的《师说》、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刘向的《荆轲刺秦王》。准确识记教材中这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有助于快速解题。A项,两个“则”都是连词,表承接,相当于“于是”。B项,第一个“于”作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第二个“于”作介词,引出对象。C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承接,相当于“于是”;第二个“而”是连词,表转折,相当于“但”。D项,第一个“以”为介词,相当于“在”;第二个“以”为连词,表目的。‎ 方法点拨 推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6个技巧”‎ ‎1.语境推断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意义和用法,要理解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即联系具体的语境来确定。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中,后句没有紧承前句,对“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故“而”用作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 ‎2.交换理解法。文言虚词有时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查,即给出两个句子,其中一个句子选自课内文章,让考生判断两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考生可以将其中一句能确定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两个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是相同的,反之,则不同。‎ ‎3.对称分析法。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并序》),“以”“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应该和“而”的用法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 ‎4.句位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与前后句的关系、搭配习惯及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如“其”,在句首,一般作语气副词;在句中,处在动词后一般作代词,在名(代)词后一般作语气副词。‎ ‎5.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如“五千人因衔枚击之”(《史记·田单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第一句的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的主语是“相如”,“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连动结构,且都作谓语,由此可知,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的“因”用法也应相同,意思是“于是,就”。‎ ‎6.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考生抓住这些标志词能迅速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表示判断的“者”“也”“乃”等,表示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固定句式中的“无乃……乎”“何……为”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以及部分兼词“诸”“焉”等。‎ - 12 -‎ 文3[2018北京,9,3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题目。‎ 阅读文本见【习思用】文1‎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文4[2018浙江,15,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阅读文本见【习思用】文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1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