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选读练习:素质升级检测4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选读练习:素质升级检测4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第四课素质升级检测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议论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本题共3小题,9分)‎ 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黄宗羲,关注教育,尤其重视学校建设,认为“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他对以科举为轴心的学校教育非常不满,痛斥之为名利争夺场。他理想中的学校,是超越功名利禄的文化传承与光大之地,是养士之所,又是涵育与推动思想解放与创新的精神家园。‎ 在黄宗羲看来,学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体现思想解放的创新家园。他断然否认皇权与真理的等价性,强调是非不是任何专断的意志所能独裁,必经理性辨析而后定。其间隐含了黄宗羲对学校的不迷信、不盲从而唯在求真求是的创新寄意。黄宗羲曾痛斥科举祸国殃民,而其最大的危害则是“取士而锢士”,扼杀教育的启蒙与创新追求,使“经、训”俨然雷池,士人不敢越之半步。“世之庸妄者,遂执其成说,以裁量古今之学术,有一语不与之相合者,愕眙而视曰:此离经也,此背训也”。黄宗羲痛斥科举强化了这种盲从迷信的学术风气,他期待学校教育彻底摈弃科举的“锢士”之弊和“空华臭腐”的精神沉沦,而涵育独抒己见的勇气与冲破成见的创新活力。‎ 黄宗羲曾开宗明义地说过:“学校,所以养士也。”不过,这里的“养士”,绝非仅仅是培养一般的人才,或是科场得意的人,其寄意所在是为国家培养和准备安邦与治天下的精英与栋梁。具体说来是像东汉太学生那样,“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是如宋代“伏阙捶鼓”的太学生那样,“宋诸生伏阙捶鼓,请起李纲……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可能正是在此安君保国的意义上,黄宗羲又强调学校有着使天下达于大治的重要功能,用他的话说即学校为“治天下之具”:“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黄宗羲认为,学校固有“养士”之功能和职责,但“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在黄宗羲的教育设想中,学校还有改善社会风气和推进文明进程的义务,即“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黄宗羲认为,如果没有学校,人民将有陷于野蛮之虞。改变风俗主要有两种途径,一为厉禁,一为教育。就效果和功效来看,前者为末,后者为本。在黄宗羲看来,光有禁是难以变民风,改民俗的,“庶民未必通谙其丧服之制度,木主之尺寸,衣冠之式,宫室之制”;只有依靠教育才能从根本上移风易俗,即“学校之教明而后可”。因此,他认为一地教育的主管者,对一地的风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故入其境,有违礼之祀,有非法之服,市悬无益之物,土留未掩之丧,优歌在耳,鄙语满街,则学官之职不修也”‎ - 11 -‎ ‎。黄宗羲还建议在世风民俗的建设上,以朱子《家礼》为蓝本和指导。值得注意的是,黄宗羲提出学校教育不仅有“革习俗”的文明进步的意义,也是富民的关键措施之一,“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华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这里黄宗羲实际上已触及启民智与富民的关系,其本质是肯定了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意义。‎ ‎(摘编自胡发贵《黄宗羲的“学校”观》,《光明日报》2018年4月11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重视学校建设是黄宗羲关注教育的重点主张,他认为学校就应该是一个跳出名利、弘扬文化的地方,在学校里,至高无上的皇权也应该给真理让路。‎ B.黄宗羲深刻了解“科举取士”的危害,认为科举制用“经、训”束缚士人的思想,学校教育动辄把不合之言视为“离经背训”,完全违背了教育的启蒙目标。‎ C.黄宗羲认为“养士”是学校必不可少的要求,也就是说学校应该为国家培养出能够安邦治天下的栋梁之材,学校的职责就在于此。‎ D.黄宗羲认为负责教育的地方官员在推动风俗、推进文明进步方面必须发挥重要的作用,责无旁贷,若地方风气不良,应问责失职的学官。‎ ‎【解析】 B项,张冠李戴,原文第二段是“世之庸妄者……此离经也,此背训也”,说“此离经也,此背训也”的是“世之庸妄者”而非“学校教育”;C项,“学校的职责就在于此”以偏概全,原文最后一段为“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D项,原文中并没有提到“应问责”,无中生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本文大量采取了引证的方法,突出了材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显得严谨而有力度。‎ B.文章观点鲜明,前三段以“总—分”的论证模式,依次展开论述,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C.文章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论证了黄宗羲主张摒弃的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上存在的不足。‎ D.作者认为,黄宗羲以思想解放为前提,指出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弊端,论证了学校建设在强国利民方面的重要性。‎ ‎【解析】 文章并没有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科举取士“存在的不足”。‎ ‎3.据原文内容,下列关于学习教育的文句与本文观点相左的一项是(3分)( D )‎ A.“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解析】 A项,强调“养士”;B项,强调推动风俗推进文明;C项,此句表达学习与思考只有相互结合才能有所得,说明学习和教育应该“理性辨析而后定”的观点。D项,强调的是苦读儒家经典以求科举成功以实现平生抱负。本文的观点见原文第一段“‎ - 11 -‎ 他理想中的学校,是超越功名利禄的文化传承与光大之地,是养士之所,又是涵育与推动思想解放与创新的精神家园”,D项体现的是“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与文章观点相左。‎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的邻居吴冠中 ‎①九旬高龄的吴老,和我同住京南方庄小区古园一区,塔楼南北毗邻。老人喜欢方庄,说这里有人气。旁边就是体育公园,我常在公园遇到他们老两口,他搀扶着她,缓缓地,一步一步。‎ ‎②第一次见吴老,我问他:“记得吗?我们报纸曾编发过你的专版,有你一帧正在写生的大幅照片和年轻时在凡尔赛宫的一张……”吴老抢着说:“记得。”我说:“大标题很醒目——《鲁迅是我的人格老师》!你注重绘画和文学的沟通,使人更理解你的绘画,也更理解你的散文。”‎ ‎③先前见过他在路边小摊上理发,后来在理发店也和他擦肩而过。这个“福云理发店”,四人座,优惠老人,只收五元。我去理发时,老板娘总会提到吴老,他是那里的老顾客。‎ ‎④邻居都知道这个很不起眼的小老头是个大画家,却不知道他的作品被拍卖过成百上千次。万贯家产吧?却“穷”得布衣素食。老头倔,价值几百万、几千万的传世名画一捐就是百多幅,消费却极端平民化。当理发店的老板娘得知这个老头的画卖到十多亿人民币的时候,她惊呆了,知道老人来小店理发绝非省钱图便宜。我问过吴老:“有消息称,你的一幅画又拍了四千多万元,创下新的纪录……”他不动声色,然后说了句:“这都与我无关。”‎ ‎⑤吴老脑勤而心静,不大愿意接待访客,大家知趣,尽量不去打扰他。一次,约好去他家说事,踏进家门后我大吃一惊。他的住房同我家的一样大小,都是一百零八平方米,没有装修,依旧是洋灰地、木制的窗框窗格子,一应的原生态,书房之小,堪称斗室,哎呀,太委屈一个大画家了,然而,他已经习惯了。他的画作就是从这间普普通通的住房走出,进入国际画廊。‎ ‎⑥他和相濡以沫的她又从公园的林间小道缓缓走来,不认识的人都把他们当作退休多年的老职工。她三次患脑血栓,严重失忆。他伴着她,寸步不离,肩并肩搀扶着,平和而亲昵。我遇上他,总是聊上几句,她也总是和我的小孙儿说几句话。‎ ‎⑦吴老以前常在楼下买天津煎饼,近年来,他不吃了。那个卖煎饼的安徽妇女对我说:“老头想吃,可就是咬不动了。”还说:“老头人好,没有一点架子。有一年,他送我一本挂历,说上面有他的画。”她还看见他亲自抱着字画从她身边走过,问他怎么自己抱着,他说抱得动的,没关系,马路边等车去。‎ ‎⑧令人吃惊的是这么一次,吴老一大清早同夫人坐在楼下草坪边的洋灰台上,打开包儿,取出精致的印章,有好几枚,磨呀磨,老两口一起磨。卖煎饼的妇女走过去问他:“你这是做什么?”他说:“把我的名字磨掉。”“这么好的东西你磨它……”他说:“‎ - 11 -‎ 不画了,用不着了,谁也别想拿去乱盖。”‎ ‎⑨多么珍贵的印章啊!为了防范赝品行世,吴冠中釜底抽薪。‎ ‎⑩一天,又邂逅他和她。她飘着白发,扶着手杖,我的孙儿大声地喊:“奶奶好!”她无言地笑。《他和她》里正好写道:“她走在公园里,不相识的孩子们都亲热地叫她奶奶,一声奶奶,呈现出一个灿烂人生。”我便说:“吴老呀,你写的散文,特别是《他和她》,空谷足音。当下散文,写暮年亲情,无出其右者。”他摇头。我又说:“开篇普普通通的五个字‘她成了婴儿’就打动人心。”他微微一笑。‎ ‎⑪多次接触之后,我对吴老的文学观略有所悟,就是特别注重用文字表现感情内涵。吴老说:“我本不想学丹青,一心想学鲁迅,这是我一生的心愿。固然,形象能够表现内涵,但文字表现得更生动,以文字抒难抒之情,是艺术的灵魂。愈到晚年,我愈感到技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涵,是数千年千姿百态的坎坷生命,是令子孙后代肃然起敬的民族壮景。”‎ ‎⑫他丰满而瘦小,平易而固执,誉满全球却像个苦行僧。人们觉得怪异,其实,不难理解。他“一心想学鲁迅”,称鲁迅是自己的“精神的父亲”。回顾他坎坷的人生经历,读读他最满意的那幅油画《野草》,凝视鲁迅枕卧在杂花野草上瘦削却坚韧的头颅,这一切也许会变得很容易理解。‎ ‎4.本文多处描写了吴冠中的神态与言行,对其分析错误的一项是(5分)( D )‎ A.第①段画线句运用短句,放缓节奏,以细腻的描写表现出吴冠中对妻子的呵护。‎ B.第②段画线句直接体现了吴冠中对那次报道印象很深,也隐含了他的理想追求。‎ C.第④段画线句与上文吴冠中捐献名画的内容相呼应,表现了他淡泊名利的品格。‎ D.第⑪段引用吴冠中的话是为了证明绘画的表现力不如文学,技巧的重要性不如内涵。‎ ‎【解析】 D项分析错误,第⑪段引用吴冠中的话是为了证明“吴老的文学观……就是特别注重用文字表现感情内涵”。‎ ‎5.第⑩段中作者认为“她成了婴儿”普普通通五个字打动人心,根据本文分析其原因。(7分)‎ ‎【答案】 _①这句话写出了严重失忆的妻子在吴冠中的眼中宛如婴儿;她像婴儿一样缺乏自理能力;也如婴儿一样单纯;还如婴儿一样让吴冠中怜惜。②吴冠中用普普通通的五个字真切地传递出他对病妻的深情。__‎ ‎6.本文标题中“我的邻居”四个字耐人寻味,请对此加以评析。(8分)‎ ‎【答案】 _①“邻居”只是针对人物的居住位置而言的称谓,不涉及人物的身份和地位。吴冠中是著名画家,而作者却只把他当作一个邻居,记述了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②这一视角有利于塑造作为普通人的吴冠中的形象,让读者了解到吴冠中作为公众人物之外的一面。标题中的这一称谓也表现出吴冠中与周围百姓的融洽,表现出他的人格魅力。__‎ 二、古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 11 -‎ 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回答7~9题。‎ 诸御己 楚庄王筑层台,延石千重,延壤百里,士有三月之粮者。大臣谏者七十二人,皆死矣。有诸御己者,违楚百里而耕,谓其耦(注:并肩耕作的人)曰:“吾将入见于王。”其耦曰:“以身乎?吾闻之,说人主者,皆闲暇之人也,然且至而死矣。今子特草茅之人耳。”诸御己曰:“若与子同耕,则比力也,至于说人主不与子比智矣。”委其耕而入见庄王,庄王谓之曰:“诸御己来,汝将谏邪?”诸御己曰:“君有义之用,有法之行。且己闻之,土负水者平,木负绳者正,君受谏者圣。君筑层台,延石千重,延壤百里;民之衅咎,血成于通涂,然且未敢谏也,己何敢谏乎?顾臣愚,窃闻昔者虞不用宫之奇而晋并之。陈不用子家羁而楚并之,曹不用僖负羁而宋并之,莱不用子猛而齐并之,吴不用子胥而越并之,秦人不用蹇叔之言而秦国危,桀杀关龙逢而汤得之,纣杀王子比干而武王得之,宣王杀杜伯而周室卑。此三天子,六诸侯皆不能尊贤用辩士之言,故身死而国亡。”遂趋而出,楚王遽而追之曰:“己子反矣,吾将用子之谏。先日说寡人者,其说也不足以动寡人之心,反危加诸寡人,故皆至而死;今子之说,足以动寡人之心,又不危加诸寡人,故吾将用子之谏。”明日令曰:“有能入谏者,吾将与为兄弟。”遂解层台而罢民,楚人歌之曰:“薪乎菜乎?无诸御己,讫无子乎?菜乎薪乎?无诸御己,讫无人乎!”‎ ‎(节选自刘向《说苑》)‎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延石千重,延壤百里 延:运来 B.委其耕而入见庄王 委:委托 C.窃闻昔者,虞不用宫之奇而晋并之 窃闻:私下听说 D.民之衅咎,血成于通涂 衅咎:遭受灾难 ‎【解析】 委:放弃。‎ ‎8.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诸御己敢于谏君的一组是(3分)( A )‎ ‎①今子特草茅之人耳 ②君有义之用,有法之行 ③然且未敢谏也,己何敢谏乎 ④有能入谏者,吾将与为兄弟 ⑤土负水者平,木负绳者正,君受谏者圣 ⑥违楚百里而耕 A.②③⑤      B.③④⑤‎ C.①②④ D.②⑤⑥‎ ‎【解析】 ①点明诸御己的身份;④楚王的观点;⑥诸御己对时政不满,以上不能说明他敢谏。‎ ‎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诸御己劝谏楚王,先设喻形象地说明君主纳谏的效果,然后引史阐明君主一意孤行、不纳谏的严重后果,说理深入浅出,并能把握时机,戛然而止,终于说服了楚王。‎ - 11 -‎ B.诸御己针对楚庄王筑高台劳民伤财的作为,挺身而出,将生死置之度外,面对楚庄王不卑不亢,并能掌握说理的分寸,说服了楚庄王,受到百姓的爱戴。‎ C.楚庄王开始并未把诸御己的进谏当回事,对此,诸御己抓住楚庄王的心理,欲擒故纵,先肯定楚庄王有好的德行,然后设喻援例,对比阐述纳谏与否的不同效果,达到劝谏的目的。‎ D.楚庄王筑高台劳民伤财,不听劝谏,一意孤行,诸御己采取与众不同的劝谏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点到为止,使楚庄王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罢建高台,利国利民。‎ ‎【解析】 没有欲擒故纵,没有先肯定楚庄王有好的德行。‎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与子同耕,则比力也,至于说人主不与子比智矣。(5分)‎ 译文:如果我和你一起耕地,那是比力气啊,至于劝谏君主,就不同你比智慧了。‎ ‎(2)今子之说,足以动寡人之心,又不危加诸寡人,故吾将用子之谏。(5分)‎ 译文:现在你的劝谏,足以打动寡人的心,而且又不拿脸色给寡人看,所以我将采纳你的意见。‎ ‎【参考译文】‎ 楚庄王建筑层台,运来的岩石有千斤重,从百里外运土,工役们要自备三个月的口粮。劝谏庄王停止这一工程的72位大臣,全都被处死了。有一个叫诸御己的人,离开楚都百里而耕,对和他一起并肩耕作的人说:“我要拜谒大王。”他的同伴说:“你自己去吗?我听说劝谏人主的都是悠闲的官员,而且都被国君杀掉了。而现在你只是乡野之人啊。”诸御己道:“如果我和你同耕,则是比力气啊;至于劝谏人主,就不同你比智慧了(意即:你的智慧比不上我)。”放下耕种,来拜见楚庄王。庄王对他说:“诸御己来劝谏我吗?”诸御己说:“君主有道义要用,有法度要实行。我听说,土受水淹则平,木受绳墨则直,人君受谏则圣明。现在大王建筑层台,运来的岩石有千斤重,从百里外运土,百姓遭灾,血流于道路,这样尚且未敢进谏,我怎么敢谏呢?只是臣愚昧,私下却也听说过去虞(春秋时小国名)不用宫之奇而晋并吞了虞,陈不用子家羁而楚并吞了陈,曹不用僖负羁而宋并吞了曹,莱不用子猛而齐并吞了莱,吴不用伍子胥而越并吞了吴,秦国不听从蹇叔的话而秦国陷于危境,夏桀王杀关龙逢而成汤得了天下,纣王杀王子比干而周武王得了天下,周宣王杀杜伯而周室衰微。这三天子、六诸侯都因为不能尊敬贤才、采用辩士的谏言,所以身死国亡。”诸御己说完就往外跑。楚庄王赶忙追他,说:“诸御己回来,我将采用你的意见。当初那些大臣劝谏的道理不足以打动寡人之心,反而拿脸色给寡人看,所以都被处死了;现在你的劝谏,足以打动寡人之心,而且又不拿脸色给寡人看,所以我将采纳你的意见。”第二天,楚庄王下令:“有能来劝谏的,我将与他结为兄弟。”于是撤销建筑层台的命令,让工役们回家。楚国百姓高兴得唱起歌来:“薪啊菜啊,没有诸御己就没有你啊;菜啊薪啊,没有诸御己就没有人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1~12题。‎ 和董传留别 - 11 -‎ 苏 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7分)( C )‎ A.“粗缯大布”指出友人董传的外貌特征,“囊空不办”指出他生活贫困。‎ B.董传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学业有成,气质才华自然横溢,高雅光彩。‎ C.董传厌恶了陪伴老儒烹瓠叶的日子,想和举子在槐花飘落大地的时候去游学。‎ D.“寻春马”暗用《登科后》的典故:“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解析】 “想和举子在槐花飘落大地的时候去游学”错,“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这两句是说董传的志向,不甘心过贫苦的日子,希望通过科举出人头地。老儒是指年老的学人。“烹瓠叶”是用典,《诗经·小雅·瓠叶》首章二句为“幡幡瓠叶,采之亨之”。瓠叶味苦,以瓠叶言其宴席上菜肴的粗陋和简约。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也就是举子应试的时间了,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 ‎12.诗歌尾联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9分)‎ ‎【答案】 _①意为友人董传定有金榜题名、春风得意之时,到时可以向世人夸耀:诏书上新写的如鸦的黑字上有自己的名字。②表达了作者对董传才华的肯定,寄寓了诗人的鼓励希冀之情。__‎ ‎【参考译文】‎ 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那“看花”的马,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 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俺的名字。‎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白部分。(6分)‎ ‎(1)俗话说“行行出状元”,每种专业各有其人才,用韩愈的《师说》中两句来形容最恰当:“_闻道有先后__,_术业有专攻__。”‎ ‎(2)诸葛亮用《出师表》向后主建议要广开言路,即“_诚宜开张圣听__”,有犯罪者或尽忠做事的人,应该交给有关部门处理,即“_付有司论其刑赏__”。‎ ‎(3)杜甫在《登高》中抒发了长年漂泊他乡的悲伤,即“_万里悲秋常作客__”,想要借酒浇愁,却无奈“_潦倒新停浊酒杯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 11 -‎ 甲骨文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我国迄今可见最早成体系的文字,甲骨文不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还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现存的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独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字体系________了下来,这对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意义重大。‎ ‎120年前,当爱国学者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时,中国正处于积贫积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大批甲骨被西方列强________,流亡海外。甲骨的发现、挖掘与研究浸透着一大批学者的血泪。120年后,中华民族实现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巨变,甲骨文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走向海外,成为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________”。(  )。今年正值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家博物馆举办了名为“________”的甲骨文文化展。一方面,通过“契文重光”“契文释史”“契于甲骨”三个单元近一百九十件甲骨、青铜、玉石实物构成的叙事链条,共同讲述那段甲骨被发现与发掘的惊世过往,重温甲骨文背后的商周文明,致敬甲骨学者们的卓越成就;另一方面,通过展览叙事,使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为人民群众所感悟,让文物“活”起来,让甲骨文成为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和构筑民族价值认同的重要载体。‎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C )‎ A.延续 横征暴敛 信使 证古泽今 B.保留 巧取豪夺 纽带 震古烁今 C.延续 巧取豪夺 信使 证古泽今 D.保留 横征暴敛 纽带 震古烁今 ‎【解析】 第一处,保留:保存不变。延续:照原来样子继续下去;延长下去。主语是“古文字体系”,它并非保存不变的,所以选“延续”较好,这里指延长下去,没有中断或消亡;第二处,巧取豪夺:旧时形容达官富豪谋取他人财物的手段。现指用各种方法谋取财物。横征暴敛:指向人民强行征收苛捐杂税,进行残酷剥削。联系上文是形容“西方列强”,应选“巧取豪夺”;第三处,信使,奉派担任使命或传达消息、递送书信的人。纽带:指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文中加上引号,表特殊意义,联系上文,“甲骨文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走向海外,成为世界了解中华文明”,强调甲骨文向世界传递中华文明,应选“信使”;第四处,证古泽今:指见证古代、泽被今世。震古烁今:震动古人,显耀当世,形容事业或功绩伟大。联系下文,形容的是“甲骨文文化展”,且甲骨文作为文字,是真实可信的历史证明,应选“证古泽今”。故选C。‎ ‎1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D )‎ A.这片片甲骨,是中国近代史的变迁的见证,也昭示着中华民族未来的辉煌 B.由这片片甲骨,中国近代史的变迁得以见证,中华民族未来的辉煌也被昭示 C.中国近代史的变迁和中华民族未来的辉煌都在这片片甲骨中得以彰显 D.这片片甲骨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变迁,也昭示着中华民族未来的辉煌 ‎【解析】 联系上文,“甲骨文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走向海外”,主语是“甲骨文”‎ - 11 -‎ ‎,根据主语保持一致原则,排除BC;从句式结构保持对称角度,“是中国近代史的变迁的见证”是判断句,“也昭示着中华民族未来的辉煌”是动宾结构,前后两句句式不协调,排除A项。故选D。‎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D )‎ A.展览叙事为了让文物“活”起来,把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给人民群众感悟 B.通过让文物“活”起来的展览叙事,使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为人民群众所感悟 C.为了使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为人民群众所感知,让文物“活”起来,通过展览叙事 D.展览叙事让文物“活”起来,使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为人民群众所感知 ‎【解析】 A项,“把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给人民群众感悟”错,“文化基因”与“感悟”搭配不当,故排除;B项,“通过让文物‘活’起来的展览叙事,使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为人民群众所感悟”,两个分句都是介词短语,介词短语不能充当主语,该句缺少主语,故排除;C项,“为了使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为人民群众所感知,让文物‘活’起来,通过展览叙事”,三个分句都是介词短语,介词短语不能充当主语,该句缺少主语,故排除。故选D。‎ ‎17.下面是某市“汽车消费节”举办方案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5分)‎ ‎【答案】 _某市汽车消费节将于5月5—8日在国博中心举办,届时将举行有文艺表演的开幕式、本年力度最大的品牌促销、有嘉宾出席的汽车文化论坛等活动,最后还有抽汽车的抽奖活动。__‎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花草是有记忆的,__①__。虽说花草的生命很短,从春到秋,但它们把春秋一世的记忆藏进了种子,一代又一代传下去。花草就这样记住了时间。树也是有记忆的,它能记住更长时间的变化。树的生命记忆不仅有春有秋,还有一年又一年的岁月。春天发芽,秋天结果,然后脱下满树的黄叶,这记忆能让我们看到。可是,__②__,植物学家看到这一圈圈的树纹,就知道,哪年__③__,哪年遇涝逢旱。‎ ‎【答案】 _①它能记得季节的变化(它能记住较短时间的变化)__②我们没看到的记忆是树干里的年轮__③风调雨顺__‎ - 11 -‎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下面是四十年来,不同时期青年的流行语:‎ ‎(1)敢喝头啖汤——“头啖汤”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民俗语言,指煮出来的第一口汤。青年一代率先探索和尝试,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 ‎(2)从我做起——1979年清华学子率先喊出这一口号,成为人民群众特别是当时青年发愤图强,努力学习与工作的最强音。‎ ‎(3)网民——注重艺术性、创造性的新型网络平台,成为引导青少年兴趣发展的新领地,带动中国进入新的发展环境。‎ ‎(4)创客——近年来青年流行语,具有创新理念、自主创业的年轻人,努力实现个人梦想、创造个人价值。‎ ‎(5)志愿服务——青年一代回馈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由此带动全国更多的青少年在爱心奉献、助人为乐中形成健康的价值观。‎ ‎(6)世界范——百年探索,40年铺垫,如今的青年越来越自信、自豪,越来越有国际思维、国际视野。‎ 个人发展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读了上面材料,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感知时代律动,争做新时代的青年”为主题,写一篇升国旗仪式上的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向】本篇作文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前,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白材料蕴含的道理。然后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构思。材料提供了四十年来,不同时期青年的六个流行语:敢喝头啖汤、从我做起、网民、创客、志愿服务、世界范,并分别阐释了这六个流行语的内涵。然后要求考生结合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读了上面词语的感触和思考,以“感知时代律动,争做新时代的青年”为主题,写一篇升国旗仪式上的发言稿。仔细审理,明确要求:(1)材料背景:改革开放四十年,新时代再出发。(2)材料作用:引发考生思考个人发展与时代发展的关系。(3)写作情景或写作模式:升国旗仪式上的发言稿。(4)写作重心:我(作为新时代青年的写作者本人)或者我们与新时代的关系。写作时,结合前面不同时期青年的六个流行语,有侧重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写作时,还要注意演讲稿的要求。考生可以在回顾不同时期青年流行语的基础上,重点论述新时代的青年如何在感知时代律动的基础上走向世界的中心,尤其是对新时代的律动有充分的揭示、呈现,要充分运用题目提供的写作材料,结构要清晰,表达要流畅。‎ ‎【佳作赏读】‎ 走向世界中心,勇做新时代弄潮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 11 -‎ 大家好!‎ 很荣幸能站在这神圣庄严的国旗下演讲。古老的中国,我们的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辛苦经营,终迎来今日繁华似锦、胜世如画的新时代。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而我们新青年也应有新的作为。走向世界中心,勇做新时代弄潮儿应是我们的选择。‎ 回溯过去,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无论是疾风卷席下的近代,抑或改革开放以来40个春秋冬夏,青年始终都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始终屹立于时代最前端。从改革开放初期“头啖汤”的出场而创造中国经济发展奇迹。到“从我做起”,激励发奋图强,从“网民”“创客”兴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再到“志愿服务”传递互助奉献的正能量。无论到了哪个国度,哪个时代,社会永远都缺少不了将个人发展与时代相连的青年群体。如今,亦然。‎ 展望今朝,只待指点江山、激扬自信。新时代的到来,正是我们新青年引领新发展的契机。百年探索,40年铺垫,如今的中国,历经4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洗礼,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无不彰显一个日益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雍容华贵的大国气度,时代为我们提供契机,时代为我们提供可能。我们新一代新青年站在前代人的肩膀,拥有眺望全球的世界视野,理应昂首阔步,抬头挺胸地随祖国走向世界中央,传扬中国文化、中国自信与中国的新青年风范!‎ 那个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代过去了,那个只能看人脸色,“弱国无外交”的时代过去了。如今,无数“新青年”正走向世界中心,展现中国风范。君不见青年科学家颜宁潜心研究,使中国结构生物学领跑世界;君不见中国青年发起的“ofo”、摩拜为全球绿色出行提供服务,这些都是新时代青年的中国自豪,都是当之无愧的新时代青年风范!‎ 老师、同学们,迟子建先生曾说:“生活不是上帝的诗篇,而是凡人的欢喜与眼泪。”中国的发展,正是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勠力同心、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的结果。如今,时代的浪潮已涌之我们的面前,我们是新时代的接班人,惟愿大家从现在做起,勇做新时代弄潮儿,包容自信,兼具国际视野,带着中国自信、中国自豪向世界中心迈进,终有一日,祖国将以你为荣!‎ 藉此纪念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在此祝愿祖国如大鹏展翅,直破云霄!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 11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