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选读练习:素质升级检测3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选读练习:素质升级检测3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第三课素质升级检测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迄今为止,在一些从事历史研究的学者中还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即史学论著必须正襟危坐、不苟言笑,似乎只有板着面孔说教,才能显示其学问的严肃和高深。新时代,史学要进一步发展,更好发挥社会功能,需要破除这一认识误区。‎ 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著作,之所以拥有超越时空的魅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文笔朴素自然、简洁流畅、清新活泼,既可作为史学经典研读,又可作为美文经典欣赏。马克思、恩格斯对许多问题的深刻理论分析,都是通过优美的文笔来表述的。‎ 古往今来,喜读司马迁《史记》的人数不胜数,原因何在?因为司马迁运用史料独具匠心,善于“择其言尤雅者”,将论断融于史料之中,夹叙夹议。鲁迅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指其是史学经典,“无韵之《离骚》”指其是美文经典。‎ 清代学者姚鼐曾指出:“余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他如此强调义理、考证、文章相济,说明文章在治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对此说加以引申,“夫史所载者事也,事必藉文而传,故良史莫不工文”“史之赖于文也,犹衣之需乎采,食之需乎味也”。其意是说,史以载事,史以文传,有作为的史学家没有不花力气“工文”的。‎ 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磨炼出好文笔,这是历代史学家必备的基本功,当代史学工作者也不能例外。怎样才能具备这种基本功呢?梁启超认为要“多读、少作、多改”。多读,就是要不厌其多地研读前人和时人的史学美文经典。少作,就是要树立精品意识,呕心沥血,写一篇是一篇,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不滥竽充数。多改,就是要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反复修改。同时,梁启超作为文学家,对于“文采”的理解也很值得我们借鉴。他认为,文采最重要的要素是“简洁”和“飞动”。简洁,就是文章要精益求精。他强调,评论一篇文章的优劣,首先“要看可删的有多少”,定稿要做到“篇无剩句,句无剩字”。这种要求,应该成为史学工作者的写作箴言。飞动,就是文章的语言要感人。他认为,要把历史文章写得生动感人,“使看的人要哭便哭,要笑便笑”,充满吸引力和感染力。‎ 对于文章简洁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在《学习司马光编写〈通鉴〉的精神——跋〈宋司马光通鉴稿〉》中也有深刻的论述:“近人好为长文,喜写厚书,其实文不在长,书亦不在厚,只要有内容就行。当然,如果非长不能尽其意,非厚不能毕其词,我们也不反对长文和厚书,但故意拉长、加厚,就大可不必。”因此,他提倡史学工作者“‎ - 11 -‎ 学习司马光从两屋稿子中提炼出一部《通鉴》的办法”,强调“叙事则提要钩元,行文则删繁就简,疏而不漏,简而扼要。言必有据,没有空话;事皆可征,没有臆说;文字精练,没有费辞”。这些论述,对于当下史学工作者“工文”是很有针对性的。‎ ‎(摘编自田居俭《良史莫不工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著作魅力无穷,皆因其朴素自然、简洁流畅、清新活泼。‎ B.喜读《史记》的人数不胜数,所以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文章若能好好运用,就能与义理、考证相辅相成;否则,就可能会互相妨害。‎ D.翦伯赞对待文章长短、书本薄厚的态度颇为客观,同时强调要向司马光学习。‎ ‎【解析】 A项以偏概全,“皆因”二字错误,原文说的是“一个重要原因”。B项强加因果,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并非因为读它的人数不胜数,而是因为司马迁运用史料独具匠心,善于“择其言尤雅者”,将论断融于史料之中,夹叙夹议,使其既成了史学经典,又成了美文经典。C项曲解文意,原文说“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指的是义理、考证、文章这三者若好好运用,则可相辅相成,而不是说只要文章用好了,就可以跟义理、考证相辅相成。故选D。‎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文章的论证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证结构清晰。‎ B.文章用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著作和《史记》论证文学性对史学论著的重要性。‎ C.文章借用梁启超“多读、少作、多改”之论,为当代史学工作者提供了借鉴办法。‎ D.文章对史学论著的简洁性有深刻的论述,提出叙事要提要钩元,行文应删繁就简。‎ ‎【解析】 D项张冠李戴,“叙事要提要钩元,行文应删繁就简”是翦伯赞提出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史学论著要流芳百世,欲有所作为的新时代史学工作者需把“工文”作为首要必修课。‎ B.破除了“史学论著不需注重文学性”这一认识误区,史学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 C.章学诚认为“事必藉文而传,故良史莫不工文”,他把“文”当成史学家的评价标准之一。‎ D.新时代的史学工作者要“工文”,就要在语言的优美、简洁、感人等方面下功夫。‎ ‎【解析】 A项无中生有,“首要必修课”在文中没有体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邓稼先:埋名戈壁28年 黄小坚 在中国西北罗布泊戈壁深处的核试验现场,活跃着一位不为外界所知的年轻指挥员的身影。直到他因公殉职后,人们才知道他的真名实姓——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 11 -‎ 邓稼先是安徽怀宁人,生于1924年6月25日,4岁时随家人迁往北平。“七七事变”后,为避战乱,他随姐姐辗转来到昆明,1941年考上了西南联大物理系。1945年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昆明文正中学、培文中学和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1948年夏,怀着“今后国家建设需要人才”的理念,邓稼先考取了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1950年,邓稼先年仅26岁就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被人们称为“娃娃博士”。获取学位后的第九天,他便毅然登轮回国,进入钱三强主持的中科院近代物理所担任研究员,与于敏等人一道开创性地开展了对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1958年10月,他和一大批科学家被调去研究原子弹。到了北京郊区一片阳光普照的高粱地后,隐姓埋名,突然从中国的大地上“消失”了。‎ 起初,他们准备接受苏联专家的培训,但不久,苏联撕毁协议、撤走专家,邓稼先只好率领着28位平均年龄只有23岁的新毕业的大学生,开始了向神秘的原子王国的艰难跋涉。‎ 作为核武器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和中国原子弹理论设计的总负责人,他一方面办起“原子理论扫盲班”,亲自讲课、辅导并组织翻译、学习外文资料,一方面思考原子弹研制的主攻方向。‎ 他正确地选定了中子物理、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下的物质性质三个方面作为主攻方向并运用算盘这样简单的工具进行繁重的数学计算。在原子弹总体力学的计算中,有个参数即原子弹爆炸时内部所要达到的大气压的数值对探索原子弹原理有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为此,邓稼先带领他领导的一班青年人夜以继日地轮班进行紧张的计算,用特性线法得出了与苏联专家结论完全不同的突破性结论。该结论最终被从苏联回国的物理学家周光召从物理学的角度科学地加以证实,从而成为指导原子弹研制的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关键性理论成果。‎ 研制原子弹成功后,从1965年起,邓稼先又奉命率原班人马与从原子能所调入的于敏率领的研究队伍合作,开始了氢弹理论设计任务,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提交了被外国人称为“邓——于方案”的突破氢弹原理的方案,使中国的氢弹研制工作迅速向前推进并取得爆炸理论的成功。‎ 邓稼先在大漠深处风餐露宿,艰辛地度过了整整10年的单身汉生活。工作中,他总是不顾个人安危。从第一次核试验起,他就形成了亲临第一线的工作模式。1979年,在一次航弹试验时,因降落伞破裂,原子弹从高空坠落地上。为了避免毁灭性的后果,他竟冒着生命危险一个人抢上前去,抱起摔破的原子弹碎片仔细检验,由此受到致命的核辐射伤害。尽管如此,他仍然继续带病工作,直到1985年才因癌症而被强行安排住院治疗。病榻上,他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弥留之际,他还用生命的智慧和最后一丝力气,与于敏合著了一份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向祖国献上了一片赤诚。‎ 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转了一小圈,表示自己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 - 11 -‎ 邓稼先逝世后,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曾特地撰文悼念他这位相交半个多世纪的挚友:“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CE )‎ A.1950年,年仅26岁的邓稼先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想到“国家建设需要人才”,在获取学位后的第九天,他便毅然登轮回国。‎ B.在研究原子弹之初,邓稼先就本着独立自主的原则,经过28年艰苦努力的科研攻关,终于研制成功原子弹。‎ C.在原子弹的研制中,邓稼先的主攻选择正确,研究结论被从苏联回国的物理学家周光召从物理的角度科学地加以证实。‎ D.研制原子弹成功后,邓稼先提交了突破氢弹原理的方案,使中国的氢弹研制工作迅速向前推进并取得爆炸成功。‎ E.本文通过记述“两弹元勋”邓稼先在研制两弹过程中的艰苦卓绝的攻关事迹,为我们再现了一位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老一辈科学家的形象。‎ ‎【解析】 A项,“国家建设需要人才”的动机反映在1948年去求学的阶段,用在此处不合文意。B项,“之初就独立自主”“28年”错误,原文说“起初,他们准备接受苏联专家的培训”;不是“经过28年”,而是“28位大学生”。D项,以偏概全。提交的方案是邓稼先率领的人马与于敏的研究队伍合作的结果。‎ ‎5.邓稼先开始研究原子弹时面对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7分)‎ ‎【答案】 _①苏联撕毁协议、撤走专家。邓稼先办“原子理论扫盲班”,亲自讲课、辅导并组织翻译、学习外文资料。②没有先进的计算设备。邓稼先带领他领导的一班青年人,运用算盘这样简单的工具,夜以继日地轮班进行相关的繁重的数学计算。③生活条件艰苦。__‎ ‎6.回国后,邓稼先做了哪些创造性的研究工作?(8分)‎ ‎【答案】 _①在没有专家指导的情况下白手起家,与于敏等人一道,从基础培训做起,开创性地展开对原子物理的研究。②用特性线法得出了与苏联专家结论完全不同的突破性结论,成为指导原子弹研制的关键性成果。③提交了被外国人称为“邓于方案”的突破氢弹原理的方案,使中国的氢弹研制工作迅速推进。__‎ 二、古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骆钟麟,字挺生,浙江临安人。顺治四年进士副榜,授安吉学正。十六年,迁陕西盩厔[注]知县。为政先教化,春秋大会明伦堂,进诸生迪以仁义忠信之道。朔望诣里社讲演,访耆年有德、孝弟著闻者,见与钧礼,岁时劳以粟肉。立学社,择民间子弟授以小学 - 11 -‎ ‎、孝经。饬保伍,修社仓。莅狱明决,所案治即势豪居间莫能夺,人畏而爱之。县城去渭不十里,钟麟行河畔,知水势将南浸,议自览家寨迤东开复故道,众难之。康熙元年夏,大雨,渭南溢,且及城,斋沐临祷,自跪水中,幸雨止,水顿减,徙而北流者数里。兼摄兴平鄠两县兴平豪右分为部党前令不能治廉得其状收案以法奏最内迁北城兵马司指挥复出为西安府同知八年,擢江南常州知府。常州、县赋重,科条繁多,吏缘为奸。钟麟立法钩稽清逋,吏受成事而已。属邑岁例馈漕羡三千金,钟麟曰:“利若金,如吾民何?”峻却之。诸漕卒咸敛手奉法。初,钟麟在盩厔以师礼数造李颙庐,至是创延陵书院,迎颙讲学,率僚属及荐绅学士北面听。问为学之要,颙曰:“天下之治乱在人心,人心之邪正在学术。人心正,风俗移,治道毕矣。”钟麟书其言,终身诵之。已而江阴、靖江、无锡诸有司争礼致颙,颙为发明性善之旨,格物致知之说,士林蒸蒸向风,吏治亦和。九年,大水,发仓廪,劝富人出粟赈,民无荒亡。十年夏,大旱,葛衣草履,步祷不应,言知府不德累民,涕泣并下。寻丁母忧,士民乞留,不可。既归,连遭父丧,以毁卒。郡人论贤有司知治体必首推钟麟。‎ ‎(节选自《清史稿·骆钟麟传》)‎ 注:盩厔(zhōu zhì):今陕西省周至县。‎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兼摄兴平鄠两县/兴平豪右分为部党/前令不能治廉/得其状/收案以法奏最/内迁北城兵马司指挥/复出为西安府同知/‎ B.兼摄兴平鄠两县/兴平豪右分为部党/前令不能治/廉得其状/收案以法奏最/内迁北城兵马司指挥/复出为西安府同知/‎ C.兼摄兴平鄠两县/兴平豪右分为部党/前令不能治廉/得其状/收案以法/奏最/内迁北城兵马司指挥/复出为西安府同知/‎ D.兼摄兴平鄠两县/兴平豪右分为部党/前令不能治/廉得其状/收案以法/奏最/内迁北城兵马司指挥/复出为西安府同知 ‎【解析】 兼摄兴平、鄠两县,兴平豪右分为部党,前令不能治,廉得其状,收案以法。奏最,内迁北城兵马司指挥,复出为西安府同知。‎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朔望,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农历以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一月的长度。‎ B孝弟,即孝悌,指孝敬父母、关爱兄弟,是儒家倡导并恪守的传统伦理道德。‎ C.小学,是隋唐后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的总称,有别于教授修身、治人之道的大学。‎ D.斋沐,即斋戒和沐浴,古人参与祭祀、外交等重大活动前,洁身净心,以示虔诚庄敬。‎ ‎【解析】 悌,敬爱兄长。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骆钟麟重视教化,礼遇乡贤。担任盩厔知县时,他以仁义忠信教导诸生,走访乡里宣传教化;拜访德高望重的老者和以孝悌闻名的人,并以平等之礼相待。‎ - 11 -‎ B.骆钟麟施政惠民,为官清廉。常州州县赋税苛重,条目繁多,他订立法度,清查账目,使官吏们再不能作奸渔利;在他的垂范影响下,漕卒们都收手守法。‎ C.骆钟麟崇敬鸿儒,重视学术。在盩厔任上,他对当世大儒李颙以师礼相待,多次亲往拜谒,并创办延陵书院,邀他讲学,在李颙影响下,士林吏治为之改观。‎ D.骆钟麟关爱百姓,积极赈灾。渭水泛滥,他跪水祈祷;常州洪水时,他开仓赈济,劝富人捐粟赈灾,使百姓不致流离失所;大旱之际,他自责知府失德,连累百姓。‎ ‎【解析】 骆钟麟“创办延陵书院”是在他任常州知府时。‎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莅狱明决,所案治即势豪居间莫能夺,人畏而爱之。‎ 译文:(骆钟麟)亲临监狱明察决断,所查办的案件即使权势豪族居中调解也不能改变(判决),人们既畏惧又敬爱他。‎ ‎(2)属邑岁例馈漕羡三千金,钟麟曰:“利若金,如吾民何?”‎ 译文:下属地方按每年惯例馈赠三千两漕费余银,骆钟麟说:“从这些钱中获利,百姓该怎么办呢?”‎ ‎【参考译文】‎ 骆钟麟,字挺生,是浙江临安人。顺治四年考中进士,名列副榜,被授予安吉学正。顺治十六年,升任陕西盩厔知县。他治理地方以教化为先,春秋时节在明伦堂会集众生员,以仁义忠信之道启迪劝勉他们。每月初一、十五到乡里讲解,拜访那些德高望重的老者和以孝悌闻名的人,以平等之礼对待他们,每年定时置办米肉慰劳他们。创立学社,挑选民间子弟,教授他们“小学”和《孝经》。整饬保伍制度,修缮社仓。(骆钟麟)亲临监狱明察决断,所查办的案件即使权势豪族居中调解也不能改变(判决),人们既畏惧又敬爱他。县城距离渭水不足十里,骆钟麟巡查河岸,知道水势将会向南泛滥,商议从览家寨向东重新开挖旧有河道,众人认为这事很难。康熙元年夏天,下起大雨,渭水向南溢出,将到城垣,骆钟麟斋戒沐浴,亲临祈祷,跪在水中,幸而大雨停止,水势顿减,转而向北流淌数里。兼任代理兴平、鄠两县的县令,兴平县世家富豪分结朋党,之前的县令不能整顿,骆钟麟访查获得他们结党的情况,对他们依法拘捕查办。政绩上报为优等,调回京城任北城兵马司指挥,又外任为西安府同知。康熙八年,升任江南常州知府。常州州县赋税苛重,条目繁多,官吏们借此作奸渔利。骆钟麟订立法度,查考账目,清理拖欠,小吏只是接收安排办事罢了。下属地方按每年惯例馈赠漕费余银三千两,骆钟麟说:“从这些钱中获利,百姓该怎么办呢?”态度严厉地退还了这些钱。那些漕运士卒全都从此收手守法。起初,骆钟麟在盩厔曾以对待老师的礼数多次造访李颙的家,至此创办了延陵书院,迎接李颙前来讲学,率领下属和缙绅学士面北听讲。询问治学的要诀,李颙说:“天下的治乱在于人心,人心的邪正在于学术。人心正派,风俗向好,治国的方针就具备了。”骆钟麟写下了这些话,终身诵读。不久江阴、靖江、无锡等地官员争相礼遇招揽李颙,李颙为他们阐明性善的宗旨 - 11 -‎ ‎、格物致知的学说,文人士大夫都很仰慕他,吏治也越来越和顺。康熙九年,发生洪水灾害,骆钟麟打开谷仓,劝富人拿出粟米赈灾,百姓没有流离失所的。康熙十年夏,大旱,骆钟麟穿葛衣草鞋,徒步祷告(秋雨),没有应验,他自言知府不修德行连累百姓,为之痛哭流涕。不久遭逢母丧离职,士民乞求留任,(朝廷)不同意。归家之后,又接连遭逢父丧,因过度哀伤而死。郡里人议论通晓治理之道的贤能官吏一定首先推举骆钟麟。‎ ‎(二)古代诗歌阅读(1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初发太城留别田父 范成大 秋苗五月未入土,行人欲行心更苦。‎ 路逢田翁有好语,竞说宿来三尺雨。‎ 行人虽去亦伸眉,翁皆好住莫相思。‎ 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 注:诗人题注:西蜀夏旱,未行前数日连得雨,父老云:“今岁又熟矣!”太城:成都。社,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7分)( C )‎ A.第一联写诗人将要远行,与田父离别难舍之情,也突出为秋苗未栽种而忧苦。‎ B.第四句中的“竞”字,写出田翁们争着告诉诗人昨晚下了一场大雨的喜悦。‎ C.第五、六句写诗人的高兴及原因:田翁们不必再为收成愁虑,可以安心生活了。‎ D.全诗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农事和农民生活的深切关心之情。‎ ‎【解析】 “莫相思”是“不要挂念我”。‎ ‎12.请赏析最后一联“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的精妙之处。(9分)‎ ‎【答案】 _这一联,运用虚实结合(或想象)的艺术手法,实写当时的满野潺潺流动的沟渠水,虚写秋社时人们杀鸡宰猪祭祀神灵,庆祝丰收,表达诗人对成都人们的真诚而美好的祝愿。(“流渠汤汤声满野”是实写当时的满野潺潺流动的沟渠水,“今年醉饱鸡豚社”是虚写秋社时人们杀鸡宰猪祭祀神灵,庆祝丰收的情景。也可把这两句都当成诗人的想象,对田野情景和未来丰收景象的想象。这虚写之景是诗人的美好祝愿。)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国家领导人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了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国家领导人强调,庄子说过“_且夫水之积也不厚__,_则其负大舟也无力__”(《逍遥游》),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 - 11 -‎ ‎(2)苏轼《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_寄蜉蝣于天地__,_渺沧海之一粟__”。‎ ‎(3)《岳阳楼记》中,“_政通人和__,_百废具兴__”两句写出滕子京治理巴陵郡的卓越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________。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________找到“桃花源”。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陶渊明在归隐前也不是没有参与过政治,读书人谁不想建功立业?他一上任就在自己从政的小舞台上________地搞改革,却引来了上级监察和考核官员政绩的官吏来找麻烦。陶渊明大怒:“我安能为五斗米折腰?”连夜罢官而去。从此,他就这样一直在乡下读书、思考、种地。终于在他弃彭泽令回家16年后的57岁时写成________的《桃花源记》。陶渊明不是政治家,却勾勒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去追求;他不是专门的游记作家,却描绘了一幅最美的山水图,让人们不断地去寻找;他不是专门的哲学家,却给出了人生智慧,设计了一种最好的心态,让人们得到解脱。如果真要说专业的话,陶渊明只是一个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派,用美来净化人们的心灵。(  )‎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B )‎ A.空中楼阁 顺藤摸瓜 大张旗鼓 脍炙人口 B.海市蜃楼 按图索骥 大刀阔斧 脍炙人口 C.海市蜃楼 顺藤摸瓜 大张旗鼓 喜闻乐见 D.空中楼阁 按图索骥 大刀阔斧 喜闻乐见 ‎【解析】 第一空:“空中楼阁”:多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事物。结合语境“幻化出的”,该用“海市蜃楼”,排除A、D。第二空:“按图索骥”:指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线索寻找,也比喻办事机械、死板;“顺藤摸瓜”:比喻沿着发现的线索追究根底。结合语境“找到‘桃花源’”,该用“按图索骥”,排除C。第三空:“大张旗鼓”:比喻声势和规模很大;“大刀阔斧”:比喻办事果断而有魄力。结合语境“搞改革”,此处该用“大刀阔斧”。第四空:“脍炙人口”:指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喜闻乐见”:指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结合语境写成的《桃花源记》此处该用“脍炙人口”。‎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D )‎ A.人们把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 B.人们从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中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 C.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不同的人对理想家园的理解认知。‎ D.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 - 11 -‎ ‎【解析】 画线句主客颠倒,主语应是“不同的‘桃花源’”,客体应是“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A、B两项主客体颠倒,C项第二个“不同的”语序不当。‎ ‎1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D )‎ A.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种山水布景、一个社会模式、一种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B.中外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出一个从来没有的社会模式、山水布景、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C.中外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出一种从来没有的山水布景、社会模式、人生哲学,在后人心中深深地植根。‎ D.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个社会模式、一种山水布景、一种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解析】 与前文“政治家”“游记作家”“哲学家”对应应选“一个社会模式、一种山水布景、一种人生哲学”,排除A、C两项;“创造”与“从来没有”的重复,故排除B项。‎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5分)‎ 在网络社交中,__①__。从接受者方面说,解读文字容易对信息发送者的语气、态度产生理解偏差,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而表情图像通过视觉化传达,传播效果事半功倍,__②__,图文搭配的形式会让信息的准确度和可接受度更加凸显。而且,使用过程中表情符号的下载、存储、发送都比文字简单快捷,__③__。‎ ‎【答案】 _①网络表情符号(图像)比文字更有优势__②如果再辅以文字表述__③大大提高了传播频次和效率__‎ ‎18.请把如图的中美贸易战的相关情况写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6分)‎ ‎【答案】 _中美贸易战由美国主动挑战中国被迫应战,中美的应对措施分别是“开放国门,一带一路”“树立壁垒,勒索盟友”;贸易战的应对后果是中国得道多助,美国失道寡助;贸易战的解决之道是合作共赢。__‎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漫画《乌鸦喝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 11 -‎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向】 (1)勇于创新,打造前无古人的新生活。‎ ‎《伊索寓言》里有只乌鸦通过向瓶子里扔石子提高水位来喝水,这只乌鸦确实聪明可爱。这里的乌鸦丢掉老方法,用吸管喝水,不按套路出牌,勇于创新,同样值得肯定。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勇于创新,才能打破旧的束缚,打造出前无古人的新生活。‎ ‎(2)广开思路,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向瓶子里扔石子,通过提高水位来喝水,这是一种方法。把吸管伸进瓶子,通过吸管喝水,这也是一种方法。脚下自有千条道,条条大路通罗马。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不限于一种,我们突破思维定势,广开思路,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3)虚心学习,才能跟上时代不落伍。‎ 那只自以为是的乌鸦见对方用吸管喝水,立即作出批评,自己落在时代后却不自知。其实,他向对方问问情况,听听对方的解释,就不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人要虚心学习,不断了解新情况,接触新事物,用新知识充实自己,才能避免固步自封,不做时代落伍者。‎ ‎【佳作赏读】‎ 创新方能大有前途 ‎《伊索寓言》里有则乌鸦喝水的故事,那只乌鸦通过向瓶子里扔石子提高水位来喝水,确实聪明可爱。而漫画里的这只乌鸦丢掉老方法,用吸管喝水,不按套路出牌,勇于创新,更值得肯定。‎ 何为创新?创新就是运用已知的信息和条件,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有价值的新思想、新事物。宋朝书法家米芾吸取各家之长,扬长避短,从他人的勒字、排字、描字、画字到自己的“刷字”,这是艺术的创新。屠呦呦带领她的团队,从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民间方药入手,历经380多次失败,终于发现青蒿素,在古老的中医里闯出了一条新路,这是科学的创新。‎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法宝。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国家就趋于衰亡。清王朝闭关锁国,以大国自居,不图创新,终被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国门,以至丧权辱国。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革故鼎新,破旧立新,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胡庆余堂的制胶车间从只有37万元的中药作坊发展到资产规模比当初整整放大了4 000多倍的青春宝集团,就是明证。‎ - 11 -‎ 创新是开辟新生活的主要途径。创新包含着万物的萌芽,它培育了生命和思想,正如树木的花和果。脚下自有千条道,条条大路通罗马。突破思维定势,广开思路,勇于创新,才能打破旧的束缚,打造出前无古人的新生活。但是现实中总有一些人像漫画中的另一只乌鸦那样,永远只知按套路出牌,不敢越雷池一步。我们需要各种套路和模式,它可以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借鉴,但是不能模式化,模式化是创新思维的天敌。‎ 近年来,在城市建设中“复制”国内外地标性建筑的建筑层出不穷,神州大地上各种“世界著名建筑”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从国内的天安门、故宫、天坛到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白金汉宫等世界著名建筑,都可以在中国的大地上寻找到它们的“孪生兄弟”,以致有国外记者嘲讽道:“在中国一下午,逛遍巴黎、威尼斯。”‎ 历史需要扬弃,艺术需要借鉴,但是借鉴不是简单模仿。古猿们懂得模仿,但模仿毕竟只是一种较低级的反射行为,无法从蛮荒中开拓出文明。模仿仅仅可以让当下之前的文明得到延续,创新方能使当下之后的文明得以诞生。‎ 齐白石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模仿是没有出路的,创新方能大有前途。‎ ‎【名师点评】 本文观点鲜明、说理充分、材料丰富、论证手法多样,是一篇成功的考场议论文。文章先简述漫画内容,提出话题,然后按照“什么是创新——创新的意义——创新与模仿的关系”这一思路展开阐述,层次清晰,层层深入。书法家米芾的“刷字”,材料新鲜,屠呦呦研制抗疟新药品,青春宝集团的发展,城市建设中“复制”现象,这些材料取之于当下,新鲜而不陈旧,有时代感。正反对比,观点鲜明,清王朝不图创新与改革开放进行对比,突出创新的意义。‎ - 11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