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选读练习:素质升级检测2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选读练习:素质升级检测2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第二课素质升级检测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古代经典中,《周易》产生的历史渊源至为悠久,可追溯至传说中的伏羲时期。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周易》由原始的八卦符号演变为六十四卦,直到西周初期卦辞、爻辞才编定完成。《周易》经文的形式和内容确定之后,其象征意蕴与卜筮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凸显,同时也逐渐渗透和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道德文化观念,但尚未形成一定的体系。真正促使《周易》从占筮之书转为义理之学,从趋向巫术占卜功用转向探讨伦理教化功能的,则是《易传》(十翼)的出现,这也标志着《周易》经典最终完成。从汉代开始《周易》被尊崇为群经之首,是有其内在、深刻的理论与现实依据的。‎ 汉代天人之学的繁盛提高了《周易》经典的历史地位,对于后世统治者政治与文化策略的操作极具示范意义。特别是从唐代开始,《周易》为“六经”之首的地位从未受到任何挑战。随着儒家经典范围不断拓展和扩大,从“七经”“九经”“十二经”,再到“十三经”的最终形成,《周易》便自然从“六经”之首转而升擢为群经之首。‎ ‎《周易》及易学的思想体系兼具儒道互补包容的格局,对后来儒道两家将其作为自身的经典并屡屡援《易》立说有着直接的影响。自不待言,《周易》在汉代位列儒家经典之首,取得了文化和政治上的权威地位,魏伯阳以《易》说丹,王弼以老解《易》,又进一步强化了《周易》在后世道家、道教中的经典性质。对于《周易》在中国思想史上极具兼容并包之思想特色,《四库全书总目》指出:“《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总目》的立场,旨在批评历史上援《易》立论的现象有损于《周易》作为儒家经典的本来面目。但是,“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周易》在儒道两家发展的历史脉络中也获得了相应于典范意义的影响力,已经深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总目》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周易》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地位根深蒂固的重要事实。‎ ‎《周易》有着最为悠久的成书史、传播史,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长河中,随时随地可见《周易》及易学思想泛起的层层涟漪。值得注意的是,在《四库全书》所收经、史、子、集四部文献中,《周易》位于经部之首,相较于经部其他类文献,《易》类文献数目最多,这应是《周易》处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的绝佳范例。不仅如此,《周易》被儒家奉为群经之首,也被道家尊为“三玄”之冠,又曾为佛教众多高僧大德所倚重和阐扬,更足以说明《周易》自身内含的天道与人事之诠释方向的延展性和丰富性。‎ ‎《周易》“综合百家,超越百家”‎ - 11 -‎ ‎,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享有远远高于其他经典、其他学术的尊崇地位。如果立足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演变,我们对“《易》为之原”及《周易》在其中所发挥的引领作用与体现的包容意义,或许会有新的体认。‎ ‎(摘自2018年04月14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周易》在所有中国古代经典中,产生的历史渊源最为悠久,据《史记》载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伏羲时期。‎ B.《周易》作为经典最终完成的标志,是它从占筮之书转为义理之学,从趋向巫术占卜功用转向探讨伦理教化功能。‎ C.儒道两家将《周易》作为自身经典并常常援《易》立说,是《周易》及易学的思想体系兼具儒道互补包容的格局直接影响的结果。‎ D.从汉代开始,《周易》就被尊崇为群经之首,自此以后,它的“六经”之首的地位就从来没有受到过任何挑战。‎ ‎【解析】 A项,“据《史记》载”于文无据。B项,张冠李戴。原文表述是:“真正促使《周易》从占筮之书转为义理之学,从趋向巫术占卜功用转向探讨伦理教化功能的,则是《易传》(十翼)的出现,这也标志着《周易》经典最终完成。”D项,“自此以后”曲解文意。原文是:“特别是从唐代开始,《周易》为‘六经’之首的地位从未受到任何挑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文章由《周易》产生的悠久的历史渊源起笔,然后层层论述《周易》被尊崇为群经之首的历史地位及其原因。‎ B.文章论述的重点不在《周易》的历史地位本身,而在揭示其雄冠群经之首的内在而深刻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C.文章强调《周易》位于《四库全书》经部之首,它应是处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中核心地位的最好范例。‎ D.文章引用“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意在批评历史上援《易》立论的现象有损《周易》儒家经典的本来面目。‎ ‎【解析】 文章引用《四库全书总目》对《周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的评价,意在突出其已“深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的影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汉代天人之学的繁盛不仅提高了《周易》经典的历史地位,对后世统治者政治与文化策略的操作也极具示范意义。‎ B.兼具儒道思想体系的《周易》在汉代取得了文化和政治上的绝对的权威地位,所以它被列于儒家经典之首。‎ - 11 -‎ C.被儒、道、佛诸家尊奉或倚重,说明《周易》自身内含的天道与人事的诠释方向具有其延展性和丰富性。‎ D.对作为经典的《周易》在中国思想史上极具兼容并包的思想特色,《四库全书总目》的评价简明而中肯。‎ ‎【解析】 因果倒置。“在汉代取得了文化和政治上的权威地位”,不是《周易》“位列于儒家经典之首”的原因。‎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如果你丢一块石子在一池止水的中央,一圈又一圈的微波就会荡漾开来,而且愈漾愈远,愈漾愈大。在静水中投下知识之石的是蔡孑民先生。他是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著名学者,但是充满了西洋学人的精神,尤其是古希腊文化的自由研究精神。他的“为学问而学问”的信仰,植根于对古希腊文化的透彻了解。‎ 蔡先生认为美的欣赏比宗教信仰更重要。他的思想中融合着中国学者对自然的传统爱好和希腊人对美的敏感,结果产生对西洋雕塑和中国雕刻的爱好:他喜爱中国的山水画,也喜爱西洋油画;对中西建筑和中西音乐,都一样喜欢。他对宗教的看法,基本上是中国人的传统见解:认为宗教不过是道德的一部分。他希望以爱美的习惯来提高青年的道德观念。这也就是古语所谓“移风易俗莫大于乐”的传统信念。‎ 蔡先生崇信自然科学。他不但相信科学可以产生发明、机器,以及其他实益,他并且相信科学可以培养有系统的思想和研究的心理习惯,有了系统的思想和研究,才有定理定则的发现,定理定则则是一切真知灼见的基础。‎ 蔡先生早年写过许多才华横溢、见解精辟的文章,与当时四平八稳、言之无物的科举八股,造成强烈的对照。有一位浙江省老举人告诉我,蔡元培写过一篇怪文,一开头就引用礼记里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一句。蔡先生就在这场乡试里中了举人。后来他又考取进士,当时他不过三十岁左右。以后就成为翰林。‎ 蔡先生晚年表现出了中国文人的一切优点,同时虚怀若谷,乐于接受西洋观念。他那从眼镜上面望出来的两只眼睛,机警而沉着;他的语调虽然平板,但是从容、清晰、流利而恳挚。他从来不疾言厉色对人,但是在气愤时,他的话也会变得非常快捷、严厉、扼要——像法官宣判一样的简单明了,也像绒布下面冒出来的匕首那样的尖锐。‎ 他的身材矮小,但是行动沉稳。他对自然和艺术的爱好使他的心境平静,思想崇高,趣味雅洁,态度恳切而平和,生活朴素而谦抑。对于任何意见、批评,或建议,他都欣然接纳。‎ 当时的总统黎元洪选派了这位杰出的学者出任北大校长。北大在蔡校长主持之下,开始连串重大的改革。自古以来,中国的知识领域一直是由文学独霸的,现在,北京大学却使科学与文学分庭抗礼了。历史、哲学和四书五经也要根据现代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为学问而学问的精神,蓬勃一时。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谑。‎ - 11 -‎ 这情形很像先秦,或者古希腊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时代。蔡先生就是中国的老哲人苏格拉底,同时,如果不是到处都有同情他的人,蔡先生也很可能遭遇苏格拉底同样的命运注。但是中国和外国的保守人士却一致指摘北京大学鼓吹“三无主义”——无宗教、无政府、无家庭——与苏格拉底被古希腊人指摘戕害青年心灵如出一辙。争辩不足以消除这些毫无根据的猜疑,只有历史才能证明它们的虚妄。历史不是已经证明了苏格拉底的清白无罪吗?‎ ‎(节选自蒋梦麟《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 注: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 )‎ A.材料开始就把蔡元培比喻成投入水中的石子,形象而又准确地评价了他的历史功绩与深远影响。‎ B.蔡元培认为,没有对自然科学的崇信,就不能培养有系统的思想和研究,也就没有了定理定则。‎ C.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最重要、最深远的改革之一,就是科学研究方法与自由研究风气的确立。‎ D.材料结尾将蔡元培和老哲人苏格拉底作比较,既道出他艰难的处境,又给予他崇高的历史地位。‎ ‎【解析】 A项,“材料开始就把蔡元培比喻成投入水中的石子”曲解文意,文中原句是“在静水中投下知识革命之石的是蔡元培先生”,可见蔡元培是投石子的人。故选A。‎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C )‎ A.蔡元培既是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著名学者,又对古希腊文化有透彻了解,服膺“为学问而学问”的自由研究精神。‎ B.蔡元培对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一样喜欢,因为他的思想中融合着中国学者对自然的传统爱好和希腊人对美的敏感。‎ C.蔡元培参加乡试时,引用《礼记》中“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为文章开头,表现了他的特立独行、狂放不羁。‎ D.蔡元培在晚年时,不仅乐于接受西洋观念,对于任何意见、批评也都欣然接纳,表现出了虚怀若谷的高尚情怀。‎ ‎【解析】 C项,“表现了他的特立独行、狂放不羁”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蔡先生早年写过许多才华横溢、见解精辟的文章,与当时四平八稳、言之无物的科举八股,造成强烈的对照”,可见这里主要说的是他才华横溢、见解精辟。故选C。‎ ‎6.材料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和评价了蔡元培?请概括并简要分析。(10分)‎ ‎【答案】 _①是著名学者。它对中西方文化艺术、自然科学、社会政治均有卓越建树。②有完美人格。他既有中国文人的一切优点,又虚怀若谷,乐于接受西洋观念。心境平静,思想崇高,趣味雅洁,态度恳切而平和。③‎ - 11 -‎ 是大教育家。改革北大,使北大成为全国的学术中心。__‎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萧俛,字思谦。贞元七年进士擢第。元和十三年,皇甫镈用事,言于宪宗,拜俛御史中丞。俛与镈及令狐楚,同年登进士第,二人双荐俛于上。自是,顾眄日隆,进阶朝议郎,袭徐国公,赐绯鱼袋。穆宗即位之月,议命宰相,令狐楚援之,拜中书侍郎、平章事,仍赐金紫之服。‎ 十月,吐蕃寇泾原,命中使以禁军援之。穆宗谓宰臣曰:“用兵有必胜之法乎?”俛对曰:“兵者凶器,战者危事,圣主不得已而用之。以仁讨不仁,以义讨不义,先务招怀,不为掩袭。古之用兵,不斩祀,不杀疠,不擒二毛,不犯田稼。安人禁暴,师之上也。如救之甚于水火。故王者之师,有征无战,此必胜之道也。如或纵肆小忿轻动干戈使敌人怨结师出无名非惟不胜乃自危之道也固宜深慎!”帝然之。‎ 时令狐楚左迁西川节度使,王播广以货币赂中人权幸,求为宰相。而宰相段文昌复左右之。俛性嫉恶,延英(殿)面言播之奸邪纳贿,喧于中外,不可以污台司。事已垂成,帝不之省,俛三上章求罢相任。俛居相位,孜孜正道,重慎名器。每除一官,常虑乖当,故鲜有简拔而涉克深,然志嫉奸邪,脱屣重位,时论称之。‎ 俛趣尚简洁,不以声利自污。在相位时,穆宗诏撰《故成德军节度使王士真神道碑》,对曰:“臣器褊狭,此不能强。其子王承宗先朝阻命,事无可观,如臣秉笔,不能溢美。或撰进之后,例行贶遗。臣若公然阻绝,则违陛下抚纳之宜;僶俛受之,则非微臣平生之志。臣不愿为之秉笔。”帝嘉而免之。‎ 俛家行尤孝。母韦氏,贤明有礼,理家甚严。俛虽为宰相,侍母左右,不异褐衣时。丁母丧,毁瘠逾制。免丧,文宗征诏,恳以疾辞。既致仕于家,以洛都官属宾友,避岁时请谒之烦,乃归济源别墅,逍遥山野,啸咏穷年。‎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二》)‎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如或纵肆/小忿轻动/干戈使敌人怨结/师出无名/非惟不胜/乃自危之道也/固宜深慎 B.如或纵肆小忿/轻动干戈/使敌人怨结/师出无名/非惟不胜/乃自危之道也/固宜深慎 C.如或纵肆/小忿轻动干戈/使敌人怨结师/出无名非惟/不胜乃自危之道也/固宜深慎 D.如或纵肆/小忿轻/动干戈/使敌人怨结师/出无名/非惟不胜/乃自危之道也/固宜深慎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绯鱼袋,指绯衣和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唐朝三品以上紫袍,五品以上绯袍;而鱼袋是唐、宋时官员佩戴的证明身份之物,唐代五品以上佩鱼符袋。‎ - 11 -‎ B.吐蕃,公元七至九世纪,我国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它的实际立国者松赞干布与唐朝文成公主联姻,因此吐蕃与唐朝经济、文化联系至为密切。‎ C.禁军,是封建时代直辖属于帝王、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及近郊警备任务的军队。因时代、文化与地域的不同,有其他异名同义的名称,如禁卫军、御林军等。‎ D.节度使,官职名。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节度使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后渐渐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 ‎【解析】 不负责护卫“近郊”。‎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萧俛反对不义战争。吐蕃进犯泾原,朝廷派宦官带领禁军前去支援,他认为作为王者之师有征讨之举而没有杀伐之事,就是必胜之道。‎ B.萧俛本性嫉恨奸邪。王播用金银财宝贿赂宦官宠臣,求取宰相之位,萧俛对此痛恨至极,力谏无果,自己请辞相位。‎ C.萧俛为人耿介自清。皇帝让萧俛为王承宗之父撰写碑文,萧俛认为王承宗在先朝违抗王命,无可观事迹,因此不愿为其父执笔。‎ D.萧俛追求清静洒脱。萧俛居官后,为避免老部下和朋友逢年过节宴请、拜谒的麻烦,就回归济源别墅,过着吟咏逍遥的生活。‎ ‎【解析】 不是“居官后”,是“退休后”。‎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是,顾眄日隆,进阶朝议郎,袭徐国公,赐绯鱼袋。(5分)‎ 译文:从此,(宪宗)一天天地看重、赏识萧俛,晋升他为朝议郎,承袭徐国公爵位,赐给他标示五品以上官阶的绯衣、银鱼袋。‎ ‎(2)古之用兵,不斩祀,不杀疠,不擒二毛,不犯田稼。安人禁暴,师之上也。(5分)‎ 译文:古代用兵打仗,不攻打祭祀场所,不杀害患疫病的人,不擒获年老的人,不损坏农田庄稼。安抚人民,禁绝暴虐,这样的军队是最好的军队。‎ ‎【参考译文】‎ 萧俛,字思谦。在德宗贞元七年(791)考中进士。元和十三年(818),皇甫镈当权,向宪宗建议,委任萧俛为御史中丞。萧俛与皇甫镈和令狐楚同年考中进士,他们二人双双向皇帝举荐萧俛。从此宪宗对萧俛眷顾日重一日,晋升他为朝议郎,承袭徐国公爵位,赐给他标示五品以上官阶的绯衣、银鱼袋。穆宗即位的当月,下诏大臣议论宰相的任命,令狐楚举荐萧俛,穆宗授予萧俛中书侍郎、平章事官职,并赐给他标示二品官员的紫衣、金鱼袋官服。‎ 同年十月,吐蕃进犯泾原,朝廷派宫中使臣率领禁军前往泾原援助。穆宗询问宰相们说:“用兵打仗有必定取胜的法则吗?”萧俛回答说:“‎ - 11 -‎ 兵器是伤人的凶器,打仗是凶险的事情,圣明的君主迫不得已才用兵打仗。以仁爱之师讨伐残暴凶徒,以正义之军讨伐不义行径,务必事先以仁德感召、安抚招降,不乘人不备突然袭击。古代用兵打仗,不攻打祭祀场所,不杀害患疫病的人,不擒获年老的人,不损坏农田庄稼。安抚人民,禁绝暴虐,这样的军队是最好的军队。前往援救,紧急之势超过救水火之灾。因此王者的军队,有征讨之举而没有杀伐之事,这就是必胜之道。如若不克制小的怨愤,轻易地动用干戈,使敌人郁积怨恨,师出无名,不但不能取胜,反而是自招危难之途。用兵打仗实在应当极其慎重!”穆宗认为这种见解很对。‎ 这时令狐楚降职任西川节度使,王播用钱财广泛行贿得宠有势的宦官,谋求担任宰相,而宰相段文昌还帮助他。萧俛本性就憎恨邪恶,在延英殿(向皇帝)当面陈述王播的奸邪行贿劣迹,宫廷内外议论纷纷,认为不应容许这种人玷污宰相(的名声)。但王播谋求相位的事已快要成功,皇帝又不醒悟,于是萧俛接二连三呈上奏章请求免去自己的宰相职务。萧俛官居相位,孜孜不怠地循守恰当的准则,看重、慎守等级称号和车服仪制。每授予一个官职,总是一再考虑恰当与否,因此少有人被选拔而近乎陷入苛刻严厉,但一心憎恨奸邪,看轻高官显位,当时的舆论很称赞他。‎ 萧俛崇尚为人质朴、洁身自好,不为名利而玷污自己。在身居相位时,穆宗下诏让他撰写《故成德军节度使王士真神道碑》,他回答说:“为臣器量狭隘,此事不能勉强。王士真的儿子王承宗在先朝时抗拒命令,没有可以炫耀的事迹,如果让我执笔撰写,不能违背实情夸奖。即或写成进献之后,按照例规给我赏赐,臣如公然拒绝,就将违背陛下抚慰进献的适宜做法;如果我勉强接受,却又不是微臣平素为人所立的志向。微臣不愿意执笔撰写碑文。”穆宗对他表示嘉许,并且免去他撰写这个碑文的任务。‎ 萧俛在家内尤其注重孝行。母亲韦氏贤明重礼,治家甚严。萧俛即使做了宰相,在母亲身边侍奉,与未做官时一样。其母故去,他守丧哀伤过度以致身体消瘦,超过通常的规定。文宗免去他遵制守丧,下诏征召任用,他以有病为由恳切推辞。辞官隐退在家后,因为东都洛阳的属下官吏、宾朋好友众多,为了躲开逢年过节这些人前来进见问候的烦劳,于是返回济源别墅,在草野生活中自在度日,在吟诗啸歌中终其一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 寄黎眉州①‎ 苏轼 胶西②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瓦屋③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 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④贤。‎ 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 注:①黎眉州:黎,四川人。②胶西:诸城。③瓦屋、峨眉:四川山名。④六一:六一居士,指欧阳修。‎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7分)( C )‎ A.首联写作者登高远眺,“孤云落照”,既是实景,又饱含了诗人的情感。‎ - 11 -‎ B.颔联中作者借助想象,将内心情感融入对瓦屋山和峨眉山景色的描绘中。‎ C.颈联将自己与欧阳修做比较,表达出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自谦之情。‎ D.本诗语言质朴平易,风格明快,景情交融,动中寓静,平淡中寓激情。‎ ‎【解析】 C.“表达出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自谦之情”错,颈联是说如今再无爱好人才的贤能的欧阳修了,表达出对恩师欧阳修的敬仰。‎ ‎12.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9分)‎ ‎【答案】 _①“且待渊明赋归去”借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传达出诗人志向难酬、不满时政、思乡归隐的想法,表现了作者孤寂清寥、不得志的情感;②“共将诗酒趁流年”写出诗人想和友人在流逝的岁月中共同饮酒作诗的期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期待与朋友相聚的温情。这两句对比鲜明。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宋荣子面对世人的称赞或非难能做到宠辱不惊,是因为他达到了“_定乎内外之分__,_辩乎荣辱之境__”的境界。‎ ‎(2)《蜀道难》中李白从听觉角度生动描写蜀道中水流湍急势猛的诗句是:“_飞湍瀑流争喧豗__,_砯崖转石万壑雷__。”‎ ‎(3)郦道元在《三峡》中引用渔者歌词渲染三峡秋季凄凉氛围的语句是:“_巴东三峡巫峡长__,_猿鸣三声泪沾裳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一段时间以来,词曲都带有浓厚中国韵味的“古风音乐”渐渐走红。当雅致的文字被谱成唯美的歌曲,诗词歌赋的意象,文人墨客的掌故,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在人们耳边,人们发现:(  )。从十几年前贴吧的古风填词、游戏论坛的配乐翻唱,古风音乐在产生初期就有着网络的色彩。自发创作的歌曲层出不穷,专职、兼职的“古风圈大神”不断涌现。而95后甚至00后的“新人”,也________地变为古风音乐的主要受众。事实上,除了古风音乐,宽衣博带的古风服饰,裙袂飘飘的古风舞蹈,都获得了不少拥趸。或是对快节奏生活疲惫厌倦,或是被古典之美深深折服,选择古风,也是对华夏文明的归属与认同。‎ 但“古风”作为一个________的集合,内涵也需要甄别。先秦诸子是古,魏晋风骨是古,宣德红釉成化斗彩是古,八大山人桐城古文也是古,到底哪一阶段应该蔚然成“风”?其实,古风不同于古史。后者讲究准确,前者但求神似。古风音乐的文辞,无论是小人物的悲欢,还是宏阔的大历史,往往出于现代人对古代的建构与想象。所以,有的作品脱离了具体的历史语境,夹杂了神怪小说、玄幻游戏,甚至________的爱情故事、堆砌辞藻的“大杂烩”时有出现。换句话说,“古风”走红,________的作品也就有了可乘之机,尤须受众提高鉴别力。‎ - 11 -‎ ‎14.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 A.古风音乐的文辞,无论是大历史的宏阔,还是小人物的悲欢,往往出于现代人对古代的想象与建构。‎ B.古风音乐的文辞,无论是大历史的宏阔,还是小人物的悲欢,往往出于现代人对古代的建构与想象。‎ C.古风音乐的文辞,无论是小人物的悲欢,还是大历史的宏阔,往往出于现代人对古代的想象与建构。‎ D.古风音乐的文辞,无论是宏阔的大历史,还是小人物的悲欢,往往出于现代人对古代的想象与建构。‎ ‎【解析】 B项,语序不当,应先“想象”,再“建构”。C项,递进关系不当,根据语意,应先说“大历史”,再突出“小人物”。D项,“宏阔的大历史”“小人物的悲欢”形式上没有保持一致,所以修改也不当。‎ ‎1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B )‎ A.虽说是古风,却处处有新意,古风音乐给传统带来一种新的“打开方式”‎ B.古风音乐给传统带来一种新的“打开方式”,虽说是古风,却处处有新意 C.处处有新意的古风音乐给传统带来一种新的“打开方式”‎ D.古风音乐处处有新意,给传统带来一种新的“打开方式”‎ ‎【解析】 “虽说是古风,却处处有新意”是对“新的‘打开方式’”的阐释,应放在“打开方式”后面。故选B。‎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C )‎ A.水到渠成 包罗万象 矫揉造作 鱼龙混杂 B.水到渠成 一应俱全 无病呻吟 鱼龙混杂 C.顺理成章 包罗万象 无病呻吟 鱼目混珠 D.顺理成章 一应俱全 矫揉造作 鱼目混珠 ‎【解析】 水到渠成:水流到的地方自然成渠;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此处没有“成功”的意思。顺理成章:写文章或做事,顺着条理就能做好;也指某种情况合乎情理,自然产生某种结果。符合语境。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应有尽有。一应俱全:一切齐全,指应有尽有。此处突出的是“内容丰富”,所以选用“包罗万象”。矫揉造作:把弯的弄直,把直的弄弯,来制造器物;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此处的爱情故事不含“做作”的意思。无病呻吟:比喻没有值得忧虑的事情却长吁短叹;也比喻文艺作品缺乏真情实感,装腔作势。符合语境。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句中对象是“作品”,不合语境。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对象冒充真的东西。符合语境。‎ ‎17.下面的文字,用四个词语概括中华文明的四个特征。(5分)‎ - 11 -‎ 回顾历史,能清晰地看到中华文明诸多优秀、深邃的特征。中华文明的中和观念,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这对于解决当前中国和世界面临的种种问题,无疑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中华文明以华夏文明为核心,向周围扩散,与周围互相补充,吸收,融合,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开明的中华文明的核心有四点,一是民为贵,二是广开言路,三是举贤授能,四是以法为准。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经过了无数次的革新,而每一次革新都带来长足的发展,正如《周易》所说:“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答案】 _中和、包容、开明、革新__‎ ‎18.下面是某地农村垃圾分类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20个字。(6分)‎ ‎【答案】 _农户垃圾按是否会腐烂分类,把会腐烂的由村中转驿站运送生态处理中心,经过专业处理制成有机肥。把不会腐烂的由中转站按是否可卖分为两类,不可卖的送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填埋,或送焚烧厂焚烧发电;可卖的运送回收企业进行再生利用。__‎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著名作家刘心武曾经坦言自己有嫉妒等心灵“灰色”阴影。或许基于此吧,他发明了一套心灵保健操。1.列表解嘲操。依照严重程度列出烦心事,逐一化解。2.自寻自乐操。找自己喜欢的事情做。3.回忆美景操。回忆美妙时光。4.无损害宣泄操。用无害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5.自嘲操。人在自嘲中失去的是虚荣,获得的是清醒。6.走向混沌操。以一种潇洒和“混沌”的姿态与生活对话。这一套心灵保健操,折射出了一个睿智与成熟的心灵。是啊,我们都十分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但有没有关心过自己的灵魂是否健康坦荡呢?‎ 对于“走进心灵”或“呵护心灵”你是如何看待的呢?根据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题目、文体、立意自定。不得抄袭。‎ ‎【佳作赏读】‎ 走进孤独的心灵 世界上最美丽的花往往开在不引人注目的地方,最险峻的山岭往往坐落在最荒芜的莽原,最清澈的泉水往往流淌在最深邃的密林中,最伟大的真理也往往掌握在最孤独的人手中。走进孤独的心灵吧,你会懂得孤独、高尚的灵魂所在。‎ ‎——题记 我漫步于云端,搜寻着孤独者的灵魂。‎ - 11 -‎ 濮水之滨。那个倔强孤傲的钓鱼翁是谁?为什么宁愿守着孤独而不去做官?大王派来的两个使者失望地走了,只留下一个孤单的身影映在清澈的溪水里。望着溪中的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他想起了自己的梦——一个变成蝴蝶的梦。他是蝴蝶变的,还是蝴蝶是他变的?一切显得并不那么重要了,他相信自己是只快乐飞翔、翩翩起舞的蝴蝶,孤独与他同在。他就是孤独的心灵的祖先——庄子。‎ 康桥上。仰望天上的白云,他感到从未有过的清新,潺潺的流水勾起了他的无限思绪。“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可是,孤独!孤独?干脆去寻梦吧!“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寻找着自己孤独的心灵所在。他叹息着,离开吧,“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就是孤独的天才——徐志摩。‎ 大海边。孤独者通常与大海为伴。两人都是伫立在大海边,可两人的心情却是大相径庭。一个是“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另一个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可是两人同时又都是与孤独为伴、为友、为亲的。一个孤独的心灵中装满了大海,把它的海湾、它的闪光、它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而另一个孤独的心灵只愿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两个孤独的心灵一个是“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另一个则是我国孤独诗人的出色代表——海子。‎ 古来圣贤皆寂寞。走进孤独的心灵,你会理解更多。亡国之君李煜有“问君能有几多愁”的孤独,爱国诗人屈原有“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孤独,李白也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孤独。可以说,没有孤独,李煜成不了“词帝”,屈原著不成《离骚》,李白也做不成“诗仙”。‎ 让我们走进孤独的心灵吧!‎ ‎【名师点评】 本文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小作者用三个不同场景连缀了四个伟大的灵魂。语言优美,富有意蕴。三幅画面,四个人物,虽是用粗笔勾勒,却也引人入胜。文章结尾升华拓展,抚慰一切孤独的灵魂。文章层次清晰,立意由浅入深。丰厚的文化底蕴,使得文章卓越不凡。‎ - 11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