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可编辑) PDF版含答案
河北省沧州市泊头一中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透视“李约瑟难题”:呼唤创新文化 梁启东 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曾经有一道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英国历史学家李约 瑟提出:“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 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确实,元明以前,华夏大地在科技和经济很 多领域都领先于世界。但是到了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科技的突破和工业的崛起, 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却纷纷落伍了。这其中的原因何在? 比较近代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18 世纪以来,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 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表面上是地理位置的更替,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由弱向 强的转移,是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 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17、18 世纪,那里有较为宽松的宗教背景, 为牛顿等科学家提出超前的、有创见的理论提供了合适的气候和土壤;其先进的 市场意识、商贸手段也为蒸汽机等技术发明和产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相当长 一段时间内,英国是世界科学中心、技术中心和产业中心。 我们再看看德国在近代为什么能够在迅速崛起。德国的迅速崛起,要归功于 德国哲学思想的活跃以及宗教改革以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方面政策措施 的实施;归功于学校教育方面的创新,归功于将大学专业教学与专业研究结合起 来,促使大批的青年人才直接参与科学前沿的探索活动,促成了科技创新和人力 资本因素的长期积累。这种新型模式催生了现代大学研究开发机构,为科研和创 新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开辟了培养创新人才的先河。 现在世界科技和经济“超级大国”美国,也是通过文化创新后来居上的。美 国为什么能够成功?最大的因素,是有一个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不断营造和优化 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文化氛围。 古今中外的例子充分证明:一流的成果需要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的环境。 不论是技术创新、科学创新、体制创新、发展模式创新,都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活 动和实践活动,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其最大特点是探索,是敢想敢试敢闯, 其结果,可能是成功,也可能是失败,而且失败的可能性甚至会大于成功的可能 性。任何一个技术创新活跃、经济繁荣的时代,都需要重大的人文创新来导引, 需要文化的繁荣。科学的发展、技术的突破、体制的改革,最后都归结到文化的 创新。这不仅是逻辑的必然,也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节选自 2017年 7 月 25 日光明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元明以前,华夏大地在科技和经济很多领域都领先于世界。但是到了近 代,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却纷纷落伍了,其原因实质上是创新能力变弱。 B.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导致了有利于创 新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相互作用。 C.英国不仅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而且还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 展,因此,英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世界科学中心、技术中心和产业 中心。 D.德国哲学思想的活跃以及宗教改革以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方面 政策措施的实施是德国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提出“李约瑟难题”之后,分析了“李约瑟难题”的原因所在,并 为解决“李约瑟难题”指明了方向。 B.文章摆事实、讲道理,旨在强烈批判中国缺乏有勇气的创新者及客观环 境,因而导致“李约瑟难题”的生发。 C.文章三、四、五段通过分析英国、德国、美国崛起的原因,论证了科技 发展与文化创新的密切关系。 D.文章论述了“李约瑟难题”产生的原因,为中国文化、经济、科技及各 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李约瑟难题”实际是对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科技的突破和工业的崛起的 一种深刻的疑问和思考。 B.学校教育方面的创新,能够催生现代大学研究开发机构,为科研和创新 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C.科技的发展需要一种求异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尽管其充满了不确定 性和风险,但只要尝试就有可能成功。 D.文化的繁荣、文化的创新在经济繁荣的时代必不可少,取代了科学的发 展、技术的突破、体制的改革。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题。 材料一: 我国的“人造太阳”东方超环 ESAT目前取得了多项重大的技术突破,包括 加热功率超过 10兆瓦,等离子体储能增加到 300千焦,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 达到 1亿度等,这标志着中国的人造太阳已轻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为未来国 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运行和正在进行的中国核聚变工程实验堆 CFETR工程和物理 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与科学支持,为人类开发利用核聚变产生电能奠定了 重要的技术基础。 东方超环(EAST)是中科院等离子体所自主设计、研制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 的磁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是世界上第一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也是我国 第四代核聚变实验装置,它的科学目标是让海水中大量存在的氘和氚在高温条件 下,像太阳一样发生核聚变,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所以也被称为“人 造太阳”。 (摘编自帅俊全《中国人造太阳首次实现 1 亿度运行为核聚变 能源奠定基 础》,2018年 11月 13日) 材料二: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是目前世界上仅次于国际空间站的国际大科学工 程计划,是人类受控核聚变研究走向实用的关键一步,因此受到各国政府与科技 界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摘编自杨卫国《中国研制人造太阳 20年后见成效》,2010年 6月 17日) 材料三: 前不久,中国核工业集团宣布,新一代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中国环流器二 号M”,预计于 2020年投入运行,其等离子体温度有望超过 2亿摄氏度。该实验 装置的建成将为人类真正掌握可控核聚变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我们距离“人造太 阳”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可控核聚变以氘、氚为原料,不排放有害气体,也几乎没有放射性污染,反 应随时可以中止,不会引起爆炸,也不会导致泄漏事故,具有相当高的安全性。 问题在于用什么容器来承载这种温度极高的核聚变。为此,全世界的科学家前赴 后继。20 世纪 60年代,苏联科学家提出托卡马克方案,国际聚变界随之转向于 此。 早在 1955年,钱三强和刚留美归来的李正武等科学家便提议开展中国的“可 控热核反应”研究,与国际社会几乎同步。1965 年,根据国家“三线”建设统一规 划,西南物理研究所(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前身)成立。当时,所里条 件简陋,研究者缺乏住所,甚至睡在帐篷里。尽管如此,他们舍己奉献,在绘制 了 3层楼那样高的设计图纸之后,终于 1984年 9月 21日制造出“中国环流器一 号”。这是中国核聚变研究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为中国自主设计、建造、 运行“人造太阳”培养了大批人才,积累了丰富经验。 作为一个历经多年研制的实验项目,中国环流器二号M精细的部件工艺很 多是前无古人的创造。在装置设备“真空室”中,许多细小的误差是现有检测仪器 所无法感知的,很多时候需要自主开发新的检验设备。仅为保障高约 2层楼、重 约 80吨的中心柱在移动过程中不受磕碰,且安装精度不超过 0.1毫米偏差,研 究团队在 1个月内设计了十几种方案,短短 2分钟的路程,耗费了近 9个小时才 成功搬运。在中国环流器二号M的设计建造过程中,西南物理研究院的科研团 队通过与国际上现有托卡马克装置的交流学习,吸取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他们联 合国内有关单位,在特殊材料制备、焊接工艺等多项技术上取得了突破。 (摘编自韩维正、刘乐艺《“人造太阳”离圆梦又近一步,揭秘中国可控核聚变》, 2020年 1月 8日) 4.下列不属于“人造太阳”研制工作的一项是(3分) A.于空中悬挂人造光热源,散发无穷的光热能。 B.开发利用核聚变,解决现有能源的枯竭问题。 C.研究核聚变的可控装置,提高设备的稳定性。 D.落实托卡马克方案,承载温度极高的核聚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中科院等离子体所自主研制的东方超环首次达到一亿度高温,为以后的相关研 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与科学支持。 B.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于 1985年确立,2006 年 11月 21日全面启动,承建 方由四方扩展为七方,王程总造价为 100亿欧元。 C.我国 1955年起关法可控热核反应,1965 年成立专门研究所,中国环流器一号、 东方超环、中国环流器二号M已先后运行。 D.可控核聚变原科充足,能够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又具有很高的安 全性,各国对此高度重视。 6.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我国可控核聚变研究不断取得进步的原因。(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题。 借粮 李德霞 麦子快要黄了的时候,我家断了粮。米缸,空了,面缸,空了。我娘挎个篮 子,每天去自家地里挖土豆。于是,一日三餐,煮土豆、蒸土豆,餐餐土豆,吃 得我放个屁,都带着浓浓的土豆味儿。 终于,我娘一咬牙,决定去借粮。 这天,吃过早饭,我娘从驴圈里牵出那头小毛驴,套进驴车里,拎条麻袋对 我说:“亮子,陪娘去你大舅家,借粮去。” 一听说去大舅家,我就直蹦高儿。大舅和大妗特稀罕我,每次去他们家,大 妗都会变着法儿给我做好吃的,这是其一;其二呢,跟大舅家借了粮,我们就不 用顿顿吃土豆了。我连滚带爬地上了毛驴车。我娘一抖缰绳,小毛驴便撒开四蹄, 拉着驴车吱吱扭扭出了门。 大舅家在庚庄,离我们村十里地。出了村,沿东干渠一直往西走,快晌车的 时候,我们就来到了庚庄。 大舅和大妗正在院里搭牛棚。那时,刚刚分田到户家家垒场院,户户搭牲畜 棚圈,真叫一个红火热闹。见到我们,大妗用手巾擦擦手,摸摸我的头,牵着我 的手说:“亮子,你大成哥早盼你来呢,他去上学了,马上就回来了。” 大舅从我娘手里接过缰绳,顺手把毛驴拴到一棵粗壮的树上。我娘挽起袖子 要帮忙,被大舅拦下。大舅说:“你呀,就是个劳碌的命。今天不干活儿,走走 走,进屋去。” 回了屋,大妗拿出一摞小人书:“就知道你喜欢这个,你大成哥的,攒了十 来本了。”我把小人书摊在炕上,挑出一本,津津有味地看起来。 大妗取出面盆要做饭。她问我想吃啥,不等我回答,我娘抢先说:“嫂子, 都挺忙的,啥方便就吃点儿啥,又不是外人。” 大妗说:“再忙也得吃饭不是?再说,亮子多久才来家一趟?上回来,亮子 的虎牙还没掉呢。亮子,大妗给你做揪面片吃,好不?” 大成哥回来了,他和我头碰着头,一起看小人书。他用手指点着里面的字, 一个字一个字地念给我听。小人书真好看。 大妗的揪面片, 实在是香,里面还放了葱花。我敞开肚皮,连吃了两大碗, 然后打了三个饱嗝。 饭后,大成哥去上学了。 大舅点锅旱烟,吧嗒几口对我娘说:“翠英,你今天来,是跟哥借粮的吧?” 大舅眼尖,早看到毛驴车上的那条麻袋了。 我抹把嘴,抢着说:“可不是吗?家里早没粮了,娘每天净给吃土豆。” 大舅摸着我的头,扭头对我娘说:“有难处,就该早点儿来。顿顿吃土豆, 可不是 个事。多了不敢说,三两麻袋的粮食,哥家还是有的。鼻英,你说,借多少?” 我娘说:“一麻袋吧,一麻袋就成。” 正在刷锅的大妗停下手,愣愣地看着大舅。大舅也不看大妗,自顾自地说: “家里粮仓抹了泥,有点儿潮,哥把粮食称寄放在三贵家的粮仓里了。等会儿, 哥给你扛一麻袋回来。” 我娘要方便,我也想尿尿,就出了屋子。娘在另一个厕所。我撒完尿,一提 裤子,转身跑回到院子里,真真切切地听到屋里大舅和大妗的对话。 大妗说:“你这不是说瞎话吗?咱家啥时候往人家三贵粮仓里放粮食了?” 大舅说:“翠英脸皮薄,轻易不张嘴。这是饿了多少天了?你说,我能驳了 她?” 大妗说:“可问题是,人家三贵家里有粮食吗?” “有。”大舅肯定地说,“那天我从三贵家门前过,亲眼看见三贵在院子里 晒粮食,少说也有几麻袋。凭三贵的为人,我跟他借一麻袋粮食,他能不借给 咱?” 我立刻明白了。原来,大舅家也没粮食了。 我的心里直打鼓。我不知道,该不该把这事告诉我娘。我知道,一旦告诉了 娘,这粮,她肯定不会再借了。可没粮,我还得接着吃土豆啊……想来想去,我 决定还是先瞒着我娘,至少,在大舅扛回粮之前,我暂且不告诉她。 我娘从厕所出来的时候,大舅已经扛着满满一麻袋粮食进了门。他把麻袋放 到车上,把口袋嘴儿紧了紧,在车上放正。 大妗把一摞小人书放在我手里,她说:“你大成哥都看完了,你拿走吧!” 我们要走了,大舅和大妗把我们送出老远。 毛驴车出了村,上了路,沿着东干渠往东走。我犹豫再三,还是告诉我娘吧。 我说:“娘,大舅家……其实也没粮食了。” 我娘一愣,一指车上的麻袋:“这不是吗?” 我嘟囔着说:“这是人家三贵家的,大舅跟他借的。” “你咋知道?” “我从厕所回来时,大舅和大妗在屋里说的,被我听到了.... 我娘一勒缰绳,驴车停在半道。我娘回头望着庚庄,望得泪花闪内, 她愣了一会儿,把缰绳一抖:“亮子,咱们走!” 那年的秋后,粮食归仓时,我娘装了满满一麻袋籽粒饱满瓷实的粮食,要带 着我给大舅还粮去。我娘特地告诉我把我上一年级的三好学生奖状拿给大舅看。 那天,我娘赶的还是我家那辆毛驴车。驴车上,除了那一麻袋粮食外,还多了两 壶酒。一壶,给大舅;一壶,给三贵。那酒,是我娘亲手酿的甜米酒,醇香绵厚…… (有改动)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写我家在麦子将要变黄时断粮,因为总吃土豆,“我” 连放屁都“带着 浓浓的土豆味儿”,幽默的语言表现了情况的严重。 B.本文用第一人称,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进行观察,从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 多个角度刻画人物,表现出人物丰富而美好的内心世界。 C.大妗很为难,确实自家也没有余粮;背地里问大舅,说明不愿让我娘难堪;而 出于亲情,就同意了大舅借粮也要接济我们的做法。 D.文中语言质朴生动,人物性格鲜明,环境设置富于时代感,以三中全会后农村 分田到户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亲人之间伸手相助的感人故事。 8.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人性和人情之美?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分析。(6分) 9.有人认为本文结尾的安排纯属多余,有人认为作者这样结尾匠心独运。请结合 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 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 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 一不关豫。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 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 所敬贵,号约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 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 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 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 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 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 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 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 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 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 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 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 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 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 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 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 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 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 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 财营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 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 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收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 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 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 10分,每题 5 分)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 14~15 小题。 智度师二首 元稹 其一 四十年前马上飞,功名藏尽拥僧衣。 石榴园下擒生处,独自闲行独自归。 其二 三陷思明(注)三突围,铁衣抛尽衲禅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凭栏干望落晖。 (注)思明:史思明,安禄山手下大将。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诗以智度师出家为界,前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智度师人生境界的企慕。 B.“铁衣抛尽衲禅衣”巧用借代写出了智度师身份的变化,两“衣”相对,饶 有情趣。 C.智度师功名藏尽后,走在天津桥上无人认识,抒发了诗人对人们健忘的感叹。 D.无论是战场将军,还是僧人,在这两种人生体验中,智度师都是一个成功者。 15.诗中的智度师形象体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韩愈《师说》中以“孔子转益多师”为例来证明自己提出的 “____________”的论断,这个论断又恰与文章开篇提出的“__________”的中 心观点相呼应。 (2)《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 却“____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____”。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 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___”,却最终“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印象最深刻的是,恒星即使在两个旋臂之间,也像流水一样漂浮在我们的四 周——___________的自身发光的星球,有些像肥皂泡一样脆弱,有些小如一座 城池。有些双星紧靠在一起,星体物质在他们之间___________,多数双星都像 木星与太阳一样分离开来。有些恒星——超新星——的亮度跟它们所在的整个星 系的亮度一样;有些恒星——黑洞——在几公里以外就看不见了。多数恒星主要 是以可见光成红外光放出光芒;其他恒星也是 X光或射电波的光源。发蓝光的恒 星是___________的星,会发热;发黄光的恒星是常见的星,它们已经到了中年; 发红光的恒星常常是垂亡的老年星;而发白光或黑光的恒星则已奄奄一息。银河 里大约有超过 4千亿个各种各样的恒星,运转不仅复杂而且巧妙。对于所有这些 恒星,___________目前,地球上的居民比较了解的却只有一个。 17.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气势磅礴 络绎不绝 年轻 截止 B.器宇轩昂 川流不息 年轻 截至 C.器宇轩昂 络绎不绝 年青 截止 D.气势磅礴 川流不息 年青 截至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有些恒星——超新星——的亮度”的破折号, 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几个妇女相约去看望部队上的丈夫,其中一个说: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 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B.对应和序列的原理已渗入全部数学——不只是数学,实际是精密思想的全 部领域——之中、编织在数学的天衣上。 C.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东洋厂里的带工,就亲自去游说 那些没钱又不忍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D.“小明——,我来了!”他大喊着,但不知道是委屈还是别的,小女孩竟 然当着众人的面“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银河里大约有 4千亿个各种各样的恒星,它们的运转不仅复杂而且巧妙。 B.银河里大约有各种各样的 4千亿个恒星,运转既复杂又巧妙。 C.银河里大约有 4千亿个各种各样的恒星,它们的运转既复杂又巧妙。 D.银河里有大约 4千亿个各种各样的恒星,运转不仅复杂而且巧妙。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6 分) 在出生 20天左右,比目鱼的眼睛开始搬家,一只眼睛向上移动,越过头部 上缘到身体另一侧。眼睛之所以能够这样,______。比目鱼的头骨,不是坚硬的 骨头,而是软骨。眼睛移动时,双眼间的软骨会被身体吸收,眼睛的移动失去了 障碍,移动也就更加自如了。除了身体的构造发生改变,______。比目鱼刚出生 的时候,是在水面附近活动;当眼睛同处一侧时,比目鱼就转而在海底活动了。 比目鱼一般是侧着身子游泳,而且经常平卧在海底。为了能够更快地发现敌人, 两只眼睛长在一起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所以说,比目鱼发育过程中的这些改变, 其实是______。 21.阅读下面一段话,以一名驻外记者的身份向国内大众媒体发一则一句话新闻, 不超过 20 个字 。(5分) 11 月 19 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网 络版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家关于β淀粉样蛋白产生过程新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裴钢院士研究组经多 年研究后发现,β2肾上腺素受体被激活后,会增强γ分泌酶的活性,进而能够 增加导致阿尔茨海默氏症,即通常所说的老年痴呆症的β淀粉样蛋白的产生。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 得少于 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1.A(B 项,因果颠倒,“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英国转到德国, 再到美国”是果,“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相互作用”是因; C项,偷换概念,“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是英国的工 业革命,而非英国;D项,以偏概全,“德国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 除了“德国哲学思想的活跃以及宗教改革以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 社会方面政策措施的实施”,还有很多其它原因。) 2.B(B项夸大事实,“旨在强烈批判中国……”解说错误,文中没 有批判之意,只是客观分析。) 3.D(D项无中生有,“取代了科学的发展、技术的突破、体制的改 革”解说错误,原文“科学的发展、技术的突破、体制的改革,最后 都归结到文化的创新”。) 4. A(3 分) 5. C(3 分) 6. ①国家重视、支持;抢占先机,制定规划,投入巨资加以研究; ②研究人员舍己奉献;研究人员不畏艰苦,顽强拼搏,精心创造;③ 研究单位注重合作、学习:研究团队合力攻关,学习国际上的成功经 验,联合国内有关单位,在多项技术上取得突破。(共 6 分, 一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7. B (3 分) 8.①耿直坚韧,自力更生;娘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去大舅家借 粮,而借粮之前,挖土豆当粮食已有很长的时间;②手足情深,善良 厚道(重情重义,舍己为人);大舅、大妗关心妹妹,喜欢疼爱外甥, 在自家缺粮的情况下,把粮借给了妹妹;③知恩图报,真诚淳朴;秋 后我娘去还粮,送酒,让我把奖状给大舅看,表现了对大舅、大妗、 三贵的感激之情。(6分,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 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 示例一: 本文结尾这样安排纯属余:①从情节设置来看,题目为借粮,前 文写娘带“我”向大舅家借到了粮,结构已是完整,没必要画蛇添足; ②从人物塑造来看,本文表现了大舅瞒着“我”娘在自家没粮的情况 下把粮借给了我们,人物性格丰满感人,再补叙后面的内容当属多余; ③从主题表现来看,本文通过写借粮的故事,表现了舍己为人、难中 相助的手足之情,后文补叙的内容,与此无太大的关联;④从艺术效 果来看,补叙还粮的结尾,落入善有善报的俗套,略有斧凿的痕迹。 示例二: 作者这样结尾匠心独运:①从情节设置来看,结尾写还粮,是对 中心事件“借粮”的补充,内容更加充实,结构更加完整;②从人物 塑造来看,结尾写我娘还粮、送酒,还让我把奖状给大舅、大妗看, 表现出娘对我大舅、大妗的感激,侧面表现并烘托了大舅、大妗的形 象;③从主题表现来看,本文在写借粮之后写还粮,在重情重义之外, 还表现了知恩图报的美好的人性、人情之美,使主题意蕴更为丰富; ④从艺术效果来看,大团圆式的结尾,符合读者“善有善报”的审美 愿望。(共 6 分,任选三点作答,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 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 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本句大意是:(谢弘微)童年时代精神端庄谨 慎,时机适当才开口说话。过继后的叔叔谢混很有名气,见到他后认 为他很不平凡,对谢思说:“这孩子内心廉正机敏,将成为优秀人材, 有这样一个儿子也就足够了”。接着通过找一些名词与动词来组句, 先断开能断的句子。最后反复诵读、推断即可。 11.【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对于文化常识类题目,考生必须有一定的知 识储备才能顺利完成,有时也可以根据文本意思进行推断。B项“它 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说法错误。 12.【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是分析、概括文意。B项,住在乌 衣巷的不是谢弘微而是谢混。 13.【答案】 (1)弘微性情严肃正直,一举一动一定遵循礼节法度,侍奉继 嗣家的亲戚,格外恭敬谨慎。 (2)曜喜欢评价别人,他每次发表言论,弘微常常用其他的话 岔开他的话。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要找出 每一句的得分点。第一句中,循:顺着、合乎;事:侍奉;党:亲族、 家人;过:超过。第二句中,臧否:褒贬;以:用;乱:打乱。 【参考译文】 谢弘微,是陈郡阳夏人。父亲叫谢思,任武昌太守。堂叔谢峻是 司空谢琰的第二个儿子。谢峻自己无子,就以谢弘微为继子,谢弘微 本名密,因为触犯了继母的名讳,所以就用字代名。 谢弘微孩童时期,风采充溢,但却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 説话,他继父的弟弟谢混有知人之名,见到谢弘微,认为他不同于寻 常之人,谢混对谢思説:“这个孩子深沉早慧,将成为才行出众之人, 有这样的儿子,满足了。”谢弘微自己家里一向贫寒,而继父産业却 很丰盈,他却只承继接受了继父的几千卷书而已,遗産俸禄,一概不 加过问。 谢混的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交往。只同他的族子谢灵运、谢 瞻、谢翟、谢弘微等人因赏析文义而聚会,曾经一同游宴歇息,居住 在乌衣巷,所以称之为乌衣之游。谢瞻等人才气横溢,机智善辩,文 辞流畅,谢弘微每每以简约的言语使众人信服,谢混特别敬重他这一 点,称他为微子。义熙八年,谢混因为是刘毅的同党被诛,公主便把 谢混家事托付给谢弘微。谢弘微为谢混家经营生计,管理産业,办事 如同在官府办公一般,一枚钱一尺帛收入支出,都有账册记载。谢弘 微调任通直郎。高祖登上帝位之后,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因为谢混 在前一朝代获罪,东乡君节义可嘉,高祖允许她回归谢氏。从谢混死, 到这时已有九年,但谢混家屋宇整齐,仓廪充盈,仆人听从使唤,各 有所业,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田地的开垦种植,比原来更有增加。 本族外姓的亲戚,朋友故旧,凡是来看东乡君回归的人,进门见到这 么齐整的家境,没有谁不感慨叹息,甚至有人为之流泪,深为谢弘微 的德义所感动。谢弘微生性谨严端方,举止必定遵循礼度,事奉继父 的亲族,恭敬小心,超过常人。太祖镇守江陵,以谢弘微为宜都王文 学。谢弘微因为母亲去世离职,居丧期间以孝道着称,除服后超过一 年,仍旧素食不变。谢弘微的兄长谢曜歷任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去世。 谢弘微为他多时吃素食,哀戚超过常礼,虽然服丧期满,还是不吃鱼 肉。谢弘微从小失去父母,事奉兄长如同事奉父亲,兄弟之间非常友 爱和睦,当代没有人能够赶得上。谢弘微口中从不説别人坏话,而谢 曜则喜欢评议人物,每当谢曜在言谈中涉及别人时,谢弘微就常用别 的话题岔开。 元嘉九年,东乡君薨,留下资财非常多,园宅十余所,奴仆尚有 数百人,而谢弘微一无所取,自己以私人官俸营办东乡君丧事。谢弘 微説:“亲戚之间争夺财産,可算是最为鄙贱之事,现在财産多则分 用,少则共用,不至于困乏就行了,身死之后,哪里还去管它。”元 嘉十年去世,死时四十二岁。谢弘微死,皇上十分痛惜,派二卫千人 营办丧事,一直到葬事完毕。朝廷追赠谢弘微为太常。 14.C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 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 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 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 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抒发了诗人对人们健忘的感叹”错误,无人认识,恰恰表明 这与智度师出家的心愿一致。故选 C。 15.①四十年前,智度师骁勇善战,“三陷思明三突围”,是风云一时 的战将。②淡泊名利,功成身退,“功名藏尽拥僧衣”。③独来独往, 凭栏闲望,写出了智度师的洒脱闲适。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形象中的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分析形象特点方 法有①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②分析人物所 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③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 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④要知人论世,了解相 关背景资料。《智度师二首》是唐代诗人元稹所作的一组七言绝句。 该诗将智度师出家前的战功显赫,与出家后的清心寡欲作对比,流露 出来了诗人对智度师淡泊名利的钦佩,同时也借此写出了诗人自己心 中的企慕。从该诗可以看出,这首诗所描写的这位僧人在安史之乱时, 是个风云一时的战将,史载,安史叛军所到之处,往往望风披靡,而 他却能“三陷思明三突围”,战斗的酷烈和作战的骁勇不难想见。功 成身退,是许多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但是由于无法掌握功成的尺度, 所以身退也就始终不过是理想而已。现在,不意竟在一位僧人身上找 到了这一境界,怎能不使作者感到非常地钦佩呢。“四十年前马上飞” “三陷思明三突围”,即四十年前,智度师骁勇善战,是风云一时的 战将。“功名藏尽拥僧衣”,即淡泊名利,功成身退。“独自闲行独自 归”“闲凭栏杆望落晖”,即独来独往,凭栏闲望,写出了智度师的洒 脱闲适。 16. (1)圣人无常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2)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17.D 18.B 19.C 20.(1)是借助了比目鱼独特的身体构造 (2)比目鱼生存的环境也不一样了 (3)自然选择(或自身演化)的结果 21.我国科学家发现老年痴呆症致病新机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拟写一句话新闻能力。一句话新闻,就是运用一句话, 采用新闻标题的语言表达形式,最大限度地完成报道任务的新闻。它 又叫标题新闻,却不等同于新闻标题。它要求比导语精练,比标题具 体丰富。此类题答题要点:形式上:一句话新闻,是单句。内容上: 严格而完全地反映新闻事实。以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新 闻内容,应有时间、地点、事件、结果等基本要素。本题,通读消息, 摘取信息的关键语句:“中国科学家关于β淀粉样蛋白产生过程新机 制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而能够增加导致阿尔茨海默氏症,即通常所 说的老年痴呆症的β淀粉样蛋白的产生。”根据关键语句拟写一句话 新闻,拟写时注意字数要求——不超过 20个字。 22.审题: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目 紧扣考生的生活实际,让考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考人生意义和 价值,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正好体现了高考“立德树 人,服务选材”的初衷。材料主体部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 人的美好愿望;第二,家庭或社会可能会有的期望和角色;第三,个 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材料要求考生针对这 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考生可以依据第一层立意为遵从自 己的内心,让人生无怨无悔;也可以依据第二层立意为听从社会的召 唤,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当然,考生还可以宏观把握三层材料, 从平衡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等角度立意。考生在写作时,应 该体现出新时代青年规划未来人生时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不管“我” 做出何种回应,展开文章时,显然要给出做出该选择的理由,如果考 生不仅能考虑“我”的主观设想,还能从我和家庭或社会之间的关系 来阐述选择的理由,那显然比只从自我角度做出的判断要深刻得多。 另外,泛泛而谈,不关注社会现实,则难出佳作。 立意: 1.遵从自己的内心,让人生无怨无悔; 2.听从社会的召唤,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3.时刻不忘责任与担当; 4.面对落差,权衡利弊; 5.把个人兴趣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