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淄川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京剧表演的是中国的故事,京剧摄影是将表演的精彩瞬间生动而完美地呈现出来。‎ 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具有直观性、独特性。剧中人在舞台上,或静如处子,或动如脱兔。人一动,则水袖翩翩,及至扇子、髯口、帽翅的开合、抖动、高扬,以及打出手、云里翻等,都刻画着人物性格,演绎着剧情。那刚柔相济的飘逸之美,流动着艺术的韵律,恰似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 摄影家在构思中,以此抓拍而完成的二度创作,源于舞台,又高于舞台,可完美表现摄影艺术的特质,拓宽读者欣赏与想象的空间。‎ 动态的瞬间是形,传神的瞬间是眼。京剧演员的眼睛,经过长期的训练,灵动有神,顾盼生辉,因而在剧中优秀演员总会用眼神配合形体,表达剧中人物复杂细腻的感情、性格、思想与意念等。这是京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俗称“一身的戏在脸上,一脸的戏全在眼上”。摄影家要把京剧的拍摄提升到一个新的创作境界,应在动态抓拍中以人物为中心,画龙点睛,以眼传神。果如此,自觉抓拍的人物眼睛喜怒哀乐悲恐惊的变化,或是忧愁思忆病醉疯的状态,会有神来之笔,提挈全片,摄影作品自会有了灵魂、灵动和灵气。‎ 剧场抓拍,并非易事,除了摄影者要具备专业的摄影技术外,还需要他们能够多做功课,包括多读剧本、熟悉剧情、了解人物以及知道一场文戏或武戏的表演特点和出彩在何处,即哪时眼睛最传神,哪时表演的神与情独具魅力等。同时,进行抓拍创作时,又不可按预想刻舟求剑,要手握相机随表演的新变化盯住剧中人,用虚实、远近、渲染、衬托、对比、夸张、仰拍、特写、全景等手法,变换光圈和速度等,方可从容得神来之笔。‎ 京剧艺术荟萃中华艺术之美。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国情怀、伦理道德,以及对圣君贤相、清官廉吏的尊崇,对公平正义、美好生活的追求,融会贯通为舞台上的真善美,抽象幻化出内化心灵、外愉耳目之美。单从表演之美观察,它是写意之美、虚拟之美、程式之美与夸张之美的集成,是京剧摄影艺术丰富多彩的素材,激发创作灵感的要素,也是对京剧摄影艺术如何升华的挑战。‎ 京剧摄影艺术和其他文艺创作相类,虽然工具是相机,是快门,但一样“功夫在画外”。有志于京剧摄影艺术的专业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需要向京剧演员学习,以他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信念为鞭策,摒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冲动,留下京剧艺术的传神瞬间。‎ ‎(摘编自靳国君《京剧摄影也需画外功》)‎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京剧舞台上,剧中人表现的美就像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拓宽了读者欣赏与想象的空间。‎ B. 优秀京剧演员总会用眼神配合形体,从而表达剧中人物复杂的感情。‎ C. 技术精湛的摄影家只要多做功课,就会从容得神来之笔。‎ D. 京剧艺术真实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真善美的文化传统,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京剧摄影要留下京剧艺术的传神瞬间,也需画外功。‎ B. 文章立论的前提是,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具有直观性、独特性。‎ C. 文章在论证中用较多文字阐述京剧表演形和眼的瞬间,突出了剧场抓拍的难度。‎ D. 文章最后两段分别将两种艺术之美进行类比论证,强调京剧摄影不能急于求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摄影家需抓拍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才能完美表现摄影艺术的特质。‎ B.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京剧摄影家抓拍京剧表演形的瞬间和眼的瞬间也需一种“画外功”。‎ C. 京剧摄影家需向京剧演员学习,学习他们刚柔相济的表演美,这也是“画外功”。‎ D. 仰拍、特写、全景等手法的运用,变换光圈和速度等技术并不属于“画外功”。‎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拓宽读者欣赏与想象空间的是摄影者的抓拍;C项,太绝对;D项,“真实展现”不当。‎ ‎2. 试题分析:倒数第二段没有采用类比论证。‎ ‎3. 试题分析:京剧摄影家并不需要学习京剧刚柔相济的表演美。‎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⑴四个人围着方桌坐定,孝武动手给每人盅里斟下酒,白嘉轩佝偻着腰站起来,刚开口叫了一声“三哥”,突然涕泪俱下,哽咽不住。鹿三①惊讶地侧头瞅着不知该说什么好。孝武孝义②也默默凝坐着。白嘉轩说:“三哥,我这一生遭了多少罪呀……”随之说道:“我有话要给孝武孝义说,三哥你陪着我。我想把那个钱匣匣儿的故经念给后人听。”‎ ‎⑵这是白家的一个传久不衰的故经。虽然平淡无奇却被尊为家规,由谢世的家主儿严肃认真地传给下一辈人,尤其是即将接任的新的家主儿。那是一只只有入口没有出口的槐木匣子,做工粗糙,不能摆饰陈列也无法让人观赏。‎ ‎⑶由白嘉轩推大约六代的祖宗里头,继任的家主儿在三年守孝期间变成了一个五毒俱全的败家子,孝期未满就把土地牲畜房屋踢荡净尽了,还把两个妹妹的聘礼挥霍光净。母亲气死了,请不起乐人买不起棺材穿不上三件寿衣,只凑合着买了两张苇席埋了。这个恬不知羞的败家子竟然厚着脸皮吹牛说:“白鹿村再有钱的人再大的财东,没见谁给他先人装个双层枋吧?我给俺妈用的是双层子寿材……”村人一想也对,两张苇席裹了双层……就回给他一句顺口溜:白家老大埋他爸,能闹多大算多大;白家老大埋他妈,能瞎尽管瞎。这个败家子领着老婆孩子出门要饭去了,再没有回来。‎ ‎⑷亲自经历这个拔锅倒灶痛苦过程的老二,默默地去给村里一些家道殷实的人家割草挑水混饭吃,没有事做的时候就接受村人乡邻一碗粥一个馍的施舍。这个默默不语的孩子长大了,就弄下一个木模一只石锤去打土坯了,早出夜归,和村里人几乎断了见面的机会。他从不串门更不要说闲游浪逛,晚上就躺在那间仅可容身的灶房里歇息,有人发现过他在念书。这间灶房是被激怒的族人和近门子人出面干预的结果,败家子老大才留下这一间灶屋没有卖掉,使他有一坨立足之地。‎ ‎⑸他搜罗到一块槐木板,借来了木匠的锯子刨子和凿子,割制成一只小小的木匣儿,上头刻凿下一道筷头儿宽的缝口,整个匣子的六面全都用木卯嵌死了。他每天晚上回来,把打土坯挣下的铜子麻钱塞进缝口,然后枕着匣子睡觉。三年以后,他用凿子拆下匣底,把一堆铜元和麻钱码齐数清,一下子就买回来一亩一分二厘水地,那是一块天字地。白鹿村的人这个时候才瞪大眼睛,瞅着那个无异于哑巴的老二身上条条缕缕的破衫烂裤。没二年,他用自己的置买下的土地上收获的第一料新麦蒸成雪白馍馍,给白鹿村每一家每一户都送去两个,回报他们在他处身绝境的幼年时期的馈赠之恩。这个有心数儿的孩子当时每接受一碗粥一个馍,都在灶屋土墙上刻写下了赐舍者的姓名,诸如五婆三婶七嫂二姑四姐等等。已经成年的他在实行回报时,坚决冲破了当初记账时的原本企图,给每一家乡党不管当时给予还是未给予他施舍的人家一律送上两个馍馍,结果使那些未施舍过他的人更加感动以至羞愧。又两年,他再次撬开匣底,在祖传的留给他的那一半庄稼地上盖起了两间屋。又一年,他给自己娶回来一房媳妇……‎ ‎⑹再后来的事无须赘述,倒是这个老二本人的一些怪癖流传不衰。他娶媳妇的第二天到丈人家回来,一进门就脱下新衣服,穿上原先那身条条缕缕的破衫烂裤和踏断了后跟的烂鞋,媳妇说:“你还穿这——”老二说:“这咋?这叫金不换。”‎ ‎⑺直到他死,尽管土地牲畜房屋已发展到哥哥败家之前的景况,被卖掉的那一半庄稼用高过原价三倍的价钱再赎买回来,如愿以偿盖起三间厅房,他仍然是一身补丁摞着补丁的衣裤。‎ ‎⑻白家老大败家和老二兴业发家的故事最后凝练为一个有进口无出口的木匣儿,被村村寨寨一代一代富的穷的庄稼人咀嚼着品味着删改着充实着传给自己的后代……‎ ‎⑼“我看咱家只差一步就闹到重用木匣子的地步咧!”白嘉轩喝了几盅酒,感慨起来,“你们看看孝文是不是那个败家子老大?是!只是我还活着,孝武也长大了,才没给他踢踏到那一步……像他那号败家子,早饿死了早让人眼目清闲…… ‎ ‎⑽孝武哇!今黑我就把这匣子交给你,当然用不看拿它攒钱,你常看看它就不会迷住心窍。”听到木匣子的故经,鹿三却顿然想起进山背粮的故事来……‎ ‎⑾鹿三准备去背粮,要走的当儿,白嘉轩说:“三哥,让孝武孝义跟你一搭去。”鹿三转过身笑着问:“财主家也叫娃去背粮,你不怕惹人笑话?”白嘉轩说:“谁爱笑由谁笑去。”鹿三认真说:“孝武去行孝义去怕不行,娃太小,甭说背粮食光是跑路怕也跑不下来,来回好几百里哩!”白嘉轩冷冷他说:“要是从场里把粮袋子挪到屋里,我就不让他去了,就是图了这个远!让他跟你跑一趟有好处……”‎ ‎⑿因为带着两个孩子,五天的路程走了七天才回到白鹿村。傍晚时分,孝武孝义在村口和鹿三分手后走进街门,孝义扑通坐到地上起不来了。白嘉轩却幸灾乐祸似的笑说:“这回把碎息娃子跑美咧!这回碎息娃子就明白啥叫个粮食咯……” ‎ ‎⒀想到这里,鹿三说:“孝文要是心里有这匣子就好了咧!”‎ ‎⒁孝武接过匣子庄重而又激动起来:“爸,我明年春上就把门房盖起来。”白嘉轩说:“你把门房盖起来,就把你的名字刻到墙上,把孝文卖房的年月也刻上,这话我再不说二遍……”‎ ‎(节选自陈忠实《白鹿原》,有删减) ‎ 注:①鹿三,白嘉轩的长工兼好友。②白嘉轩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孝文、孝武、孝义。‎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小说的开篇借助凝练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交代了白嘉轩一生历经苦难,心性刚强的他,打算用钱匣匣的故经教育两个孩子,堪称用心良苦。‎ B. 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回忆先祖故事,用强烈鲜明的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写了自家祖上老大败家,老二兴家的故事始末,发人深省。‎ C. 文中“老二”少年时记下赐舍者的名字,是不愿意占人便宜,也是希望将来有能力时偿还报答帮助过自己的人。‎ D. 小说的叙事语言朴实无华,功力十足,运用地方语言,富有口语化特征,极大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 ‎5. 请简要概括并分析“老二”这一人物形象。‎ ‎6. 白家的故事凝练成 “钱匣匣”,试分析白嘉轩把“钱匣匣”传给孝武前后的心理变化。你认为当今时代“钱匣匣”蕴含的精神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请简述你的理由。‎ ‎【答案】4. B 5. ①沉默寡言,好学上进。白家老二从不串门闲游,夜晚在灶房念书。②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割草挑水,早出夜归,制钱匣匣,辛苦攒钱。婚后,依然不弃破衫烂裤。③勇于抗争,不屈服于命运。经历过拨锅倒灶痛苦的老二,没有向命运低头,靠双手重建白家,复兴百家。④心怀感恩,不忘根本。老二知恩图报,蒸馍馍送给白鹿村的村民,回报他们在他处身绝境的幼年时期的馈赠之恩 ‎ ‎6. (1)心理变化:①想及人生的艰苦和长子孝文的败家,心中的失望和怨愤。②用“钱匣匣”的故经教育孝武,看到孝武心有触动后的欣慰和对孩子怀有殷切的希望。(2)有意义。“钱匣匣”所警示的:从老大身上汲取教训和学习“老二”的持身端正、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有存在的价值。这些精神和作风永远不会过时,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我们仍然应该保有它们,对我们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有重要借鉴意义。‎ ‎【解析】‎ ‎4. 试题分析:B选项,“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一句错误。‎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好学上进。白家老二从不串门闲游,夜晚在灶房念书”等情节中概括出其“沉默寡言”的性格特征。‎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沉默寡言,好学上进”“勇于抗争,不屈服于命运”“心怀感恩,不忘根本”“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6. 试题分析:情节概括的题目是小说常见的题目,注意有直接要求概括情节,通过哪些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人物的心理或情感的变化过程怎样等提问方式,答题时注意分清题干的要求概括的什么情节,是关于哪个人物的情节。注意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单的段落的划分,重点注意文中表现情感变化的重点词语。此题注意概括心理变化,注意重点词语“失望和怨愤”“殷切的希望”然后结合现实谈启示。‎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朗读者》很好地重温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一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至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文化美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利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 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网2月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2017年3月9日上海报道)‎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B. 对于三则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材料二评论相对简单,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C. 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D.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寓贬于褒,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 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 B. “高而不冷”、“流量们霸屏”、“安利”……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络媒体上贴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C. 三则新闻的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严谨、理性,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 D. 上海、杭州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长龙”明确告诉我们,《朗读者》这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爆”是有广泛的受众基础的。‎ E. 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取舍可能是对同一报道对象的认识、理解不同,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 ‎9. 根据材料,假如《朗读者》节目改版,你准备给制片人董卿提些什么保留和改善的建议?‎ ‎【答案】7. B 8. CD ‎ ‎9. 节目优势应继续保留:①“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的宗旨(或目标)不能丢。②继续高扬爱和责任等传统价值观。③继续带观众回到文字的阅读上,感受其中的真情。改善、弥补节目的不足:①阅读毕竟是更私人化的活动,节目中的访谈内容会影响观众的独立阅读感悟,访谈环节要把握好一个度(或“适可而止”)。②少些教化和煽情的“表现”,更专注于“朗读”本身。③精心选择“朗读者”和朗读文本,扩大电视受众群体,让更多的电视观众走进《朗读者》。‎ ‎【解析】‎ ‎7. 试题分析:A项, “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错误。C项,“都认为……有过度煽情之嫌”错误。只有材料二说“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D项,材料二“寓贬于褒”不准确,应为“褒中有贬”。另外材料三“无褒贬”表述也不准确,事实的选择就寓有褒贬。‎ ‎8. 试题分析:A项,“仍持怀疑态度”错误。B项,“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的判断过于武断,这要看报道的内容等各种因素。E项,“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的说法不符合新闻报道真实性要求,没有根据。‎ ‎9. 试题分析:注意筛选保留的“宗旨”“传统价值观”“继续带观众回到文字的阅读上”;改进的“适可而止”“更专注于‘朗读’本身”“精心选择‘朗读者’和朗读文本”。‎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雄飞,字鹏举,琅琊临沂人。至元二年,廉希宪荐之于世祖,召见,陈当世之务,世祖大说。授同知平阳路转运司事,搜挟蠹弊,悉除之。帝问处士罗英,谁可大用者,对曰:“张雄飞真公辅器。”帝然之,命驿召雄飞至。‎ 十六年,拜御史中丞,行御史台事。阿合马以子忽辛为中书右丞,行省江淮,恐不为所容,改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未行,阿合马死,朝臣皆以罪去。拜参知政事。阿合马用事日久,卖官鬻狱,纪纲大坏,雄飞乃先自降一阶,于是侥幸超躐者皆降之。‎ 忽辛有罪,敕中贵人及中书杂问,忽辛历指宰执曰:“汝曾使我家钱物,何得问我!”雄飞曰:“我曾受汝家钱物否?曰:“惟公独否。”雄飞曰:“如是,则我当问汝矣。”忽辛遂伏辜。二十一年春,上与朝臣议大赦天下,雄飞谏曰:“古人言:无赦之国,其刑必平。故赦者,不平之政也,圣明在上,岂宜数赦!”帝嘉纳之,语雄飞曰:“大猎而后见善射,集议而后知能言,汝所言者是。朕今从汝。”遂降轻刑之诏。‎ 雄飞刚直廉慎,始终不易其节。尝坐省中,诏趣召之,见于便殿,谓雄飞日:“若卿可谓真廉者矣。闻卿贫甚,今特赐卿银二千五百两、钞二千五百贯。”雄飞拜谢,将出,又诏加赐金五十两及金酒器。雄飞受赐,封识藏于家。后阿合马之党以雄飞罢政,诣省乞追夺赐物,裕宗在东宫闻之,命参政温迪罕谕丞相安童曰:“上所以赐张雄飞者,旌其廉也,毋为小人所诈。”塔即古阿散请检核前省财务,复用阿合马之党,竞矫诏追夺之。塔即古阿散等俄以罪诛,帝虑校核失当,命近臣伯颜阅之。中书左丞耶律老哥劝雄飞诣伯颜自辨雄飞曰上以老臣廉故赐臣然臣未尝敢轻用而封识以俟者正虞今日耳又可自辨乎 二十一年,卢世荣以言利进用,雄飞与诸执政同日皆罢。二十三年,起为燕南河北道宣慰使,决壅滞,黜奸贪,政化大行。卒于官。‎ ‎(选自《元史•张雄飞传》,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书左丞耶律老哥劝雄飞诣伯颜自辨/雄飞曰/上以老臣廉/故赐臣/然臣未尝敢轻用而封识/以俟者/正虞今日耳/又可自辨乎/‎ B. 中书左丞耶律老哥劝雄飞诣伯颜自辨/雄飞曰/上以老臣廉/故赐臣/然臣未尝敢轻用/而封识以俟者/正虞今日耳/又可自辨乎 C. 中书左丞耶律老哥劝雄飞诣伯颜自辨雄飞/曰/上以老臣廉故/赐臣/然臣未尝敢轻用/而封识以俟者/正虞今日耳/又可自辨乎 D. 中书左丞耶律老哥劝雄飞诣伯颜自辨/雄飞曰/上以老臣廉/故赐臣/然臣未尝敢轻用而封识以俟者/正虞今日耳/又可自辨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处士,古时候特指为皇帝处理事务的人,文中处士罗英帮助皇帝挑选人才。‎ B. 驿,就是供传递公文的人途中休息、换马的地方。便殿,即正殿以外的别殿,古诗帝王休息消闲之处。‎ C. 御史,战国时是国君的侍从史官,自秦朝开始,御史成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D. 行省,即中书省,中国元代开始实施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一级行政区,民间简称“行省”或“省”,文中有巡视之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雄飞才能卓著。他受廉希宪推荐,被世祖召见,陈述当时之务,世祖非常高兴,后来他担任转运司调查并清除了各种弊端。‎ B. 张雄飞廉于财利。忽辛犯罪,世祖命令中贵人和中书省官员一起审问,忽辛说审问的官员都曾经收过他们家的钱物,只有张雄飞没有收。‎ C. 张雄飞刚正直谏。世祖和大臣们讨论要大赦天下,张雄飞确认为,赦免的行为是刑法不公平的体现,圣明的君主执政不应该多次大赦。‎ D. 张雄飞谨慎有远见。塔即古阿散等人因罪被杀,皇帝考虑到阿合马的余党核实有误,便令中书左丞耶律老哥去复查,而张雄飞对于皇帝的赏赐一直封存未动。‎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阿合马用事日久,卖官鬻狱,纪纲大坏,雄飞乃先自降一阶,于是侥幸超躐者皆降之。‎ ‎(2)大猎而后见善射,集议而后知能言,汝所言者是。朕今从汝。‎ ‎【答案】10. B 11. A 12. D ‎ ‎13. (1) 阿合马专权的时间很久,他卖官枉法,朝中秩序很乱,张雄飞就首先自降官阶一级,于是那些侥幸不按规定提拔的人都降级。(2) 多次打猎之后才能发现善于射箭的人,集中各种想法(意见)之后才能听到好的意见,你的话是正确的。我现在听从你的建议。‎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这里可根据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果是叙述性的文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如是说理性文章,则要弄明白谈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同现代汉语语法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该题中注意抓住句中对话(雄飞曰),排除C项、“轻用而封识”意为“随便使用这些东西并封存做好标记”,后接目的连词“以”,故排除A.C。‎ ‎【考点定位】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能力层级为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分辨选项内容和原文学作品内容的细微差别,然后做出判断,可用排除法。B项,"处士":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男子隐居不出仕,讨厌官场的污浊,这是德行很高的人方能做得出的选择。《史记·殷本纪》:“或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汤举任以国政。”后来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易错警示】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人的称谓;二、古代职官;三、天文历法;四、古代地理;五、科举制度;六、风俗礼仪;七、饮食器用;八、音乐文娱;九、文史典籍;十、目录辞书;十一 古代军制。该题干中,A.考核“古代地理”,B.D项考核“古代职官” ;D项考核“饮食器用”。‎ ‎12.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项中,去复查的是“颜伯”,并非“中书左丞耶律老哥”。原文第三段中“塔即古阿散等俄以罪诛,帝虑校核失当,命近臣伯颜阅之”,所以选D。‎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比如本题的D项,考生就应到文中找到相关内容,然后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即可发现,说法错误。‎ ‎1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第一句:关键点:“用事”,“鬻狱”,“超躐”,各得1分,句意得2分。第二句:关键点:见;集议;是;句意得2分。‎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张雄飞,字鹏举,琅琊临沂人。至元二年,廉希宪向世祖推荐他,世祖召见他,他陈述当前最重要的事情,世祖很高兴。授予他同知平阳路转运司的职务,他调查揭发各种弊端,全部清除它们。帝问处士罗英,谁是可重用的人,罗英回答说:“张雄飞真正才是能辅助您的人才。”帝认为罗英的话是对的,令驿吏接雄飞来。‎ 十六年,授予张雄飞御史中丞的职务,管理御史台的事务。阿合马让自己的儿子忽辛担任中书右丞,巡视、检查江淮一带的事务,担心不被张雄飞所容纳,改任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还没去,阿合马死了,朝中大臣都因犯罪离职。世祖任命张雄飞担任参知政事。阿合马专权的时间很久,他卖官枉法,朝中秩序很乱,张雄飞就首先自降官阶一级,于是那些侥幸不按规定提拔的人都降级。忽辛犯罪,世祖下令中贵人和中书省一起审问,忽辛一个个地指着审问的官员说:“你曾经收受了我家的钱物,怎么能审问我!”张雄飞说:“我曾接受过你家的钱物没有?”忽辛说:“只有你一个人没有。”张雄飞说:“既然这样,那么我可以审问你了。”忽辛于是认罪。二十一年春,世祖和大臣们讨论要大赦天下,张雄飞规劝说:“古人说:没有赦免罪犯的国家,它的刑法一定是公平的。所以赦免的行为,是不公平的政策啊。圣明的君主执政,怎么能多次赦免犯人!”世祖赞赏他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告诉雄飞说:“多次打猎之后才能发现善于射箭的人,集中各种想法(意见)之后才能听到好的意见,你的话是正确的。我现在听从你的建议。”于是下发只给犯罪的人减轻刑法的诏书。‎ 张雄飞为官刚直廉洁谨慎,始终不改他的节操。曾经在中书省办理公务时,世祖派使者急速叫他,在便殿见他,对张雄飞说:“像你这样的人应该可以说是真正廉洁的人了。听说你非常贫困,现今我特意赏你白银二千五百两、钞二千五百贯。”张雄飞拜谢,即将出去时,世祖又下令再赏赐黄金五十两和金酒器。张雄飞接受了世祖的赏赐,封存做上记号,收藏在家中。后来,阿合马的同党因张雄飞被停职,到中书省请求追回世祖赏赐给他的财物,裕宗在东宫听说这件事,命令参政温迪罕告诉丞相安童说:“皇帝赏赐张雄飞的原因,是要表彰他的廉洁,不要受小人欺骗。”塔即古阿散请求检查核实张雄飞过去在中书省任上的财务,重新起用阿合马的余党,最终假借皇帝的命令追查并没收皇帝赏赐给他的财物。塔即古阿散等人不久因犯罪被杀,世祖考虑到阿合马的余党检查核实可能有误,命令亲近的大臣伯颜复查。中书省左丞耶律老哥劝张雄飞到伯颜那里为自己讲明情况,张雄飞说:“皇帝因为我廉洁,所以才赏赐我,但是,我没敢随便使用这些东西并封存做好标记来等待的原因,正是料到有今天,又何必自己去说呢?”‎ 二十一年,卢世荣因善于阿谀被重用,张雄飞和许多官员同时被罢免。二十三年,起用担任燕南河北道宣慰使,判决疑案,清除奸恶贪婪之人,清廉的风俗盛行。死在官任上。‎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14. 对此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首联,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给整首诗抹上了深秋的基调。‎ B. 颈联以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照应了“睡美”。‎ C. 尾联中的“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说明老翁怕冷,又身患重疾,难以起床。‎ D. “霜叶满阶红”与“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有异曲同工之妙。‎ E. 本诗语言自然、质朴,刻画形象逼真,富有生活气息。‎ ‎15. 诗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D 15. 本诗描绘了一个体衰闲散的老翁形象。细节描写(动作、心理描写等)①“卧迟”“灯灭后”,才能赏听窗外的沥沥雨声,屋内老翁安然“睡美”正体现他心无顾虑,具有闲淡的情怀;②老翁“晓晴寒未起”,对“霜叶满阶红”漫不经心,突出老翁心境清静淡泊;③“香添暖被笼”,夜已过去,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却还要“霜叶满阶红”,打算继续躺着,突出了体衰而又闲散的形象。‎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C项,老翁” “晓晴寒未起”,对它漫不经心,突出了老翁的心境清静淡泊;D 项,“霜叶满阶红”,夜来风雨加深了“寒”意,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多么冷酷的大自然啊!从树木移情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中关键词“怎样的老翁形象” “如何刻画”“简要分析”,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点出形象特点,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手法。抓住关键诗句“卧迟”“灯灭后”, “睡美” “晓晴寒未起” “香添暖被笼”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述而》记录了孔子对快乐的理解:他鄙视不义而得富贵,能从“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平淡的生活中找到快乐并乐在其中。‎ ‎(2)《答谢中书书》中描写太阳西下时美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饭疏食 (2). 饮水 (3). 曲肱而枕之 (4). 夕日欲颓 (5). 沉鳞竞跃 ‎【解析】试题分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平淡的生活中找到快乐并乐在其中”“太阳西下时美景”,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肱”“竞”的写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联合国新任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置斯,曾担任葡萄牙总理,他外交能力突出,四国语言信手拈来,各外媒对他的语言才能赞不绝口。‎ ‎②实施新政策不到三年时间。咱村就已改头换面;不仅重见青山绿水,而且家家都致富了。‎ ‎③这十年间的悲欢离合,白云苍狗,令人在冷静沉默中回想起来不禁感慨万千,前尘往事久久萦绕于心,郁积于怀。‎ ‎④游国恩先生不问家事,自己躲进书房,钻入文学研究的世界,长吟短叹,目不窥园,不断地有新作发表,业内人士读了,赞叹不已。‎ ‎⑤针对媒体热炒的“比飞机还要快的超级高铁”新闻,同济大学教授周顺华认为铁路运行加速度有一定的科学限制,不能想入非非。‎ ‎⑥一年的时间如汤沃雪,只有专心治学的人才能明白时光对于学术生命的价值,也只有在短暂时光中能把握方向的人才会有所成就。‎ A. ③④⑤ B. ①②⑥ C. ①⑤⑥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信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逢人说项,比喻到处说某人或某人的好处。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目不窥园,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专心致志,埋头苦读。想入非非,思想进入玄妙虚幻的境界或脱离实际,幻想不能实现的事,如汤沃雪,比喻事情非常容易解决。‎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在第三期《朗读者》节目中,浙江省作协主席麦家朗读了一封从未公开过的写给儿子的信件,被称为“2017最美家书”。‎ B. 某省从今年起逐步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并且通过招生考试政策拓宽足球人才成长渠道,培养优秀足球后备人才。‎ C. 由于皮脂分泌少,毛躁、干涩、头痒和头屑是干性头发最大的敌人。因此,应该适当缩短洗头的频率。干性头发,不分季节,应该以2—3天洗一次为宜。‎ D. 昨日《人民日报》提出,从购到租,不仅意味着中国在住房供应体系方面开始补短板,也意味着调控思路的重大转变,即从以往侧重调控思路,转变成建立多元化的住房供应体系,以满足大家的住房需求。‎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项,偷换主语;B项,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足球联赛”后加上“机制”C项,“缩短”和“频率”搭配不当;“应该”与“以……为宜”杂糅。‎ 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A暗换主语,C项句式杂糅造成结构混乱。‎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王明肯定李昊的写作水平:“您的文章写得真好,本世纪散文百家,您必能忝列其中。”‎ B. 张磊过生日,接受朋友的礼物:“既然你这么客气,又这么真诚,那我就笑纳了。”‎ C. 刘娟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中,采访抗日女英雄时问:“老奶奶,请问您芳龄。”‎ D. 75岁高龄的前院长说:“好吧,既然诸位如此客气,那么这件事就由老朽做主了!”‎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老朽”是老人自谦之词,符合语境。‎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①_________,但与此同时,一些公民的价值观出现功利化倾向,时常出现一些“失德”现象。因此“全民阅读”的提出是缓解这种现象的有力措施。目前,“全民阅读”已上升为国家战略。②__________。对个人而言,阅读是一种学习知识的方式,也是树立正确价值观,进行道德教育的途径。对国家而言,③_________,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保障。‎ ‎【答案】 (1). (1)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2). (2)阅读对个人和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 (3). (3)“全民阅读”能增强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注意前文“经济的不断发展”,第②空注意后面的“对个人而言”“对国家而言”,第③空注意前文“全民阅读”。‎ ‎21. 汉字蕴含着祖辈们的智慧,体现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有时换个角度,常见的汉字也能让人领略别样的意趣。请依照所给示例仿写,每条不超过20个字。‎ 劣:差人一等,是因为比别人少出了力。‎ 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舒:开心舒畅,是因为舍得给予别人。(舍得给予别人,自己才会开心。)(从舍弃自我或忘我、无我的角度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2). 路:人生之路,就在我们各自的脚下。‎ 点睛:本题解答时关键是组织好语言。表达力求简明、连贯、得体,字数有限制的话要符合要求,不应有太大的出入,本题要注意题干中“深刻智慧以及丰富的人生哲理”的要求。‎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中学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十八岁成人礼。在成人礼上同学们依次踏上红毯,由家长给他们戴上“成人帽”,同学们向父母恭行“拜谢礼”。然后父母和孩子携手步入“成人门”,踏上“成才路”,面对一只巨型蜡烛,许下愿望,并在《感恩的心》的动人旋律中,家长和学生互换书信。接着,几个身穿汉服的男女学生走上舞台,献上诗朗诵《青春的十八岁》。最后全体学生起立,庄严宣誓。‎ 对于诸如此类的仪式有人大加赞赏,有人则不以为然。你有没有参加过类似的仪式,怎么看待?‎ 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以仪式形于外,助感悟诚于中 当看到清瘦的身影在红毯上徜徉,当嗅到含苞的梦想在烛影里绽放,当触到真诚的泪滴在信笺中流淌,我实在无法不恒久地感动于该学校这场用心举办的成人礼。《大学》云:“诚于中,形于外。”在我看来,这场盛大的成人礼,便是以形于外之仪式,助推了同学们诚于中的感悟。这一仪式,一定可以帮助同学迎来一场心灵的洗礼。‎ 在形于外的仪式中激发诚于中的责任感。参加成人礼之前,或许很多同学对自己的定位仍然是“孩子”,并不能意识到自己肩上未来的担子。而当他们真的戴上成人帽时,应当能够真正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要承担起那一份属于成年人的担当了。眼前又依稀浮现出明朝东林书院门口那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楹联。其实,张贴对联不也是一种仪式吗,书院创始人顾宪成不也是希望学子们在每日进门时想起自己稚嫩肩膀上的家国重任吗?该中学的成人礼,也是要让身处成人门下的同学们意识到这份责任,并将其践行下去。‎ 在形于外的仪式中树立诚于中的鸿鹄志。同学们一生中曾多次面对蜡烛许下愿望,而我相信,那些愿望一定都不如他们在成人礼上面对着巨型蜡烛许下的更加郑重、更加深入灵魂,因为这一次的愿望,叫做梦想。不禁想到了日寇入侵时组建于昆明的西南联大,以“刚毅坚卓”为校训的师生们的共同梦想,就是共御外侮,求学报国。于是,每当他们唱响那“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校歌,其实,就是在进行着一场重申梦想的仪式。山城歌声响彻,巨烛光焰燃烧,仪式虽不同,梦想却都有千钧之重。‎ 在形于外的仪式中参省诚于中的感恩心。听着《感恩的心》的旋律,与父母互换书信、各诉衷肠,这一环节给了很多平时较少与父母交流、甚至羞于在父母面前表达情感的同学一个与父母对话、同时也与自己胸中的感恩之心对话的机会。或许在这个时代,我们无法如潘岳一般辞官奉母,无须如王祥一样卧冰求鲤,但是当同学们在成年时刻,可以在文墨中体察父母无言却深沉的爱,并借信笺向父母表达感恩之情,那一行行汹涌流淌的泪水,一定可以将孩子们的一颗颗玉壶冰心洗涤得更加清澈。‎ 古时《礼记》有言,男子“二十曰弱,冠”,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不论是加冠之礼,还是及笄之仪,都是那个礼乐未崩的时代的成人礼。穿越千年,当同样庄重的仪式在该中学举行,我感受到了一种绵延于我们民族断残零落的文明史中的精神传承。感谢这所学校的老师,他们用精心筹备的成人礼,帮助同学们激发了责任感,树立了鸿鹄志,参省了感恩心。最终以形于外的仪式,渗入了诚于中的感悟。‎ 当红毯人去,烛火燃尽,信纸泛黄,你是否,仍会记起十八岁成人礼上的那张年轻面庞?‎ ‎【解析】试题分析:对于这则材料,考生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参考立意:赞同:生活需要仪式,仪式感能让我们认真对待人生中重要时刻,增加责任感、使命感。反对:仪式只是形式,过于繁复,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不如践行仪式的精神内涵。亦可讨论成人礼本身。‎ 点睛:这是一篇单则材料作文,第一步,要读懂材料,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尤其注意“对于诸如此类的仪式有人大加赞赏,有人则不以为然”这类提示,考生要有自己的观点,是赞同,还是反对,或一分为二地有侧重点。‎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