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福建省龙海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017-10)
龙海二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三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第I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分享经济的诞生,源于社会资源的过剩。 从工业革命时代开始,所谓的“发展”即生产效率提高、投资不断加大,从而带来产量 的增加。这样的“发展”基于一个基本假设,那就是,社会物资是短缺的。时至今日,工厂里生产出越来越多的东西。直到某一天,我们发现生产出的东西已经远远大于我们的需要,我们把已经存在的东西重新分配。 此时,物品的“拥有权”和“使用权”可以分离,拥有一件物品的人和使用这件物品的 人可以不是同一个人。这样物资就可以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从而成为一种商业模式:拥有多余物资的人们,可以把物资的使用权让渡给不拥有物资的人,作为回报,后者给予前者一定的报酬,而提供这个服务的平台,也可以从报酬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 分享经济由此产生。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迅速普及,分享经济的创业者们,创造出一个又一 个细分领域的平台,供物资的所有者发布和分享,帮助有需要的人找到物资。不经意间,我们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分享经济的身影。分享经济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消费方式,在许多领域,也都出现了不同的模式。 那么,分享经济究竟改变了什么呢? 首先,它改变了供给端。分享经济让产品的供给方从机构变成了个人。比如,原来人们 出去旅行,只能住酒店集团提供的酒店,而分享经济让个人房主也可以提供相当于酒店的服 务。原来人们只能坐出租车公司提供的车子,现在则还能坐个人开的私家车。分享经济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丰富度和个性化水平。人们旅行的时候可以住各种风格的房子,人们 出行的时候可以坐各种不同的车型,遇见各种性格的司机。如今人们个性化的诉求越来越高,分享经济正好可以满足这一点。 其次,它让个人崛起。分享经济降低了个人“微创业”的门槛,让人们可以更简单地实现“微创业”——利用业余时间,做个小房主,做个专车司机,都是简单方便的“微创业”。用户对个性化的需求,让作为供给端的个人,能够有空间发展自己的个性。比如,加入网络商店平台的手工艺者,可以把自己的个性作品售卖给匹配的人。伴随着“微创业”的门槛降低和个性化被鼓励,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内在动力被激发,而每个人能力的激发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更大推动力。 最后,它让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分配。分享经济让资源被更加合理地分配给需要的人。 这对于我们所生存的自然环境,是极大的保护。据统计,每多一辆被充分利用的Uber车辆,就可以从路上去掉8辆车子。这就意味着更少的拥堵、更少的雾霾和更少的能源消耗。 (摘编自中国友谊出版公司《重新定义分享》)【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工业革命时代与分享经济时代的“发展”形式虽然不同,最终目的都是为社会提供丰富 的物质资源。 B.一女孩把自己穿过几次又不喜欢的衣服在淘宝上以二手衣形式卖给买衣人。这体现了 分享经济的特征。 C.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迅速普及,使得物品的“拥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分享经 济由此产生了。 D.随着人们的内在动力被激发,“微创业”变得简单而易实现。人们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在 分享经济中获利。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分享经济在近些年才火起来。我们所熟悉的房屋租赁,就是典型的分享经济。 B.分享经济一方面带来了产品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分享经济由于“拥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产品的拥有人和使用人不是同一个人。D.分享经济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丰富度和个性化水平,也让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分配。 3.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分析了分享经济产生的背景,接着从三个维度阐述了分享经济给经济、生活 和社会带来的影响。 B.文章运用例证法,通过个人房主和私家车主的例子,阐述了分享经济提供的产品具有丰 富度和个性化特点。 C.文章通过阐述分享经济的产品重新分配属性,表达了共享经济具有促进生活更美好、社 会更公平的功能。 D.文章从个性化的需求、“微创业”的兴起、自然资源的保护等方面逐层论述了分享经济 给社会带来的变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租个儿子过年 宗利华 看到那则启事,他的眼睛亮了一下。 启事的内容别具一格,“期望一名有爱心有亲情观念的男孩子和我们一道过除夕之夜。”署名是,一对年迈的老人。 他笑了。毫无疑问,那个地方太适合他当前的处境了。于是,他给老人打电话,说明自己的意思。那端的女人显得异常兴奋!他听女人说,老头子,终于有人打电话来了!【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按照地址,他敲开了那家的门。是一个在这座边远小城常见的四合小院。迎接他的两位老人比他想象的还要老,头发都花白了,而且步履蹒跚。 他正不知道称呼什么才好,却见女主人眼圈发红,张着双手,嘴角抽动着说,孩子,你终于回家了! 他觉得什么部位被猛地敲击了一下,眼睛就潮润了。他不由自主就脱口而出,妈,儿子回来了!他一下想起自己的母亲了。 于是,一切顺理成章了,他被父母拥着走进屋子。一进屋,那股家的感觉就扑面而来。 母亲敲打着他身上的尘土,父亲不动声色地递过一杯红糖水。他开始逐渐进入角色。母亲领着他说,你的房间早就为你收拾好了,一切都是老样子。这边是洗手间,这边是厨房。你先洗一洗。然后,咱一起包水饺。 他洗了一把脸,一边擦着,一边踱进了他的房间。突然视线里就出现了一张放大的照片。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男孩。 那是我们的儿子。他一回头,就发现老头站在身后了。但老人说过这句,就闭了嘴。 这时,母亲在外面喊起来,洗好了没有,你们爷俩在那里磨蹭什么?老头马上换了脸 色,笑着说,好了,我们就去。 水饺馅是早调好了的。母亲已在擀皮儿了。擀面杖在她的手下发出欢快的声音。他挽挽 袖子,坐下来,开始揉面。以往春节,在家里就是这份情景。父亲的任务是烧水,这是一项轻快活,倒上水,打开炉子,就没事了。于是坐在一边,安静地瞧着娘俩快乐地忙活。母亲开始讲一些琐碎事情了。那些事情,他并不感兴趣,但他知道母亲喜欢,所以就听着,有时他会插问一句,母亲就把手里的活暂放一下,瞧着他,跟他解释。 水饺出锅以前,是要放鞭炮的。 母亲的情绪在这时达到了顶点。她站在屋檐下,看着夜空里烟花缤纷,脸上漾着光芒。 指挥着说,咱们也可以点鞭炮了。于是,他点燃了,母亲竟拍着手到院子里来了,而且,在鞭炮声中,孩子般地跳起来! 然后,一起吃水饺,一起看春节晚会,一起说着笑着。直到母亲累了。母亲说,我真高兴啊!可我是真累了。父亲走过来,说,你得休息一下了。 他在那天晚上睡得非常踏实。连日的疲惫一扫而光了。当新一天的阳光照射进窗口时,他突然醒来,一下子坐起。半天才清楚了发生的事情。 那对老人看上去神情黯然了。母亲走过来,给他系系扣子,说,孩子,我知道,无论怎样,我不会取代你母亲在你心中的位置,记着,漂泊在外的时候,常给父母打个电话,抽空儿回家看看他们……他觉得眼眶一热,看到母亲泪水下来了,于是伸手轻轻地替她擦拭,一边点着头,我知道了。 老头送出来,悄悄地掏出一张钱,说,真的非常感谢你,这是你的报酬,我们拿不出更多的钱来了。 他坚决不肯要。他说,你们已让我明白太多东西了。 老头仍道着谢,是你了了我们一份心愿。你大妈,她实际上,活不了几天了,她得了癌症!她最大的心愿就是陪儿子在除夕夜再吃一顿她包的饺子。可我们的儿子,他,再也吃不到了。 他根本没听清老人后来在说什么,在那一瞬间,他忽然觉得自己变了模样。 辞别了老人,他飞快地奔向电话亭,拨通了自家的电话。话筒里传来老母亲的声音时, 他已是泪流满面了。母亲一下子叫出了他的名字!母亲没听到他说话,就知道是自己的儿子了! 半天,他哭着说,妈,我想回家!【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电话亭里的小姐莫名其妙地瞧着他。 她当然不可能知道,这个打电话的人是一个在逃犯。 (选自微型小说集《租个儿子过年》2008年4月东方出版社)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中间插入“一张放大的照片,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男孩”情节,巧妙交代了老人租儿子过年的原因,同时揭示了社会对失独家庭缺少应有的关爱。 B. 小说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一个最终被温暖的家庭、温馨的亲情所感化的在逃犯形象,这说明有温度的亲情比冰冷的法律更有感召作用。 C. “看到那则启事,他的眼睛亮了一下。”小说从侧面描写人物的神态,表明他对逃亡生活已经厌倦,渴望回归家庭的温暖。 D. 春节浓浓的氛围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既有失独老人对家庭亲情人的渴望,也突出小说主人公“他”对家庭温馨的向往。 5. 小说以“租个儿子过年”为标题,结合小说内容,试简要分析标题的作用?(5分) 6. 小说结尾点出“这个打电话的人是一个在逃犯”,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成为一场现象级的文化盛宴,像一道清流直入人心,浸润心灵。 中国诗词,是中国人的精神礼赞。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词、近现代经典诗词……这些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篇章,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展示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唤起了每个人心中的诗歌情怀,让观众在触摸中国诗歌的宏伟版图之时,油然地生长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如何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对接?《中国诗词大会》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在诗词大会中,竞猜、“飞花令”等对抗性安排,增加了节目悬念;超大演播室、水舞台、大屏幕意境展示等全新舞美设计,增加了节目观赏性;手机摇一摇等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大大提升了节目的趣味性和参与性。诗歌与传媒、文化与科技的有机结合,为传统文化搭起了一个最大的、最接地气的课堂。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落幕,古典诗歌的热潮却再次兴起。这不是偶然,而是先贤诗人几千年的智慧与情感的集结,是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长期热爱与广泛积累。 (摘自217年2月13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中国诗词大会》系列节目从传统诗词中挖掘时代内涵,通过对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的背诵,引发了全民读诗的热潮,做到了综艺节目不仅有意思,而且有意义。优秀的综艺节目激活了很多人的文化心、诗心。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引人关注,正在阔步融入世界的中国日益显现着自己的文化自觉,而网民对综艺节目的选择度以及文化内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节目播出以后,许多孩子家长发出了呼声:我们远离传统文化太久了,带着孩子一起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很有意义。小孩子现在不一定能完全理解这些诗词的意思,但浸润在古诗词里,对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滋养。在网络文化流行的今天,学习古诗文能够提升审美素养,提高语言表达层次,对抵御粗鄙的网络语言发挥积极作用。 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如今歌舞类、亲子类综艺节目泛滥的市场下,以传统文化作为内核去进行综艺节目的改革,也许会是一个好的方向,用诗书去抵制烂俗,进一步引领观众,促进新媒体市场下电视综艺节目市场的健康发展。 (摘自2017年2月14日《中国艺术报》)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在春节期间热播,然而,思想界随即引发了关于背诵古诗词是否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的争论。一些评论者认为机械地背诗比的不过是记忆力,与一个人的古诗鉴赏能力无关。 平心而论,《中国诗词大会》推广传统诗词文化的成效有目共睹。观众在春节期间远离了牌桌和酒席,坐在电视机前欣赏选手的精彩对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培养诗词修养同样从背诵开始,牙牙学语的童生在启蒙阶段背诵古诗词,大多“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无妨诗词文化的浸润,待到年岁增长,涉世渐深,自然明白“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悲戚。【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古诗词传播的最大挑战是其本身缺乏现实活力。这也是很多类型的传统文化在传播中遭遇的共同尴尬。对多数普通人来说,背诵古诗词最大的“用处”,是回答中小学语文考试的诗词填空。 要让传统文化在更广阔的范围生机盎然,就必须让其在更现实的层面产生影响。诗歌仍然是有生命力的文体,现代诗依然有较多受众。将古诗词元素融汇于现代诗中,或许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好方法。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要写诗成为诗人,古诗词欣赏能力也未必与背诵能力成正比,但在日常文字表达中化用古诗词,足以让一个人在精神上雍容起来。 在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要避免一种倾向——传统文化成为独立的、与现实隔绝的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不能脱离现实文化格局,在渐进中重拾濒临丢失的文化元素。 美国唱作人、艺术家和作家鲍勃•迪伦获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后,评委会公布的获奖理由是“用美国传统歌曲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作为一名流行歌手,鲍勃•迪伦继承了美国的传统文化,其文学造诣获得专业领域认可,可见传统文化也能在公共流行中获得现实生命力。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说明《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主要是因为节目富有悬念、观赏性、趣味性和参与性,也最接地气。 B.材料二指出《中国诗词大会》让孩子们分享了诗词之美,感受到诗词之趣,理解了诗词意思,滋养了精神世界。【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C.材料三认为传承古诗词的最大阻力是其缺乏现实活力,在现代诗中融入古诗词元素是传承古诗词的一个好方法。 D.鲍勃•迪伦坚守美国传统,创新诗意表达,因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说明传统文化存在当下可拥有现实活力。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4分)()() A.三则材料都提到《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及其对传承传统文化的贡献,都认为传统文化需要与现代接轨,以及《中国诗词大会》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B.材料一认为中国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和中国人的精神礼赞,能唤起民族自豪感;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认为古诗词有利于提升素养,小孩子应该背诵古诗词。 C.对当下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分析,材料三的报道较为详尽,比较全面,体现出新闻客观真实的特点,而材料一和材料二只从某一个方面来报道,不够客观。 D.三家媒体都报道了《中国诗词大会》,说明三者都关注文化热点,关心社会时事;都强调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能提升我们的文化自觉。 E.第一则材料重在传统与现实的对接,第二则材料重在《中国诗词大会》与其他综艺节目的差别,第三则材料重在探求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中国诗词大会》在央视热播,对于我们弘扬传播传统文化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5分) 二、古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邹浩,字志完,常州晋陵人。第进士,调扬州、颍昌府教授。吕公著、范纯仁为守,皆礼遇之。纯仁属撰乐语,浩辞。纯仁曰:“翰林学士亦为之。”浩曰:“翰林学士则可,祭酒、司业则不可。”纯仁敬谢。后哲宗亲擢为右正言。有请以王安石《三经义》发题试举人者,浩论其不可而止。陕西奏边功,中外皆贺,浩言:“先帝之志而陛下成之,善矣 。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京东大水,浩言:“频年水异继作,虽盈虚之数所不可逃,而消复之方尤宜致谨。不以为数之当然,此消复之实也。”章惇独相用事,威虐震赫,浩所言每触惇忌,仍上章露劾,数其不忠慢上之罪,未报。章惇诋其狂妄,乃削官,羁管新州。蔡卞、安惇、左肤继请治其送者王回等。徽宗立,亟召还,复为右正言,迁左司谏。改起居舍人,进中书舍人。言:“陛下善继神宗之志,善述神宗之事,孝德至矣。尚有五朝圣政盛德,愿稽考而继述之,以扬七庙之光,贻福万世。”迁兵、吏二部侍郎。初,浩除谏官,恐贻亲忧,欲固辞。母张氏曰:“儿能报国,无愧于公论,吾顾何忧?”及浩两谪岭表,母不易初意。稍复直龙图阁。瘴疾作,危甚。杨时过常州,往省之。萧然仅存余息,犹眷眷以国事为问,语不及私。卒,年五十二。高宗即位,诏曰:“浩在元符间,任谏争,危言谠论,朝野推仰。”复其待制,又赠宝文阁直学士,赐谥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 B. 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 C. 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 D. 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纯仁敬谢”一句中,“谢”应解释为“为自己的错误向别人认错道歉”。 B. 在“蔡卞、安惇、左肤继请治其送者王回等”一句中,“治”应解释为“惩罚”。 C. “教授”,文中指朝廷派遣到地方私学中的教员,与现代“教授”的含义不同。 D. “七庙”,古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用以供奉七代祖先的宗庙,后来也代指“朝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邹浩坚守职分,拒为越职之事。范纯仁待之以礼,嘱咐他撰写乐语,且以翰林学士也写乐语加以劝说,而邹浩以祭酒、司业不能写乐语为由推辞了。 B. 邹浩正视灾情,重视消灾关键。面对京东的水灾,邹浩认为虽然不能逃脱自然的变化,但是要谨慎地施行消灾的方法,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天理所致。 C. 邹浩心系国家,病中关切国事。杨时经过常州,邹浩抱病前去探望友人。邹浩身体已十分虚弱,但在谈话中,他仍关切询问国事,说话不涉及私事。 D. 邹浩忠君尽责,死后获得荣耀。在元符年间,邹浩担任谏诤的职位,他为人正直敢言,被朝野推崇敬仰,死后被皇帝赞赏,获得朝廷追封的荣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浩所言每触惇忌,仍上章露劾,数其不忠慢上之罪,未报。(5分) (2)及浩两谪岭表,母不易初意。稍复直龙图阁。(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李端 [唐]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 “离别自堪悲”紧承上句脱口而出,应接自然,看似平淡,却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 “人归暮雪时”与上句照应。“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自然和谐,与上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C. “少孤为客早”,诗人从“少孤”、“为客早”的角度,感叹友人小时丧父,身世飘零,从侧面表达对友人漂泊颠沛之苦的同情。 D. “风尘何处期”,诗人运用反问的手法,将笔锋转向对未来的预卜,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含蓄委婉,言有尽而意无穷。 E. 诗人在严冬送别友人,诗歌全篇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15. 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局。 (2)李商隐的《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化用庄子典故来表现诗人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之中。 (3)韩愈在《师说》中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从师的态度进行对比,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质疑来批评不愿从师的士大夫。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康熙皇帝看着自己眼前这些皇子,自语道:“不知他们哪个能够克绍箕裘,踵武赓续啊!” ②他一向很吝啬,看到家乡人民被洪水坏毁的家园,竟然细大不捐。 ③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经过漫长岁月,薪尽火传,得以延续和发展。 ④鲁迅说:“‘犯而不校’是恕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直道。” ⑤他虽有不羁之才,但由于目空一切,不再学习,发表的文章多是不刊之论。【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⑥为了庆祝我方队员铩羽而归,今晚我们定要一醉方休。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③⑤⑥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 美国同八个亚太国家就“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达成一致,该协议减少了成员国之间商品与服务关税及其他门槛。 B. 北京林业大学教师施兵通过查阅100多本教材和资料,撰写了一份近30多页的《大学英语教材质量分析报告》并直呈教育部。 C. 我们的很多地方和部门,特别是部门的负责同志,是否把消防安全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决定着他们在安全工作中的态度和做法。 D. 大学招生所采取的“择优录取”有利于鼓励青年学生刻苦学习,努力上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公平竞争。 19. 下列交际语言最为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 一位同学在讨论会上说:“像孙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之力,我们深感荣光。” B. 一位同学在班上的学习方法交流会上说:“ 我殷切期望方法不当的同学调整心态,改进方法,取得佳绩。” C. 某报社的记者写给一位校长的便条:您来信约我莅临贵校采访,我乐意。 D. 某经理在部门工作分析会上做报告,最后总结说:这只是我的浅知拙见,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25个字。(6分) 光环效应指的是人们对他人的认知与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而得出的,_________。如果认知对象被贴上正面的标签,_________,并被赋予一切优良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贴上反面标签,那么他就会被“消极”的光圈笼罩着,___________。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和精神传承,工匠精神为各行各业所必需。一个员工只要恪尽职业操守,就可以具备工匠精神,一个企业只要重视产品的质量提升,就能够打造出自己的企业品牌。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体现创新价值的激励机制,一定能够培育出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从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② 工能够恪尽职业操守未必可以具备工匠精神。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 22.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龙海二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参考 1. 答案B(A项“最终目的都是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错,工业革命时代是不断创造物质资源,分享经济时代目的是对剩余物质资源的再分配。C项错在“分享经济”产生原因不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迅速普及”,而是社会资源的过剩。 D项因果关系错误,“微创业”实现是由于“分享经济”,不是“人们的内在动力被激发”。) 2. 答案B(文中没有“带来产品数量的增加”的表述,是产品过剩带来了分享经济。) 3. 答案C(文中没有分享经济具有促进“社会更公平”的表述,属无中生有。) 4. 答案 D.(A “社会对失独家庭缺少关爱”欠妥。B“亲情比冰冷的法律更有感召作用”文中无依据。C 侧面描写内心,正面描写神态) 5. ①概括了故事主要事件 ②有利于突出主题------亲情家庭的温馨感化作用 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或:吸引读者的眼球、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冲动;让读者看了题目会产生遐想、饶有兴趣地看下去。)引发读者思考。 ④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过年 ⑤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全文围绕“过年”展开。 (每答出一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6. ①情节结构上,出人意料的结尾,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富有波澜。小说从开初他的应聘,到过年的温暖温馨,最后点出逃犯的身份,一波三折。 ②主题思想上,深化文章主旨,突出主题。最后点出“他是一个逃犯”,更有助于表【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现家庭亲情的巨大感召作用,家庭的温馨,亲情的温暖让“他”从灵魂上受到震荡,情不自禁的喊出“我要回家”。 ③艺术手法上,也能很好照应小说前面多处的伏笔,如“那个地方太适合他当前的处 境了”“他觉得什么部位背猛地敲击了一下”,“他在那天晚上睡得非常踏实。连日的疲惫一扫而光了”。小说的结尾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给读者恍然大悟之感,耐人回味,发人深思。 (“内容”、“结构”、“艺术手法”三方面每答出一点得2分,意思答对即可) 7.D【解析】A 项,对主要原因的分析不当,根据材料一中第二段和第四段的内容可知,主要原因还是诗词本身的魅力唤起了人们的情怀,而不是节目形式的特点。B项,“理解了诗词意思”说法不当,根据材料二中第二段的内容可知,“小孩子现在不一定能完全理解这些诗词的意思”。C项,“在现代诗中融人古诗词元素是传承古诗词的一个好方法”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材料三中第四段的内容“将古诗词元素融汇于现代诗中,或许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好方法”可知,原文中有“或许”二字。(3分) 8.BE【解析】A项,“《中国诗词大会》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说法不恰当,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没有明确提到《中国诗词大会》有需要解决的问题。C项,“材料一和材料二只从某一个方面来报道,不够客观”说法不恰当,尽管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报道不是面面俱到,只侧重某些方面,但也是以客观实际为基础的。D项,都“能提升我们的文化自觉”说法不恰当,材料三中没有明确指出《中国诗词大会》能提升我们的文化自觉。(每项2分,共4分,选三项及三项以上不给分。) 9.①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时,应尝试采用趣味性强、参与性强、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②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时,应注重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内涵,注重传统文化对人的精神滋养与提升的意义。③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时,应注重传统文化的现实活力,防止传统文化成为独立的、与现实隔绝的文化。(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 10.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这句话的大意是:然而用兵之事,战前决胜负为难事,胜利后以保持胜利为难事,仅是时机不同罢了。假如不是这样,将会丢弃战功而招致后患。希望申告将帅,不要因为胜利而麻痹轻敌,应善始善终。据此句子可以断开为: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故选B。 11.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本题C项,“教授”,官职名,指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故选C。 12. C 试题分析: C项,“杨时经过常州,邹浩抱病前去探望友人”有误,原文“杨时过常州,往省之。”,是杨时经过常州,前往探访生病中的邹浩。 13. (1)邹浩所上奏的言论常常触及到章惇,但邹浩仍上章弹劾,罗列他对皇上不忠怠慢的罪过,没有回音。(得分点:“每、数、慢、报”) (2)等邹浩两次被贬到岭表,他母亲不改变初衷。不久(邹浩)又任职龙图阁。(得分点: “及、易、稍”,补充第二句主语)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得分点:“每”、“数”、“慢”、“报”。第二句得分点:“及”、“易”、“稍”,补充第二句主语。翻译时,还要注意句子通顺。 参考译文: 邹浩字志完,常州晋陵人。他考中进士,调任扬州、颍昌府教授。吕公著、范纯仁为守臣,都对他以礼相待。范纯仁嘱咐他撰写乐语,邹浩推辞了。范纯仁说:“翰林学士也写这个。”邹浩说:“翰林学士能写,祭酒、司业不能写。”范纯仁为此道歉。经过几年,宋哲宗亲自提升他为右正言。有人请求用王安石的《三经义》出题考试,邹浩论述不可而停止。陕西报告守边的功绩,朝廷内外都祝贺,邹浩说:“先帝的志愿由陛下成就了,是好事。然而用兵之事,战前决胜负为难事,胜利后以保持胜利为难事,仅是时机不同罢了。假如不是这样,将会丢弃战功而招致后患。希望申告将帅,不要因为胜利而麻痹轻敌,应善始善终。”京东发大水,邹浩上奏:“连年水灾发作,虽然是自然的盈亏不能逃脱,但消灾的方法应当谨慎。不能认为是天理所致,这是消除灾异的关键。”章惇独揽大权,威势显赫,邹浩所上奏的言论常常触及到章惇,但邹浩仍上章弹劾,罗列他对皇上不忠怠慢的罪过,没有回音。章惇诋毁他狂妄,邹浩被削官,羁管新州,蔡卞、安惇、左肤接着请求惩治那些为邹浩饯行的王回等人。徽宗即位,很快把他召回,又为右正言,升任左司谏。改为起居舍人,进升中书舍人。他上奏说:“陛下很好地继承神宗的遗志,继承神宗的事业,孝德已经很高。尚且还有五朝的圣政盛德,希望陛下查考而继承,发扬七代的光彩,造福万代。”升任兵部、吏部侍郎。当初,邹浩任谏官,怕给亲人带来忧虑,想坚决拒绝。母亲张氏说:“儿子能够报答国家,无愧于公论,我有何担忧!”等邹浩两次被贬到岭表,他母亲不改变初衷。不久又任职龙图阁。瘴病发作,非常危险。杨时经过常州,前去探望。邹浩虚弱得仅仅留有一点气息,仍然关切地询问国事,说话不涉及私事。邹浩去世,年五十二岁。宋高宗即位,下诏说:“邹浩在元符年间,任谏诤之职,正言直论,朝野推崇敬仰。”追复为待制,又赠宝文阁直学士,赐谥号忠。 14.C D(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C项对象有误,“感叹友人”错,应为“感叹自己”。D项“含蓄委婉”错,应 为“直率明白”) 15.【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① 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表达了故乡家园颓丧的悲慨;送别友人之悲。直抒胸臆“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 ① 感叹身世之悲。幼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 ② 社会动乱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尾句则表达了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 (每点2分,概括情感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答出3点给满分) 16(1). 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2). 庄生晓梦迷蝴蝶 (3).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7. 17.C 解析:①使用正确。克绍箕裘,踵武赓续:比喻能继承父、祖事业的意思。克,能够;绍、踵,继承;箕,扬去米糠的竹器,或者畚箕之类的东西;裘,冶铁用来鼓气的风裘。踵武,踏着前人脚印,比喻继承前人事业。赓、续,继续。 ②使用错误。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不是“捐助”的意思 ③使用正确。薪尽火传:前一根柴刚烧完,后一根柴已经烧着,火永远不熄灭,比喻师生传授,学问和技艺一代代继承下去。也比喻种族、文化等代代相传。 ④使用正确。犯而不校:别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 ⑤使用错误。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古代指削除刻错了的字,不刊是说不可更改。 ⑥使用错误。铩羽而归:失败归来。铩羽:翅膀被摧残,比喻失意或失败。 18.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搭配不当,“减少”不能搭配“门槛”。B.“近30多页”语义矛盾。D.成分残缺,“择优录取”后加“原则”。 19.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中,A项“略尽绵薄之力”表示尽力,是谦辞,不可用于评价对方。B项“殷切期望”多用于长辈对晚辈或领导对下属,用于同学之间不合适。C项“莅临”特用于下级对上级的光临,属于客套的书面语,用在此处不合适。【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20. 【答案】(1)然后从该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其他品质的现象; (2)那么他就会被“优秀”的光圈笼罩着 (3)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恶劣的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注意后文“认知对象被贴上正面的标签”,第②空注意后面的“ 优良的品质”,第③空注意前文“优良的品质”。 21. 【答案】②企业重视产品的质量提升未必能打造出自己的企业品牌。③体现创新价值的激励机制未必能够培育出众多“中国工匠”。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文段中三个判断都是存在条件不够充分的问题,“具备工匠精神”“打造出自己的企业品牌”受多重因素的制约。“建立起了体现创新价值的激励机制”也不是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中国品牌”的首要条件。 22. 【解析】试题分析:作文材料是漫画,表现的是家长的不当教育造成的不良后果。第一幅,小男孩去扶跌倒的小女孩,小男孩的妈妈急忙制止,还振振有词:“不能扶,人家会说是你碰倒的!”第二幅,小男孩对倒地的油瓶不闻不问,视而不见,对妈妈也振振有词:“我扶了,你会说是我碰倒的!”通过两幅漫画的对比可知,是教育者的不当教育导致了孩子的变化,引人深思。考生可以从家长、孩子两个角度立意:①善于教导,切忌误导;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③不良教育误子弟;④播种冷漠,自食其果;⑤言传身教,有因有果;⑥明辨是非,拒绝盲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