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中语文 第4单元 文言文(2)第14课 孔孟两章教学案 粤教版必修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中语文 第4单元 文言文(2)第14课 孔孟两章教学案 粤教版必修4

第4单元 文言文(2)‎ ‎◆14 孔孟两章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但仔细比较却也会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能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长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孟子被称为有“革命性”,他提出主张“法先王,行仁政”的主张以及“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并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 孔子学琴 孔子曾跟师襄学琴,某天师襄教给他一首曲子,让他自己练习,他足足练了十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师襄忍不住了,说:“你可以换首曲子练练了。”孔子答道:“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又说:“你已摸到它的规律了,可以换首曲子练了。”不料孔子回答:“我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呢。”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似变了一个人一样。不待师襄发问,就先说道:“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 微感言:                                    ‎ ‎                                    ‎ ‎                                    ‎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4.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22‎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一、作者视窗 孤高而又热爱和平的孟子 孟子是孤独高傲的。他认为“人人皆可成尧舜”,他高举起“民贵君轻”的旗帜,他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无不闪烁着朴素的民本色彩。只要大家肯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他还把人民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他尊重人,把人从神权思想和血统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对后世影响深远。当前,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大概也发端于此,可见其思想的超前性。‎ 孟子又是一个热爱和平的人。他反对战争,但并不是反对所有的战争。他将战争分为正义和非正义,他反对的恰是那种以兼并、掠夺来统一天下的非正义战争。他用“得道”与“失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论述战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出一兵一卒,就能威慑敌人,那是何等魄力与自信,对于现代治国方略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用人方面,他主张君主应先听民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这种用人观,不论在那个时代,还是当下,都不失为一条良策。若此,干部选拔中的买官卖官、贪污受贿、裙带风、任人唯亲等皆可得以矫正。‎ ‎【注】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晚年整理了《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还编写了历史著作《春秋》,这些书被汉以后的读书人尊为“经”。孔子的儒家理论也作为封建思想的正统,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在教育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在品德方面,孔子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论语》现存20篇,是孔子门人及后学编辑整理孔子言行以及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论”,择也,选择摘录之意。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奉之为儒家经典。‎ 22‎ ‎(2)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并发展了这一学说,形成了贯穿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体系——孔孟之道,孟子也被尊为儒家的二号圣人——“亚圣”。他在政治上提出以“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反对兼并战争,反对暴虐的统治,在哲学上提出“性善论”。《孟子》中的文章富于雄辩,鼓动性强,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具有“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的风格。孟子又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生动形象地表现抽象的道理,使文章引人入胜,富有文采,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写作背景 ‎(1)《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译注·季氏》。季氏,季孙氏,这里指季康子,名肥。他是鲁国执政大夫,鲁哀公的权臣。颛臾,附属于鲁国的小国,故城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北。本文记录的是孔子与其弟子冉有针对季氏讨伐颛臾一事的谈话。冉有闪烁其词,观点含糊;孔子辞色严厉,观点鲜明,反对武力征伐、以力服人,主张礼治教化、以德服人。‎ ‎(2)战国中期,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称为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致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然后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22‎ ‎三、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1)颛臾(  )  (2)社稷(  )  (3)孝悌(  )‎ ‎(4)庠序(  ) (5)饿殍(  ) (6)洿池(  )‎ ‎(7)弃甲曳兵(  ) (8)虎兕(  ) (9)鸡豚狗彘(  )‎ ‎(10)数罟(  ) (11)相夫子(  )‎ 答案 (1)zhuān yú (2)jì (3)tì (4)xiánɡ (5)piǎo(6)wū (7)yè (8)sì (9)tún zhì (10)cù ɡǔ(11)xiànɡ ‎2.辨形组词 ‎(1)    (2) ‎(3) (4) ‎(5) (6) 答案 (1)木柙 狎昵 (2)社稷 马谡 (3)木椟连篇累牍 (4)洿池 纨绔 (5)粟米 板栗 (6)既然立即 ‎3.词义理解 ‎(1)是社稷之臣也:                                    ‎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 ‎(3)相夫子:                                    ‎ ‎(4)而在萧墙之内也:                                    ‎ ‎(5)谨庠序之教:                                    ‎ ‎(6)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 ‎(7)数罟不入洿池:                                    ‎ ‎(8)斧斤以时入山林:                                    ‎ ‎(9)孝悌之义:                                    ‎ 答案 (1)“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后来用“社稷”代指国家。(2)危,摇晃,站不稳;持,护持;颠,跌倒;扶,搀扶。(3)动词,辅佐。(4)国君宫门内正对着门的照壁。文中借以暗指鲁国内部。(5)古代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6)饿死的人。(7)数罟,网眼细密的渔网;洿,洼地积水,也指池塘。(8)斧子。(9)敬爱兄长。‎ ‎4.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 22‎ ‎(1)通假字 ‎①无乃尔是过与:                                    ‎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④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 答案 ①通“欤”,句末语气词。②通“毋”,不要。③通“斑”,头发花白。④通“途”,道路。‎ ‎(2)一词多义 ‎①是 ‎②疾 ‎③止 ‎④见 ‎⑤过 ‎⑥王 ‎⑦兵 ‎⑧胜 答案 ①代词,此/判断词/正确 ②憎恨/疾病,毛病/快,迅速/疾劲,强大 ③不去/阻止,使……止/只 ④谒见/看见/召见/通“现”,呈现 ⑤过错/责备/过分 ⑥统一天下,用作动词/君王,名词 ⑦兵器/军队/士兵⑧尽/承受/胜利/超过/优美的 ‎(3)虚词归纳 22‎ ‎①于 ‎②而 ‎③为 ‎④以 ‎⑤之 答案 ①介词,引出对象/对/从/在/介词,比/介词,对/介词,在 ②却,表转折/又,表并列/地,表修饰 ③wéi,语气助词,呢/介词,被/wèi,介词,在 ④介词,用/介词,凭借/介词,按照/介词,用 ⑤调整音节,起提顿作用的衬词/助词,“的”/代词,代百姓 四、文白对译 季氏将伐颛臾 附属于鲁国的小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冉有:名求,‎ 字子有。孔子弟子,季康子的家臣。季路:姓仲,名由,字 中一种表示推测语气的固定格式,可译为“恐怕……吧”。‎ 尔是过:责备你,宾语前置句。过,责备,用作动词。昔者:‎ 22‎ 时间名词,从前。以为:“以之为”的省略。以,介词,用。‎ 为,做。东蒙: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主:主管祭祀 的人。且:连词,可译为“况且”。邦域之中:意为颛臾在鲁 国境内。社稷之臣:国家的臣属。“社”指土神。“稷”指谷神。‎ 22‎ 少。盖: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倾:倾覆。如是:像 这样。故:仍然。远人:指本国以外的人。服:臣服。‎ 文德:文教(指礼乐)和德政(指仁义之政)。以:连词,‎ 寡人之于国也 开封),所以又称梁国,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寡人:寡 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耳矣:都是句末语 气词,重叠使用以加重语气。河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在今 河南济源一带。凶:荒年。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 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内,自北而南,故称山西 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①其:代指河内。②其:代 22‎ 指河东。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然:这 密的渔网。洿(wū):洼地积水,也指池塘。斤:斧子。以 时:按照(树木生长的)季节。养生:供(ɡōnɡ)养活着的人。‎ 22‎ 夺:错过。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xiánɡ)序:古 代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教:教育。申:反复(告 诉)。孝悌(tì):古代尊敬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义:道 理。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负:背负。戴:顶在头上。‎ 一、文本助读 ‎《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通过和弟子冉有、季路的谈话,谴责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表达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以及用仁义教化来使“远人”归服的主张。‎ ‎《寡人之于国也》一文记叙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这一问题,孟子以作战中“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暗示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国家富强、百姓增多,‎ 22‎ 而必须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能够发展生产、安居乐业、受到教化,这样做,就可以“王天下”。这种养民、教民的思想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结构图示】‎ 二、小组合作 ‎【重点词句梳理】‎ ‎1.词类活用 ‎(1)无乃尔是过与:                                    ‎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3)填然鼓之:                                    ‎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5)树之以桑:                                    ‎ ‎(6)然而不王者:                                    ‎ ‎(7)王无罪岁:                                    ‎ ‎(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9)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10)既来之,则安之:                                    ‎ ‎(11)既来之,则安之:                                    ‎ ‎(12)谨庠序之教:                                    ‎ 答案 (1)名词用作动词,责备 (2)名词用作动词,憎恨 22‎ ‎(3)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4)名词用作动词,穿 (5)名词用作动词,栽种 (6)名词用作动词,统一天下 (7)名词用作动词,归罪 (8)名词用作动词,埋葬 (9)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10)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归顺) (1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12)形容词用作动词,认真从事 ‎2.古今异义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古义:                                    ‎ 今义:有事情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古义:                                    ‎ 今义:泛指河流的东面 ‎(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古义:                                    ‎ 今义:保养身体 ‎(4)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义:                                    ‎ 今义: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 ‎(5)然而不王者 古义:                                    ‎ 今义: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表示转折 答案 (1)这里指有军事行动 (2)黄河以东的地方 (3)供养活着的人 (4)可以凭借 (5)这样(做)却……‎ ‎3.特殊句式 ‎(1)是社稷之臣也:                                    ‎ ‎(2)何以伐为:                                    ‎ ‎(3)无乃尔是过与:                                    ‎ ‎(4)未之有也:                                    ‎ ‎(5)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6)申之以孝悌之义:                                    ‎ ‎(7)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22‎ 答案 (1)判断句 (2)~(4)宾语前置句 (5)~(7)状语后置句 ‎4.翻译句子 ‎(1)求!无乃尔是过与?‎ 译文:                                    ‎ ‎(2)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译文:                                    ‎ ‎(3)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                                    ‎ ‎(4)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                                    ‎ ‎(5)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译文:                                    ‎ ‎(6)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译文:                                    ‎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                                    ‎ ‎(8)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 答案 (1)冉有!恐怕该责备你吧!‎ ‎(2)如今颛臾城郭坚固而且又接近于费。现在不攻取它,后世必定会成为季氏子孙的忧患。‎ ‎(3)如果能做到这样,本国以外的人仍然不臣服,加强(礼乐等)文教和(施行)德政以吸引远方的人前来(归顺)。把他们吸引来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4)我担心季孙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这个小国,而在鲁国内部啊。‎ ‎(5)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多,这是为什么呢?‎ ‎(6)有的人跑一百步才停下来,有的人跑五十步才停下来。拿逃跑五十步的行为取笑逃跑一百步的行为,那么怎样呢?‎ ‎(7)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用孝悌的道理反复教导学生,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身上背着、头上顶着东西在路上(干活)了。‎ ‎(8)七十岁的人穿绸吃肉,百姓不挨饿受冻,(做到)这样却还不能使天下百姓归顺的君王,不曾有过。‎ 22‎ 三、师生探究 ‎(一)阅读《季氏将伐颛臾》,回答问题:‎ ‎1.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是持反对态度的,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答:                                    ‎ 答案 从“无乃尔是过与”一句可以看出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是持反对态度的,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表达出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和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 孔子明确指出了不应攻打颛臾的理由:①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②颛臾是鲁国附庸国,不必伐;③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2.第三段中,冉有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孔子是怎样含蓄地批驳的?‎ 答:                                    ‎ 答案 (1)列名言。孔子先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力争劝季氏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苟同。‎ ‎(2)用比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形象生动,寓意明确。在这个比喻句中,孔子先把“季氏”比作“虎兕”,把“颛臾”比作“龟玉”。其次也把冉有和季路看作虎兕的看管人。有力地揭示了季氏的贪暴及其伐颛臾的非正义性,同时也是对自己学生失职的严肃批评。‎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答:                                    ‎ 答案 孔子说这句话是针对冉有的“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这一观点的。‎ 孔子用“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直接地批评了冉有这种口是心非的伪君子态度,同时这句话也为下文孔子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做了铺垫。‎ ‎(二)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回答问题:‎ ‎4.梁惠王为什么会有“民不加多”的困惑?孟子是怎样回答这一问题的?‎ 答:                                    ‎ 答案 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 22‎ 孟子以战争作喻,启发对方思考。他以“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是一样的。而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须实行仁政,行王道。‎ ‎5.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怎样的艺术特点?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概括。‎ 答:                                    ‎ 答案 (1)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的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器作比喻,批评了治理不好国家而为推卸责任找借口的做法,既形象生动,又一针见血。‎ ‎(3)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三种措施和四种主张时,全用排偶,音调铿锵,气势充沛。‎ 一、阅读延伸 孔子的洒脱 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了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说他没有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讽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 22‎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唯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泼泼地叹出了他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人,而一个人只要足够聪明,就决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也就不足怪了。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邦无道”之时,能逃就逃,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会装傻更妙。他也不像基督那样,当你的左脸挨打时,要你把右脸也送上去。有人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说,应该是用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 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兴奋的,它使我可以放心承认孔子是一位够格的哲学家了,因为哲学家就是有智慧的人,而有智慧的人怎么会一点儿不洒脱呢?‎ ‎【赏析】 作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敢于打破前人评价孔子的樊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洒脱的孔子,令人耳目一新。文章综合采用对比、举例、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把自己的见解阐述得透彻而令人信服。‎ 二、写法迁移 善用比喻 孔子在谈话中引用周任的话,认为冉有不是称职之臣。用“虎兕出”比喻季康子要对颛臾动干戈,用“龟玉毁”比喻颛臾将要遭灾。孟子巧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把梁惠王“移粟”“移民”的救灾本质揭示得清清楚楚。‎ 22‎ 善用比喻,可以使文章的语言形象生动,鲜明有力;从而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晓畅,并且饶有趣味。‎ ‎【我来练笔】‎ 请根据下面的情景,写一段运用比喻修辞的话语,分别对小王及其母亲进行劝说。‎ 情景:暑假就要到了,小王决定只身到外地去“闯荡”一番,以便积累“社会经验”,为以后的“独立”打下基础。而小王的妈妈却对16岁的儿子的这番想法不以为然,认为这个年龄应该老老实实地呆在家读书,这才是以后“独立”的基础。‎ ‎(1)对小王,你这样说:                                    ‎ ‎(2)对小王的母亲,你这样说:                                    ‎ 答案 (示例)(1)出去“闯荡”一下的想法固然好,但“独轮车”不好掌握方向,也容易翻车,更何况你是一个没有任何驾驶经验的“司机”。‎ ‎(2)孩子是风筝,早晚要“飞”的,不能整天“锁”在屋里,只要“线”在您的手里,经常扯扯,他就不会飞到九霄云外去。‎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A项两个“之”都是代词,前一个代“五亩之宅”,后一个代“百姓”。B项两个“而”都是连词,都表示转折关系。C项前一个是表停顿的语气词,后一个表判断语气。D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前一个意思是“用”,后一个意思是“按”。‎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在邦域之中矣  邦:诸侯封地 B.不患寡而患不均 患:忧虑,担心 C.数罟不入洿池 数:细密 22‎ D.直不百步耳 直:简直 答案 D 解析 直:只是。‎ ‎3.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B.后世必为子孙忧 C.移其粟于河内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 B 解析 A项“以为”在句中的意思是“让它作为”;今义“认为”。C项“河”在句中的意思是“黄河”;今义“河流”。D项“然”在句中的意思是“这样”,“而”在句中是表顺承的连词;今义“然而”连用,表转折。‎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已,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                   ‎ 22‎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答案 B 解析 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此段大意为:“(曾公亮)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境内百姓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答案 C 解析 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有误。“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官员。‎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22‎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答案 C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可将各选项内容同文本相关意思进行比较。“派使者偕同”错,使者只是“谕以指意”,并非偕同调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译文:                                    ‎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译文:                                    ‎ 答案 (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当时的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解析 第(1)句中“锡”通“赐”;“虔”:恭敬;“而”连词,表转折;“处之安乎”是反诘语气,“之”代词,指这样的事。第(2)句中“救正”“世”“固”为得分点,“云”字翻译时可以略去。‎ ‎【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进士甲科,任会稽知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声名在外,盗贼全都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百姓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使者丢失袋中东西,(上面)下公文究查盗贼,曾公亮上报说:“我所辖境内没有窝藏盗贼,大概是(使者的)随从偷藏起来了吧。”搜查(使者的随从),果然如此。通晓公文法令,经历处事久了,熟知朝廷台阁的典章宪制,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立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以强盗罪判决他们。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但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将此事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这些强盗得以不被判死刑,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通行运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出端事。曾公亮说:“‎ 22‎ 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处理此事。”派使者将主意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的不恭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情能安心吗?”使者于是赴宴。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师,很快就在太傅任上退休。元丰元年去世,终年八十岁。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曾公亮端庄忠厚,办事沉稳周密,平时谨守法度,循规蹈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他就暗中替子孙谋划,凡是改革诸事,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上装作不同意似的。曾公亮曾经派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一点异议,于是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加固宠幸(的待遇)。‎ 三、语言运用 ‎8.假如从下列候选人中选出一位作为母亲节形象代言人,你推荐谁?写出理由。孟母(孟子的母亲)、岳母(岳飞的母亲),冰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孟母。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孟子成为古代杰出的思想家与他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孟母教子成功的例子可作为后人的典范。因此,我推举孟母作为母亲节的形象代言人。‎ ‎(示例二)岳母。岳母刺字,教育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家喻户晓、代代相传,热爱国家、报效祖国在当今时代仍需要发扬光大。因此,我推举岳母作为母亲节的形象代言人。‎ ‎(示例三)冰心。她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她的作品主题之一就是歌颂伟大的母爱,她的作品《寄小读者》深得孩子们的喜爱。因此,我推举冰心作为母亲节的形象代言人。‎ 解析 要分析作为形象代言人的有些美德,突出各自的特色。运用分总的结构形式表述。‎ ‎9.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在中国古代,“小康”是和“大同”相对应的一个词。‎ ‎①孟子在见梁惠王时所描述的图景就是当时的小康标准:“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黎民不饥不寒。”‎ ‎②大同社会是儒生的理想世界,只存在于谁也没有见过的“三代”(即尧舜禹),它也是儒生们治国平天下的远景。‎ 22‎ ‎③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依然不能离开具体的内容而泛泛而谈。‎ ‎④目及当下,古今小康的指标虽有差异,但所包括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譬如安居乐业,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等等。‎ ‎⑤“小康”则更为现实。‎ 答:                                    ‎ 答案 ②⑤①④③‎ 解析 ②强调的“大同社会”是理想世界,是“远景”,和第⑤句形成对比。而⑤①④③都是阐述“小康”相关内容的。⑤句引出论述的主题“小康”,①句描绘古代“小康”的图景,④是过渡句,论述了古今小康的基本内容。③紧承第④句指明今天“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22‎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