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鹤岗一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文化自信不仅在于自己的决心有多大,声音有多高,历史有多久,还在于人家是否信服,有没有“他信”。在当今时代,面对大发展大变革的世界格局,面对各种思想文化更加频繁的交流、交融、交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②近些年来,西方学术界逐渐认识到,人类中心主义是导致包括生态危机在内的全球性危机的罪魁祸首。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的利益为认识、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认为自然的价值在于其对人类的有用性,而没有给予自然足够的人文关怀。生态思想家帕斯莫尔认为,基督教鼓励人们把自己当作自然的绝对主人,对人来说所有的存在物都是为他安排的。这正是当今西方文化的死穴。人类文明今天已走到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当务之急。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一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什么是“独特思维方法”?就是以“中”为度、以“和”为贵。《中庸》有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和”二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③在如何摆正人与自然地位方面,中华文化积累了丰富的中道智慧,是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一剂良药。中华文化一方面注重人在天地之间的地位与作用,强调“惟人万物之灵”;另一方面注重天地本身的价值,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必须遵从自然规律。中华文明之所以能成为数千年未曾中断的文明,根源正在于“顶天立地”、中正通达,正在于我们将“与天地参”而不是将征服自然、改造天地、满足欲望作为人类的使命,正在于我们摆正了人在天地之间的位置。‎ ‎④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我们都把“和”视作天下之大道,希望万国安宁、和谐共处。当今中国倡导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就是以“和”为贵的最好例子。俄罗斯《导报》这样评价:“对中国来说‘一带一路’与其说是路,不如说它其实更像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范畴‘道’。”何为“道”?英国思想家罗素曾说:“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他所说的“生活方式”,其实质正是中国人所说的“道”,生生不已、和而不同的“道”。“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大合唱,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 ‎(摘编自叶小文《“文化自信”与“文化他信”》)‎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代,只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就能更好地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B. 人类中心主义利用自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强调利益至上,却从不关怀自然。‎ C. 中华文化认为应遵从自然规律和人们的欲望,这和西方文化对人与天地的关系的认识是不同的。‎ D. 人类文明今天已走到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当务之急,而中华民族的中道智慧是一个可取的办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对比论证了中西方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做法,然后指出只有“中和”思想,才能挽救人类文明。‎ B. 文章第三段既承接上文阐释了中华民族的中道智慧的内涵,又引出下文写运用“中道智慧”的现实意义。‎ C. 文章第四段先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再用“一带一路”建设的例子来证明其“和”对中国及世界的作用。‎ D. 文章着重论述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端和中华文化中的“中道智慧”,指出后者可为克服前者的弊端提供有益的借鉴。‎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文明现在面临发生质变的可能,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B. “一带一路”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宏大设想的可行做法,必将推动沿线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C. 中华文明数千年来未曾中断,主要是因为坚守中正通达的思想和中庸之道,摆正了人在天地间的位置。‎ D. 罗素所说的“生活方式”特指中国人所说的“道”,如果得到全世界采纳,人类社会将更加欢乐、祥和。‎ ‎【答案】1. D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各个时代”错,文中说的是“在当今时代”;B项,“却从不关怀自然”错误,曲解文意,文中是说“没有给予自然足够的人文关怀”;C项,“应遵从……人们的欲望”无中生有,应该是“遵从自然规律”, 未提及应遵从“人们的欲望”。故选D。‎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A项,“只有‘中和思想才能挽救人类文明’”说法绝对,文中没有这个意思,原文内容“人类文明今天已走到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当务之急”。故选A。‎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C项,“坚守……中庸之道”错误,原文第三节内容“中华文明之所以能成为数千年未曾中断的文明,根源正在于‘顶天立地’、中正通达,正在于我们将‘与天地参’而不是将征服自然、改造天地、满足欲望作为人类的使命,正在于我们摆正了人在天地之间的位置”。故选C。‎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承一杯最美中国茶 毛予菲 鲍丽丽,安徽九华山人,系2010年上海世博会“茶仙子”,中国茶文化推广大使,茗约茶仙子品牌创始人。‎ 习茶十几年,鲍丽丽觉得,自己的生命轨迹始于九华山茶乡,“是偶然,也冥冥中注定”。15岁那年,她被选上山学习禅茶之道,老师太从紫砂壶里倒出清香的茶汤,那种味道她到现在还记得。只不过,与茶结识,一般人从次之品到最好,而她第一次便在氤氲中喝了一泡上好的茶汤。“当时什么都不懂,就觉得好喝、茶香。”‎ 受到这杯佛茶的滋养与启发,鲍丽丽一下便爱上了这“世上最美妙的艺术”。初进九华山,一群十几岁的女孩颇有热情,欢笑声打破了寂静。但山中的时光缓慢单调,日复一日的礼佛学茶,很多小伙伴都打起了退堂鼓。最后,偌大的庙庵只剩她一个人。‎ 受用至今的泡茶技艺练自于这段九华山的学艺。寒冬天气,小小的身子抱着重达十几斤的铁茶壶,往口径只有硬币大小的暖瓶里注热水,专心练习“凤凰三点头”,一不留神热水倾洒溅出,周围积雪融化了,就换一块地继续练习。反复苦练后,鲍丽丽终于能将满满一壶水,稳稳地注入暖水瓶。‎ ‎“泡茶是五百次郑重其事地拿起,才能练就一次从容典雅地放下。”鲍丽丽说。‎ 后来,鲍丽丽去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学外语专业,但仍没放下泡茶的爱好。她常常参加学校各种茶推广活动,向中外宾客展现中国茶艺的魅力。“茶仙子”的美誉,则来自于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那时,她受邀出任世博会茶文化推广大使,在历时半年的盛会中,用中英文向全球宾客尽展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组委会授予她“茶仙子”的称号,并由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颁发。这一段经历,让大学毕业不久的鲍丽丽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兴趣愈发浓厚。‎ 世博会结束后,鲍丽丽决心延续世博会的文化传播精神,一心想将茶文化事业落地。“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里,继续为茶事业奉献自己的热情和青春。”‎ 于是,那一年10月,高楼林立的上海出现了“茗约茶文化馆”,这是鲍丽丽传播茶文化的第一个道场。“茗自几时醒六届,约从今后悟三生。从遇见到学习,再到真正从事,由个人喜好选择创业方向,我没多想。另一个原因是,我选了能为人们带来美好的事业。让世人觉得高雅得难以企及的茶文化,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也能收获喜悦。”‎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茶成了载体,茗约利用这一机遇,沿丝绸之路布点。如今在德国汉堡有了第一家海外茶文化艺术中心,意大利米兰、英国伦敦也正在铺点。一路走来,她的商业规划很明确,未来将继续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路子——预计5年内开设100家茗约禅溪门店,20家茗约海内外高端门店。‎ 再往大了看,深耕茶文化事业,鲍丽丽的眼光不止于此。作为中国茶文化推广大使,她找到了传统茶文化的创新点,与科技金融结合在一起。茗约创立7年来,和专业茶高校合作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中国茶基因样品库,又与上海自贸区共建茶叶交易所,借助资本力量更广泛地传播茶文化。‎ 为了能最好地将中国茶的发展脉络呈现给世界,探索茶叶全基因品种、总结中国茶制作技艺、传承创新再传播茶学美学,鲍丽丽带着团队跑遍了100多座未被“人工驯服”的古树茶山,探究千年古茶树;走访了数十位国家级非遗制茶传承人,听他们讲茶叶制作的故事;还深入钻研浩瀚的史籍,探求茶道精髓的本质,重新梳理中国式的生活方式。‎ 鲍丽丽回忆起曾经的探访历程,“一路艰辛,好在有那份最初的梦想,还有陪伴着梦想的古树茶香”。‎ ‎(选自2017年第4期《环球人物》,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茶仙子”鲍丽丽难忘15岁上山习茶的经历,第一次便喝到了上好的茶汤,由此非常看重“偶然”在人生中的作用。‎ B. 九华山的学艺生活非常艰苦,天气寒冷,茶壶相对较重,鲍丽丽克服了这些困难,反复苦练,最终练就了受用至今的泡茶技艺。‎ C. 鲍丽丽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就读期间,就经常参加学校各种茶推广活动,向中外宾客介绍中国茶艺。2010年,她受邀出任世博会茶文化推广大使。‎ D. 毕业后,鲍丽丽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创业方向,“茗约茶文化馆”是她传播茶文化的第一个道场。‎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九华山学艺期间,很多小伙伴就是因为不愿意练习“凤凰三点头”而早早下山,鲍丽丽却坚持到了最后。‎ B. 鲍丽丽善于抓住机遇,带领茗约沿丝绸之路布点,在德国汉堡、意大利米兰、英国伦敦都早已布点结束。‎ C. 作为茶文化推广大使,鲍丽丽有担当,有热情,致力于茶文化的传播,为茶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D. 鲍丽丽的团队跑遍100多座古树茶山,走访数十位国家级非遗制茶传承人,钻研史籍,主要是为了最好地将中国茶的发展脉络呈现给世界。‎ E. 文中不止一次引用传主自己的话,在表达效果上,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丰富了文章内容,也让读者对传主的思想情感有了更好的理解。‎ ‎6. 鲍丽丽在传承茶文化方面的哪些做法值得人们借鉴?请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和分析。‎ ‎【答案】4. A 5. CE ‎ ‎6. ①遵从兴趣,苦练茶艺。坚持学习“凤凰三点头”。②利用机遇,明确规划。布点于丝绸之路,走规模化和产业化之路。③进行创新,利用外力。将茶文化与科技和金融相结合。④实地考察,深入钻研。考察茶山,走访传承人,钻研史籍。‎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非常看重‘偶然’在人生中的作用”无中生有。故选A。‎ ‎【5题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就是因为”表述绝对;B项,“早已布点结束”错,文中“意大利米兰、英国伦敦也正在铺点”;D项,“主要”错误,并非“主要”,另外,对目的的表述不全面。故选CE。‎ ‎【6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注意根据文中的事件“专心练习‘凤凰三点头’,一不留神热水倾洒溅出,周围积雪融化了,就换一块地继续练习。反复苦练后,鲍丽丽终于能将满满一壶水,稳稳地注入暖水瓶”“沿丝绸之路布点。如今在德国汉堡有了第一家海外茶文化艺术中心,意大利米兰、英国伦敦也正在铺点。一路走来,她的商业规划很明确,未来将继续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路子”“再往大了看,深耕茶文化事业,鲍丽丽的眼光不止于此。作为中国茶文化推广大使,她找到了传统茶文化的创新点,与科技金融结合在一起”“鲍丽丽带着团队跑遍了100多座未被‘人工驯服’的古树茶山,探究千年古茶树;走访了数十位国家级非遗制茶传承人,听他们讲茶叶制作的故事;还深入钻研浩瀚的史籍,探求茶道精髓的本质,重新梳理中国式的生活方式”概括其“遵从兴趣,苦练茶艺”“利用机遇,明确规划”“进行创新,利用外力”“实地考察,深入钻研”的具体做法。‎ ‎【点睛】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整合时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水袖之痛 肖复兴 ‎①胡文阁是梅葆玖的徒弟,近几年名声渐起。作为梅派硕果仅存的男旦演员,胡文阁的声名无疑沾了梅派的光。当然,他自己很努力,唱得确实不错。六年前,我第一次看他的演出,是在长安剧院,梅葆玖和他前后各演一折《御碑亭》。坦率地讲,说韵味,他还欠火候,和师傅有距离;单说声音,他要比师傅更亮也更好听,毕竟他正当年。‎ ‎②其实,我对胡文阁的兴趣,不仅在于他梅派男旦的声名和功力,还因为听他讲了自己的一件往事。‎ ‎③20世纪80年代,他还不到20岁,在西安唱秦腔小生,却痴迷京戏,痴迷梅派青衣,便私下向名师李德富先生学艺。青衣的唱腔当然重要,水袖却也是必须苦练的功夫。四大名旦中,水袖舞得好的,当数梅、程二位。水袖是青衣的看家玩意儿,它既可以是手臂的延长,载歌载舞;又可以是心情的外化,风情万种。那时候,不到20岁的胡文阁痴迷水袖,但和老师学舞水袖,需要自己买一匹七尺长的杭纺做水袖。这一匹七尺长的杭纺,当时需要22元,正好是他一个月的工资。为了学舞水袖,花上一个月的工资, 也是值得的。但关键问题是,那时候, 胡文阁的母亲正在病重之中——他很想在母亲很可能是一辈子最后一个生日的时候,给母亲买上一件生日礼物。但是,他已经没有钱给母亲买生日礼物了。在水袖和生日礼物两者之间,他买了七尺杭纺做了水袖。他想得很简单——年轻人,谁都是这样,把很多事情想得简单了——下个月发了工资之后,再给母亲买件生日礼物。在母亲的病床前,他把自己的想法对母亲说了。已经不能讲话的母亲嘶哑着嗓子,“呃呃”地不知在回答他什么。然而,无情的病魔没有给胡文阁补上母亲生日礼物的机会。母亲去世了,他才明白,世上有的东西是补不上的,就如同落到地上的叶子,再也无法如鸟一样重新飞上枝头。‎ ‎④30多年过去了,直到现在,胡文阁都非常后悔。水袖,成为他的心头之痛,是扎在他心上的一根永远拔不出来的刺。‎ ‎⑤胡文阁坦白道出自己的心头之痛,让我感动。‎ ‎⑥我们也常常会面临类似的事情。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事业、爱情、婚姻、子女……我们觉得每件事都比父母重要。即使在母亲病重的时刻,胡文阁还觉得自己的水袖更重要呢。‎ ‎⑦都说人年轻时不懂爱情,其实,年轻时是不懂亲情。爱情,总还要去追求,亲情只要伸手接着就是,那么轻而易举。问题是,胡文阁还敢于面对自己年轻时的浅薄,坦陈内疚——多少孩子吃凉不管酸,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对不起父母的地方,没有什么心痛之感,而是将那一根刺当成绣花针,为自己绣出美丽的图画。‎ ‎⑧想起我的父母,我常常会涌出无比惭愧的心情,因为在我年轻的时候,一样觉得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父母总是被放在了后面。记得当初母亲从平房搬进新楼之后,已年过80,腿脚不利索,我生怕她下楼不小心会摔倒,便不让她下楼。母亲去世之前,一直想下楼看看家前面新建起来的元大都公园,总是兴致很高地对我说:“听说那里种了好多月季花!”正是伏里天,我对她说:“天凉快点儿再去吧。”谁想,没等到天凉快,母亲突然走了。那时候,总以为父母可以长生不老地永远陪伴着我们。我们就像蚂蟥一样,趴在父母的身上,理所当然地吸吮着他们身上的血。‎ ‎⑨我不知道,如今的胡文阁站在舞台上舞动水袖的时候,会不会在一瞬间想起母亲。不知道为什么,自从听到他讲述自己这件30多年前的往事之后,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在电视里,再看到他舞动水袖的时候,我总有些走神,忍不住想起他的母亲,也想起我的母亲。‎ ‎(原载《今晚报》)‎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写胡文阁作为梅派男旦的声名和功力,目的是为下文写他的心头之痛做铺垫。‎ B. 胡文阁决定先买水袖再给母亲买生日礼物,主要原因就是他觉得亲情容易得到,所以可以暂时不必在乎。‎ C. 作者写到许多年轻人对待亲情和对待自己的事情的不同态度,意在表明,胡文阁的“心头之痛”,并非个别现象,从而增强文章的现实意义。‎ D. 作者在写胡文阁时,融入了自己的切身体会,使文章情感更加厚重感人,也更能引发读者深思。‎ ‎8.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而是将那一根刺当成绣花针,为自己绣出美丽的图画”一句。‎ ‎9. 紧密结合全文,理解“水袖”在文中的含义。‎ ‎【答案】7. B 8. 参考答案比喻。把追求让自己错失尽孝机会的事物等比喻成“刺”“绣花针”,把牺牲亲情获取的成功、事业等比喻成“美丽的图画”。 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年轻人只顾自己的事情而不懂亲情不珍惜亲情的现象。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批评及痛心之情。 ‎ ‎9. 参考答案:胡文阁的水袖。具体的水袖,因为买水袖,胡文阁失去了给母亲买生日礼物的机会。我的“水袖”。抽象的水袖,具体指我年轻时自己的事情。因为觉得自己的事情重要,我错过了陪母亲看月季花的机会。年轻人的“水袖”。抽象的水袖,具体指年轻人心中的事业、爱情、婚姻、子女等。年轻人为了追求这些事情而忽视或不珍惜亲情。(从“具体”和“抽象”两个角度答也可以,注意“紧密结合全文”)‎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B项,“觉得亲情容易得到”于文无据,“可以暂时不必在乎”也是曲解。根据文章“他很想在母亲很可能是一辈子最后一个生日的时候,给母亲买上一件生日礼物”“他想得很简单——年轻人,谁都是这样,把很多事情想得简单了——下个月发了工资之后,再给母亲买件生日礼物”,可见并不是暂时不必在乎。故选B。‎ ‎【8题详解】‎ 题干是“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划线‘而是将那一根刺当成绣花针,为自己绣出美丽的图画’一句”,是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案例什么情感。本题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划线的句子。划线句子“而是将那一根刺当成绣花针,为自己绣出美丽的图画”,把追求让自己错失尽孝机会的事物等比喻成“刺”“绣花针”,把牺牲亲情获取的成功、事业等比喻成“美丽的图画”,这是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答题时抓住比喻这一修辞手法进行赏析即可。‎ ‎【9题详解】‎ 题干是“紧密结合全文,理解‘水袖’在文中的含义”,是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能力。“水袖”这个词出现在标题里,所以本题也可以说是考查学生理解标题中重要词语含义。标题中词语的含义理解和理解标题含义一样,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中词语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本题,通读文章,可知“水袖”一词表面是指胡文阁的水袖,是说年轻时的胡文阁因为买水袖失去了给母亲最后一次生日买礼物的机会。文中水袖除了指胡文阁的水袖外还指“我”觉得这几种的事情重要,错过了陪母亲去家对面公园看月季花的机会,以及文中由胡文阁和“我”当时年轻,觉得自己的事情重要而错失孝敬母亲陪伴母亲的机会,上升到年轻人为追求自己心中认为的重要事情,诸如事业、爱情、婚姻、子女等而忽视或者不珍惜亲情的做法,这是“水袖”的深层含义,或者说抽象意义。答题时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从“具体”和“抽象(深层)”两个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古代诗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徽之,字 仲猷,建州浦城人。祖郜,仕闽为义军校。家世尚武,父澄独折节为儒,终浦城令。徽之幼刻苦为学,邑人江文蔚善赋,江为能诗,徽之与之游从,遂与齐名。尝肄业于浔阳庐山,时李氏据有江表,乃潜服至汴、洛,以文投窦仪、王朴,深赏遇之。‎ 乾德初,与郑玘并出为天兴令,府帅王彦超素知其名,待以宾礼。蜀平,移峨眉令。时宋白宰玉津,多以吟咏酬答。复为著作佐郎、知全州,就迁左拾遗、右补阙。太宗素闻其诗名,因索所著。徽之以数百篇奏御,且献诗为谢,其卒章有“十年流落今何幸,叨遇君王问姓名”语。太宗览之称赏,自是圣制多以别本为赐。迁侍御史、权判刑部。尝属疾,遣尚医诊疗,赐钱三十万。‎ 时刘昌言拔自下位,参掌机务,惧无以厌人望,常求自安之计。董俨为右计使,欲倾昌言代之,尝谓徽之曰:“上遇张洎、钱若水甚厚,旦夕将大用。”有直史馆钱熙者,与昌言厚善,诣徽之,徽之语次及之。熙遽以告昌言,昌言以告洎。洎方固宠,谓徽之遣熙构飞语中伤己,遂白上。上怒,召昌言质其语。出徽之为山南东道行军司马,熙落职通判朗州。徽之未行,改镇安军行军司马。‎ 未几,以足疾请告,上取名药以赐。郊祀不及扈从,锡赍如侍祠之例。车驾北巡徽之力疾辞于苑中上顾谓曰卿勉进医药比见当不久也及驻跸大名特降手诏存谕。明年春正月,车驾还,又遣使临问。卒,年八十。‎ 徽之纯厚清介,守规矩,尚名教,尤疾非道以干进者。尝言:“温仲舒、寇准用搏击取贵位,使后辈务习趋竞,礼俗浸薄。”世谓其知言。徽之寡谐于俗,唯李昉、王祐深所推服,与石熙载、李穆、贾黄中为文义友。自为郎官、御史,朝廷即待以旧德。善谈论,多识典故,唐室以来士族人物,悉能详记。酷好吟咏,每对客论诗,终日忘倦。既没,有集二十卷留于家,上令夏侯峤取之以进。徽之无子。后徽之妻王卒,及葬,复以缗帛赐其家。‎ ‎(《宋史·杨徽之》,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车驾北巡徽之/力疾辞于苑中/上顾谓曰/卿勉进医药比/见当不久也/及驻跸大名/特降手诏存谕。‎ B. 车驾北巡/徽之力疾辞于苑中/上顾谓曰/卿勉进医药/比见/当不久也/及驻跸大名/特降手诏存谕。‎ C. 车驾北巡/徽之力疾辞于苑/中上顾谓曰/卿勉进/医药比见/当不久也/及驻跸大名特/降手诏存谕。‎ D. 车驾北巡徽之/力疾辞于苑/中上顾谓曰/卿勉进医药/比见当不久也/及驻跸大名特/降手诏存谕。‎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B. 驻跸:皇帝后妃外出,途中暂停小住或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通行。也泛指跟帝王行止有关的事情。‎ C. 通判:宋太祖创设的官职,主要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同时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拥有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力。‎ D. 太宗:谥号名,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后世亦用以称父殁后在宗庙所立之木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徽之自幼学习刻苦。他跟从善写赋的江文蔚、会写诗的江为游历,逐渐与他们齐名。后又到庐山自修学业,期间,到汴、洛地区后,深得窦仪、王朴的礼遇。‎ B. 杨徽之深得皇帝赏识。太宗曾经向他索要诗集,看后大加赞赏,并把自己写的诗直接赐予他。杨徽之生病时,太宗派医生去诊疗,并赐钱抚慰。‎ C. 杨徽之处事常无心机。他并不是有意把董俨的话告诉刘昌言,借此搬弄是非。但还是得罪了张洎,自己因此受到牵连,被调出京城任职。‎ D. 杨徽之品性淳朴耿直。他崇尚务实进取,肯定温仲舒、寇准的晋级途径;他极少与时俗合污。‎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2)时刘昌言拔自下位,参掌机务,惧无以厌人望,常求自安之计。‎ ‎(2)徽之纯厚清介,守规矩,尚名教,尤疾非道以干进者。‎ ‎【答案】10. C 11. D 12. B ‎ ‎13. (1)当时刘昌言从低下的位置提拔上来,参与掌管机要事务,担心无法满足民众的期望,经常寻求自保的办法。‎ ‎(2)杨徽之性情纯厚清正耿直,遵守标准法度,崇尚名教,尤其痛恨通过非正常渠道谋官的人。‎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画线句子中,“车驾”是名词,指皇帝的车马,代指皇帝,“北巡”是皇帝的行为,“徽之”是人名,显然“北巡”后应断开,排除AD两项。再比较BC两项,“上”指皇上,在句中做主语,“上”的前面应断开,而且由上文可知,杨徽之患了“足疾”,故“卿勉进医药”是皇帝嘱咐杨徽之加紧医治,而“卿勉进/医药比见”则解释不同,据此可排除B项,答案为C项。‎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谥号名”不正确,应为“庙号名”。“太宗……后世亦用以称父殁后在宗庙所立之木主”不正确,“后世亦用以称父殁后在宗庙所立之木主”的是“庙号”,故此题答案为D项。‎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项,“把自己写的诗直接赐予他”不正确,原文为“自是圣制多以别本为赐”,意思是“从此,太宗自己写的诗词大多另外抄写一本赐给他”,不是“把自己写的诗直接赐予他”。故此题答案为B项。‎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拔自下位”省略句、状语后置句,省略了介词“于”,应为“拔自(于)下位”,从低下的位置提拔上来;“参掌”,参与掌管;“无以”,固定结构,没有用来……的;“厌”通“餍”,满足;“人望”,民众的期望;“自安”,自保;“之”,助词,的;“计”,办法。(2)“清介”,清正耿直;“规矩”,标准法度;“尚”,崇尚;“疾”,痛恨;“非道”,非正常渠道;“干”,求取,谋求;“者”,……的人。‎ ‎【点睛】第1‎ 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杨徽之,字仲猷,建州浦城人。祖父杨郜,在福建做官,官职为“义军校”。其家世代尚武,父亲杨澄改变志向成为文人,终老于浦城令这个职位上。杨徽之从小刻苦学习,同一个城里的人中,江文蔚善写赋,江为会写诗,徽之跟从他们游历,逐渐与他们齐名。曾于浔阳庐山自修学业,当时,李氏据有长江以南地区,于是就偷换士兵衣服到了汴、洛地区,把文章投给窦仪、王朴,深得他们的礼遇。‎ 乾德初年,杨徽之与郑玘一起当上了天兴令,府帅王彦超早就听说过杨徽之的盛名,以宾礼相待。蜀地平稳以后,改任峨眉令。当时,宋白任玉津县宰,他们之间多以诗词吟咏酬答。后又担任著作佐郎、全州知州,升迁为左拾遗、右补阙。太平兴国初年,调回京城。宋太宗赵光义早就熟知他的诗名,因而向他索要诗集。徽之把数百篇奏折献上,并专门写诗表示答谢,其最后章节有”十年流落今何幸,叨遇君王问姓名”的句子。太宗看后加以赞赏,从此,太宗自己写的诗词大多另外抄写一本赐给他。后来他迁升为侍御史、权判刑部。杨徽之曾生病,太宗派太医诊病治疗,并赐钱三十万。‎ 当时刘昌言从低下的位置提拔上来,参与掌管机要事务,担心无法满足民众的期望,经常寻求自保的办法。董俨那时是右计使,想要搞垮刘昌言取而代之,曾对徽之说:“皇帝对张洎、钱若水很器重,早晚将有大用。”直史馆有一个叫钱熙的人,与昌言交情深厚,一次拜访徽之,徽之在谈话中提及此事。钱熙赶紧告诉了刘昌言,昌言又告诉张洎。张洎正被皇上宠信,听刘昌言说杨徽之让钱熙造谣中伤自己,就告诉了皇帝。皇帝很生气,召刘昌言核实原话。于是将杨徽之调出京城,担任山南东道行军司马,钱熙降职为朗州通判。徽之还没有成行,又改任镇安军行军司马。‎ 不久,(杨徽之)以脚痛不方便为由请辞,皇帝取名药来赐给他。城郊祭祀,来不及跟从,赏赐跟侍祠一样。皇帝驱车北巡,杨徽之极力推辞留在苑中。皇帝怜惜地对他说:“卿应当加紧医治,等到再见面,不会很久的。”等到在大名停留的时候,特意降下手诏留下谕旨。第二年春正月,皇帝车驾返回,又派遣使者当面问候。去世时,年龄八十岁。‎ 杨徽之性情纯厚清正耿直,遵守标准法度,崇尚名教,尤其痛恨通过非正常渠道谋官的人。曾说:“温仲舒、寇准用拼搏奋进来获取高位,使后辈竞相学习这种趋竞的精神,使旧的礼俗(通过关系升官)趋于淡薄。”世人说这是实话。徽之极少与世俗合污,唯受李昉、王祐等推崇敬服,与石熙载、李穆、贾黄中等为文友、义友。自从任郎官、御史,朝廷即以其先人的旧德相待。善于谈论,多知典故,唐朝以来的士族人物,都能详细地记住。酷好诗词,每当与客人谈论诗作,从早到晚忘记疲倦。去世后,有作品二十卷留在家中,皇帝令夏侯峤取来保存在宫中。杨徽之没有儿子。后来徽之妻子王氏去世,等到下葬时,(皇帝)又把钱财赐给他的家人。‎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 ‎ 杨万里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注】①杨万里,江西吉水人,做此诗时他正离家宦游,在广州任内。②社:社日。古时祭灶神(土地神)之日,有春、秋二社,春社是向社神祈请丰年之祭,秋社是收获后报谢社神之祭。③无那:无奈。‎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锦绣堆”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织绣。诗人眼前的这一片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使他联想到故园的春日。‎ B. “万物皆春”明点“春”,“一年过社”说的是春社,暗点“春”。海棠花开、燕子飞回,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 C. 诗人从春日海棠开花、万物春回,联想到自己老了,并以生机勃勃的春景正衬自己的衰飒老气。‎ D. 第三联“似青似白”句写空中浮云,时多时少,故天色像青像白,或浓或淡,正是初晴景象,照应题目“晴”字。‎ E. 最后一联说,无奈这美好的春日风光吃不得,那么就让诗歌把他招引到翡翠琼瑶做的酒杯中来吧。‎ ‎15.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AC 15.‎ ‎ ①故园之思(怀乡之情)。写故园海棠花开、眼前燕回絮飞的美好春色,寓情于景,抒发思乡之情;②爱春、惜春之情。春光明媚,诗人爱之欲餐,抒写爱惜春天之意;③年华老去,愁对春光的孤寂之情。诗人在春光中孤独地老去,抒发枉抛光阴之叹。‎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A项,虚实搞错了。“锦绣堆”,这一片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并非眼前的实景,为虚写。C项,手法说错。诗人以生机勃勃的春景反衬自己的衰飒老气。故本题选AC项。‎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本诗首联开头点题,写春晴怀念故园的海棠。写梦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表达思念之情。颔联、颈联写梦醒之后,眼前所见之景。第三句,“万物皆春”明点“春”字。作者从春日海棠开花,想到万物回春,又联想到自己将要老了。春天的景色和青春的少年,是很和谐的,都富有生气。可这里把春景和老人摆在一起,形成一种对比,是生气勃勃和衰飒老气的对比。这里有意拿春景来反衬自己虚度年华,寄托了无限感慨,也激起了对春天的热爱。第四句中“一年过社”暗点“春”字。这里说的是春社。燕子是候鸟,过了春社日(春分前后),才从南方海岛上飞回。这一句和上句相呼应,以燕子飞回,补充说明“万物皆春”,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颈联的出句写空中浮云,时多时少,故天色像青像白、或浓或淡,正是初晴景象。对句以直白之语,将柳絮将飞又堕的神态写出来。这柳絮像是要掉下来,却又飞上去,飘个不停。这一联也是形容“万物皆春”,使人感到天空也是春,柳絮也是春。最后一联说,无奈这美好的春日风光吃不得,那么就让诗歌把它招引到翡翠美玉做的酒杯中来吧。作者一反其意,说春光“餐不得”;却又天真地设想:吟诗,让诗把它引到酒杯里,就可以连同酒一起喝下去了。正是用这种浪漫天真的构思,表现了作者热爱故园春光的真挚感情。题干要求回答的是“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故回答本题时,要结合关键的诗句,分点回答即可。即:从故园之思、爱春惜春之情、年华老去,愁对春光的孤寂之情等方面回答。‎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⑦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 名句名篇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用反问句表现秦对人民剥削和掠夺,又挥霍无度的语是:____,_____?‎ ‎(2)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写人们为子择师而他们自己却不从师,韩愈认为人们这样做是 “_____”,并不明智。‎ ‎(4)李煜《虞美人》中将无限哀愁化虚为实的句子是“_______。”‎ ‎(5)《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写出一切美好的事物,最美的时节就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的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奈何取之尽锱铢 (2). 用之如泥沙 (3).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4). 骈死于槽枥之间 (5). 小学而大遗 (6). 恰似一江顺水向东流 (7). 最是一年春好处 (8). 绝胜烟柳满皇都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根据提示选准句子,同时注意“锱铢”“祗”“枥”的写法。‎ 语言文字运用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用沧海横流来形容这次海啸恰如其分:巨大的浪涛横扫长达270多公里的海岸线,以无坚不摧之势在陆地上肆虐,所到之处皆被涤荡一空。‎ ‎②“演员在荧屏里演人,在生活中没有理由不像人。整天趾高气扬、摆谱比阔,实在没必要”葛优说,“老爷子教我八个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③传统文化积淀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底蕴,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经过一番改头换面 之后,适用性大大增强,依然可以服务于时代。‎ ‎④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不论时代如何变化,条件如何变化,即使在风雨如磐的日子里都不动摇,永远为了理想、真理而奋斗。‎ ‎⑤参加这次画展的作品很多,有的虽出自业余爱好者之手,但画面中对人物形象勾勒得细腻生动、入木三分,已见艺术功力。‎ ‎⑥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关于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虽然国内外研究的人很多,但一直言人人殊,始终没有一个定论。‎ A. ③④⑤ B. ①②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沧海横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望文生义。趾高气扬: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改头换面:原指人的容貌发生改变,现多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褒贬误用。风雨如磐:形容风雨极大,常用来比喻形势严峻,社会动荡。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对象错配。言人人殊:说的话个个不同,指各人有各人的意见。故选C。‎ ‎1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完善、调适,都不是有关部门某个时刻的突发奇想,都有一个深谋远虑、多方论证、不断调整的过程。‎ B. “中国梦”传递绵延已久的家国天下情怀,唤醒内心深处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凝聚振兴中华的探索与奋斗,激发中华民族强烈的归属感和豪迈的进取心。‎ C. 在网上买东西遇到商品质量不过关或者服务态度不够好的情况,消费者可以在网上写差评表达不满,这是监督商家提升商品和服务最见效的手段。‎ D. 中美贸易的走势,确实会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中方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把结果交由市场决定,让两国企业和消费者自主进行选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本题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A项,语序不当,应为“调适、完善”;B项,搭配不当,“凝聚”和“探索与奋斗”不搭配;C项,成分残缺,“提升商品和服务”后应加“质量”。故选D。‎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状元笔记”的热销,究其原因,是国人的“状元”情结在作祟。今天,虽然高考与科举大相径庭,但在从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附着着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学习“状元笔记”并不能让人步入精英行列,这个道理众人皆知。( )说到底,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有“状元崇拜”情结。‎ A. 但这些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也会让那些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当成制胜的法宝。‎ B. 虽然那些东西跟“状元光环”只是擦点边,但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也会将此当成制胜的法宝。‎ C. 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之所以会当成制胜的法宝,是因为这些状元笔记跟“状元光环”擦点边。‎ D. 但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把哪怕是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也会当成制胜的法宝。‎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题中A项,与后文主语不一致。B项,“状元笔记”和“状元光环”只是擦点边,说的过于绝对化;C项,前后没构成转折关系。故选D。‎ ‎20.下列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A. 朋友对李玉说:“他如此诚心邀请,你加以拒绝,太却之不恭了!”‎ B. 李玉本来和同学约好去看电影,但因身体不适无法前往。他给同学发了短信:“我偶染贵恙,不能前往,望见谅。”‎ C. 李玉在老师的帮助加入了文学社团,他在给老师的感谢信中写道:“多谢先生您付出心血,玉成此事,我不胜感激!”‎ D. ‎ 周末,朋友们在李玉家聚餐。晚饭后,朋友们回家。李玉送到门口说“各位慢走,我就留步不送了!”‎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语言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题中A项,”却之不恭“,指对别人的邀请,赠予等,如果拒绝接受,就显得不恭敬,句中用于对方,不得体;B项,”贵恙“,敬词,称对方的病。句中用来称自己的病,不得体;C项,“玉成”,请人帮助或感激帮助成全的客套话。句中指老师帮助了自己,正确;D项,“留步”,客套话,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出去,句中用于自己不再送客人,不得体。故选C。‎ ‎21.下面是高校录取新生流程图,请把这个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 ‎【答案】考生自由投档成功就进入已经投档状态, 经高校审阅后,分为预退档和预录取两种情况,前者考生可再次自由投档, 后者经录取审查后予以录取 。‎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解说流程图的题目,解说时注意照顾到图片中的所有的内容,然后根据箭头的指示理清各个要素之间的先后关系。此题注意“院校在阅”之后的两种情况:预退档和预录取,预退档的要返回前面自由投档。‎ 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8年10月28日上午,重庆市万州区公交车上,乘客刘某因错过目的地站要求停车,司机冉某以该处无公交车站拒绝。刘某对司机大加指责,司机不断回头解释与争吵,乘客大多选择旁观不语,矛盾逐渐升级。当车经过万州长江二桥时,刘某突然拿起手机两次砸向司机头部,司机冉某放开方向盘进行回击,双方开始殴打,最终导致车辆失控,与迎面的小轿车碰撞后冲出二桥护栏坠江,造成车上15个鲜活的生命在三秒内瞬间消逝。‎ 对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冲动是魔鬼,忍耐更为佳 这几天,全国很多人都在关注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的进展,并为十五条鲜活生命的逝去表达了哀悼。通过车内黑匣子监控视频显示,原因居然是女乘客刘某跟司机冉某发生纠纷,相互谩骂、扭打在一起,导致了公交车失控坠入江中的悲剧发生。‎ 消息通过网络一经发布,人们纷纷对两人的违法行为,错误举动提出了谴责。一些激进的言论甚至认为,两人带了这么多人陪葬,最好“断子绝孙”。也有人借此上纲上线,从所谓国民性角度做了探讨。‎ 发怒是人类重要的情感之一,当自己遇到利益受损,被人批评,遭受不公平对待、看到不义的事等等情况时,都难免怒上心头,甚至做出冲动的,失去理智的事。只要经常关注社会新闻,都不难看到很多人由于愤怒失去了理智,做出了伤害人的举动,不但让别人失去了性命或者造成严重损害,造成无数家庭的破裂。也毁了自己的人生。‎ 因此,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做到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轻易发怒,理智不被冲动所战胜,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些无妄之灾的发生。我们遇到事件首先要懂得忍耐,孔子认为“小不忍,则乱大谋”。《圣经》上也说“爱是恒久忍耐”。可见忍耐是一种美德与智慧,是控制自己情绪的最好方式。我们在世上难免遭遇到别人误解、攻击或不公的对待,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冲动,以免失去理智,做出错事。而是先隐忍,让自己冷静下来,找出冲突的起因后果,做出准确的判断,以最好的方式去解决。比如这场悲剧的女乘客,仅仅只是因为误过了站点,就引起如此大的愤怒。其实忍耐一下,晚几分钟下车,就什么事情都没有了。因此,我们务必学会操练忍耐,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除了忍耐,我们也需要有谦让的心。很多小事情酿成大冲突,就是双方固执己见,互不相让造成的。就像这件事,女乘客与司机也就因为下车的产生纠纷,谈不上什么“深仇大恨”,何必就此扭打起来呢?如果双方彼此理解,各让一步,十五条生命也不至于就此丧失。人们不愿谦让的原因就是担心自己吃亏或失去面子,然而由此产生的冲动,所造成的损失往往大于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围内。何必因小失大,做出错事呢?何况从爱人角度,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就会发现我们出于爱,忍受一点小损失又有何妨呢?因此,我们遇到矛盾时,如果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问题,那就宁可退让,不要跟人相争,务必做到“以善胜恶”‎ 希望我们通过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在哀悼遇难者的同时,也从中吸取教训,明白“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在为人处世中不被冲动所辖制,享受美好的人生。‎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写作能力,是一道时评类材料作文,材料内容讲述的是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的前因后果,考生立意时可以从刘某、司机、其他乘客几个角度考虑。对于刘某:刘某不顾规则,强行要求停车,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便辱骂和行动攻击,导致公交车失控坠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其行为已严重危害公共安全。以危险方法致多人死亡,触犯《刑法》。“上帝欲毁灭一个人,必先使其疯狂。”生活中将人们击垮的,有时并不是那些大灾难,而是我们不善自控的性情,一个无论多么优秀的人在冲动的时候都难以做出正确的抉择,在涉及到公众及个人安全的关键时刻,一定要保持克制,不要激动,更不能做蠢事,不妨给自己一点空间和时间,否则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对于司机:在驾驶公交车途中,司机冉某与乘客争吵互殴,为个人荣辱不顾全车乘员安危,其行为严重违反公交车驾驶员的职业规定,严重危害车辆行驶安全并涉嫌违法。作为司机要时刻将行车安全和全车乘客的生命安全置于首位,遵守交通法规,集中精力不要分心,行车过程中,如遇乘客无理取闹,要保持冷静,牢记安全驾驶操作规范。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及时停车并报警。切勿因一时冲动导致车辆失控发生悲剧。对于其他乘客:公交车上全车人就是一个整体,如果我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放任事态升级,当灾难来临时,谁都逃不掉。特定环境下,沉默并不是金。该说不时不说不,该出手时不出手,沉默可能就是陪葬。乘坐公交、客车外出要遵守秩序,文明乘车。发生坐过站等情况,请在下一站下车,切勿提出无理要求。若遇个别乘客无理取闹干扰司机安全驾驶,不要做旁观者,要联起手来敢管闲事,即时制止闹事人员,这不仅是为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更是为全车乘客生命安全负责。‎ ‎【点睛】时评写作,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就事论事,就是对时事本身进行直接的评论。一般有三种类别,一是赞扬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表示肯定,然后阐释肯定的理由。二是批评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进行否定,然后从法律、道德等方面找出反对的依据。三是建议式,即提出自己对新闻事件中某个问题的建设性意见。写作时注意讲究“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尤其要注重准确性和说理性。在写法上,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就事论理,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 ‎ ‎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