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三部分 专题十一 二、散文阅读 考点三 鉴赏散文形象概括散文主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三部分 专题十一 二、散文阅读 考点三 鉴赏散文形象概括散文主题

考点三 鉴赏散文形象,概括散文主题 题型一 人物形象 知识储备 高考散文对人物形象的考查,一般从两方面设题:一是概括(或概 括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这是主要考查点;二是赏析人物形象的作用。 有时命题者也会将这两方面综合起来考查。散文人物形象考查的三个 分析角度: 类型 解说 概括人 物形象 的特征 ①筛选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内容依据,要根据人物自身的 言行来分析。 ②筛选分析文中对人物某方面性格特征的评价,要注意这 些评价常常是带倾向性的议论。 ③分析文中用比喻、抒情等手法描写人物形象的重要语 句,理解其丰富的内涵。 ④分析文中人物的称谓,确定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⑤结合文章的主题,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中人物在事件 过程中的表现。 分析表 现人物 特征的 手法和 技巧 衬托 ①侧面衬托:用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用环 境描写衬托人物形象。 ②对比衬托:两个人物相互对比,或一个人物 前后的行为形成对比。 描写 ①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地位、生活经历、 性格心理等特征。②语言描写:揭示人物的身 份、地位、文化修养和人物的思想性格、心理 活动。③行动描写:传神地摹写人物的心理活 动,更好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④心理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 担心、喜悦、兴奋等),刻画人物性格。⑤细 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它涵 盖上述四种描写。 分析人 物形象 的不同 作用 在内容上 的作用 ①对内容的充实作用;②对主旨的衬托、深化、 升华作用;③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形式上 的作用 ①开头结尾的谋划;②详略主次的安排;③行 文线索的贯穿;④过渡照应的关联;⑤伏笔悬 念的设置等。 主、次要人 物的不同 作用 ①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是揭示散文的“神”。 一般来说,写人的要寻品,写事的要析理,写 物的要找志,写景的要析情。②次要人物形象 的作用,应从文章的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 者的思想感情、对主要形象的彰显意义等方面 作多角度思考。 技法突破 设问 方式 1.简要分析×××的形象特点。 2.文章中写×××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题 方法 1.画——在文章中画出有关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 的句子。 2.析——在把握文章背景和作者情感倾向的基础上,依 据画出的句子,分析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3.明——把握文章背景,明确人物的代表类型、地位。 4.答——掌握答题模式:a.概括型,直接用一些人物思想、 性格方面的语言答出即可;b.分析型,应结合作品中的材 料分析概括其人物的思想性格,可用“分析+概括”式或 “概括+分析”式答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母 亲 何家槐 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 “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 “是的,阿南婶!” “我也想去。” “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成年忙碌,尤 其是在收豆的时候。这几天一放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妥当以后, 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挂在泥墙上,屋檐下, 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 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像春天。 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地捶着豌豆,一束 又一束的。豆非常干燥,所以打豆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像灯花的爆 裂,自然而然地会裂开,像珍珠似的散满一地。可是打完豆以后,她 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竹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 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 催,催,催,催,催,催…… 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 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下了工作,忘神地抬起头来,倾听,闭着眼思 索,有时还自言自语: “唉,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 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火车经过的时候,不但可以听到汽笛 的声音,如果站在山坡上,还能够看见打回旋的白烟。因为附近有铁 路还是最近的事,所以四方八面赶去看火车的人很多。 母亲打豆的天井,就在大路旁,村里人都得经过她的身边,如果 要去火车站。一有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 “看见了没有?” “自然看见了,阿南婶!” “像蛇一样的长吗?” “有点儿像。” “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不很 奇怪吗?” “真的很奇怪。” 因为她像小孩子似的,不断地问长问短,有许多人简直让她盘问 得不能忍受: “我们回答不了许多的,阿南婶,最好你自己去看!” “我自己?” 她仿佛吃了一惊,看火车,在她看来像是永远做不到的事。 “是的,你要去就去,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一生很少出门, 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像钉子一样。 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 那悠长的、古怪的汽笛,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 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个世界。不论什么时 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 完全失神一样地,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 刷,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 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半熟,就是烧焦了半锅。 “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 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 “是的,阿南婶!” “火车跑得很快吗?” “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杭州,现在却在这儿跟你 讲话了。” “那是比航船还快?” “自然,自然。” “它是怎样跑的呢?” “那可说不上来。” “哦,真奇怪——”她感叹着说,“一天跑一千多里路,如果用 脚走,脚胫也要走断了。这究竟是怎样的东西,跑得这样快,又叫得 这样响!” “……” 跟她讲话的人唯恐她噜苏,急急想走开,可是母亲又拉住问: “你想我能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吗?” “自然可以的,阿南婶,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举起木槌,紧 紧地捏住一束豌豆,很想一槌打下去,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 (原载《文学》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 1.根据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用两个词概括母亲劳作的特点。 答:忙碌、辛苦。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的形象的能力。认真阅读题干,明 确答题方向。着眼于画横线的部分,抓住关键字词进行概括。第一处 画横线部分中的“一放光她就起身”“又忙着跑”“然后取下”等突 出了母亲的忙碌。第二处画横线部分中的“一天到晚”“一束又一 束”“还得理清”“亲自挑上”等突出了母亲的辛苦。 2.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 答:①母亲是朴实、坚忍、勤勉持家的传统女性。②母亲受到新 事物的感召,具有尝试新生活的内在倾向。③母亲受传统和现实的羁 绊,缺乏将希望变为行动的自觉和勇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 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题干,明确 答题方向。首先,找出关于母亲的描写性文字,然后分析归类,最后 概括出形象特点。母亲忙于家事,片刻不停,说明母亲是一个朴实、 坚忍、勤勉持家的传统女性;母亲对火车感兴趣,说明她具有尝试新 生活的内在倾向;母亲最终没有去看火车,说明她缺少自觉和勇气。 评价时切忌零敲碎打,要注意综合考虑。 题型二 事物形象 知识储备 散文中的物象不仅有其本身的具体意义,而且具有被赋予的抽象 意义。可以说,我们在文学作品中欣赏到的物象,都是客观物象和作 者或人物主观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形象。把握散文中的物象应注意以 下两个方面: 1.两层面概括物象的内涵 (1)抓住外形特征,分析内在品质。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的感 触必须要借助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 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的内在品 质。事实上,事物的外形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通过外形 分析出内在品质是我们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2)仔细品读文本,提炼所言之志。一般来说,作者所描绘的事物 不一定是最终所赞美的对象,真正赞美的对象常常隐含其中。这就需 要我们认真品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的情感脉搏, 找出所托之物与所赞美的对象之间的相似点。 2.把握两类物象的不同作用 主要 物象 ①从内容主旨这一角度找作用:主要物象是散文主旨之所在。 分析主要物象的作用就是揭示散文的“神”。一般说来,写 物的要找志,写景的要析情。 ②从艺术构思这一角度找作用:主要物象多为全文的线索, 起着把众多材料组织贯串在一起的作用。 次要 物象 ①结构形式: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 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关联,伏笔悬念的设置。 ②内容主旨:对内容的充实作用,对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 ③对主要物象的意义彰显: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 使主要物象更加鲜明突出。 技法突破 设问 方式 1.文章中写×××有什么特点? 2.作者着重描写×××的目的是什么? 3.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要特点及作用。 答题 方法 1.概括物象特征 鉴赏作品物象一般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形象特征,包括 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性格、精神品质);二是它与环境的 关系。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①抓住散文的类别特点,了解物象出现的场合。写景散文, 需标记景观,因为景观就是物象;状物散文,需标记事物。 ②明确物象的外在特征,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 ③联系外部环境,把握物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 神),明确它与所象征的意义之间的相似点。 ④明确作者借物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说出它在线 索、内容、情感等方面对于表现文章主旨的意义和作用。 2.主要物象的作用 ①在内容主旨方面的作用:主要物象是散文主旨之所在。 分析主要物象的作用就是揭示散文的“神”。一般说来, 写物的要找志,写景的要析情。 ②在艺术构思方面的作用:作为全文的线索,把众多材料 组织在一起。 3.次要物象的作用 对次要物象的作用的考查,应从文章结构形式、内容主旨、 对主要物象的彰显意义等方面做多角度的思考。 ①对文章结构的作用的具体的思考角度:开头结尾的策 划,主次详略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关联, 伏笔悬念的设置。 ②对内容主旨的作用的具体的思考角度:对内容的充实作 用;对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对主要物象的彰显意义: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 使主要物象更加鲜明突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负重的河流 黄 毅 ①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提到过的著名河流。一条河流在哪里出 现,从哪里经过,又归属于哪里,绝不是偶然的事。塔里木河的出现, 再一次证明了作为一条河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 ⑤就是这样一条河,最终却不能冲出沙漠。当塔里木河挟着昆仑 山的冰雪,一路呐喊冲向沙漠的时候,塔克拉玛干却不动声色,集合 了亿万的沙粒,用最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当塔里木河切割开沙 漠柔软的皮肤,你看到河的确是赢家,可是到最后,它却锈蚀在沙漠 的肌体里,最终折断;当塔里木河饱蘸着冰雪水,在塔克拉玛干这张 巨大的纸上写出一笔劲道的点画,那个 2 750 公里的笔锋却在意犹未尽 的时候,被沙漠吸尽了最后的墨迹…… ⑥有河总是有树。树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是河接近蓝天白云的 一种方式。站立起来的河,哗哗的林涛,让鸟像鱼一样游来游去。追 随塔里木河的,是郁郁苍苍的胡杨林。他们高壮精神,粗枝大叶,缘 着塔里木河这条苍青的脉管,排列着森森然的汗毛,英姿勃发。但是 离塔里木河愈远就愈让人感到吃惊甚而震惊——那是些脱去了绿色的 树——他们死了,但还以树的姿态直立着。是塔里木河抛弃了他们, 还是他们走得太远?他们成了沙漠上没有归宿、没有目的、不知道要 往哪里去的流徙者,他们永远挺起胸膛在走,而永远走不出这块沙质 的土地。 ⑦塔里木河在不断萎缩,他的退却不仅让百万胡杨流离失所,更 严重的是让人类自己饱尝苦果。罗布泊这个巨泽的消亡,与三大水源 之一的塔里木河的断流,有着直接的关系。…… 3.文中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①生动地刻画出胡杨林坚忍顽强的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②深化主题,以胡杨树的生死暗示河流的变化,表现生命离开河流后 的困顿;③由河到树,由树到人,承上启下,使结构更加严谨。 解析:本题考查次要形象的作用。题干要求回答其“作用”,考 生应从多角度考虑。次要形象一般有形象塑造、主旨彰显、行文思路 等方面的作用。考生解答本题时就应写出胡杨林在形象塑造、深化文 章主旨、衔接作品结构等多个方面的作用。胡杨林郁郁苍苍、高壮精 神、英姿勃发,令人震撼,展示出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胡杨林的生 命力源于河流的滋养,突出胡杨林生命力的顽强便突出了塔里木河的 伟大,有利于深化文章主题;在结构上,由前面写河引出河边的树, 然后过渡到写人,自然流畅。 4.“沙漠”这一物象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答:①强调标题中的“负重”,突出其危害性。②与主要物象“河 流”形成正反对比,衬托河流的品格。③贯穿于散文的情节中,时时 为描写其他事物服务。 解析:从次要物象“沙漠”在文中出现的情景来看,这道题可以 从标题、意象、结构等方面思考。 题型三 概括散文主题 知识储备 作品的主题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是通过文学作品的各个要素 表现出来的作家的观点、倾向、思想和情感。概括作品的主题,是在 理清结构、把握思路的基础上,将作品的中心意思(主旨、主题)用简明 扼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技法突破 设问 方式 1.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2.请概括本文的主题。 3.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 答题 方法 答题 模板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等),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 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秋来查干湖 李旭光 查干湖美,美在秋天。秋湖的长天,极为疏朗。站在环湖路上, 依稀看得见天宇的穹顶与湖水交割的弧线。惊鸿照影,间或掠过几朵 祥云。夜幕乍落,伫立在湖岸高坡上的妙因寺,不时传出阵阵晚课的 钟鼓和诵经的吟唱,剪影里,空气也凝固了一般。到了晓夜当空,繁 星拱月时,天上湖中,已辨不出哪里是真实的,哪里是虚幻的。 查干湖美,美在秋水。秋水如娴静而又落落大方的少妇,深邃的 眼睛定定地凝视着你。从松花江引入湖中的百里运河,已放慢了流速, 使得这时的湖水波澜不惊,清澈见底。泥沙已经淘尽,水中的游鱼和 水草分明可见。夏日肥得如油的湖水,已经显得清瘦,是湖水中的鱼 虾和健硕的蒲苇把它的营养吸吮殆尽。湖水从暑热变为秋温,鱼儿多 半向湖的深处游去,垂钓的人们便懒于来此蹲守。随着秋一天天走向 肃穆,湖区的游人也少了许多,但仍有不少老人、情侣、画家、摄影 家、迁客骚人来此小住。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 眸。 查干湖美,美在秋草。轻露染过的蒲草依然葱郁滴翠,很深的一 截还在水里,蒲棒却透出橙黄。渔民介绍,蒲棒采摘下来,可以作为 驱赶蚊蝇的香炷,一支蒲棒,可以燃上几个小时。有些地方用蒲草做 床垫,铺在下面厚厚的、暖暖的,还散发着蒲香,销路很被看好。秋 苇比起蒲草来,要更美些,更张扬些,更浪漫些。一枝枝、一簇簇, 泛着轻黄的舒展的苇叶,就像跳藏族舞的姑娘,张开双臂,弓起腰肢, 献出哈达。而泛着油光的银白色的芦苇花,在风中柔软地散落开,烈 火呼啸般地狂舞。修长的苇秆,接踵摩肩,竹林般地森然列阵。待到 湖上结冰时,这些蒲草和芦苇都要被渔民割掉。割去固然可惜,但为 了将一腔热血回报养育它们的大地,为了来年春天新生命的再一次萌 发,想一想,也就释然了。湖中还有铺天盖地的菱角与荷花。花期过 后,尚有一片片圆得可人的叶子浮在湖面,新绿里透着油一般的光泽, 圆叶的下面,是一枝细蔓连到湖床。这时,肥硕的菱角,黑黝黝的已 经成熟。记得小时候开那达慕大会时,总有一些小商贩,将菱角煮熟 后对半切开,用粗瓷碗盛着叫卖。孩子们用菱角那略朝里弯曲的锋利 的尖儿,把果肉从菱角壳里抠出来,送到嘴里,吃起来真香。荷花的 莲蓬籽,连同泥里鲜嫩稚白的藕都已成熟,渔民们却不舍得去捡拾, 任由它们在湖中自在地散落,肆意地蔓生。 秋天的查干湖,是水鸟的王国。从 8 月底到 10 月初,在北国圣水 中完成季节性侨居、顺便又繁衍后代的候鸟,几十万只之众,从四面 八方向湖中翔集。对水禽颇有研究的鲍鹏友局长告诉我,这里面有天 鹅,有丹顶鹤、白鹤、灰鹤、苍鹭、白鹳,有大雁以及其他近百种水 禽,其中,光是野鸭,就有针尾鸭、绿头鸭、赤颈鸭等 20 多种。一时 间,湖中用来接待“客人”的蒲苇显得容量不足,鸟儿们吵闹着、争 抢着、嬉戏着,一边庆幸着对圣湖的占领,一边抓紧时间在这里捕鱼 啄虾,补充能量,同时讨论着生活琐事,谋划着南归的路线。 秋天,湖中的鱼也肥了。南湖的水草茂密,草根鱼、青根鱼长得 特别快。夏天到南湖垂钓,听到“咔哧”“咔哧”,那是草根鱼进食 的声音,“咯嘣”“咯嘣”的声响则是青根鱼的。青根鱼被渔民归类 为牙鱼,它们非常爱吃田螺、河蚌等贝类,因此青根鱼的牙床后面有 个冲压床一样的凹凸槽,骨头自然是极硬的。渔民在食用青根鱼前, 都要先把这块骨头取出来,做成小饰件。青根鱼的肉雪白、细腻,口 感极爽,是湖中的上佳之品。每年冬捕时,南湖的青根鱼一出水就极 畅销,大的四五十斤重,一两米长,一斤就要卖到 100 多元钱。在北 湖,鲢鱼、鳙鱼、鲤鱼、湖虾,俱为上佳之品。尤其是北湖的鳙鱼, 俗称胖头鱼,是经过国家认证的绿色有机食品。冬捕时,湖面上人潮 涌动,车如穿梭,冰晶雪国里蒸腾着节庆的热浪。秋天的查干湖,最 美的还是渔民。春天投放鱼苗,夏天管护,到了秋天,终于眼见着湖 里的鱼肥了、大了,将整个湖都胀满了,渔民便美在了心里。他们这 时开始收拾冬网,做着冬捕的准备。干活累了,几杯酒落肚儿,他们 在一起海吹神聊,什么泥鳅用皮肤、肠道呼吸啦,胡罗鱼要在河蚌里 产卵啦,老头鱼会冬眠啦,更别有一番情趣。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第一段主要写秋天查干湖天空的高明澄远,如人们可以看见天 水交割的弧线,看到鸿雁掠过,可以在夜幕中聆听寺庙的钟声和吟唱, 欣赏梦幻般的静谧。 B.“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眸”一句是说游 湖契合着人们对人生美好的眷恋之心,游湖看到的不只是湖中美景, 还有对人生过往的回忆。 C.菱角煮熟对半切开,用菱角略朝里弯曲的锋利的尖儿把果肉抠 出来吃,渔民食用青根鱼把硬骨头取出来做成小饰件,这些写出了查 干湖当地人的慧心巧思。 D.本文语言清新优美,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来展现秋天的查 干湖之美,以“查干湖美,美在秋天”开头,照应题目,以它为主线, 脉络清晰。 解析:“夜幕中聆听寺庙的钟声和吟唱”并不是描写天空的。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文分析概括。 答:本文描写了秋天查干湖天气疏朗,秋水娴静,秋草成熟,候 鸟翔集,秋鱼肥美的风景美;展现了水与生命,植物与动物,天、地、 人之间和谐的生态美以及渔民辛勤劳作、生活质朴、维护生态环境的 人性美。表达了作者对查干湖的热爱,对这种生活、文化等的眷恋和 守护。 考点四 探究散文内容,综合性选择题 题型一 探究散文内容 类型 1:阐释类探究 阐释类探究题多是对关乎全文主旨的词句意蕴、标题意蕴、全文 的思想情感意蕴以及艺术构思的探究。对这类题,探究的展开要大层 面多角度。 探究类型 探究要点 重要词句 意蕴探究 ①还原词句,将句子还原到原来的语境,从而阐释 含意;②发掘深层含意,即隐含信息;③探究与主 旨、情感相关的意思;④结合背景或联系现实得出 的意思。 标题意 蕴探究 ①标题自身义(表层义);②在文中的意义,主要包 括引申义、象征义或比喻义;③主旨情感义。 思想情感 意蕴探究 在“材料—意义(主旨)”层面展开,看散文写了哪 些材料,如不同的人、事、物、景,这些材料蕴含 了哪些不同的意义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艺术构 思探究 探究内容多为材料与材料、材料与主旨、标题与文 本等关系的处理意图或原因,对二者关系从文章结 构思路角度、表现主旨角度、创作意图角度、表达 技巧角度等多个层面做出理解和分析。 类型 2:意图类探究 联系作者看 创作意图 创作背景、作者生活经历、写作动机、人生态度、 审美趣味。 依据文本看 创作意图 作者的选材、写作的重心、结构安排、议论抒情 句。 类型 3:开放型探究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针对文中某个话题或与文本相关的某一生活 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翠湖心影 汪曾祺 ①有一个姑娘,牙长得好。有人问她:“姑娘,你多大了?”“十 七。”“住在哪里?”“翠湖西。”“爱吃什么?”“辣子鸡。”过 了两天,姑娘摔了一跤,磕掉了门牙。有人问她:“姑娘多大了?”“十 五。”“住在哪里?”“翠湖。”“爱吃什么?”“麻婆豆腐。” ②这是我在四十四年前听到的一个笑话。当时觉得很无聊(是在一 个座谈会上听一个本地才子说的),现在想起来觉得很亲切。 ③昆明和翠湖分不开。很多城市都有湖,杭州有西湖,济南有大 明湖,扬州有瘦西湖,然而这些湖和城市的关系都还不是那样密切。 似乎把这些湖挪开,城市也还是城市。翠湖可不能挪开。没有翠湖, 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翠湖在城里,而且几乎就挨着市中心。只能 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 ④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湖之中,有一条很整齐的贯 通南北的大路。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多数人只是从这 里穿过。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 了。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 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 屈烦恼,就会被冲淡一些。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 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即使仍在匆忙 地赶路,人在湖光树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样了。翠湖每天每日,给了 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因此,昆明人——包括外来 的游子,对翠湖充满感激。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湖不大,也不小, 正合适。小了,不够一游;太大了,游起来怪累。湖的周围和湖中都 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的是垂柳。“秋尽江南 草未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湖水极清,常年盈满。 我在昆明住了七年,没有看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翠湖的水不深。浅 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许多水浮莲。肥厚 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 我是在翠湖才认识这种水生植物的。我以后再也没看到过这样大片大 片的水浮莲。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这些鱼已经习惯了 人声脚步,见人不惊,整天只是安安静静地,悠然地浮沉游动着。有 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拨剌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 鱼,吓你一跳。湖水、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红鱼,共同组成一个 印象:翠。 ⑤一九三九年的夏天,我到昆明来考大学,寄住在同济中学的宿 舍里,几乎每天都要到翠湖。学校已经发了榜,还没有开学,我们除 了骑马到黑龙潭、金殿,坐船到大观楼,就是到翠湖图书馆去看书。 这是我这一生去过次数最多的一个图书馆,也是印象极佳的一个图书 馆。图书馆不大,形制有一点像一个道观,非常安静整洁。有一个侧 院,院里种了好多盆白茶花。这些白茶花有时整天没有一个人来看它 们,就只是安安静静地欣然地开着。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他 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有时我们去得早了,他还没有来,门没有开, 我们就在外面等着。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 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八点,这就上班了, 开始借书。这个小图书馆藏书似不少,而且有些善本。我们想看的书 大都能够借到。过了两三个小时,这位干瘦而沉默的有点像陈老莲画 出来的古典的图书管理员站起来,把壁上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 拉”一拨,拨到十二点:下班!我们对他这种以意为之的计时方法完 全没有意见。因为我们没有一定要看完的书,到这里来只是享受一点 安静。我们的看书,是没有目的的,从《南诏国志》到福尔摩斯,逮 什么看什么。 ⑥路东伸进湖水,有一个半岛。半岛上有一个两层的楼阁。阁上 是个茶馆。茶馆的地势很好,四面有窗,入目都是湖水。夏天,在阁 子上喝茶,很凉快。茶馆卖盖碗茶,还卖炒葵花子、南瓜子、花生米, 都装在一个白铁敲成的方碟子里,昆明的茶馆计账的方法有点特别: 瓜子、花生,都是一个价钱,按碟算。喝完了茶,“收茶钱!”堂倌 走过来,数一数碟子,就报出个钱数。我们的同学有时临窗饮茶,嗑 完一碟瓜子,随手把铁皮碟往外一扔,“pia——”,碟子就落进了水 里。堂倌算账,还是照碟算。这些堂倌们晚上清点时,自然会发现碟 子少了,并且也一定会知道这些碟子上哪里去了。但是从来没有一次 收茶钱时因此和顾客吵起来过;并且在提着大铜壶用“凤凰三点头” 手法为客人续水时也从不拿眼睛“贼”着客人。把瓜子碟扔进水里, 自然是不大道德。不过堂倌不那么斤斤计较的风度却是很可佩服的。 ⑦除了到昆明图书馆看书,喝茶,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到翠湖去“穷 遛”。这“穷遛”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地 遛。“园日涉以成趣”,我们遛翠湖没有个够的时候。尤其是晚上, 踏着斑驳的月光树影,可以在湖里一遛遛好几圈。一面走,一面海阔 天空,高谈阔论。我们那时都是二十岁上下的人,似乎有很多话要说, 可说,我们都说了些什么呢?我现在一句都记不得了! ⑧我是一九四六年离开昆明的。一别翠湖,已经三十八年了,时 间过得真快! ⑨我是很想念翠湖的。 ⑩前几年,听说因为搞什么“建设”,挖断了水脉,翠湖没有水 了。我听了,觉得怅然,而且,愤怒了。这是怎么搞的!谁搞的?翠 湖会成了什么样子呢?那些树呢?那些水、浮莲呢?那些鱼呢? ⑪最近听说,翠湖又有水了,我高兴! ⑫但是我又听说,翠湖现在很热闹,经常举办“蛇展”什么的, 我又有点担心。这又会成了什么样子呢?我不反对翠湖游人多,甚至 可以有游艇,甚至可以设立摊篷卖破酥包子、焖鸡米线、冰激凌、雪 糕,但是最好不要搞“蛇展”。我希望还我一个明爽安静的翠湖。我 想这也是很多昆明人的希望。 (有删改) 1.(探究标题)文章以“翠湖心影”为题,记叙了翠湖在作者心中 留下的诸多美好回忆。请结合文本选择两个方面来具体谈谈你所理解 的“心影”。 答:①翠湖的美让作者难以忘怀。翠湖的树多且高大,湖水清浅 且常年盈满,粉紫色的水浮莲热闹地开放,红鱼自由地游弋,一切都 是那么的和谐,明爽安静。②翠湖给人们带来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 养。生活在喧嚣扰攘与刻板枯燥中的人匆匆走进翠湖就会感到轻松, 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从生活的重压中暂时逃脱出来,享受翠湖的湖 光树影。③翠湖让作者享受到了读书的快乐。翠湖图书馆的藏书很丰 富,凡是作者想看的书,大多都能借到;在翠湖读书可以没有目的, 不计时间,没有外界的干扰,安安静静地享受读书的快乐。④翠湖使 作者领略到昆明人的大度。对于有些客人偷偷扔掉瓜子碟的行为,堂 倌未必不清楚,但却从不为此斤斤计较;堂倌的大度让作者佩服之余 也能感到一份人与人之间的温馨与包容。⑤翠湖承载着作者年轻时的 梦想。对于生活在抗战期间、囊中羞涩的作者而言,翠湖是包容的; 翠湖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作者年轻的足迹,青春的梦想。⑥翠湖 一直萦绕在作者心头。即便是分别三十八年后,作者对翠湖的想念也 从未停止;作者回忆翠湖的过去,更关注翠湖的现在,为翠湖而喜, 为翠湖而忧。 解析: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 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 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的, 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 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2.(探究情感)试探究作者在散文中对翠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①对翠湖美丽景色的赞美。②对翠湖充满感激之情。③离别 后思念、想念翠湖之情。④为翠湖的变化牵肠挂肚,内心复杂的思想 感情,或怅然,或愤怒,或高兴,或担心。⑤日寇侵华之际,作者来 到昆明,来到翠湖,借此充分表达了对祖国美丽山河的赞美之情。 解析:解答这一题关键要正确把握文章中作者感情的落脚点,理 解文意、结合文本很重要,还应注意一下答题的层次感、条理性。 题型二 综合性选择题 【典例】 (2017·全国卷Ⅱ)(原文见本专题“散文阅读”“三步 骤,整体把握散文阅读”的《窗子以外》,210 页)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解题演示】 标注选项关键词 回归原文找对应 比对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 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 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 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 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此项内容来源于原文第②段。原 文中“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 多路”之前具体描写四个乡下 人的背影,之后是作者的联想与 思考,段末“虽然他们坐的地方 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引 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符合原文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 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 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 此项内容来源于原文第④段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 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 “就会获得深刻 的认识”表述过 于绝对。 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 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 得深刻的认识。 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 窗子以外罢了”与第⑥段“健 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 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 的人情风俗”。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 架上“科学的眼镜”,到 陌生的地方“瞭望”,是 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 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 影罢了。 此项内容来源于原文第⑦段,从 “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 地……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 然存在的”“隐隐约约你看到 一些颜色……天知道那是罪 过!”可知,他们的“考察”不 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符合原文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 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 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 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 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 的。 开头简短,就是起梳理思路的作 用,如果直接从第②段行文,就 会显得突兀。 符合原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大 地 毕飞宇 ①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 孤岛。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 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这是横平竖直的平 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的地方,没有石头。 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 你的肉眼到了极限。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 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②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 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 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 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 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 水稻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有些事情你可以干 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 ③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我们 在喝茶、吸烟、闲聊,其乐融融。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 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 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父亲不再说话, 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 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我经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那个 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我还是要说,父 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他老人家经常做噩梦, 他在梦里大声地呼叫。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他老人家叫醒,赶紧的。 我相信,每一次醒来他都如释重负。他老人家一定很享受大梦初醒的 轻松和快慰。 ④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 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 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 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 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 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 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 它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⑤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 “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 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 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 狂轮转:青和黄。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 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在我 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 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 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 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 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 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⑥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 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 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 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 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 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声音真的不 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 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⑦还有气味。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他的鼻子是一个 天才。我喜欢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 写,我就知道了,我的鼻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 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言的故乡。 ⑧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 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 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 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 ⑨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 满面的事实。 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第①段以村庄的渺小反衬出平原大地的广阔、无垠,为下文写 大地上的劳动生活作铺垫。 B.第④段连用三个“一棵一棵”,反复强化出庄稼人插秧劳作是 一种缓慢、持久而艰辛的过程。 C.第④⑤两段中作者用“悲壮”“悲欢”等词语寄寓了对庄稼人 在大地上悲苦境遇的哀伤。 D.第⑧段引用福楼拜作品中的言论,意在强调作家肩负着表现大 自然诗意和感染力的使命。 解析:“寄寓了对庄稼人在大地上悲苦境遇的哀伤”理解不准确, 应是寄寓了庄稼人对土地的热爱和敬畏。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一句是说平原的大可以使人极目远 望,抵达视野的极限,但平原的大也使人体验到无尽劳作的艰辛。 B.第③段作者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这句话冒犯了父亲, 致使父亲经常做噩梦,作者所能做的事情就是赶紧把老人家叫醒。 C.文中多处运用反复手法,层层强化大地的博大、永恒以及庄稼 人对大地无尽而辛勤的付出,感情浓烈。 D.第⑦段“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言的故乡”采用较大幅度的空 间转换,来夸张自己的行为,表达对莫言描写的气味的赞赏。 解析:“这句话冒犯了父亲,致使父亲经常做噩梦”理解错误, 原文只说“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我经常犯这样的 错”,父亲做噩梦与作者说这句话之间无因果关系。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说“鹅黄实在是悲壮的”,作者是想告诉人们,鹅黄布满老家 的大地,构成了辽阔而壮观的景象,鹅黄来自手工,承载着农民劳作 的艰辛。 B.“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运用设 问修辞手法,采用短句句式,表达了人们通过远望视线可以抵达很远。 C.第⑥段描绘大地上具有的奇怪声音,作者从无声中听出了声音, 从有声中听出了宏大,从恢宏中又听出了无声。 D.这篇散文具有寓冷静于热烈中的抒情效果,字里行间充满了对 故乡、对亲人、对大地由衷的崇敬、热爱、感激、怀念等复杂的情感。 解析:概括错误,“作者从无声中听出了声音,从有声中听出了 宏大,从恢宏中又听出了无声”理解错误,原文只说“你一听它就没 了,你不听它又来了”,“从有声中听出了宏大,从恢宏中又听出了 无声”属无中生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