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 王何必曰利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高中语文 王何必曰利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二课《王何必曰利》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 能力目标: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及虚词 3、 情感目标::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孟子的政治主张。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难点: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本节课内容: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了解孟子,也感受到了孟子的思想境界。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 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的老百姓所接受,这节课,我们走近“亚圣”,聆听他是 如何在世人面前高高扬起仁义的大旗的。 (二)、复习上节课的要点: 名句默写: 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也 。 ② 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 ,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③爱人者,人恒爱 之 ;敬人者, 人恒敬之 。 (三)、解释加点字义,并翻译句义。 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餍:“大厌”满足。 译:如果把义为后,以利为先,那么大臣不杀国君而夺取全部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的。 ② 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去:摆脱,抛开。 译: 这样,君臣关系,父子,兄弟关系、抛开利益关系、怀着仁义来互相交往,这样不能称王天 下,从来没有过。 (四) 、体会孟子是如何阐述其政治观点:朗读课文,并思考: 1、 ①对利的追求孔子与孟子的区别在哪里?明确:孔子:极力追求利,但要符合义。孟子: 坚决反对追求利 ②试比较孔孟两人的利义观? 明确:孟子反对利,而特别强调义;孔子赞成追求利,但要 以符合义作为前提。 2、孟子在文中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 的论证方法。 (五)、先带领学生回顾《烛之武退秦师》,在解读宋牼将之楚中孟子的政治主张。 1、翻译原文解读各别语句。 2、全方面把握该文分析文章从那两个方面得出结论“王何必曰利”的? 明确:从正反两方面来得出结论的:反面:人于人之间沦为利益关系,破坏社会和谐,丧失 对仁义价值的关怀。正面:用仁义来大动人 3、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孟子与梁王、宋牼讨论了什么问题? 明确:论述了“利”的危害。 ②孟子认为主要存在哪些危害? (列举哪些事例论证?) 弑其君、夺不餍—— 存在的危害: 秦、楚、拘兵—— 破坏社会秩序 君臣、父子、兄弟去仁义。 王何必曰利——施行“仁义”(论点) (六)翻译《鸡鸣而起》体会孟子的主张。 1、 孟子的主张:孟子说:“晨鸡报晓连忙起来,孜孜不倦地行善者,是舜一类的人; 晨鸡报晓连忙起来,孜孜不倦地谋利者,是跖一类的人。要想了解舜和跖地区别,没有别的, 只是利和善的差别。” 2、为下列加红词语注音。 a、宋牼将之楚 b、然而不王者 c、孳孳为善者 d、蹠之徒也 e、利与善之间也 (提示:kēng、wàng、zī、zhí、jiàn)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含义。 1、上下交征利 2、苟为后义而先利 3、吾闻秦、楚构兵 4、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5、 愿闻其指 6、然而不亡者 7、孳孳为善者 8、舜之徒也 9、利与善之间也 10、是君臣、父 子、兄弟终去仁义 (提示:1、相互 2、如果 3、交战 4、使…停止 5、意向 6、这样而 7、勤勉、努力 不懈的样子 8、类 9、差别 10、背离) 七.1、通假字 ①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 “指”通“旨”,意旨,意图 2.一词多义 遗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遗,遗弃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遗,丢失的东西 留待作遗施 遗,赠给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遗,丢失 乘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乘,一车四马 因利乘便 乘,趁着 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 乘,乘坐 吏士喜,大呼乘之 乘,追逐 3、虚词 而 不远千里而来 连词,表修饰关系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连词,表假设关系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连词,表转折关系 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 连词,表承接关系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连词,表转折关系 以 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 介词,用 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 连词,表因果关系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连词,表修饰,亦 将有以利吾国乎 介词,用来 何以利吾国 介词,凭借 4.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事,侍奉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利,对……有利 形容词意动用法 不远千里而来 远,意动用法,以……为远 名词意动用法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后,意动用法, 以……为后 (八) 、理解重点句子、拓展延伸。 1、“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孟子说的有没 有道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组织学生讨论各抒已见)。 (点拨:古人云:“衣食足,则 知荣辱”。在充满物欲诱惑的现代社会,我们的确太需要常常保持一份“知足”之心。如果 理性放任,欲望勃发,无节制地摄取和占有,色情、抢劫、杀等将会成为现代社会的“毒瘤”。 我们的生命将会被无休止的吞噬。) 2、“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你又如何理 解?(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已见) (点拨:如果把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 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满商业竟争的社会,一些把感情当作交易的砝 码,虽赚到了许多钱,但心灵世界是空虚的一无所有。) 同学们还可以找出更多蕴含哲理的 句子来探究一下吧。 (九)、巩固课文内容 1、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领略到了“亚圣”孟子一崇高的精神境界,他的思想是我 们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我们要认真地去呵护它,把它发扬光 大,创建和谐的社会、家园。让我们走出“人情似纸,张张薄”的冷漠、荒谬的不幸和悲哀 的困境吧! 2、朗读全文,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主张。 六、布置作业: 1、解决课后习题一、二。 2、书面作业: 理解“而”字在句中的意义及用法。 ①叟,不远千里而来(表修饰:“地”) ②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表并列,不译) ③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表并列,不译) 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表转折:“却”) ⑤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表顺接,不译) ⑥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表因果:“因为”) ⑦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军之师(表顺接:不译) ⑧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表顺接,不译) ⑨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语气助词,不译) ⑩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表转折“却”) 探讨:1、“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如果把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 满商业竟争的社会,一些把感情当作交易的砝码,虽赚到了许多钱,但心灵世界是空虚的一 无所有。(非标准答案) 总结:行为本身是否合乎仁义,乃是行为主体判定某事当行不当行的唯一根据,至于其 结果的利与不利,则不仅不应计较,而且不应考虑,甚至可以说不求。可以说,仁义所在, 利亦往,不利亦往,勇往直前,万死不辞。:“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2、孟子的义利观: 首先,孟子积极肯定了人皆有物利需求,认为这种物利需求从根本上说是必然的,合理 的。对于生存着和需要生存着的人来说,有些需求是不可或缺的,他认识到人活着就有需求, 人的需求是开放的,而且一些需求必须不断地得到满足。因而当政者要顺着民众的需求,使 他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其次,孟子认为,物利和道德是相关相联的、相生相长的。孟子指出,在尽量使物质享 受达到一定水平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的同时,务必加强教育,加强人伦道德观念的培养 。 义利并重、以义为先的政治观 合乎礼义、以义待利的生活观 崇义尚道、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纵观《孟子》全书,我们可以看到它洋溢着孟子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渝的救世情怀:以 民为本,以利为本,崇古尚贤,崇义尚道,自承先圣,身任天下。正因为那个变革性、过渡 性时代的礼乐崩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孟子以天下苍生黎民为念, 高举仁义的思想大旗四处游说,奔走呼号。表达了渴望丰衣足食,渴望安居乐业,渴望和平、 统一、稳定的心声。 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 (所谓义,一般是指与礼制紧密相关的封建道德规范。所谓利,泛指利益,主要是指人 们的物质利益。可见,义利问题就是指人的道德与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 孟子的义利观是典型的重义轻利观,主张先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对于我们今 天考虑、衡量和处理个人与集体、集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时,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 意义。对我国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具有的积极意义。 3、宋将要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这个地方遇到了他,问道:“先生将要去什么地方?” 宋说:“我听说秦、楚两国交战,我将去谒见楚王,劝说他使他停止战争。如果楚王不 高兴(不听从我的话),我将去谒见秦王,劝说他使他停止战争。楚王、秦王两人当中,我 将有投合的。” 孟子说:“我孟轲不敢问详细的情况,希望听听您做这件事的大致意向。先生将怎么样 去游说他们?” 宋说:“我将向他们说明两国交兵是不利的。” 孟子说:“先生的志向是大的,但是先生打着利这一名号却不行。先生拿利来游说秦国 楚国之王,秦王楚王因为有利高兴,而撤回军队(停止军事行动),这会使三军之士乐于休 兵,因之喜欢利啊。做臣下的存有追逐私利的念头来侍奉他的国君(来给国君做事),做儿 子的存有追逐私利的念头来侍奉他的父亲,做弟弟的存有追逐私利的念头来侍奉他的哥哥, 这样君与臣、父与子、兄与弟最终舍弃仁义,怀着私利的目的来互相交往,这样却不亡国的, 还从未有过。先生拿仁义来游说秦国楚国的国君,秦王楚王因为仁义高兴,而撤回军队(停 止军事行动),这会使三军之士乐于休兵,因之喜欢仁义啊。做臣下的存有仁义之心来侍奉 他的国君(来给国君做事),做儿子的存有仁义之心来侍奉他的父亲,做弟弟的存有仁义之 心来侍奉他的哥哥,这样君与臣、父与子、兄与弟舍弃私利,怀着仁义之心来互相交往,这 样却不成就王业的,还从未有过。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呢?”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