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棠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成都市棠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棠湖中学高二(下)4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曲作为综合艺术,吸收了多种其他艺术门类的优点和手段,融为一体,创造了在世界舞台上独树一帜的艺术。以武打为突出特征的武戏,堪称世界剧坛的一朵奇葩,集中而鲜明地体现着戏曲的中华美学特色和独具优势的艺术表现力。‎ 武戏历史久远,文化积淀深厚。京剧形成初期,武戏依然保持着粗犷的古朴之风,注重勇猛、激烈的跌打翻扑,不太讲究造型、做戏。随着剧种的成熟、发展,经过几代艺术家特别是作为“武戏文唱”的引领者杨小楼的执着进取,在继承传统武打技术的基础上,一方面对技巧动作加以美化,增强舞蹈性,另一方面强调基本技术服从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使技巧动作成为一种优美的舞姿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并与唱、念、做结合运用,让武戏得到整体提升,留下许多具有精美观赏价值的经典之作。‎ 武戏美在哪里?第一层次是“形式感知”。武戏以动作因素为主,演员把握自己的动作,按一定的节奏在时间和空间中延伸,通过强与弱、快与慢、刚与柔、动与静的变化,呈现流动和瞬间的美,加上开打、翻跌、下高、打出手等高难度惊险动作的穿插运用,带来的悬念和惊叹,显然更直观,更富于视觉的冲击力。这也是人们被京剧吸引往往从武戏开始,京剧走出国门必带武戏的重要原因。第二个层次是“共情与共感”。武戏流传至今的优秀剧目,内容大多数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如保家卫国、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除暴安良、打抱不平的侠义精神,塑造了许多忠臣良将和民间英雄人物,传达的是正能量。即使是反面或性格复杂多面的角色,也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脸谱、神态、身段表演等鲜活地揭示其本来面目,于恶中见美,美中见恶,取得观众的审美认同。‎ 美是难以被忘记的。京剧艺术博大精深,绚丽多姿,文戏、武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前些年武戏的势弱,出自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外因除了大众娱乐日趋多元,流行文化的冲击,还有武戏演出对场地、环境的要求严于文戏,造成展示机会较少,多年来在大型演唱会中只能于开头、结尾烘托气氛,难以尽显完整风貌。内因则表现为传承、创新乏力,随着一代技艺精湛的老艺术家先后离去,舞台水准下滑,难以适应新、老观众的审美需求。‎ - 31 -‎ 当前,武戏振兴迎来新的良好机遇。以传统为根脉,不仅指具体的戏与技巧,还有前辈艺术家积累的经验和启示。高盛麟先生曾对武戏演员提出“三要”:一要打好基础,意指基本功要规范、扎实、过硬,唱、念、做、打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可偏废,才能真正体现武戏的整体美;二是演好人物,包括准确把握人物的个性,处理好技术与人物的关系,表演要有真实感,脱离生活和人物的技巧堆积再多,也无美可言;三要跟上时代,了解时代和观众的审美取向,对武戏有所创新,有所丰富。尤其是武戏的新剧创作很少,值得分外重视。‎ 武戏之美亦中华文化之美。武戏的“精气神”,将会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摘编自刘连群《弘扬武戏之美》,《人民日报》2019年07月11日)‎ ‎1. 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武戏以武打为突出特征,它流传至今的剧目,内容以弘扬中华民族优良品德为主。‎ B. 武戏历史久远,从始至终一直保持粗犷古朴之风,重勇猛、激烈的跌打翻扑,不追求造型和做戏。‎ C. 武戏以动作因素为主,更直观且富于视觉冲击力,观众都从看武戏开始而爱上京剧。‎ D. 武戏振兴发展要以传统为根脉,传承具体的戏与技巧及前辈艺术家积累的经验和启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整体以纵向式议论(递进式结构)展开,主要论述了武戏之美的内涵及如何弘扬武戏之美。‎ B. 文章从“形式感知”和“共情与共感”两个层次,论述了武戏究竟美在哪里。‎ C. 文章从内外两个方面论述了近年来武戏势弱的原因,并就两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D. 文章以坚守传统为前提,通过引证法提出了武戏在新时代焕发光彩的具体措施。‎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没有历代艺术家在继承传统武打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如加强舞蹈性,强调服从剧情和表演需要等,武戏观赏价值就难以得到提升。‎ B. 只要武戏表演者能够准确把握人物个性,恰当处理技术与人物的关系,表演具备生活的真实感,就能够弘扬武戏之美,使它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C. 由于大众娱乐日趋多元,流行文化的冲击,武戏受限于演出场地和环境的严格要求,加上其内在传承、创新乏力等,所以前些年武戏显得势弱。‎ D. 武戏传统剧目能流传至今,不仅仅是演员表演技艺能取得观众的审美认同,还在于其内容大多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传达的是正能量。‎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 31 -‎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B项,“一直保持”错误。结合原文内容“在京剧形成初期,武戏依然保持着粗犷的古朴之风,注重勇猛、激烈的跌打翻扑,不太讲究造型、做戏”分析可知,但随着后来的不断发展,在造型和做戏上有所创新,所以“一直保持”不合原意。‎ 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并就两者的关系进行论证”无中生有。结合“前些年武戏的势弱,出自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外因除了大众娱乐日趋多元,流行文化的冲击,还有武戏演出对场地、环境的要求严于文戏,造成展示机会较少,多年来在大型演唱会中只能于开头、结尾烘托气氛,难以尽显完整风貌。内因则表现为传承、创新乏力,随着一代技艺精湛的老艺术家先后离去,舞台水准下滑,难以适应新、老观众的审美需求”分析可知,文章并没有论述武戏势弱内外两个原因之间的关系。‎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B项,“只要……就……”错误。结合“高盛麟先生曾对武戏演员提出‘三要’:一要打好基础,意指基本功要规范、、扎实、过硬,唱、念、做、打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可偏废,才能真正体现武戏的整体美;二是演好人物,包括准确把握人物的个性,处理好技术与人物的关系,表演要有真实感,脱离生活和人物的技巧堆积再多,也无美可言;三要跟上时代,了解时代和观众的审美取向,对武戏有所创新,有所丰富。尤其是武戏的新剧创作很少,值得分外重视”分析可知,演好人物是弘扬武戏之美的一个条件,不是唯一条件。这是一种可能性,而非必然性。‎ 故选B。‎ - 31 -‎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要提个要求 李晓楠 柱子大名王铁柱。柱子躺在床上想心事。他几次想再去猪舍看看,可是由心里翻上来的惆怅,压得他翻不动身子。参军前在家放猪,当兵了还是放猪,压根就没摸过枪。在给家里的信中,他没敢说,怕火爆脾气的爹骂他没出息,当个兵还是猪倌。柱子明天就要离开现役部队,一直有件烦恼事压在心头。从接到离队的通知起,柱子就在心里想,一定要提个要求,不管是排长来还是班长来,自己一定要说出口。‎ - 31 -‎ 床铺上靠着墙的是一拉溜的书,整整齐齐四十八本,那是排长送的,书边都翻翘着,却没有一粒灰尘,除了照看猪,就是这四十八本书陪伴着他度过漫长的黑夜。起初,初中毕业的柱子哪看得懂呀,每次排长来都要抽查学习成果。起初柱子并不理会,放猪不丢猪也就行了,密密麻麻的字,我认识它,它也不理会我。排长那可不干,基本是一个月一次,后来亲自下了命令,每个月定出一定的阅读量,每次来还带来试卷,现场答卷,现场阅卷。答错的题,排长就耐心地讲,一次竟然讲到了深夜。柱子心里不舒服,排长这不是有病吗?《政治经济学》《管理学》这些书让柱子头疼。直到知道那次排长深夜回连部摔进了水沟里,断了腿,柱子才渐渐地化解了心头的怨气。渐渐地,柱子喜欢上了读书。工作之余,柱子总是偷跑到四十里地之外的书店买一些家畜养殖和防病的书。第二年,部队给养殖场配了图书架和二百多本图书,这可让柱子乐开了花。这养殖场其实说白了就是四个当兵的养着五百头猪。其他人等不到母猪怀胎下崽就溜了。养殖场就在离连部四十里外的山坳里,每天臭烘烘的,谁愿意干这养猪的活?柱子每次想提出调离,前两天总是有人调走了,心里想,再等等吧,下次早说,就这样,柱子慢慢地习惯了,习惯的还有这里的环境和五百头猪。给家里寄照片,他都穿戴整齐,以大山为背景,满脸的微笑。家里回信说,当兵就是不一样,英姿飒爽,就是瘦了、黑了。看罢信,柱子都苦笑着将信整理好压在枕头下。想着想着,柱子眼睛不由地湿润了,翻过身思索着什么。‎ 又是阴雨天,他的腰隐隐作痛,这令他想到了难忘的那一次。天像破了一道口子,雨水倾倒下来,平时乖乖听话的猪,受了惊吓,四处乱窜。虽然只有五十头猪和他出来放风,雨水、汗水拼命地往下淌,好不容易赶到了小路上,瓢泼的雨水打在脸上使人睁不开眼,柱子还是拼命地清点数目。少了一头,看着猪们顺着路往回跑,他放心地折回去寻找那头丢了的猪。放猪的地方是一处浅滩,绿油油的野草早已经被浑浊的雨水淹没。突然,恍惚看见水中露出的一个猪头,他扑到水中,水流不急,他用身子顶着猪的屁股,慢慢地向岸边游。水不是很深,但呛了水的猪好像蒙了,乖乖地听他的话,这是柱子没有想到的。事情进行得好像非常顺利,就在接近浅滩露出的石头的时候,猪猛地甩动了身子,柱子没有提防,重重地摔倒在一旁的石头上,随之腰咔嚓一声。等他醒来时,那头猪就站在那里,好像犯了错似的,人畜同理,它也许知道是柱子救了它的命。柱子整个身子不能动弹,雨水铺天盖地,突然远处传来战友的呼唤,那头猪伸长了肥嘟嘟的脖子,张开大嘴大吼,吼声刺破雨幕,在山间回荡。柱子还是第一次听见比去屠宰场的哀嚎还响亮的猪叫声,就是那声猪叫,救了柱子。‎ 窗外的雨声急促起来,柱子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腰。四年部队生活锻炼了身体,也锻炼了意志。柱子不用看记事本,他如数家珍,排长口头表扬二十八次,班长口头表扬四十八次,每次的事由和时间,清清楚楚记在本子上,记在心里。排长最庄重表扬的一次是奖励他连续四年没有让猪得瘟疫,为部队后勤保障做出了贡献。要离开了,柱子也很失落,最多的一次放猪二百一十二头,他站在前面,就像是指挥官,喊着口令,猪们向左又向右,转身当然是稀里哗啦的,但柱子心里敞亮,好像自己在带队伍。想着想着,柱子自己偷着乐了,想到这里仿佛才是自己四年当兵生活的最大乐趣。‎ 排长是带着朝霞来的,远远地传来朗朗的笑声。柱子高兴不起来,合计一宿的话卡在喉里。“铁柱同志,就要离队了,还有什么要求吗?”排长谦和地说。柱子欲言又止,“我是有……” 排长笑着递过来三张纸,柱子接过来,顿时呆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分别是解放军某学院的免试通知书、长虹畜牧集团的聘任书、三等功的嘉奖令。排长伸出双臂将铁柱紧紧地揽在怀里,眼里充盈着泪水,喃喃地说:“铁柱同志辛苦了,四年时间里养猪场来来走走五十六名战士,你是唯一一个坚守下来的。”柱子豆大的泪珠滴落在排长的肩头,排长为了自己用心良苦。‎ 霞光万丈,雨后的青山被薄薄的轻雾笼罩着,仿佛泼墨山水画。柱子悄悄地走出画面,离开了工作四年的地方,总是不时地回头张望。‎ - 31 -‎ 忽然,他笑了,笑自己傻气,庆幸自己的要求没有说。‎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想着想着,柱子眼睛不由地湿润了,翻过身思索着什么”一句承上启下,既交代了柱子因思念父母而流泪,又引出下文对冒雨寻猪的回忆。‎ B. 对留在养殖场当一名猪倌,柱子有过动摇,但朴实的他始终没有提出调离,工作中渐渐收获的成就感,让他在即将离开现役部队时感到失落。‎ C. 小说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描写,语言富有表现力,如“他站在前面,就像是指挥官,喊着口令,猪们向左又向右”,展现了军人养猪的独特场景。‎ D. 排长送书和督促、检查、辅导柱子读书的情节,既表现了排长有远见,关心士兵的成长,又生动地体现了排长耐心细致、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5. 小说四处划线句子写出了天气的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小说开篇交代“从接到离队的通知起,柱子就在心里想,一定要提个要求”,在结尾处,柱子没有提出的那个“要求”是什么?是“一张穿着整齐军装、手握钢枪的照片”,还是“一封特长推荐信”,抑或是“一份书面表扬”?请你选择最适合的一个,并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答案】4. A 5. ①串连情节,推动情节发展。前两处以“雨”引发回忆,展示柱子在部队成长和进步的曲折历程;后两处以“霞”渲染气氛,揭示小说的美好结局,突出柱子在排长的帮助下在平凡的岗位上锻炼成才。②烘托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两前处的“雨”展现了柱子:内心变化的过程,使柱子的成长更真实可感,使柱子形象更立体动人;后两处的“霞”,烘托出柱子的喜悦、自豪的心情,暗示主人公前途一片光明,完成了对柱子通过努力和坚守岗位成才的形象塑造,也讴歌了战友情深。 ‎ ‎6. 示例(1):要求是“一份书面表扬”。理由:①与前文照应,使小说情节前后呼应。小说开头写道柱子不敢告诉家人他在部队养猪的事实,是他对自己工作不自信的表现,写他清楚地记得排长和班长口头表扬的次数,是柱子渴望得到部队肯定的表现;以此为结尾,回应了柱子内心的渴望,与前面的情节相响应,使小说结构更完整。②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从不自信的柱子,从渴望得到军人荣誉的柱子,到柱子获得部队的嘉奖令;以此为结尾,为柱子作为普通一兵奋斗成长的历程划上了圆满的句号,成功塑造了普通一兵在部队茁壮成长的形象。③深化小说主题。不少人动摇,离开了部队养猪场,但柱子坚持下来,并取得了成绩;以此为结尾,进一步讴歌了努力和坚守的意义与价值,歌颂了部队大熔炉对普通一兵的深刻影响,深化了小说主题。‎ - 31 -‎ 示例(2):要求是“拍一张穿着整齐军装、手握钢枪的照片”。理由:①与前文呼应,使小说结构完整。小说开头写道柱子“当兵了还是放猪,压根就没摸过枪”,以此为结尾,前后照应。②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握钢枪”是柱子心中真正的军人的形象,以此为结尾,充分展现了柱子作为军人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③深化小说主题。小说讴歌了以柱子为代表的部队中的普通一兵,讴歌了军人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以此为结尾,升华了小说主题。‎ 示例(3):要求是“得到一封特长推荐信”。理由:①与前文照应,使小说情节完整。小说叙述了柱子从开始不愿养猪,后来慢慢爱上养猪,到最后养猪取得了很大成绩,“为部队后勤保障做出了贡献”,以此为结尾,是对柱子养猪成绩的一个总结,符合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②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柱子从开始没敢给家里说,怕爹骂“没出息”,到后来岗位成才,从普通一兵成长为一位专业人才,以此为结尾,完成了在本职岗位成材,在部队成长的现代军人形象。③深化小说主题。小说歌颂了在平凡岗位成材的普通英雄,讴歌了部队大熔炉对普通一兵成长的助力以此为结尾,突显了对柱子成才的肯定,集中表现了军地两用人才培养的主题,升华了对部队助力士兵成长的主题价值。‎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A项,“又引出下文对冒雨寻猪的回忆”错误。结合“柱子每次想提出调离,前两天总是有人调走了,心里想,再等等吧,下次早说,就这样,柱子慢慢地习惯了,习惯的还有这里的环境和五百头猪。给家里寄照片,他都穿戴整齐,以大山为背景,满脸的微笑。家里回信说,当兵就是不一样,英姿飒爽,就是瘦了、黑了。看罢信,柱子都苦笑着将信整理好压在枕头下”分析,主要是交代了柱子琢磨怎么才能调离此地,写出他在部队成长和进步的曲折。‎ 故选A。‎ ‎【5题详解】‎ - 31 -‎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本语句内容及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小说四处划线句子写出了天气的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找到语句对应位置,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结合“又是阴雨天,他的腰隐隐作痛,这令他想到了难忘的那一次”“窗外的雨声急促起来,柱子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腰。四年部队生活锻炼了身体,也锻炼了意志”分析,前两处以“雨”引发回忆,展示柱子在部队成长和进步的曲折历程,使柱子的形象更立体动人。结合“排长是带着朝霞来的,远远地传来朗朗的笑声。柱子高兴不起来,合计一宿的话卡在喉里”“排长笑着递过来三张纸,柱子接过来,顿时呆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分别是解放军某学院的免试通知书、长虹畜牧集团的聘任书、三等功的嘉奖令”“排长为了自己用心良苦”“柱子悄悄地走出画面,离开了工作四年的地方,总是不时地回头张望。忽然,他笑了,笑自己傻气,庆幸自己的要求没有说”分析,后两处以“霞”渲染气氛,揭示小说的美好结局,烘托出柱子的喜悦、自豪的心情,暗示主人公前途一片光明。‎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小说开篇交代‘从接到离队的通知起,柱子就在心里想,一定要提个要求’,在结尾处,柱子没有提出的那个‘要求’是什么?是‘一张穿着整齐军装、手握钢枪的照片’,还是‘一封特长推荐信’,抑或是‘一份书面表扬’?请你选择最适合的一个,并结合文本说明理由”,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立足文本,用文中的事例进行说明。‎ 如要求是“一份书面表扬”。可以结合“给家里寄照片,他都穿戴整齐,以大山为背景,满脸的微笑。家里回信说,当兵就是不一样,英姿飒爽,就是瘦了、黑了。看罢信,柱子都苦笑着将信整理好压在枕头下”“柱子不用看记事本,他如数家珍,排长口头表扬二十八次,班长口头表扬四十八次,每次的事由和时间,清清楚楚记在本子上,记在心里。排长最庄重表扬的一次是奖励他连续四年没有让猪得瘟疫,为部队后勤保障做出了贡献”等分析,开头写道柱子不敢告诉家人他在部队养猪的事实,写他清楚地记得排长和班长口头表扬的次数,是柱子渴望得到部队肯定的表现,为柱子作为普通一兵奋斗成长的历程划上了圆满的句号,进一步讴歌了努力和坚守的意义与价值。‎ 如要求是“拍一张穿着整齐军装、手握钢枪的照片”。结合“参军前在家放猪,当兵了还是放猪,压根就没摸过枪。在给家里的信中,他没敢说,怕火爆脾气的爹骂他没出息,当个兵还是猪倌”分析,“手握钢枪”是柱子心中真正的军人的形象,以此为结尾,充分展现了柱子作为军人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 31 -‎ 如要求是“得到一封特长推荐信”。结合“排长最庄重表扬的一次是奖励他连续四年没有让猪得瘟疫,为部队后勤保障做出了贡献。要离开了,柱子也很失落,最多的一次放猪二百一十二头,他站在前面,就像是指挥官,喊着口令,猪们向左又向右,转身当然是稀里哗啦的,但柱子心里敞亮,好像自己在带队伍”分析,是对柱子养猪成绩的一个总结,歌颂了在平凡岗位成材的普通英雄,突显了对柱子成才的肯定。‎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目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 31 -‎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二)‎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世贞)‎ ‎7. 语段(一)中划波浪线句子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B.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C.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D.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 31 -‎ ‎8. 语段(二)中划波浪线句子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 B. 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 C. 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 D. 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 ‎9. 下列对语段(一)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司马迁,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不仅具有史学价值,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评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舍人,基本意思是指旅店的主人;是左右亲信或门客的通称。在文中的“舍人”是后一种意思。‎ C. 汤镬,指烹刑。汤,沸水。镬,大锅。这是古代五大刑罚之一。‎ D. 列观,一般的宫殿,文中指章台。秦王在此接见蔺相如,可见秦王无意偿赵城。‎ ‎10. 下列对语段(一)(二)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司,是古代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B. 九宾,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在朝廷上安设九宾,这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仪。‎ C. 斋,即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D. 幸,有宠幸、幸运、侥幸和帝王到某处的意思,其中“而君幸于赵王”中是宠幸的意思。而在节选文字中为帝王到某处的意思。‎ ‎11. 下列对语段(一)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完璧归赵”一节,在写蔺相如出使前,先借缪贤之口对其作出了介绍,这不仅从正面直接表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也为下文写蔺相如作了铺垫。‎ B. 《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要是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叙述,歌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精神,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 - 31 -‎ C. “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而秦王见使臣于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这鲜明的对比中,可见秦王的恃强凌弱,蔺相如的敏锐洞察力。‎ D. 选文在表现人物时,不仅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还借人物自己的言行来刻画人物性格,使人物性格鲜明而又生动。‎ ‎12. 下列对语段(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对世人所称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史实予以否定,先声夺人。作者的观点句是:“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B.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纵横捭阖,令人信服。‎ C. 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批驳的理由:首先,分析秦以十五城之空名取璧的真实意图,指责蔺相如的行为是“既畏而复挑其怒”,是失于智;接着,重点分析了蔺相如的曲直论,指出蔺相如派手下人怀揣和氏璧逃离,从而使理直的一方为赵国,是失于信;最后,文章分析完璧的后果是族灭国破,是失于利。‎ D. 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玉璧,那是天意。他在渑池会上的顽强坚决,对廉颇的忍让团结,才显出了他过人的才能。‎ ‎13. 翻译句子 ‎(1)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3)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4)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 ‎【答案】7. D 8. B 9. D 10. D 11. A 12. C ‎ ‎13. (1)如果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到欺骗;如果不给他,又恐怕秦国来攻打。尚未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也未能找到。(2)秦王非常高兴,把宝璧传着给妻妾和左右侍从看,左右侍从都高呼万岁。(3)现在假使大王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座城中的百姓都会深恨大王,说把我们像小草一样被抛弃了。(4)假如秦王发怒,在街市上杀掉蔺相如,派武安君率领十万大军进逼邯郸,追问璧的下落和赵国的失信,一次获胜就可以使相如灭族。‎ ‎【解析】‎ ‎【7题详解】‎ - 31 -‎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句子大意是: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的大典礼,宴请赵国使者蔺相如。相如来到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的二十余位君主,从没有一个是能切实遵守信约的。‎ 其中,“秦王斋五日后”是时间状语,“后”字不能断开,排除AC项;“乃设九宾礼于廷”是状语后置句,意思是“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的大典礼”,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句子大意是:这时说它要骗取璧是实情,但不是想要借此窥视赵国。赵国如果知道了这个实情就不给它,不知道这个实情就给它。知道了这个实情而害怕秦国而给它,知道这个实情而不害怕秦国就不给它。‎ 其中,“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意思相对,各自断开;“得其情”“则弗予”中间没有必要停顿,排除A项;“则弗予”与后句的“不得”应该断开,排除C项;“弗予”中间不必断开,排除D项;同理也可根据“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来判断。‎ 故选B。‎ ‎【9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可见秦王无意偿赵城”错,应当是秦国对赵国的无视和侮辱,不能看出是否“无意偿赵城”。‎ - 31 -‎ 故选D。‎ ‎【10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在节选文字中为帝王到某处的意思”错,文中“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意思是“您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请求治罪,这样也许侥幸被赦免”。这里的“幸”是“侥幸”的意思。‎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A项,“从正面直接表现出”错,借缪贤之口对蔺相如作出介绍,这是侧面描写,属于间接刻画人物的手法。‎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指出蔺相如派手下人怀揣和氏璧逃离,从而使理直的一方为赵国”错误,原文“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可见,这么做使理直的一方为秦国才对。‎ 故选C。‎ ‎【13题详解】‎ - 31 -‎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徒,白白地;见,表被动;患,担心;报,回复;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句,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2)传以示,省略句,传(之)以示;示,给……看;美人,古今异义词,这里指妻妾妃嫔;左右,古今异义词,这里指侍从。(3)以,因为;亡,抛弃;厚怨,深深怨恨;草芥,小草。(4)令,假使;僇,通“戮”,杀掉;僇相如于市,状语后置句;责,追问;族,名词作动词,族灭。‎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一)‎ 赵惠文王的时候,得到了楚人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给赵王送来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赵王同大将军廉颇以及诸大臣们商量:如果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到欺骗;如果不给他,又恐怕秦国来攻打。尚未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也未能找到。‎ 宦官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你是怎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的?”缪贤回答说:“微臣曾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我的门客相如劝阻我不要去,问我说:‘您怎么会了解燕王呢?’我对他说:‘我曾随从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会见,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说“情愿跟您交个朋友”。因此了解他,所以打算投奔燕王。’相如对我说:‘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现在您是从赵国逃亡到燕国去,燕国惧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请求治罪,这样也许侥幸被赦免。’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为臣。为臣私下认为这人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可以出使。”‎ - 31 -‎ 于是赵王立即召见,问蔺相如:“秦王用十五座城池请求交换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它。”赵王说:“得了我的宝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相如说:“秦国请求用城换璧,赵国如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秦国理亏。衡量一下两种对策,宁可答应它,使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赵王说:“谁可以前往?”相如说:“大王如果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宝璧前往出使。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宝璧留给秦国;城邑不能归赵国,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赵王于是就派遣蔺相如带好和氏璧,西行入秦。‎ 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相如捧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宝璧传着给妻妾和左右侍从看,左右都高呼万岁。相如看出秦王没有用城邑抵偿赵国的意思,便走上前去说:“璧上有个小斑点,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给他,相如于是手持璧玉退后几步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宝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宝璧,说给我们城邑恐怕不可能。’商议的结果是不想把宝璧给秦国。但是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互相不欺骗,更何况是大国之间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就使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宝璧,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如今我来到贵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台观上接见我,礼节十分傲慢;得到宝璧后,传给姬妾们观看,这样来戏弄我。我观察大王没有给赵王十五城的诚意,所以我又取回宝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头今天就同宝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相如手持宝璧,斜视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秦王怕他把宝璧撞碎,便向他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如此,并召来有司查看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都给赵国。‎ ‎……‎ 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背约不给城邑,便派他的随从穿上粗麻布衣服,怀中藏好宝璧,从小路逃出,把宝璧送回赵国。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的大典礼,宴请赵国使者蔺相如。相如来到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的二十余位君主,从没有一个是能切实遵守信约的。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已从小路回到赵国了。况且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大王派遣一位使臣到赵国,赵国立即就会把璧送来。如今凭着秦国的强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让给赵国,赵国哪里敢留下宝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是应该被诛杀的,我愿意接受汤镬之刑,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从长计议此事!”‎ ‎(二)‎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道他。但是,我却不敢苟同。‎ 秦国用十五座城的空名,来欺骗赵国,并且勒索它的和氏璧。这时说它要骗取璧是实情,但不是想要借此窥视赵国。赵国如果知道了这个实情就不给它,不知道这个实情就给它。知道了这个实情而害怕秦国而给它,知道这个实情而不害怕秦国就不给它。这只要两句话就解决了,怎么能够既害怕秦国又去激怒秦国呢?‎ - 31 -‎ 况且,秦国想得到这块璧,赵国不给它,双方本来都没有什么曲直是非。赵国交出璧而秦国不给城池,秦国就理亏了。秦国给了城池,而赵国却拿回了璧,就是赵国理亏了。要想使秦国理亏,不如就放弃璧。害怕丢掉璧,就不如不给它。秦王既然按照地图给了城池,又设九宾的隆重礼仪,斋戒之后才来接受璧,那种形势是不得不给城池的。如果秦王接受了璧而不给城池,蔺相如就可以上前质问他:“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池的,这块璧不是赵国的吗?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国的宝物。现在假使大王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座城中的百姓都会深恨大王,说把我们像小草一样被抛弃了。大王不给城池,而骗夺了赵国的璧,因为一块璧的缘故,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用,我请求死在这里,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璧。但是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人怀揣着璧逃走而让秦国处在理直的一方呢?‎ 那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断绝关系。假如秦王发怒,在街市上杀掉蔺相如,派武安君率领十万大军进逼邯郸,追问璧的下落和赵国的失信,一次获胜就可以使相如灭族,再次获胜而璧最终还是要落到秦国手里。‎ 因此我认为,蔺相如能保全这块璧,那是上天的保佑。至于他在渑池以强硬的态度对付秦国,在国内以谦和的姿态对待廉颇,那是策略上越来越高明了。所以说赵国之所以能得以保全,的确是上天在偏袒它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 本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知君为我新作”两句,交待新亭的创建,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反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又写亭台窗户涂抹上青红两色油漆,色彩犹新。‎ B. 下阕前五句,又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展现亭前广阔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 C. ‎ - 31 -‎ 下阕作者的描写奇峰突起,由动境忽变静境,从而自自然然地过渡到全词着意表现的着重点——一位奋力搏击风涛的白发老翁。‎ D. 作者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15. 本词上阕写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上阕写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开头四句先实写,描绘了亭下江水与碧空相连,远处夕阳与享台相映的优美图景(或卷起窗帘,看见的亭台连水,碧水连空,水天色的胜景)。 “长记”词点明平山堂”之景是回忆,属虚写,描绘了作者在此领略的江南那种山色若隐若现,高远空蒙的景致。‎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由动境忽变静境”错,应是“由静景忽变动境”。“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三句,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江水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平静的山水画卷,这是对水色山光的静态描写。“忽然”两句,写一阵巨风,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掀舞。至此,作者的描写奇峰突起,由静境忽变动境,从而自自然然地过渡到全词着意表现的着重点——一位奋力搏击风涛的白发老翁。‎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判断时,考生一定要立足诗句的意思,先考虑整体手法,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答题思路为首先明确手法,尽量找全,然后结合诗句解释,效果也要点出来,最后总括情感。‎ - 31 -‎ 上片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记忆中情景,又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平山堂是作者的恩师欧阳修所建,其景色“壮丽为淮南第一”(叶梦得《避暑录话》)。在当时的情况下,平山堂的文化内蕴的丰富和文化层次的高雅,是文化人群体中所共同认可的。他又以此比拟他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这种以忆景写景的笔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以上五句新颖别致,引人入胜,通过作者昔日的淋漓兴致,传达出当日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 ‎【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6. 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以“千古江山”起笔,喷薄而出,力沉势雄,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无比宽广的胸襟,但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则有江河不改,青山依旧,却有风云变换、物是人非的意味。‎ B. 作者由京口这一历史名城联想到与京口有关的历史英雄孙权与刘裕,以此顺势写来,自然流畅,感情直白朴实。‎ C.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作者将笔锋从沉寂远去的历史拉向切近的自身,开始追忆住事,回顾自己一生。‎ D.‎ - 31 -‎ ‎ 从整体上来看,此词并非一首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的豪放之文,而是一首沉郁顿挫、悲壮苍凉之作。‎ ‎17. 潜心研究“思辨性阅读”的余党绪曾在作品里评价稼轩的《永遇乐·京口碑古亭怀古》是“最智慧的掉书袋”。所谓“掉书袋”,即“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请你结合下阕内容,分析稼轩的“掉书袋”为何“最智慧”。‎ ‎【答案】16. B 17. 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下阕“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结果失败。作者主张打有准备仗,反对草率北伐。他借古讽今,其实在劝说宰相不要草率出兵。作者援用古事近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和自己的历史教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是写现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了国耻,忘了收复中原。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之情。“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这些典故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不是辛弃疾的缺点,而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判断时,考生一定要立足诗句的意思,先考虑整体手法,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答题思路为首先明确手法,尽量找全,然后结合诗句解释,效果也要点出来,最后总括情感。‎ B项,“感情直白朴实”错。上片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借古意以抒今情,含蓄地表达了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的豪情。这是用典抒情,并非“直白朴实”,而是“含蓄蕴藉”。‎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写作特点及主要手法的鉴赏能力。具体考查用典。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多见于诗歌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 31 -‎ 本题要求结合下阕内容,分析稼轩的“掉书袋”为何“最智慧”,也就是要结合下阕的典故,分析它们运用的妙处。考生需要找出下阕运用的三个典故,分析出表达的意思,再说出这样写比直接叙写好在哪里。‎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北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划,虑而后动,是能打胜仗,收复部分失地的。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国势一蹶而不振了。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作者援用古事近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和自己的历史教训。‎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当作神来供奉,辛弃疾看到这个情景,不忍回首当年的“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不忍回首往事,实际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实。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辛弃疾的忧虑不是空穴来风,果然韩侂胄一伙人不能采纳他的意见,对他疑忌不满,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 31 -‎ 词中除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不同;况且他用的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正是这首词的长处。这首词下阕短短篇幅,叙及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三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辛弃疾的词不仅是“无意不可人,无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达得很自由很充分。这样,词创作才完全摆脱了羁绊,进入了自由的境界。这首词用典虽多,但比直接叙述和描写内涵更为丰富,词人将典故中的环境与现实中的意境交织-处,情感更为厚重。‎ ‎【点睛】用典的形式:‎ 事典,即引用历史故事,把典故浓缩化为诗句。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引用西楚霸王项羽兵败乌江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自刎的历史故事,明确的提出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就是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言典,即化用前人言辞或诗句,分两种:一是直接引用前人现成诗句,二是在原句基础上改动一字或数字,或是只借用其中的某些词语。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最后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就是化用了《楚辞招隐士》的最后一句:“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表明自己对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和仕宦生涯的厌倦。‎ ‎(三)默写 ‎18.根据提示,完成默写。‎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直抒胸臆,表达人生短暂,寄情江月,凭吊古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运用细节和动作描写,表达内心报国无门的强烈愤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抒发博大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人生如梦 (2). 一尊还酹江月 (3). 把吴钩看了 (4). 栏杆拍遍 (5). 不以物喜 (6). 不以己悲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尊”“酹”“钩”“杆”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 31 -‎ 三、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 ‎2020 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年伊始,一场________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武汉蔓延,席卷全国,人民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一时间,多地“封城”,武汉乃至湖北铁路公路阻断,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奔赴前线,一场抗击疫情的攻坚战和人民生命的保卫战打响了!文化艺术界也积极行动起来,为人民鼓劲,为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________,为百姓提供线上的精神食粮。 ‎ 文艺向来是( ),抗疫一线逆行者的故事、“封城”期间湖北同胞们的生活、病毒肆虐之际科学家们艰辛的工作,怎能不令文艺工作者们动容?于是,在这个早春,我们发现:电视上、手机里,喜气洋洋的节目少了、加油鼓劲的歌曲多了;令人捧腹的节目少了、歌颂英雄的诗篇多了。无论是封城日记、一线见闻,还是诗词朗诵、歌曲 MV,抑或是莲花落、京韵大鼓、快板等民间文艺作品,都将目光__________到抗 击疫情的头号目标上,文艺工作者们正和全国人民一道,__________、同气相求,全力声援一线、潜心创编新篇。‎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突如其来 助力 聚集 同声相应 B. 祸从天降 助力 聚焦 同舟共济 C. 突如其来 助威 聚焦 同声相应 D. 祸从天降 助威 聚集 同舟共济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一时间,武汉乃至湖北铁路公路阻断,多地“封城”,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奔赴前线,一场抗击疫情的 保卫战和人民生命的攻坚战打响了!‎ B. 一时间,武汉乃至湖北铁路公路阻断,多地“封城”,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奔赴前线,一场抗击疫情的 攻坚战和人民生命的保卫战打响了!‎ C. 一时间,多地“封城”,武汉乃至湖北铁路公路阻断,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奔赴前线,一场抗击疫情的 保卫战和人民生命的攻坚战打响了!‎ D. 一时间,多地“封城”,武汉乃至湖北铁路公路阻断,全国各地医务工作者奔赴前线,一场抗击疫情的 攻坚战和人民生命的保卫战打响了!‎ ‎2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B.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C.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D.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 31 -‎ ‎【答案】19. C 20. B 21. A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词语。‎ 突如其来:出乎意料地突然发生。祸从天降:意思是比喻意外的灾祸突然发生。祸从天降,不能做定语,另外“祸”与下文的“疫情”语法上重复。排除B、D项。‎ 助力,提供帮助,一般强调直接性的;助威,帮助增加气势,后者更符合文化艺术界的实际功能,后方助声势。所以选用“助威”。排除A项。‎ 聚集:集合;凑在一起。聚焦:1.使光或电子束等聚集于一点。2.比喻视线、注意力等集中于某处。语境的对象是“目光”,所以选用“聚焦”。‎ 同声相应:指同样的声音能产生共鸣,同样的气味会相互融合,即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同舟共济:本意是坐一条船,共同渡河。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也比喻利害相同。结合语境“同气相求,全力声援一线”,所以选用“同声相应”。‎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本题,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存在的问题:语序不当,“多地‘封城’,武汉乃至湖北铁路公路阻断”错。应改为“武汉乃至湖北铁路公路阻断,多地‘封城’”。排除C、D项。A项“抗击疫情的保卫战和人民生命的攻坚战”搭配不当,应改为“抗击疫情的攻坚战和人民生命的保卫战”。‎ 故选B。‎ ‎【21题详解】‎ - 31 -‎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 A项,“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最早形容汉代乐府诗的艺术风格,意思是的创作是有感于现实生活中的悲哀或快乐,是源自于具体的事件而发出的感慨。与下文“……故事…… 生活……工作……怎能不令文艺工作者们动容”更加吻合。‎ B项,“哀其不幸”是说对某人的不幸遭遇感到悲哀。“怒”是愤怒,遗憾的意思。“怒其不争”是说对某人或者某种落魄境遇的不争气、不抗争而感到愤怒和遗憾。整句的意思是说:对某人的不幸遭遇感到悲哀,对他(她)不抗争、不争气而感到愤怒和遗憾。不合语境,错误。‎ C项,“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意思是说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 现在指真情实感源于内心对外界事物的感动,而后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与A比较内容狭隘,而文艺工作者范围很广,不合语境,错误。‎ D项,“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意思是说诗人进行艺术构思、艺术创作时,思想可以纵横驰骋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合语境,错误。‎ 故选A。‎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四、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在2019年举办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89岁高龄的袁隆平用英文致辞,且全程脱稿,发音清晰,颠覆了人们印象中挽着裤腿、俯身在稻田里的形象。在致辞中,袁隆平表示自己正致力于研究超级杂交水稻,并非常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为了更多地与国际友人沟通,能够更好地帮助世界解决粮食问题,袁隆平勤于练习英语。‎ 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科研中的袁隆平,依旧会遵循自己的爱好,空闲时练习小提琴,他不光是一名水稻专家,更是一个不断学习,永远不知疲倦的人……‎ 材料二:‎ - 31 -‎ ‎2020年2月2日,邹韵以98.312的高分成为2019年主持人大赛新闻类的冠军。她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和剑桥大学。早在2009年她就获得cctv杯英语总决赛季军。同年,她加入记者行列。9年新闻工作经验,近四年驻外报道经历,以记者身份奔波在国内外的邹韵,比其他人更有底气。邹韵在总决赛舞台上所说“在过去的9年里,我的报道是我一条一条跑出来、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一个画面一个画面编出来、一场直播一场直播完成出来的”,邹韵付出了超越其他记者的努力,所以她能在主持人大赛的舞台上散发光彩。从记者到好记者,从好记者再到主持人,邹韵在这条属于媒体人很扎实的成长路径上不断前行。但她说越努力越走运,她要继续为大家讲述中国文化融入世界的故事。‎ 上述两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联想?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参与棠湖中学团委与学生会联合举办的“致敬优秀,放飞青春”的主题座谈会,体现你的思考,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以优秀人物为镜,让青春绽放光彩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参加棠湖中学团委与学生会联合举办的“致敬优秀,放飞青春”的主题座谈会。我发言的题目是《以优秀人物为镜,让青春绽放光彩》。‎ 看了大师袁隆平和年轻主持人邹韵的事迹,我感慨万千。他们一个是89岁高龄、功成名就的大师,一个是青春正好、锐意进取的新晋主持人,但是他们身上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优秀。今天,在这里,我也代表我们更加年轻的一代向祖国和人民立下保证:我们要以优秀人物为镜,让青春绽放光彩!‎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说起袁隆平,我们都不会陌生,他是从中国稻田里走出的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曾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泥腿子院士”,一生获奖无数。在前段时间举办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袁隆平用英文致辞,且全程脱稿,他真挚地表示“自己正致力于研究超级杂交水稻,并非常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正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学术泰斗,一个不断学习,永远不知疲倦的人,赢得了网友的纷纷点赞,“原来你是这样的袁隆平”!‎ 其实,袁隆平能够取得今天这样伟大 - 31 -‎ 成就,这与他的学习态度是分不开的,他以终身学习为翼,让梦想飞得更远。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学习对事业的影响,更看到了梦想是依附在学习上面的。‎ 袁隆平有两个梦想:一是把超级杂交稻合成,二是让杂交稻走向世界。第一个梦想现在已经基本实现,早在在2017年的时候,有报道称,“超级杂交稻亩产1149.02公斤,遥遥领先于全世界。”第二个梦想,袁隆平正努力地去实现。于是,我们便在视频中看到了那感人的一幕,你能想象到,一个年近90的老人,可以自由用英语在研讨会上交流吗?袁隆平可以!因为,为了更多地与国际友人沟通,能够更好地帮助世界解决粮食问题,袁隆平勤于练习英语。可有谁知道,老人在背后付出的艰辛呢。‎ 而同样优秀的邹韵不是科班主持人,站在台上也不是特别亮眼的人,可是她一开口就能让你听得进去。董卿也不止一次对邹韵说:“很有国际化视野,而你能把国际跟中国味相结合讲述中国故事。”在比赛现场,邹韵始终发挥自己优势,选题还有表达都离不开国际,很有自己的台风,有了台风,也就有了个性。‎ 在外人眼里,她凭借主持人大赛夜成名,可实际上,她用9年的时间,才有了舞台上闪闪发光的她。这个世界从没有一-夜成名,有的只有百炼成钢。回看邹韵的职业道路,充满了艰辛和坎坷,可她始终不抱怨,始终往前走。正如泰戈尔所说:“你今天受到的苦,吃的亏,担的责,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的路。”‎ 作为00后的我们,在这些优秀前辈的事迹面前,难道不应该有所触动吗?习主席说:“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作为学生,勤奋学习,学好本领便是我们的奋斗之途,我们正值青春年少,我们也有梦想追求,那么,我们该拿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呢?让我们夯实基础,努力拼搏,以终身学习为翼,让梦想飞得更远。以优秀人物为镜,让青春绽放光彩!‎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本题共有两则材料。‎ - 31 -‎ 材料一,考生首先要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一是袁隆平在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用英语致辞,获得网友点赞;一是袁隆平不满足于已有成就,不断学习,不知疲倦,苦练英语。材料交代了袁隆平全面发展、胸怀世界、不断学习、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优秀品质,由此生发出来的观点也是多元的,即考生“致敬优秀”“学习大师”的侧重点可以是多方面的,这就给考生立意提供了多个思维角度。考生可以从工作与生活并行不悖的角度,写袁隆平对事业与兴趣的投入,以及对青年人的启发;也可以赞美袁隆平身上“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由此延伸开去,论述不惧年龄、挑战自我、活出无悔人生的主题等。不论采用什么角度,都要联系现实,呼吁青少年放飞青春,摒弃佛系思想,努力奋斗。‎ 材料二,是关于年轻支持人邹韵的。材料介绍了她获得主持人大赛的冠军,介绍了她的求学经历和做新闻的经历,其中一句话说得非常好“邹韵付出了超越其他记者的努力,所以她能在主持人大赛的舞台上散发光彩”。从邹韵身上,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的努力和拼搏,也看到了“她要继续为大家讲述中国文化融入世界的故事”的高眼界、大胸怀。‎ 考生可以综合两则材料立意,找到两个人物的共同点;也可以偏重于一则材料立意。‎ 题目要求写一篇演讲稿,参加“致敬优秀,放飞青春”主题座谈会,这就限定了文章的主题要包含两个要点,一为“致敬优秀”,一为“放飞青春”,任何脱离二者的写作都为跑题,脱离其一的即为偏题立意。‎ 参考立意:‎ ‎1.奋斗打造亮丽人生。‎ ‎2.放飞梦想,永不满足。‎ ‎3.追求让生命华丽绽放。‎ ‎4.致敬优秀,让梦飞翔。‎ ‎5.追梦青春,尽显芳华。‎ ‎6.胸怀世界,放飞自我。‎ 参考素材:‎ ‎1.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耄耋之年的袁隆平不断追逐自己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心中梦想澎湃如昨,奋斗热情依旧高涨,这位“当代神农”,不仅让更多人远离了食不果腹之忧,还以自身经历给了世人另一种精神财富:对科研的忘我投入与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不断学习、不断突破,对未来充满希望,为理想倾尽毕生精力,让自己活出闪闪发光的样子。‎ ‎2.心系天下苍生的袁隆平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梦想,发现水稻“杂种优势”,攻克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难关等,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绿色神话。在89岁高龄之时,袁隆平用发音清晰的英文致辞,且全程脱稿,尽显大师风范。袁隆平在致辞中表示,自己努力练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与国际友人沟通,更好地帮助世界解决粮食问题,这种胸怀世界、胸怀人类的思想正是大师的情怀和风范,值得世人致敬!‎ ‎3.‎ - 31 -‎ ‎ 我们正值青春年华,面对未来和自我的挑战,只有放飞理想,青春才能变得色彩斑斓!只有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拿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姿态,我们的每一天才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追梦的路上怎能不跌跌撞撞?唯有一路向前,才能让青春在梦想的天空下自由翱翔。当我们用辛勤的汗水铺成通往理想的大道,越过泥泞奋勇向前,高扬青春的旗帜,才能让青春的颜色变得多姿多彩,让青春的价值在进取中彰显。‎ ‎4. 今天,在这个舞台上。我希望可以迈出从好记者到记者型主持人的转变,这个转变注定艰难,但我想我会拼尽全力,因为毕竟邹韵走运,支撑起她的不是运气,而是越努力越努力。在未来我希望在这个国际化的语境中,可以有我的小小的一席之地,我想我会努力的去成为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人,始终打开聆听各方声音的大门,但是不忘自己的中国根,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写出更多的铿锵有力的中国文,为我们的祖国在国际话语体系上加分。‎ 参考结构:这是一篇演讲稿,题目是《以优秀人物为镜,让青春绽放光彩》。以常规的演讲稿形式开篇,然后用两句话概括袁隆平和邹韵的事,指出他们的共同点是“优秀”,亮出自己的观点:以优秀人物为镜,让青春绽放光彩。然后介绍袁隆平的事迹,重点是他为了梦想不断学习的优秀品质,正是这样的努力才成就今天的“大师”。然后介绍邹韵的事迹,重点是她的“努力”。结尾以习主席的话引出关于青春的思考,发出号召:让我们夯实基础,努力拼搏,以终身学习为翼,让梦想飞得更远。以优秀人物为镜,让青春绽放光彩!‎ ‎【点睛】写作演讲格式及技巧:‎ ‎  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演讲稿,其结构方式也各不相同,但结构的基本形态都是由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构成。‎ ‎  开头要先声夺人,富有吸引力 演讲稿的开头,也叫开场白,它犹如戏剧开头的“镇场”,在全篇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开头的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 开门见山,亮出主旨。这种开头不绕弯子,直奔主题,开宗明义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如1941年李卜克内西《在德国国会上反对军事拨款的声明》开头就说:“我投票反对这项提案,理由如下”。叙述事实,交代背景 开头向听众报告一些新发生的事实,比较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吸引听众倾听。‎ ‎ 提出问题,发人深思。通过提问,引导听众思考一个问题,并由此造成一个悬念,引起听众欲知答案的期待。如曲啸的《人生·理想·追求》就是这样开头的:“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自己青春的时光呢?我想在这里同大家谈谈我的情况。”‎ 引用警句,引出下文。引用内涵深刻、发人深省的警句,引出下面的内容来。如一个大学生的演讲稿,标题叫《我的思考与奋起》,开头就很精彩:“一个人如果一辈子都不曾混乱过,那么他从来就没有思考过。” 开头的方法还有一些,不再一一列举。总之无论采用什么形式的开头,都要做到先声夺人,富于吸引力。‎ - 31 -‎ ‎ ‎ - 31 -‎ - 31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