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6)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6)

‎2020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早发剡中石城寺 赵嘏 暂息劳生①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注] ①劳生:辛苦劳累的生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宿于石城寺中暂息尘世奔忙,而次日黎明因要离去内心又为尘世思虑所扰。‎ B.颔联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他为辜负这水石静美的秋景而深感遗憾。‎ C.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怀。‎ D.诗歌以时间为序结构全篇,熔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情意自远,饶有韵味。‎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B项,“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错误,“烟霞”,泛指山水、山林;“去”,离开。该句意为诗人辞别宿处的山水胜景离去。‎ ‎2.请结合全诗,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 ①视听结合。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②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描绘竹门半掩、寺院晨钟隐隐回荡、雨后松林苍翠宁静、白鹤刚刚飞回的清幽静谧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山中世界的喜爱。③反衬(或“对比”“衬托”)。“松”“竹”象征高洁,“鹤”象征闲适,反衬俗世中奔忙忧劳的自己,呼应尾联末句,表达自己在世俗中奔走时内心的无奈、凄苦。④巧妙扣题。“竹户半开”,可见更有早起之人;“钟未绝”,表明时间尚早,都照应了题目“早发”二字,用笔绵密严谨。⑤前后呼应(或“与尾句呼应”“结构缜密”)。颈联描写了山中优美宁静的景象,与末句在尘世中回首遥望“此山”相呼应,表达了对山中闲适生活的喜爱和留恋。⑥用词精当(或“精于炼字”)。“静”字表现了松间的宁静,“霁”字写出了雨后的清新,渲染出了静谧、出尘的氛围。(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赏析诗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从遣词造句、手法的运用、意境的创设、情感的表达、意象的选取等角度分析。“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两句写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从写景的角度看是“视听结合”;从抒情方式的角度看是“借景抒情”;从意象选取的角度看,“松”“竹”象征高洁,“鹤”象征闲适,反衬作者自己在世俗中奔走时内心的无奈、凄苦;从结构上看,前后呼应,紧扣标题;还可从炼字的角度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郡斋①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 韦应物 ‎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②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注] ①郡斋: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②理会:通达事理。‎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燕寝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 B.“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宴集逢雨,池阁清凉,风景如画,又因久病初愈,诗人欣喜轻松。‎ C.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出来,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 D.选章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体现了诗人宠辱皆忘的态度,也通过对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写出闲适的情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D项,“宠辱皆忘的态度”说法有误,“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分析错误。从原诗“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可以理解为作者对自己为官期间,百姓不能幸福安康怀有一种愧疚之情,体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的襟怀,所以选项中“宠辱皆忘的态度”的说法有误;另外诗歌没有详细描述聚会的场景,对于“闲适的情趣”只进行了简单的刻画。‎ ‎4.前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诗《观刈麦》中也有类似的警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请指出二者情感内蕴的异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 相同之处:都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都表达了自省愧疚之情。‎ 不同之处:韦诗正面描写与嘉宾的宴饮之乐,反衬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心理,偏重于对自身责任的警醒;白诗直接刻画百姓困苦的生活,抒发对底层民众的哀悯,含蓄地表达了对统治阶层的指责,情感内蕴更为深刻。‎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题为比较异同题,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内容作答即可。根据对题干和诗歌内容的理解,从白诗“自愧”、韦诗“自惭”可以理解为两首诗都是表达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关心。但是不同点是,韦诗是借助宴会的欢悦反衬对百姓疾苦的担忧,偏重对自身责任的警醒;而白诗则是直接抒发对百姓疾苦的愧疚,含蓄表达对统治阶层的指责,所指更为深沉。‎ 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5~6题。‎ 送严士元 刘长卿①‎ 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④‎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 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②阖闾城:苏州城。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④王昌龄:盛唐诗人。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丞。‎ ‎5.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善于炼字,首联“倚”字,把春天拟人化,富有生气,以此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而“寒”字,既写出了春寒料峭、阴晴不定的特点,也为诗人与朋友相聚相别营造了氛围。‎ B.诗人写景善于调动各种感官,使景物富有层次感。颔联中“细雨湿衣”“闲花落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得听不到。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方面写出了落日去帆的景色,另一方面又暗暗带出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恋恋不舍之事,还寄托了与友人相遇后别离的复杂情思。诗人将景、事、情三者巧妙地糅合在一起。‎ D.“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该句中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蕴含于其中,因为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芳草”喻指情感不断,像芳草一样延伸。‎ 答案 D 解析 D项,“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诗人的想象,是虚写,不是“远景描写”。‎ ‎6.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 相同点: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 不同点:①王诗借“冰心在玉壶”来隐喻自己的志行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决心。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②刘诗用“青袍误儒生”这句牢骚话,直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在唐朝贞观年间,八九品的小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他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当这一类小官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在耽误自己的前程。‎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1)本题中,两首诗歌都是诗人人生悲惨命运的体现,人生遭遇各种各样的贬谪,如“青袍今已误儒生”以及“一片冰心在玉壶”;与好友短暂相离,又无奈地分别,如“君去若逢相识问”“平明送客楚山孤”,展现出一种依依惜别的不舍情怀。(2)王诗通过“一片冰心在玉壶”来展现出自己的高洁志向,即便是遭受贬谪,却仍然不改内心的高洁情操,极其鲜明的展现出不屈从于恶势力,凸显出一种顽强的斗争意识。刘诗用“青袍误儒生”的牢骚话,直接抒发自己人生失意之情。处在唐朝,他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当“青袍”这样的小官,是在耽误前程。据此分析即可。‎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庙 温庭筠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②,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③不见封侯印④,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温庭筠:晚唐诗人。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②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④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魂销”二字,真切传神地写出了苏武在异域渡过漫长岁月,骤见汉朝使者时,强烈复杂难以言表的激动心情。‎ B.颔联像两幅图画。一幅是望雁思归图,表现了苏武在胡地对祖国的思念。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展现了苏武单调、孤寂的牧羊生活。‎ C.颈联写苏武在匈奴时与出使时的人事变换,流露出恍如隔世的感慨。“非甲帐”意指不是武帝时的甲帐,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 D.尾联运用多种手法:借代,用“茂陵”代指去世的汉武帝;化用,“逝川”是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化用而出。‎ ‎8.诗题为“苏武庙”,但诗中实写苏武庙的文字并不多,而是大量运用虚写来呈现内容。请问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答案】7.C ‎8.好处:大量运用虚写,通过想象,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苏武出使时英气勃发的情景,苏武被扣留匈奴牧羊、思归的凄凉痛苦生活,以及回到汉朝后物非人也非、恍若隔世的感慨,以及对汉武帝的无限追思。塑造了一个爱国忠君、富有高尚民族气节的汉臣形象。思想情感:①抒发了作者对苏武的崇敬赞美之情。②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作者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坚贞不屈、心向祖国,这是顺应时代的需要。‎ ‎【解析】‎ ‎7.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选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在匈奴时”错误,应为“从匈奴回国时”。“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两句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从相隔迢遥的时间的角度上写苏武出使和归国前后的人事变换。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情感主旨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本题特指“虚写”的艺术手法,接着分析诗句意思,答题时先说术语,再分析运用,最后结合情感分析效果。首句是想象苏武初次会见汉使时的情景。“魂销”二字栩栩如生地描绘出苏武当时内心与外在的非常情态,深刻地显示出其思国若渴的爱国精神。“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描绘的是两幅画,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怀念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上一幅是望雁思归图,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在昏暗的傍晚,放眼远望,只见笼罩在一片荒烟中的连天塞草,和丘陇上归来的羊群,主要写他胡地牧羊时环境的艰辛、荒凉,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两句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从相隔迢遥的时间的角度上写苏武出使和归国前后的人事变换。苏武十九年后归国时,往日的楼台殿阁虽然依旧,但武帝早已逝去,当日的“甲帐”也不复存在,回忆出使时英气勃发的情景,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最后总结这些虚写内容,通过想象,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苏武出使、苏武被扣以及回到汉朝后的情景以及感情。塑造了一个爱国忠君、富有高尚民族气节的汉臣形象。分析情感时要由浅入深,先表达对苏武的赞美,再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