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济南市济北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1 山东省济北中学 2021 届高三期中考试(11.9)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 0.5 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10 题。 材料一: 非虚构文学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非虚构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也即“真实”在文学中的合 法性问题。 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只是最低级的 文学形式。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谈到现实主义时认为,“现实主义的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 坏的美学,因为一切艺术都是‘创作’,都是一个本身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世界”。“真实” 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但是,必须注意到,韦勒克所反对的“现实”和“真实”是就其最基 本意义而言的,是指物理意义的现实和真实。“那儿有一朵玫瑰花”,这是物理真实,但这还不是 文学。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 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什么样子?”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是千差万别 的叙述。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 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义和空间,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 非虚构文本并不排斥叙事性,相反,这也是它的必由之路。上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的美 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一种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去记录当代事件的非 虚构文学作品的形式”。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 光——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 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 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只有在你声称自己是进行非虚构写作时,你才面临着“是否真实” 的质疑。假借“真实”之名,你赢得了读者的基本信任,并因此拥有了阐释权和话语权。它使 你和你的作品获得了某种道德优势,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人物 故事,当以虚构文学面目出现的时候,读者可能会读出趣味、人性和某种幽深的意蕴;但当以 非虚构面目出现的时候,这一趣味和人性叙述就更具现实感和迫近感,它打开一个内部场景, 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从“品味把玩”变为“息息相关”。 非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 作家一方面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含着某 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感,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 2 但我认为,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 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辩析。 (摘编自梁鸿(非虚构的真实》 材料二: 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着,“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 所有文体。但倘若就目前已发表的一些作品来看,它又呈现出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譬如,它 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颇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不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性,也不 崇尚主题意旨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 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同时,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散文,不仅拥有较长的篇幅,而且在突出 其现场纪实性的过程中,多以理性的思考和辨析为主,少有感性的抒情和诗性的怀想。 抛开概念的学理性纠缠,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 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这种介入,是积极主动的,是微观化的,是现场直击式的。譬 如李辉的《封面中国),就是以《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作为聚焦,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 在一系列微现化的细节呈现中,传达作家对这些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有效思考。而梁鸿的《中国 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则以故乡梁庄作为考察坐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记录梁庄的社 会变化与存在的问题,也跟踪了梁庄人在全国各地谋生的艰辛与尴尬,并从中展示了作者对中 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独特反思。 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现实,“非虚构”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现场式的介入性写作姿态,都有着 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当代作家习惯蛰居书斋的想象性写作,激发了作家观察社会的兴趣, 使作家能够带着明确的主观意愿或问题意识,深入某些具有表征性的社会现实领域,通过田野 调查的手段,获取第一手资料,也获得最为原始的感知体验。同时,它还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历 史的研究意愿,以及对某种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 现在,有不少作家仅仅通过媒介资讯了解社会,只是凭借既往的经验惯性来处理现实,由 此导致很多作品因为“不接地气”而问题频仍。读这些作品,我们常常觉得很“隔”,用本雅明 的话说是“经验的贫乏”。而“非虚构写作”的兴起,表明了作家们置身生活现场,开始积极地 介入历史或现实内部,直面复杂的生存逻辑与伦理秩序,既展示自己的精神姿态和思想作为, 也为人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独特的思考。 当然,这种以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作为主要审美目标的写作,艺术性上有时会偏弱些。 那些现实调查类作品尤其明显。毕竟,它们突出的是“实录”之后的分析和思考,彰显的是创 作主体的特定感受和理性思索。但是,如果当代作家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亲身介入社会历史 之中,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我以为,这会为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提供巨大的帮助。 (摘编自洪治纲(人民日报:“非虚构写作”的价值)) 1.下列对“非虚构文学(写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非虚构文学(写作)颇有纪实性,不仅具有真相揭示和事实还原的意味,还体现了积极勘探和理 性反思的特质。 B.非虚构文学(写作)享有“真实”优势,同样的题材,以非虚构面目出现时,就更具介入性、影 响力和批判性。 C.非虚构文学(写作)直接展示作品主人公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表现出非常明确的主 观介入性姿态, D.非虚构文学(写作)虽不排斥叙事性,但强调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少有感性抒情和诗性怀想, 3 艺术性有时偏弱,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3 分) A.“非虚构文学(写作)”作为新的概念,既被作家关注又引发顾虑,因它与既有文学概念里的文 学虚构性本质对立。 B.“非虚构文学(写作)”概念在学理上很难被厘清,但某些代表作品呈现出独特文体特征,印证 了其概念的严谨性。 C.当代作家只有积极主动、深度介入社会历史,进行“非虚构”写作,才对他们的虚构性写作 大有裨益。 D.材料一围绕“真实”二字论述“非虚构文学(写作)",材料二角度不同,但同样表现出对非虚 构文学(写作)的极大肯定。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项是(3 分) A.“创造性的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大家承认 压根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的东西。” B.“非虚构为文学提供了一种生机,让人物和故事具有某种实证性······保留可靠的真实经验和生 活场地。” C.“我有时候告诉别人一个故事的轮廓,人家听不出好处来,我总是辩护似的加上一句‘这是 真事’,仿佛就立刻使它身价百倍。” D.“我所掌握到的很多资料都是独门的,但我还是觉得和那段历史隔着一层不可逾越的时空, 所以决定去马来西亚作一次实地的旅行。” 4.材料二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 5.如何理解非虚构文学的“真实”?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沁源县有个牛家庄。牛家庄有个卖盐的叫老丁,有个种地的叫老韩。老丁和老韩是好朋友。 做买卖的人,本该爱说话,但老丁一天说不了十句话。种地的整天和牲口、庄稼打交道, 本该不爱说话,但老韩一天得说几千句话。一个不爱说话,一个爱说话,本不该成为好朋友, 但两人有共同的爱好,爱上山打兔,爱唱上党梆子。为了一个唱戏,两人走到了一起。老丁平 日不爱说话,但一到唱戏,像换了一个人,口舌翻飞,字正腔圆,精神焕发。两人本是朋友, 但唱起戏来,或是夫妻,或是君臣,或是父子。有时唱一个折子,有时连走一本戏,全看二人 的兴致。唱起戏来,往往忘了打兔。 两人是朋友,两家的老小也走得近。老丁的小女儿胭脂和老韩的小女儿嫣红,常在一起割 草。这年八月十五头一天,两人割了一下午草,天快黑了,背着草回家,看见前头路边,躺着 一个物件。两人都想捡这物件,嫣红比胭脂大一岁,跑得比胭脂快,早一步跑到物件前。捡到 手里,原来是一只布袋。嫣红便将这只布袋搁到自己草筐里,背回了家。 老韩老婆打开布袋,吃了一惊,原来里面躺着一堆大洋。倒出来数了数,整整六十七块。 晚饭时候,老韩从地里收工回来,看着白花花一堆大洋,也傻了眼。两口子夜里盘算大洋的用 途,或置两亩地,或盖三间房,或添几头牲口。老韩激动起来,话匣子打开了,说了一夜。第 二天一早,老韩老婆将嫣红叫过来:“昨天拾布袋的事,你漏出半点风声,我用绳子勒死你。” 把嫣红吓哭了。 吃早饭的时候,老丁来了:“听说嫣红昨天捡了个布袋?” 4 老韩说:“回来让她妈打了一顿,布袋里是半袋干粪。” 老丁笑了:“哥,俺胭脂当时摸了摸那布袋,里边好像是钱。” 老韩知道瞒不住了,说:“没敢动,等着人家来认呢。” 老丁:“要是没人认呢?” 老韩有些不高兴了:“没人认,再说没人认的事。” 老丁:“要是没人认,咱就得有个说法。” 老韩:“啥说法?” 老丁:“布袋是胭脂和嫣红一块捡的。见了面,分一半。” 老韩:“你这不是耍浑吗?” 老丁:“我不是在乎这个钱,是说这个理。” 老韩:“你要这么说,咱俩没商量。” 老丁:“要是没商量,又得有个说法。” 老韩:“啥说法?” 老丁:“就得经官。” 事情一经官,捡到的东西,明显就得没收。老韩听出来老丁的意思,我好不了,也不让你 得着便宜。两人一块打兔唱戏,好了二十来年,老韩没发现老丁遇到大事,为人这么毒。平时 不爱说话,怎么一到骨节上,话一句比一句跟得上呢?嘴比唱戏还利索呢?可见他说的这些话, 来之前早想好了;可见两人平日的好,都在小处;一遇大事,他就露出了本相。不是说老韩贪 财,舍不得分给他钱,而是这理讲不通。既然已经撕破了脸,就是再分钱给他,两人也算掰了。 老韩也赌上了气:“这布袋是捡的,不是偷的,你想告就告吧。”老丁也不示弱,转身走了。 但事情没等经官,布袋的主人找上门来。布袋的主人,是襄垣县温家庄给东家老温家赶大 车的老曹。八月十五头前,老曹拉了一车黄豆,到霍州去粜。粜完黄豆,又结了霍州粮栈欠老 温家小麦的钱,共六十七块大洋。空着车往回走,身上乏了,在车上半睡半醒,由着牲口往前 走。路过牛家庄村头,一过沟坎,车一颠,装钱的布袋滑落到地上。等车进了襄垣界,才发现 布袋丢了,老曹惊出一身汗。急忙顺着原路回头找,但路上哪里还有布袋的踪影?老曹一个村 庄一个村庄打问,问了百十个村落,口干舌燥,水米没打牙,没有问出布袋。本想没了指望, 到了牛家庄,照例一问,纯粹为了心安,没想到牛家庄大人小孩,都知道老韩家拾了布袋。本 来大家不知道,让老丁一闹,大家全知道了。老曹便寻到老韩家。老韩见瞒哄不住,只好将布 袋拿了出来。老曹一见布袋,一屁股瘫坐到地上,将布袋里的银元倒出来数了数,分文不少。 老曹站起身,向老韩作了个揖:“大哥,没想到能找着布袋。” 又说:“大哥,除了是你,换成我,捡了布袋,也不会拿出来。” 又说:“路上我找了一条绳,找不着布袋,我也就上吊了;六十多块大洋,我赔不起东家。” 又说:“赔起赔不起是一回事,回到家里,跟老婆就不好交代;我不上吊,老婆也得上吊。” 又端详老韩:“大哥,看你是个种地的,却不贪财;一星半点不贪常见,六十多块大洋, 没往心里去,大哥,你不是一般人。” 说得老韩倒有些惶恐。老韩平时嘴挺能说,现在一句话说不出来。老曹又说:“今天不是 小事。如不嫌弃,我跟大哥结个拜把子兄弟。” 老韩又有些猝不及防。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这么快就连到了一起? 因为一只布袋,襄垣县温家庄的老曹,和沁源县牛家庄的老韩,成了一辈子的好朋友。事 后老韩说:“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因为一只布袋,我丢了一个朋友,得到一个朋友。” 5 (节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丁做生意却不爱说话,老韩种地却爱说话,两个性格如此不同的人却成了好朋友,小说 中的这类内容充满了生活气息又富有情趣。 B. 割草回家的胭脂和嫣红都看到了别人丢失的那只布袋,只是嫣红抢先捡到了手里,这一情 节为下文丁韩两家的矛盾冲突埋下了伏笔。 C. 老丁平时做生意不爱说话,为布袋跟老韩争辩时却是口齿伶俐,义正辞严,句句在理,相 比之下,老韩却显得贪心、小气和虚伪。 D. 小说对老曹丢失和寻找布袋的过程作了较详细的描述,解答了前文嫣红捡到布袋的疑问, 也交代了后文老曹与老韩成为朋友的缘由。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运用中国传统小说的笔法,不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而是在迅速推进的故事情 节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来塑造人物形象。 B. 小说的叙述语言平实、简洁、洗练,开头“沁源县有个牛家庄。牛家庄有个卖盐的叫老 丁……”这类语句明显借鉴了民间文学的表述方式。 C. 小说多处运用前后对比手法突出人物性格,如写老韩平时非常能说,捡到布袋那天说了一 晚上,但面对老曹的称赞却一句话说不出来。 D. 小说写老曹找到布袋后,在五个段落中连用五个“又”写老曹说话,既突出了老曹真心实 意的感激,也从侧面映衬出老韩的尴尬无语。 8. 小说中的“一只布袋”有哪些的作用? 9.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的主题之一是“寻找与孤独”:小说中的人们总在寻找能相互理 解和沟通的人,而在寻找中又常常阴差阳错地得到或者失去,最终落入宿命般的孤独。节选的 这部分内容是怎样体现这一主题的?请从小说中老韩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刘禹锡,字.梦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善五言诗。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 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太子即位,禁中文诰,皆出于叔文,引禹 锡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在道,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 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 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元和十年,自武 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时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 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播极远,猿狄所宅,禹锡母八十有余不能往,当与其 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宪宗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若禹锡望过他人, 尤不可赦。”度无以对。帝改容:“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改授连州刺史。去京师 又十余年,连刺数郡。 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郁堙不扬, 非天不生材也。”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 孔子庙,甚非孔子意。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可 以营学室,具器用,则贞观之风,粲然可复。”当时不用其言。禹锡晚年与少傅自居易友善,诗 6 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 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开成初,授同州刺 史,秩满..,检校礼部尚书....。会昌二年七月卒,赠户部尚书。 (选自《刘禹锡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 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B.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 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C.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 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D.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 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同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字.即“表字”,与名在意思上经常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是举行冠礼时取的。文中“梦 得”是刘禹锡的字。 B.博学宏辞科,简称词科,也称宏词或宏博,是科举考试制科之一种,唐开元年间始设, 来考拔能文之士。 C.秩满,为古代官吏任期届满。秩,指古代官吏的俸禄:“官人益秩”;也指古代官职级 别:“委之常秩” 。 D.礼部尚书,“三省六部”中礼部的最高长官,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财政、科举等 事务的大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况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刘禹锡名重一时,擅长作诗写文。他受到王叔文的重用,被称为有宰相器;善写五言 诗,禁中文诰都出自其手。 B.刘禹锡宦海沉浮,出仕在外多年。他受牵连被贬为连州刺史、朗州司马;后又十多年 离京城,接连在几个州任刺史。 C.刘禹锡心系教育,兴叹学校衰败。他认为如今教育不力在于没有钱物供学官使用,应 该省出钱来增加教育的投入。 D.刘禹锡以文会友,甚得朋友深交。晚年他与白居易交往友善,在诗歌方面唱和往来, 且白居易为之集诗而作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4 分) (2)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郁堙不扬,非天不生材也。(4 分) 14.刘禹锡因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而遭遇变故,请概括此事的发展变化。(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7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②意,粗识轩辕奏乐声③。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本诗是苏轼被贬儋州,后遇赦自海南岛返回途中所作。②鲁叟:指孔子。乘桴:乘木筏子。《论语·公 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③轩辕,即黄帝。《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 乐曲,这是与天地造化合一的音乐。 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诗的前四句,表面是写景,实则写意,不露痕迹,且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B.首联“参横斗转”既照应诗题,也暗含人生的黑夜即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之意。 C.本诗的抒情很有特色,既有借景抒情,又有直抒胸臆,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D.尾联作者说九死不恨,意为无恨也无希望,表达遭贬蛮荒的悲戚无奈和心灰意冷。 16.本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开篇运用排喻的手法,引出“ , ”的结论。 (2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琵琶女结束演奏,整理好演奏工具,显出端庄脸色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英雄的风流余韵经历无数历史风雨而一去 不复返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秋天的下午,几乎家家户户每一堵朝西的墙壁上都落满了蜻蜓,夕阳下它们透明的薄翼和 花纹各异的细长尾巴,像一件精心的刺绣。顺着墙根悄悄溜过去,用手一按,就捉住一只。一 只被捉走了,其他的照旧静静趴着;好像蜻蜓对此时此刻的阳光迷恋至极,生怕一拍翅, ① 。 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他的脊背上爬满晒太阳的 蜻蜓,他并不知觉。他正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影子在他前面,长长的。他的影子已经伸进家。 妻子在院子里,做好了饭,看见丈夫的影子从敞开的大门伸了进来:先是一个头(a)戴帽子的 头,接着是脖子,然后是弯起的一只胳膊和横在肩上的一把锨(b)你爸的影子已经进屋了(c) 她喊孩子(d)快打洗脸水,准备吃饭了(e) 8 孩子打好水,将脸盆放在地上,跑到院门口,看见父亲还在远处的田野里走着,一个人一 摇一晃的。他的影子像一渠水,② 。 18.文中括号处的标点符号,填写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b c d e A , ,“ ,” :“[来源:Z#xx#k.Com] ”。 B , 。“ ”, :“ 。” C —— 。“ ,” ,“ 。” D —— ,“ ”, ,“ ”。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个子高高的、扛着锨、一摇一晃的人, 他并不知觉他的脊背上爬满晒太阳的蜻蜓,他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时前面留下长长的影子。”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更好,为什么?(4 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0 个字。(4 分) 21.下面文段是对一则公告的转述,有五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 使语言表达准确、严密、连贯。(4 分) 市场监管总局 25 日发布公告,①要求加强口罩、消毒杀菌用品、抗病毒药品及相关医疗器 械等防疫用品的市场价格的监管,②保护正常的防疫用品市场价格秩序。③捏造、散布涨价信 息,④大量囤积紧张的市场供应防疫用品,⑤销售价格大幅度提高,⑥串通涨价以及其他违反 价格法律法规的行为,⑦各级市场监管部门都要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查处,⑧对典型案例要及时 予以曝光。 22.请对下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55 个字。(3 分) 航母对来自潜艇的威胁历来特别谨慎,远超过对空中威胁的关注。因为海洋 太广阔,无论固定翼反潜机还是直升机每天都只能出动2~3次,次数再多飞行员 太疲劳,无法做到24小时不间断探测。除了狭窄的海域可以采用空中反潜外,一 般海域无法做到。反潜机靠吊放声呐探测目标要受海况影响,且使用一次性声呐 浮标费用昂贵,编队驶离这片海区声呐浮标就失去作用。核潜艇不同,它可以在 水下进行连续探测,发现异常情况即时报告,航母编队立刻转向安全海域航行, 舰载反潜机协同核潜艇搜寻、攻击目标。核潜艇拥有出色的航程和航速,常规潜 艇的航速是跟不上航母编队的。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体育入高考”这一话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有人认为,将体育纳入高考,有利于减轻学 生课业负担,增强学生体质,加快建设健康中国的步伐;有人认为,把体育纳入高考,并不能 9 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反而会增加学生新的“体育应试”负担;也有人认为,是否将体育纳入 高考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保障课程教学质量。 中国教育报拟针对“体育是否该纳入高考”开设专栏,展开讨论。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 写一篇投稿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语文参考答案 1.C 作品主人公 ≠ 创作主体。偷换概念 2.D 3.8 4.①采用多种论证方式,论证充分。采用举例论证,以李辉、梁鸿的作品为例,证 明非虚构写作表现了当代作家对历史、现实的积极主动、微观化、现场直击式的深度介入。采 用对比论证,将不同作家进行对比,强调了非虚构写作对于作家在介入性写作方面的激发及意 义。②论证客观,既写到“非虚构写作”的价值,也兼顾到其艺术性偏弱的不足。③用语严谨, “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我认为”等语言,表述严密不留漏洞,表现了论证思维的缜密。 (答对第①点得 2 分,第②点、第③点任意一点得 2 分。) 5.①基于事实的“真实”。用纪实的形式,调查、暴露现实问题。②文学的“真实”。寻找一种 叙事模式,能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表现作者对现实真实的观察和思考。③阅 读体验的真实。非虚构文学更具现实感,使读者变为剧中人。(答对一条得 2 分,共 6 分) 6. C 7. A 8. ①“一只布袋”是行文线索,从捡布袋、争布袋到还布袋,小说的基本情节都是围绕这只布 袋逐步展开的。②小说通过“一只布袋”的风波,一石三鸟,刻画了老韩、老丁、老曹三个人 不同的性格特点。③小说借助“一只布袋”的故事形象地揭示主旨,正如文中老韩所说“因为 一只布袋,我丢了一个朋友,得到一个朋友”。 9. ①老韩和老丁性格完全不同,只因共同爱好成了好朋友,却又因为孩子捡到一只布袋产生争 执,一个偶然事件让老韩与二十多年的朋友老丁瞬间决裂,这是故事本然。②老韩本想把布袋 里的钱据为己有,无奈之下才还给失主老曹,被老曹认定是不贪财的大好人,因为误会让两人 成了一辈子的好朋友。③老韩失去的朋友老丁肯定不是真朋友,得到的朋友老曹也未必是真朋 友,得到朋友和失去朋友都是阴差阳错,充满了意外和偶然,这与《一句顶一万句》“寻找与孤 独”的主题是一致的。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0.C(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 10 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11.D.(“财政”应该归户部掌管) 12.A(“禁中文诰都出白其手”错误,文中“禁中文诰出于叔文”) 13.(1)参考答案:刘禹锡有时跟他们一起活动,于是依照诗人的做法,创作新辞来教授巫师们。 评分细则:共 4 分。“从事”“骚人”“为”各 1 分,句子通顺 1 分。大意对即可。 参考答案:议论的人认为天下士人太少,但不知道培养人才之道的情况,事实是育才之 路滞塞不畅,并不是天下没有人才。 评分细则:共 4 分。“养才”“郁堙”“生材”各 1 分,句子通顺 1 分。大意对即可。 14.①诗中有讥刺朝政之意,宰相不高兴,他被贬为播州刺史。②诏书发下后,裴度上奏因其母 年高将他迁往近处安置,但宪宗不同意;③后来,宪宗不想伤他母亲的心,改他为连州刺史。 评分细则:3 分。每点 1 分,须包含原因、结果。大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刘禹锡,字梦得。贞元九年考中进士科,又考中博学宏辞科。他擅长写五言诗。贞元末年, 王叔文被太子欣赏任用,刘禹锡因为名气在当时很大,(王叔文)和他交往,叔文经常称赞(刘 禹锡)有做宰相的才能。太子继承皇位后,朝廷中的重大议题和秘策多出自王叔文之手。(王叔 文)请刘禹锡在宫中商议(国事),刘所提出的观点都被(王叔文)采纳。贞元末年,王叔文在 太子身边做事。刘禹锡尤其受王叔文的赏识提拔,被认为有宰相才能而受到优待。顺宗即位, 朝廷中的文诰,都出自王叔文之手,而王叔文引荐刘禹锡进入宫中,与他一起商量议论,他所 说的王叔文没有不听从的。王叔文(的改革)失败后,(刘禹锡)被牵连贬为连州刺史,(还) 没到(连州),(又被再)贬为朗州司马。(朗州)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的风气落后,满 眼都是不同(于文明地区)的风俗,没有可以交谈的人。刘禹锡在朗州十年,主要是写文作诗, 以此来陶冶情操性格。蛮地风俗喜好巫术,常常在不合典礼的祠庙中击鼓起舞,还要用方言俗 语歌唱一番。刘禹锡有时跟他们一起活动,于是依照诗人的做法,创作新辞用来教授巫师们。 元和十年,刘禹锡被从武陵召回朝廷,宰相又打算任命他为郎官。这时刘禹锡作了首《游玄都 观咏看花君子诗》,诗中有些讥刺朝政的意思,宰相不高兴了,所以他又被贬为播州刺史。诏书 发下后,御史中丞裴度上奏说:“播州特别偏远,(是)猿猴居住的地方,刘禹锡母亲八十多岁 不能前往,那么和儿子当是生死永别,(我)担心(这样会)伤害陛下以孝治天下的方针,稍稍 将他迁往近处(安置)。”宪宗说:“做人儿女的应该谨慎做事,不能做(遗留)让父母担忧的事。 像刘禹锡这样名望超过他人的人,就更不能饶恕了。”裴度没有话回答了。(过了一会儿)宪宗 改变了(严厉的)脸色说:“我所说的,是责备做儿子的事,但不想伤他母亲的心。”于是改为 连州刺史。刘禹锡又离开京城十多年,接连在几个州任刺史。 刘禹锡常常叹息天下学校衰败,于是上奏记给宰相说:“议论的人认为天下士人太少, 但不知道培养人才之道的情况,事实是育才之路滞塞不畅,并不是天下没有人才。如今房舍 毁坏,学生门徒减少,这不是学官不努力,原因在于没有钱物供他们使用。如今州县都在春 秋上丁日到孔子庙祭奠,这种礼仪不合古制,也不是孔子的本意。请下令叫礼官博士议论这 事,不准天下州县花费钱财用牲牢进行祭祀,登记原先用于牲牢祭祀的钱物,把一半交给所 属州府,可用这钱来营造学校房舍,置办器具,那么贞观之风,显然可以恢复。”当时宰相没有 采纳他的建议。刘禹锡晚年和太子少傅自居易关系友好,诗歌文章,当时没有在他们之上的。 自居易常和刘禹锡有诗词酬答和往来,还顺便将刘禹锡的诗收集在一起并作序说:“彭 城刘梦得是位诗中豪杰。其诗锋芒外露,很少有人能抵挡。我不自量力,常常冒犯他。大凡 11 互相配合的声气相同,互相争论的力量相当。一来一往,欲罢不能。”开成初年,(刘禹锡)授 为同州刺史。任期满,做检校礼部尚书。(刘禹锡)会昌二年七月去世,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15.D(3 分)(“悲愤无奈”和“心灰意冷”错,本诗表现了诗人遇赦的喜悦心情和旷达乐观的 生活态度) 16.(6 分)①热爱生活,坚强勇敢,面对厄运和挫折,不消极不屈服,充满信心和希望。(2 分)②品性清明高洁,受尽磨难,依旧保持。(2 分)。③乐观豁达,超然豪迈,把九死一生的 贬谪经历当做一次奇妙的远游。(2 分) 17.(1)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2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3)舞榭歌台 风 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8.(3 分)C 19.(4 分)将修饰语独立成句,有强调意味,突出了人物的动作姿态、形象特点; (2 分)采用短句, 读起来富有节奏,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和感染力,有利于刻画人物,给读 者以深刻印象。(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4 分)(答案示例)①那暖暖的光阴就会飞逝 ② 悠长地朝家里流淌着(每写出一处给 2 分, 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21.(5 分)(答案示例)②“保护”改为“维护”;③在“捏造”前加“对”(或:对于);④将 “紧张的”放在“市场供应”后;⑤“销售价格大幅度提高”改为“大幅度提高销售价格”。(每 改对一处给 1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表达准确、协调,可酌情给分。) 22. (3 分)潜艇对航母的威胁远超空中力量的威胁,(1 分)核潜艇对航母的护航作用更重要, (1 分)其优势其它装备远不能及。(1 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