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4 4-13《张衡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4 4-13《张衡传》

1 张 衡 传 [文本扫描]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以翔实的文笔全面记述了张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学、政治、 文学等领域的诸多才能。而且详略突出,重点介绍了他在科学上的贡献,其间贯穿了作者对 张衡品德的由衷景仰之情。层次清晰,条理分明,一位博学多才、从容淡泊的文人学者形象 如在眼前。 语言凝练平实是本文的突出特点,作者写作时绝少用形容词,尽量抓住史实,描绘时惜墨 如金,无一句赘言。但平实精谨中有精彩之处,如候风地动仪一段描写生动形象,说明作者 胸中自有丘壑,所以能繁简得体,伸缩自如。也唯其如此,才能将张衡一生中在诸多领域中 的大事交代得清楚详明,有条不紊。 张衡 (78--139)东汉著名科学家和文学家。其作品《二京赋》、《四碧诗》等都有很高的文学 价值。特别是他在科学上的成就更为出色,他是我国古代的科学家。他的“候风地动仪”比欧 洲地震仪早一千七百多年。他在政治和哲学上也有一定研究。1956 年郭沫若为南阳重修的 张衡墓题词说: “如此全面发展的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见。” 本文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作为一篇科学家的传记而节选,对原文有大量的删节。《后 汉书》是纪传体东汉史,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南北朝时南朝宋范晔撰。范晔原定编著百篇, 仅完成帝纪十篇、列传八十篇,十志未及完成而因密谋拥护文帝弟刘义康做皇帝而死于狱中。 后人将梁代所注的晋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三十卷补入,遂成一百三十卷的今本《后汉书》。 范晔的《后汉书》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均 对我国的文学、史学有很大影响。 [问题导引] 1.作为传记,它的一般写法是怎样的?本文是怎样写的? 提示:按照传记的体例,开头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柳敬亭传》 都是。本文也是开头介绍姓名、籍贯,结尾写到他死的年代。所以本文是完全按照一般传记 体例的写法来写的。 2.传记是记述一个人的生平的,是否意味着事无巨细都要写进文章去呢?本文是怎样处理 人物材料的? 提示:传记记述一个人的生平,但并不等于也不可能把一个人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都 写进文章去,而只能记述人物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同时显示出这个人的品格特点。本文先介 绍了张衡的品格和他卓越的文学才能;重点写他一生中最突出的辉煌的科学成就,而在科学 成就中尤其重要的是他首创的候风地动仪,最后介绍了他政治上的才干。文章这样处理材料, 就使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3.张衡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表现在什么地方? 提示:张衡的高尚品德表现在:(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2)“从容淡静”, 不慕世俗的虚荣,“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累召不应”,“不慕当世”;(3)品 行端正,忧国忧民,作《二京赋》讽谏王侯,整治法度收拿奸党。其“才”高于世,表现在: 一是“善属文”,写作著名的《二京赋》;二是“善机巧,作浑天仪,造候风地动仪;三是“善 术学”,著有《灵宪》《算罔论》;四是善政事,为政机智果断,不畏权贵,“称为政理”。 4.本文和《屈原列传》相比,有哪些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提示:和《屈原列传》相比,两篇传记最大的共同点都是按时间顺序,截取重点片段塑造 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一生,选材有详有略,重点突出。最大的区别是在表达方式上,《屈 原列传》为了表现屈原的高洁的“志”“行”和寄寓作者的情怀,采用了叙议结合的方法,文笔 充满感情,有抒情散文的特点,主观性较强。而《张衡传》以表现张衡的杰出贡献,简要概 2 括其一生为主要目的,所以用说明性文字对张衡的文学创作和科技发明进行介绍,其中着重 对候风地动仪的介绍,而对其品德为人的描写都散见于字里行间,贯穿于文章中,很少直接 抒情。笔调沉静,文字质朴。 5.本文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记叙语言非常质朴通俗。例如,“不行”、 “不就”、“不应”、“不慕”等句用语非常质朴通俗,毫无雕饰,却鲜明地表现出了张衡不追名 逐利的高尚品德。第二,说明语言十分准确简洁。例如,第 4 段中仅用 140 多字就将候风地 动仪的有关情况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可见用语简洁;用酒樽描摹仪器的外形,用“中”、“傍”、 “外”、“下”等指明部位,足见其用语之准确。 6.本文在写作方法上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本文的写作特点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人物的写法和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1)本文是人物传记,介绍人物以时间为经,以事迹为纬。张衡一生经历了东汉章帝、 和帝、安帝和顺帝四个时期。时间虽较长,文章叙述的时间线索却很清楚。从表达方式上说, 以记叙为主。在第 4 段写候风地动仪,又以说明为主,辅以记叙。 (2)本文介绍了张衡文学、科学、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其中,以科学方面的才能 和成就作为重点详写。在介绍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时,又突出了候风地动仪的研究制造, 介绍特别详尽,对其他创造的介绍则较简略。这样详略得宜的安排,使文章重点突出,人物 特点鲜明。 [名师导读] 西汉末年,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由于政府、官吏与豪强巨富几方面的残酷剥削,加上无 法克服的水旱灾害,人民走投无路,纷纷起来反抗,出现绿林、赤眉、铜马、大彤、尤来等 几十支起义队伍,人数不下百万,形成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刘秀利用农民起义的成果, 爬上皇帝的宝座,建立了东汉王朝,豪强地主的势力迅速膨胀,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富商 大贾兼并土地,成为大地主;豪强地主也兼营商业。商人、地主、官僚互相纠结为一体,强 占土地,占有奴婢,横征暴敛,广大农民流离失所,阶级矛盾又趋尖锐化。汉安帝即位(107 年)以后,爆发了百余次各族人民起义,最后,终于在汉灵帝中平元年(184 年),张角领 导的黄巾起义摧毁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封建王朝趋于崩溃。 东汉政权为了加强统治,把谶纬迷信思想与封建经典结合起来,制定了一整套庸俗经济学与 宗教神学结合的统治理论,目的是麻痹人民的反抗意志。 张衡曾经针对这种薤纬风行于世的现实,勇敢地给皇帝上疏,以为“图谶虚妄,非圣人之法”。 并说,“……此皆欺世罔俗……宜收藏图谶,一禁绝之。”本课文详细介绍了张衡一生多方面 的才能和成就,文章的基本思路清晰。 文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 1 段。记述张衡的学业、品德和文学上的成就。开头两句按历史人物传 记的格式,记述张衡的姓名、籍贯与家世。接着介绍其在文学上的造诣。“少善属文”说明他 具有先天的禀赋,而“游于三辅,因人京师,观太学”说明他注重社会实践。也正是因为他在 青少年时代就打下了如此深厚扎实的基础,并不断自我提高,所以才能“通五经,贯六艺”。 在叙述了其“才”后紧接着叙述其德。“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 俗人。”具有谦虚稳重、超尘拔俗的品格,而面对统治者的招罗,作者连用“不行”“不就”“不 应”等词语表现他的不慕荣利的高洁品德。而《二京赋》进一步证实其文学才能及精研精神。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 2~4 段,介绍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重点介绍候风地动仪的结构 和功用。第 2、3 段从整体上概括了张衡在科学上的成就,包括科学发明和理论著作两部分。 在介绍其特长时与其职官联系起来,侧面反映了二者互为因果的关系。第四段着重介绍了能 代表其成就的候风地动仪。介绍地动仪虽不足二百字,但详尽记述制造时间、质地、大小、 3 形状、内外结构、装饰、功用等,文字精简平实。如介绍构造特点时用“中”“傍”“外”“下”四 个方位词为序,便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简要而清楚地写出其构造特点。以“似酒尊”描写其形 状非常形象具体,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夸张描写和“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的热烈赞 叹着力描写了仪器的准确无误。最后附述了生动有趣的事件验证其功效,使文章于平实中透 出情致。 第三部分即文章的第 5、6、7 段,介绍张衡在政治上的才干。文章仅选取两件事作为切 入点,一是《思玄赋》的由来,表现了张衡心思细密、小心谨慎的形象。一是出任河间相时 与奸党斗争一事。“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表现其政治智慧,“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表现 其卓然政绩。这样,笔墨寥寥却写出了一位真实可感、形神丰满的廉吏。 张衡“才”高于世,表现在:一、“善属文”,作《二京赋》;二、“善机巧”,作浑天仪、造候 风地动仪;三、“善术学”,著《灵宪》、《算罔论》;四、善政事,为政机智果断,不畏权贵, 称为政理。 张衡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伟大学者。他最杰出的贡献是研制成功史无前例的候风地动仪。课文 重点记叙的是张衡在自然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因而对候风地动仪作了详细的介绍。 课文语言质朴简练。如“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短短二十三字,就写出了张衡的学历、水平和特长。“……不行,……不就,……不应。” 充分表现了张衡不慕名利的品德。“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节奏感很强的语言,表现了张衡的态度果断,措施得力。 和《屈原列传》相比,两篇传记最大的共同点都是按时间顺序,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一生, 选材有详有略,重点突出。最大的区别是在表达方式上,《屈原列传》为了揭示屈原的“志”、 “行”和寄寓作者的情怀,采用了叙议结合的方法,而《张衡传》为了表现张衡的杰出贡献, 用说明性文字对张衡的发明候风地动仪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参考译文: 张衡,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接着进 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高于世人,却没有骄矜的情绪。 (他)常常(显出)稳重、淡泊、宁静的情态,不喜欢与庸俗的人交往。永元年间,被推荐 为孝廉,却不去应荐,多次被公府征召,也没有去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 贵族直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分奢侈的。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作了《二京赋》, 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驾认为 他的才华出众,屡次召聘(他,他也)不去应召。 张衡善于器械方面的巧思,尤其用心于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 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令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调动官职后,担任太史令。于 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核天文、气象、历法诸科学问,精妙而透辟地研究出天文仪器的正 确道理,制成浑天仪,著有《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明了。 (汉)顺帝初年,(张衡)两次调动官职,又任太史令之职。张衡不羡慕当代(的达官显贵), 所以,他所担任的官职,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从他离开太史令这一官职,五年之后又恢复原 职。 (汉顺帝)阳嘉元年,(他)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种候风地动仪)是用纯铜铸成的,直 径八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间隆起,形状像酒尊,(外面)用篆书文字以及山、龟、 鸟、兽等图案雕饰起来。里面有一根总的铜柱,铜柱的旁边延伸出八条槽道,并装置枢纽, 用来发动机件,(仪器的)外面雕有八条铜龙,每个龙头上都衔着一个铜球,龙头下面又各 有一个蛤蟆,张着嘴,正可接住铜球。(那些)互相咬合制作精巧的部件,都隐藏在“酒尊” 中,覆盖严密,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了地震,“酒尊”就震动着铜龙,机件拨动,(龙头) 吐出铜球,蛤蟆衔住它。振动的声音清脆响亮,看守的人因此知道(发生了地震),虽然一 4 条铜龙拨动机件,而另外七个龙头不动,循着龙头的方向,就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地震的) 实际情况来验证它,完全附合,灵验如神。自从有书典记录以来,不曾有过(这种仪器)。 曾有一次,一个龙头机件拨动了,而(人们)没有感觉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怪它不灵验。 过了几天,驿使来到,果然在陇西一带发生了地震,于是(人们)都叹服它的绝妙。从此以 后,(朝廷)才命令史官记载地震发生的方位。 当时政治越来越腐败,大权落到了宦官手里,张衡于是给皇帝上疏陈述政事,提出关于政事 的意见。后来张衡升任侍中,顺帝任用他入宫廷,在自己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出意见。顺帝 曾经询问张衡天下所痛恨的人。宦官们害怕他说自己的坏话,都用眼睛瞪着他,张衡便用一 些不易捉摸的话回答后出来了。这些阉人竖子还是担心张衡终究会成为他们的祸害,于是就 群起而毁谤张衡。张衡也常考虑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祸福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知道。于是 作《思玄赋》来抒发和寄托自己的感情志趣。 (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 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门大户,与河间王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一上任就树立(自己的)威信 与尊严,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 恭顺,称赞国政治理得好。(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退职回家, 朝廷却任命他为尚书。张衡活了 62 岁,于永和四年去世。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属文(zhǔ) 左冯(píng) 征辟(bì) B.逾侈(yú) 邓骘(zhì ) 不徙(xǐ) C.都柱(dōu ) 合契(q ì) 陇西(lǒng) D.骸骨(hài) 肃然(sù) 收禽(qín ) 剖析:C项中“都”读 dū。 答案:C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 A.不好交接俗人 交接:与……交往 B.连辟公府不就 辟:征召 C.辄积年不徙 徙:调动官职 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视事:看、视察 剖析:D项中“视事”指治理事务。 答案:D 3.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B.吾得兄事之 C.且庸人尚羞之 D.宁许以负秦曲 剖析:C 项中的“羞”与例句用法相同,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C 4.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遂通五经”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 B.“贯六艺” 中“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旧唐史》被称为“四史”。 剖析:A 项“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C 项中“拜”不指调动官职;D 项中《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 5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举孝廉不行 B.言甚详明 C.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D.覆盖周密无际 剖析:B 项详明指详尽明了,与现代汉语相同。 答案:B 5.从句式结构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力算 B.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未之有也 D.果地震陇西 剖析:C项是宾语前置,而其他三项均为状语后置。 答案:C 6.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一项是( ) A.三辅:汉朝称京兆尹,左冯翎,右扶风所管辖的长安附近的三个地区。 B.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之人称为孝廉。 C.班固《两都赋》中“两都”指长安和洛阳,而张衡的《二京赋》中的“二京”则不然。 D.乞骸骨: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剖析:C项中张衡的《二京赋》中的“二京”也指长安和洛阳。 答案:C 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虽才高于世 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B.以精铜铸成 验之以事 C.公车特征拜郎中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证 D.因入京师,观太学 伺者因此觉知 剖析:B 项均为“用”。A 项前者表比较,后者表范围、在……方面;C项前者为召,动词, 后者为验证;D项前者表顺承,后者译为根据。 答案:B 8.下列文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译为:(他)常常显出稳重、淡泊、宁静的情态,不喜欢与庸俗的人交往。 B.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译为:张衡机灵精巧,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上很用心。 C.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译为:他精于构思润色,十年才完成。 D.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译为:从此以后,才命令史官记下地震发生的方位。 剖析:B 项中的“机巧”应翻译成“器械方面的巧思” 。 答案:B 二、简答题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a.游于三辅 ( ) b.虽才高于世 ( ) c.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 ) 6 ②a.因入京师,观太学 ( ) b.……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 c.伺者因此觉知 ( ) ③a.公车特征拜郎中 ( ) b.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 ) ④a.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 ) b.以精铜铸成 ( ) 剖析:只要仔细阅读课文,此题很好作答。 参考答案:①于,介词。a.表处所,在;b.表比较;c.表范围,在……方面; ②因,介词。a.趁(机会);b.通过、藉;c.因为; ③a.召,动词;b.征象,证据,名词。 ④a.精心,形容词;b.纯,形容词。 10.翻译句子。 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答: 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答: ③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答: ④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答: 剖析:只要仔细阅读课文,此题很好作答。 参考答案:①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他)却不去应荐,多次被公府征召,(他)也没有 去就任。——“举”、“辟”为被动用法,“不行”、“不就”省略主语“他”,即张衡。“连辟公府” 是“连辟于公府”,省略“于”。②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才能奇特,累次召请(他),(他)没有应 召。——“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省略“召”的宾语和“不应”的主语(即兼语)“其”。③用 篆字山、龟、鸟、兽等图案雕饰。——状语后置。④自从有书典记录以来,不曾有过这样的 事。——“所记”,“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未之有”即“未有之”,否定句代词宾语前 置。 11. 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1)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3)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君何以知燕王 (7)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8)求人可使报秦者 (9)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10)甚矣,汲黯戆也 剖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 参考答案:(1)状语后置(2)否定句 宾语前置(3)省略句(4)判断句(5)定语后置(6) 7 疑问句宾语前置(7)被动句(8)定语后置(9)省略句(10)主谓倒装句 12.张衡有哪些可贵的品格? 答: 剖析:本题考查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及鉴赏总结能力。 参考答案:张衡的高尚品德表现在:(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写作上“精思傅会”, 科学上“致思”“研核”,孜孜不倦,贡献卓越;(2)“从容淡静”,不慕世俗的虚荣,“举孝廉 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累召不应”,“不慕当世”;(3)品行端正,忧国忧民,作《二 京赋》讽谏王侯,整治法度收禽奸党。 [句段剖析]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 1-4 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 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向,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 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 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中有都柱 都:大 B.施关发机 关:枢纽、关键 C.牙机巧制 牙:发动机件的枢纽 D.京师学者,怪其无征 征:征讨 剖析:D 项中征:验证。 答案:D. 2.选出各项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 ) A.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B.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C.自此以后 D.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 剖析:C 项译为以后,之后。其他三项均为“用”。 答案:C 3.从上文中找出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句。 (1)例句: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答: (2)例句:古之人不余欺也。 答: 剖析:例句(1)为省略句,例句(2)为宾语前置句。 参考答案:(1)果地震陇西(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候风地动仪的? 答: 8 剖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概括能力。 参考答案:时间(阳嘉元年)、名称(候风地动仪)、材料(以精铜铸成)、外形(员径八尺, 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构造(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作用(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效果(验 之以事,合契若神)、评价(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验证(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 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使用(自此以后,乃令史官 记地动所从方起)。 [拓展运用] (一)阅读下文,完成 1—4 题。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 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 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 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 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 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 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 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 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剖析:C 项中樵:柴,名词。 答案: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剖析:A 项前句中的“故”为“特地”之义,副词;后句中的“故”为“故意”之义,副词;B 项中 的两个“每”都为“每当……时候”之义,副词;C 项中的两个“因”都为“经、有”之义,介词; D 项中的两个“及”都为“到”之义,介词。 答案:A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励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 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靡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 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 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 认为自已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剖析:解答这道题的四个切入点是:胡威、胡质、帐下都督、晋武帝。C 项为:“胡质帐下 9 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 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这一选项的问题在于是 谁将途中之事告诉了胡质,是帐下都督,还是胡威?根据文意,帐下都督是不愿将此事告知 胡质的,所以他的许多做法均瞒往胡质。而胡威清慎的本性使他“后因他信,具以白质”,并 导致胡质对帐下都督的处罚。因此 C 项的概括与分析是不正确的。 答案:C 4.翻译原文中句子。 (1)食毕,复随旅进道。 译文: (2)阴资装,百余里要之 译文: (3)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译文: 剖析: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参考答案:(1)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2)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 他。(3)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 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 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 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 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授郏城 尉。天圣中,移渑池尉。岁余,改授永安县巡检。枢密吏谓曰:“与我银,为君致阁职。” 怿曰:“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固不可也。”吏怒。怿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 道理,多此类。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 舟载之。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筒,力过数人,而有谋略。遇人 常畏,若不自足。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 且勇也。庐陵欧阳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怿,可谓义勇之士。其 学问不深而能者,盖天性也。余固喜传人事,尤爱司马迁善传,而其所书皆伟烈奇节士,喜 读之,欲学其作,而怪今人如迁所书者何少也!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 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知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节选自《欧阳 文忠公文集•桑怿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凶:不吉利。 B.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白:禀告。 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诺。 诺:答应。 D.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箧:小箱子。 剖析:A 项中的“凶”是一个极常见的多义实词。此处应解释成“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答案: A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 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 B.因召里中少年,戒曰:……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C.与我银,为君致阁职。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以此知之,故欲往。 10 剖析:D 项中前句中的“以”相当于“用”;后句中的“以”相当于“凭”、“根据”,所以用法不一 样。 答案:D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桑怿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 ①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②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③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 ④用赂得官,非我所欲,况贫无银! ⑤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⑥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剖析:②的做法是桑怿为了寻找到老父之子的衣服而采用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方法,虽然他的 这种做法是出于同情老父一家人的处境,表面上看也好像是助人之举,但是本句重在“不使 之知觉”的方式方法上。句③这是桑怿暗中探访并用语言将其说服的“仗义助人”的最后效果, 不是“仗义肋人”的表现。句④中则是表现桑怿廉洁清正的高尚品质的,而不是“仗义助人”的 表现,故也不选。 答案: B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桑怿有武力有谋略,为保护乡里安全,他主动要求监察奸民。里父之子被盗尸,他十分同 情,在探明情况之后,次日即奋力抓获案犯。 B.桑怿两次举进士未中,学问不深行事却合乎情理。枢密使以“致阁职”向他索贿,他义正辞 严地表示,即便有钱也决不靠贿赂得官。 C.桑怿是一名义勇之士,好仗义助人,但外表柔弱却与内心的刚强形成鲜明对比,他耻于见 人,不够自信,又拙于言辞,令人难以置信。 D.欧阳修高度评价了桑怿,认为他是少数懂得应当将勇力用于何处的人之一,值得广为传颂, 并把他视同于司马迁笔下的伟烈节士。 剖析:C 项原文“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 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可见桑怿虽身材不高大,但是自我修炼,也显得威仪大方, 所以他说的话就好像不是出自一个身材不高大的人的口里了,而事实上前面桑怿召里中少年 所戒之言和对一位王姓少年所说的话看来,桑怿不仅不是一个言辞拙劣的人,而且是一个善 于辞令的大方之家,可见选择题中“拙于言辞”的说法是不对的;另外“遇人常畏,若不自足” 也不一定要讲成“耻于见人,不够自信”,把它讲成桑怿因为己身材不高大所以在人前总是非 常谦恭,认为自己和别人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他一直在努力使自己充实起来,“自修为威 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就是明显的例证,所以 C 项错误。 答案:C (三)表达交流 阅读下面资料,依据要求作文。 古时东瓯(今浙江南部沿海一带)人住的是茅屋,经常发生火灾,为此痛苦不已。有个东 瓯商人到晋国去,听说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善于搏虎,凡是他出现之处,就无虎。东瓯商人 回去后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国君。由于东瓯话“火”和“虎”的读音毫无区别,国君误以为冯妇善 于“扑火”,便以隆重的礼节从晋国请来了冯妇。第二天市场上失火了,大家跑去告诉冯妇, 冯妇捋起袖子跟着众人跑出去,却找不到虎。大火烧到王宫,大家推着冯妇往火里冲,冯妇 被活活烧死。那个商人也因此而获罪。(据《郁离子• 冯妇》 改编) 11 上述寓言中的人物由于语言沟通的问题,彼此一再产生误解,以致冯妇葬身火海。由此可 见,语言上的沟通成功与否,有时影响巨大。请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结合 个人见闻、感受或学习语言的体会。 注意:① 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 ② 立意自定。③ 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 题目自拟。⑤ 不少于 800 字。⑥ 不得抄袭 提示:话题作文与以往的材料作文相比,最大的有差别是:“话题作文的核心是话题”。话题 作文提供的材料,不像以往材料作文那样,是立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只是命题者所作的 “作前指导”,是引发考生思考的一个“由头”,是启发考生打开思路的一个“例子”,是“举一 反三”的“一”;而材料作文行文的主旨要与材料相吻合。 [课堂链接] 精仪揭天地 科圣著千秋 张衡(公元 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曾任尚书和河 间相等职。他“天资睿哲,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道德漫流,文章云浮,数术穷 天地,制作侔造化,奇技伟艺,磊落焕炳。”他“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 伙,而耻智之不博。”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和政治家,在世界科 学文化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 在地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地动仪”(公元 132 年),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及方位的仪 器,比欧洲早 1700 多年。在天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浑天仪”(公元 117 年),是世界上第 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观察星象的天文仪器,著有《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书,画出了 完备的星象图,提出了“月光生于日之所照”的科学论断。在文学方面,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一 颗光辉灿烂的明星。名著《东京赋》和《西京赋》,合称《二京赋》,描写了东汉时期长安和 洛阳的繁华景象,讽刺了官僚贵族荒淫无耻的寄生生活。《南都赋》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南阳 郡的社会面貌、人民生活和民间风俗。此外还著有《定情赋》、《同声歌》、《思玄赋》、《归田 赋》、《四愁诗》等 30 余篇。在地理学方面,他绘制有完备的地形图,并研制出了“记里鼓车”、 “指南针”等。在数学方面,他著有《算罔论》,并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 3.1466 和 3.1622 之间。 这和今天大家知道的圆周率虽稍有误差,但在 1800 多年前就能有这样精确的计算,不能不 使人们感到惊叹。他的这一成果比欧洲早 1300 多年;在气象学方面,他制造出了“候风仪”, 是一种预测风力、风向的仪器,比西方的风信鸡早 1000 多年;在机械学方面,他制造的“独 飞木雕”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还制造有土圭(日影器)、活动日历等;在艺术方面,他居 东汉时期著名的六大画家之首。张衡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不仅 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也是留给整个人类历史的宝贵财富。 张衡不愧是世界上光彩夺目的科学和文学的双子星。1956 年 10 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 若曾题词道:“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