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菏泽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保密★启用前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B)‎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曾如此预言:“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计算机革命之后,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又一次浪潮,将是世纪之交时要出现的垃圾革命。”世纪之交,北京、上海等8个城市成为全国第一批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城市,16年过去,大多数试点结果却难如人意。总体而言,垃圾分类有倡议、缺标准,有试点、少管理,进展迟缓。‎ 一直以来, 很多地方将垃圾分类简单等同于设置一个写着“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垃圾桶,前不见分类者,后不见分类处理者,唯垃圾桶最迷茫。问题不在一处,而在全流程。何为可回收物?何为不可回收物?一旦标准模糊,公众便会手足无措。何况,还有些垃圾桶更是假把式,外面明明区分“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里面却“心心相印”、连在一起;一些高档小区尽管设置了智能垃圾箱,但不是容量不够,就是清运不及时,变得中看不中用。更荒唐的是,在有的地方,分好类的垃圾一上车又混同了,前端垃圾分类,末端一勺乱烩,谁又愿意费时费力多此一举?‎ 社会文明的递进,总是生活习惯、社会意识、市政管理集体映射的结果。就垃圾分类回收而言,主管部门除了口头引导,更要制定清晰标准、完善服务管理。有时候,一张写清楚垃圾类别、回收方式的便民贴,胜过一个高档垃圾箱。日本、德国的垃圾分类受人称赞,离不开详细的垃圾分类标准、针对不同垃圾确定的收集日制度,源自清晰注明垃圾类别的包装,也得益于从幼儿园起就要学习垃圾分类的“开学第一课”。而在日本,类似居委会的“町内会”有一项重要的职责,就是对居民生活习惯进行监督。‎ 垃圾分类不只是物理拆拣,更指向生产生活观念的变迁。通过分类让垃圾减量,就是为城市减负。当然,垃圾分类需要进行到何种程度,不能脱离社会发展阶段,也关系社会运行成本,分类责任如何界定,既要考虑历史因素,也要顾及管理难度。‎ ‎(来自《人民日报》《垃圾分类,让城市“轻”下来》)‎ 材料二:‎ 从生活垃圾分类的制度变迁来看,早在上世纪末,《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相关法律和政策文件,就已经对生活垃圾的定点倾倒和堆放、分类收集和运输、合理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作出了规定。但对于公民个人在生活垃圾分类中应担负的具体义务及相应制裁机制,立法一直空白。近二十年来,我国公民的生活垃圾分类义务主要停留在依靠宣传教育、引导鼓励方式推行的道德义务层面。‎ 今年6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也将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纳入其中,并对实行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作出规定。至此,生活垃圾分类义务的强制法律规范不断完善。‎ 在传统观念中,道德义务在法律中的设置意味着义务性质的转变,公民的环境道德义务、法律义务被明确区分与相互割裂。‎ 但从实际来看,公民环境义务是具有立体多元层次结构的系统整体,呈现出层次性与整体性兼具的特征。公民“要我分类”强制法律义务的设定建立在公民高度认同垃圾分类现实必要性与重要性的基础上,其实现也离不开公民“我应分类”的道德责任感和自觉性,并应最终达到一种“我要分类”的自觉履行状态。‎ 也就是说,公民环境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具有价值层面的一致性和行为层面的统一性,公民生活垃圾分类义务具有法定义务与道德义务的双重属性,只有各层次义务相互结合、相互支撑,才能够使公民强制环境法律义务的建立具有正当性与可行性,也才能确保公民基于道德情感遵守义务性规范,并从强制性义务中获得自愿性守法动力。‎ 因此,可以说公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性质走向强制性法律义务,并不意味着其道德义务属性的灭失。‎ 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完善的法律体系、严格的处罚与监督等外在约束机制与多元参与、教育宣传等软性的内在行为与道德培养机制并行是生活垃圾分类得以成功的共同经验。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的广泛推广与深入实施,也需构建契合其双重属性性质的、惩戒约束与激励引导相互协作的义务实现机制,其具体制度实现路径应包括:以法律责任为内容的惩罚制度、法律监管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制度以及以声誉评价与物质奖励为中心的激励制度、以环境教育与道德培育为手段的自我实现制度等。‎ ‎(摘编自赵汝《生活垃圾分类从道德义务走向法律义务》)‎ 材料三:‎ 垃圾资源化可行毋庸置疑。当前,我国已有不少城市提出“垃圾分类”“垃圾资源化”的理念。20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一些地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为“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的物质单向流动。照此运行,其结果必然发生资源和环境两个危机:资源日益减少、废弃物日益增多。因此,需要从根本上尽快改变它,走上人类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 这是一种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拟出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发达国家以生态理念为基础,提出新型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垃圾中的大多数成分是可利用资源,垃圾减量化的目标应放在综合利用上:即先把垃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利用起来,形成再生资源。分开就是资源,混合就是垃圾。当前严峻的环境危机迫使人们对垃圾处理展开一场更加深入的绿色革命。用循环经济的思维对垃圾进行综合利用,使垃圾资源化,生产再生产品,才是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 垃圾危机也可变成商机。据报道,德国一些企业的服务营业额丰厚;瑞士环保产业有最高效的垃圾再循环处理系统,进口国外的垃圾,经回收处理后,赚取高额回报。这让我们看到垃圾处理的一线曙光。‎ ‎(根据赵章元《用循环经济思维处理垃圾》改编)‎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日本、德国垃圾分类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从幼儿园起就要学习垃圾分类的“开学第一课”。‎ B. 公众对垃圾分类由消极观望转为积极配合,需要强制性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相结合。‎ C. 构建惩戒约束与激励引导相互协作的义务实现机制,便于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深入实施。‎ D. 垃圾危机也可变成商机,用循环经济思路指导垃圾利用问题,是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 ‎2.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社会文明的递进过程中,就垃圾分类回收而言,主管部门除了口头引导,更要制定清晰标准、完善服务管理。‎ B. 从材料二中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纳入法律可以看出,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的强制法律规范制度是不断完善的。‎ C. 从材料三德国、瑞士运用循环经济的思维处理垃圾的一些成功做法中, 我们看到了垃圾处理的一线曙光。‎ D. 早在上世纪末,有关生活垃圾分类的相关法律和政策文件,就已经对公民在垃圾分类中应担负的义务作出了规定。‎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 智能化垃圾桶的应用提高了分类效率,节约了分类的人力成本。‎ B. 在垃圾兑换超市,可用生活垃圾和有害垃圾兑换日常生活用品。‎ C. 垃圾渗滤液经过处理,变成了清澈的工业用水,还可用垃圾发电。‎ D.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用焚烧的方式处理秸秆等农业废弃物。‎ ‎4. 这三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5. 垃圾分类,小事不小、攸关民生。怎样让垃圾分类落到实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A 2. D 3. C ‎ ‎4. ①材料一侧重论述我国城市垃圾分类中存在一些问题。②材料二侧重论述在垃圾分类中需要构建惩戒约束与激励引导相互协作的义务实现机制。③材料三侧重论述用循环经济的思维对垃圾进行综合利用。 ‎ ‎5. ①政府加大关于垃圾分类的教育宣传力度,不断完善生活垃圾分类义务的强制法律规范,加大惩罚力度。②主管部门更要制定清晰标准、完善服务管理。③公民履行环境道德义务,自觉进行垃圾分类。‎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A项,“主要得益于从幼儿园起就要学习垃圾分类的‘开学第一课’”错误,由“日本、德国的垃圾分类受人称赞,离不开详细的垃圾分类标准、针对不同垃圾确定的收集日制度,源自清晰注明垃圾类别的包装,也得益于从幼儿园起就要学习垃圾分类的‘开学第一课’”可知,“开学第一课”不是主要原因。‎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 D项,“早在上世纪末,有关生活垃圾分类相关法律和政策文件,就已经对公民在垃圾分类中应担负的义务作出了规定”错误,由“早在上世纪末,《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相关法律和政策文件,就已经对生活垃圾的定点倾倒和堆放、分类收集和运输、合理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作出了规定。但对于公民个人在生活垃圾分类中应担负的具体义务及相应制裁机制,立法一直空白”可知,“对于公民个人在生活垃圾分类中应担负的具体义务及相应制裁机制”立法是空白的,并非“已经对公民在垃圾分类中应担负的义务作出了规定”。‎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议论文相关知识的能力。做此题时,应掌握议论文的定义(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议论文的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常见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相关知识,才能进行准确地判断。‎ A项,论述“智能垃圾桶”的优势,没有涉及循环利用;‎ B项,只说了垃圾兑换,没有涉及循环利用;‎ C项,“垃圾渗滤液经过处理,变成了清澈的工业用水,还可用垃圾发电”讲述的是垃圾的循环利用;材料三的标题是“用循环经济思维处理垃圾”,因此C项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 D项,论述过去处理农业废弃物的方式,没有涉及循环利用;‎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整合信息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分析每则材料,结合材料的关键词句、材料题目报道的相关媒体的写作意图等归纳概括材料的侧重点。‎ 由“6年过去,大多数试点结果却难如人意。总体而言,垃圾分类有倡议、缺标准,有试点、少管理,进展迟缓”“前不见分类者,后不见分类处理者,唯垃圾桶最迷茫。问题不在一处,而在全流程。何为可回收物?何为不可回收物?一旦标准模糊,公众便会手足无措”等可以概括出:材料一侧重论述我国城市垃圾分类中存在一些问题。‎ 由标题“生活垃圾分类从道德义务走向法律义务”以及“但对于公民个人在生活垃圾分类中应担负的具体义务及相应制裁机制,立法一直空白。近二十年来,我国公民的生活垃圾分类义务主要停留在依靠宣传教育、引导鼓励方式推行的道德义务层面”“今年6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也将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纳入其中,并对实行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作出规定。至此,生活垃圾分类义务的强制法律规范不断完善”“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完善的法律体系、严格的处罚与监督等外在约束机制与多元参与、教育宣传等软性的内在行为与道德培养机制并行是生活垃圾分类得以成功的共同经验”等概括出:材料二侧重论述在垃圾分类中需要构建惩戒约束与激励引导相互协作的义务实现机制。‎ 由标题“用循环经济思维处理垃圾”和“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发达国家以生态理念为基础,提出新型循环经济发展思路”等可以概括出:材料三侧重论述用循环经济的思维对垃圾进行综合利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针对文本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这类题在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搜寻相关答案,可以从当前存在问题中推测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借鉴有效经验。或者从解决该问题涉及到的不同对象谈论解决办法。‎ 由“《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相关法律和政策文件……但对于公民个人在生活垃圾分类中应担负的具体义务及相应制裁机制,立法一直空白。近二十年来,我国公民的生活垃圾分类义务主要停留在依靠宣传教育、引导鼓励方式推行的道德义务层面”“今年6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也将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纳入其中,并对实行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作出规定。至此,生活垃圾分类义务的强制法律规范不断完善”“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完善的法律体系、严格的处罚与监督等外在约束机制与多元参与、教育宣传等软性的内在行为与道德培养机制并行是生活垃圾分类得以成功的共同经验”可以概括出第一点;‎ 由“一旦标准模糊,公众便会手足无措。何况,还有些垃圾桶更是假把式……一些高档小区尽管设置了智能垃圾箱,但不是容量不够,就是清运不及时,变得中看不中用。更荒唐的是,在有的地方,分好类的垃圾一上车又混同了,前端垃圾分类,末端一勺乱烩,谁又愿意费时费力多此一举”“主管部门除了口头引导,更要制定清晰标准、完善服务管理”等可以概括出第二点;‎ 由“公民‘要我分类’强制法律义务的设定建立在公民高度认同垃圾分类现实必要性与重要性的基础上,其实现也离不开公民‘我应分类’的道德责任感和自觉性,并应最终达到一种‘我要分类’的自觉履行状态”等可以概括出第三点。‎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解题方法:‎ ‎(1)比较材料。在当今这个大数据时代里,阅读新闻、报告类文本,要加强比较分析能力的培养。要从材料来源、主要内容、中心观点、数据图表等多角度比较分析,辨明异同,深入探究规律。‎ ‎(2)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一方面浏览全文,找到相应语句并在原文中标注出来。另一方面,逐一把选项和原文比对,不一致即可判定错误。‎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首先读懂文本,标记包含相关信息的重要语句。可以从概括性的句子、文中运用的材料和作者的评价三方面入手。其次,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出发,结合新闻材料提炼观点。最后,观点必须于文有据,合情合理。要做到客观公正,不能任意拔高或者贬低。‎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骡 子 王宇 ‎①马棚里来了新的入驻者,骡子。‎ ‎②马棚里原来的那匹马走了。‎ ‎③有人说:那匹马因为跑得快,被新主人相中,去赛马场效力了。有人说:那匹马天生好看,被新主人相中,去马戏团了。有人说:那匹马太贪吃,爱炫耀,又不爱干活儿,被主人送屠宰场了。总之,那匹马再也没有回来,这是不争的实事。‎ ‎④骡子住进马棚,兴奋不已。这环境,这待遇,这享受,比以前好多了。尤其是它独享着那个硕大的马槽,谁也不和它抢食,而且人们抢着给它喂草料。这日子过得惬意极了。想一想,自己曾经过的是什么日子。每天与马和毛驴在一块草地上吃草,今天马看见不顺眼,就飞奔过来,照着它脖子咬几口,嘴里骂道:“你这杂种,滚远点儿。”明天驴看见不顺眼,就撅着屁股,给它几蹄子,嘴里骂道:“你这杂种, 快快离开这块草地。”骡子忍着疼,不敢吱声,很委屈,也很纠结。怎么自己长得又像马又像驴,可又什么也不是?‎ ‎⑤住进马棚里的骡子,很向往马过的日子。虽然被主人骑着,但是高高地仰着头。在众目睽睽之下,能得到人们的赞美,甚至还有闪光灯的特写,登上报纸的头版头条。相比之下,毛驴过的是什么日子,默默无闻,不是拉磨就是驮东西,整天不辞辛苦地为主人干活儿,又苦又累,还得不到主人的夸奖,更不用说别人的赞誉了。‎ ‎⑥住进马棚后,每天除了吃东西要低头外,其余时间,总是把头仰得高高的,学着马的步伐,有节奏地走路。得空儿就去美发中心,把尾巴稀疏而灰暗的杂毛煸染得黑而广亮,蓬松如马尾。把短而直的鬃毛尽量拉长,烫成波浪状,形如马鬃。乍一看,这骡子还真有点儿像马了。它很期待主人能对它另眼相看。‎ ‎⑦主人欣赏骡子的力量比驴大,脾气没有驴那么倔,模样比驴好看,但又没有马那么娇气,而且比马低调而适用。没想到新来的骡子把自己整成个马的样子,心里真有点儿不舒服。主人动了念头,想把骡子再次放归草地,心里埋怨那个饲养员,这骡子根本就不是当初推荐时所说的那样:埋头苦干,任劳任怨,脑瓜绝顶聪明,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 ‎⑧主人在马棚前来回地踱步,若有所思地看着骡子吃草。骡子嚼着新鲜的青草,却读不懂主人的心思,但它从主人的眼神里感到一丝丝的不安。骡子想,自己住的是马棚,吃的是精饲料,却没干出什么给主人露脸的事情,心里也很愧疚。于是,骡子想在主人的面前好好表现一番。‎ ‎⑨主人来了,原本是想让骡子去驮东西的。可是,骡子走出马棚,驮起主人,高扬着头,一声长嘶,奋起四蹄,狂奔起来。主人在骡子身上骑着,飘飘忽忽。没走多远,骡子突感身体不适,虽咬牙坚持,但无济于事,最终轰然倒下,猝死。‎ ‎⑥主人从骡背上摔下来,灰头土脸的,半晌,才从地上爬起来。他拍拍衣衫的土,看着死去的骡子,颇有些伤感。‎ ‎⑪尽管浑身疼痛不已,但主人还是觉得,骡子活得挺不容易。‎ ‎⑫主人决定写一讣告,以告慰死去的骡子。提起笔来却难以下笔。一匹骡子……不合适,“匹”是马的专用词;一头骡子……也不适合,“头”是驴的专用词。实在没办法,索性写到:某骡子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过度劳累,不幸倒在工作岗位上,实在骡之楷模也,云云。‎ ‎⑬出殡那天,天阴沉沉的。曾经同在一块草地上吃草的马和毛驴都来了。哀乐声中,毛驴张开大嘴,引颈长鸣,一声连着一声,高亢有力,似对骡子离去的惋惜,又像宣泄心头的幽怨,也或许是对明天充满期待。‎ ‎⑭主人听着,心潮澎湃,不禁低下了头。‎ ‎⑮马棚总不能这么空着,新的入驻者,应该很快就要来了。‎ ‎6.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环境,这待遇,这享受,比以前好多了”,作者连用几个短句,形象地表现了骡子对现有境遇的兴奋之情。‎ B. 作者极力写以前马驴对待骡子的态度,主要目的是为了突出骡子对环境和待遇得到改善后的满足。‎ C. 入住马棚后,骡子的实际表现与饲养员的评价存在鲜明的反差,由此可以看出饲养员欺骗了马棚的主人。‎ D. “高扬着头,一声长嘶,奋起四蹄,狂奔起来”等句,既写出了骡子的逞强,又暗示了它猝死的结局。‎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便呈现一种错位——马棚里的新入驻者却是骡子,这样写赋予之后的情节以生发的动力。‎ B. 第⑥段运用神情、行为和外貌描写,表现了骡子对美的热爱和追求以及渴望得到主人赏识的迫切之情。‎ C. 小说写出殡那天,毛驴张开大嘴,引颈长鸣,至于它为何长鸣,作者并未明示,这样处理耐人寻味。‎ D.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以全知的视角,描写了骡子和主人的言行心理,冷静客观而又意蕴深长。‎ ‎8. 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可怜又可恨的骡子形象,请简要分析骡子的可恨之处。‎ ‎9. 虚幻性与讽喻性是寓言体小说的两个显著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你对这两个特征的理解。‎ ‎【答案】6. C 7. B ‎ ‎8. ①贪慕虚荣,一心渴望得到夸奖赞誉;②迷失自我,企图活成马的样子;③自不量力,逞强驮主人狂奔。 ‎ ‎9. 虚幻性:骡子不合现实的种种表现,如“去美发中心”、“驮起主人狂奔”等,是小说对生活现象的提炼、虚构与夸大。讽喻性:骡子、毛驴和马隐喻社会中的不同人群,主人这一形象也蕴含象征意味,故事言此意彼,借小喻大。‎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由此可以看出饲养员欺骗了马棚的主人”理解错误,是骡子住进马棚前后表现不同了,不是饲养员欺骗了马棚的主人。‎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第⑥段运用神情、行为和外貌描写,表现了骡子对美的热爱和追求以及渴望得到主人赏识的迫切之情”错误,没有“神情”描写,“它很期待主人能对它另眼相看”是心理描写;“表现了骡子对美的热爱和追求”错误,应该是表现了骡子的爱慕虚荣。‎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先在文章中找到与表现骡子形象相关的内容,再从不同角度进行概括。特别要注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句段。‎ 根据“骡子住进马棚,兴奋不已。这环境,这待遇,这享受,比以前好多了。尤其是它独享着那个硕大的马槽,谁也不和它抢食,而且人们抢着给它喂草料。这日子过得惬意极了”概括出贪慕虚荣;根据“住进马棚后,每天除了吃东西要低头外,其余时间,总是把头仰得高高的,学着马的步伐,有节奏地走路……乍一看,这骡子还真有点儿像马了。它很期待主人能对它另眼相看”概括出迷失自我;根据“骡子走出马棚,驮起主人,高扬着头,一声长嘶,奋起四蹄,狂奔起来”概括出不自量力,据此概括出其“可恨”之处。‎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体裁特点和语言风格特征。解答此题,首先整体阅读和理解作品的内涵,然后结合题干的要求在文中找到相关情节,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艺术特点和表达的效果。‎ 本小说具有寓言性质,小说中的骡子、毛驴和马都有其象征性,作为寓言体小说,通过写骡子入驻马棚,羡慕马,努力活成马的样子,结果在狂奔中死去。讽刺了社会上一些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才不配位,不自量力,最后落得悲惨结局。小说具有虚幻性和讽喻性。虚幻性指的是脱离现实的特征,讽喻性指的是用说故事等方式,含蓄婉转地说明事物的道理。‎ 其虚幻性体现在:“得空儿就去美发中心,把尾巴稀疏而灰暗杂毛焗染得黑而光亮,蓬松如马尾。把短而直的鬃毛尽量拉长,烫成波浪状,形如马鬃”“骡子走出马棚,驮起主人,高扬着头,一声长嘶,奋起四蹄,狂奔起来。主人在骡子身上骑着,飘飘忽忽”。据此分析其虚幻性。‎ 讽喻性体现在:“骡子的力量比驴大,脾气没有驴那么倔,模样比驴好看,但又没有马那么娇气,而且比马低调而适用”“虽然被主人骑着,但是高高地仰着头。在众目睽睽之下,能得到人们的赞美,甚至还有闪光灯的特写,登上报纸的头版头条”“毛驴过的是什么日子,默默无闻,不是拉磨就是驮东西,整天不辞辛苦地为主人干活儿,又苦又累,还得不到主人的夸奖,更不用说别人的赞誉了”“某骡子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过度劳累,不幸倒在工作岗位上,实乃骡之楷模也”“哀乐声中,毛驴张开大嘴,引颈长鸣,一声连着一声,高亢有力,似对骡子离去的惋惜,又像宣泄心头的幽怨,也或许是对明天充满期待”。小说中的形象都具有象征意义,据此分析讽喻性即可。‎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是把握主题。虽说文学作品考查八大能力,但其中把握主题是核心。可以说,阅读题的几个小题都是围绕主题设置的,答每一题都要点到主题,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因此,不管题目怎样问,考生都要往主题上引。把握主题的方法是,找点题的议论句。它一般在篇首或篇尾。二是同样的意思要用文中的句或词来做答。因为答案都是从这个角度给出的。但是一般不去照抄关键句,要压缩精简,去掉修饰,抽取内核。三是以阿拉伯数字分点作答。一般来说,分值4分的题答案有两点或四点,6分的题答案有三点或六点。分点答题的作用是,阅卷老师能一目了然,防止误判漏判,考生答题能尽可能答出每一点,防止漏答。答题“点”到为止,不必展开细答;某一点答得再深入,也不过是这一点的分,而其他点没有答出老师也不会额外开恩。四是多角度答题。如:解释词义,要从表面义和主题义角度回答;理解句义,要从句本身义、形式(表现方法、结构作用)、内容(主题义)角度回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某①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②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宫、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③,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注]①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②君实:司马光的字。③盘庚之迁:商王盘庚为巩固统治、躲避自然灾害,将国都迁到殷(今河南南阳)。‎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举先王之政 举:全 B. 辟邪说 辟:批驳 C. 度义而后动 度:考虑 D. 一切不事事 事:办(事)‎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B.‎ ‎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C.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D.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第二段首句提出名实这一根本问题,高屋建瓴,意在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为变法正名。‎ B. 作者从新法的决策、制定与推行、实施目的、排斥的对象等多方面针对司马光的责难进行了辩驳。‎ C. 作者在驳斥司马光所列举的罪责时,守中有攻,间接地指责了对方违忤“人主”旨意、先王之政等错误。‎ D. 作者举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意在表明:主张变法一经决定,就要果断施行,没必要顾忌别人的反对。‎ ‎1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14. 简要说明文章第二段的语言特点及其效果。‎ ‎【答案】10. A 11. C 12. D ‎ ‎13. (1)我私下认为跟您往来交好的日子很久,但是议论起政事来常常意见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啊。‎ ‎(2)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尤在于名实是否有相符,如果名实的关系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也就清楚了。 ‎ ‎14. ‎ 特点:①多用短句,②句式整齐。效果:体现了作者斩钉截铁的坚决态度,增强了辩驳气势。‎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A项,“举先王之政”意思是: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举,效法。‎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句子意思是: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 ‎“不恤国事”中,“国事”是“不恤”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A;和“上”是下句“欲变此”的主语,应与前文断开,排除B;“之”是“抗”的宾语,其后断开,“则”,那么,引出下文众人的反应,“则”前断开,排除D。‎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赏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需要认真阅读文章内容,分析文章思路、手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表达的观点等,仔细分析选项中敏感点,比对原文,辨析正误。‎ D 项,“主张变法一经决定,就要果断施行,没必要顾忌别人的反对”错误,由“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可知,意在证明:因为这种行为(变法)合理,无需后悔,所以不顾忌别人反对。‎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1)我私下认为跟您往来交好的日子很久,但是议论起政事来常常意见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啊。窃,谦辞,私下;以为,认为;游处,相处;操,持;术,这里指政治主张。‎ ‎(2)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尤在于名实是否有相符,如果名实的关系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也就清楚了。尤,尤其;明,明确;得,清楚,得到。‎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语言特点及效果的能力。需要学生根据句式、修辞、生动形象的动词形容词等角度进行分析,然后结合作者观点分析其效果。‎ 由“以为侵宫、生事、征利、拒谏”“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等句可以看出,第二段多用短句;由“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可以看出句式整齐。多用短句可以增强文章气势,从而更加突出作者改革的决心和态度。‎ ‎【点睛】文言文阅读方法多种多样,现在介绍常见的比较有效的几种。‎ ‎(1)注释研读法。要学会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有些注释是提示性的,或交代文章出处,或简介作者生平,或提示时间背景,或解释题意、点明主旨;有些注释是诠释性的,对一些实词的本义或引申义、比喻义作交代,对一些虚词的用法作说明。读普及性的文言读物,要养成认真参看注释的习惯。‎ ‎(2)猜读法。有些词或句不易理解,而且注释也没有,一时又找不到详释细译的书,这时需要猜测它的意思。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而或长烟一空”,有的书只注释“而或”为“或者”,“长烟一空”未注,读者先要“猜”“长烟”是什么,认定系指“大片烟雾”或“大片云烟”;至于“一空”,不是“布满整个天空”,而是“完全消散”。这种方法即称“猜读”。‎ ‎(3)片段或全篇抄读法。在通读后,为帮助理解和记忆,可边读、边抄、边思、边记,摘段录句或照录全文,这也是许多人喜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4)注译简析抄读法。这是一种费时较多的读法,看上去比较笨,但实际上极有好处。抄原文;给生字注音;给生词释义;有时还可对词性和用法,以及句式做一些说明;然后翻译一遍。一小节或一段结束,对主要内容作一小结。如此坚持不懈,搞它二三十篇,必有助于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参考译文:‎ 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往来交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常常意见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信,不再逐—替自己辩护。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尤在于名实是否有相符,如果名实的关系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也就清楚了。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 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将“人间”与“山寺”对比,说明在作者看来“人间”是“喧嚣的尘世”,而“山寺”是“仙境”。‎ B. “尽”字,流露出作者对人间春景难觅的遗憾:“始”字,表达了作者看到山寺桃花盛开的惊喜。‎ C. 此诗极富情感变化:诗人因惜春而怨恨春去无情,因看到大林寺桃花盛开而惊喜,因发现春景尚在而自得。‎ D. 此诗语言华丽,构思精巧,立意新颖,既富有情趣,又包蕴哲理,读来耐人寻味,感觉耳目一新。‎ ‎16. 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哪些哲理?请简要说明。‎ ‎【答案】15. D 16. ①有些东西苦苦追寻未必能得到,而在不经意间却往往能够获得。②事物(事情)各有其特点,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不可一刀切。③人生难免遭遇挫折或失败,只要理想信念不倒,就可能迎来美好的明天。‎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此诗语言华丽”错误,这首诗语言浅显易懂,充满戏语雅趣,没有华丽的辞藻。‎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需要学生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分析。‎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写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从中可以看出“有些东西苦苦追寻未必能得到,而在不经意间却往往能够获得”。孟夏之时,陆地鲜花凋零,芳菲落尽,但山上桃花刚刚开始绽放,说明“事物(事情)各有其特点,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不可一刀切”。诗人怜春、惜春、觅春,最终找到无限春光,说明“人生难免遭遇挫折或失败,只要理想信念不倒,就可能迎来美好的明天”。‎ ‎【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警醒当朝者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岳阳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洞庭湖水浩瀚壮阔、无边无际的景象。‎ ‎(3)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全景式镜头,描写了眺望长江与群山的开阔、高远景象。‎ ‎【答案】 (1).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2).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 吴楚东南坼 (4). 乾坤日夜浮 (5). 千里澄江似练 (6). 翠峰如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鉴、坼、乾坤、练、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群红上衣红裤子的人,就像一个模子里倒出来,一样的耀眼炫红。后面的拥着大鼓,前面的手拿铜镲。( ① );铜镲闪间,似高天亮起的闪电。①雷,闪,雷,闪,雷闪、雷闪、雷闪!一只只甩起的重头鼓槌,一片片拍天的金黄镲片……‎ ‎②鼓槌和花镲变换起花样,一两百人的阵容,起伏推涌,推涌起伏。让人想到一次次洪峰冲击,一座座堤坝高垒,一排排人墙坚持。③领舞的女子忍不住,从高台上跳下, 跳入这波涛中,波涛更加亢奋了。从小就见识过漫漫大水、以前担惊受怕的这群汉子、这群婆娘,把自己变成了涛,化作了浪。大雁列阵而过,台风要来了,后面还有霜雪,还有冰凌。( ② ),他们站在这坚固的黄河大堤上,看着滔滔涌涌的黄浪,就像看着十万亩小麦浩荡的景象。威风锣鼓仍然在响,众志所趋的气势,和黄河,和野荷,和苇丛,和如林的抽油机涌在一起。女声的尖嗓,男声的粗吼,同锣鼓铜镲混在一起。那是痛快的迸发,是放浪的欢畅。你看呐,随着鼓、随着镲、随着吼叫,他们匍匐又起来,跳起再蹲下;他们往左边歪,他们往右边歪;他们不停地起伏,不停地斜歪,不停地狂喊,直搅得这一片天地山海轰鸣,烟尘蒸腾!④入海口一片苍茫,从天上飞驰而下的黄河,浩浩汤汤,又流到了天上。‎ ‎18.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句一连串独词成句,表现出大鼓和铜镲击打由缓到快的节奏变化,状难以描摹的事物如在眼前。‎ B. ②句运用顶针和排比,形象地表现了人阵的连绵起伏,也活现出洪峰来临的力度和抗击洪峰的坚韧。‎ C. ③句运用比喻和拟人,将个体和群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把舞蹈阵势的激昂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D. ④句运用夸张和拟人,表现出因黄河入海口地势开阔,远望水天相接,好像黄河又流向天上场景。‎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他们起来再蹲下,左倒右歪,不停地起伏、斜歪、狂喊,这一片天地山海呈现轰鸣、烟尘蒸腾的景象!”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 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18. D 19. ①“匍匐、跳、蹲、搅”这几个动词的使用,准确的描绘了黄河口的人们敲锣打鼓时的动作和状态,富有力量美和感染力;②“左边歪、右边歪”重复,强调了人们舞动鼓槌时的动态美;③“不停地……不停地……不停地……”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人们动作的连续,渲染了黄河口锣鼓的威力,这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与黄河一路奔波,浩浩汤汤奔流入海的壮观景致相一致;④短句的使用,使得此处韵律感非常强,读起来有气势,朗朗上口。如果换成修改后的语段,则不能突出这几个方面的效果,所以修改的语段不如原文表达效果好。 ‎ ‎20. ①鼓声起处,如大地滚过的闷雷 ②但河口人已没有什么好怕的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这种类型的题通常从内容、结构、修辞、手法等几个方面来答。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如是人,则分析表现人什么形象特点,表现作者对他什么情感态度。如是景物,则分析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能烘托人物什么心情或形象。分析结构,则考虑其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为下文某内容做铺垫,是否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等。如果是修辞手法或者表现手法,则要具体分析该种手法的作用。本题是以选择的形式出题,降低了解题的难度。‎ D项,“拟人”错,第④处主要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黄河入海口地势开阔,并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了理解重要词语、句子含义,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言和表达艺术的能力。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含义,需要从词语的词性和句子的手法考虑,一般考查动词作用,句子含义一般从修辞和手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语言表达方面需要考虑长短句组合的妙处。本题让我们分析修改的语段与原文语段的表达效果上面的差别。分析此处差别,需要综合考虑动词的运用,修辞手法的使用效果。原文中“匍匐、跳、蹲、搅”这几个动词的使用,准确的描绘了黄河口的人们敲锣打鼓时的动作和状态,富有力量美和感染力;“左边歪、右边歪”重复,强调了人们舞动鼓槌时的动态美;“不停地……不停地……不停地……”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人们动作的连续,渲染了黄河口锣鼓的威力,这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与黄河一路奔波,浩浩汤汤奔流入海的壮观景致相一致。另外,短句的使用,使得此处韵律感非常强,读起来有气势,朗朗上口。而如果换成“他们起来再蹲下,左倒右歪,不停地起伏、斜歪、狂喊,这一片天地山海呈现轰鸣、烟尘蒸腾的景象!”虽然更显得简单明了,但是语言的感染力和突出强调作用,以及修辞的效果,短句的韵律感都不能表现出来。所以说修改后的语段没有原文语段表达效果好。解答时,根据以上内容组织答案即可。‎ ‎【2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情景补写题。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第①处,跟据上文“后面的拥着大鼓,前面的手拿铜镲”和下文“铜镲闪间,似高天亮起的闪电”不难推断,此处应该写的是鼓声的震动效果,且句式上应与下文保持一致,修辞手法上也应该与下文保持一致,下文比喻为“闪电”,那么此处可以把鼓声比喻为“惊雷”,所以,补写“鼓声起处,如大地滚过的闷雷”比较合适;第②处,根据上下文,可以推断,此处是为了表现人们站在黄河口的感受,所以填写“但河口人已没有什么好怕的”比较符合文章意思。‎ ‎21.某先生同事的女儿考上了重点大学,他因有事不能参加贺宴,特编写了一条微信给同事,此微信有四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在高考成绩揭晓之际,惊悉令爱在今年高考中蟾宫折桂,考取名校,谨示衷心祝贺,因俗务缠身,不能拨冗前往贵府出席贺宴,特惠赠霍金《时间简史》,祝她学习进步,万事如意,还望笑纳,下次有时间,一定莅临府上,当面致贺!‎ ‎【答案】①“惊悉”改为“欣闻”;②删去“拨冗”;③“惠赠”改为“敬赠”;④“莅临”改为“前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是否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语体得体,要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得当等。‎ ‎①“惊悉”意思是为听到消息后大受震动。多用于不好的事情。这里说“令爱在今年高考中蟾宫折桂”,应改为“欣闻”;②“拨冗”指于繁忙中抽出时间,属敬辞。此处是说自己,应删去“拨冗”;③“惠赠”称人赠与的敬辞。此处是说自己赠送别人东西,改为“敬赠”;④“莅临”来临,光临。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应改为“前往”。‎ ‎22.蒋勋在《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中写道:“很少有一本书像《红楼梦》,可以包容每一个书中即使最卑微的角色。” 他设身处地地对这些卑微的存在进行打量,认为这些人物都是“正邪两赋”之人,没有截然的好,也没有截然的坏,所以不必苛求。请选择《红楼梦》中的一个小人物,结合相关情节,阐述这种“正邪两赋”的具体表现。‎ 要求:写出人物名字,结合人物言行事迹加以分析,语句通顺,100字以上。‎ ‎【答案】示例一:‎ 贾府的仆役焦大。他跟过太爷打仗,曾经救过太爷的命,在贾府劳苦功高,让人敬重。但他靠着曾有过的功劳无视主子,因怕被人遗忘而过度努力。耍酒疯,说疯话,总想办法强调自己的重要性终归让人讨厌。‎ 示例二:‎ 刘姥姥。她身居山野,孤陋寡闻,有些爱占小便宜,初进荣国荣,将自己作为笑料,供贾府众人玩乐;同时她有计有谋,知恩图报,受王熙凤托付,义无反顾拯救巧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本题中,要求分析《红楼梦》中一个小人物“正邪两赋”的具体表现。依据题干中对“正邪两赋”的阐释,可知要同时写出这个小人物“正”的言行事迹和“邪”的言行事迹,不能只写一面。《红楼梦》中的诸多人物都具有这样的特征,答题时,可以挑选自己熟悉的人物进行分析,要注意字数的限制。例如挑选尤二姐这个人物来阐释“正邪两赋”,就要找到她“邪”的表现:少年时期不太检点,名声很不好;但同时也要看到,她在遇到贾琏后,真心改过,表现出了温柔敦厚、善良隐忍的性格特点,对自己的过往抱有愧意,对他人的冷落不作计较。这些都是她身上“正”的一面。又如选择焦大这个人物,他“正”的一面表现在他跟过太爷打仗,在贾府劳苦功高,让人敬重;但他“邪”的一面却是他靠着曾有过的功劳无视主子,总想办法强调自己的重要性终归让人讨厌。‎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出生在贫困山村的韦忠先天残疾,但他不甘于命运,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数年后,韦忠带着同样身有残疾的妻子返乡,拿出家里的所有积蓄,又在亲友帮助下,在山脚建起黑山羊养殖场。养殖工作非常艰苦,最难熬的是寒冬,韦忠要顶着呼啸的寒风,拄着拐杖去养殖场守夜。晚上山路不好走,经常摔得青一块紫一块。靠着自身努力和当地政府帮扶,韦忠先后建起两个养殖场。后来他还成立合作社,带动34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全部脱贫。“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可是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奋斗的真谛,缺乏奋斗的动力。‎ ‎ 为此,校团委拟开展“我心目中的奋斗楷模”征选活动,请结合材料内容,向本校同学推荐韦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致敬我心目中的奋斗楷模 最近一个反鸡汤短片爆红网络,一女生在去面试公司的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面试时及面试后女生都猜想老人是高管,并渴望得到老人的报恩,谁知在一次又一次的期待与失望后,女生明白奇迹很难发生。的确如此,与其对奇迹抱有期望,不如一开始就坚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习总书记有言:幸福和美好未来不会自己出现,成功属于勇毅而笃行的人。‎ 韦忠,出生在贫困山村,先天残疾,但他不甘于命运,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返乡后,靠着自身努力和当地政府帮扶,韦忠先后建起两个黑山羊养殖场。后来他还成立合作社,带动34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全部脱贫。在韦忠身上,我们看到了青春年华里昂扬的斗志,听到了奋斗者永不停息的脚步声。‎ 没有任何事情,是全部仰仗着奇迹的。著名的无臂钢琴家刘伟的一生就向我们诠释了有梦想有奋斗的青春的美丽。刘伟最初的梦想是当一名足球运动员,但是由于一场电击事故让他的足球梦与他擦肩而过。他颓废过,但更多的是重新建立梦想。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他的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他生命的悲哀时,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不断奋斗不断飞翔的轨迹。‎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不是幻想出来的。韦忠如果只靠幻想,不脚踏实地,付出艰辛努力,他永远也走不出命运的寒冬;韦忠如果甘于命运、自怨自艾,不自己奋斗,只是等着别人帮扶,他永远也建不起自己的事业高地。呼啸的寒风中拄着拐杖的身影就是奋斗者最美的姿态!‎ 只有坚信并抱有一颗奋斗心的人,我们这些追梦人才能最终圆梦。一时的失败并不能代表一直失败,但如果一直怀有“坐享奇迹发生”的幻想,那么成功是很难的,正如冰心所说“人们只会羡慕她绽放时的娇艳,又有多少人关心她挥洒的汗水”。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无奋斗,不成功。没有从脚下开始奋斗,怎么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没有对自己定下一个目标,怎么能攀上山的顶峰?我们都不是谁谁谁笔下的童话主人公,也不是谁谁谁笔下的幸运女神,我们只是平凡如沙尘的社会一员,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奋斗和努力来证明一切,来得到别人的认可。只有脚踏实地认真干,才不会被时代潮流冲没,只有脚踏实地认真干,才能实现人生的奇迹。‎ 奋斗是我们的时代精神,也是我们永远的使命。伟大的梦想在那头,我们的时代在这头,中间连接着奋斗。奇迹的确很难发生,但幸福和美好生活只有奋斗,才可在转角遇见。‎ 让我们向韦忠学习!致敬——我心目中的奋斗楷模!‎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 审题:所给材料是一个关于“奋斗”的话题,讲述的是出生在贫困山村的先天残疾的韦忠,不甘于命运,考自己打拼、奋斗,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的事迹。对于奋斗,尽管个别人有消极的理解,但奋斗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底色不会变,考生应该有正确的理解,不管是民族的发展历史,还是新时代的建设,以及未来实现中国梦都需要一代代人的奋斗,奋斗的脚步不会停,也不能停。尤其是青年人,唯有保持奋斗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唯有保持奋斗才能让青春更亮丽。材料旨在提倡奋斗精神,脚踏实地精神,体现新时代对奋斗的思考。“新时代更需要奋斗”“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伟大事业需要接续奋斗”应该成为本次作文的主题。本次作文的任务驱动部分提供的情境是校团委征选活动,主题是“我心目中的奋斗楷模”,要求向本校同学推荐韦忠,旨在以韦忠为奋斗的榜样和楷模,号召大家向韦忠学习。考生写作时应充分运用韦忠创业的先进事迹,凸显其奋斗精神,引领青年人奋斗成就梦想。‎ 参考立意:(1)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 ;(2)脚踏实地,方为始终 ;(3)奋斗成就梦想; (4)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参考素材:‎ ‎(1)奋斗,始于心。在奋斗的开始,你需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荒岛求生》中的杰克,在时机与风向经过苦心等待而终于到来之时,他依然没能逃出荒岛,原因就在于信念不够坚定,而《肖申克的救赎》中的肖申克,在历经重重困难后依然没有放弃希望,信念之歌在他心中回荡,最终,肖申克摆脱了一切束缚,重获自由!如果当初杰克拥有坚定的信念那么他也会像肖申克那般冲破重重困难,获得幸福。正是因为杰克放弃了心中的信念,所以他未能逃生。由此看来信念是不可缺少的动力,有了坚定的信念,就有了“敢叫日月换新天”魄力;有了坚定的信念,就有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有了坚定的信念,我们在奋斗的开端便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奋斗是信念的前提,我们应时刻坚定心中的信念。‎ ‎(2)幸福从来不会从天而降,所有的幸福都需要靠双手去创造;幸福从来不会突如其来,所有的幸福只有历经风雨才能看见彩虹。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自己的幸福,当成绩榜首看见自己的名字是一种幸福,当回到多年离开的故乡拥抱父母是一种幸福,当和坚守爱情的她终于有一天步入婚姻殿堂是一种幸福。‎ ‎(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栽种一颗松子,终有一日成长为苍天大树;种植一株玫瑰枝,总有一天看见硕大的玫瑰花;播撒一粒稻谷,秋末之时带来的是满满的收获。如果你想成为一位作家,今天开始就认真读书写作;如果你想成为一位歌手,从今天开始努力学习唱歌;如果你想成为一位马拉松冠军,从今天开始锻炼跑步。其实,道理很简单。不下定决心,怎会有好的开始,没有好的开始,又怎会有好的结果。为什么有些人虽然不断得到物质帮助,但内心总是感觉空虚无力,“富”了今年明年“穷”,根本原因是“志穷”。如果一个人没有鼓起“扛枪上战”勇气,没有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那么明天醒来依旧什么也没有改变,就像庄周不知道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 ‎(4)心态决定一切,积极心态是美好的开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无论在生过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要怀着一颗积极心态做好每一件事情。心态好了,感觉做什么都有信心做什么都顺利;心态糟糕,做什么都感觉没有兴趣看什么都不顺眼。一位名人曾说“细节决定成败,而心态决定每一个细节的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心态不仅决定工作的进展,心态还影响着身体健康。很多人疾病缠身一方面是由于自身身体素质,另外方面是因心情不愉快心态不积极而引起的。古代医生常说“身疾易治,心病难医。”不论路行坎坷,还是狂风暴雨,心态良好的人心里永远没有过不了的桥行不通的路。不要去抱怨工资低,不要去职责他人,用心学习,认真工作。‎ 结构示例:《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议论文文体。开篇引入故事,明确自己的观点: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正文部分首先采用例证法,重点抒写韦忠的奋斗事迹,再以刘伟的事例佐证;接着展开理论论证: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不是幻想出来的;只有脚踏实地认真干,才能实现人生的奇迹。结尾总结扣题。‎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