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讲义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讲义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四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命 题 分 析  ‎ ‎1.一般有三种命题形式:①局部把握,理解部分诗句的内涵与情感;②对诗歌的主旨作整体把握;③暗含在语言、形象或表达技巧中考查。‎ ‎2.命题一般都给出具体范围和提示。提示类型有:①诗题暗示;②注释暗示;③诗眼提示;④试题提示。‎ 走 进 高 考  【p177】‎ (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答案讲评】B (“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错,“屈穷”并不仅仅指生活贫穷,更偏重精神层面,指“不得志,处境艰难,窘迫”。)‎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主要从句子的含意,表达的情感等角度去分析。最后两句表面上是说寒冬过去将是春暖柳绿,转眼间条条柳枝好像轻烟笼罩;深层次上,“寒风”喻指不遇于时、政治失意的困境,“春柳”喻指希望和说明。诗人虽遭受了许多不公正的待遇,但始终怀着乐观旷达的心态,以美好的未来自我勉励。)‎ 考 点 探 究  【p177】‎ 考纲在线 古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4.鉴赏评价 D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简要解读 古代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内容主题方面包括意义的表层深层评价、常识典故传说评价、经历主张志向评价。思想感情方面包括富有一贯性的意象评价、情感倾向评价。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作者对人和事的看法、倾向。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 文学鉴赏的内容比较宽泛、较为自由,侧重感情评价,带有浓厚的主观性。文学评价,是对文学鉴赏的总结和提高,是沟通作品和读者的桥梁,能帮助读者正确鉴赏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比文学鉴赏更加客观,更要注意正确、全面。①思想感情:积极或消极,健康或颓废。②内容:论史、叙事、抒情、言志。主要涉及情感、意境、主旨、理趣、形象、材料等方面内容的概括、分析、判断和评价。或要求指出作者是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或要求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正误优劣,或要求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历史、现实意义。③风格:豪放或婉约。④多是把“评价古代诗歌作者的观点态度”融合到思想内容和感情倾向之中来考查。‎ 夯 实 基 础 【p177】‎ 一、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1.理解作品的主旨,即作者的思想态度 任何人写作总是有其目的,都是为宣传某一种思想,造成一种舆论,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为。作者通过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表达出来的某一种思想意见,就是作品的主旨,往往也是作者本人的观点。它是作品内容的灵魂,题材的统帅。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时,首先会被作品的主旨震撼与感染,并从中获得对社会生活的理性认识。‎ 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 ‎(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2.分析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优秀的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为艺术美,而通过艺术美的形象,表达作家的人生理想、健康的思想感情,读了能使人受到教育与启迪,产生美感,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而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上的局限,又需要我们鉴别,避免消极的影响。‎ 理解思想感情应多注意以下几点:‎ ‎(1)情感类别:①忧国伤时。有描写战乱离散的痛苦的,有表现同情人民的疾苦的,有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阶级腐朽的,有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的,有表达对山河沦陷国破家亡的痛楚的,有揭露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穷兵黩武的。②建功报国。有书写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的,有表现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的,有表达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的,有抒发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咏叹的。③‎ 思乡怀人。有羁旅天涯的愁思,思亲念友的孤独,边关征夫的思乡,闺中怨妇的怀人。④离愁别绪。有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深意长的鼓励,坦陈心志的告白。⑤生活杂感。如寄情山水的闲适,弃官归田的自在,昔盛今衰的慨叹,儿女情长的蜜意等。‎ ‎(2)情感载体:杨柳——离别,菊花——傲岸,圆月——思念,落叶——失意,等。‎ ‎(3)抒情方法: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 ‎3.明确作品的社会意义 优秀的文学作品,或以其形象的典型,或以其主题的深邃而流传、警世,不仅在当时对人们认识社会、理解生活、陶冶情操发挥积极影响,而且对未来思想成果的积淀、文化的发展,也能起积极作用。‎ ‎4.把握文学作品的情调 文学作品无不渗透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思想感情是与作者的生活年代、阶级立场、道德操守、个人经历等分不开的,因而作品的格调就有高雅与庸俗、奋发与颓废、健康与不健康之分。‎ ‎5.评价诗歌的内容时应该注意 ‎(1)审视标题,看清注释,推敲诗意。看人先看头,赏诗先赏题,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等。有不少诗歌考题的设置和该诗的题目有关,研读诗题,往往能从中得到提示性的暗示。有些注释也起着暗示作用,应充分利用。‎ ‎(2)联系作者、背景。只有了解作者生平经历、思想观点、写作风格,才能做到知人论世,依人察情。‎ ‎(3)析意象、品意境。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因此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以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感情。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于是看到了某个意象,人们便会想到它要传达什么感情,表达什么主旨。阅读时要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去再现、补充诗歌的内容。‎ ‎(4)评技法。在深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等,有利于更加深入地体会诗歌的特征和思想感情。‎ ‎(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所谓观点态度,是指诗歌的主旨,诗歌所创造的意境,融入主旨、意境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褒扬什么、贬斥什么、讥讽什么、赞美什么;在作者创造的意境中,作者是愉悦还是苦恼,是开朗还是抑郁,是愤激还是平和,是冷眼漠视还是热心关注……所有这些,都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 ‎1.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结合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首诗歌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的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所不同的是其表现方式的差异)。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或赞美或嘲讽,总是带有时代的烙印,因此,分析诗歌中作者的观点与态度,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的历史背景,结合诗歌的内容作细致、全面的分析。如:‎ 伤 田 家 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问:试分析作者在诗中表露的思想感情与态度。‎ 唐末农民颠沛流离,无以生存。这首诗反映的正是当时唐末农村的状况。诗中开篇就描写了封建社会农村出现的一种典型怪事。“寅吃卯粮”——“卖青”(即把尚未产出的农产品低价抵押)、“挖肉补疮”,这是何等惨痛的现象,残酷的现实既深刻又典型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结尾两句作者又用“绮罗筵”与“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反映出尖锐的两极分化、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具有很强的批判性。鉴赏这首诗时,我们若能根据题意从把握背景信息着手,结合全诗内容去分析,就能比较正确地把握作者的态度与思想感情了:对农民的同情,对君王的讽刺,对现实的不满。‎ ‎2.把握诗歌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诗歌包含着作者的情感,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赞美仰慕,或豪迈闲适,但不管是哪一种情感都隐含着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观点与态度。因此,读诗要把握诗情,把握了诗情,才能走进作者的心灵,才能正确地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如怀古咏史诗,从情感的表现方式上来说,大致上就有两种:一是对历史作冷静、理性的思考,表达作者的仰慕或惋惜之情。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但由于两人对项羽自刎的态度都从自身的处境出发,因此,对历史的思考、表达出来的情感显然是不一样的。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表达了对生活的百折不挠的态度;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表达了客观地面对现实的生活态度。二是把史实与现实结合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对这样的诗歌我们就应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出作者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切入点,由此去分析作者对生活的观点与态度。‎ ‎3.分析诗句的含蓄义或理趣义,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或态度 大多古代诗歌的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态度的,而是通过写景或写事来含蓄地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现实的情感态度。对这样的诗,鉴赏时要注意分析景物或人物的特点,把握其含蓄义,由此入手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或态度。如:‎ ‎[双调]折桂令·荆溪即事 乔 吉 问荆溪溪上人家: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圈笆。‎ 寺无僧狐狸样瓦,官无事乌鼠当衙。白水黄沙,倚遍阑干,数尽啼鸦。‎ 问:这首曲子全篇有景有情,试分析这首曲子表现了作者对社会怎样的态度与情绪。‎ 分析这首元曲,我们可以看到,它在结构上很有艺术性,开篇以问陡起,而后通过“老树”“荒蒲”“苦竹”“狐狸”“乌鼠”等多个意象描绘了一派荒凉残败的景象,展现了一幅死寂沉沉的人间破落图,最后又通过描写小结。该曲的主体,是景物描写,从选景所构成的意境来看,留给读者的是一种凄凉、死寂、残败的气象。这里很含蓄地寄托了作者的一种情绪,这种情绪显然是绝望而又无奈的。从这种情绪中,我们又不难分析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厌世态度。因此,据此可知,该题的答案是: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厌世态度以及一种绝望情绪。‎ ‎4.从辨析用典入手,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诗人往往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辨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作所表达的观点与态度。古代诗歌的用典是多样的,有引用点化前人语句的,有引用神话传说的,有引用历史故事的等等。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就提到了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历史人物及他们的故事,借以曲折地表明了自己对时事的看法,表达 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感叹。又如辛弃疾的《南乡子》就借用杜甫《登高》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而化出了“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借奔流不息的长江水喻千古兴亡悠远难追,抒发词人心中不尽的愁思和感慨。又如:‎ 新  沙 陆龟蒙 渤解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问:试分析这首诗中作者表露出来的对“官家”的态度是怎样的。‎ 这首诗反映的是当时尖锐的社会政治问题——封建官府对农民敲骨吸髓的赋税剥削,诗中用了两个典故“蓬莱”与“紫芝”。蓬莱仙境,传说有紫色的灵芝,服用可以长生,在常人看来蓬莱是神仙乐园,不受尘世的一切约束,包括赋税的苛扰,但在诗人看来,这些都不过是天真的幻想,蓬莱仙境之所以还没有税吏的足迹,仅仅是由于仙凡路隔,如果有路让人可到,那么官家想必也要年年去那里收税。诗中化用典故“蓬莱”与“紫芝”,并作假设推想,包含着这样一个严酷的历史事实——官家搜刮的触须无处不到,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逃避赋税的净土乐园。通过对典故的辨析,把握了典故的意义,作者对“官家”的态度也就明晰了:这首诗讽刺了当时官府的剥削无处不在,表达了作者对官家厌恶嘲讽的态度。‎ ‎5.从涵咏诗歌的意境着手,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诗歌的主旨是通过一组组的意境来构成的,因此,体味涵咏诗歌的意境,有助于我们把握诗作的观点与态度。诗作的意境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组合、色彩组合等来表现。如:‎ 倦  夜 杜 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写景通过对秋夜里的绿竹、庭院、野月、重露、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等一系列意象的描绘,写出了月出到月落的过程,勾画出一幅清凉月夜图。透过这幅图,我们看到诗人一夜不曾合眼,突出了诗题“倦夜”意。那么诗人为什么“倦夜”呢?诗的尾联告诉我们,原因是“万事干戈里”,使得诗人“空悲清夜徂”。诗构造的意境和抒发的议论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安的担忧,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 上面说的是鉴赏古代诗歌时如何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的一些常用方法,要注意的是,在分析某一首诗歌的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时所使用的方法并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往往是多方面的综合,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完整、准确地把握诗歌中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6.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一首诗或词曲的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是建立在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上的,因此,把握诗歌作者的观点态度也要注意从一首诗或词曲的整体去考虑,不能忽略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诗歌的外在形式的赏析而去架空分析。因为了解了诗歌的形式美的内涵就能深入地去探知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2)对诗歌作品的观点与态度的概括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在这方面,我们常犯的错误是“拔高”分析,即用今天的眼光去评价古人的思想、观点和态度,评价常常不恰当,有失分寸。‎ ‎(3)要因诗论诗,因人论诗,因事论诗。不能随便“套用”某首诗歌的评价内容,尤其是要防止想当然式地搬用某些现成的词语,使得评价出现似是而非、言不及义的现象。要防止这类错误,需要我们在鉴赏时认真体味,仔细分析,依据特定的诗歌、特定的作者、特定的时代作出特定的分析。‎ ‎(4)作者在诗歌中的观点,需要我们鉴赏时概括,因此,概括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要防止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二、古代诗歌常见题材分类鉴赏 ‎1.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人物和事迹的诗歌。‎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表达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抒发年过半百、功业无成的苦恼。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字样。‎ ‎(2)内容特点: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2.咏物抒怀诗 ‎(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方法上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艺术手法。常有以物象为题或“咏(题、赠、赞)+物象”的标题标志。‎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3.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之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之先河,发展到唐代,有了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1)内容范围:一般为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的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4.边塞征戍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晋升容易得多,‎ 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激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多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3)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是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5.羁旅行役诗和闺怨爱情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1)羁旅行役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闺怨爱情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6.送别赠答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课 堂 导 练  【p181】‎ 设题角度Ⅰ: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命题角度】①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②诗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③关于诗歌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④这首诗歌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题要点】五个角度:①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②把握诗歌的情感;③分析诗歌语句的含蓄意蕴;④辨析用典的修辞手法;⑤品味诗歌的意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鹧鸪天①‎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 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②。‎ ‎【注】①北宋末年,李清照与丈夫在公公去世后,二人隐居乡里,远离官场。②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花品即人品,从这个角度分析,并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心境,说说作者写桂花的用意何在?并对此进行评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桂花色淡味香,在百花中以“味”取胜,“色”属外在,“味”属内在,正与词人所追求的内在高尚德行相吻合;词人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写桂花表达自己也要像桂花那样只求馥香自芳的韵致;词人此时与丈夫得以远离朝廷的喧嚣纷扰,而专心研究自己喜欢的金石书画,体现了词人此时惬意的心境。‎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 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示例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惆怅之情。‎ 示例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默默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示例三: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惆怅。‎ 设题角度Ⅱ: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命题角度】①这首诗歌体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②试比较诗歌中的不同情感。③××句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第一步,根据诗歌描述的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第二步,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3.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题目。‎ 登舍身台 戚继光①‎ 台在边墙绝顶,贯绳而进,日昃馁甚,入山戍,买胡饼啖之,赋此。‎ 向来曾作舍身歌,今日登临意若何?‎ 指点封疆余独感,萧疏鬓发为谁皤②?‎ 剑分胡饼从人后,手掬流泉已自多。‎ 回首朱门歌舞地,尊前列鼎问调和。‎ ‎【注】①戚继光:明代抗倭名将;“舍身台”在河北遵化长城沿线。②皤:白。‎ 从全诗来看,诗人产生了哪些“登临意”?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①与将士们同甘共苦、舍身报国的壮志豪情。②两鬓斑白稀疏,却不知为谁而耗尽青春的苦闷、不平。③对王公权贵在后方醉生梦死而不顾国家前途命运的愤慨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旅中送迁客 吴 融 天南不可去,君去吊灵均。‎ 落日青山路,秋风白发人。‎ 言危无继者,道在有明神。‎ 满目尽胡越,平生何处陈。‎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①对朋友的担忧。“天南不可去”南方荒蛮之地,“落日青山路”,此去路途遥远,为朋友担心。②对朋友的不舍之情。身边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无人可以倾吐平生心事。③对朋友正直品格的赞赏。朝中敢于直言的人越来越少,但是非曲直自有神明鉴证,间接赞赏友人敢于直言的品格。‎ 技 巧 导 津  【p182】‎ ‎1.以意逆志 我们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只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更不能拘于个别字眼去理解诗句,而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是以意逆志。‎ ‎(1)解读文辞,揣摩情意。古诗词所蕴藏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语言文辞表达出来的,然而这些语辞是历史的产物,与今天相隔较远,所以欣赏古诗词,首先要通过对诗句、文词的准确解读,窥见诗词的意旨、作者的情感。在解读诗句字词的过程中,要“识字”,正确理解字义、词义,更要注意对古典诗词中常见词语的特定含义的理解。由于历史的积淀,这些词语往往具有特定的内涵,形成了某一特定的意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诗词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在阅读时望文生义,可能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我们只有抓住了这些重要意象,才会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态度。前面章节意象和典故知识的积累,对我们正确解读文辞有很大帮助。‎ ‎(2)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调动我们的主观感受、生活体验去解读。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随时留意,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诗,就能从诗词中领会生活情趣。如,杜牧《山行》一诗,不少欣赏者认为“白云深处有人家”“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句最妙,说是从中看到了作者心情之悠闲。但是,如果我们有过“山行”的经验,就会知道此诗首先写了路途之“远”、气候之“寒”、山径之“险”、天色之“晚”,诗人显然行色匆匆,绝不只是漫步山间,悠闲看景,但诗人在第三句却置天晚、秋寒、山行、径斜于不顾,“停车”赏看枫林,这就凸现了霜染枫叶之美、诗人爱赏之深。这“停”与“行”的矛盾,恐非有山行经验者不能深悟。‎ ‎(3)超越原意,推陈出新。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有的诗句还可以跳出原作者思想情感的局限,生发出新的旨趣。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意是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 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是一种自然场景的变换情趣。而现在已成为千古名句,形容遇到了困难,突然眼前一亮,想到了解决问题或困难的方法,喜出望外,是一种心灵境界的变换了。‎ ‎2.知人论世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代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诗人的个人经历、思想发展、个性气质、诗歌风格等情况,直接影响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我们在欣赏古典诗词情感意蕴的时候,要尽量全面把握作者的一贯风格、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所以弄清诗人的具体创作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如王维,前期创作以边塞诗为主,体现出强烈的进取精神,具有盛唐的浪漫豪情;后期转而以创作山水田园诗为主,渗透着佛家思想,艺术成就更高。‎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古代诗人尤其是一些大家的名作,往往还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我们要深入欣赏和把握其中的内容和旨趣,最好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洞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志以及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否则,就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误解作品的精神,错误地过分拔高或贬低作品的思想境界。例如,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千古杰作,也只有在动荡不安的唐朝纷乱环境里才会产生。‎ ‎3.置身诗境 欣赏诗歌时,通过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 ‎(1)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和作者取得共鸣。比如,我们原来就有过某种审美经验,但却是模糊的、潜在的,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表述它。忽然读到一首诗,它却把难状之景(情)置于目前,说出了我们以前想说却说不出的审美感受,我们这时自然会回忆起相似的经历和画面,沉浸于所熟悉的环境和气氛之中,与作者取得心灵的共鸣、审美的认同,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当我们读到翁卷的诗《野望》:“一天秋色冷清湾,无数峰峦远近间。自上山来看野水,却于水底见青山。”遥远的天际,冷清的河湾,远近高低不同的无数山峰,自然的绿水,水中的青山等等,这些山村生活的自然场景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滚滚而来,我们的心情也会随之愉悦起来,诗人的愉悦情怀也就不言而喻了。‎ ‎(2)通过联想,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我们从未经历过的境界中,获得某种新奇的审美体验。如李白《蜀道难》中神奇的传说和瑰奇的想象,本非生活中现存之物、实有之景,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借助联想和类比,构想出诗人为我们所描绘的奇幻世界。‎ ‎4.答题要点应注意三点 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意、似是而非的问题,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知 识 积 累 【p183】‎ 中国古代30位著名诗人概述(格式:作家——人生经历——思想内容——艺术特点)‎ ‎1.陶渊明——先做几年小官,后辞官隐居——田园风光,平常生活——朴素真挚,悠然冲淡 人生经历:陶渊明(365—427),东晋末年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做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41岁之前曾几度出仕,担任过江州祭酒、彭泽令等小官职。自觉深受羁缚,后坚决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直到病故。‎ 思想内容: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作品主要表现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作为劳动者的喜悦,如《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少无适俗韵”和第三首“种豆南山下”。还有的诗写他的社会理想,如《桃花源诗(并记)》。‎ 艺术特点:语言朴素,善用白描手法,情感真挚自然,意境优美,情致悠然冲淡。‎ ‎2.骆宾王——仕途受挫,起而造反——建功立业,怀才不遇——擅长铺陈,圆熟流转 人生经历:骆宾王(约638—?),唐代诗人。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骆宾王和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号称“初唐四杰”。7岁能诗,有“神童”之称。父死后,早年生活贫困落拓。仕途上历经挫折和失败,后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骆宾王参与其中。兵败,骆下落不明。‎ 思想内容:曾久戍边城,写了不少边塞诗,抒写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或写边塞生活的亲切见闻。而五律《在狱咏蝉》,则借蝉自喻,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艺术特点:五律工整精炼,尤擅七言长歌,排比铺陈,圆熟流转,或被誉为“绝唱”。‎ ‎3.王勃——少时家贫,出仕废官——怀乡送友——意境开阔,清新质朴 人生经历:王勃(650—676或684),字子安,唐代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青年时代就“迫于家贫,道未成而受禄”。出仕以后,又两次因事废官,一生处于下位。最后溺海而死。‎ 思想内容:王勃的诗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为唐人送别诗之名作。《别薛华》《重别薛华》等五律都以感情真挚动人。《山中》《羁春》《春游》《临江二首》等五言绝句,则通过写景抒发深沉的怀乡之情。明代胡应麟认为王勃的五律“兴象婉然,气骨苍然……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 艺术特点:所作诗意境开阔,清新流畅,质朴自然,是新旧诗风过渡的标志。‎ ‎4.陈子昂——慷慨任侠,株连下狱——忧国忧民,生不逢时——激情奔放,刚健质朴 人生经历: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唐代文学家,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随武攸宜击契丹,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狱中。‎ 思想内容:其边塞诗表现洞察国家安危的远见,关怀人民疾苦的热情。既有对将帅无能、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愤慨,又有对边塞将士的爱国热情遭到压抑的深切同情。感怀诗多表现生不逢时、美好理想无法实现的深沉苦闷。‎ 艺术特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同时存在。现实主义的作品,有的叙事慷慨沉痛,有的还兼有政论锋芒。那些偏于抒发理想之作,有的寄兴幽婉,有的又激情奔放。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进步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5.王维——身陷叛军,皈依佛门——前期积极,后期求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人生经历:王维(699或701—约761),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进士。曾奉使出塞,回朝后累官至给事中。安史之乱,身陷叛军,接受伪职。乱平,受降官处分,后官至尚书右丞。其名字取 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思想内容:前期诗歌表现出一种政治理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诗豪壮雄阔,内容充实。后期着意表现大自然之美。‎ 艺术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描写景物优美,精工刻画;意境动人,浑然完整,语言高度清新洗练,朴素中有润泽华采。‎ ‎6.孟浩然——应试落第,归隐山林——寄情田园,寻求归隐——清远空淡,韵味深长 人生经历:孟浩然(689—740),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岁入长安应进士考落第,失意东归,自洛阳东游吴越,即所谓“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张九龄出镇荆州,引为从事,后病卒。他是不甘隐沦而以隐沦终老的诗人。‎ 思想内容:其山水田园诗,主要反映隐居生活,描写山水田园风景。内容不算丰富。‎ 艺术特点:清远空淡,韵味深长,往往以自然清朗的格调表达深长意韵,以白描手法写景抒怀,给人一种清纯之美。语言朴实无华,平淡、自然。‎ ‎7.高适——潦倒失意,转任武职——边塞征战,建功立业——雄厚豪健,悲壮浑朴 人生经历:高适(700—765),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沧县)人。少孤贫,潦倒失意,长期客居梁宋,以耕钓为业。又北游燕赵,南下寓于淇上。后中有道科,授封丘尉。后弃官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为掌书记。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后为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病逝。‎ 思想内容:边塞诗人。其作品有许多同情人民生活、体现强烈的报国愿望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侧重于表现战斗的激烈、艰苦和对士卒的同情,大大丰富了边塞诗的题材。与岑参齐名,世称“高岑”。‎ 艺术特点:风格雄厚豪健,悲壮浑朴。‎ ‎8.王之涣——遭人诬陷,漫游中原——边塞征战——气势雄浑,意境开阔,韵调优美 人生经历:王之涣(688—742),盛唐边塞诗人,字季淩,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开元初,任冀州衡水县主簿,被人诬陷,去官,此后漫游15年,足迹遍及黄河南北。晚年补文安县尉,死于任所。为人豪放,常击剑。‎ 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尤长于边塞诗。作品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曾与高适、王昌龄相唱和。七绝《凉州词》、五绝《登鹳雀楼》,是唐人绝句中的上乘之作。王之涣诗今仅存6首。‎ 艺术特点:气势雄浑,意境开阔,韵调优美。‎ ‎9.王昌龄——早年贫贱,后遭谤谪——边塞征战,征夫思妇——意境雄浑,语言蕴藉,和谐婉转 人生经历:王昌龄(?—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鸿词,改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再迁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之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思想内容:边塞诗人。表现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心,歌颂将士们慷慨悲壮的精神,反映战争的艰苦和战士们的情绪及思妇的思亲之情。还写过一部分宫怨诗。‎ 艺术特点:善于融合情景,意境雄浑开阔,情调激越悲凉。善于捕捉典型情景,善于概括和想象。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和谐婉转,民歌气息很浓。‎ ‎10.李白——供奉翰林,漫游各地,晚年飘泊——揭露黑暗,怀才不遇,向往自由——意境壮阔,想象奇特,真率自然,清新飘逸 人生经历: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属四川省江油)青莲乡。唐玄宗时供奉翰林。后赐金放还,‎ 漫游各地。安史之乱中,曾入永王李璘府,因璘兵败,以“附逆”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 思想内容:浪漫主义诗人。深刻尖锐地揭露朝廷的黑暗和统治者的荒淫,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和痛苦,表现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体现刚正不屈的斗争精神。充满火一样的热情和美好的理想,主观感情强烈,个性特征鲜明,向往人生自由,追求个性解放。‎ 艺术特点:往往给人开阔壮美的意境,给人一种积极奋进的勇气,也给人激动心胸的鼓舞。广泛采用民间神话传说,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大胆的夸张,使诗歌洋溢着浓厚的浪漫情调,构成奇幻无穷、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语言往往冲口而出,真率自然,浑然天成,清新飘逸。‎ ‎11.岑参——边塞任职——边塞征战,风光奇异,慷慨报国——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语言豪迈 人生经历:岑参(约717—769),原籍南阳,移居江陵(今湖北荆州)。少时读书于嵩山,后游京洛河朔。天宝三年进士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赴安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复赴北庭封常清幕府任职。对边塞生活深有体验。肃宗时拜右补阙。长安收复后,转起居舍人,因上书指斥权佞,出为虢州长史。代宗时入蜀,两任嘉州刺史。罢官后客居成都。‎ 思想内容:边塞诗人。展现边塞奇异风光,歌颂战士的英雄气概,抒发个人的抱负与情绪,构成了他边塞诗的主体。以慷慨报国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 艺术特点: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语言新奇俊逸,豪迈挺拔。‎ ‎12.杜甫——早年漫游,科场失利,身陷叛军,晚年漂泊——忧国忧民,揭露黑暗,同情百姓——意境壮阔,沉郁顿挫 人生经历: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裘马清狂而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后入长安,困顿十年,以献三大礼赋,始博得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乱起,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凤翔,麻鞋见天子,被任为左拾遗,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弃官西行,客秦州,寓同谷,入蜀定居成都浣花草堂。严武镇蜀,荐授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携家出蜀,漂泊鄂湘,死于舟中。‎ 思想内容:盛唐现实主义诗人。真实反映人民疾苦,表达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和关怀;揭露批判统治集团的腐败、昏暗;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描写和表现个人亲情以及朋友情谊,往往和自己的忧时伤世之感紧紧结合在一起;描写祖国河山和自然景物;表现对生活的热爱,特别是一些寄情写景诗,有的渗透着诗人的爱国之情,是内在情感的折射。‎ 艺术特点:善于从生活中选择和提炼典型事件,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深刻地揭示生活本质;善于把个人和家庭的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现实而深刻;在描写事物时体察事物特征非常细致,能鲜明地展示事物特征。语言丰富多彩,雅俗共赏,善于学习前人和民间语言而锤炼出优美的诗歌语言,自然而平易。风格沉郁顿挫。‎ ‎13.韩愈——三岁丧父,国子博士,后遭贬谪——遭贬情绪,怀才不遇——好发议论,古朴苍劲,奇崛险怪 人生经历:韩愈(768—824),字退之,郡望昌黎(今属河北),籍贯河阳(今河南孟县)。三岁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贞元进士,入朝任监察御史,以事贬阳山令。宪宗朝还京官国子博士。改河南令,历官至太子右庶子。随裴度征淮西平叛有功,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触怒宪宗,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朝调任吏部侍郎。病逝长安。‎ 思想内容:其诗歌前期对现实有一定的关怀,反映藩镇兵将叛乱的历史,对人民疾苦也有所接触。许多咏怀诗、赠答诗抒发了自己和朋友们怀才不遇或遭受贬谪的牢骚愤懑。‎ 艺术特点:前期雄才博学、好发议论、格调拗折、造语生新。后期向奇崛险怪的方面发展。语言古朴苍劲,洗净陈熟词汇,奇崛险怪。‎ ‎14.韦应物——贵胄出身,晚年闲居——寄情田园,洁身自好——高雅闲淡,清新自然 人生经历:韦应物(约735—约792),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系贵胄出身,少以三卫郎事玄宗。后入太学,折节读书。代宗朝入仕途,为滁州刺史、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罢官后,闲居苏州,直至终年。‎ 思想内容:田园山水诗人。不仅仅是寄托洁身自好、乐天知命的思想,而且还流露出对农民劳苦的关怀。‎ 艺术特点:更接近劳动人民的感情,生活气息也比较浓厚。高雅闲淡,自成一体。语言精练而近于自然。‎ ‎15.刘禹锡——主张革新,后遭贬谪——宦海沉浮,讽刺权贵——或开朗流畅,或含蓄隽永 人生经历: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中期文学家、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 思想内容:抒发自己身世遭遇的愤懑和痛苦,有的直接讽刺了当朝的权贵。乐府诗表现劳动人民生活和地方风物。‎ 艺术特点:作品中表现他的朴素唯物论思想。开朗流畅,含蓄婉转。语言含蓄隽永,有的颇具口语特色。‎ ‎16.柳宗元——主张革新,后遭贬谪——宦海沉浮,离乡去国——描绘细致,语言平淡 人生经历: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贞元年间进士及第复中博学鸿词,授校书郎。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顺宗即位,任礼部员外郎,参预政治革新。不久宪宗继位,废新政,打击革新派。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召还长安,复出为柳州刺史。病逝于柳州。与韩愈发起古文运动,为一代古文大家,世称“韩柳”。‎ 思想内容:多抒发自己悲愤抑郁和离乡去国的情思。也有体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剥削者的憎恨。‎ 艺术特点:善用比喻。山水诗情致深沉委婉,描绘细致简洁,尽管情景各有不同,但处处显示出他清峻高洁的性格,同时也往往流露出被贬远荒的幽愤。语言淡泊,幽峭明净。‎ ‎17.白居易——遭贬江州——关注民生,同情百姓——叙议结合,语言通俗 人生经历: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德宗朝进士,元和三年(808)任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西)司马,又为杭州、苏州刺史。晚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 思想内容:现实主义诗人。自己将作品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以讽喻诗价值最高。讽喻诗多揭露统治者的奢侈生活,表现尖锐的社会对立和社会矛盾,反映繁重的赋税和人民的痛苦生活。‎ 艺术特点: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批判性,主题专一明确,运用外貌和心理等细节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对比鲜明,叙事和议论结合。语言通俗、平易。‎ ‎18.元稹——少年丧父,中年遭贬——百姓疾苦,治国安邦——平浅明快,铺叙曲折,刻画真切 人生经历:元稹(779—831),字微之,洛阳(今属河南)人。8岁丧父,少经贫贱。举贞元九年(793)明经科、十九年书判拔萃科,曾任监察御史。因触犯宦官权贵,遭贬斥。后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思想内容: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元稹的乐府诗是针对现实政治而写的,他所涉及的面很广,内容庞杂,‎ 既有对安史之乱以来社会变迁的反思,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也有儒家礼乐治国思想和大汉族主义。它反映了士大夫对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而这种意识又同儒家所谓“正礼作乐而天下治”、规劝君主以整顿伦理纲常为治国之本的思想密切相联。‎ 艺术特点: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 ‎19.李贺——因避父讳,不得进士——怀才不遇——奇崛幽峭,秾丽凄清 人生经历: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郡望陇西,家居福昌之昌谷,因称李昌谷。其父名晋肃,“晋肃”与“进士”同音,故因避父讳不得考进士,仅曾官奉礼郎,愤懑不得志。‎ 思想内容:浪漫主义诗人。发泄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与牢骚,表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和无情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他的一些非现实的幻想诗,则是在憎恨现实,无力改变现实,转而厌弃现实的情绪支配下创造出来的。他的边塞诗积极健康。‎ 艺术特点:继承了楚辞九歌、南朝乐府神弦歌的传统,并受李白浪漫主义精神的直接启发,用奇特的想象、浓重的色彩、富于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他“哀愤孤寂之思”,使他的诗歌形成一种奇崛幽峭、秾丽凄清的浪漫主义风格。语言富有象征性,精彩绝艳。‎ ‎20.李商隐——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忧郁感伤,感叹沦落——深情绵邈,绮丽精工 人生经历:李商隐(813—约858),唐朝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思想内容:前期表现政治抱负和揭露社会现实,借咏史曲折地对政治问题发表意见。后期更多地用忧郁感伤的调子,感叹个人的沦落、世运的衰微。他的爱情诗交织着对爱情的希望、失望,以至绝望的种种复杂心情。‎ 艺术特点: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善用神话点染意境。‎ ‎21.杜牧——恃才自负,仕途不顺——怀才不遇,爱国忧民——词采清丽,画面鲜明 人生经历: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官。杜牧早年即以经邦济世的才略自负。慷慨激昂,好谈军事。立朝刚直不阿,敢于论列大事,指陈时弊。政治上不失为有识见、有胆量的进步人士,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思想内容:表现爱国忧民的思想,借历史题材讽刺统治者的骄奢荒淫,表现个人潦倒失意的感伤。‎ 艺术特点:词采清丽,画面鲜明,风调悠扬。‎ ‎22.李煜——南唐后主,阶下囚——宫廷生活,亡国之痛——意境深远,语言清新 人生经历: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961年即位,史称南唐后主。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则穷奢极欲。975年,宋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虽封作违令侯,实已沦为阶下囚,后被毒死。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 思想内容: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 艺术特点:前期词作风格柔靡;后期词作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 ‎23.柳永——落拓不羁,终身潦倒——歌妓生活,羁旅行役——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人生经历: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祐进士。官 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思想内容: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艺术特点: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24.欧阳修——四岁丧父,后中进士,后遭贬谪——关注民生——自然流畅,风格清新 人生经历: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四岁丧父,家境贫穷,母亲用荻杆画地教他识字。二十四岁中进士后,在西昆派文人、西京留守钱惟演的幕府里,开始和尹洙、梅尧臣等互为师友,唱和诗歌并提倡古文,逐渐成为著名文学家和文坛领袖。他一生做过朝廷和地方的许多官职,也是北宋中叶重要的政治人物。‎ 思想内容:部分诗歌反映人民的疾苦生活,揭露社会的黑暗,现实意义较强。诗中较多的是抒写个人生活情绪以及亲朋间题赠应和的作品,思想内容较贫弱。词作多表现男欢女爱、离别相思、歌舞宴乐等内容。词作意境深隐幽婉,语言清新通俗。‎ 艺术特点:吸收韩愈诗歌的散文化、议论化的特点。语言自然流畅、风格清新而不流于柔靡。‎ ‎25.王安石——主张革新,辞官退居——关注民生,抒发性情——长于说理,精于修辞 人生经历: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后,曾任地方官。神宗时为宰相,创新法以改革弊政,遭到大官僚地主的反对。后辞官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他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文学成就颇高,影响甚巨。‎ 思想内容:王安石的诗也和散文一样,具有充实的政治内容,十分鲜明的倾向性。在他长期作地方官时,就有不少诗篇,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对社会前途的忧虑,以及对传统思想的反抗,充分抒发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王安石晚年罢相隐居后,生活和心情的变化,引起了诗风的变化,创作了较多的描写湖光山色的小诗,也更多地注意对诗歌艺术的锤炼。‎ 艺术特点: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词虽不多,风格高峻豪放,感慨深沉,别具一格。‎ ‎26.苏轼——外任杭州,再贬黄州,又贬岭南——抒发性情,歌咏自然——豪迈奔放,清新自然 人生经历: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思想内容:曾写出一些反映民间疾苦、谴责官吏贪鄙、关心国家命运的作品。少数诗篇,表现诗人要求为国破敌的雄心。在苏诗里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最大的是许多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苏轼的词有更大的艺术创造性,它进一步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升了词的意境,把散文革新运动扩展到词的领域里去。举凡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为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艺术特点:其诗清新豪迈,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 对后代很有影响。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是苏诗苏词浪漫主义的基调。‎ ‎27.李清照——早年优裕,晚境悲凉——抒写自然,伤时感世——清丽优美、典雅情致 人生经历:李清照(1084—约1155),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的一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她的词作也随着她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着。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后期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思想内容:早期作品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对真挚爱情的抒发,多写其悠闲生活;南渡后,悲伤于自己的身世和失去的幸福,又面临着民族的灾难,其作品多伤时感世、悼亡思乡,沉郁感伤。‎ 艺术特点: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 ‎28.陆游——生于战乱,后遭贬黜——恢复中原,关注民生——想象瑰丽,精炼自然 人生经历:陆游(1125—1210),南宋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后官至宝章阁待制。‎ 思想内容:杰出的爱国诗人,一生以诗文为武器,抒写抗敌御侮、恢复中原的激越情怀和有志难伸的忧愤。还写了大量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诗篇。另有一部分诗歌热烈地歌唱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流露出亲切淳厚而真挚的感情。‎ 艺术特点:概括性和抒情性很强,而故事性则比较薄弱。由于对理想的热烈追求,陆游的诗有丰富瑰丽的想象、奇特的夸张,富于浪漫主义色彩,有“小李白”之称。语言晓畅平易,精炼自然,所谓“清空一气,明白如话”“无一语不天成”。他的词风也以雄放悲慨为主,兼有柔婉清逸之美。前人谓其流丽处似秦观,雄放处似苏轼。‎ ‎29.辛弃疾——坚持抗金,多受排挤——恢复中原,壮志难酬——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人生经历: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于金兵统治的沦陷区。二十一岁时,率领两千多人起义,投归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耿京被害后,带兵回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并作了不懈的努力和大量的准备,受到南宋主和派的多次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 思想内容:是两宋词人中词作最多的作家,共有六百多首。不少词作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表现坚持抗战的决心,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屈辱投降进行嘲讽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特点: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30.马致远——半世蹉跎,归隐山林——怀才不遇,遁世之情——意境优美,语言凝练 人生经历:马致远(约1250—1321以后),大都(今北京)人,元戏曲作家、散曲家。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曾任江浙行省官吏,怀才不遇,半世蹉跎,晚年隐居山林,过着闲适的生活。‎ 思想内容:多局限于抒发怀才不遇的悲哀,宣扬消极遁世的情绪。‎ 艺术特点:他的散曲描绘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考 点 集 训  ‎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集训(选诗歌10首,共20道题)【P457】‎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