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沁园春 长沙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沁园春 长沙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 王 俊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 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 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一般指“五四”以后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 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诗歌。具有形式自由、 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新诗采用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它高度凝练, 大幅跳跃,富有暗示性。“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刘勰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作家诗人创作时,是先有了情思抒发的 冲动,再发而为文辞形成作品,读者必先通过文辞才能了解作品传达的情思。这样,由文辞 入手,去解读作品,发幽探微,即使是隐微的内容,也会使它显露出来。因此,在阅读鉴赏 现代诗歌时,就必须把握其语言特点,从解读诗歌语言入手,进而探究诗歌的意蕴和思想内 涵。 现代诗歌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语言与散文的距离缩 短,但仍具有自己的特点。 沁园春 长沙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词的常识,掌握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 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人情怀,感受词人豪放雄奇的风格。 教学重点 情景中的激情朗读与丰富联想,结合意象,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摆脱庸俗之气,培养开阔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 教学方法 讨论法、诵读法、赏析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带 教学时间 安排一个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已经进入高中学习,大家有什么抱负呢?(学生自由回答)立志是成才的 动力。名人少年多立志。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就是表现作者青年时的志向和 抱负的艺术写照。让我们通过学习,体会作者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推动我们早 立志,早成才。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 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 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 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 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毛泽东一生酷爱古典诗词,他的一生,不仅在临窗伏案时,就是在戎马倥偬之间也不断 地默诵吟哦,写诗作词。据中南海毛泽东图书管理员统计,毛泽东生前认真批注、圈画过的 诗词总计在 1590 首以上,一般性翻阅、欣赏的至少在 2000 首以上,凭记忆手书的有 117 首, 其中有许多长篇叙事诗。毛泽东不仅鉴赏古诗词,而且也挥笔创作多首诗词,并自成一家。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他在各个时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势和中 国人民从 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 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 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 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2、文化常识 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 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 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 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 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 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 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 字以内为小令; 59 至 90 字为中调;91 字以上为长调。 3、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 1925 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 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 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 产阶级。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这年 10 月,毛泽东 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 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 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二)信息筛选 1、听录音;根据节奏提示,齐读。 3、理清思路,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三)能力提升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 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由多媒体显示出来,分四步: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A.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B.染上颜色: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C.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 式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D.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 水底的沙石。 (四)分析鉴赏 1、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词人怎样的情感态度? 提示:(1)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 (2)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 近观:江中→水碧船急驶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 (3)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明确: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 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态);竞→有力地 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4)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 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 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5)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明确:无。原因在于词中的秋是活泼的、美好的。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 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也在描绘中 蕴涵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通过对本段所写秋景和古人笔下秋景不同情调的对比,使学生了解毛泽东博大的胸怀 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2、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1)大意是: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 谁才是主宰你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2)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 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怅”,写出诗人 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3、如何理解词下阕的最后三句? (1)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 只。 (2)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 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 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五)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下阕,思考以下问题: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峥嵘岁月稠”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里? 3、这些“同学少年”是怎样的一群人? 学生讨论后展示成果: 提示:“携来百侣曾游”一句由写景到叙事,十分自然。应注意与上阕首句比较,分别有 一个表示数量的词,即上阕的“独立”之“独”,与下阕“百侣”之“百”。由“独”到“百” 不仅引发了对往昔战斗生活的回忆对战友的思念,而且表明了“独立”而不孤单的原因,正 是诗人有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战友。 毛泽东青年时期与何叔衡、蔡和森、张昆弟等革命挚友一起谈论天下,探求革命道路。 或撰文评论时政,或下乡访问农夫,或读书寻求真理,或泛舟抒发豪情,这便是“峥嵘岁月”。 这几句集中描绘了主宰大地命运的青年革命家群像。“同学少年”表明他们正值青春年少 之时;“风华正茂”表明他们风采才华正在旺盛之际;“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表明他们火一 样炽热的革命热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表明他们对国事政局的关切并积极参与变革社会 的实践;“粪土当年万户侯”表明他们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总之,这几句表明包 括作者在内的青年革命家,不但要主宰世界而且能够主宰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敢实 践,他们代表了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是未来革命的精英。 (六)拓展探究 1、比较分析《沁园春 长沙》中“同学少年”和《沁园春 雪》中“风流人物”的形象。 2、阅读下列诗句,比较本词中的秋景,看看在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 ①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③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 ④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红楼梦》 3、纵观全词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景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寞”“万 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 机? 因为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着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 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 的纤弱文人(见落花而流泪,见流水而长叹),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三、课堂小结 诗人虽在“寒秋”,虽只是独自一人,但因为心中有革命的理想,因为预见到革命形势的 迅猛发展,所以在此“寒秋”却无悲秋之叹,而是以一幅绚烂的秋景图,寄寓革命的希望, 抒发青春的豪情。 下面的时间交给大家,让大家进一步感受一下作者的豪情。同学们,大声地朗读和背诵, 让天空也留下我们的声音吧!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要求:声音响亮,感情充沛) 四、作业设计 今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课室学习我们高中语文第一课,希望能给同学们带来全新的学习 感受。今天请同学们课后熟背这首《沁园春 长沙》,再次感受诗人的情怀。同时,在我们进 入高中学习这个人生新阶段之始,请以你认为最优美的语言、最诗化的语言,写下你对未来 人生的理想和期望。长短不拘,但希望展现我们朝气蓬勃的青春激情。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