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宾县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宾县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黑龙江省宾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 高三学年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王国维在《古今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历史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 12 / 12‎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之一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何为“新基建”?日前,国家发改委明确范围,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 ‎(摘自韩鑫《新基建如何加速落地》,《人民日报》2020年6月7日)‎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产业化升级。新基建的谋划布局早已展开,为何要选择此时按下“快进键”?‎ 这一决策既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客观需要,更是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大趋势基础上作出的战略抉择。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业渗透率下降的挑战,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优化投资结构、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展现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带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潜力,客观上也打开了新基建的窗口期。‎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原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应问题更加凸显,基于新时代新使命,基础设施体系也必然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加速推动新基建,价值不仅在眼前。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具有一定超前性,投资新基建,实际上是投资未来,服务长远。新基建是围绕科技这一经济新硬核掀起的基础建设浪潮,是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数字动力”,为高质量发展蓄能。‎ ‎(摘编自吴月辉等《为新基建注入强动力》,《人民日报》2020年6月8日)‎ 材料三:‎ 中国出台经济扶持计划,以帮助国家摆脱疫情引发的危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表示,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 这一金额看上去是天文数字,但以中国的标准而言不足为奇,这表现出的更多是审慎。考虑到至少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的不确定性,中国政府没有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他们从2008年到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吸取了这一教训。‎ 在一揽子应对危机的措施中,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扶持提供了超过70%城市就业的中小企业。为此中央政府将向税收优惠、贷款利率和自然垄断产业关税补贴投入资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没有宣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目标。‎ 大部分投资不会用于道路和桥梁,而是用于被中国理解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新一代信息网络、5G应用、数据中心、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中国将力求借这一机会,建成向“工业革命4.0”过渡的基础设施。‎ ‎(摘编自《俄媒关注:中国“新基建”助力“工业革命4.0”》,《参考消息》2020年6月6日)‎ ‎4.下列对新基建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基建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是202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的重点之一。‎ B.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属于新基建中具有一定超前性的领域,在这些领域投资,其实不利于建设提供融合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C.‎ ‎ 12 / 12‎ 新基建意味着对基础设施体系进行战略性调整,将有利于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过程中所凸显的原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应问题。‎ D.中国将借助新基建带来的机会,有效地应对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业渗透率下降的挑战,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数字动力”。‎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既能在客观上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也能改变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的大趋势。‎ B.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将有助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速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早日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 C.在俄罗斯媒体看来,我国今年所以采取审慎的经济措施,不再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是因为从2008年到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吸取了教训。‎ D.2020年我国一揽子应对危机的措施,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扶持提供了超过70%城市就业的中小企业,目的是保障城市就业率,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6.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与抗击疫情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 ‎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 艾 平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冰雪将茫茫草原覆盖,仿佛一片亿万年的大水晶,解析了太阳的光谱,遍地熠熠生辉。这就是草原的春天,明亮,寒冷,空旷,漫长。呼伦贝尔草原不知“清明时节雨纷纷”、“烟花三月下扬州”为何物,沉寂始于十月、十一月,延至次年的五月,直到了六月才肯葳蕤。‎ 呼伦贝尔在北纬53度到北纬47度之间,几近冻土带,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春、夏、秋三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你若细看草原上的那些芍药、萱草、百合、野玫瑰,就会发现它们都比内地的同类开得弱小、开得简单;那些毛发一样附在原野上的草类,更是生得低矮硕壮,因为它们没有时间拔高,必须快快成熟。乍暖还寒,草色遥看近却无,呼伦贝尔的春天在残雪中闪出,莞尔一笑,转瞬即逝。一夜南风,醒来时百草猛然长高了半尺,草原焕然碧透千里,如深深的海洋,波动在阳光下,泛起绸缎般的华丽。花朵们忙了一夜,终于捯饬一新,佩戴着天上的彩霞和地上的雨露,跟着绿浪摇曳曼舞。游人醉入花丛,欢喜得忘乎所以,浪漫地比照远方的场景,直把这草原夏日叫做草原的春天。他们不曾体验,因此不懂,草原的春天是一场望眼欲穿的期盼,而最终让你看到的却永远是结尾的那一瞬。‎ 萨丽娃姐姐和大地一起记忆着春天。 ‎ 草原的春天是妇女们含辛茹苦的季节。萨丽娃看见老祖母蹒跚在纷扬的春雪中,靴子艰难地从冰泥里拔出来,又踩下去,湿漉漉的蒙古袍大襟冻成硬邦邦的冰片,在冷风中咔咔作响;她看见太阳的手指伸过来,轻轻地梳拢老祖母的银发,落在那只暗红的珊瑚耳环上,老祖母汗水淋漓的脸颊,布满了岁月的光芒。小羊羔总是走在大野芳菲之前,一个接一个降生在冰碴密布的草地上,然后它们站起来,像洁白的云朵一样缭绕着老祖母“咩……咩……”嚷着饥饿。‎ 百代千年,游牧人家在春季里寻找朝阳的地方接羔,一辈辈把长生天的教诲变成了不可更改的习惯,留在了老祖母的银发上。长生天不是传说之中的老天爷,是万物生存的法则,是必须敬畏的大自然。四月接羔,羊羔吃着母乳等待青草,青草和它们的乳牙一起长出来,它们开始奔跑,从此变成了原野的孩子,栉风沐雨,爬冰卧雪,生命就这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老祖母的腰是在春天累弯腰的,老祖母的劝奶歌是在春天里传给萨丽娃姐姐的。‎ ‎“陶爱格……陶爱格……你的孩子在哭泣,你这当母亲给它吃奶吧……”老祖母的劝奶歌升起来,回响环绕,哀婉之中,苍穹附以和声,母体般的温暖笼罩草原,万物生灵的母性开始苏醒。母羊含泪站起身来,羊羔纷纷跪乳。饱食的羊羔肆意喧闹嬉戏,洁白的云朵在阳光里打滚儿,然后撒开四蹄奔跑,进入季节的深处。‎ ‎ 12 / 12‎ 每年十月之后,老祖母把种公羊放进母羊群,母羊怀胎六个月,到次年四月或者五月分娩,完成一个春天的轮回。那前一年的接下的羊羔,由于仅仅吃过一个夏天的青草,骨头还未坚硬,脂肪仍然豆腐般多汁,头上卷曲的绒毛里才露出细小的犄角。老祖母仍然叫它们羔子,风雪夜里把它们放进蒙古包庇护,为了它们暖和,半夜起来给炉子加牛粪。萨丽娃姐姐依偎在老祖母的怀里说,好像羔子是你的亲孙女。‎ 后来萨丽娃姐姐戴着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离开了家。因为城里的暖气和热水,因为城里的漂亮和时尚,城里的楼房虽然很舒适,可那是租来的,不是家;萨丽娃姐姐思念阿妈的奶茶、阿爸的手把肉,好想好想骑上骏马变成草原的风,好想好想放开嗓子变成蒙古包前奔流的河。萨丽娃姐姐总觉得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会说话,一天天在她耳边说个不停,只是那些古老的话,就像飞来飞去的鸟,有点听不懂,想留也留不下。‎ 萨丽娃姐姐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乡。‎ 枕着幽幽的草香,她看见了逝去已久的老祖母,听清了老祖母在她耳边说的话———河冰不开,天鹅不来;骏马绕不过暴风雪,大雁甩不掉自己的影子……冬长夏短,谁也逆不过长生天的规矩……‎ 萨丽娃姐姐站在草原的春天里,伸出一双手,这手是洁白细致的;萨丽娃姐姐轻轻托出一只小羊羔,把母羊脱落的子宫慢慢送回腹腔内,这双手浸染上羊水和血液,开始在寒风中皴裂,慢慢地,长生天的怀抱里回来了一个顺其自然劳作的人;当这双手终于被牛奶和油脂润透,不再畏惧风霜雨雪的时候,萨丽娃姐姐的牧场已经远近闻名,她出售的羊,是实实在在吃过三次夏牧草、长了六个牙的肥腴的羊。萨丽娃姐姐有了自己的广告词---养最有品质的羊。‎ 人们看见她家的牧场上盖起了铝合金的接羔棚圈,看到她家蒙古包后面停放着现代化的打草机,看到她家草场的高坡上安装着一排排太阳能蓄电池。萨丽娃姐姐的故事像珍珠那般滚动在草原上,人们传说着她那些有品质的羊卖出了好价钱。当家家户户都像萨丽娃姐姐那样牧养有品质的羊,萨丽娃姐姐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终于把草原的春天从二月找了回来。‎ 春天依然晚晚地来,快快地走,却把希望和富足留在了呼伦贝尔草原上。萨丽娃姐姐唱的劝奶歌是老祖母在春天里传下来的,草原人那如云的羊群和飞驰的骏马是春天赐予的。是的,萨丽娃姐姐懂得这一点,在这个古老而崭新的时代里成为聪明智慧的人。‎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草原上。‎ ‎(选自2016年4月1日《文汇报》,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草原的春天”贯穿全文,把呼伦贝尔大草原独特的风光和萨丽娃姐姐的故事有机串连,是全文的线索。‎ B. 萨丽娃姐姐是草原新一代牧民的代表,她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把草原的花期提前到二月。‎ C. 作者在记叙萨丽娃姐姐艰苦创业,带领其他牧民走上致富之路的同时,赞美了新时代给草原带来的新面貌、新气象、新希望。‎ D. 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生动描摹了大草原上生生不息的物与人;引用民歌民谚为文章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8.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6分)‎ ‎ ‎ ‎ ‎ ‎9.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 ‎ ‎ ‎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 12 / 12‎ ‎ 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嘉佑二年是年号纪年,年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B.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C.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D.徽宗是皇帝的庙号,庙号是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 ‎ ‎(2)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①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 12 / 12‎ 把②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③春。‎ 为于耆旧④内,试觅姓庞人⑤。‎ ‎ [注]①公元762年,杜甫的诗友郑炼离开严武幕府,准备起身回家乡襄阳,杜甫写下此诗。②把:握,执。③岘首,山名,在襄阳。④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⑤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15.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 ‎ ‎ ‎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用“ , ”两句话来反对不合乎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的做法。 (孟子《鱼我所欲也》) ‎ ‎(2)屈原在《离骚》中表达宁愿突然死去,也不愿随波逐流,认同世俗媚态的句子是: , 。 (屈原《离骚》)‎ ‎(3)《琵琶行》中多次描写月亮而作用各不相同: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技巧高超的是“ ”,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寂寞无聊的是 。 ‎ ‎(白居易《琵琶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已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而其基本价值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 ,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特性,不是生理的,而且是文化的、精神的因素;没有中华文化,中国人就不成其为中国人,中华民族就不成其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______,今天仍然是而且未来必将还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就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中国精神”,而弘扬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走稳中国道路的关键。没有中华文化的 ,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放到世界文明史中看,中华民族创造的 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价值体系,独特的民族色彩,独特的历史进程,其长期的演化过程造就了我们的文化认同,赋予我们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决定了我们独特的发展路径。‎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B.传承中华文化必须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C.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是传承中华文化 D.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能传承中华文化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脉相承 薪火相传 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B.互为一体 前赴后继 博大精深 卓尔不群 C.互为一体 薪火相传 繁荣昌盛 源远流长 D.一脉相承 前赴后继 繁荣昌盛 卓尔不群 ‎ 12 / 12‎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B.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C.不仅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D.不仅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研究发现,有氧运动能增加流向与记忆有关的大脑区域的血流量,从而改善记忆力。任何时候开始锻炼都不会太晚,即使进入老年阶段,_________,你仍然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有氧运动来加以改善。有30名被试人员(平均年龄66岁)参与了研究,_________,这两组人都没有定期锻炼的习惯,也没有记忆障碍的迹象。其中一组每周完成数次有氧运动的任务,而另一组只进行拉伸和平衡训练,同时保持较低的心率。12个月后,与拉伸平衡组相比,有氧运动组流向与记忆有关的大脑区域的血流量增加了。研究开始和结束时进行的记记力测试显示,________,而拉伸平衡组的成绩提高不明显。‎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5分)‎ ‎2020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于4月24日在国家航天局网站举行。备受关注的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任务标识在启动仪式上公布。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将依次编号。据介绍,该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体现了探索自然和宇宙空间的文化传承,寓意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而象征“揽星九天”的任务标识,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与态度。‎ ‎ ‎ ‎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2 / 12‎ 龙江省宾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 高三学年第二次月考 语文答案 ‎1.C曲解文意。原文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表明王国维并非说不该“疑古”,而是说不要过分“疑古”。‎ ‎2. D过于绝对。原文以《康熙王朝》为例,在于说明“发掘史料是一回事”,但不能“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 ‎3. B内容与原文不符。原文中说“在“五四’以前, 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 ‎4.B “不利于建设提供融合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说法错误。‎ ‎5.A“改变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的大趋势”错误。‎ ‎6.①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的有效方法;②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客观上打开我国新基建的窗口期;③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是针对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不确定性的审慎选择。‎ ‎7. B“把草原的花期提前到二月”错误。‎ ‎8.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2分)突出呼伦贝尔草原无霜期短暂的特点,生动形象地描绘植物竞相生长的情景,赞美大草原旺盛、顽强的生命力(或:大草原的生生不息)(4分)‎ ‎9.①呼伦贝尔草原大自然的春天②羊羔生长期的春天③萨丽娃事业的春天④以萨丽娃为代表的新一代牧民未来生活的春天。‎ ‎10.A ‎11.C由皇帝主持。‎ ‎12.C应当是苏轼向朝廷请求,朝廷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 ‎13.(1)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授予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的官职。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 ‎(2)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参考采分点:(1)见容,被容忍;外,到外地做官;拜,任……,或授予……官职;既,……之后。‎ ‎(2)减粜,减价出售;常平米,常平仓的米;分坊,到各街道;活者,救活的人。‎ 参考译文:‎ ‎ 12 / 12‎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主考官欧阳修见到苏轼的文章很惊喜,参加殿试考中了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我要避开他,好让他出人头地。”苏洵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光禄丞。苏轼服丧期满,回到朝廷,任命他为判官告院,王安石创立施行新法,苏轼上书评论新法的弊病。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司农下令实施新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元祐元年,轼以七品官身份入朝在延和殿侍奉皇帝,就赐给他银印红绶,升迁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暂代知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佑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黄金五十两,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徽宗即位,又经历三次大赦,于是提举玉局观,恢复朝奉郎的官职。苏轼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核政绩请求升迁。所以官职就停留在这里。建中靖国元年,在常州去世。苏轼师从父亲苏洵学习写文章,从来得之于天资。(苏轼)曾经自己说:“写文章如同行云流水,本来就没有一定的格式,仅是常要在该说的地方就说,该停的地方就停。”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话,都可以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14.B颔联承接上文,写时危身老,诗人靠阅读郑炼的诗歌度日,而不是说日后仍有朋友诗篇陪伴。‎ ‎15.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解析:“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 上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而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 ‎1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 ‎17.A文段论述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关系,根据后文“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可知,文化在前,民族在后,据此排除CD;再根据后文“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互为一体”,说明二者是对等关系,即“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排除B。‎ ‎18.C一脉相承:意思是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互为一体:互相融合,成为一体。语境强调二者的相互交融,本是一个整体,因此选“互为一体。”排除AD。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前赴后继: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此处强调中华文化代代相传,故选“薪火相传”。排除B。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多用于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深奥精微。繁荣昌盛:指国家兴旺发达,欣欣向荣。此处强调中华文化的兴旺发达,从而使中华民族得以伟大复兴,故选“繁荣昌盛”。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卓尔不群: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语境是中华文化,不是人,选“源远流长”。‎ ‎19.B原句关联词搭配不当,应为“不是……而是”,“不仅……而且”,据此排除CD;文段强调中华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命脉,因此,应为“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C项“因素”赘余,排除C。‎ ‎20. 记忆力已经开始消退; 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 有氧运动组的成绩有显著提高。 ‎ ‎21.2020年4月24日“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在国家航天局网站举行。仪式上公布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是“天问一号”、任务标识“揽星九天”。‎ ‎ 12 / 12‎ 解析:根据新闻的特殊性可知,新闻的主要信息集中在导语部分,本则新闻的导语是“2020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于4月24日在国家航天局网站举行”,故中心事件是:2020年“中国航天日”于4月24日启动。紧接着介绍了这次启动仪式的主要内容“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任务标识”;然后分别具体介绍任务名称、任务标识的意义:体现了探索自然和宇宙空间的文化传承,寓意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与态度,这部分不是关键信息,不必压缩。答题时要注意字数的要求,不要超过70个字。‎ ‎22. 【审题】‎ 命题方式:任务驱动作文 审题要点:任务驱动作文的审题一般注意材料的主旨,作答时要认真审读材料。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审题过程: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本次作文材料是叙事类,材料关涉三个历史人物:齐桓公、管仲和鲍叔。考题创设了相关写作情景——班级读书会,规定了写作者身份和写作对象,要求谈对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个人物哪个感受最深,文体应是发言稿。今年这个考题,所创设情境贴近考生实际,作文材料考生熟悉,有话可说;要求明确,不易偏题。选择哪一个人物来写都是可以的,应具体说出为什么对某一人物感触最深。比如齐桓公,志向高远、心胸宽阔、不计前嫌、唯才是用,所以能成就霸业;鲍叔不计私利、审时度势、谦虚礼让,对齐桓公任用管仲起到了重要作用;管仲才能出众、恪尽职守、功勋卓著,有力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作文可以从他们的品行、格局、人格境界、为国为民的情怀为出发点,分析他们在历史上曾经发挥重要作用,展现出独特人格魅力和思想价值。他们独特人格魅力和思想价值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值得尊重和学习,能够让我们从历史人物中获得启发。‎ ‎【立意】‎ 从齐桓公的角度:‎ 成就大业,需有过人的胸襟;只有不计前嫌,方能美美与共;‎ 从鲍叔的角度:‎ 朋友之间就是要互相帮助、互相信任;为国家舍小家,无私;为国立公,甘居人下;‎ 从管仲的角度:在其位,谋其政;看重自我才华,绽放无限光采;‎ ‎【素材】‎ 发现人才,而后重用之,能兴国安邦,造福一个朝代。周文王就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人,他发现姜子牙有治国安邦之才,封姜子牙为专管军事的太师。在姜子牙的帮助下,周文王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周文王死后,姜子牙又辅佐周武王一举打败了商朝,为周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功勋。姜子牙之所以成为齐国的缔造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源于周文王有一双善于发现人才的眼睛。当然,周文王在成就姜子牙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辉煌的帝业。这说明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一个发现者 ,万不可忽视每一个有益的细节,或许一个小小的发现就能成就自己或成就他人,让一个“千里马”式的人物早日奔向成功的轨道。‎ 稳坐中国电影界“头把交椅”的张艺谋不但引领中国的电影事业走向国际舞台,而且他所培养出来的电影演员也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闪耀巨星。提到“谋女郎”章子怡,人们都知道她是叱咤影坛的著名演员,曾担任《英雄》《我的父亲母亲》和《十面埋伏》的女主角。当她还是个小姑娘时,面貌清纯、可爱,还有一双会说话的明亮大眼睛,当她被导演张艺谋偶然发现后,便频频出现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银幕之上。黄金被埋在土壤里,如果不被发掘,与土壤何异?章子怡自身潜藏着艺术能量,如果没有张艺谋的发现,这些能量就失去了大放异彩的机会,还何谈叱咤影坛?因此,只有勇敢地向前跨一步,去展现自己,让那些炽热的能量像火山一样喷发而出,才能成就美丽的人生!‎ ‎【结构】‎ 例文从反面着手,举了大量的史实来证明“齐桓公似乎找不到一个‘代表作’”,作者另辟蹊径,指出齐桓公的功绩不在于武力征服,而在于捍卫了文明。且这是齐桓公与管仲共同成就的霸业,并且摆出个人观点:齐桓公的故事更值得玩味:桓公继位后,对与他有生死之仇的管仲,他选择了原谅;不仅原谅,他还对管仲委以重任,管仲在齐国的改革更张力度非常之大,对与他有生死之仇的管仲,他选择信任。而这些选择的关口,更在齐桓公的“一念之间”,进而推出大历史的画卷,点睛之笔与败笔,或许就在于些微点墨。最后以“人的磨练,不只在星辰大海,更在于内心方寸”收束全文。例文层层推进,结构严谨,立意不俗。‎ ‎【点睛】‎ 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 12 / 12‎ 范文:‎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北京大学 王艺璇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漫溯历史长河,翻开青史书卷,一个个富有英雄气概的人物,一段段流传千古的帝王霸业故事,宛如夜空中的繁星熠熠生辉。然而,万山磅礴有主峰,岁月往复间,当人们再回首,为成就伟业的齐桓公和出谋划策的管仲领首时,谁又会想起居于历史角落的鲍公?今日回顾往昔,我却不禁赞叹鲍公的“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我赞叹鲍公,赞叹其“瞻山识璞,临川知珠”的识人慧眼,赞叹其“劝君参透短长理,自有人才涌似云”的用人之道,赞叹其“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爱才之心,赞叹其“铁肩担道义”的忠诚公道。西汉大儒董仲舒提出“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的主张,即根据才能的大小来授予合适的官职,根据品德的高下来确定适当的地位。用人和治事相互适应,相互协调,职得其人,人称其职,人尽其才,事竟其功。正是鲍公不计前嫌,不虑私事,充分认识到管仲的才干,审时度势,荐举人才,方助齐桓公成就霸业;而管仲一生的成齐桓公的就固然是齐桓公的大度宽容、赏识重用使然,但更关键的是鲍公对管仲的举荐。“治国之要,首在用人”,唯有量才授官,方能人事相宜。自古以来,选人、用人关系事业赓续,甚至决定政权兴衰。管仲曾言:“凡人君所以尊安者,贤佐也。佐贤则君尊、国安、民治,无佐则君卑、国危、民乱。”诸葛亮也曾强调“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人才之得不仅需要自身努力、组织培养、环境塑造,更有赖于他人的识别、推荐、培养和任用。再回看反思,以何才能慧眼识才、善用人才?需以鲍公为榜样,增强“进贤为贤”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各尽其能;严把“进贤为贤”的德才标准,全面考核人才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秉持“进贤为贤”的公正性,所谓“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氛围。‎ 纵观中华大地,俯瞰动荡历史,正是那些如鲍公一样有胸怀、有眼光、有能力的选贤任能者,虽自己功名未加身,却使贤人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用“进贤”诠释了何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到此结束。‎ 齐桓公的方寸内心 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好!‎ 非常高兴能有这次发言机会,我发言的内容是“人的磨练,不只在星辰大海,更在于内心方寸”。‎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更是之首,他是第一个霸主。但今天梳理他的功绩,似乎找不到一场淋漓痛快的胜利。牧野之战、垓下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成就过历史的巨人。但齐桓公,似乎找不到一个“代表作”。‎ 所以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齐桓公九次会盟诸侯的功绩,靠的不是武力。孔子还有一句话:“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如果没有管仲,孔子大概要披着发穿左衽的衣服了。披发左衽,这是当时中原人眼中“夷狄”的装扮,如此穿着,意味着华夏文明衰败了。‎ 从孔子的话也能看出,齐桓公与管仲的尊王攘夷,功绩不在于刀光剑影、武功赫赫,而在于捍卫了文明。孔子相距齐桓公与管仲,隔了一百多年,提起他们,着眼点却是发型与衣服,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却是文明的象征物,映照着华夏的延续。‎ 虽然孔子把功绩归美于管仲,但显然的,这是齐桓公与管仲共同成就的霸业。而且在我看来,齐桓公的故事更值得玩味。在关乎文明存续的重大历史进程里,起点或许就在于齐桓公的几次选择。‎ 须知,管仲最早是作为齐桓公的对手出现的,在争夺王位的过程中,他还射了齐桓公一箭,让桓公险些丧命。桓公继位后,对与他有生死之仇的管仲,他选择了原谅;不仅原谅,他还对管仲委以重任,管仲在齐国的改革更张力度非常之大,对与他有生死之仇的管仲,他选择信任。‎ 我常想,在这些关口,齐桓公如果小心眼一点、多疑一点,心理状态发生点变化,历史会不会改写?孔子会不会就真的“披发左衽”了?华夏文明的进程,会由此产生什么走向?‎ 推而广之,是不是多少崇高、显赫、荣耀,挫折、失败、堕落,其根源都在个人的闪念之间,在一次内心纠结后的选择?大历史的画卷,点睛之笔与败笔,或许就在于些微点墨。‎ ‎ 12 / 12‎ 从历史记载看,春秋五霸里,齐桓公不算有特点的:晋文公颠沛流离,大器晚成;勾践卧薪尝胆,心机尤深。倒是齐桓公,个人资质似乎平平无奇,也无甚出格举动,做的最正确的事就是信任管仲。但反过来想,为了信任管仲,他需要克服多少猜忌、忐忑、惶恐?他管控自己的“情绪成本”,其意义未必小于横刀跃马、顾盼自雄。‎ 儒家经典《大学》从“正心”,一路推导到了“平天下”的高度,或许有它的道理。对于个体成功的实现、人类文明的书写,那心里的细微波动,往往都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人的磨练,不只在星辰大海,更在于内心方寸。‎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 12 / 12‎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