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15:第2课 祝福
祝福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以及劳动妇女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2.欣赏小说中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艺术效果。 3.掌握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 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塑造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阅读文学作品最简单的目的是“使看不见的被看见”。有这样一个伟大的作家,其作品即使历经沧海桑田,仍然使我们看到他那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感受他内心满心的惆怅和无限的忧情。我们通过他看见了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今天,我们将会透过其笔尖,去认识那位命运多舛痛失爱子的祥林嫂。(板书:祝福) 二、知人论世 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 在五四运动爆发前夕,创作出我国现代文学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 ,继而写出《孔乙己》、《药》等,共十四篇小说编成《呐喊》;接着创作出《祝福》等十一篇小说,编成《彷徨》。 鲁迅人生的几次转折点 (一)家道破落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 (二)弃医从文 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 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便毅然弃医从文,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 (三)痛苦的婚姻 1906年,远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在母亲的反复催促下,终于不很情愿的启程回国。母亲想让鲁迅回家完婚,鲁迅回答说,让姑娘另嫁人为好。但母亲却来电报说:母病速归。 回家后的第二天,婚礼举行。夫人是朱安,鲁迅曾说过“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朱安,小脚,没有文化,比鲁迅先生大三岁,与鲁迅先生实在没有共同语言,他们名存实亡的婚姻维持了十九年。 到1925年3月,鲁迅收到许广平的第一封信,于是开始了新的生活。鲁迅时年45岁,许广平27岁,朱安48岁。翌年,鲁迅与许广平离京,于1927年在上海同居。 这段漫长而痛苦的婚姻给鲁迅先生影响很大,使他对中国的妇女问题有更深切的体会。也可以说小说《祝福》是这个思考的结晶。 2.《祝福》:选自小说集《彷徨》,是其中最著名的小说,写于1924年。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止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则是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是为了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二、夯实基础 1.生字 监生(jiàn) 寒暄(xuān) 烟霭(ái) 镯子(zhuó) 朱拓(tà) 瘦削(xuē) 间或(jiàn) 诧异(chà) 悚然(sǒng) 踌蹰(chóu chú) 谬种(miù) 尘芥(jiè) 形骸(hái) 模样(mú) 新正(zhēng) 俨然(yǎn) 荸荠(bíqí) 驯熟(xùn) 桌帏(wéi) 讪讪(shàn) 咀嚼(jǔjué) 蹙缩(cù) 诡秘(guǐ) 怔怔(zhèng) 醴酒(lǐ) 炮烙(páo) 窈陷(yǎo) 惴惴(zhuì) 歆享(xīn) 陈抟(tuán) 2.生词 寒暄:(问)寒(问)暖。指人们见面时说些客套话。暄: 太阳的温暖。 悚然:惊惧的样子。 惶急:惶恐焦急。 踌蹰:⑴犹豫;⑵得意的样子。 不更事:经历世事不多,即缺乏社会经验,不懂世故人情。更,经历。 谬种:坏东西(骂人的话)。 俨然:这里指摆出十分庄重的样子。 百无聊赖: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 沸反盈天:形容人声暄嚣杂乱。沸反:像沸水一样翻腾。盈:满。 三、整体感知 理清脉络(师生讨论、总结) 1.分析本文的结构脉络。 明确:(1)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 (2)结局:祥林嫂凄然死去。(3-33) (3)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34-35) (4)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54-65) (5)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0) (6)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111) 总结:作者运用倒叙手法,回忆了祥林嫂的一生 。小说的整体思路为“现实-过去-现实”。(倒叙作用: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四、合作探究 1.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人物形象的?其笔下的这些人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祥林嫂(肖像描写): (1)肖像: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生机旺盛; 又只是顺着眼——安分善良; 她模样还周正——相貌端庄; 手脚都壮大——吃苦耐劳; 表现: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爱劳动,能劳动,不挑剔; 变化:食物不论,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易满足,很容易活下去。 (2)语言描写。 自述阿毛之死(更突出了祥林嫂的痛苦与自责);与柳妈的对话(加重了她的精神负担);与“我”的对话(展示了其矛盾心理说明希望彻底破) (3)细节描写。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只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聚焦镜头,由大及小,由远及近。碗是破的,表明她很穷;碗中是空的,表明她即便是乞丐,也活得不如意;竹竿比她还长,下端开了裂,表明其狼狈不堪、身心疲惫、一无所有。) 总结:在她身上,集中了旧中国农村妇女所有的优秀品质:善良、安分、吃苦、耐劳、 易满足、不挑剔、温顺等品格。 2.鲁四老爷(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鲁四老爷就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封建礼教的化身。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鲁四爷见了就“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一寡妇”,但是见她手脚壮大,劳动力强,还是默认 鲁四太太留下她。这就暴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贪婪和虚伪。当知道祥林嫂的婆家来抢人时,鲁四老爷站在维护封建家长制的立场上,认为“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后来虽然说了句“可恶”,那只是因为不打招呼把人抢走,有伤鲁府的体面。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帮工,鲁四老爷又“照例皱过眉”,后来之所以还是留下了她,决不是发了善心,而是“鉴于向来雇佣女工之难”,舍不得放弃这个廉价的劳动力。这件事把这个人物卑鄙肮脏的灵魂进一步暴露了出来。对于祥林嫂他一方面用繁重的劳动奴役她,一方面又用礼教的软刀子从精神上迫害她。他暗中告诫 鲁四太太,祭祀时不准祥林嫂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无疑在精神上宣判了祥林嫂的死刑。等看到从祥林嫂身上再也榨不出一滴油时,就不如一条狗般地将她赶出鲁家大院。当他听到祥林嫂惨死的消息时非但无半点怜悯之情,反而恶狠狠地骂她 :“是一个谬种 !”到此,这个封建礼教之徒的狰狞面目就彻底暴露无遗。祥林嫂的死,是对鲁四老爷丑恶灵魂的鞭挞,是对吃人的封建制度的强烈控拆 ! 总结: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政治上迂腐、保守,思想上守旧、反动,为人自私、冷酷。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3.四婶 祥林嫂走后,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做帮手。”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4.柳妈 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说祥林嫂死后会被她的两个死鬼男人抢,会被锯开来,捐门槛可以赎罪,这些话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没想到冬至祭祖时节,无论她怎么努力干活换来的却只是四婶的呵斥,紧接着第二天,祥林嫂的眼睛便“窈陷”下去, 5.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祥林嫂年谱 二十六七岁以前 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 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 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二十八九岁 阿毛两岁。丈夫患伤寒死去。 二十九或三十岁 阿毛三岁。 三十或三十一岁 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祭祀时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一二岁 深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至祭祖时节,仍不让她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 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四五岁 三十五六岁 沦落为乞丐。 三十六七岁 三十七八岁 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祥林嫂“一逃”、“一撞”、“一捐”、“一问”,这些情节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悲剧的? 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伦理迫使她守节,可贫穷又不让她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四、作业布置 尝试对“我”的形象分析。 五、板书设计 祝 福 鲁迅 序幕:祝福与“鲁四老爷” 结局:死去 倒叙 开端:初到鲁镇 发展:被迫改嫁 高潮: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与“我”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祝福》的结构与主要人物做了分析,今天,我们将更深入的走进《祝福》世界,去挖掘故事背后的更多精彩。 二、文本探究 1.“我”的形象探究。 明确:我是事件的见证人,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分子。有鲜明的反封建思想,但是却软弱无奈、自寻安逸。 (1)我和祥林嫂会面于鲁镇的祝福仪式中。 (2)“我”和鲁四老爷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血缘关系 区别:鲁四老爷是老监生,没有任何改变,而“我”是新党、知识分子。 (3)“我”和祥林嫂之间的三问三答,可以看出“我”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㈠“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也许有罢——我想。” ㈡“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㈢“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 “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从这些对话和“我”自剖自析的心理活动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这个离开五年后重回鲁镇的知识分子,由于受到民主思想的洗礼,鲁镇的苦闷、凝固的气氛使他不能忍受,他同情祥林嫂的不幸遭遇,但又无力改变,虽觉得不安,但又竭力摆脱内心的困扰。 (4)小说中的“我”有鲁迅先生的影子。 怎样看待鲁迅先生在作品中体现的“孤独”、“无奈”、“困惑”? 正是将矛盾和困惑作为创作的动力,才使鲁迅得以从具体历史出发,而又并不限于历史环境,深化对人类大困境的揭示,从而使作品具有永恒的美学意义。 只要我们放下乐观主义的面具,不是简单的斥之为消极,不是虚伪、胆怯或自欺地辩护自己的生活进入了乌托邦世界,我们也能感受到这份困惑和绝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鲁迅的作品进行平等的交流,而不是轻松地将它们视为过时的历史文献。 2.分析本文的环境描写。 明确:社会环境-(1)祝福景象;(2)祥林嫂所处的社会环境--“镇上的人们....笑容却冷冷的了”)(“冷冷的”暗示了人们对祥林嫂的集体厌弃。) 自然环境-(1)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表现了鲁四老爷的虚伪和保守);(2)祥林嫂失去小丈夫:春天 祥林嫂失去贺老六:春天、伤寒病 祥林嫂失去儿子阿毛:春末、狼 祥林嫂惨死:在冬天即将结束春天将至时的祝福晚上(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或者说不能有春 天的女人,即她是一个没有希望,或者说不能有希望的女人)。 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文做铺垫;烘托人物心理;象征和暗示人物命运;交代人物活动场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三、问题探究 1.究竟是谁杀害了祥林嫂? 明确:社会环境:迷信、麻木、愚昧 人们思想:顽固、守旧、尊崇理教 当时的人:淡漠而无耻 总结:封建礼教与迷信。 2.小说描写了几次“祝福”?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祝福1: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祝福2: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祝福3: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3.文章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明确:(1)全文是以“祝福”为线索展开的,小说源于“祝福”,结于“祝福”;(2)“祝福”的景象与祥林嫂的惨死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增强了作品的悲剧色彩,揭示小说的主题。 四、课文小结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揭露了 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五、板书设计 祝 福 鲁迅 社会环境:祝福景象 迷信、麻木、愚昧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鲁四老爷书房 春天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