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2 祝福(第0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2 祝 福(第2课时) 1.文学常识填空。 (1)《祝福》选自《 》,作者是鲁迅,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 》和《 》,散文集是《 》,散文诗集是《 》,还有杂文集17本。 (2)“四书”指《 》、《 》《 》、《 》,“五经”指《 》、《 》、《 》、《 》、《 》五部经典著作。 2.肖像描写的两种方法 (1)白描法 特点:不用或少用色彩浓重的修饰性形容词,不加渲染、烘托,也不使用任何修辞手法,只是用简洁朴素的文字,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寥寥数语勾勒出生动、传神的形象。 优点:节俭、经济、节奏快,有利于情节发展,符合读者的欣赏习惯。 (2)工笔法 特点:讲究人物微观的具体展示。往往从人物的整体面貌上用墨,既写面部,又及全身,给人以整体的印象。多用于比较陌生的人物和主要人物。 优点:让读者了解并熟悉所写的人物,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1.(1)彷徨 呐喊 故事新编 朝花夕拾 野草(2)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诗 书 礼 易 春秋 1.“我”是个怎样的形象?在文中起何作用? (1)形象:“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教,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帮助。 (2)作用:在小说结构上,“我”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2.本文是一出人间悲剧,题目为什么要用“祝福”二字? (1)情节: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 (2)线索:“祝福”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起到线索的作用。 10 (3)主题: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3.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鲁四老爷分别各说了两次“可恶”,“然而”,它们有什么含义? (1)反应: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2)含义:①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转折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做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现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 ②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暗含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4.细读并画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思考它有哪些作用?试分条论述。 开篇简洁地勾画出“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的新年气象,为小说情节开展勾画背景和渲染气氛。 下文描述祝福的礼仪和福礼,又描写了年底常有的大雪天气,忙碌的新年,沉寂的雪夜,互相映衬,为下文抒发悲愤的感情渲染了气氛。 在柳妈恫吓祥林嫂时,“微雪点点的下来了”“祥林嫂……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起了点明时节,并和全文中的写景相呼应相协调。 结尾一段,“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写出祝福时刻繁乱喧闹的景象,扣紧题目,并为最后抒情渲染了气氛。 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悚然(sǒnɡ) 负疚(jiù) 窈陷(yāo) 监生(jiàn) B.新正(zhēnɡ) 倔强(jiànɡ) 炮烙(lào) 形骸(hái) C.草窠(kē) 歆享(xīn) 渣滓(zǐ) 蹙缩(cù) D.寒暄(xuān) 唾弃(tuò) 朱拓(tuò) 牲醴(lǐ)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歆享 瘦削 聘礼 安份耐劳 B.祭祀 悚然 负疚 走头无路 C.诡秘 烟霭 忌讳 寻死妥活 D.窥探 赎罪 执拗 瑟瑟作响 3.祥林嫂被劫持回婆家后,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对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10 A.鲁四老爷第一次说“可恶”是因为大白天在家门前抢人,有损鲁家的尊严,“抢人者”太可恶。 B.第一个“然而”是说祥林嫂婆家抢人也有理,表明了鲁四老爷维护封建礼教的态度。 C.第二个“可恶”是说祥林嫂,她不该背着她婆家出来做工。 D.第二个“然而”是接着卫老婆子的“这回我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的话说的,言外之意是说要找到一个像祥林嫂那样勤快能干的人是不容易的。 4.“画眼睛”是小说在刻画人物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作品多次写祥林嫂的眼睛,其作用是什么?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祥林嫂初到鲁镇做工时是“顺着眼”,侧重表现她安分耐劳的特点。 B.写祥林嫂再到鲁镇时虽然仍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则是她人生路上受到重大打击,内心痛苦而难以表达的外在表现。 C.写“我”在河边遇见祥林嫂时,只见她“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表明她在长期的迫害、打击下精神已经麻木。及至她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这“发光”是她所产生的对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希望的结果。 D.关于眼睛的多次描写详细地表现了人物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18年5月,鲁迅先生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B.鲁迅先生在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C.鲁迅先生的小说,收入到《呐喊》中的有:《孔乙己》《药》《一件小事》《故乡》;收入到《彷徨》中的有:《祝福》《伤逝》《社戏》。 D.《记念刘和珍君》是为了记念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刘和珍等,写于1926年4月1日,后收入《华盖集续编》;《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为了记念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的“左联五烈士”,写于1933年2月,后收入《南腔北调集》。 6.下列语句横线处应填入的一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鲁迅是一个非常有操守的人。________________所以他在20世纪早期就强调了人的个性,强调社会变革和人自我价值潜能的释放。 ①鲁迅一生更多的时间,是把矛头指向文人墨客, ②他觉得那些表面上公允、合理的东西,其实是不合理的。 ③鲁迅从来没有骂过“被政府通缉过的有文化的人”, 10 ④当年鲁迅的这种姿态,我觉得是真正知识分子的心态。 ⑤他讽刺的都是达官贵人、社会闲人, A.④①③⑤② B.⑤②①③④ C.④⑤②①③ D.⑤②③①④ 7.下面是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40字。 天气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鲁镇永远是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忙起来了。四叔家里这回须雇男短工,还是忙不过来,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祥林嫂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却闲着了,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痕,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唔唔。”她含胡的回答。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我么?……”,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着。”她笑了。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10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一个说。 “唉,可惜,白撞了这-下。”一个看着她的疤,应和道。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莱,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甲)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乙)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 “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教她回到卫老婆子那里去。但当我还在鲁镇的时候,不过单是这样说;看现在的情状,可见后来终于实行了。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10 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1.柳妈是个“善女人”,她建议祥林嫂捐门槛以赎罪,你认为这是善举吗? 2.文中甲、乙两处画线文字都写到了祥林嫂的眼睛,请结合文本分析它们分别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状态。 3.文章最后一段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一谈你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永远的母亲 北方的季节,说变就变。好像时令就是命令,万物都违抗不得。春天到了,再坚硬的土地也得按时返青;秋天走了,再蓬勃的树叶也得屈尊枯萎。这是老天定下的时刻表,即使在这个弹丸小镇上,它仍然被一丝不苟地执行着。 振青嫂紧了紧身上的旧毛衣,使劲搓搓手,重新操起扫帚,一下下地扫过去。冬天越近,土地就越显得干硬,扫帚划过,响起刺耳的“咝啦”声,振青嫂的手也一阵阵干冷地疼痛。她只能把扫帚握得更紧,仿佛那是她的命一般。 其实,这把扫帚也的确是她的命,就像身上这件脱了线褪了色的旧毛衣是她唯一的外套一样。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七年。而七年前,她还是一个面庞红润的少妇,一个温婉朴实的母亲,她的亲亲的儿子豆豆,那时才只有五岁呢。 “找不到孩子,我就死在这儿!”每次回想这句话,振青嫂都觉得自己是一个无比坚强的女人,就像扫帚下枯黄的叶片,干瘪苦涩但筋骨嶙峋。 现在,一个胖嘟嘟的小男孩跑到她面前,打扰了她的回忆。小男孩只有五岁左右,这让振青嫂想起了自己的心头肉,她忍不住暗地里比较:脸盘有点像,都是圆圆的,个头、胖瘦也差不多。不过豆豆是双眼皮,比眼前这一个要漂亮些,而且,豆豆一边一个小虎牙,没有比他更惹人疼的孩子了。这样想过之后,振青嫂心中竟然略觉安慰。但是,既而她就想起:豆豆离开她已经七年多了。她不禁又将目光投向那个小男孩,这一次他越看越像小豆豆了。 “豆豆——”振青嫂伸出手去。其实,几年来,她已经习惯于管所有的小孩子叫豆豆。可眼前的孩子显然被这个陌生人吓着了,小嘴一撇,就跑开了。振青嫂叹口气,这种情景她也早就习惯了,岂止孩子如此,这里的大人,哪一个不是经常对她指指点点,有时还甩下一句“神经有问题”,好像丢了孩子并非她的不幸,而是她的罪孽。当然,如果振青嫂有文化,如果她也读过鲁迅的话,她也许会知道,我们中国人是善于淡化悲剧的,尤其是淡化别人的悲剧。 10 小男孩穿着鲜红的羽绒服,像一团小火球在马路牙子附近滚来滚去。振青嫂很想掉过头专心扫地,可那个可爱的身影像钉在了脑子里,一再吸引她的目光。于是,振青嫂又紧了紧毛衣,想到自己初为人母的兴奋和紧张,焦虑和不安,这让她心里有些酸涩。仅仅是酸涩而已,也许她已在痛苦中浸泡太久,只能体会出除痛苦以外的感觉了。 也许这个平凡的下午注定要爆发一场灾难。当一辆重型卡车向小男孩驶去时,振青嫂头发倏地竖了起来,浑身酸麻,像要散架一样。而这个胖宝宝显然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直到他被一记扫帚扫到三米开外,直到那个让他害怕的女人倒在车轮下。他才看着地上那一摊暗红的血"哇"地哭了出来,而他哭的原因,可能是刚才摔倒时伤了自己的膝盖。 振青嫂仰面朝天地躺着,突然发现小镇的天空其实很蓝很蓝,而且并不像她想象中的那么瘦狭,也许她平时只顾低头看地,却忽略了原来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天空。现在,躺在地上,她在剧烈的疼痛中感到久违的舒适。围在她身边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逐渐扩大的脸…… “没想到这个女人还挺勇敢!” “哪儿啊,她肯定把孩子看成自己丢的那个了。” “可她的孩子,少说也有十二岁了呀。” “要不怎么说,她脑筋还是不清楚……” “唉,啥人啥命,这样去了,也算她的造化。” 振青嫂突然觉出自己的伟大了,这些所谓的城里人,哪里懂得她的心思,他们只知道毛衣旧了要买新的,却不知道良心旧了就永远难以洗净。 而她,现在终于躺倒在自己扫了七年的干干净净的大街上,在蓝天白云下尽情地想念她的豆豆。也许孩子在另一个世界等她,在那个世界里,她有一所房子,她可以在厨房里煮汤、煎鸡蛋,在客厅里看电视、织毛衣,一定要织两件,一件给自己,一件给她的豆豆…… 1.分析文章前两段中隐含的自然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2.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下面这两句话的理解。 (1)也许她平时只顾低头看地,却忽略了原来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天空。 (2)他们只知道毛衣旧了要买新的,却不知道良心旧了就永远难以洗净。 3.试分析文章第4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10 4.小说的最后一段作者以想象和细节描写结束全文有何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1.C 【解析】A项,“窈”应读yǎo;B项,“烙”应读luò;D项,“拓”应读tà。 2.D 【解析】A项,份—分;B项,头—投;C项,妥—觅。 3.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第二个“可恶”是说卫老婆子,卫老婆子不该“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 4.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表达技巧作用的能力。D项,并不能揭示“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5.C 【解析】《社戏》是《呐喊》中的最后一篇。 6.A 7.一个“乱”字既衬托了祝福之前鲁镇忙碌的景象,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烦乱和不安,可谓言简意赅。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概括出文段的中心意思,结合《祝福》的主题,探讨景物描写的深层含义。 (一) 1.示例一:这不是善举,柳妈对祥林嫂的“关心”,不是对不幸者的同情,而是对更弱者不留情面的戏耍,加速了祥林嫂的精神崩溃。 10 示例二:这是善举,坚守佛教教义的柳妈,把“捐门槛”也当作当地的一种宗教仪式,“捐门槛”赎罪的作用是被当地人认可的。 【解析】像这样开放性的讨论题,不少同学的答题文字,总喜欢“辩证”一番,说了半天不知所云,这样的文字表述,问题就出在分不清角度。解读时,应指出:赞同柳妈这是善举的,应该从行为主观动机上去分析;反之,则要从行为的客观效果上分析。如此理清角度,才能避免“辩证”造成的自相矛盾。 2.(甲)相信神灵,在无知和虚幻中获得安慰;(乙)希望破灭,精神受到沉重打击。 3.形成强烈的对比,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揭示出沉重的封建礼教与封建迷信氛围扼杀了死者又麻痹着生者的社会现实。 【解析】像这类文学赏析题,最能显示考生的思维思想水平,可考生作答这类题所答的文字有不少层次混乱的,而评卷教师往往也只依据“参考答案”,实行所谓的要点给分;如此作答与评卷,语文“答案丰富多彩”,这没有逻辑的糊涂账,严重挫伤孩子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讲读时,要能梳理要鉴赏的层次,清晰地表述如下。第一,这个描写在结构上的作用,首尾呼应,完整了“我”的故事。第二,这描写形成两组对比:鲁镇祝福的气氛与祥林嫂的死,“我”的心安理得与先前的厌倦不安。第三,这强烈对比产生了特别的表达效果:用鲁镇祝福的气氛反衬祥林嫂的死,突显了底层劳动者的悲惨命运;而用“我”此时的心安理得与先前的厌倦不安对比,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不仅通过祥林嫂肉体消失的悲剧,揭露专制社会吞噬生命的罪恶,而且通过“我”心态的改变,揭露专制社会对人灵魂的吞噬,惟一能够关注祥林嫂的心灵也麻木起来了,这是怎样一个世界啊! (二) 1.特点:冷清、萧索。作用:①奠定了冷漠、低沉的感情基调;②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环境,烘托其不幸遭遇及坚强性格,为下文悲剧的发生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答时要联系全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1)说明她局限于自己的苦难中已经很久,一直未能主动地从痛苦中解脱,这种痛苦使她越来越封闭,以至于忽略了外界的一切,尤其是能让自己感到舒畅的事物。 10 (2)物质上暂时贫穷并不可怕,因为还有机会得到改善。但精神生活的贫乏,尤其是道德的缺失、同情心的缺失却是难以救治的大问题。 3.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所写的她的不幸遭遇及她面对不幸的反应,进而为下文悲剧的发生埋下伏笔。内容上的作用:点明振青嫂作为母亲的责任感和坚强的性格特点,使她的形象鲜明、生动、饱满。 【解析】文章中间的段落往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段既交代了振青嫂留在这里的原因,又引出了她救小孩的原因。 4.最后一段是作者美好的想象,作者借助振青嫂的心理活动传达一种希望,用具体的细节描写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同时,让想象与现实形成对比,反衬出以振青嫂为代表的不幸者不被社会理解的现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对主题的把握能力。要联系全文,综合作答。 10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