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一课三测:第5课 离骚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一课三测:第5课 离骚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第5课 离骚 记一记 一、通假字 ‎1.偭规矩而改错  通       ‎ 答案:错 措 措施 ‎2.何方圜之能周兮  通       ‎ 答案:圜 圆 圆凿 ‎3.忳郁邑余侘傺兮  通       ‎ 答案:郁邑 郁悒 忧愁苦闷 ‎4.进不入以离尤兮  通       ‎ 答案:离 罹 遭受 ‎5.芳菲菲其弥章  通       ‎ 答案:章 彰 明显 二、一词多义 ‎1.修 ‎①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 ‎②退将复修吾初服    ‎ ‎③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    ‎ ‎④掌修国史(《魏公子列传》)    ‎ 答案:①形容词,善,美好 ②动词,整理 ③形容词,高,长 ④动词,著,撰写 ‎2.善 ‎①谣诼谓余以善淫    ‎ ‎②亦余心之所善兮    ‎ ‎③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 ‎④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 ‎⑤工欲善其事(《论语》)    ‎ 答案:①动词,善于,擅长 ②动词,崇尚,爱好 ③形容词,好的,美好的 ④动词,交好,亲善 ⑤动词,做好,处理好 ‎3.固 - 27 -‎ ‎①固时俗之工巧兮    ‎ ‎②固前圣之所厚    ‎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④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 答案:①副词,本来 ②副词,本来,原来 ③动词,巩固 ‎④形容词,顽固 ‎4.相 ‎①悔相道之不察兮    ‎ ‎②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 ‎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 答案:①动词,察看、选择 ②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③名词,宰相,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吏 ‎5.信 ‎①苟余情其信芳    ‎ ‎②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 ‎③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 ‎④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 ‎⑤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 答案:①副词,的确 ②动词,讲信用 ③动词,信任 ‎④动词,通“伸”,伸张 ⑤形容词,真实 ‎6.反 ‎①延伫乎吾将反    ‎ ‎②忽反顾以游目兮    ‎ ‎③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 答案:①动词,返回 ②动词,回转 ③动词,背叛 ‎7.之 ‎①哀民生之多艰    ‎ ‎②又申之以揽茞    ‎ ‎③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 ‎④高余冠之岌岌兮    ‎ 答案: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②代词,代自己 ③结构助词,的 ④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8.以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    ‎ ‎②既替余以蕙纟襄兮    ‎ - 27 -‎ ‎③谣诼谓余以善淫    ‎ 答案:①连词,表顺承 ②介词,因为 ③介词,用 ‎9.虽 ‎①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    ‎ ‎③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 答案:①连词,虽然 ②连词,即使,纵使 ③连词,即使 辨一辨 三、古今异义 ‎1.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                       ‎ 今义:水势大;形容广阔或壮大。‎ 答案:荒唐,没有准则 ‎2.固时俗之工巧兮 古义:                       ‎ 今义:细致,精巧。‎ 答案:善于取巧 ‎3.偭规矩而改错 古义:                       ‎ 今义:改正错误。‎ 答案:改变措施 ‎4.竞周容以为度 古义:                       ‎ 今义:认为。‎ 答案:把……作为 ‎5.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古义:                       ‎ 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答案:(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的意思 ‎6.宁溘死以流亡兮 古义:                       ‎ 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答案:随水流而消逝 ‎7.长余佩之陆离 - 27 -‎ 古义:                       ‎ 今义:形容色彩繁杂。‎ 答案:修长的样子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鸷鸟之不群兮    ‎ 答案:合群 ‎2.动词用作名词 谣诼谓余以善淫    ‎ 答案:淫荡之事 ‎3.形容词用作动词 哀民生之多艰    ‎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 固前圣之所厚    ‎ 答案:哀叹,痛惜 加高;加长 推崇 ‎4.使动用法 步余马于兰皋兮    ‎ 屈心而抑志兮    ‎ 答案:使……行走 使……受屈;使……受抑 ‎5.为动用法 伏清白以死直兮    ‎ 答案:为……死 五、文言句式 ‎(一)被动句 ‎1.謇朝谇而夕替(语意表被动,“替”,被贬官)‎ 译文:                       ‎ 答案:可早上进谏而晚上就被贬黜。‎ ‎2.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语意表被动,“解”,被肢解)‎ 译文:                       ‎ 答案: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 ‎(二)状语后置句 ‎1.谣诼谓余以善淫(介词结构“以善淫”后置,应为“以善淫谓余”)‎ 译文:                       ‎ 答案:诽谤我好做淫荡之事。‎ - 27 -‎ ‎2.步余马于兰皋兮(介词结构“于兰皋”后置,也为“于兰皋兮步余马”)‎ 译文:                       ‎ 答案: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上赶着我的马车缓缓地走。‎ ‎(三)宾语前置句 不吾知其亦已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知吾其亦已兮”)‎ 译文:                       ‎ 答案:不了解我也罢了啊!‎ ‎(四)定语后置句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岌岌”“陆离”后置,应为“余岌岌之冠”“余陆离之佩”)‎ 译文: ‎ 答案: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的佩带。‎ 填一填 六、作者 ‎   ‎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名     ,字    。战国时期    人,杰出的政治家,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    ,是我国    文学传统的奠基者。曾任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    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作品主要有   、    、    、    、    等。‎ ‎1953年,屈原同波兰天文学家、日心说创始人哥白尼,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作家拉伯雷及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一起被列为“      ”。‎ 答案:‎ - 27 -‎ 平 原 楚国 爱国诗人 浪漫主义 汨罗江 《离骚》 《天问》 《九歌》 《九章》 《招魂》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七、背景 ‎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     。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屈原力主      、      、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集团的局限,触犯了他们的利益。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于是,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和缠绵悱恻的情绪。‎ 答案:战国中后期 革新政治 举贤授能 八、文化常识 骚体诗 ‎   骚体诗源于    ,由屈原创立,是一种运用    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    的诗体。因其中屈原的《离骚》影响最大,后世称这种诗体为“    ”或“    ”,称这种诗体的诗歌为“骚体诗”,历代文士多有仿作。西汉末刘向编辑的《楚辞》中收录了大量战国及西汉人的骚体诗作。‎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    ,形式    ,多用“    ”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意味和浪漫色彩。‎ 答案:战国时楚国 楚地 地方色彩 骚体 楚辞体 长短参差 比较自由 兮 浪漫主义 ‎   文学艺术创作的一种方法。与    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创作手法。其基本特征是:      ,即靠描绘理想的生活图景来表达人们的理想、愿望及对现实的态度,如《桃花源记》。以假想的逻辑再造生活,它在描写人物、情节、环境时,不拘泥于生活的本来样子,而是靠大胆的想象、合理的夸张,创造一个虚拟的艺术世界,其中充满奇人、奇事、奇物、奇境,如《西游记》。思想感情外露,在作品中作家常常跳出来直接表露情感。‎ 答案:现实主义 理想主义精神 ‎ - 27 -‎ 理一理 九、思路归纳 十、主题提炼 ‎   本诗主要叙述诗人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周围众人的猜疑和造谣中伤,以致遭到贬黜。诗人一方面表明自己           ;另一方面表明自己    ,会更加努力地培养       。‎ 答案:决不就此退缩,不和蝇营狗苟的小人同流合污 要隐退 自己的美好德行 感悟体会  ‎ ‎ ‎ ‎ ‎ ‎ 想一想 ‎ 下列对课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以“哀”字为中心,前面描写哀痛的情状,尽现哀痛之深,后面写哀痛的原因。‎ B.“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表白自己虽遭重压,但不改其追求理想、恪守节操的坚定态度。‎ C.“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写诗人虽然为自己的遭际悲愤万端,却不会因此而改变节操和志向。和“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表达了同样的情感。‎ D.“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表明自己虽怀德不用,但仍要高我之冠,长我之佩,尊我之威仪,整我之服饰,以示我鹤立鸡群,与众人相异,显示自己孤傲不群。‎ E.“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表明诗人坚持真理,坚守节操,获罪群小,深知后果,但美政之愿、存君兴国之志至死不渝。‎ 解析:C项,“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表明诗人愿为美好的理想献身;“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声明他绝不与朝廷小人同流合污。D项,“显示自己孤傲不群”不准确,应为追求卓越,不与众小人为伍。‎ 答案:CD - 27 -‎ - 27 -‎ ‎[文本细读]‎ 一、‎ 整体感知 ‎1.选文中写了哪几方面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答案:‎ 矛盾 根源 屈原和楚怀王的矛盾 楚怀王贤愚不分,没有主见,轻信周围小人的挑拨。有关诗句:“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屈原和楚王、群臣产生矛盾的根源:屈原的“美政”理想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这是导致他在现实中碰壁的根本原因。“举贤授能”就是要任人唯贤,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循绳墨而不顾”就是要完善法度,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这极大地触犯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屈原意识到楚国的危险处境,深知楚国只有改革政治,才能富强起来,才能与强秦抗衡。他一心为国家的前途考虑,群臣却只顾自己的眼前利益,这就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楚怀王昏庸浅薄,经不起小人挑拨,不采纳屈原的主张,疏远了他 屈原和群臣(主要是楚国旧贵族)的矛盾 ‎ 群臣妒忌贤才,肆意对屈原造谣中伤,他们投机取巧,毫无原则。有关诗句:“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竞周容以为度。”‎ ‎2.《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答案:《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①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的很多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主张法治(“规矩”“绳墨”‎ - 27 -‎ ‎),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力量。‎ 二、细节探究 ‎1.诗中描写花草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诗中描写花草的诗句有“既替余以蕙纟襄兮,又申之以揽茝”“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些诗句交代了诗人自己被疏离、被贬黜的原因及被疏离、被贬黜后的行为。显然,诗人用芳香瑰丽的香蕙、白芷比喻自己品德的崇高美好;在被疏离、被贬黜后的恶劣处境中,诗人仍让自己的马缓行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疾驰到长着椒树的山冈,依旧以荷花、荷叶为衣裳,表现了无论“进”还是“退”,始终坚持清白的操守和报国的理想不变,九死未悔。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蕙”“茝”“兰”“椒”“芰荷”“芙蓉”等作比,意象华美,使人不只感受到花草的色和香,更能被一种深远的意境吸引,这些生长在水边荒地的幽花香草把人们引到奇丽的幻想境界。诗人用它们来象征自己高洁的品格,这就写出了诗人高大、芳洁的动人形象。‎ ‎2.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屈原完美而崇高的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屈原的形象。‎ 答案:‎ 屈原的形象 诗句 ‎(1)屈原主张法治,主张选贤任能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2)屈原提倡“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政和臣子的追逐私利 ‎“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3)屈原追求真理,坚强不屈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 27 -‎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4)屈原洁身自好,绝不与周围小人同流合污,并誓死捍卫理想 ‎“民生各有所乐兮……岂余心之可惩”“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3.为什么说《离骚》是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佳作?‎ 答案:浪漫主义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偏重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感情色彩浓厚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来塑造形象。 《离骚》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滥觞,诗人尽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象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如用“蕙”“茝”“兰”“椒”“芰荷”“芙蓉”等香草鲜花来比喻自己高洁的品行。作品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出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更能突出屈原的伟大人格以及为追求真理至死不悔的高尚品德,又向人们展示了诗人坚贞不屈的精神。《离骚》实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的佳作。‎ ‎4.诗中的“鸷鸟”“方圆”各指代什么?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此外,节选部分还有运用这种写法的诗句吗?试找出并加以分析。‎ 答案:“鸷”是凶猛的鸟,指鹰、雕等。“鸟”这里指一般的鸟。它们分别比喻君子和小人。“方”是方枘(榫头),“圜”是圆凿(榫眼),比喻根本不相同的两种人。 这样写,既增强了诗歌的文学色彩,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给读者以较深刻的印象。 这种写法,在本诗乃至屈原所有的诗歌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运用。如本诗中的“蕙”“茝”“蛾眉”“兰皋”“椒丘”“芰荷”“芙蓉”“繁饰”等均比喻高尚的节操、美好的品行、崇高的理想;而“众女”等则比喻小人。这种写法形象鲜明,情感意识强烈,使诗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三、思维发散 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沉江,你赞成他的这一举动吗?‎ 答案:观点一 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屈原即便出身贵族,他和 - 27 -‎ 君王也还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的赏识和支持下才能实现,他高洁的节操只有在君王帮他力排众议的情况下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时,他便失去了支撑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观点二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因为活着便有希望。另外,他的政治理想无法在楚国实现,还可以到别的国家去施展。抱石沉江,是一种愚忠的表现。‎ ‎[素材化用]‎ 坚守气节 ‎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即使身心俱焚,屈原仍不肯低下高贵的头颅。清白是他做人的准则,清醒是他为政的要务,因此“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他始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用死来坚守自己的气节,屈原的气节超脱了历史。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怀,众醉独醒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坚守气节成为诗仙——李白 ‎ 坚守气节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天子脚下,俯首称臣的李白,完全可凭借自己的才华博得唐玄宗重用,但他不愿做仅仅被皇帝用来写诗娱乐之人,他高尚的气节使他无法苟且而活,为了气节,他被“赐金放还”,寄情于山水,成了一代诗仙。‎ 请你也写一个关于坚守气节的典例: ‎ 答案:(略)‎ 关于坚守气节的名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齐书》‎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苏轼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 27 -‎ 三生不改冰霜操,万死常留社稷身。——海瑞 ‎○即学即练 ‎ 结合语境,任选上面的素材将下列横线处空缺的内容补全。‎ 流萤飞逝,岁月如沙;但历史深深铭记着有气节的英雄。坚守气节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坚守住了他高尚的气节,留下了他的不屈不挠;        ,       ,       ,       。‎ 答案:(示例)坚守气节如屈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他坚守住了他高尚的气节 留下了他的嫉恶如仇(或:坚守气节如于谦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他坚守住了他高尚的气节 留下了他的刚正不阿)‎ ‎[写法借鉴]‎ ‎1.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屈原的浪漫主义在《离骚》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中塑造了一个高大纯洁的主人公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峻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远远超出了现实。诗中贯穿着诗人改造现实的斗争精神,当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便表现出以身殉理想的坚决意志。二是运用奇特的幻想、新奇的意象来表现个人生活和政治理想,感情充沛、强烈,语言华丽。《离骚》中的感情或炽热、激越、昂扬,或缠绵、细腻、深沉;同时诗中有“我”,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有个性,充满了内质与魅力,给我们带来感动、眼泪、欢喜、惆怅。诗人用兰花香草、荷衣蓉裳来象征自己品格之纯洁高尚,他将群小党人比作萧艾臭草、恶禽秽物。这一切都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屈原的浪漫主义精神和《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交相辉映,形成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 ‎2.大量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 - 27 -‎ ‎《离骚》大量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如以香草、美人喻追求高尚节操的自己,以恶鸟喻邪恶小人,以众女喻党人、奸臣,以天地诸神喻历史,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以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3.具有强烈的韵律感、音乐性 ‎(1)押韵。根据上古音韵系统,《离骚》是隔句用韵的。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里,“诟”“厚”是韵脚;“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里,“错”“度”是韵脚。‎ ‎(2)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兮”字是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在这首诗里,一般是两句诗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兮”字用在上下句中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3)大量使用对偶句。如:“既替余以蕙纟襄兮,又申之以揽茝”“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4)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如“羁”“郁邑”“侘傺”“陆离”等是双声词,“岌岌”“菲菲”等是叠音词。‎ ‎[技法指导]‎ 巧妙比兴,托物言志 在《离骚》一诗中有许多描写花草的诗句,诗人屈原用自己爱好奇伟瑰丽的香蕙、芳芷比喻自己理想的崇高美好。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蕙”“茝”“鸷鸟”“兰”“椒”“芰荷”“芙蓉”等作比,意象华美,使人不只感受到花草的色和香,更把人们的思绪引到一个奇丽的幻想境界。诗人用大量的香草、美人等意象寄寓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这种利用象征性的意象托物言志的手法在古典诗词中最为常见。‎ ‎ 我国古代诗歌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的主要特点是“触物以起情”和“索物以言情”,总括起来就是借物抒情。这一手法和特点,前人在研究《诗经》时已有所发现,把它概括为“比兴”。屈原则对它做了重要发展。他开始把物与我、情与景融合起来,扩大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表现力。因此,屈原作品中的“比兴”‎ - 27 -‎ ‎,不再是简单地以某物比某物,或触物以起兴,而更多的是把物的某些特质与人的思想感情、人格和理想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使物具有象征的意味,使情具有更具体的附着和寄托。《离骚》中的“比”和“兴”,从形象本身来看,是虚构的,是想象的,但从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来看,又完全是现实的。它开辟了后世“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对我国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 ‎ “托物言志”就是将个人之“志”寄托在某个带有象征性的“物”上,使这个“物”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 掌握这种方法的关键就是找准物象本身的自然属性与象征的人之间的相同点,再进行人格化联想与升华。‎ 例如:‎ 写“托物言志”类的文章,“物”是材料,是作者寄情托意的载体。写“物”是为了写“志”,描“形”是为了传“神”。写作中既要捕捉住“物”的外在的“形”,更要挖掘出“物”的内在的“神”。‎ ‎○尝试练笔 ‎ 从下列词语中选取一个作为话题,创设一个特定情境,运用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写一个片段,表达某种哲理,不得少于200字。‎ 竹子 绿草 松树 梅花 ‎ ‎ ‎ ‎ ‎ ‎ ‎ ‎ ‎ ‎ ‎ ‎ 答案:竹子,它和松树一样碧绿常青,和梅花一样挺雪傲霜,它还具有中通外直、不屈不挠的气概,难怪自古以来人们都称赞它。“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27 -‎ 竹就是这样,牢牢扎根在山上、小道旁。砍去了它的躯干,还有在地里的竹鞭;挖去了它的竹鞭,更有那深埋在地里的竹根。它具有那么顽强的生命力。当地上冒出小笋子时,不论压在笋身上的东西有多大,多重,它都不屈服。难怪人们用“雨后春笋”来形容某种新事物的发展极快,生机勃勃。我看这一点也不过分。竹,它总是无忧无虑地生长着,从不要人给它修枝、施肥、浇水,但它仍是生机勃勃的。‎ 语言应用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经典咏流传》以“和诗以歌”的方式,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成为他们生命的滋养,也成为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B.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将使甲骨文研究“低迷”的情势有所改观,有助于增强国民的自豪感,有助于弘扬中华古老文明的影响力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C.多项权威研究发现,每天快走对身体有诸多好处,坚持每天快走一小时,既可以提高免疫力,还可以有效对抗糖尿病,减少中风,预防老年痴呆等疾病的发生。‎ D.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和历史性突破,重点大城市基本实现了免试就近入学、规范有序入学、阳光监督入学,有效缓解了“择校热”。‎ 解析:A项,成分残缺。在第一个“成为”前加上“使之”。B项,搭配不当。“弘扬”和“实力”搭配不当,把“弘扬”改为“提升”。C项,成分赘余。“有效对抗糖尿病,减少中风,预防老年痴呆等疾病的发生”成分赘余,可删去“的发生”。故选D。‎ 答案:D ‎2.下列宣传语,不太得体的一句是(  )‎ A.现在吞云吐雾,以后病痛缠身。 ——禁烟宣传语 B.握好方向盘,合家大团圆。——高速公路宣传语 C.居家贵和睦,近邻胜远亲。——和谐社区宣传语 D.务必遵守国家法律,时刻提高道德修养。 ——普法宣传语 解析:D项,是普法宣传语,前一句“务必遵守国家法律”是要求遵守法律,后一句“时刻提高道德修养”与普法无关。此宣传语没有强调法律的威言,又顾左右而言他。‎ 答案:D - 27 -‎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        。人们在因大数据受益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个人隐私保护问题就是其中之一。那么,②        ?这是整个社会都需要思考和关注的社会问题。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网络上保留了用户太多的个人数据。无论运营商在技术层面做了多大努力,数据的来源始终来自用户自己,因此,③        ,才是根本之策。‎ 解析:这段文字围绕大数据时代该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展开论述,第一处,后面说“人们在因大数据受益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里既指出大数据的利,也指出大数据的弊,由此可知,前面应是说大数据利弊共存,可以称之为“双刃剑”;第二处,前面给出大数据的弊端之一,即“个人隐私保护问题”,此处是一个问句,应是提出问题,后面说“这是整个社会都需要思考和关注的社会问题”,可见此处应是说在大数据时代该如何保护个人隐私;第三处,“因此”说明后面应是得出一个结论,这就要分析前面的内容,“无论运营商在技术层面做了多大努力,数据的来源始终来自用户自己”,既然数据的来源始终来自用户自己,那么用户保护好个人数据应是根本之策。‎ 答案:①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 ②如何在大数据时代下保护个人隐私 ③用户要保护好自己的个人数据 ‎4.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可与日月争辉。为了让更多的人全面了解屈原,你打算建立一个介绍屈原的专题网站。请说说你的网站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答: ‎ ‎ ‎ 答案:(示例)专题网站包括:屈原生平简介,屈原“美政”思想简介,屈原的诗歌特色介绍,屈原的相关评价,研究屈原的图文音像资料等。‎ ‎5.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对于端午节的来历,    ‎ ‎①因为纪念屈原的缘故,‎ ‎②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③端午节被赋予了诗意。‎ - 27 -‎ ‎④唐代褚朝阳有“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的句子,‎ ‎⑤道出了端午时节人们对屈原的怀念。‎ ‎⑥最普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答案:⑥④⑤①③②‎ ‎6.请看下面这幅漫画,根据要求答题。‎ 假如你与画中的人是朋友,将你看这幅画的观感写一段话给他们,注意表达得体、鲜明、生动。(90字左右)‎ 答: ‎ ‎ ‎ ‎ ‎ ‎ ‎ 答案:两位朋友,你们搞错了,怎么把路灯当成中秋圆月来赏了?哦,你们那里烟囱林立,天空漆黑,星月无踪,污染太严重了,我看你们那里已不适宜人类居住了!你们要向有关部门呼吁:“还我湛蓝的天空,还我皎洁的明月!”‎ 文本巩固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7~10题。‎ ‎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纟襄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 ‎ - 27 -‎ ‎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7.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调。‎ B.“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至“又申之以揽茝”四句,写了诗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又点明其原因是自己不注重修身。‎ C.“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将那些无耻小人比作鸷鸟,说明他们过于凶恶伤害他人,终会失道寡助。‎ D.“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说明当时楚国的混乱,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可言,朝廷上下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 E.“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现作者以古代的圣贤为榜样,同时也透露了诗人精神力量的源泉是古代的圣贤。‎ 解析:B项,“原因是自己不注重修身”说法错误,从这四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是很注重修身洁行的。C项,“鸷”指凶猛的鸟,如鹰、雕等,“鸟”指一般的鸟,“鸷鸟”是两个词,分别比喻两类不同的人。‎ 答案:BC ‎8.下列对诗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多次用比喻手法言志,表明了自己至死也要坚持节操,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B.本诗句式灵活,以六言、七言为主,间以五言、八言乃至十言,错落有致,形成鲜明的节奏。‎ C.语言上运用了“侘傺”“郁邑”“陆离”“芙蓉”等许多联绵词,富有声韵美和表现力。‎ D.诗人主要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叙说了自己流放的经历,揭示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澜变化。‎ 解析:本诗主要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 答案:D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文学史上向来“风骚”并称,“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楚辞》中的《离骚》。‎ B.曹操,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 - 27 -‎ 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之一,《观沧海》《龟虽寿》等诗是他的代表作。‎ C.巴金,原名李尧棠,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爱情三部曲”(《家》《春》《秋》)。‎ D.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代表作有《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 解析:C项“爱情三部曲”应是《雾》《雨》《电》。‎ 答案:C ‎10.“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与上文中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意思十分相近,这是不是重复?请简要分析。‎ 答: ‎ ‎ ‎ 答案:不是重复。这几句诗表现了诗人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备考提升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占据学术主流的是说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反映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诗人一生的历史就是同旧贵族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历史”,还认定“他的悲剧也就是楚国和楚国人民的悲剧”。显然,这一时期屈原的形象塑造,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被高度意识形态化与政治伦理化了。在70年代初“评法批儒”运动中,又有人把屈原说成是与儒家相对立的“法家诗人”。80年代以来,随着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输入,有人则试图从心理分析的层面透视屈原,说屈原是一个有着幻视、幻听、幻觉、孤独症、自恋症、易装癖的病态狂人。‎ ‎ 自从《楚辞》诞生以来,在其传播与接受中,屈原形象也处于不断变迁中,后人阅读古代文本所获得的只能是偶然保留下来的历史“碎片”,试图凭借这些并不完整的“碎片”去还原历史,在试图“唤醒”‎ - 27 -‎ 历史生命的过程中,人们必将自己的期待与想望悄然注入其中。因此,被“唤醒”的人物形象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在被“唤醒”人物的历史身影中,闪烁着现实文化的精神品格。“西方诠释学重视经典文本与读者之距离,并讲求各种方法克服两者之差距”“儒家读经传统强调解读者与作者心灵的遥契”,是一种“实践诠释学”,不是或不只是“哲学诠释学”,是一种以经世为本的实践活动。诠释者往往将其诠释行为的目标指向人,以还原作者的意图为途径力图还原作者的历史形象,作为自己修炼和实践的榜样和目标。例如,在儒家诠释经典的历史中,从孔子开始,便以其塑造的周公形象作为修为的理想目标和境界。‎ ‎ “经典是时空的产物,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被反复考验、被反复选择和确认的产物。”对儒家经典之类“神圣性经典”进行诠释往往不是读者的个体行为,而主要是国家的群体行为,也就是说,“神圣性经典”的诠释权力主要在国家而不在个人。这种诠释比较程式化,具有封闭性,而且随着政治体制的变化甚至消亡,对这种经典的诠释就会随之发生变化,经典甚至失去其经典地位。但是,《楚辞》不是这种“神圣性经典”,这有利于诠释者个体的参与,其作为经典在历史中形成的普世价值对诠释者的约束力相对于“神圣性经典”而言比较小,诠释者所处的时空特性,如学术思想、政治际遇、文化心态、个性气质等,便具备更大的张力,对诠释的影响更大。正因为如此,魏学渠在其为明代李陈玉《楚辞笺注》所作的序中指出:“贞人谊士,读其词而感之,所为传注笺疏,岂徒合文义云耳,将以明其志,感其遇,恻怆悲思,结撰变化。”在学术思想比较活跃、士人际遇较为动荡之时,对《楚辞》的诠释往往就更热烈,更丰富多彩。‎ ‎(摘编自《屈原形象的历史诠释及其演变》)‎ ‎1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20世纪50年代,新兴阶级为达到政治企图,将屈原政治伦理化为“伟大的爱国诗人”。‎ B.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术界主流观点是:屈原的人生史是与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历史。‎ C.20世纪70年代初,在“评法批儒”运动中,有人把屈原看成是与儒家对立的“法家诗人”。‎ D.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有人认为屈原是一个病态狂人。‎ - 27 -‎ 解析:“20世纪50年代”“企图”有误。‎ 答案:A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试图凭借偶然保留下来的历史“碎片”去还原历史,其中必然包含着大量虚拟猜想的成分。‎ B.被“唤醒”的历史人物形象既源于古代文本,又结合当下需求,含有现实文化的精神品格。‎ C.“西方诠释学”与“儒家读经传统”实际上都是一种“实践诠释学”,而不是“哲学诠释学”。‎ D.“实践诠释学”是一种以参与政治以达到天下治平为根本的实践活动,诠释目标往往指向人。‎ 解析:“不是‘哲学诠释学’”有误,原文为“不是或不只是”。‎ 答案:C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儒家诠释经典的历史中可以看出,自从孔子开始,诠释者往往将他们各自塑造的周公形象作为修为的理想目标和人生境界。‎ B.因为“神圣性经典”的诠释权力主要在国家不在个人,所以这种诠释或许随着政治体制的变化而变化,经典可能会失去其经典地位。‎ C.因为《楚辞》不是依靠国家权力诠释的“神圣性经典”,利于个体诠释,诠释者所处的时空特性具备更大张力,对诠释的影响更大。‎ D.在学术思想活跃、士人际遇极为动荡时,对《楚辞》的热烈诠释,实际是诠释者探求理想、释放焦虑、自我确证和批判的心路历程。‎ 解析:“极为”“实际是诠释者……的心路历程”有误。‎ 答案:D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 - 27 -‎ 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娴:擅长 B.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嫉妒 C.王怒而疏屈平 疏:疏远 D.明道德之广崇 明:光明 解析:D项,明:形容词作动词,阐明。‎ 答案:D ‎1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B.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C.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D.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解析:将这段话放入原文中,通读后大致弄清其意思,“濯淖污泥”是一个并列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皭然泥而不滓”中,“皭然”与后面是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 答案:A - 27 -‎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当时朝廷内部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苦闷,作了《离骚》。‎ B.屈原在楚怀王面前称颂远古的帝喾,称述近世的齐桓公,称道中古的商汤、周武王,目的是讽刺楚国当世没有贤君。‎ C.屈原文笔简约,言辞含蓄,志趣高洁,品行端正,这些都表现在他的《离骚》当中,文如其人,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基础。‎ D.屈平正道直行,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君王,却遭到小人离间,处境艰难,怨恨遂生,这是他写作《离骚》的内在原因。‎ 解析:B项,理解错误,不是“在楚怀王面前”,应为“在《离骚》之中”。‎ 答案:B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译文: ‎ ‎ ‎ ‎(2)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译文: ‎ ‎ ‎ 解析: 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是文言实词,要注意以下词的含义:“为”,写作;“莫”,没有谁;“伐”,夸耀;“称”,运用;“容”,被容纳。‎ 答案:(1)大王让屈原起草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原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 ‎(2)他的志向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芳草香花作比喻;他的行为清廉,所以到死都不愿苟合取容。‎ ‎【参考译文】‎ ‎ 屈原,名平,与楚国国君同姓。他担任过楚怀王的左徒。见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白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应对辞令。在朝廷内与国君商量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 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同,想争夺国君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干。怀王让屈原起草国家的重要法令,这个法令还未定稿时,被上官大夫看见了,上官大夫想夺过来修改,屈原不给,他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说:“‎ - 27 -‎ 大王让屈原起草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原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认为‘除了我,没有人能起草这种法令’。”怀王听了很恼怒,从此疏远了屈原。‎ ‎ 屈原痛心怀王不能明辨是非,被谗言媚语蒙蔽了眼睛,以致让邪恶的人陷害公正的人,使端方正直的君子为朝廷所不容,所以屈原忧愁郁闷,写下了长诗《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开端;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困苦穷尽时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度劳苦困倦的时候,没有不喊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呼父母的。屈原正道直行,用自己全部的忠诚和智慧,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挑拨离间,可以说是处在了困难穷尽的境地。他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怎么能没有怨恨呢?屈原创作《离骚》正是由这种怨恨所引起的。它称赞远古的帝喾,称述近世的齐桓公,称道中古的商汤和周武王,用他们的史事来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练,用辞精微,他的志向高洁,行为清廉。他的作品描写的事物虽然细小,但意义却非常大,写得虽然浅近,但含义极其深远。他的志向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芳草香花作比喻;他的行为清廉,所以到死都不愿苟合取容。他虽出自污泥之中,但就像蝉蜕壳一样,浮游于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污垢,清清白白,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断言,他的这种志向,即使与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 名句默写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一文中描写诗人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        ,        。”‎ ‎(2)《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是:“        ,        。”‎ ‎(3)《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是:“           ,        !”‎ ‎(4)《离骚》中屈原表明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美好就可以的两句话是:‎ - 27 -‎ ‎“        ,        。”‎ 答案:(1)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2)背绳墨以追曲兮 竞周容以为度 (3)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4)不吾知其亦已兮 苟余情其信芳 写作训练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以人之长补己短,以人之厚补己薄。(汉·刘向)‎ ‎ ②珠藏泽自媚,玉韫山含辉。(明·薛碹)‎ ‎ ③闻善而慕,知过而惧。(宋·陆九渊)‎ ‎ ④有所不言,言必当;有所不为,为必成。(明·吕坤)‎ ‎ ⑤青年们尽可以张开眼睛,用自己的判断力以决定自己的前途。(恽代英)‎ ‎ ⑥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毛泽东)‎ ‎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我的审题: ‎ ‎ ‎ ‎ ‎ ‎ ‎ ‎ ‎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要求从六个句子中选取两三个形成中心,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立意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明确给出的材料中每一句体现的意义,最好从个人品格或国家情怀两个角度分析:①学会向别人学习,取长补短。②人美在修养、在内涵。③做人要学会学习别人、反省自己。④做人要说话恰当、做事诚实。⑤青年人要有独立的判断,以此决定自己的前途命运。⑥做人要谦虚、不自满。第二步,可以从相似性、相关性、相对性等角度寻找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立意,比如①②③一起,可以从学习、反省、提高的角度立意;再如①⑤⑥一起,可以从学习的态度和做法的角度立意等;当然,也可以③④⑤‎ - 27 -‎ 一起,从反省自己、不被表象欺骗、要做诚实的人的角度立意等等。行文时注意观点明确,文中的内容要围绕一个中心,合理引用所选用的句子。‎ - 2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