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宁波效实中学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试卷 ‎(答案请写到答卷纸上)‎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选择每题2分,共16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当我蹑手蹑脚地走近一直鸣叫的鸟儿时,它偷偷地觑(qū)了我一眼,却并不急于戳穿我;待我走近,它猛地屏(bǐng)气噤声了,静静地躲在茂密的枝叶后,让人再也寻不到了。‎ B. 曾经负重踟(zhí)蹰的我们在与世界的同频共振中,破除思维桎梏(gù),打破利益藩篱,看准速度换档节点,跨过横亘在前进路上的沟沟坎坎,攻坚克难,走向辉煌。‎ C. 雨中的小巷总是特别素净。好闻的泥土和草木的气息,阴雨浸渍(zì)出的老房子的霉味,还有谁家小院里飘来的花香,这些都被雨丝梳理得十分熨(yùn)贴。‎ D. 人生有如四季,草长莺飞时也有春蕾(léi)凋零,朔(shuò)风凛冽时也有瘦枝傲立,春生秋杀,寒往暑来,在岁月长河里,幸与不幸都不会一直持续。‎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此类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生僻字的字音和字形。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别读音等。平时要善于积累,同时要结合词义、词性、汉字“六书”等相关知识及技巧进行辨析。‎ B项,“踟”应读(chí);“换档”应写作“换挡”。‎ C项,“熨”应读(yù)。‎ D项,“蕾”应读(lěi)。‎ 故选A。‎ ‎【点睛】字音题应注意“据义定音”的方法,要多积累总结、归类;要采取“记少不记多”的原则,多摸索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的场合等理解记忆。‎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火星探测器研制首席专家说,没有敢想敢做、无所不为的勇气,我们就不能够克服重重困难,让我们的探测器飞向神秘的火星。‎ B. 一个成熟的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的时候,一般都会关注社会经济资源配置问题,如果遇到问题,不去解决配置问题而求之于道德,无异于缘木求鱼。‎ - 23 -‎ C. 这位年轻的节目主持人口才很好,非常幽默,在晚会进行当中经常发表一些不经之谈来逗观众开心。‎ D. 屠呦呦的诺贝尔奖,也给沉迷于“纯理论研究”的科技工作者一个警醒:只有“实用性研究”才能造福人类,才能为科技革命推波助澜,不然往往都是纸上谈兵。‎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做好这类题需要注意:①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掌握词语用法;②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③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④弄清所用的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 A项,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或干尽了坏事,含贬义,不符合火星探测器研制首席专家说话的语境。‎ B项,缘木求鱼:爬到没有鱼的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语境是说如果遇到问题,不去解决配置问题而求之于道德,这就相当于爬到没有鱼的树上去找鱼,说明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使用正确。‎ C项,不经之谈:指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语境指年轻的节目主持人口才很好,非常幽默,发表“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来逗乐观众,不符合语境。‎ D项,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使扩大影响。语境指应为科技革命做努力,使用“推波助澜”这个词语属于褒贬误用。‎ 故选B。‎ ‎【点睛】近义词辨析的重点在于区别不同语素,大体有以下八种方法:(1)从字形上去区分,(2)从词性上去区分,(3)从词语涉及的对象上去区分,(4)从词语适用的对象上去区分,(5)从词语的侧重点上去分析,(6)从词语的感情色彩上去区分,(7)从词语的轻重色彩 上去区分,(8)从词语的特指和泛指上去区分。‎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昆剧艺术大典》编辑出版不仅对昆曲的传承、抢救、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将会带动古典戏曲甚至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B. 随着自然博物馆关于恐龙羽毛颜色的研究成果,让人们可以有科学依据地识别化石羽毛的颜色,进而复原出一个色彩斑斓恐龙世界。‎ - 23 -‎ C. 这样一部充满时代特点的纪录电影,无疑将进一步引爆国民的爱国热情,它将引领广大观众深刻地思索自己在民族复兴、国家崛起之路上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D. 古代丝绸之路繁荣与绵延的原因,是由于当时沿线国家相当程度的开放与包容,这种开放与包容使得大陆两端的不同文明得以沟通交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考试大纲》中规定的病句有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主干:看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句式的混用、语序是否恰当、有无逻辑错误、句式杂糅等。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项,语序不当,“传承、抢救、保护”的逻辑顺序有误,应改为“抢救、保护、传承”。‎ B项,成分残缺,由于介词滥用导致句子主语缺失,可删去“随着”。‎ D项,句式杂糅, “原因是……”和“是由于……”是两套句子结构,可删掉“由于”。‎ 故选C。‎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结构混乱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4.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A. 还书用语:大作拜读完毕,兹原物璧还。‎ B. 请柬用语:6月16日是小女满月之喜,本人略备菲酌,敬请各位光临……‎ C. 情景对话:“令郎贵庚?”“犬子今年14岁。”‎ D. 回函用语:如不出意外,本人届时定当拨冗出席。‎ ‎【答案】D ‎【解析】‎ - 23 -‎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D项,拨冗:具有文言色彩的客套话,意思是说,请对方推开繁忙的工作,抽出时间来(做某件事情)。选项中与“本人”搭配,使用不得体。‎ 故选D。‎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5.下列有关《论语》知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论语》重视运用形容词描摹情状,比如,经常用带有“尔”“乎”“然”“如”“焉”等形容词词尾的词汇。像“子路,行行如也”就表现了子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则表现了他们和乐的样子。‎ B.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中的“子”“夫子”均指的是孔子。弟子在孔子面前自称多称名,弟子在孔子面前称呼其他弟子时也多称名。‎ C. 《论语》中多叠句,如“觚哉,觚哉”“归与,归与”等等。这类句子可以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情感。就像诗歌的重章叠句,有一唱三叹之效。多用叠句也是《论语》口语化特点之一。‎ D. 《论语》中子路的形象所以丰满生动,是因为《论语》在记述时注意捕捉能够表现其性格的言论行动和神情态度。如:当面议论孔子“有是哉,子之迂也”,表现他的鲁莽直率。‎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题干要求选择下列有关《论语》知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 ‎ B项,表述太绝对。错在“《论语》中的‘子’‘夫子’均指的是‘孔子’”这个地方。其实“子”是古代对人的敬称,是泛指,并不是专指孔子。‎ - 23 -‎ 故选B。‎ ‎【点睛】平时应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6.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道一以贯之 A. 异乎三子者之撰 B. 无乃尔是过与 C. 事君数,斯辱矣 D. 有是哉,子之迂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要熟悉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固定结构。判断文言特殊句式的关键是抓标志。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首先看例句“吾道一以贯之”,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吾道以一贯之”。‎ A项,“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乎(于)三子者之撰异”,句中的“乎”相当于“于”。‎ B项,“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无乃是尔过与”。‎ C项,“事君数,斯辱矣”被动句,其中“辱”含被羞辱的意思。‎ D项,“有是哉,子之迂也”,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是“子之迂也,有是哉”。‎ 故选B。‎ ‎7.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词类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 孔子下,欲与之言 B.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 C. 饭疏食,饮水 D. 耻恶衣恶食者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古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主要有:(1)名词作动词(2)名词作状语(3)形容词作动词(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5)使动用法(6)意动用法(7)数词有时也活用为动词。‎ A项,“下”,名词作动词,译为“下车”;‎ B项,“霸”,名词作动词,译为“称霸”;‎ - 23 -‎ C项,“饭”,名词作动词,译为“吃”;‎ D项,“耻”,形容词活用作意动,译为“以……为耻”。‎ 故选D。‎ ‎8.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A. 有事,弟子服其劳 B. 明日,子路行,以告 C.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D. 门人不敬子路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理解判断能力。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古义与今义有差别,甚至词义相差很远。这种词义的差异,是由词义发展变化造成的。古今词义的变化有下列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色彩变化等等。‎ A项,“弟子”:古义:子弟,年轻人;今义:学生,徒弟。‎ B项,“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C项,古义:一个人站在那里;今义:不依靠别人。‎ D项,“门人”,古今同义:指学生。‎ 故选D。‎ ‎【点睛】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 二、现代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文人与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呈现了重视情节的特点。②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而是要通过情节表现人物,以外在的情节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③所谓传奇,就包含了要以情节动人的意蕴。④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的小说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⑤小说发展到文人独立创作之后,重视情节的特点仍然保留了下来。⑥虽然这时的小说已不再用让人惊奇的情节来吸引人了,目的是描绘人物;但中国小说总是不静止地叙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往往偏重通过人物的外部言和行的表现使读者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⑦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不同于外国小说的一点。‎ ‎9. 体现这段文字中心意思的一项是 - 23 -‎ A. 创作方式是文人与民间创作相结合 B. 中国古典小说呈现重视情节的特点 C. 小说通过人物行动表现人物的内心 D. 中国古典小说特点不同于外国小说 ‎10. 这段文字中偏离论述中心的一句话是 A. 第②句 B. 第③句 C. 第④句 D. 第⑤句 ‎【答案】9. B 10. C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要准确地提炼文章的中心论点, 就必须要有科学的解题思想和有效的解题方法。那么,怎样提炼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呢?那就是细读文本,尤其是结合重点语段、分析写作材料的感情、写作背景及作家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概括。题干要求选择体现这段文字中心意思的一项。段落的中心句往往在开头,本文的开头句是“文人与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呈现了重视情节的特点”,这句话说明重点是介绍古典小说呈现重视情节的特点。而后文中“情节”是语段的话题高频词、核心词,比如:②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而是要通过“情节”表现人物,以外在的“情节”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再看③所谓传奇,就包含了要以“情节”动人的意蕴。另外,第⑤小说发展到文人独立创作之后,重视“情节”的特点仍然保留了下来。总之,结合语段意思,开头的观点句和中间部分的高频词,可判断这个语段的重点是中国古典小说呈现重视情节的特点。‎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中心论点和论据、论证三组辩证关系的能力。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包括理论论据和事例论据,如果论据偏离中心或与中心相背就不能达到有力论证的作用,就没有说服力。论证是一种议论的方式,即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将材料和中心有机组织一起,从而达到论证的效果。题干要求选择这段文字中偏离论述中心的一句话。第④“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的小说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说的是传奇的发展情况,而不是围绕“中国古典小说呈现了重视情节的特点”这个中心意思了。‎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解题技巧 ‎ - 23 -‎ ‎1.精读。不是“精细”地读,而是“精明”地读。所谓“精明”地读,就是该读的读,抓紧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应读的是重要信息,要精确把握;不该读的是次要信息,要置之不理。分割两类信息,是解决所有阅读题目的根本方法。 ‎ ‎2、审题。审题干时先要明确选“正确的一项”还是“不正确、错误的一项”,再比较选项和题干,看是否答非所问。有的选项本身符合原文的意思,但却不是题干所问的问题。 ‎ ‎3.定位。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词语,在文中择出与之“对应”的词语,据此确定选项的对应句。 ‎ ‎4.对照。逐一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找到与二者有差异的表述并相互对照。 ‎ ‎5.选取。比较选项,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其间需通过联想、推断,自觉调动知识和能力积累,快速而准确地判定选项正误。在做该类文章阅读题时,如果不仅读懂了所给的材料,而且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那就能很容易识破陷阱,轻而易举地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童年随之而去 木心 不满十岁,我随着我母亲和一大串姑妈舅妈姨妈上摩安山的睡狮庵去做佛事。‎ 我家素不佞佛,母亲是为了祭祖要焚“疏头”,才来山上做佛事,说是要七七四十九天才功德圆满。当年的小孩子,是先感新鲜有趣,七天后就生烦厌,山已玩够,素斋吃得望而生畏,那关在庵后山洞里的疯僧也逗腻了。心里兀自抱怨:超度祖宗真不容易。‎ 我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母亲说:‎ ‎“也快了,到接‘疏头’那日子,下一天就回家。”‎ 那日子就在眼前。喜的是好回家吃荤、踢球、放风筝,忧的是驼背老和尚来关照,明天要跪在大殿里捧个木盘,手要洗得特别清爽,捧着,静等主持道场的法师念“疏头”——我发急:‎ ‎“要跪多少辰光呢?”‎ ‎“总要一支香烟工夫。”‎ ‎“什么香烟?”‎ ‎“喏,金鼠牌,美丽牌。”‎ 还好,真怕是佛案上的供香,那是很长的。我忽然一笑,那传话的驼背老和尚一定是躲在房里抽金鼠牌美丽牌的。‎ - 23 -‎ 回家啰!‎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 那饭碗可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母亲说:‎ ‎“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母亲说:‎ ‎“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碗!”‎ ‎“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那饭碗,越窑盌。”‎ ‎“你放在哪里?”‎ ‎“枕头边!”‎ 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杜鹃花,山里叫“映山红”,是红的多,也有白的,开得正盛。摘一朵,吮吸,有蜜汁沁舌——我就这样动作着。‎ - 23 -‎ 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我告诉了她。‎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怕的预言,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选自木心《哥伦比亚的倒影》,有删节。)‎ ‎11. 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还好,真怕是佛案上的供香,那是很长的”,体现了“我”怎样的特点。并从文中再找出能体现该特点的相关事例作补充分析。‎ ‎12. 本文以 为线索,但文章开头却写了“我”跟家人在睡狮庵做佛事的事,这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13. 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 23 -‎ ‎14. 文末,母亲说的“这种事以后多着呢”这句话,作者到长大以后才懂得。请替作者解释一下它的意思。分析作者对此的态度是怎样的。‎ ‎【答案】11. 特点:淘气。“我”以跪一炷佛前供香那么长的时间为苦,可见“我”耐不住性子,是个淘气孩子。文中,“我”在家人做佛事期间,把山都玩遍了,连疯和尚都逗腻了;在庵中呆不住,天天吵着要回家;一听说马上可以回家,就兴奋得不得了,想要马上回家吃荤、踢球、放风筝。喜欢玩河滩边的石子儿、鱼虾,而不愿回船去吃东西。可见“我”个性跳脱,活泼,是个闲不住的孩子。 ‎ ‎12. 越窑盌这部分通过贪玩、淘气、聪慧的“我”这一形象,表现了童年的纯真,和无忧无虑的欢乐。这与后文写到长大后失去很多珍贵的人与事、失去童年时的纯真快乐形成对比,结构上与末段形成呼应,更好地突出了人成长中得失无奈的主题。 ‎ ‎13. (1)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青绿色的越窑盌随水飘走的状态;表现出“我”失去越窑盌时内心的不舍和怅惘之情。 ‎ ‎14. 人生有得也有失,每个人都要经历很多次像得到越窑盌那样的喜悦,以及失去越窑盌那样的惋惜与痛苦。不要太纠结于人生中的失去,要得失随缘,随遇而安。文末作者写自己的人生中果然失去了很多珍贵美丽的东西,并以“随之而失去的是我的童年”结尾,流露出深深的惋惜与感伤。‎ ‎【解析】‎ ‎【11题详解】‎ - 23 -‎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及其作用的能力。要求学生筛选文本的相关内容概括人物形象,并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要画出小说中关于人物言行的语句,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把握,还要从小说情节的发展中总体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答题要用“特点+分析”的模式。题干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还好,真怕是佛案上的供香,那是很长的”,体现了“我”怎样的特点。并从文中再找出能体现该特点的相关事例作补充分析。首先回归这句话的相关语段,把握人物的性格心理或形象特点。这句话出自原文第10自然段,前面的语境是年幼的“我”陪母亲在山上做佛事,时间过了很久,佛庙里已经没有新鲜感,渴望着早日下山,到了最后“疏头”的环节,我听说还要等一支香烟的时间,就问是什么香烟,得知不是佛案上的香烟之后,感觉心里面好受了些。从这里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喜欢新鲜的事物、淘气、贪玩的孩子。后文“我忽然一笑,那传话的驼背老和尚一定是躲在房里抽金鼠牌美丽牌的”,表现了“我”的活泼机灵。后文的精彩细节,我想要拿回那只越窑的碗,索性一个人从船跑上岸,不走了,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等等。从这些语句看出“我”的淘气、固执;后文用碗盛水玩,最终弄丢这只碗等都表现了“我”的可爱、调皮。‎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线索结构,把握文本(小说)的重要语段(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②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包括揭示的人物心理)。③对表现主题的作用。④给读者的感受,即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首句(段)的作用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还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这篇文章的线索是“越窑盌”,因为到了山上做佛事,才能得到这只“越窑盌”,而真正下山时又忘记带走,所以才有了“我”使小性子不走,众人哄我、年轻船夫到山上拿回碗等细节。开头的段落是故事的起因,引出了文章的线索。同时,开头部分呈现了小孩子的调皮可爱和贪玩好耍的特点,为后文丢碗等细节铺垫,同时,更与末段作者的议论句相呼应,人渐渐长大,成长的过程中却慢慢失去了一下永远无法找回来的东西,比如:童心、童趣、童年等等,从而呼应了标题,也升华了主题。‎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关键语句,品味精彩语言艺术的能力。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答题方法如下:从关键词语入手,一个句子中总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所以,体会句子含义一定注意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找到它们,也就意味着把句子的理解转化成了对主要词语的理解;从分析修辞入手,作答的关键是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即可,如果是比喻句,就要找出两者的相似性,是借代句就要找出相关性,是比拟句就要找出形象性等。首先要知道这个句子“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所在的段落或相关情节。这是写“我”在嬉戏的过程中不小心把“越窑盌”弄丢了,这是“越窑盌”渐渐远离、消失的特写镜头。句子用了一个比喻的修辞手法,说它像断梗的小荷叶,而“浮着,氽着”等动词生动地写出了碗起伏于水面,最终渐渐消失的瞬间,这表现了“我”对心爱的事物的不舍和心里的怅惘难受之感。‎ ‎【14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关键语句,分析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要分析、探究作者对某个观点的情感态度,需要回归文本,细读相关语段,尤其是关键语句的含义内蕴的理解,然后用简洁的文字,条分缕析的作答。题干要求分析:文末,母亲说的“这种事以后多着呢”这句话,作者到长大以后才懂得。请替作者解释一下它的意思。分析作者对此的态度是怎样的。这道题的关键是对“这种事”的理解。结合语境可知,“这种事”指的是美好的事物,一如这里的“越窑盌”一样渐渐远离我们而去。不仅仅是具体的事物,连我们难忘的、快乐的、烂漫的童年等等一切美好的事物,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渐渐远去,这大概就是成长的困惑和成长的必然吧。成长过程,伴随着美好的东西的离去,令人感伤、叹惋,也告诉我们要且行且珍惜。‎ 三、文言阅读(选择每题2分,共19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 ‎(《墨子·兼爱(节选)》)‎ ‎15.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文化典籍 B. 谨而信 信:守信用 C. 亲亲而仁民 亲:关爱 D. 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 贼:偷窃 ‎16.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爱之而弗仁 己欲立而立人 B.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尧舜其犹病诸 C.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 则噪而相逐 - 23 -‎ D. 君子之于物也 中庸之为德也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6处)‎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 ‎18.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何难之有?特上弗以政,士不以为行故也。‎ ‎19. 结合材料,简述儒家与墨家的主张有何异同。‎ ‎【答案】15. D 16. D ‎ ‎17.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 ‎ ‎18. 这有什么困难呢?只是由于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于政,士人不用它实之于行的缘故。 ‎ ‎19. 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同样是爱人。但是,儒家的仁爱是在“亲亲”“孝悌”的基础上,进一步“仁民”和“爱物”(关爱他人和万物生灵),是根据远近亲疏,贵贱尊卑而有所区别的爱。墨家的兼爱是视他人如视其身的相互关爱、相互成就,是没有等级差别和血缘亲疏之分的博爱,认为只要兼相爱、交相利就能天下太平。‎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学习文言文的根本途径在于平时大量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义项,平时要多巩固,多归纳,这样才能举一反三。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D项,“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中“贼”:损害,残杀,而不是“偷窃”。‎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学习和掌握的根本方法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素养。虚词题的着眼点主要是从词性和它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的角度来考查学生,我们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项,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第二个“而”,连词,表顺承。‎ - 23 -‎ B项,第一个“其”,反身代词,常译为“自己”;第二个“其”,语气词,加强揣测语气。‎ C项,第一个“相”,表示双方,译为“互相”;第二个“相”,表示动作偏指的一方。‎ D项,两个“之”均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故选D。‎ ‎【1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宜采用排除法。题干要求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6处)‎ 该句的译文是:墨子说道:“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兼爱的益处、辨明兼爱的原故。现在例如攻城野战,为成名而杀身,这都是天下的百姓难于做到的事。‎ 首先要抓标志词,如“曰”“也”“此……也”,表判断;其次看“曰”内容或宾语,即“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是这些士君子的问题所在,而“今”时间状语,其前要断开,“若夫”表议论;“攻城野战”的目的是“杀身为名”,应单独断开。最后一句“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是判断句,单独断开。‎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完善。该句采分点:“此何难之有”宾语前置句;“特”,只;“上”,上面的人,指统治者;“弗”,否定词,不;“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故”,缘故、原因。‎ ‎【19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筛选概括和比较分析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是熟悉文本,先通读几遍语段,然后筛选提炼关键语句,为比较分析做准备;紧接着找出比较的角度,从不同点和相同处等层面去思考。题干要求结合材料,简述儒家与墨家的主张有何异同。首先看相同点:都强调要爱百姓,与民休息。儒家的观点是“泛爱众而亲仁”“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而墨家的主张是“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不同点:儒家的爱是有等级观念和亲疏远近之别的;而墨家的“兼爱”,推己及人,打破了等级制度的藩篱和血缘姻亲的壁垒,是更为广泛的爱,倾向于下层百姓。‎ ‎【点睛】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 ‎《墨子·兼爱(节选)》参考译文:‎ 看待别人国家就象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所以诸侯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野战;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就会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相爱,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会强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贱者,狡诈者就不会欺骗愚笨者。举凡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可以不使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而生产的。所以仁者称赞它。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对!兼爱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它也是天下一件难办而迂阔的事。”墨子说道:“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兼爱的益处、辨明兼爱的原故。现在例如攻城野战,为成名而杀身,这都是天下的百姓难于做到的事。但假如君主喜欢,那么士众就能做到。而兼相爱、交相利与之相比,则是完全不同的(好事)。凡是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随即损害他。实行这种兼爱有什么困难呢?只是由于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于政,士人不用它实之于行的缘故。‎ ‎20.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1.22)‎ 子路和冉有各有特点,子路________,冉有________。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各自的情况作了不同回答,这反映出孔子________的教育理念。‎ ‎【答案】 (1). 勇气过人 (2). 做事畏缩 (3). 因材施教 ‎【解析】‎ - 23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文言文中人物形象特点或分析评价人物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种题,关键是要整体把握全文,然后根据作品中主要人物的言行和事迹去归纳。归纳人物形象要善于用四字短语或形容词去归纳,做到言简意赅,准确生动。题干要求归纳子路和冉有的特点。从原文最后一句话,可找到归纳人物特点的捷径。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也就是冉求(有)做事情畏畏缩缩,显得很谨慎,所以孔子要鼓励他;而子路(仲由)率性耿直、急于星火,所以孔老先生要以“父兄在”来约束他。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回答和态度,这表现孔老先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后世之人借鉴。‎ ‎【点睛】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子路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冉有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听到就做。”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也问‘听到就做吗’,您却说‘听到就做’。我很疑惑,请问这是为什么?”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所以要约束他。”‎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论语·阳货》)‎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21.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孔子说的“乡原”指的是哪一类人。‎ ‎22. 根据第二则材料,分析孔子视“乡原”为“德之贼”的原因。‎ - 23 -‎ ‎【答案】21. “乡原”指表面朴实忠厚实则阿世媚俗的人(或“好好先生”) ‎ ‎22. 示例:从孔子“何以报德”的反问可见,原表面上与人为善,但对不义的人和事无原则地敷衍和宽容,实际上纵容了不义的人和事,使人们模糊了行义与行不义的后果,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损害道德原则,所以孔子严厉斥责乡原为道德的破坏者。‎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文言文中人物形象特点或分析评价人物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种题,关键是要整体把握全文,然后根据作品中主要人物的言行和事迹去归纳。归纳人物形象要善于用四字短语或形容词去归纳,做到言简意赅,准确生动。材料一是,子曰:“乡原,德之贼也。”,该句话出自《论语·阳货》,大意是:不分是非的老好人,是道德的破坏者。其中,“原”通“愿”,忠厚、质朴的意思。所以“乡原”指那些貌似憨厚实则圆滑世故、败坏道德的人。‎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熟读文本,探究文中重要问题的能力。探究文中的重要观点或问题,重点是细读文本,然后梳理出相关的文字来,然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进行归纳。探究原因,往往从内因、外因;主要原因、次要原因;直接原因、间接原因等角度去思考。根据第二则材料,分析孔子视“乡原”为“德之贼”的原因。首先搞懂第二则的意思,这句话是说,有的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乡原作为道德中的伪善者,表面一团和气,其实混淆了事情的是非黑白,模糊了道德底线,破坏了淳朴、正直的社会风气,所以孔老先生毫不客气地说道,“乡原,德之贼也。”指出了这一类老好人的伪善和坏处。‎ ‎【点睛】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 23 -‎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孔子说:“那些表面憨厚朴实的老好人,是败坏道德的人”。‎ 有的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四、填空(共6分)‎ ‎23.填空。‎ ‎(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 ‎(3)子曰:“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 ‎(4)_______________,博我以文,_________,欲罢不能。‎ ‎【答案】 (1).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 不义而富且贵 (3). 不悱不发 (4).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5).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6). 约我以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示例)此题中需注意“窥”“谏”“庭”(是“庭院”而是“朝廷”);“焉”“阙”“弥”(“弥”副词,越来越的意思);“翼”“蔽”等字在语境中的意思和字形的正确书写。‎ ‎【点睛】名句的识记,除了反复诵读外,就是要注重理解记忆,也可以用一下趣味性的联想记忆来帮助。目的是记准、写对。情景式默写,一定要抓题干中的关键字眼,然后所填的诗句一定要呼应、紧扣这些字眼。‎ 五、作文(4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人要有勇气,才能不自欺,才能承受他人的目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 23 -‎ 要求: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答案】例文:‎ 心怀勇气,浅笑安然 勇气不是内心恐惧的缺失,而是一个人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处境,都能以一种平和、坦然的方式去应对,相比于匹夫之勇,它更是一种对自己、对生命负责的大无畏。一个人心怀勇气,方能于人生的风口浪尖,坐看风起云涌,浅笑安然。‎ 一个人要有勇气,才能不自欺,才能承受他人的目光。毕淑敏曾说过:“我不相信掌纹能带给我什么,但我相信十指握成拳的力量,它能带领我创造一个新的世界。”诚哉斯言,“十指握成拳的力量”便是内心澎湃的勇气。‎ 且看被印度圣雄甘地评为“最尊贵的中国人”的辜鸿铭,当新式学潮席卷全国,人们戏称“全中国最后一条男式发辫就在辜鸿铭头上”。那时候的辜鸿铭,受尽了别人冷嘲热讽的目光,他可以选择阿Q的精神胜利法,自欺欺人,但他没有!面对两个年轻人写下英文字的嘲讽,辜鸿铭心怀勇气和骄傲,在纸片上写了一句拉丁文并用英文注解:“如果你们看不懂上面是什么,请来北京大学请教辜鸿铭教授。”辜教授的勇气来自于他对旧文学的情有独钟,对新文学的融会贯通,这样的勇气让他更自尊、更自信地应对他人嘲讽的眼光,让对手心悦诚服。‎ 一个人拥有勇气,才能不自欺,才能承受他人的目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拥有勇气,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昂首挺胸。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没有勇气,何谈自信?‎ 纵观古今,一个民族的兴旺、一个国家的崛起,都离不开勇气。有了勇气,才能“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百折不挠朝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目标迈进。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勇气、自卑自贬、自我矮化的民族,能昂首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在风险和挑战面前,中国人更需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勇气,才能坚定不移地走在康庄大道之上。面对贸易战,我们有勇气出手回击;面对未来,我们有勇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然,真正的自信者还要有勇气正视自身不足,勇于自我更新,从而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当我们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一路高歌猛进时,突然发现我们牺牲了环境,于是,在2005年,国家毅然提出了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口号。‎ 是啊,一个人要拥有勇气,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需要拥有勇气,走好新一代的长征路,我们需要携勇气上路。心怀勇气,浅笑安然。‎ - 23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过程及要点:本题目的在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家国认同意识。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一个人要有勇气,才能不自欺,才能承受他人的目光”,主要强调勇气对个人的作用。此处的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不自欺”,即敢于直面自我,进行自我反思,守住自己的节操;二是“承受他人的目光”,即直面他人评价,对他人的质疑不回避、不退缩。第二部分引导思考“勇气”的不同层面的意义与作用,由个人至民族、国家,都要有各自的勇气。材料在立意上未设难度,但想得高分并不容易,考生需要展开联想和思考,调动自己的积累,把道理说明白、讲深入。‎ 立意角度:‎ ‎1.心怀勇气,担当天下。‎ ‎2.勇气长存,不惧不卑。‎ ‎3.勇气强国,以勇为马。‎ ‎4.人有勇气不自卑,国有勇气傲全球。‎ ‎5.人民有勇气,国家有未来。‎ 结构层次:‎ 这是一段引语式的材料。“一个人要有勇气,才能不自欺,才能承受他人的目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语句简短,但是核心的话题“勇气”却令我们思考。勇气是一种力量,个人面对生活的挫折需要勇气,一个国家面对大灾大难同样需要勇气,去克服千难万险,最终实现更大的超越和进步。本文适合写成议论文,开篇引述材料,点出中心论点:心怀勇气,浅笑安然。中间是行文的主体部分,以被印度圣雄甘地评为“最尊贵的中国人”的辜鸿铭的素材为例说明勇气的意义和价值。最后,呼吁大家“一个人要拥有勇气,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需要拥有勇气,走好新一代的长征路,我们需要携勇气上路”,并再次呼应标题“心怀勇气,浅笑安然”,行文思路流畅自然,理论论据和事例论据,使得言之凿凿。‎ - 23 -‎ 素材积累:‎ ‎1.勇气是司马迁于鸿毛与泰山间的忍辱抉择,从此隐忍苟活,用如椽大笔著写皇皇巨著——《史记》;勇气,是肖邦把家园之思,亡国之痛埋在心头,从此羁旅异乡,手指流转于黑白世界,创造了不朽的音乐神话;一位位先驱,或面对生死别离,或面对家破国亡,没有丧失生的豪情,没有放弃活的希望。用勇气,铸造了一座座丰碑,担当起一份无愧于心的责任!‎ ‎2.勇气是荆轲“图穷匕见”后对秦王的追击;勇气是刘和珍用生命反对段祺瑞执政府的残暴;勇气是史铁生面对双腿缺失的精神打击的毅然活下去,并用心灵的文字抚慰更多的残疾人。‎ ‎3. 想象一下在珠穆朗玛峰顶和字宙深空探险的情况吧,那可能是无人区创新最形象逼真的场景。在那样的条件下,需要身体素质和勇气都超人的探险者。同样的。在无人区创新的科技人员,科学素质应该也不同于一般人,而且,同样需要勇气。 ‎ ‎4. 新冠状病毒肆虐,但是我们的白衣天使,毅然前往疫情最严重的的地区——湖北武汉,这是最美的逆行,这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呀。‎ ‎【点睛】新材料作文审题原则:‎ ‎1.整体性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 ‎ ‎ - 23 -‎ - 23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