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江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1 / 19 江苏省江都中学 2019—2020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2020.5.11 一、现代文阅读(30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活化的新形式发扬其深厚 内涵,涵养中国精神,滋润现代人生。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 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 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 数字技术为更好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文化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每个时代都有特色文化 形态,即便那恒定不变的价值,表现形式也不断嬗变。近年,集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物馆利用 数字技术改进展陈方式,优化“用户体验”,强化互动性和参与感,满足观众感知与互动需求,加 强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数字敦煌、数字故宫让我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地体验、徜徉于历 史文化场景,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精神。故宫通过与动漫、影视、文学及社交平台全方位融合, 设计开发产品和数字内容,使传统文化魅力不断传播发酵,推出一批网红产品,数字技术让传统文 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故宫以“跨界”之思和“网红”之势, 举办相关文化活动,获得年轻人追捧,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有效融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传播,还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目前这类具有 强势文化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媒体较少,缺乏像《功夫熊猫》《花木兰》这样叫好又叫座的品 牌产品。有待更新思维模式,重视多元文化背景,找到贴切的表达方法,呈现出既具中国文化深远 意味又贴近海外受众审美习惯和对中国元素期待的文化产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在交流互鉴 中绽放独特魅力,在多元文化合作与竞争中实现共存共荣,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 作为一种战略性资产,传统文化资源如何“活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对文化 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课题,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 挖掘与表达创新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摘编自高宏存《以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二: 2 / 19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 问题。晚清至 20 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冷战,增加了问题的 复杂程度。多数人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 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这丝 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曾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每 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 标构成的不同压力。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 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 发展方向。 这就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尽 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 长技以制夷”;而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 例证。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 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专心致志 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 世界。”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批饱学之士 的学术贡献。也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三叩九拜 之类。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 解决问题。工业社会贯穿生活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意境”“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等)保 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 的乡绅之治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君子和而不同”的 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 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 (摘编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有删改) 材料三: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 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 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 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 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 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摘自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3 / 19 1.下列对材料一的内容理解,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的价值,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进而参与国际文 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 B.数字技术使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获得时空延伸,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能产生 更大的经济效益。 C.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要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需要有条件地借助数字技 术。 D.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 化品牌。 1.C (A 项中“进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错误,B 项“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于文无据,D 项说法绝对化,遗漏信息,“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错误) 2.下列关于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材料一用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成功案例论证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支撑,可见传统文化创新形 式可借助数字技术。 B.材料一以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为例,论述了当前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指出应该把 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C.材料二对比了鲁迅式“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者的异同,包含对二者的褒贬评价,指 出二者都具有很大的不足。 D.材料二围绕着中国文化,文章论及时间轴的古代与现代,空间轴的西方与中国,思接千载,视通 万里,论证方法丰富。 2.C(C 项,曲解文意。从文章第三段可以看出”二者都具有很大的不足”说法错误) 3.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材料一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它特色的文化形式,不变的是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不断变化的只是文 化的表现形式。 B.材料二认为任何时期的文学所遭受的作为纵轴的文学传统与作为横轴的现实世界所构成的压力都 不尽相同。 C.材料三认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新性转化、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要多种文明共同发展,为人类提 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4 / 19 D.三则材料虽然论述角度不同,但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要创新性发展,而且还要立足于中华民族最 本质的文化基因。 3.A(A 项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即便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发生嬗变”,只是 让步假设,并没有强调“价值恒定不变“,也并非“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不断变化。) 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两者在论证方法上有何不同。(4 分) 4.材料一采用例证法,内容充实(1 分),用《功夫熊猫》《花木兰》论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 创新发展的观点(1 分)。材料二论证方法多样,运用例证法,以五四新文学运动为例,论证汉语 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运用对比论证,论证了“盗火者”与崇洋者的异同;运用引 用论证,引用马克思的话,让人们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2 分, 答出两种论证方法即可) 5.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谈谈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播与创新发展?(6 分) 5.⑴借助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用新鲜有趣的形式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其文化精神。 ⑵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创造具有强大影 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⑶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挖掘和阐发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思想与价值。⑷认识现 今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激发中国文化的活力,学习借鉴他国文化,共同发展提高。(6 分,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6~9 题。 茶馆(节选) 老舍 时间与前幕相隔十余年,现在是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指使中国军阀进行割据,时时发动内战 的时候。初夏,上午。 地点同前幕。 【幕启: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可是为避免被淘 汰,它已改变了样子与作风。现在,它的前部仍然卖茶,后部却改成了公寓。前部只卖茶和瓜子什 么的,“烂肉面”等等已成为历史名词。厨房挪到后面去,专包公寓住客的伙食。茶座也大加改良: 一律是小桌与藤椅,桌上铺着浅绿桌布。墙上的“醉八仙”"大画,连财神龛,均已撤去,代以时装 美人——外国香烟公司的广告画。“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保存了下来,而且字写得更大。王利发真 像个“圣之时者也”,不但没使“裕泰”灭亡,而且使它有了新的发展。】 【因为修理门面,茶馆停了几天营业,预备明天开张。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 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 【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 5 / 19 【二三学生由后面来,与他们打招呼,出去。】 王淑芬 (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李 三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王淑芬 也不能那么说!三爷你看,听说西直门的德泰,北新桥的广泰,鼓楼前的天 泰,这些大茶馆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为什么?不是因 为栓子的爸爸懂得改良吗? 李 三 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 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几个打炮,明几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 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王淑芬 别顽固啦,三爷!人家给咱们改了民国,咱们还能不随着走吗?你看,咱们 这么一收拾,不比以前干净,好看?专招待文明人,不更体面?可是,你要 还带着小辫儿,看着多么不顺眼哪! 李 三 太太,您觉得不顺眼,我还不顺心呢! 王淑芬 哟,你不顺心?怎么? 李 三 你还不明白?前面茶馆,后面公寓,全仗着掌柜的跟我两个人,无论怎么说, 也忙不过来呀! 王淑芬 前面的事归他,后面的事不是还有我帮助你吗? 李 三 就算有你帮助,打扫二十来间屋子,侍候二十多人的伙食,还要沏茶灌水, 买东西送信,问问你自己,受得了受不了! 王淑芬 三爷,你说的对!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 咱们都得忍着点! 李 三 我干不了!天天睡四五个钟头的觉,谁也不是铁打的! 王淑芬 唉!三爷,这年月谁也舒服不了!你等着,大栓子暑假就高小毕业,二栓子 也快长起来,他们一有用处,咱们可就清闲点啦。从老王掌柜在世的时候,你 就帮助我们,老朋友,老伙计啦! 【王利发老气横秋地从后面进来。】 李 三 老伙计?二十多年了,他们可给我涨过工钱?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 着改良呢? 王利发 哟!你这是什么话呀?咱们的买卖要是越做越好,我能不给你涨工钱吗?得 了,明天咱们开张,取个吉利,先别吵嘴,就这么办吧!All right? 李 三 就这么办啦?不改我的良,我干不下去啦! 【后面叫:李三!李三!】 6 / 19 王利发 崔先生叫你快去!咱们的事,有工夫再细研究! 李 三 哼! 王淑芬 我说,昨天就关了城门,今几个还说不定关不关,三爷,这里的事交给掌柜 的,你去买点菜吧!别的不说,咸菜总得买下点呀! 【后面又叫:李三!李三!】 李 三 对,后边叫,前边催,把我劈成两半儿好不好!(忿忿地往后走) 王利发 栓子的妈,他岁数大了点,你可得…… 王淑芬 他抱怨了大半天了!可是抱怨得对!当着他,我不便直说;对你,我可得说 实话:咱们得添人! 王利发 添人得给工钱,咱们赚得来吗?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 【远处隐隐有炮声。】 王利发 听听,又开炮了!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这是怎么说的! 王淑芬 明白人别说糊涂话,开炮是我闹的? 王利发 别再瞎扯,干活儿去!嘿! 王淑芬 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我看透了!(慢慢地往后边走) 王利发 (温和了些)栓子的妈,甭害怕,开过多少回炮,一回也没打死咱们,北京 城是宝地! 王淑芬 心哪,老跳到嗓子眼里,宝地!我给三爷拿菜钱去。(下) 6.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经过了停业改良的裕泰茶馆准备重新开张,老伙计李三却抱怨工资少而事务多,这一情节暗示 出茶馆的前景暗淡。 B.“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由此可见李三老于世故,也可见他 对清王朝的愚忠。 C.“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王淑芬的这句话道出了当时人们生 存的艰难与无奈。 D.文中说“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这句话表明了王利发精明干练,善于经营,善于改良, 能够顺应时代。 6.B(“可见他对清王朝的愚忠”理解错误,李三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因为他见惯了军阀混战, 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情景,对社会的改良失去了信心) 7 / 19 7.下列对剧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开头的舞台说明属于社会环境描写。“莫谈国事”的纸条是剧中的重要道具,对它的交代属于细 节描写,字写得更大,影射社会更加黑暗。 B.“改良!改良!越改越凉, 冰凉!”运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在无奈而悲凉的语气里折射出李 三对社会改良的失望,这是一种含泪的幽默。 C.“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既摹动作又写心理, 表现出她们对茶馆即将开业的期待和兴奋。 D.在影视片或戏剧中,有时会出现一种画外音。上文中的“远处有隐隐的炮声”,就是画外音,与 开头的时间交代相照应,暗示了时代背景。 7.C(“表现出她们对茶馆即将开业的期待和兴奋”分析错误。这些动作描写,不能表现出她们对茶 馆即将开业的期待和兴奋,主要是表现此时没有顾客光临,她们的无事可做以及对茶馆前景的不自 信) 8.在《茶馆》一剧中,王淑芬是一个不具有主角光环的次要人物,但在上述节选部分中,她形象丰 满,性格鲜明,请简要分析其形象特点。(4 分) 8.①能够顺应时代潮流。王淑芬是裕泰茶馆的老板娘,也许是平时见惯了三教九流的人,所以她的 思想比较超前、活跃,在急剧变革的时代,没有因循守旧,抵制变革。她梳着时兴的圆髻,看不顺 眼李三的小辫儿,又劝李三“不要顽固,既然改了民国,就应该随着走”,都可表现出她的与时俱进。 ②勤劳。作为老板娘,她并没有把自己放在主子的位置上,吆三喝四,而是和伙计一起忙前忙后, 里外操劳。③善良。从王淑芬对李三抱怨的理解中可以看出她比王利发更能体谅别人,内心更为善 良;她还劝王利发添人,既是茶馆的实际需要,也是出于对李三忙不过来的关照。(学生答案语言可 以更简洁,意思对即可) 9.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灵魂,一部优秀剧作中的矛盾冲突往往是多层面,立体性的。上述《茶馆》节 选部分主要揭示了哪些矛盾冲突?请简要分析。(6 分) 9.①雇员(李三)与老板(王利发)之间的薪酬利益冲突。②新思潮(王淑芬时兴的圆髻)与旧思 想(李三的小辫儿)之间的冲突。③小人物(王利发一干人等)与大时代(军阀割据)之间的冲突。 (一点 2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3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 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 8 / 19 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 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 其死所矣。” 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奉事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任命他做了将军,率领 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鲁国就有人诋毁吴起说:“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 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 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这时,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奉事他。魏文侯就任用 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 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 放声大哭。说:“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作战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 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 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 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 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心,就任命他担任 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吴起奉事他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泛舟黄河顺流 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啊,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 答说:“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 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武 侯回答说:“讲的好。”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 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 “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吴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 文说:“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 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 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 不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 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 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却畏忌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 9 / 19 随即就到楚国去了。楚悼王一向就听说吴起贤能,刚到楚国就任命他为国相。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 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的进攻;向西又讨伐了秦国。诸侯各国对楚国的强大 感到忧虑。以往被吴起停止供给的疏远王族都想谋害吴起。等悼公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 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体上。攻打吴起的那帮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 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等把悼王安葬停当后,太子即位。就让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 人,全部处死。由于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0.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 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 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 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 疑之/谢吴起 10.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 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 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鲁国就有人诋毁吴起说:“鲁 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 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句中,“而有战胜之 名”中的“名”(名声)与“之”(的)是不可分割的。排除 C 项。“而君用起则是弃卫”中“而…… 则是……”这是一个固定结构,在“则是”前面要停顿,与“弃卫”不能断开。排除 B 项。“疑之” 的主语是“鲁君”不是“君”。排除 A 项。分析可知,D 项断句正确。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父,继承祖上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魏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10 / 19 11.B.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 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B 项解 说错误,武王是周文王之子。故选 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 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 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 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与他,施 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诛杀了作乱之人。 12.C.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 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 判定。C 项,“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分析错误。文中并未提到吴起对公叔继任相位的 不满。故选 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 (1)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3 分) 13.⑴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作战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每句 1 分) (2)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4 分) ⑵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啊,这是魏国的瑰宝啊!”(每句 1 分,“中流”“顾”、三四句句式各 1 分。) 14.文中吴起的形象使你想起了《史记(选读)》中的哪个人物?简要说说你想起这个人物的理由。 (3 分) 14.示例: 1.(1)李广。(1 分)(2)体恤士兵(1 分),典型的是为士兵吸毒液(1 分)。 2.(1)项羽。(1 分)(2)骁勇善战(1 分),为鲁国打败齐军、为魏国攻打秦国,夺取五座城池等。 (1 分) 3.(1)鲍叔牙。(1 分)(2)有自知之明(1 分),面对田文的质问,如实回答自己不如对方(2 分) 11 / 19 4.(1)蔺相如。(1 分)(2)有智慧(1 分)。 附在悼王的尸体上,后来追杀他的这些王室大族因射 悼王尸而被杀。(1 分) 附:文中吴起形象:体恤士兵;骁勇善战;勇于进谏;廉洁公正;知错能改(有自知之明);有 智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 15~17 题。 与诸子登岘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云梦故城秋望 (唐)戎昱 故国遗墟在,登临想旧游。一朝人事变,千载水空流。 梦渚鸿声晚,荆门树色秋。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 【注】(1)云梦故城:指战国楚都郢。(2)梦渚:云梦泽中的小洲。 15.这两首诗都提到了“人事”,下列对它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2 分) A.“人事”指世间的事,在两首诗中应指那些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事。 B.孟浩然认为人事是不停变化的,着一“有”字体现出必然性。 C.虽然戎昱也认为人事会变化,但“一朝”二字更突出它的偶然性。 D.人事之感,孟诗劈空而来,雄阔浩瀚,戎诗因登生念,叹惋怅惘。 16.这两首诗的颈联都借景抒情,请作具体说明。(6 分) 16.孟诗:鱼梁洲因水位下降而露出水面,云梦泽一望无际而令人感到深远(1 分)。凋零肃杀景象 (1 分),既表现为严冬时令,又烘托了作者的伤感(1 分)。 戎诗:听觉判断大雁在云梦泽休止(1 分),视觉想象荆门群树一派秋色(1 分),寄托作者漂泊之感、 思乡之情(1 分)。 (可以:诗面义 1 分,意境 1 分,情感 1 分) 17. 孟浩然面对羊公碑,慨叹自身遭遇,泪落沾襟;友人张祜怀才不遇,杜牧和他一起登齐山,认 12 / 19 为古往今来只如此,“ ”,看似旷达,实则无奈。戎昱面对故国遗墟,怅惘思念家乡 旧游;柳宗元登柳州城楼,远望友人,想到一同被贬百越地,不由抒发“ ”的无限惆 怅和痛苦。(2 分) 17.牛山何必独霑衣、犹自音书滞一乡 (三)名篇名句默写。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7 分,每空 1 分) (1)“楼”这个意象为诗人、词人所钟爱,赵嘏因《长安晚秋》中“ ”一句而被人称“赵 倚楼”。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中则想象“佳人”正“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李煜在《浪淘沙令》中却说“ ”,因为“无限江山”不会因此而得见,却更增无限伤感。 (2)冯延巳词的一大特点是善用“层深之法”,如“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其实,这 种手法在其他词人笔下也常见,如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中写道: , 。 如此,则人越伤心,花越惹人伤心、惹人烦恼。 (3)一个国家的兴衰与山川地形固然有关,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事的治乱。包佶的《再过金陵》说: “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刘禹锡在《西塞山怀古》中则说: , 。 18.(1)长笛一声人倚楼、妆楼颙望、独自莫凭阑(2)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3)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四)课内知识考查(本题共 5 题,10 分) 19.下列诗句中,修辞手法使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②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③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B.①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②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③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C.①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②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3 / 19 D.①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②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9.D(①夸张,②③双关,②亦可认为没有用修辞,③中亦可理解还有拟人) 20.下列有关诗歌内容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C )(应是侧面描写) A.“新贴绣罗褥,双双金鹧鸪”不仅充分体现了温庭筠词精丽浓艳的风格,而且以咏物反衬人之感 情,更见含蓄蕴藉。 B.李璟的《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一词,上片重在写景,从西风残荷的画面写起,以韶光憔悴 加重,更见秋景不堪;下片重在写人抒情,写人从思妇怀人写起,梦回而感鸡塞征夫之遥远,倚栏 而更见凄凉。 C.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中正面描写斗草的场面,捕捉两人斗草时的情景,以轻松欢快的 笔调写出了少女的纯洁无瑕、活泼天真的性格特点。 D. 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 沉雄刚健。 21.从题材角度对下列诗歌进行归类,归类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①《滕王阁》 ②《西塞山怀古》 ③《与诸子登岘山》 B.①《商山早行》 ②《旅夜书怀》 ③《八声甘州》(对潇潇) C.①《从军行》 ②《燕歌行》 ③《将进酒》 D.①《送魏万之京》 ②《春夜别友人》 ③《雨霖铃》(寒蝉凄切) 22.下列对诗歌意象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表达诗人的寂寞) A.诗歌中常常通过“月”这个意象表达思念之情。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楼高休独 倚”,“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 B.“梅”、“柳”、“芳草”等意象常用来表达离别之情。如《踏莎行》中,作者欧阳修将这三个意象 巧妙组合,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行人”的离愁之苦。 C.诗人表达无形的情感通常会借助有形的意象,如“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人生的离愁别恨如滚滚 东逝的江水;又如,“遍人间烦恼添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和“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 动许多愁”,愁用车载不动,用舟装不下,也是形象表现愁思深重。 D.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它频繁地与眼泪、悲伤、惆怅、哀怨这样的词语联系 14 / 19 在一起。在词中,则染上更多个人化、女性化的色彩,如李清照《一剪梅》中“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清末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却显得明朗嘹亮,别具 新意。 23.二十四节气之一,立夏,在每年的公历 5 月 5 日至 7 日。我国古代将其分为三候:“一候蝼蝈鸣; 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下列诗句与此三候最接近的是( ) A.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B.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C.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D.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23.C(C 句出自唐代高骈《山亭夏日》,蔷薇花开可以判断。D 出自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 三、语言文字运用题。(本题共 3 题,8 分) 李商隐写过很多无题诗。为什么叫“无题”?因为他根本不是在叙事,题目就成了一种象征。 他似乎有意要把自己与社会的世俗( )开来,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内心情感经历了一个( ) 的转变。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可能世俗道德不能够了解,最后他决定用最孤独的方式实现自我完 成,就像把心脏贴在玫瑰的刺上去唱歌的夜莺一样,这是他对自己生命的一个完成,所以他的孤独 苍凉与美丽,都是他自己的,与他人无关。中国正统文学是以儒家为尊崇,所以李商隐这样的诗人 不会受到很大的重视,因为他私情太多,甚至会因此而受到批评。 我相信很多人私下里那么爱李商隐,就因为其实借着李商隐,我们的私情可以得到部分的满足 与( )。我们读到他的“相见时难别亦难”这么( )的句子,就会觉得他说出了几千年来人类 最难的事情: 。这么纠结的感受,李商隐用 七个字就讲完了。 在正统文学的框架中,人们通常不太敢表达私情。这样来看,就会珍惜李商隐。因为他在讲究 “文以载道”的时代,平衡了“文以载道”忽略的另外一个空间。 (选自《蒋勋说唐诗》,有删改) 24.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隔离 不可言喻 疏解 通俗 B.隔阂 不可言喻 化解 平常 C.隔离 不可理喻 疏解 平常 D.隔阂 不可理喻 化解 通俗 24. A (疏解:疏通调解或疏通是缓解;化解:解除、消除。根据语境,是说我们个人的情感得到 调解或缓解,而不是要消除我们的个人情感。 “通俗”强调浅显易懂,“平常”强调普通。) 25.根据文意,在文中划线处补写一段话,描述一下“纠结”的内容。不超过 50 个字(含标点符号)。 (3 分) 25.见难,不见也难(1 分),见面的时候可能就吵架,觉得还是不见好(1 分),不见面的时候又开 15 / 19 始觉得好想见面(1 分)(其他自圆其说亦可) 26.赏析文中画“ ”的句子。(3 分) 26.(1)比喻的修辞,(1 分)(2)形象地说明李商隐的诗歌创作是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1 分),尽 管这个过程是孤独痛苦苍凉的,但却是美丽的(1 分)。(意思相近即可) 四、名著阅读(本题共 4 题,9 分) 27.《雷雨》中,四凤和周萍的结局各是什么?(2 分) 27.四凤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杀。(各 1 分) 28.《雷雨》中的主要人物都作了各种各样的挣扎,希望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举出两例子。(2 分) 28.(1)周萍抓住了四凤不放手,想由一个新的灵魂来洗涤自己; (2)繁漪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 (3)侍萍也抓住四凤,希望她不要重走自己当年走过的路,以永远地摆脱发生在昨天,今日又被唤 起的梦; (4)周朴园又抓住侍萍,希望借助她的明智,既结束旧梦,又维护周公馆的既成秩序; (5)周冲也抓住四凤,想仰仗她的帮助,走入理想的境界。 (一点 1 分,写出两点,意思对即可给分。) 29.《战争与和平》中,“四大家族”成员里面,直接在前线参与战争的人物有 、 。 (写出任意两个)(2 分) 29.安德烈 皮埃尔 尼古拉 彼佳 30.《战争与和平》中,很多人物的经历都可以用一个“变”字来概括。请选取一个主要人物,结合 相关情节,分析其性格(或情感)变化的过程。(3 分) 30.示例: 安德烈:①战之前的安德烈,不甘于平庸,作为贵族,他想上战场,期待战争给自己带来辉煌。 ②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后,他不再渴望通过战争获得辉煌与荣誉,觉得人类以及人类追求的荣誉自 然面前是渺小的。 ③妻子难产去世后,他满怀愧疚,对“别人”的生活失去了热情,固守在“自我”的圈子里,过着 近乎归隐的生活。这一时期,他对人生是悲观的。 ④遇见娜塔莎,又燃起了他对生活的希望,他渴望能从她身上寻求生活的乐趣,于是亲自去求婚。 ⑤娜塔莎因受阿纳托利诱惑而毁弃婚约,让他难以接受和原谅。 ⑥第二次在战场上受伤后,他突然参透了生与死的问题,心中充满了来自灵魂深处的爱,他原谅了 16 / 19 娜塔莎和阿纳托利,这令他获得从没有过的安宁与幸福。 (安德烈的比较复杂,能截取其中一部分,写出“变”,就可以,如战前的安德烈到战后的安德烈, 答出①②③,即可给满分;其他人物,根据情节,准确写出变化,即可。一点 1 分,按点给分,中 间情节不可跳脱。) 五、作文 3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经过 40 多年的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变化。正所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 因此,每一代人的读书生活与体会也有不同。身在 2020 年的我们,都听过很多有关父辈读书的故事, 对比自己的读书生活,定是感慨良多。 请你给将来的儿女写一封信,向他(他们)述说你对不同年代读书生活的体会或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一、审题 (一)限制性 1.立意限制。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指向“不同时代的人的读书生活与体会”,所以在内 容上,必须要有父辈人读书生活与自己读书生活的比照,而且材料的写作背景是“改革开放 40 周 年”,这一点不容忽视,考生要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谈父辈的读书生活与自己的读书生活的差异, 即通过读书生活这个小角度揭示社会变化的宏大主题。如果考生脱离读书生活来行文或单写读书生 活,均会被视为偏题或跑题。 2.内容限制。在内容上,要求考生联系父辈的童年,结合自己的读书生活,引出对于读书生活的感 悟,如对社会变化的看法,对生命意义的体会,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对读书意义的探究等等。 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后代提出建议或期望。 3.价值判断限制。本篇作文的命题人是具有明显的价值指向的,是以读书生活为切口,歌颂改革开 放的巨大成就。如果考生着力写当下读书生活的不良面,或立意为对“改革开放”的全盘否定,就 属于偏跑作文。 4.写作身份及对象限制。材料提及“身在 2018 年的我们”,这对考生的写作身份做了限制,而且“给 将来的儿女写一封信”明确了写作要面对的对象,在这个特殊的交际语境下,行文时便要注意表达 的语气和提出建议的方式,这样才容易达到共情共鸣。 5.文体限制。形式驱动要求写一封信,因此要注意书信的格式,以及语体特征。 (二)开放性 1.写作内容是开放的。扣住“不同年代读书生活的变化与体会”,可写的内容非常多。可以写不同 年代读书条件的变化,可以写不同年代读书方式的变化,也可以写父辈与自己读书体会的不同,还 17 / 19 可以立足于自己的感悟对后代的读书生活提出建议和期望。 2.表达方式是开放的。虽然题目对文体做出了明确的限制,但作为书信文体来说,可叙可议可抒情。 考生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选用不同的形式。 二、解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采用的是 2018 高考全国卷Ⅰ的作文形式。个人的现实生活与时代 大主题的结合是本题的最大特点。题干中的任务有二:一是写一封信,要注意格式问题;二是信的 内容必须是谈对不同年代读书生活的体会或感悟。联系材料可以知道,“不同年代”应是指父辈的 年代和现在(2018 年),这个任务实际上暗含三层意思:第一,要联系两个年代的读书生活表现; 第二,要进行适当的比较,通过读书生活这个小角度揭示社会变化的宏大主题;第三,要立足于自 己的感悟,对自己的后代提出建议或期望。 考生在具体写作时要联系父辈的童年,结合自己的读书生活,引出自己的体会或感悟,如对社 会变化的看法,对生命意义的体会,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对读书意义的探究等等。 三、参考立意 (一)切题立意: 1.彰读书之精神,扬时代之风流。 2.一代书香一代情。 3.时代不改青云志,且对书香墨色间。 4.进步的是时代,不变的是初心。 5.且看读书的七十二变。 …… (二)偏题立意: 1.谈读书的方法和作用。(题目设定的任务是“述说你对不同年代读书生活的体会或感悟”,偏离 任务方向) 2.谈读书的重要性。(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 3.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非主流价值观) 四、范文展示 进步的是时代,不变的是初心 ——致儿女的一封信 18 / 19 亲爱的孩子: 你好! 如今已是深夜。近日脑海里总是闪现出我的父辈曾与我谈论他们读书生活与体会的情形,不由 与我当下的读书生活进行比较,感慨良多。时代一直在进步,可我们对于书的那份纯粹的喜爱,对 于读书的那份渴望与初心,永不改变。 回望过去,在我的父辈的回忆里,他们的读书时光是一段苦乐交织的岁月。他们那一代人,消 息闭塞,书籍稀少,而且种类单一。一本书,可以被许多人抢着看,排队看。等到轮着自己,看得 是如饥似渴,饭都顾不上吃。条件是真艰苦,可那份来自阅读的快乐,确是实实在在的!到而今, 改革开放已有四十多年了,在这四十年里,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如今我们 这一代,接触书籍比从前方便多了,随手拿起手机,就能找出一本电子书来读。 今昔对比,有些东西变了,但有些情感却从未改变。变的是时代,时代的进步,让我的读书生 活明显比父辈便捷得多;不变的是读书的初心,阅读永远美好,我忘不了每次打开书的那种愉悦与 满足,那种渴望与好奇。我相信,我的父母与我,即便时代在变,我们对书的感情与读书的初心, 永远藏在灵魂深处,不会改变!我忘不了每本书带给我的奇妙感觉;忘不了书中主人公的嬉笑怒骂; 忘不了每一段手拿书本的岁月,我相信我的父母也是一样。这份记忆密码,来自我们的初心,浸润 我们的灵魂,一脉相承,生生不息。 我亲爱的孩子,未来你们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不知道。未来你们会怎样读书?我不知道。但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你们会比你们的父辈,拥有更多的资源、更便捷的方式。可是,孩子, 我不知道这是好还是坏。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索尔仁尼琴所提出“拒绝接受信息的权利”正 在逐渐消失,未来的你们,会面对更加庞大而驳杂的信息,你们能辨对错明是非、不迷失其中吗? 我不知道。但我希望你可以保有同我一样的初心,与我一样对书本充满喜爱与渴望,那么,我 将不会担心,因为这已经够了。 我搁下笔,望着遥远的天幕,在这黑色的幕布上想象着你的样子。愿你读书、爱书,把书当作 你的伊甸园,在灵魂疲惫之时有处可栖。我亲爱的孩子,不管时代怎么变化,愿下一代的你们对书 的初心,永不改变。 你的母亲 xx 年 xx 月 xx 日 【点评】 19 / 19 本篇考场作文,比较精准地把握住了在时代不同、阅读方式不同的背景下,阅读让人充盈、让 人丰富这一不变真谛。作者以一个长辈的身份,以书信的形式,通过对比,叙写了父辈以及自己两 代人的不同读书方式以及读书带给他们的快乐。同时,对下辈人的读书生活提出了殷切希望。首尾 呼应,内容丰实,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思辨性,切合主题。当然,考生在描述父辈、自己两代人 在如何读书的点上,用语用句还不够精准,还需进一步组合凝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