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7届重庆八中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四)(2016-1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7届重庆八中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四)(2016-12)

重庆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四)‎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 ‎“自由”二字,亦中国人所常用,与自然二字相承而来。乃谓一切由他自己,便就是自然如此了。因中国人重自然,故亦重自由。儒家所讲一切大道理,其实都即是天命之性,每一人自然如此的,亦即是由他自己的,所以又说自由自在。由他自己,则他自己存在,故说自由自在了。‎ 近代国人争尚自由,乃百年来事。然百年来之中国社会情景,则日失其自在。不自在,又乌得有自由。此一端,可证近代国人所争尚之自由,乃与中国传统自由自在之自由大异其趣了。此因近代自由乃竞向外面人群中求,而中国传统之自由,则每从人群中退隐一旁,向自己内里求。各自之自由,即各人内在之心性。今人言自由,则指对外之行为与事业言。孔子曰:“道之不行,我知之矣。”是对外不自由,孔子亦自知之。又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则其对自己内在之一心,固已获得其极端圆满之自由矣。故孔子为中国之至圣先师,逝世已两千五百年,而其当生之存心为人,则至今尚宛然如在。‎ 故中国人言自由主在内,在心性之修养。不贵在外,为权力之争取。今人则一意向外,只要外面有一罅缝可钻,即认为乃一己自由所在,肆其性情,尽力争取,求变求新,无所不用其极。而各人之本来面目,则全已失去,渺不复存。亦不知在此上作计较。如此则仅知有外在之自由,即不再知有内在之人格。人格失去,复何自由可言?‎ 西方人无不向外争自由,而亦终至失去其己身之存在。如希腊、罗马,乃及现代国家,无不皆然。而中国则自由自在,五千年来,依然一中国。故中国俗语,“自由自在”两语连用,涵义深长,实堪玩味。‎ 今纵谓人生可分内外,但内在者总是主,外在者仅是客。失去其内在,则一切外在当无意义价值可言。则又何必尽向外面去争取呢?‎ 中国人又言“自得”。《中庸》言:“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患难行乎患难,素夷狄行乎夷狄。君子素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把人处境分作贫贱、富贵、患难、夷狄四项,实即上述所谓人生之外面。每一境必有一处置,处置当,即可有得。得之由己,亦得于己,故谓自得。然则人各可自由自得,非他人与环境之可限。‎ 亦有“自谴自责”,“自认己失”,“自悔自改”,此皆其人之能自新处。人能自新其德,则“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又是一大自由。自由、自在、自得,不关他人。‎ 今人则外面受形势之引诱,又受权力之制裁,故其自由最多亦仅能在外面权力与法律之制裁下,获取其身外者。而其主要内心方面,则已失去,渺不可得。尚何争取之足云。‎ ‎(节选自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中国人而言,自由与自然是一脉相承的,“一切由己”便是“自然如此”。 ‎ B.传统中国人的自由,贵在内在的心性修养与人格,而非争取外在的权力。‎ C.自得就是对外在环境处置得当,人们都可以自由自得,不受外界束缚。‎ D.今人的自由最多只是在权力与法律制裁下获得的“身外”之物,内心不自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儒家所讲的一切大道理,其实都是人的天性,既是自然形成,又是自主形成,其本质就是自由。‎ B.近代国人所推崇的自由,之所以与传统的“自由”大相径庭,正是因其失去了“自在”这一存在基础。‎ C.在追求自由时,近代国人用尽方法一心向外求取,却忽视了心性的自由自在,这无异于缘木求鱼。‎ D.人生可以有内外之分,但内在却比外在更重要、更关键,不应颠倒主客关系,将外在自由看得过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引用孔子的两句话,意在表明孔子虽已逝世两千五百余年,但其思想至今能让人深受启发。‎ B.文中对比西方与中国,试图证明外争自由权力会丧失立身之本,内守自由自在则能使国家存续。‎ C.文中引用《中庸》,旨在表明尽管处境不同,人却可以做出适当应对,从而不失自由自得之心。‎ D.文中认为能做到“自谴自责”“自认己失”“自悔自改”的,都是依循自己心性而为的自由之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从状元到实业家 张謇,1853年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家中世代务农。张謇自幼读书,颇有造诣,但家中突生变故,他只有放弃科举,到淮军将领吴长庆手下做了一名幕僚。‎ 朝鲜壬午兵变,吴长庆受命入朝平乱。张謇跟随吴长庆入朝鲜时,年近而立,当幕僚已有八九年,视野日渐开阔,思想日渐成熟。张謇在朝鲜期间写下《条陈朝鲜事宜疏》《壬午事略》《善后六策》,光绪皇帝的老师、户部尚书翁同龢读了以后很赞赏。但是张謇的身份只是秀才,翁同龢爱莫能助,唯寄希望于张謇科举考试成功,获得进士头衔,取得通向官场的通行证。 ‎ ‎1885年,张謇参加顺天府乡试,获第二名。然而,接下来的四次会试他都没能考中。他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参加了第五次会试,终于顺利通过并获得参加殿试的机会。殿试考河渠、经籍、选举、盐铁等题,这些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是张謇的强项,他引经据典,论述透彻,文字古朴练达,主考官经过集体讨论,将张謇列为状元。 ‎ 考中状元以后,张謇照例被授六品翰林院修撰。在翰林院供职轻松又有前途,过几年往外一放,就是学政或是知府、道台。再过几年升一升,就是今天的省部级高官。但对张謇来说,他的理想是济世救国,在做官与做实业之间,他宁可选择后者。   ‎ ‎1895年,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清王朝割地赔款。消息传来,举国震惊。这使张謇彻底断绝了继续为官的念头。 ‎ 张謇与两江总督张之洞相识后,两人在兴办实业方面非常投机,张之洞委派张謇主持南通州商务局,让他兴办纱厂和丝厂。有张之洞支持,张謇心里很高兴,可是兴办纱厂所需的巨额资金成了一大难题。‎ 张謇百般奔走,但筹措资金相当困难。为筹措资金,哪怕有人拿十元八元钱入股,张謇也都感激地收下。一位老太太只有六元钱,张謇也给她鞠一躬,把钱收下。张謇费尽周折,受尽刁难,终于筹到15万两银子。‎ 纱厂开工以后,连收棉花的钱都没有。张謇孤注一掷,一边卖纱一边收棉。苍天不负有心人,大生纱厂开工以后,恰逢棉纱价格上涨。第二年,纱厂还清亏空,第三年获利达10万两白银。到1908年,获利累计190万两白银。 ‎ 纱厂走上平稳发展道路之后,张謇想起通州、海门交界处荒废的沿海滩涂是一个良好的商机,他倡导建立了通海垦牧公司。公司建立之初,张謇亲自在芦苇荒草中跋涉考察,带领工人修拦海堤坝,张謇共建21个垦牧公司,每年生产棉花20万担,可以有效地保障大生纱厂的棉花供应。 ‎ ‎1904年,张謇在崇明外沙建大生二厂。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纱厂利润节节上升。张謇又建广生油厂,利用大生纱厂轧出的棉籽榨油;建大隆皂厂,利用广生油厂的下脚料生产肥皂;建复新面粉厂,建资生冶厂、铁厂、建港口、船运公司,修铁路,建懋生房地产公司,还有盐业公司、渔业公司、染织公司、电话公司、火柴厂、玻璃厂及旅馆、俱乐部等企业69家,总资产达3400万银元,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轻工业体系。‎ 张謇利用企业利润,在南通疏浚河道、修筑公路,建起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级各类学校,建起包括图书馆、公园、气象台、公共体育场、养老院、公墓在内的一系列社会服务机构,提倡人们像西方人那样文明游苑、文明看戏。张謇从轻工业开始,带动南通文化、教育、社会风貌全面发展,使南通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城在短短二三十年间迅速走上近代化道路,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 ‎ (选自《中外书摘》,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张謇跟随吴长庆入朝平乱,写下《条陈朝鲜事宜疏》等数篇针砭时弊的文章,得到了朝中重臣的赞赏,但因尚无功名,仍然无法进入官场。‎ B.张謇放弃为官,投身实业,是因为对清政府丧权辱国行为的不满,加之身为翰林院修撰只是熬资历,没有办法实现济世救国之志。‎ C.为了建立纱厂,张謇四处奔走,筹措资金,文中用他向只能拿出六元钱的老太太鞠躬这一细节,说明他当时备受刁难的窘迫境况。‎ D.纱厂建起后,捉襟见肘,张謇置之死地而后生,边收原料边卖成品,恰逢棉纱价格走高,可以说纱厂的成功既有他胆识的原因,也有运气的成分。‎ E.张謇以纱厂起家,拓展到轻工业的许多领域,又用实业经营所得的利润,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倡导西方文明,加速了当地的近代化进程 ‎5.张謇科举上的坎坷经历对他做实业有什么影响?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4分)‎ ‎6.请概括说明张謇在实业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 丑琴操 邓跃东 祖父会拉琴,好事者命令他带上两个会拉胡琴的侄儿一起演出。在邻村第一次巡演时,我大伯父刚拉开过门,台下就扔来一只鞋子,砸在他头上。他们指责大伯父的胡琴有问题,硬是逼着他锯掉了琴杆上的龙头……‎ 这件事我是听一个叔父说的,几个伯叔不愿回忆这些旧事,唯有我堂二叔反应异常,他大口大口地吸着烟说:“琴头是我砍的!”我知道二叔一直钟情于胡琴,没想到他竟是这件事的亲历者。透过浓浓烟雾,我看到了二叔眼里流露出的几丝幽怨。‎ 那晚他们受到了批评,被要求将琴头处理掉,否则后果难以想象。祖父答应一定处理好,但不是当场锯掉的。这把琴是大伯父在县城读中学时带回的,却成了二叔的至爱。那时祖父被贬职从学校回乡,思虑最多的是要保住侄子们的性命,要不就对不起大哥。祖父就给二叔做工作,二叔十五六岁,很不配合。祖父发了怒,责问他:“是人头重要还是琴头重要?”二叔噙着泪、含着怨气,在祖父的逼迫下锯下了琴头。祖父说:“这个琴头雕刻得精致,你先收着,日后可能会用上。”二叔不吭气,捡起琴头一把甩进了灶膛。‎ 丑琴无头,祖父他们也无脸面,操琴的模样十分滑稽,总不被人正眼看。当然,心里最憋屈的是二叔。他很年轻,无端被人嘲笑,其实他拉琴是很有水准的,但是心里不平,音色起伏大。丑琴让二叔的脾性也丑了起来,他变得十分倔强,不太理会祖父——以前他们经常一起谈琴论艺,慢慢地不怎么说话了。‎ 没过多久,伯叔姑姑们不能读书了,因为村里不准。二叔二次被生产队长从中学赶回,他聪颖好学,无奈初三未读完,就再也未进过学堂的门了。二叔积下一肚子的愤懑和怨恨,别人拈轻怕重,在生产队混工分,他年纪轻轻就去学泥水匠的手艺,每天用砖刀砍砍剁剁,其实是在发泄不满,他要砍平种种崎岖。但是,这种方式并不能让他感到轻松,他的虎口被震烂,血流不止,也不能释放心中的怨气。他又想起了无头琴,每天劳作回来,把自己关在房里,只有丑琴懂他,眼里的泪、虎口的血,遗落在琴上,他浑然不知。‎ 二叔独自拉琴,长夜不息。祖父知道他心里苦闷,就开导他说:“拉琴可以消解磨难,但不能宣泄情绪,你指上的怨气太重了。”二叔说:“你不是说琴音传递的是心声吗?”祖父反问:“你心里向往的是什么?”二叔不吭声了。听琴知音,得失寸心。二叔对祖父的视听修养极为钦佩,他为自己更名为“清明”,自此静心练琴,研习音律。‎ 清明通透,方有流音。二叔反复体悟,寻求彻悟——人跟丑琴一样,没有脸面,可琴还是琴,心里有音,仍可自然地发声。他的心慢慢地融入了丑琴,琴声开始从心里流泻出来,没有了早时的发泄,音色一片柔美。‎ 二叔认真地看着我说:“琴已无头,人得有名。”‎ 二叔那时带着这把丑琴,一次次地参加上级安排的演出。他用丑琴发出的优美琴声征服了众多同行,感染无数心田。有一次,上级首长要来观看,领导提出给他换把琴,说这琴太丑了,影响县里的形象。二叔说,人能换但琴不能换。‎ 在本村的一场集会上,全家人都被责令到场陪斗,批斗的对象是二叔的母亲。大冬天里她被拉到学校操场上,被风车对着猛吹,她不服软,直挺挺地站了一夜。有人起哄要我家的人拉琴造势,祖父跟他们交涉能不能换人,他们说不行,故意要我二叔拉。祖父尴尬不已,二叔却轻松地拉开了弓子。凝望着受难的母亲,他如入空谷,心若止水,怀中丑琴一如惜日,不动声色。后来我得知,二叔拉的是刘天华先生的《光明行》,他心里存有光亮!‎ ‎(选自《读者》2015年第9期,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以倒叙开篇,叙述大伯父演出时的遭遇,奠定了文章压抑悲怆的感情基调,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二叔性格的变化做了铺垫。‎ B.“琴已无头,人得有名”的生活体悟既是二叔多年后人生积淀的总结,也是当年促使二叔琴音转变的原因,此句话在文章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祖父不仅是家庭的守护神,更是侄儿们的精神导师。为了保证侄儿们的安全,忍气吞声答应锯掉琴头;担心二叔怨气太重,开导他要心存希望。‎ D.文章花大量笔墨写“我”家遭遇的种种不幸意在反映生活磨难容易钳制人的精神,从而点明本文人性因生活的不公而异化的主题。‎ E.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来讲述“我”家所发生的“旧事”,虽然“我”仅是故事的讲述者,本身并没有进入故事中,但故事却因此却显得真实可信。‎ ‎8.文章多次提到“丑琴”,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3分)‎ ‎9.二叔这一人物在文中的生活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黎贯,字一卿,从化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御史。刷卷福建,劾镇守内官尚春侵官帑状,悉追还之。世宗入继,贯请复起居注之制,命词臣编类章奏备纂述,从之。登极诏书禁四方贡献,后镇守中贵①贡如故。贯上言:“陛下明诏甫颁,而诸内臣曲说营私,希恩固宠。其假朝命以征取者谓之额,而自挟以献者谓之额外。罔虐百姓,致朝廷之泽壅而不流,非所以昭大信,彰君德也。”‎ 嘉靖二年,帝从玉田伯蒋轮请,于承天立兴献帝②家庙,以轮子荣奉祀。贯言:“陛下信一谀臣之说,委祀事于外戚。神不歆非类,献帝必将吐之。”不听。寻疏言:“国初,夏秋二税,麦四百七十一万,而今损九万。米二千四百七十三万,而今损二百五十万。以岁入则日减,以岁出则日增。乞敕所司通稽祖宗以来赋额及今日经费之数,列籍上闻。知赋入有限,则费用不容不节。”帝嘉纳焉。‎ 出按江西,父丧归。久之,起故官。会帝从张孚敬议去孔子王号改称先师并损笾豆佾舞之数编修徐阶以谏谪御制《改正祀典说》,颁示廷臣;而孚敬复为《祀典或问》,以希合帝意。议已定,贯率同官合疏争之。帝震怒,曰:“贯等谓朕已尊皇考为皇帝,孔子岂反不可称王?奸逆甚矣。其悉下法司按治。”于是都御史汪鋐言:“比者言官论事,每挟众以凌人曰:‘此天下公议也’,不知倡之者止一人。请究倡议之人,明正其罪。”帝然之。已而刑部尚书许赞等上其狱,当赎杖还职,帝特命褫贯为民。久之,卒于家。‎ 方贯等上疏时,礼科都给事中华阳王汝梅亦率同官抗论,且曰:“陛下万几之余,留神典礼,甚盛举也。但恐生事之臣望风纷起,今日献一议,谓某制当革,明日进一说,谓某制当复,国家自此多事矣。况祖宗成法,守之百六十年,纵使少不如古,循而行之,亦未为过,何必纷纷事更易乎?”帝览奏,斥其违旨,以《祀典说》示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九十六》)‎ ‎【注】(1)镇守中贵:皇帝派往各地的镇守太监。(2)兴献帝,明世宗生父,明世宗追尊生父为皇帝一事引起了朝廷长期争论。‎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会帝从张孚敬议/去孔子王号/改称先师/并损笾豆佾舞之数/编修徐阶以谏谪/‎ B.会帝从张孚敬/议去孔子王/号改称先师/并损笾豆佾舞之数/编修徐阶以谏谪/‎ C.会帝从张孚敬/议去孔子王/号改称先师/并损笾豆佾舞之数编修/徐阶以谏谪/‎ D.会帝从张孚敬议/去孔子王号/改称先师/并损笾豆佾舞之数编修/徐阶以谏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庶吉士,是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重要职位,明代往往由通过科举考试的进士中选择优秀者担任此职,许多内阁成员都有庶吉士经历。‎ B.刷卷,明代地方科举步骤之一。每年乡试时,朝廷派遣御史参与主持地方的科举考试并检验、复核考试试卷,防止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 C.皇考,古时对亡父的尊称,也可用来称呼先祖,如屈原《离骚》中写到“朕皇考曰伯庸”。这一称谓从宋徽宗时起成为皇家专称,用以称呼先皇。‎ D.都给事中,明代谏言、监察之官。明代将给事中按六部分为六科,每一科的掌印长官称都给事中,官位仅七品,却能封驳圣旨,监察六部。‎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黎贯重视民间疾苦,揭露盘剥百姓的行为。他在明世宗登基不久就上疏检举镇守太监以额外的名义大肆进贡物品来谋取皇帝宠信的行为。‎ B.黎贯能够坚持己见,不在朝堂上迎逢上意。他认为皇帝任命的外戚祭祀兴献帝家庙是错误的,因为先帝神灵不保佑不同家族的人。‎ C.黎贯工作恪尽职守,建言开展财税核查工作。他发现朝廷财政日益恶化,请求下诏让有司考核并通报建国以来赋税数额,查明财政实情。‎ D.黎贯坚守儒家正统,反对随意更改礼仪。他率领同僚一起上书,批评明世宗颁布施行的祭祀典礼不恰当,这是后来他被罢免的重要原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罔虐百姓,致朝廷之泽壅而不流,非所以昭大信,彰君德也。(6分)‎ ‎(2)况祖宗成法,守之百六十年,纵使少不如古,循而行之,亦未为过,何必纷纷事更易乎?(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4——15题。‎ 点绛唇·闺思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14.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词句开篇点题,并通过“一寸”与“千缕”这一数量上的反差,刻画出词人愁思深重、难忍孤寂的形象。‎ B.“惜春”一句,直言其愁,后一句则描写出数点花瓣于风中飘零,如雨点落下的情形,表明春天归去,惜春、惜花,也暗示惜青春、惜容颜。‎ C.词人“倚”字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无情绪”指女子没有了往日的心境,独自一人无所事事。‎ D.本词借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意绪,将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以景物描写烘托气氛、寄寓情感,从而刻画出一位亟待两人归来的女子形象。‎ E.本词属于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同期的词作还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暮浓云愁永昼》《武陵春·春晚》《声声慢·寻寻觅觅》等。‎ ‎15.词尾“连天衰草”一作“连天芳草”,你认为哪种表述更合适?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5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痛心于在由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行宫改建的祠庙旁“ ”的景象,认为人们早已遗忘战败的屈辱历史。‎ ‎(2)《琵琶行》中写到琵琶女自述遭逢变故、无所依靠,且时光流逝、容颜衰老的两句是“ , ”。‎ ‎(3)《离骚》中,表现诗人怨恨君王过分荒唐,始终不能明了自己心迹的句子是: , 。 ‎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①一个人说话要算话,不能出尔反尔。当今社会,无论你做人或做事,从事什么行业,都要做到一言九鼎。 ‎ ‎②蚌病成珠似乎是中国文学的一条定理,它是中国无数诗人创作过程的写照,如杜甫、苏轼等等,无一例外。 ‎ ‎③身为国家的公务员,一定要危言危行,注意自己的生活工作作风,为百姓做好榜样,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百姓服务。 ‎ ‎④这次作战,我方准备充分,武器精良,而且还在战前仔细研究了对方的形势,可以说做到了知己知彼,一定能够铩羽而归。 ‎ ‎⑤此次比赛,我们在战术上出现了一些失误,尽管打得很努力,可最终还是不孚众望,没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 ‎⑥成龙用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喜剧的内涵,一想到他在影片中的表情、动作,我就禁不住哑然失笑。 ‎ A.②③④B.②③⑤C.③⑤⑥D.①③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 A.德国诗人海涅说,生命不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花朵。唯有诚信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为自己撑起一片辽阔的蓝天。诚信不亏人,每个人都将对此受益终生。 ‎ B.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创业的越来越多。他们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的程度以及投入的资金,都决定着他们能否在创业人潮中脱颖而出。 ‎ C.2016年11月4日,一老人在街边摔倒。我校某化学老师在人群中通过自己的热心救助,老人被妥善安置,并最终被救护车接走入院。 ‎ D.一次,德国《图片报》记者经过这条街,那些窗户外的鲜花让他惊叹。得知其背后的故事,记者拍摄了很多照片并报道了此事。很快,这道靓丽的风景线引起了人们的赞叹与效仿。 ‎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从历史上看,诗歌和哲学都诞生于神话的母腹,有着亲密又不易辨认的血缘关系。 。 。 。 。 。 。‎ ‎①一切伟大的诗歌作品必有哲学的深度 ‎②在性格上,哲学近于男性,诗歌近于女性。‎ ‎③不过,在诗歌中哲学是含而不露的,是底蕴而不是姿态 ‎④后来这对兄妹分了家,疏远了,甚至互不相认 ‎⑤在我看来,凡是在诗歌中从事说教、玩弄玄虚的都是坏诗人,他们不可能是哲学家 ⑥但是,在所有大诗人和大哲学家的身上,我们仍可以辨认出鲜明的血缘关系 A.⑥②④①③⑤B.①③⑤⑥②④C.②④⑥①③⑤D.②④⑥⑤①③‎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5个字。(5分) ‎ 每个人都睁着眼睛,但不等于每个人都在看世界。许多人几乎不用自己的眼睛看,① 。人们在人云亦云中视而不见,世界就成了一个雷同的模式;一个人真正用自己的眼睛看, ② 。‎ 人活在世上,真正有意义的事就是看,而且我们不但看世间万物和人间百相还看这一切背后的意蕴。动物只是吃喝, ③ ;动物只是繁衍,它们看不到爱侣眼中的火花和脸上的涟漪。看,是人和动物的重要区别。 ‎ ‎21.下图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综合了一些心理学家对智力测验的研究成果,从不同年龄智商与成熟年龄智商的相关数,绘制的一张智力发展曲线图(以17岁儿童智力发展为成熟智商100%),请概括图表所反映的人的智力发展规律,并据此为家长和学校提出相关建议。(6分) ‎ 四、写作(60分) ‎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 春秋时期,鲁国颁布了一道法令: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他们赎回来,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作补偿和奖励。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从外国赎人回来,却发扬风格,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反对子贡的做法,因为提倡这种做法会让大家认为赎人受赏是贪于钱财,道德低下,那么赎人者将会陷入两难境地——受赏则于德有损,不受则于利有亏。最终的结果将是人们装作没有看见落难的同胞,没有谁愿意再去赎人了。‎ 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送给子路一头牛作谢礼,子路坦然收下。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第1卷(阅读题共70分)‎ ‎2.(3分)B【解析】“失去了‘自在’”‎ 是证据而非原因,且将原因绝对化,根本原因在于求于外还是求于内。‎ ‎3.(3分)A【解析】引用孔子的两句话目的在于证明:即使外在不自由,只要内在自由,也是“极端圆满之自由”。‎ ‎4.(5分)DE(选D得3分,选E得2分,选B得1分)【解析】A项“针砭时弊”错误,应为“讨论时政”。B项“没有办法实现济世救国之志”说法过于绝对。C项“鞠躬”不说明“备受刁难”,而说明筹措资金不易)‎ ‎5.(4分)(1)开阔了眼界,历练了思想,中断举业去做幕僚,丰富了阅历,他在经营实业的过程中更有长远之见。(2)锻造了百折不挠的品格。四次会试不中,磨炼了他的意志品质,使他在做实业的过程中遇到挫折不退缩。(每点2分)‎ ‎6.(5分)(1)丰富的阅历;(2)不畏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3)精准的商业眼光;(4)正处一战的有利时机;(5)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每点1分)‎ ‎7.(5分)CB(选C得3分,选B得2分,选E得1分)【解析】A“压抑悲怆的感情基调”的说法错误,也没有为“二叔性格的变化”作铺垫。D本文主题是“人性因生活的不公而异化”的说法错。E“故事却因此却显得真实可信”的说法不准确,二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8.(3分)(1)丑琴是全文的线索,串联起二叔的人生经历;(2)丑琴象征着二叔人生的起起落落;(3)丑琴虽丑,但琴音却能一片柔和,暗示了勇于面对逆境也能完成自我救赎的主题。文章以“丑琴”为题也点明了文章的主题。(每点1分)‎ ‎9.。(4分)(1)由琴头被砍、遭遇不公正待遇时的偏执、倔强变化为正声清音,心怀光亮;(2分)(2)这种变化是生活智慧的体现,展示了面对逆境永不退缩的精神,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1分)(3)二叔遭遇不公,用极端方式发泄心中不满,沉溺于苦难现实让自己痛苦不堪;祖父教导二叔心中有追求有向往就应积极向上,心怀光亮;心有体悟的二叔能平静、勇敢面对逆境,在生活找到了积极的意义,也因此感染了很多人。(1分)‎ ‎10.(3分)A【解析】“去”的宾语是“孔子王号”,“编修”是官名。‎ ‎11.(3分)B【解析】元代由肃政廉访使清查所属各衙门处理狱讼案件有无拖延枉曲。称“刷卷”,明代承袭并发展了这一制度,排遣御史到地方“刷卷”,其意是代表皇帝出巡,清查地方违法行为。‎ ‎12.(3分)B【解析】“神不歆非类”的意思是“神灵不享用非本族的祭品”。‎ ‎13.(10分)翻译:‎ ‎(1)(6分)欺骗残害百姓,致使朝廷的恩泽闭塞不流畅,不能用来彰明朝廷的信誉,显示君主的恩德。(罔、虐、壅、所以、昭、彰各1分)‎ ‎(2)(4分)况且祖宗创建的制度,保持了一百六十年,即使略有不如古代的地方,因循执行下去,也没有过错,何必处处加以修改呢?(前两句和最后两句各1分,第三句、第四句每句1分)‎ ‎14.(5分)BE(答对一点2分,二点5分)【解析】B“几点催花雨”并不是“花落如雨”而是“雨点催花落”;E《声声慢·寻寻觅觅》创作于后期。‎ ‎15.(6分)答案一:“连天衰草”好。女子期盼良人归来,眼前只有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2分)烘托了青年女子倚栏眺望的凄凉情景和思念无望的结果。(2分)刻画出一个爱情专注执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2分)‎ 答案二:“连天芳草”好。芳草萋萋与上文“惜春”呼应,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2分)然而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2分)然而望到尽头,唯见“连天芳草”,不见良人踪影,反衬出浓重的闺怨。(2分)‎ ‎16.(每空1分,共5分)‎ ‎(1)一片神鸦社鼓(2)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3)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第II卷(表达题,共80分)‎ ‎17.(3分)B【解析】一言九鼎,形容说话分量大,起决定作用。蚌病成珠,比喻不得志而写出好的文章来。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铩羽而归,比喻失败或者不得志而归。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哑然失笑,禁不住笑出声来。‎ ‎18.(3分)B【解析】A不合逻辑,应将“对此”改为“因此”C中途易辙D“效仿”与“风景线”搭配不当。‎ ‎19.(3分)C ‎20.(5分)(1)他们只是听别人说(2)世界就成了与众不同的样子(3)它们看不到食物背后的温情和得来的艰辛(答对一空1分,两空3分,三空5分)‎ ‎21.(6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智力发展速度逐渐下降(2分),到4岁智力发展水平达到成熟智商的50%,到8岁达到80%,8到17岁完成另外20%的发展(2分)‎ 父母应重视孩子4岁前的早期教育,学校要根据学生智力发展速度和水平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家长、学校各1分)‎ ‎22.(60分)略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黎贯,字一卿,从化人。正德十二年考取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官御史。前往福建刷卷,弹劾镇守太监尚春侵夺公款的行为,并尽数夺回交还。世宗继承皇位,黎贯请求恢复记录起居注的制度,并请求文学侍从将文章分类编排以备撰写。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虽然登基诏书禁止各地进贡,但是后来各地的镇守太监仍然像以前一样进贡。黎贯进言说:“陛下诏书刚刚发布,各位宦官便曲解圣意来营私,邀恩以巩固其受宠的地位,他们假借朝廷命令征收的贡品为定额贡品,而称自己进献的为额外贡品,欺骗残害百姓,致使朝廷的恩泽闭塞不流畅,不能用来彰明朝廷的信誉,显示君主的恩德。”‎ 嘉靖二年,皇帝听从玉田伯蒋轮的请求,在承天为兴献帝建立家庙。让蒋轮的二字蒋荣负责祭祀。黎贯上言说:“陛下听从一个阿谀奉承的臣子的话,将祭祀之事委派给外戚。神灵不享用非本族之人的祭品,兴献帝一定会将祭祀之物吐出不受。”皇上不听从,黎贯又说:“建国之初,夏秋之税,共收麦471万石,可今天减去9万,收来2473万石,而现在减去250万石。每年收入日渐减少,可每年的开支却日渐增加,请求敕告主管部门通盘考核太祖以来赋税数额及现在经费的数额,造册上报。既然知道税收有限,费用就不能不节省。”皇上嘉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黎贯外任江西巡按,因父亲生病回家。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担任原来的官职。适逢皇帝听从张孚敬的建议,去除孔子王号,改称先师,并减少笾豆佾舞的数量。编修徐阶因为劝阻遭到贬职。皇上亲自撰写《改正祀典说》,颁布给朝臣看;张孚敬又编写《祀典或问》以应和皇上的心意。此事论定后。黎贯联合同僚一起上疏争议。皇帝发怒说:“黎贯说朕既已追尊皇考为皇帝,孔子难道反而不可以称王?真是奸诈悖逆至极。将他们全部送交刑部审治。”于是都御使汪鋐进言说:“近来谏议官议事,每每依仗势众而欺骗人说‘这是天下的公议’。岂知倡议者只有一个人。请求皇上追究倡议的人公开判罪。”皇上同意他的意见,不久刑部尚书许赞等人汇报黎贯的案子,应当以赎金免去廷杖后复职,皇上特地下令夺取黎贯官职变为平民。过了一段时间后,黎贯在家中去世。‎ 黎贯等人上疏的时候,礼科都给事中华阳人王汝梅也率领同僚上疏争议,并说:“陛下日理万机之余,留意典礼,是很大的盛举。但恐怕好事的臣子纷纷望风而起,今天献一个建议,说某个制度要改革,明天上一个建议,说某个制度要恢复,国家从此就多事了。况且祖宗创建的制度,保持了一百六十年,即使略有不如古代的地方,因循执行下去,也没有过错,何必处处加以修改呢?”皇上阅览奏章后,斥责他违背旨意,把《祀典说》拿给他看。‎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