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福建省宁德市同心顺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福建省宁德市同心顺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宁德市高中“同心顺”联盟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温馨提示: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在本卷作答无效。‎ 一、语文基础知识(20分,每小题2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珍馐(xiū) 卒殁(yì) 汴州(biàn) 省亲(xǐng)‎ B. 栖鹘(hú) 陨落(yǔn) 挈领(qiè) 窆穴(fá)‎ C. 阴翳(yì) 嗫嚅(niè) 攒蹙(zǎn) 秣马(mó) ‎ D. 戕贼(qiāng) 勖勉(xù) 缫丝(sāo) 陂田(bēi)‎ ‎2. 下列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心悦诚服 直接了当 窗明几净 差强人意 B. 万籁俱静 黑魆魆 贻笑大方 姹紫嫣红 C. 潜移默化 亘古不变 不可思意 涂脂抹粉 ‎ D. 涛涛不绝 蘸一蘸 婀娜多姿 蛊惑人心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2分)‎ ‎①当“没有时间”成为我们________的借口时,平庸就会伴随我们一生。如果我们总想用一块完整的时间去做一件事,那么我们可能永远一事无成。‎ ‎②洞察古今世事,大凡________的东西,皆是简单的。土地质朴无华,但能养育万物;真水无色无香,但能孕育生命。‎ ‎③浙江金华街头一场援助灾区的爱心义卖活动让市民们纷纷________,浓浓爱心汇成了涓涓暖流,汇往千里之外的云南鲁甸灾区。‎ A.无所作为   止于至善   一掷千金 B.无所事事   至善至美   慷慨解囊 C.无所事事   止于至善   一掷千金 D.无所作为   至善至美   慷慨解囊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一带一路”欧亚基地建设的主导国家,中国设计和构想了新的以中国为导向的管网、铁路和运输网。‎ B.“双十一”临近,商家打折促销,减价的标牌所处可见,三折、四折、甚至五折,平日里价格不菲的商品此时显得格外诱人。‎ C.22日浙江金华东阳市画水镇画溪二村一民房突发火灾,消防战士及时搭建一条生命通道,成功救下了3名妇孺儿童。‎ D.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5.阅读下面论述性语段,选出能更好地完成其论证的一项( ) (2分)‎ 人类学家坚定地断言:文化仅当它是独立的而非依赖的,才能有所发展。也就是说,只有当来自于它外部的压力被来自于它内部的首创精神所取代的时候,它才能有所发展。换句话说,只有民族文化才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非主体文化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但是,任何把外来文化的观点强加给民族文化的做法,都会威胁它的独立和发展。‎ 同样,如果我们把每一所单独的学校视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的话,那么,教育进步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 A.每个学校要依靠独立于外来压力的内部首创精神才能有所发展。‎ B.某些学校只要依靠他们全体员工和学生的创造力就能有所发展。‎ C.学校管理人员必须随着学校发展的进程而调整自己的首创精神。‎ D.外来的各种有利或有害的因素必须被阻止参与学校发展的努力。‎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2分)‎ A.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 业:继承……的事业 ‎ 非有能硕茂之也 硕茂:使……硕茂 ‎ 其色惨淡 惨淡:暗淡 ‎ B. 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全:保全 ‎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戕:残害 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 劳:劳累 C. 字而幼孩 字:养育,抚养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羞:通“馐”,佳肴 ‎ 春生秋实 秋实:秋天的果实 ‎ D.膏吾车兮 膏:加油膏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日:一天一天地 ‎ 到则披草而坐 披:拨,拨开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闻子厚之风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 B.自肆于山水间 作亭于其上 C.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其孰能讥之乎?‎ D.木遭之而叶脱 遂而鸡豚 ‎8.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惟兄嫂是依 A.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B.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C.响九奏于洞庭之野 D.官理,非吾业也 ‎9.下列对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秋官,即刑官。古代称主管刑狱的官员为秋官,处决犯人也在秋天。‎ B.出,从京城调到外地做官,实乃贬为外任,与“入”相对。‎ 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与卒、崩一样。‎ D.车服不维:车服,古代官员所乘的车子和所穿的官服依官位的高低而异,这里是用车服来代指官职。‎ ‎10. 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韩愈是唐朝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祭十二郎文》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被誉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 B.《种树郭橐驼传》一文巧妙地给郭橐驼立传,通过橐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 “移之官理”,揭露了统治者的苛政繁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C.《后赤壁赋》中化鹤的描写是虚幻的构思,反映出作者欲超尘出世、摆脱尘世烦恼的幻想,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希望在儒家思想中寻求解脱。‎ D.《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入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吴表臣,字正仲,永嘉人。登大观三年进士第,擢通州司理。陈罐谪居郡中,一见而器之。盛章者,朱劭①党也,尝欲市婢。有武臣先取之,章诬以罪,系狱。表臣方鞫②之,郡将曰:“知有盛待制乎?”表臣佯若不知者,卒直其事。累官监察御史。‎ 帝方向儒术,表臣乞选讲官以裨圣德,且于古今成败,边防利害,详熟讲究。由是诏开经筵。迩臣有请用蔡京③之党者,侍御史沈与求乞明指其人,显行黜责,执政不悦,夺其言职。表臣争曰:“台谏为天子耳目,所以防壅蔽,若咎其切直而黜之,非国家福也。请还与求以开言路。”‎ 时防秋议选守边者患乏才表臣曰善恶着明则天下知逆顺之理今取忠义不屈者不次而用岂特可以劝捍御方略亦堪倚仗于是陈敏等十数人浸以录用。久之,以病请补外,以直秘阁知信州。宰相拟表臣为检正,帝日:“朕将自用之。”遂除左司谏。给事中胡安国以论事不合罢,表臣上疏留之。除提点浙西刑狱,召为秘书少监,同修《哲宗实录》。帝如建康,诏表臣兼留司参议官,除中书舍人、给事中、兵部侍郎。建、崇二国公就外傅,兼翊善。帝日:“二国公诵习甚进,卿力也。”徙礼部侍郎,迁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时秦桧欲使使金议地界,指政事堂日:“归来可坐此。”表臣不答。又以议大礼忤意,罢去。‎ 俄起知婺州。会大水,发常平米振贷之,然后以闻,郡人德之。课最,除敷文阁待制。三岁,请祠。进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家居数年,卒,年六十七。‎ 表臣晚号湛然居士,自奉无异布衣时,乡论推其清约。‎ ‎(选自《宋史•吴表臣传》.有删改)‎ ‎【注】①朱勔:权臣。下文的“盛待制”指盛章。②鞫(jū):审问。③蔡京:北宋权相,奸臣。‎ ‎11.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防秋/议选守边者/患乏才/表臣曰/善恶着明/则天下知逆顺之/理今取忠义不屈者/不次而用岂特可以/劝捍御方略/亦堪倚仗/‎ B.时防秋/议选守边者/患乏才/表臣曰/善恶着明/则天下知逆顺之理/今取忠义不屈者/不次而用/岂特可以劝捍御/方略亦堪倚仗/‎ C.时防秋议/选守边者患/乏才/表臣曰/善恶着明/则天下知逆顺之理/今取忠义不屈者/不次而用/岂特可以劝捍御/方略亦堪倚仗/‎ D.时防秋议/选守边者患/乏才/表臣曰/善恶着明/则天下知逆顺之理/今取忠义/不屈者不次而用/岂特可以劝捍御/方略亦堪倚仗/‎ ‎1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字,是男子18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B.防秋,古代西北各游牧部落,往往趁秋高马肥时南侵。届时边军特加警卫,调兵防守,称为“防秋”。‎ C.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以及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务,长官为兵部尚书。‎ D.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吴表臣正直敢言。有人想任用奸臣蔡京的党徒,沈与求表示异议,惹怒当权者,沈被夺官,吴表臣则请求恢复沈的官职以开拓言路。‎ B.吴表臣公平公正。吴表臣在通州任职时,有个叫盛章的因事与一武官发生矛盾,吴表臣不顾他人劝说,审问 “武官”的这个案件,最终公正处理了此事。‎ C.吴表臣深得皇帝赏识。他请求选用讲官,皇帝下令开办讲席;他多次被皇帝任命为重要官职;他对建、崇两位国公的读书进步有功,被皇帝称赞。‎ D.吴表臣淡泊名利。秦桧打算让他出使金国商议边界的事,并表示回来后可以升官,他没有答应,并因忤逆秦桧被罢官;退休后晚年过着清淡简约的生活。‎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台谏为天子耳目,所以防壅蔽,若咎其切直而黜之,非国家福也。‎ ‎(2)会大水,发常平米振贷之,然后以闻,郡人德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杜甫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但见文翁①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路经滟滪②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③。‎ 注:①文翁:西汉庐江舒县人。曾在成都设学校,入学者免除徭役,这些措施对当地文化的发展有所促进。②滟滪:即滟滪滩,旧时是长江三峡的著名险滩。③仲宣楼:汉末文学家王粲在荆州避难的地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诗的开篇写李剑州,从“高义”和“寥落”生发出热情歌颂他“能化俗”的政绩和为他的“未封侯”而鸣不平这两层意思。‎ B.颔联用典贴切。文翁政绩流传蜀中,用以比拟李剑州任剑州刺史;未封侯的李广,则和李剑州同姓。‎ C.颈联实写诗人“路经滟滪”,见瞿塘风涛之险恶,“天入沧浪”,见江汉烟波之浩渺。这是他赴荆南途中所经之地。‎ D.‎ 尾联用“仲宣楼”点出李剑州到了荆南以后的情形。诗人清楚地意识到李剑州所处的时代和命运,即使到了那里,也还是和当年避难荆州的王粲一样,仍然作客依人,托身无所。‎ E.全诗由李剑州写到诗人自己,再由诗人自己的离别之情,一笔兜回到李剑州,脉络贯通,而起结转折,关合无痕。‎ ‎16.全诗表达出了作者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课内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在《劝学》中则认为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2)《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书写了与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里“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相似的境遇。‎ ‎(3)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得而族灭也?”‎ ‎(4)柳宗元在《小石潭记》里写潭中的鱼,先是鱼儿一动不动,接着“ , 。”写鱼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似与游者相乐”。‎ ‎(5)《岳阳楼记》中抒写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 。‎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9分)‎ 手机或许不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实际上,它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手机似乎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它长在人们的手上,就如同手是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一样。手机是另一个说话器官,是一个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因为有了手机,人的语言能力增加了,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非常遥远的地方。同样,人们的听觉也增加了,耳朵居然能神奇般地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我们看到了人体身上的新的四位一体:手,嘴巴,耳朵和一个金属铁盒----手机。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 手机深深地植根于人体,并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离开了人体,离开了手,它就找不到自己的意义。正如人们对它的称呼“手机”‎ 那样,它只有依附于手,才能获得它的存在性。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交流。手机这一最基本的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间距进而超越孤立的状态。这是人们使用手机的最根本和最初的原因。一个危机时刻的人,如果有手机相伴,就可能会迅速地解除这种危机。‎ 手机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从来不用手机,他发现不了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但是,一旦他使用了手机,他会发现,没有手机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也就是说,人已经进化到手机人的状态。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另一个方面要求了手机的普及化。 事实是,手机确实越来越普及了。‎ 手机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也在多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手机抑制了人体的某些肉体官能:它抑制了行动能力,人们尽可能减少身体运动;抑制了书写能力,人们越来越借助机器通话;抑制了记忆能力,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储存消息。有时候,手会无意识地去寻找手机,去摸索手机,去把玩手机。人们偶然丢失了手机,他就会变得烦躁不安。 正是因为人们如此地依赖于手机,反过来,人们又被它所折磨和打扰。手机成为每天要面对的问题。如何处理手机?这是每个人的日常性的自我技术――开机还是关 机?静音还是震动?短信还是会话?是将这个器官暂行性地关闭,还是让它随时随地警觉地待命?总是要反复地抉择――手机变成了日常生活的难题。焦急地等待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或者惧怕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常常会令人不安。  ‎ 手机融合了文字和声音的双重交流功能,它将书信和电话融为一体,而且更为便捷。不过,同书信姗姗来迟相比,手机将等待的美好期望一扫而空。等待和期盼趋于消失。手机在扫荡了书信的同时,也扫荡了书信的特有抒情,扫荡了埋伏在书信中的品味和生活风格。手机让人通向一个公共空间,它是打开公共空间的钥匙。因为手机上储存着如此之多的名字和号码,你能够随时迅速地跟他讲话,但是,夜深人静之际,你想要跟一个人说说话,将手机上的号码逐个地翻阅一遍,你真正想拨打的号码一个都不存在。 ‎ ‎ (摘编自汪民安《论家用电器》)‎ ‎ ‎ ‎1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手机已经成为说话器官,是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借助这一器官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距离非常远的地方。‎ B.手机不仅仅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事实上,手机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好像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 C.手机的运用,不但人们的说话能力增强了,而且我们的听觉能力也增强了,千里之外的声音居然能够听到。‎ D.手、嘴巴、耳朵和手机构成了人们身体上的新的四位一体,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 ‎1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分)‎ A.手机已经并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离开了手,手机也就不具备了存在的意义。‎ B.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距离超越孤立的状态。‎ C.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推动了手机的普及化。‎ D.如果某个手机人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那么保持手机的沉默是一种必然,此时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也没有体现出来。‎ ‎2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手机的确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的行动能力、书写能力、记忆能力,人们有时甚至失去了自我。‎ B.古人“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生活情形与文中夜深人静之际想给别人打电话而最终没有拨出的情形是一致的。‎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人们这样对书信特有的情怀在手机充斥的社会中已经荡然无存了。‎ D.过分依赖手机的人们也备受手机的折磨和打扰,如何处理手机?每天面对的两难选择问题经常令人们心绪难宁。‎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 地泉之灵 林 子 ‎  十月。一场秋雨。‎ ‎  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广西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是的,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的时候,心,也实现了一次飘然的出走。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秋天,我们真该遗忘一回,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神秘。‎ ‎  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兴安灵渠。突然有恍然如梦的感觉,突然生出乡愁的幽渺。想着清澈美丽的漓江水,是从灵渠流淌过来,再看享有“世界奇观”美称的灵渠之水,怎么看都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绵延而凝重,巧思而奇绝,蕴含诸多世间奥义。①她婉约,慢转,不骄不躁,不瘟不火,不愠不喜,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听任着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性感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在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万斛泉源,潺潺流淌。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 ‎  回首过往,灵渠曾引导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也曾有过千百度众人追寻的风光;它滋养土地,济世济人达两千多年。②今天,它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茗。更像一只大隐于市的鹤。是的,我也突然聊发白日狂,梦见一只千年白鹤,梦见一道激越灵巧的白翅凌空。这就是灵渠的魂魄呵,是两千年来直冲云霄的智慧和底气的聚舞。他连着地气,张望天空,一步步盈盈而蹈于泉脉和地脉之上,像佛陀地涌金莲,惹人惊叹而静思。这也是生活的诗,每一字每一句都从土里冒出来,弥漫开来,荡漾而去,导引着你一起去体认着那一份份宽阔、坦荡、从容和深邃。‎ ‎  地泉之灵,使我感到股股泉眼在心底静静开凿,深深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感动。开凿灵渠,古人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江隔断。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湘江上游,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并且让运河路线迂回,降低河床比降,平缓水势,便于行船。于是,便有了美丽的相约与离别,有了亘古的传奇和现实。灵渠,婀娜婉蜒于起伏的青山碧水,联姻湘江、漓江,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流光溢彩的繁华。‎ ‎  灵渠的不朽,在于非常之“灵”。其中的每一块石料,每一道石缝,每一个细节,都是天衣无缝地配合与交结,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环节都通灵般地经得起长期风雨的侵袭、流水的冲击,成为屹立两千多年的“神灵”。当然,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灵渠的“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现代的灵渠,用依然不变的灵气和谐演绎着时光的走向、历史的延伸。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很多的事,拐个弯或许就海阔天空,万里无云。很多时候,或许绕一下路,前方就一笑见天。此时,灵渠像明亮的眼,凝视着我们,教导着我们:把内心放在水中,慢慢清洗。淘洗多余的存储,让尘世的灵光照亮内心的圣洁和单纯。然后,再让心与心靠近,让心灵相通。我想,这也正是地泉千年不变的灵魂所系吧。‎ ‎21.下列表述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  A.“十月。一场秋雨。”简洁明了而意味深长地交代了时间,营造了凄清惆怅的氛围。‎ ‎  B.灵渠更像一只鹤,凝聚了两千年来直冲云霄的胆识,铸就了智慧和底气的魂魄。‎ C.灵渠从漓江水流淌过来,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给人一种厚重飘逸的感觉。‎ ‎  D.灵渠的坚固固然在于它无与伦比的设计和天衣无缝的施工,也与人们的精心保护有关。‎ E.当海阳河流来大水时,通过灵渠把洪水排泄到湘江故道,保证运河和行船的安全。‎ ‎22.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处分别加以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请结合全文探究标题“地泉之灵”的意蕴和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6分)‎ ‎24.下面是某中学国庆七日游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6分) ‎ 六、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小区里,几个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一边晒太阳,一边比赛背诵《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孩子们鼓起小脸认真背诵经典的样子很动人。‎ 当孩子们的父母来招呼孩子们回家吃饭时,不愿回家的孩子使出了各种办法与伎俩,有的与父母拉扯,有的大声呵斥父母,有的甚至在地上打滚抗议……‎ 对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宁德市高中“同心顺”联盟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D。解析:A.卒殁(mó);B项,窆穴(biǎn);C项, 攒蹙(cuán)‎ ‎2.【答案】B.解析:直截了当;C项,不可思议;D项,滔滔不绝 ‎3.答案:D ‎ ‎【解析】无所事事:没有什么事可做,指闲着什么事也不干。无所作为:不去努力做出成绩或没有做出什么成绩。至善至美:最完美、最美好的。止于至善:达到极完美的境界。慷慨解囊:毫不吝啬地拿出钱来帮助别人。一掷千金:原指赌博时下一次注就多达千金,后用来形容任意挥霍钱财。‎ ‎4.答案:D。‎ ‎【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为:构想和设计;B项不合逻辑,应为:五折、四折、甚至三折;C错,语意重复,“妇孺”中的“孺”即“儿童”之意。‎ ‎5.答案:A ‎【解析】这是一则类比论证。原文以“文化发展的动力”来类推“教育进步的关键”。题干论述:文化只有独立并由内部首创精神取代外部压力才能发展。题干把独立的学校类比为独立的文化,那么学校的发展应该跟文化的发展类似,即学校只有独立并由内部首创精神取代外部压力才能发展,A项表达的正是这个观点。独立是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B项排除;具体做法如何题干没有涉及,C项排除。D项从反面来说,不如正面表述的A项到位 ‎6.答案:A。 ‎ 解析:B . 劳:使……劳累。C. 秋实:秋天结果实 .D. 膏:加油使其润滑 ‎7.答案:B ‎8.答案:B ‎9. 答案:C.‎ 解析: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薨 古代称候王死叫薨.唐以后二品以上官职死亦以此称之;卒 ‎ 古代称大夫死曰卒.‎ ‎10.答案:C 老庄思想 二、古诗文阅读 ‎(一)古文阅读(19分)‎ ‎【答案】‎ ‎11.B ‎12.A ‎13.D ‎14.(1)台谏官是天子的耳目,是用来防止堵塞蒙蔽的,如果怪罪台谏官急切正直就罢免他,不是国家的福分。‎ ‎(2)碰上发大水,(吴表臣)打开常平仓用仓米救济百姓,然后把事情上报,郡中百姓感激他。‎ ‎【解析】‎ ‎1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断句题,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如名词、虚词、固定结构等。就本题而言,“者”“则”“岂”都是虚词,这些虚词的前或后需要断开。再结合文段注意各句主语、谓语相关内容的变化,本题的断句就不难了。所以选C。‎ ‎1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知识需要平时记忆,还要结合语境理解分析。‎ 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别号。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 ‎1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仔细辨析一些细小差别,准确作答。‎ D.当时秦桧想派吴表臣出使金国谈判边界问题,秦桧指着政事堂说:“回来就可以坐到这里。”吴表臣不回答。又因议论大礼的事违背了圣意。罢官离去。‎ ‎1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把重点词语和重要的文言现象翻译出来。本题要准确翻译以下内容:(1)所以:用来……的;壅蔽:堵塞蒙蔽;咎:怪罪;黜:罢免。(2)会:碰上,恰逢;发:打开;振贷:救济;德:感激。‎ ‎【备注】参考译文:‎ 吴表臣,字正仲,永嘉人。考中大观三年进士,提拔为通州司理。陈罐被贬住在当地,一见面就器重他。有个叫盛章的人,是朱劭的同党,曾想买一名女仆,有个武官先得到该女仆,盛章诬陷武官罪名,武官被关进监狱。‎ 吴表臣正好审理这个案子。郡中武将说:“知道有个叫盛待制的吗?”吴表臣假装不知道。最终平反了这件事。多次做官做到监察御史。‎ 皇帝正向往儒家学说,吴表臣请求挑选讲官来补益皇帝的道德,而且对古今的成功和失败,边防上的利和害。详细研讨探究。从此朝廷下诏开办经学讲席。近臣有人请求任用蔡京的党徒.侍御史沈与求请求明确指出这个人来,公开进行眨斥谴责,当权的人不高兴,剥夺了沈与求的言官职责。吴表臣抗争说:“台谏官是天子的耳目,是用来防止堵塞蒙蔽的,如果怪罪台谏官急切正直就罢免他,不是国家的福分。请恢复沈与求的官职来开拓进言之路。”‎ 当时防备秋天可能发生战事,讨论选择守边防的人,忧虑缺乏将才。吴表臣说:“好坏分明。那么天下的人都知道叛逆和顺从的道理。现在选取忠义不屈服的人,越级提拔使用,岂止是可以鼓励保卫边疆,策划谋略方面也可以依靠。”于是陈敏等十几人逐渐被任用。过了很久。因病请求调往地方任职,凭着直秘阁的身份担任信州知州。‎ 宰相打算让吴表臣担任检正,皇帝说:“我自己将要任用他。”于是授任左司谏。给事中胡安国因议论事情意见不同被罢免,昊表臣上奏挽留他。授任提点浙西刑狱,召入朝廷担任秘书少监,并修撰《哲宗实录》。皇帝到达建康,下诏任命吴表臣兼任留司参议官,授任中书舍人、给事中、兵部侍郎。建、崇两位国公要外出跟从老师学习,昊表臣又兼任翊善。皇帝说:“两位国公读书很有进步,是您的功劳。”调任礼部侍郎,升任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当时秦桧想派吴表臣出使金国谈判边界问题,秦桧指着政事堂说:“回来就可以坐到这里。”吴表臣不回答。又因议论大礼的事违背了圣意。罢官离去。‎ 不久起用为婺州知州。碰上发大水,(吴表臣)打开常平仓用仓米救济百姓,然后把事情上报,郡中百姓感激他。考核政绩评为最优,授任敷文阁待制。过了三年,请求领祠禄,进升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在家住了几年,去世.享年六十七岁。‎ 吴表臣晚自号湛然居士,日常生活和没有做官时没有两样,乡里人评论推崇吴表臣清淡简约。‎ ‎(二)诗歌鉴赏(11分)‎ ‎15.(5分)C D(C.写的是意想中的诗人自己“将赴荆南”的情景,是虚写。D. 尾联用“仲宣楼”点出诗人到了荆南以后的情形。诗人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和命运,即使到了那里,也还是和当年避难荆州的王粲一样,仍然作客依人,托身无所。)‎ ‎16.(6分)①表达对李剑州的赞美和感叹,“高义”“化俗”体现赞美,“寥落”“未封侯”体现感叹;②表达诗人飘零、孤独之情,颈联“双蓬鬓”与“一钓舟”能体现;③表达了与友人的离别之情,尾联“更何日”能体现;④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诗人以李剑州的遭遇暗示自己的怀才不遇。(每点2分,答对3点满分)‎ ‎(三)名句默写(10分)‎ ‎17.(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答案:18.B(原文是“或许不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或然变已然。)‎ ‎19.D(原文“手机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是充分条件,而选项变成了必要条件,“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也没有体现出来。”说法也太绝对。)‎ ‎20.B(不一致。“乘兴而行,兴尽而返。”是随心所欲的情怀,文中的情形是失落沮丧的情感。)‎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21.答案 BD. ‎ 解析:A项应为“清静神秘的氛围”;C项,应是漓江水从灵渠流淌过来;E项,从“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来看,应是排泄到湘江和漓江。‎ ‎22. 答案 第①处:句式由短而长,结构简单整齐,用“婉转”“不骄不躁”等词写出灵渠的性情,用“引”写出灵渠的飘逸特点,拟人手法赋予了灵渠鲜明的个性。第②处:运用一个比喻兼用拟人的长句,语言含蓄,且多用修饰语,用“安然”“从容淡泊”“悠然”等一连串的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灵渠从容、淡泊、安详(宽阔、坦荡、从容、深邃)的特点。‎ ‎23.  答案 意蕴:①从历史的角度看,灵渠承载地泉精灵,厚重而飘逸;②从建筑角度看,灵渠拥有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③从功用的角度看,灵渠作为一条运河,它引导舟船,滋养繁华,济世济人;④从现实的角度看,灵渠屹立两千年不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⑤从启示的角度看,灵渠昭示着我们要淘洗污浊,保持圣洁,让心与心沟通。‎ 作用:①是全文的线索;②是全文的文眼。‎ 五、语言运用题(6分)‎ ‎24.答案 为了丰富课余生活、增长见识,学校将组织国庆杭州七日游活动,要求参加者做好前期准备;到杭州的主要活动有参观游览高校、博物馆和风景区 六、作文(60分)‎ ‎25.【思维过程】‎ ‎ 材料作文需全面把握材料,提取关键词,揣摩命题意图,精准立意。分析思考任何问题都无非三个层次: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但具体分析时要有所侧重。 由多则材料构成的作文题要弄明白材料间的关系,以便准确立意。常见的有两种:一是复合型,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或现象进行阐述,这就需要找到论述的交集,即论述的共同话题;二是对立型,材料在内容性质或观点表达上都是矛盾、对立的,需要分析其矛盾对立的原因,往往这就是问题的核心。必须明确的是,所有的分析都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义。 本次材 料作文属于对立型,一方面是孩子熟练地背诵《弟子规》,内容是孝敬父母;另一方面则是孩子任性刁蛮,毫无礼数。 “是什么”角度:材料的内涵是什么呢?前者是言,后者是行;前者是表,后者是里;前者是学,后者是用;前者是理论,后者是实践;前者是国学繁荣,后者是素质的低下;前者是知,后者是行。总之,这是一个隐含的关系型作文,不可单一分析。 “为什么”角度: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反差呢?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学不能致用,理论脱离实践,盲目跟风,忽视内在修行,知行分离。 “怎么做”的角度:这种现象给我们什么启发呢?行胜于言,表里如一,学以致用,架起理论和实践的桥梁。一言以蔽之,知行合一。 如此三问三思之后,是否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呢?‎ ‎【特别提示】‎ ‎ 知行合一,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经过人生的磨炼与痛苦思考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首次提出的。“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观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后来现代教育大师陶行知的名字就源于“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宁德市高中“同心顺”联盟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D。解析:A.卒殁(mó);B项,窆穴(biǎn);C项, 攒蹙(cuán)‎ ‎2.【答案】B.解析:直截了当;C项,不可思议;D项,滔滔不绝 ‎3.答案:D ‎ ‎【解析】无所事事:没有什么事可做,指闲着什么事也不干。无所作为:不去努力做出成绩或没有做出什么成绩。至善至美:最完美、最美好的。止于至善:达到极完美的境界。慷慨解囊:毫不吝啬地拿出钱来帮助别人。一掷千金:原指赌博时下一次注就多达千金,后用来形容任意挥霍钱财。‎ ‎4.答案:D。‎ ‎【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为:构想和设计;B项不合逻辑,应为:五折、四折、甚至三折;C错,语意重复,“妇孺”中的“孺”即“儿童”之意。‎ ‎5.答案:A ‎【解析】这是一则类比论证。原文以“文化发展的动力”来类推“教育进步的关键”。题干论述:文化只有独立并由内部首创精神取代外部压力才能发展。题干把独立的学校类比为独立的文化,那么学校的发展应该跟文化的发展类似,即学校只有独立并由内部首创精神取代外部压力才能发展,A项表达的正是这个观点。独立是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B项排除;具体做法如何题干没有涉及,C项排除。D项从反面来说,不如正面表述的A项到位 ‎6.答案:A。 ‎ 解析:B . 劳:使……劳累。C. 秋实:秋天结果实 .D. 膏:加油使其润滑 ‎7.答案:B ‎8.答案:B ‎9. 答案:C.‎ 解析: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薨 古代称候王死叫薨.唐以后二品以上官职死亦以此称之;卒 古代称大夫死曰卒.‎ ‎10.答案:C 老庄思想 二、古诗文阅读 ‎(一)古文阅读(19分)‎ ‎【答案】‎ ‎11.B ‎12.A ‎13.D ‎14.(1)台谏官是天子的耳目,是用来防止堵塞蒙蔽的,如果怪罪台谏官急切正直就罢免他,不是国家的福分。‎ ‎(2)碰上发大水,(吴表臣)打开常平仓用仓米救济百姓,然后把事情上报,郡中百姓感激他。‎ ‎【解析】‎ ‎1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断句题,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如名词、虚词、固定结构等。就本题而言,“者”“则”“岂”都是虚词,这些虚词的前或后需要断开。再结合文段注意各句主语、谓语相关内容的变化,本题的断句就不难了。所以选C。‎ ‎1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知识需要平时记忆,还要结合语境理解分析。‎ 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别号。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 ‎1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仔细辨析一些细小差别,准确作答。‎ D.当时秦桧想派吴表臣出使金国谈判边界问题,秦桧指着政事堂说:“回来就可以坐到这里。”吴表臣不回答。又因议论大礼的事违背了圣意。罢官离去。‎ ‎1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把重点词语和重要的文言现象翻译出来。本题要准确翻译以下内容:(1)所以:用来……的;壅蔽:堵塞蒙蔽;咎:怪罪;黜:罢免。(2)会:碰上,恰逢;发:打开;振贷:救济;德:感激。‎ ‎【备注】参考译文:‎ 吴表臣,字正仲,永嘉人。考中大观三年进士,提拔为通州司理。陈罐被贬住在当地,一见面就器重他。有个叫盛章的人,是朱劭的同党,曾想买一名女仆,有个武官先得到该女仆,盛章诬陷武官罪名,武官被关进监狱。‎ 吴表臣正好审理这个案子。郡中武将说:“知道有个叫盛待制的吗?”吴表臣假装不知道。最终平反了这件事。多次做官做到监察御史。‎ 皇帝正向往儒家学说,吴表臣请求挑选讲官来补益皇帝的道德,而且对古今的成功和失败,边防上的利和害。详细研讨探究。从此朝廷下诏开办经学讲席。近臣有人请求任用蔡京的党徒.侍御史沈与求请求明确指出这个人来,公开进行眨斥谴责,当权的人不高兴,剥夺了沈与求的言官职责。吴表臣抗争说:“台谏官是天子的耳目,是用来防止堵塞蒙蔽的,如果怪罪台谏官急切正直就罢免他,不是国家的福分。请恢复沈与求的官职来开拓进言之路。”‎ 当时防备秋天可能发生战事,讨论选择守边防的人,忧虑缺乏将才。吴表臣说:“好坏分明。那么天下的人都知道叛逆和顺从的道理。现在选取忠义不屈服的人,越级提拔使用,岂止是可以鼓励保卫边疆,策划谋略方面也可以依靠。”于是陈敏等十几人逐渐被任用。过了很久。因病请求调往地方任职,凭着直秘阁的身份担任信州知州。‎ 宰相打算让吴表臣担任检正,皇帝说:“我自己将要任用他。”于是授任左司谏。给事中胡安国因议论事情意见不同被罢免,昊表臣上奏挽留他。授任提点浙西刑狱,召入朝廷担任秘书少监,并修撰《哲宗实录》。皇帝到达建康,下诏任命吴表臣兼任留司参议官,授任中书舍人、给事中、兵部侍郎。建、崇两位国公要外出跟从老师学习,昊表臣又兼任翊善。皇帝说:“两位国公读书很有进步,是您的功劳。”调任礼部侍郎,升任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当时秦桧想派吴表臣出使金国谈判边界问题,秦桧指着政事堂说:“回来就可以坐到这里。”吴表臣不回答。又因议论大礼的事违背了圣意。罢官离去。‎ 不久起用为婺州知州。碰上发大水,(吴表臣)打开常平仓用仓米救济百姓,然后把事情上报,郡中百姓感激他。考核政绩评为最优,授任敷文阁待制。过了三年,请求领祠禄,进升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在家住了几年,去世.享年六十七岁。‎ 吴表臣晚自号湛然居士,日常生活和没有做官时没有两样,乡里人评论推崇吴表臣清淡简约。‎ ‎(二)诗歌鉴赏(11分)‎ ‎15.(5分)C D(C.写的是意想中的诗人自己“将赴荆南”的情景,是虚写。D. 尾联用“仲宣楼”点出诗人到了荆南以后的情形。诗人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和命运,即使到了那里,也还是和当年避难荆州的王粲一样,仍然作客依人,托身无所。)‎ ‎16.(6分)①表达对李剑州的赞美和感叹,“高义”“化俗”体现赞美,“寥落”“未封侯”体现感叹;②表达诗人飘零、孤独之情,颈联“双蓬鬓”与“一钓舟”能体现;③表达了与友人的离别之情,尾联“更何日”能体现;④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诗人以李剑州的遭遇暗示自己的怀才不遇。(每点2分,答对3点满分)‎ ‎(三)名句默写(10分)‎ ‎17.(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答案:18.B(原文是“或许不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或然变已然。)‎ ‎19.D(原文“手机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是充分条件,而选项变成了必要条件,“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也没有体现出来。”说法也太绝对。)‎ ‎20.B(不一致。“乘兴而行,兴尽而返。”是随心所欲的情怀,文中的情形是失落沮丧的情感。)‎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21.答案 BD. ‎ 解析:A项应为“清静神秘的氛围”;C项,应是漓江水从灵渠流淌过来;E项,从“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来看,应是排泄到湘江和漓江。‎ ‎22. 答案 第①处:句式由短而长,结构简单整齐,用“婉转”“不骄不躁”等词写出灵渠的性情,用“引”写出灵渠的飘逸特点,拟人手法赋予了灵渠鲜明的个性。第②处:运用一个比喻兼用拟人的长句,语言含蓄,且多用修饰语,用“安然”“从容淡泊”“悠然”等一连串的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灵渠从容、淡泊、安详(宽阔、坦荡、从容、深邃)的特点。‎ ‎23.  答案 意蕴:①从历史的角度看,灵渠承载地泉精灵,厚重而飘逸;②从建筑角度看,灵渠拥有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③从功用的角度看,灵渠作为一条运河,它引导舟船,滋养繁华,济世济人;④从现实的角度看,灵渠屹立两千年不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⑤从启示的角度看,灵渠昭示着我们要淘洗污浊,保持圣洁,让心与心沟通。‎ 作用:①是全文的线索;②是全文的文眼。‎ 五、语言运用题(6分)‎ ‎24.答案 为了丰富课余生活、增长见识,学校将组织国庆杭州七日游活动,要求参加者做好前期准备;到杭州的主要活动有参观游览高校、博物馆和风景区 六、作文(60分)‎ ‎25.【思维过程】‎ ‎ 材料作文需全面把握材料,提取关键词,揣摩命题意图,精准立意。分析思考任何问题都无非三个层次: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但具体分析时要有所侧重。 由多则材料构成的作文题要弄明白材料间的关系,以便准确立意。常见的有两种:一是复合型,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或现象进行阐述,这就需要找到论述的交集,即论述的共同话题;二是对立型,材料在内容性质或观点表达上都是矛盾、对立的,需要分析其矛盾对立的原因,往往这就是问题的核心。必须明确的是,所有的分析都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义。 本次材料作文属于对立型,一方面是孩子熟练地背诵《弟子规》,内容是孝敬父母;另一方面则是孩子任性刁蛮,毫无礼数。 “是什么”角度:材料的内涵是什么呢?前者是言,后者是行;前者是表,后者是里;前者是学,后者是用;前者是理论,后者是实践;前者是国学繁荣,后者是素质的低下;前者是知,后者是行。总之,这是一个隐含的关系型作文,不可单一分析。 “为什么”角度: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反差呢?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学不能致用,理论脱离实践,盲目跟风,忽视内在修行,知行分离。 “怎么做”的角度:这种现象给我们什么启发呢?行胜于言,表里如一,学以致用,架起理论和实践的桥梁。一言以蔽之,知行合一。 如此三问三思之后,是否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呢?‎ ‎【特别提示】‎ ‎ 知行合一,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经过人生的磨炼与痛苦思考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首次提出的。“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观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后来现代教育大师陶行知的名字就源于“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