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高一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比较文明是个新课题。之所以新,是因为我们刚开始习惯以世界为关心对象。‎ 比较文明的目的是理解文明。个体研究固然有其合理性,然而无视整体的结果一定是盲人摸象。比较研究是整体下的个体与个体的比较,或个体与整体关系的钩沉。从中国的视角来看世界以及从世界的维度理解中国,是出和入、间离和沉浸的关系,是辩证发展的关系,是螺旋上升的关系。有了“从周边看中国”,对中国的认识才会更完整,更接近真实。‎ 比较文明研究是有伦理的。有些比较无益甚或有害,伦理就是约束。比如“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比人生轨迹,没什么好比,但在创造文学形象的维度比较,不但有益而且必需。有些比较无意义,并非学术前提出了问题,而是回答不了“然后呢”这个问题。‎ 比较文明是有方法的。文明离不开人,物作为文明的见证,也很重要。物是实实在在的,罐就是罐,盆就是盆。当年瑞典人安特生在西北见到彩陶就一眼看出它和世界各地彩陶文化的联系,后来我们批判“中国文明西来说”,把世界维度下的中国彩陶变成了中国自己的彩陶。彩陶西来与否和中国的正当性其实毫无关系。‎ 文明比较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制度比较属于宏观的文明比较。因为有文献,制度很容易比较,但也有缺陷,一是文献资料有太多不可信的成分。二是制度大概未必属于文明的范畴,它更像是文明的副产品,其本质是制度的制定者对受制度约束的人实践优势的工具。如今的民主制度在柏拉图那里未必多么理想,同理,当年的“君臣父子”也未必全然“反动”。‎ 微观的文明比较主要在这两个范畴:从具体的物到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从核心价值观念到具体的物。前者受时空约束,它是已然的,找出异同作出解释,能改变的很有限。后者则有超越时空的启发和引领意义:罗马人的沃伦杯与两千年后的中国电影《霸王别姬》同样在叙述欲望与爱的故事;静穆而伟大的希腊石头与北齐佛造像都是人类最伟大的气质与精神的外化,存在于所有不朽的艺术品之中;敦煌的鹿王本生与圣艾格尼斯杯主题都是牺牲……‎ - 24 -‎ 文明的比较,核心在于解释文明的演进,以达成文化认同与自信。有个就叫“文明”的游戏,选哪个来玩都可以,结果只和操作有关,真实的文明也是。现在讲多元,不是否认进步与落后,而是相信比之于可以弥合的差距而言,基因更重要,我们需要一个色调丰富的文明体系。‎ ‎(郭青生《比较文明的目的、伦理和方法》,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无论是从中国的视角来看世界,还是从世界的维度理解中国,比较研究都必须具有整体性。‎ B. 比较文明研究讲究伦理,是为了让比较有价值,只要比较前提正当,就能得出有益的结果。‎ C. 批判“中国文明西来说”,其积极意义是把世界维度下的中国彩陶变成了中国自己的彩陶。‎ D. 更好地理解文明,弥合多元文明的差距,达成文化认同和自信,这是比较文明的核心意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围绕着比较文明,文章依次论述了比较文明的目的、伦理、方法和意义。‎ B. 文章阐释了比较文明的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并对比了微观比较的两个范畴。‎ C. 第五段的举例论证,是为了证明从制度这一范畴进行文明比较,存在着缺陷。‎ D. 希腊石头与北齐佛造像之例,说明从具体的物出发可发现相同的气质与精神。‎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对日本文明不从世界的维度去理解,就无法对它理解得更完整、更接近真实。‎ B. 由于制度比较存在文献真实性等缺陷,宏观的文明比较不如微观的文明比较有价值。‎ C. 比较文明的核心任务,不在于区分文明的进步与落后,而在于解释文明的演进。‎ D. 如果能恰当地进行比较文明研究,我们将能更清晰地理解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 ‎【答案】1. A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B项,分析不合文意,比较前提正当,不一定能得出有益的结果;C项,误解文意,“把世界维度下的中国彩陶变成了中国自己的彩陶”不是批判的积极意义;D项,不合文意,“弥合多元文明的差距”不是比较文明的意义。‎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题详解】‎ - 24 -‎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D项,“希腊石头与北齐佛造像之例”属于文明比较中“从核心价值观念到具体的物”的范畴。‎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B项,强加因果,无法推出“宏观的文明比较不如微观的文明比较有价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高手 吴宏庆 帅子跟着大师学了几年后,自己也成了鉴定古玩的高手。帅子出师后,大师要留他下来做帮手,帅子心不在此,婉言谢绝了。‎ 帅子的家乡是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县。几百年前,这里商贾云集,府宅遍地,现在败落了,但那些文物却是不会消失的。‎ 就有人来找他鉴定古玩。来人自报姓名,叫李土方。此人矮壮结实,十指粗糙,肤色黝黑,农民打扮。帅子知道,这种人手中往往有好货。‎ 李土方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来,恭恭敬敬地交给帅子。帅子打开,里面是只青铜酒杯。帅子没看两眼,就顺手扔在桌子上。李土方心痛地拿起来,埋怨地说:“我说你干吗用这么大的力?”‎ 帅子冷笑道:“什么玩意儿!民间仿造的,十块钱一个!”‎ 李土方愣了愣,不甘心地又掏出一个纸包来。这次是块玉佩,帅子眼就亮了,连连细看,口中赞道:“好东西!好东西!”李土方见他这样,欢喜地问:“值多少钱?”帅子轻轻地把玉佩放下,说:“这是汉代的蓝田玉。上面的八条龙栩栩如生,堪称绝品。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应该是汉代哪位王公的爱物。”‎ 李土方呼吸也急促起来:“卖给你怎么样?”‎ 帅子摇头:“买不起。这是无价之宝!”‎ ‎“我等钱急用,亏一点卖给你?”‎ ‎“亏一点也买不起。我劝你还是把它收好了,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卖它。”‎ - 24 -‎ 李土方感激地说:“其实我并不知道这东西的价值,如果你蒙我,随便给两个我也会卖给你的。可是你既然说出这样的话,就证明你心肠好,值得信赖。我还有几件东西,过几天拿来请你鉴定一下。”‎ 有朋友知道了此事,说帅子是在放长线钓大鱼。帅子不置可否,神秘地笑了。‎ 几天后,李土方又来了。他一进门,就神神秘秘地将门窗关上。帅子知道他等待的东西要出现了。‎ 李土方哆哆嗦嗦地从包里掏出个东西来,帅子一看,脑袋嗡一声响开了,我的老天爷,竟是玉玺!‎ 帅子的手不可抑制地哆嗦起来,接过。玉玺高二十公分,长宽各十五公分。印面阴文刻着“广德王国,永享天恩”八个字。帅子定了定心,幸好不是失踪已久的传国玉玺,否则心脏怕受不了这么大的刺激。玉玺的把手是一条独角龙,形态怪异,造型古朴,隐约可见帝王之气。‎ 一千三百年前,这一带曾出现过一个少数民族国家,史称“广德王国”,三代而亡。广德国的图腾就是独角龙。这个玉玺就是广德国的玉玺。这可是一件真正的宝贝,帅子也难以鉴定它真正的价值。‎ ‎“还有什么东西?”‎ 李土方又掏出一件东西,是个小小的金鼎,看到它,帅子证实了自己的猜测,李土方一定是找到了广德国王的葬地。金鼎上刻着“夏王三年”,也就是这年广德亡国的。“这玩意儿你想怎么卖?”帅子眼盯着金鼎问。‎ ‎“那这个呢?”李土方指着玉玺问。‎ ‎“不管那个,我是问这个!”‎ ‎“这个嘛,我用秤称了称,有一斤二两重,十万元怎么样?”‎ 帅子笑了:“这是包金而不是赤金,哪有用秤称的道理?最多两万元!”‎ 李土方颇难为情地笑了,一跺脚:“好,两万就两万吧!这个呢?”他又指着玉玺。‎ 帅子不回答,从屋里拿出两万元,就要送客。‎ ‎“别别!有话好说,价钱可以商量嘛,你说清楚,这玉玺到底值多少钱?”‎ 帅子重新坐下来,吸了根烟说:“这玩意真是个古董,不用我说,你也知道。但古董就一定值钱吗?我看未必。实话对你说,这玉质不算太好。你看,上面还有瑕垢疵洼的。”帅子又对李土方说了一大通专业术语。李土方听得头都大了。最后帅子伸出手掌晃了晃:“你要出这个价,我就收下了,否则,另请高明!”‎ ‎“五十万?”‎ ‎“五万!”‎ - 24 -‎ 李土方犹豫起来,半天才说:“你是个公道人,不会太骗我。这样吧,二十万!如果你不答应,我只好走了。”‎ 帅子就用二十万买回了玉玺。第二天,他就带着玉玺赶了几千里路到了大师那里。大师用放大镜足足端详了半个小时,最后开口说:“这东西你用多少钱弄来的?”‎ ‎“三十万。”帅子撒了个谎。他想卖给大师。大师完全有能力吃下。‎ ‎“好眼力!”大师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准备卖多少?”‎ ‎“您是我的恩人,您看着给!”‎ 大师伸出一个巴掌晃了晃。‎ ‎“五十万?”大师笑了:“五千元。我说的是这假玉玺的手艺,而这玉玺本身大约也就两百元左右。”‎ ‎“什么?”帅子跳了起来。‎ 大师将他按下,说:“鉴定古玩必先要懂赝品。你跟我学了几年,只学会了怎样鉴定真品,而没有学会怎样鉴别赝品。当初我要你留下来,为的就是要教你这一招,只是你太急于自立门户了,学艺不精,吃亏上当是迟早的事。”大师又拿起“玉玺”,感慨地摇摇头,“玉是老玉,字是新刻的。这造赝人真是高手,想不到现在还有这样的高手!连我也几乎被骗了!”‎ 李土方,高手?帅子瘫倒在地。‎ ‎4.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的题目很有特点,一语双关。“高手”既指小说中的帅子,又指李士方,而前者在后者面前相形见绌,自愧不如。‎ B. 小说中“李士方哆哆嗦嗦地从包里掏出个东西来”,这里的“哆哆嗦嗦”运用了细节描写,细致地刻画出李士方当时紧张的心理。‎ C. 帅子故意不买李士方的玉佩,是他用的一计。他是想让李士方拿出更好的宝物,而这也正中李士方的下怀。‎ D. 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全部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5. 小说中的李土方是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6. 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三段可以删去,表达效果更好,你认为如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C 5. ①外表普通,长相土气 - 24 -‎ ‎②狡诈,富有心机,善于伪装自己。③制造赝品水平高。 ‎ ‎6. 观点一:不能删去。①从内容结构上看:最后三段借大师的话交代了事情的原委,点出了帅子的失误所在,与第一段内容相互照应,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②从主旨上看:这三段文字在小说中画龙点睛,使小说的主旨更加明确。③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看:对帅子的动作描写使人物形象刻画得更生动。‎ 观点二:可以删去。①从结构上看,加上这三段,使小说不够含蓄,显得过于直白,如果删去,就给读者更加丰富的想象空间。②从主旨上看:删去后使小说的讽刺意味更加明显。③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看:没有这三段的动作语言描写,人物形象已经很丰满,讽刺性也已经达到了。‎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前者在后者面前相形见绌”正确,但是“自愧不如”原文没有相关表述。‎ B项,错在“细致地刻画出李士方当时紧张的心理”。李士方当时的“紧张”是装出来的,并不是他的真实心理。‎ C项,分析正确。‎ D项,错在“全部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因为文中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的语句“此人矮壮结实,十指粗糙,肤色黝黑,农民打扮”等属于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这造赝人真是高手,想不到现在还有这样的高手!连我也几乎被骗了”;根据以上语句可以看出分析不恰当。‎ 故选C。‎ ‎5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外表、长相”“狡诈”“造假水平高”等角度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例如,在外貌方面,“此人矮壮结实,十指粗糙,肤色黝黑,农民打扮”概括出:外表普通,长相土气。在性格方面,“李土方愣了愣,不甘心地又掏出一个纸包来”“我等钱急用,亏一点卖给你”和“李土方颇难为情地笑了,一跺脚:‘好,两万就两万吧!这个呢?’”他又指着玉玺,帅子不回答,从屋里拿出两万元,就要送客。‘别别!有话好说,价钱可以商量嘛,你说清楚,这玉玺到底值多少钱?’李土方犹豫起来,半天才说:“你是个公道人,不会太骗我.这样吧,二十万!如果你不答应,我只好走了”概括出:狡诈,富有心机,善于伪装自己。在技能方面,“玉是老玉,字是新刻的。这造赝人真是高手,想不到现在还有这样的高手!连我也几乎被骗了!”可以看出。概括出:李土方是一位造赝高手,他制造赝品水平极高。‎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道题考查探究小说结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作答:①是否使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是否使得情节更加完整,使得叙事更加合理;②是否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是否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是否揭示了主题或深化了主旨;④是否使环境更加典型;⑤是否使用了写作手法;⑥是否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但必须结合文本,观点鲜明,言之有据。如果认为不可删除,可从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丰满,主旨更鲜明以及结构上与首节照应的角度探究;如果认为可以删除,主要从人物形象已经很丰满,情节已经很完整,主旨已经具有讽刺意味,而且最后三节也没有给读者更加丰富的想象空间,结构上过于直白等角度回答。‎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首先,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本题可以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分析人物形象,还可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其次,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还可以借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人物间的关系、作者倾向等分析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 24 -‎ 材料一:‎ 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旁的老年人。据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客观地讲,在我国目前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要彻底解决空巢老人“不敢老”的问题仍存在困难,需尽量采取多种措施以减少老年人的担忧。‎ ‎(摘编自王庆海《破解空巢老人养老难题》)‎ 材料二:‎ 空巢老人的问题,折射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交织着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地区发展不均衡,劳动力候鸟式的迁徙就不可避免;社保制度的割裂,使各种保障难以无缝衔接;户籍制度的坚冰,让老年人随子女迁徙难度加大;政府投入不足和民间资本进入不畅,导致养老服务供给不够且水平较低……时代的列车一往无前,老年人却已步履蹒跚;而最为弱势的空巢老人,更是难以承受的时代之重。‎ 从要求各级政府“用于养老服务的财政性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到提出“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问题正在破解。而此前不久,国务院决定合并“新农保”和“城居保”,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无疑将有助于解决老人们面临的问题。‎ ‎(摘编自贾壮《“空巢”之痛时代之重》)‎ 材料三:‎ 农村空巢老人安全现状令人担忧。具体体现在: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面临着外在危险的威胁,由于年老体弱,老人在受到外力侵害时无力抵御和抗衡;另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多陷“内在疾患”。调查显示,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在80%以上,甚至有50%以上的老人患有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村空巢老人安全问题主要发生在以下六个方面:自理能力下降,慢性疾病,消防隐患,用药不当,不法分子诈骗、入室盗窃、抢劫,住房老旧。‎ 下图是对农村空巢老人猝死家中的原因的调查统计分析。‎ - 24 -‎ ‎(摘编自张晓琼、侯亚丽《晚年何以安度:农村空巢老人安全保障问题研究》)‎ 材料四:‎ 一方面是老龄化社会的步步逼近,一方面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何把“互联网+”和养老服务结合?南京市民政局目前正在进行这样一种有益尝试。他们建设养老服务网络,搭建养老服务平台,有需要的老人只需要拨打一个服务热线电话,或者是通过网上下单,就能享受到各种服务。这种基于“互联网+”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便利,而便利也往往是老年人群体所最为期待的。通过“互联网+”把老人在居家养老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各种资源、服务整合到一起,老人身边只要有一个电话或手机就可以轻松享受这些资源和服务。‎ 养老服务网络等于是通过“互联网+”这种新的技术手段,在市场和老人之间建立了一种直接而密切的联系,进而实现双方的共赢。‎ 但我们也要看到,老年人群体要想充分享受到这种服务的便利,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那么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对那些被纳入养老服务网络的企业、商家在服务质量、服务价格上给予必要的引导,以避免有企业和商家哄抬服务价格,导致老年人群体消费不起的情况;二则,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老年人群体,政府应该加大养老补贴和救济的力度,以类似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帮助他们享受养老服务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和各项服务。‎ ‎(摘编自苑广阔《盼“互联网+”惠及更多空巢老人》)‎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空巢老人的数量惊人,主要是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且是人口大国。‎ B. 虽然中国社会在不断进步,但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在当下已成为社会难题。‎ - 24 -‎ C. 因为年老体弱,农村空巢老人要面对来自外在危险和自身疾病的双重威胁。‎ D. 把“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结合起来,是一种创新,能使市场和老人实现共赢。‎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经济、社会正在转型,出现了诸如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各种各样的矛盾,直接造成了空巢老人问题。‎ B. 根据材料二,有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诸如“医保”改革政策的落实,“空巢”之痛势必短期内可以获得有效解决。‎ C. 根据材料三中相关数据可知,农村空巢老人患病率非常高,突发疾病是他们猝死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D. 依据材料四,经过市民政局积极努力,南京市的空巢老人已经能够享受到便利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 ‎9. 怎样才能让“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落到实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 A 8. C ‎ ‎9. ①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地区发展平衡,减少劳动力候鸟式迁徙;②推进社保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为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创造条件;③加大政府投入,同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市场;④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的扶持力度,探索新的养老模式。‎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信息筛选和整合。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跟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考生要熟悉命题者设置干扰项的手段,还要掌握命题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常常会设置“张冠李戴”“以偏概全”“偷换概念”“指代错误”“混淆概念”“混淆是非”“混乱因果”“无中生有”八种陷阱,我们在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格外小心。A项强加因果,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可知空巢老人数字多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无因果关系。故选A。‎ ‎【8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目含义及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然后锁定答题区间,在全文或局部筛选信息;最后挖掘隐含信息,进行题文对比。A项,曲解文意,材料二中,原文表述为“空巢老人的问题,折射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并不就是说“中国经济、社会正在转型等直接造成了空巢老人问题”。B - 24 -‎ 项,“势必”表述绝对,“短期内”无中生有;依据材料二可以推断,空巢老人的问题要想得到“有效解决”,是会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的。D项,张冠李戴,“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的对象目前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老年群体”,而不是“空巢老人”。故选C。‎ ‎【9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到全文将信息筛选出来,再从筛选的信息中提取关键词进行归纳概括。此题要求考生从材料中筛选概括出让“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落到实处的办法。答题区间在材料二、四部分。考生可根据这两个材料呈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或者将这两则材料提供的办法筛选概括出来。材料二提到“地区发展不均衡,劳动力候鸟式的迁徙就不可避免”“社保制度的割裂,使各种保障难以无缝衔接”“户籍制度的坚冰,让老年人随子女迁徙难度加大”“政府投入不足和民间资本进入不畅”等问题,考生可由此归纳出三个举措:快经济发展,促进地区发展平衡,减少劳动力候鸟式迁徙;推进社保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为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创造条件;加大政府投入,同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市场。根据材料四提出的“互联网+”和养老服务结合的问题,考生可概括出一个举措: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的扶持力度,探索新的养老方式。‎ ‎【点睛】小题1:做实用类文本选择题除整体把握全文外,重心在“比对”上,它直接决定着选择的成与败,比对什么,怎么比对。比对有三重,首先比对词语,看词语有无添加删减与替换。其次比对关系,看原文的句间关系,逻辑关系是否发生了变化。最后比对结论和依据,看推理是否有依据,依据是否正确,结论是否符合逻辑。比对词语可以找句中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时间词,指代词,判断词来加以比对。比对关系,可以抓句间的因果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递进关系,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等来加以分析,看是否有因果颠到,强加因果,变换原因,无中生有,不合逻辑的错误。比对依据和结论,看论点和论据的位置是否颠倒造成张冠李戴或因果颠倒的错误;看论点和论据的关系,看是否造成了无中生有,以偏概全的错误。‎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 - 24 -‎ 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令。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0. 文中画框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 B. 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 C. 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 D. 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 ‎11.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牧对待匈奴进犯的态度是防守不战,并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原因是他明白攻打匈奴时机尚未成熟,不能够作无谓的牺牲,另一方面是为了消磨匈奴的斗志。‎ B. “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以及“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这些事例充分表面了李牧坚持固执的一面。‎ C. 李牧复职后,依照王令施行严守政策。匈奴仍认为他是胆怯,后他一战大败匈奴,使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的边境的城池。‎ D. 李牧不仅能守,而且善战。大战匈奴,他采取了一系列的准备措施,以充实强化自己,引诱麻痹敌人,最后战术得当,击败了入侵者。‎ ‎12.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2)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答案】10. D 11. C ‎ ‎12. (1)可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事,即使是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的将军胆小怕事”。‎ ‎(2)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就又强迫他出任边将,派他去统率军队。‎ - 24 -‎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本题,“后三月”意思是三个月之后,作句首状语,可以在其后停顿,排除B项。“王翦因急击赵”意思是王翦趁机猛攻赵国,大败赵军。“赵”作“击”的宾语,应在“赵”之后停顿,排除A、C项。‎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能力。属于信息筛选。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题干要求“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做题时要回归语境,对选项中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 C项,错在“依照王令施行严守政策”。“如故令”的句意理解错误正确的意思是按照原的法规、号令办事。‎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然”,转折连词,可是;“以……为”,认为;“虽”,即使;“以为吾将怯”,我们的将军胆小怕事。第二句关键点:“杜门”,闭门;“固”,坚持;“强”,强迫;“将兵”,统率军队。‎ ‎【点睛】‎ - 24 -‎ 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五是有些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需要译出。‎ 参考译文:‎ 李牧是赵国北部边境的良将。长期驻守代地雁门郡,防备匈奴。他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官吏,防地内城市的租税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为军队的经费。他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教士兵练习射箭骑马,小心看守烽火台,多派侦察敌情的人员,对战士待遇优厚。订出规章说:“匈奴如果入侵,要赶快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有胆敢去捕捉敌人的斩首。”匈奴每次入侵,烽火传来警报,立即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不敢出战。像这样过了好几年,人马物资也没有什么损失。可是匈奴却认为李牧是胆小,就连赵国守边的官兵也认为自己的主将胆小怯战。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赵王发怒,把他召回,派别人代他领兵。‎ 此后一年多里,匈奴每次来侵犯,就出兵交战。出兵交战,屡次失利,损失伤亡很多,边境上无法耕田、放牧。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任。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有病。赵王就一再强使李牧出来,让他领兵。李牧说:“大王一定要用我,我还是像以前那样做,才敢奉命。”赵王答应他的要求。‎ 李牧来到边境,还按照原来的章程。匈奴好几年都一无所获,但又始终认为李牧胆怯。边境的官兵每天得到赏赐可是无用武之地,都愿意打一仗。于是李牧就准备了精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人,善射的士兵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训练作战。同时让大批牲畜到处放牧,放牧的人民满山遍野。匈奴小股人马入侵,李牧就假装失败,故意把几千人丢弃给匈奴。单于听到这种情况,就率领大批人马入侵。李牧布下许多奇兵,张开左右两翼包抄反击敌军,大败匈奴,杀死十多万人马。灭了襜褴,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单于逃跑。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 赵王迁七年(前229),秦国派王翦进攻赵国,赵国派李牧、司马尚抵御秦军。秦国向赵王的宠臣郭开贿赂很多金钱,让他施行反间计,造谣说李牧、司马尚要谋反。赵王便派赵葱和齐国将军颜聚接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派人暗中乘其不备逮捕了李牧,把他杀了,并撤了司马尚的官职。三个月之后,王翦趁机猛攻赵国,大败赵军,杀死赵葱,俘虏了赵王迁和他的将军颜聚,终于灭了赵国。‎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秋日酬王昭仪 汪元量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 24 -‎ 黄金台愧少知己,碧玉②调将空好音。‎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 ‎【注】①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后汪元量为道士南归,这期间两人多有诗歌唱和。②碧玉:据《乐苑》记载,“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 ‎13.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愁”统领全诗,斟酒、挑灯看剑、流泪这一连串细节,表现了浓浓的愁意。‎ B. 颔联“碧玉调将空好音”直抒胸臆,表明纵使有优美的音乐,无人欣赏也是枉然。‎ C. 颈联由眼前秋风中万叶齐摇的景象,遥想故乡一灯夜雨的情景,渲染出萧瑟的气氛。‎ D. 尾联以景结情,梧桐夜雨,寒气萧萧,含蓄委婉地表达情感,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14. 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3. B 14. ①知己之叹。秋夜自斟自饮,昭仪亦无知音,两人都一样孤独,愁苦无人理解。②故土之思。远离故乡,辗转飘零,孤居馆舍,眼前的凄冷景象勾起“故乡心”。③亡国之痛。雨夜难眠,“挑灯看剑”,无力报国,暗含国破家亡之痛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颔联……直抒胸臆”错误。从注释来看,《乐府诗集》卷四五引《乐苑》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颔联后一句说枉调碧玉之歌,反复陈述的既是作者同王昭仪在元大都的孤寂处境和悲怆情怀,又含有他们洁身自好,不与元人贵族和宋室投降派们为伍的坚贞节操。应为“用典抒情”。故选B项。‎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 24 -‎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是针对全篇设题,且明确说明“哪些”,说明答案不止一点,且要分点作答,同时还要结合诗句的内容来分析。答题时,首先点明情感,然后结合诗句具分析。从诗歌标题“秋日酬王昭仪”来看,“酬”说明这是酬赠诗,且从注释“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后汪元量为道士南归,这期间两人多有诗歌唱和”来看,二人境遇相似,“愁到浓时酒自斟”“黄金台愧少知己”,二人同是秋夜自斟自饮,“少知己”表明只有王昭仪方能引为知己,表现出知己之叹;颈联“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诗人以秋风中颤抖的“万叶”,衬托别梦不成,再用孤灯夜雨衬托归息难禁,表达故土之思;首联“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后一句中用辛弃疾《破阵子》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成句,浑然再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志士形象,结合注释“南宋亡”这一信息可知,这里流露出亡国之痛;“空好音”“孤馆梦”等表达孤独之苦。考生结合这些内容分析解答即可。‎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默写题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2)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3)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 ‎(4)《论语》中论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 ‎(5)《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对“沉默”的预言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 - 24 -‎ ‎(6)《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为国捐躯的精神的两句是:___________。‎ ‎【答案】 (1). 长风破浪会有时 (2).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6).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峥嵘”“稠”“斑斓”“罔”“殆”“爆”“萧”,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1月5日到10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6天时间,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全球3600多家企业参展,40万中外客商会聚。‎ 赴东方之约,享贸易盛宴。30万平方米的“四叶草”(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内,琳琅满目的展品,新鲜独特的体验,活力四射的演出_______的交易商。中国与世界共同奏响“新时代,共享未来”的宏大交响。一场盛会,( ),更收获对经济全球化潮流和贸易自由化大势的信心和勇气。‎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各国削减壁垒、扩大开放,国际经贸就能打通血脉;如果_________、孤立封闭,国际经贸就会气滞血瘀,世界经济也难以健康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_________、赢者通吃是一条越走越窄的死胡同,包容普惠、互利共赢才是越走越宽的人间正道。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的形势下,习近平主席坚定的声音从上海进博会的现场传向全世界,体现了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发展自由贸易的一贯立场,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共鸣。‎ 通过进博会,‎ - 24 -‎ 突出了中国的自信心,同时中国也向世界宣告将一如既往地推动全球化进程和中国进一步开放。中国主动扩大进口,不是_________,而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促进共同发展的长远考量。‎ ‎16.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突出了中国的自信心,同时中国也向世界宣告将一如既往地推动全球化进程和中国进一步开放的决心。‎ B. 中国向世界宣告将一如既往地推动全球化进程和中国进一步开放的决心,同时也彰显了中国的自信心。‎ C. 彰显了中国的自信心,同时中国也向世界宣告将一如既往地推动进一步开放和全球化进程。‎ D. 中国向世界宣告将一如既往地推动全球化进程和中国进一步开放,同时也彰显了中国的自信心。‎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参展商,来自五洲万里,不仅收获丰厚的订单和东道国的真诚。‎ B. 从五洲万里而来的参展商收获东道国的真诚和丰厚的订单。‎ C. 参展商,来自五洲万里,收获东道国的真诚和丰厚的订单。‎ D. 从五洲万里而来的参展商不仅收获丰厚的订单和东道国的真诚。‎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摩肩接踵 嫁祸于人 弱肉强食 缓兵之计 B. 摩拳擦掌 嫁祸于人 以强凌弱 缓兵之计 C. 摩肩接踵 以邻为壑 弱肉强食 权宜之计 D. 摩拳擦掌 以邻为壑 以强凌弱 权宜之计 ‎【答案】16. B 17. D 18. C ‎【解析】‎ ‎【16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画线句中,句有三种语病:一是宾语残缺,“宣告”后面缺少宾语的中心词,可加上“的决心”。因此可以排除CD两项。二是搭配不当,突出了中国的自信心”动宾不搭配,可将“突出”改为“彰显”,因此可以排除A - 24 -‎ 项。三是语序不当,应该先宣告决心,再彰显自信心,若“彰显了中国的自信心”放前边,句子缺少主语。故选B项。‎ ‎【17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补写方法: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次;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选词造句;5.串读检查。结合语境分析,注意前后句的暗示与限制,后边有关联词“更”,前边应有“不仅",可排除B、C两项。注意语意的递进,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先收获丰厚的订单",再说收获东道国的真诚;注意强调,强调“参展商”,不用定语后置,可排除A项。故选D项。‎ ‎【18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摩拳擦掌:形容做事之前,人们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的样子。摩肩接踵,肩碰肩,脚碰脚。形容来往的人很多,很拥挤。语境只是形容人多,故选“摩肩接踵”。以邻为壑,原谓将邻国当作沟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后比喻把困难或灾祸推给别人。嫁祸于人,把自己的祸事推给别人。适用对象不同。以邻为整的使用对象多是国家,嫁祸于人的使用对象多是个人。语境说的是国际贸易问题,强调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因此选择“以邻为壑”。弱肉强食,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吞食。比喻弱者被强者欺凌、吞并。以强凌弱,指仗着自己强大就欺侮弱者。语境说的是国际贸易中,不合理的国际秩序,用“弱肉强食”更为形象。权宜之计,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缓兵之计,指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语境中和“长远考量”相对,“权宜之计”更合语境,故选权宜之计。故选C项。‎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是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把握文段层次,确定中心。(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5)选词造句;(6)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7)串读检查。‎ ‎19.‎ - 24 -‎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作开头,仿照例句写两句话。‎ 要求:①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②句式一致;③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康桥   雨巷  荷塘 池鱼 例句: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 ‎【答案】(示例一)康桥,你的明净艳丽,你的温婉灵动,你的宁静神秘,不正好唤醒了我生命的觉悟吗?‎ ‎(示例二)雨巷,你的悠长寂寥,你的哀怨彷徨,你的凄清惆怅,不正好氤氲出我心中的伤感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能力。仿句时一定要注意先找到所要仿写的语句,然后仔细揣摩它的句式结构,同时还要注意它的内容要求。要研究所给句子内容上的特点,研究句中对应的词语,抓住例句中关键性词语,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可从“形似”和“神似”两个方面进行相似联想。如本题选择“康桥”,就要从康桥的景点特征和意象特征分析,《再别康桥》体现的是诗意美,所以,在神似上可以用“柔情”。例句的句式是:“……,你的……,你的……,你的……,不正好……(动词+了+我的+名词)吗?”其中两个“你的”后,都是四个字的形容词,既是前面主语的特点,同时使用了拟人手法,最后是以反问结束。‎ ‎【点睛】仿句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新句,仿句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解题的一般步骤:1、整体感知文段的内容,根据上下文意及语境,仔细揣摩。展开联想,梳理大脑中储备的相关信息,确定仿写内容。2、局部分析文段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及感情色彩。3、初步仿写,反复揣摩。检查仿写的句子是否合乎要求,切忌依样画葫芦。确定“形神兼备”之后再做定案。‎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们在生产机器人的时候,为了机器人自身的安全,往往会给它们①______。但这种自我保护机制,再加上机器人的自我学习能力,很容易使它形成一种反抗人类指令的机制。②_____,而是在现实中机器人通过对经验的总结自动形成的。当然,这只是机器人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③_____。‎ ‎【答案】 (1). ①设立一些自我保护机制 (2). ②这种反抗并非预先设定的 (3). ③并非真正要反抗人类 ‎【解析】‎ - 24 -‎ 试题分析:本题所给文段说的是给机器人设定自我保护机制的内容。①处结合下文“这种自我保护机制”,可确定此处应填“设立一些自我保护机制”一类的内容。②的上文谈的是机器人会“形成一种反抗人类指令的机制”,下文说“是在现实中机器人通过对经验的总结自动形成的”,由此可推断出,此处应填“这种反抗并非预先设定的”一类内容。③在文段结尾,是对上文的总结,结合上文“这只是机器人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可知此处应填“并非是真正要反抗人类”一类的内容。‎ 六、材料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曾作出一个令他五脏俱焚的决定。当时盟军已经破译了德国的绝密通讯密码,并由此得知下一个空袭目标是英国的一个城市考文垂。但是一旦通知这个城市做出任何非正常的疏散和防备,都将引起德军警惕,使破译密码之事暴露,从而丧失进一步了解德军重大秘密的机会。所以丘吉尔反复权衡,最终下令不对这个城市做任何非正常的提醒。结果考文垂在这次空袭中一半被焚毁,上千人丧生。然而通过这个密码,盟军了解到德军在几次重大战役中的兵力部署情况,制定了正确的应对策略,取得了重大的军事胜利。‎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理性抉择 人生充满着各种选择。有理性抉择才有发展进步,才有成功和健康、幸福的生活。然而选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生活中,有不少人因为不懂选择、不敢选择而坐失良机,变成永久的遗憾和心痛。‎ 做抉择,就需要有智慧。因为做任何选择,都需要分析判断,明辨是非优劣,优中选优、择善而从。如果不能独具慧眼,就很难做出选择,甚至做出错误的选择。所以培养开发人的智慧,遇事不糊涂,能够趋吉避凶,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 做抉择,就需要懂理性。只有保持理性,才能遇事冷静,客观公正;才能冲破迷雾,拨云见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抓住要害,提纲挈领,不被虚妄之相所蒙蔽;才能沉着应对,不急不缓,成竹在胸。也只有这样,才能对事对物始终保持正确的态度,做出正确的选择。相反,如果缺乏应有的理性,总是任性而为,盲目冲动,人的选择就会陷入混乱之中,后果必然十分严重。‎ - 24 -‎ 做抉择,就需要会比较。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两刃相割利钝乃知,只有认真做好同类事物或者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才能分清优劣长短,做出好的选择。而要比较,就要了解,就要考察学习,就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然后进行对比分析,优选方案,择善而行。所以,搞好对比是做好选择的基础性工作,这个过程,不可或缺。‎ 做抉择,就需要能果断。在现实中,选择往往伴随着机遇而行,选择其实也就是对各种机遇的认知和把握。而机遇又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稍纵即逝的。面对机遇,有一句话叫做“兵贵神速”,如果迟钝麻木,优柔寡断,就会丧失机遇,失去选择的权利和资格。所以要做出无悔的选择,还必须培养自己雷厉风行、坚决果断的性格。‎ 做抉择,就需要善取舍。选择的过程,就是取舍的过程。有舍才有得。这时,就要善于取舍,善于抓重点,并且把握好时机,及时做出正确的抉择。所谓“壮士断腕”、“丢车保帅”,就是这个意思。这样做,即使有什么不够完美的地方,事后也可以想办法补救,或者尽量完善,但总比“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要好得多。‎ 当然,选择的智慧和能力,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这要在艰苦的学习、实践和生活磨练中才能够获得,并逐步得到加强。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为人生做出各种正确的选择,人生因理性抉择而精彩。‎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站的角度不同,立场不同,利益关切点就不一样,面对当代社会日益割裂的人际关系,面对“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情况,我们应该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维方法,应该有“局部服从大局”以大局为重的全局观念。‎ 参考立意:‎ ‎1.牺牲局部和顾全大局 ‎2.拯救与放弃的两难 ‎3.取舍的智慧,理性抉择 ‎4.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 可用素材:‎ ‎1.不为,只是为了更好地有为。金庸说:花无常开,且有盈缺,世事本不能尽如人意。汪国真说:我离去是为了更好的回来。尼采说,我死是为了超生。孙文弃医从政,鲁迅弃医从文,班超投笔从戎。世上有许多人只知苦苦地追求,执着的追求,却不知放弃亦是一种追求。现实中的我们,背负了太多,常想着许多都很重要,许多我都需要加入,甚至希望我能同时做好多事。这样一来,每件事每件事都不见得可以完美的完成。再放下的那一刻,突然明白,要放下一些,再拿起一些,才会得心应手。‎ - 24 -‎ ‎2.有这样一位身居高位的女子,面对采访时有些紧张的年轻记者,她微笑着提议:来,看一场精彩的球赛怎么样?发现记者忘记了材料,她又抽身离开去煮咖啡来为记者解围。她,就是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这位周身散发着教养和友善芬芳的“铁娘子”因她的善解人意、因她的尊重他人、因她的顾全大局赢得了世人的赞誉,也为她的国家赢得了更多的掌声。‎ ‎3.真正能名留青史的人往往能超越自我心装别人。因为他们有更大的向往,他们在想如何让更多的人吃饱穿暖;他们在为让更多的儿童接受教育而彻夜难眠;他们在为能够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而整日奔波……君知否,雷锋曾经说过:“活着就是为了让别人生活得更好。”周恩来曾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张思德曾说过:“为人民服务。”我们熟知这些名字,更熟悉这些“为大家”的言语,他们的人生是成功的,请问这成功之因难道不是超越自己吗?‎ ‎4.父母给予我们生命,的确是无可选择的。但上帝又无比公正,自降生那一刻起赐予每一个人“活”的权利,而活成什么样子,也是自由选择,是高尚,平庸甚或卑劣,自由心做主。当面对行凶的歹徒时,有人选择大义凛然,挺身而出,该出手时就出手;有人抱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明哲保身、见死不救。当与人相处产生矛盾纠纷时,有人不依不饶,耿耿于怀或伺机报复;有人以大爱、宽容释怀,巧化干戈为玉帛。‎ ‎5.‎2018年10月11日下午,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为掩护战友英勇负伤。在人生试卷的选择题上,杜富国选择了牺牲自己保全战士,大写了奉献精神也感动了中国。“你退后,让我来!”这一作答短短六个字,却彰显了临危不惧的铁骨铮铮,将人生铸成一座恒久的丰碑,永远不倒。你听,那嘹亮的军歌,是对英雄的礼赞!选择不同,得分有别,人生迥异。在路上的你准备好了吗?心向何方?行向哪里?‎ ‎6.有人也曾做过这样形象比喻,说人就好比一个皮囊,生之初里面空空如也。心中有爱的人在其间填充了责任感,一切行动便有了出发点和原则、底线,为了自己、家人以至集体、社会、民族、国家利益勇于担当、甘于奉献。达州市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张渠伟自2014年3月以来,为130个贫困村143802名贫困人口脱贫。为了帮助贫困地区早日摘掉穷困的帽子长年熬夜超负荷工作,贡献了健康、智慧和热血,患上严重的“耳石症”和“青光眼”,病情迫在眉睫,却一拖再拖,不愿离开岗位,昼夜战斗在攻坚一线。没有硝烟的战场,你负了伤。泥泞的大山,你走出了路。山上的果实熟了,人们的心热了。‎ 行文结构:‎ - 24 -‎ 议论文的思路和结构有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并列式等结构方式。本文可用并列式结构,首先提出中心论点:理性抉择。其次,提出分论点,进行并列式阐述。可列举一些名人事例,正反对比论证,加强论证力度。最后,总括全文,再次点题。结构上,做到首尾呼应。‎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 ‎ - 2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