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长春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年级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 10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 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高考资源网 4.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中华文明缘何生命力如此旺盛?主要原因在于中华文化文明的核心精神之一:“礼”。中华文明实际是在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等地理范围内展开并结成的一个巨大丛体,而凝聚这一丛体的正是“礼”。 语文试题第33页(共10页) 语文试题第34页(共10页) “礼”推动中国最终成为文明之邦。云南元谋县、陕西蓝田县等地的猿人化石可证明从那时起有了中华民族的先祖。文明的孕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7000多处文化遗址,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地方性的多种文化区。到新时期时代中晚期,中华文明诞生了。从物质层面表现而言,一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有相当发展的基础之上;二是出现明显的社会阶层分化;三是出现了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四是在这些城市,特别是中心性城市出现大型建筑。从精神层面表现而言,“礼”贯穿始终。有学者认为,从红山时代的大巫师到上古时代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实际上都是集神权和王权于一身的大巫。伴随着神权走向王权,巫的祭祀演变为王的仪礼,祭祀礼仪演化出政治典章,原始歌舞演化出文学艺术。中华文明由此依靠由“礼”衍化出的一整套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传承至今,并不断走向实用理性,成就今天的礼仪之邦。 中华文明在早期生成的过程中,形成于黄河上中下游的三个文化区、形成于长江中下游的两个文化区和燕辽文化区等的接触中,“礼”被延伸,从部落到国家,从家族到民族,因而铸就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基因。基因生成后,中华文明至少经历了三次基因大调节,有效发挥了阻遏作用、激活作用。第一次是秦灭六国之后,由百家争鸣走向文化大一统,自汉武帝起,奠定了实用主义倾向的儒家思想统治模式。第二次是自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与中国儒家、道家融合,至隋唐,儒释道文化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形态。第三次是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传入,由中国共产党主导,形成了方克立总结的“马魂、中体、西用”的综合创新。 中华文明早期发展过程是从多元到一体,既有中华大地不同文明之间的兼收并蓄,也有对外界文明的兼收并蓄。的确如此,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中华大地较为广阔的根基,先祖在这里狩猎、放牧,原始农耕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在多元文化接触中,相互竞争,相互依存,自觉创新;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大量吸收外来先进文明的同时,也产生了强大的辐射性影响;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礼”的基因,一脉相承,延绵不辍。 (摘编自张恒军《“礼”:中华文化文明的生命密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中华大地较为广阔的根基,也将会延续“礼”的基因而传承下去。 B. 中华文明依靠由“礼”衍化出的一整套制度等传承至今,助推中国成为礼仪之邦。 C. 在一定地理范围内展开的中华文明,历经漫长岁月的洗礼,“礼”就此孕育而生。 D. 中华文明在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等的交汇融通中,逐渐铸就生生不息的强大基因。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语文试题第33页(共10页) 语文试题第34页(共10页) A. 文章对中华文明旺盛的生命力追根溯源,清晰阐述了“礼”是解读中华文化的密码。 B. 文章以中华文明经历的三次基因调节为前提,论证了“礼”的阻遏与激活作用。 C. 文章指出中华文明早期的发展过程,仅仅是源于中华大地不同文明之间的兼收并蓄。 D. 文章分析论证了“礼”的产生和衍化的过程,是按从历史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对中华文明核心精神之一的“礼”的认知,有助于促进当今反腐倡廉的深入开展。 B. 随着由神权向王权转轨,“礼”也在不断衍化,因此完成了中华文明的建构。 C. 虽然中国共产党主导了中华文明的综合创新,但“礼”的基因减缓了文明的进程。 D. 中华文明在与多元文化的交锋中练就了兼容并包的本领,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性影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患难之交 毛 姆 我阅人至今已经有三十年之久。如果只凭一张脸来雇用一个仆人,我肯定要犹豫不决.然而我想我们多半只凭一张脸来判断我们所遇见的人,我不知道我们是否常常弄对多于弄错。人家对我说他们对一个人的初次印象一准不会错的时候,我耸耸肩。就我来说,我发现自己认得越久的人,他们越使我迷惑不解。我最老的朋友们,恰恰是我可以说一点也不了解的人。 语文试题第33页(共10页) 语文试题第34页(共10页) 我产生这些想法是因为今天报纸上登载爱德华·海德·勃吞在神户逝世的消息。他是一个商人,我跟他交情很浅,可是有一次他使我大吃一惊,才对他感到兴趣。要不是听他亲口说的,我怎么也不会相信他竟然做出这种事情。不论是外貌,还是举动,他都使人想起一种定了型的人物。他身材矮小,细瘦文弱,一头白发,一脸皱纹,气色红润,眼睛湛蓝。我在日本横滨的英国俱乐部被人介绍跟他认识。他在俱乐部里看来人缘颇好,他离开以后,人家说他属于最高尚的人当中的一个。有一种人吸引你,是因为你觉得他对人们具有真诚的爱。他确有魅力。 一天下午,我坐在旅馆休息室里。不久,勃吞走进休息室,我们闲谈起来。 “你认识伦尼·勃吞吗?” “没有,我似乎没有听到过这个名字。” “可真巧,他和我同姓氏,是我所见到的最好的桥牌手。他不是个坏人,我喜欢他。他总是衣冠楚楚,风度翩翩,有那么点漂亮。女人家很欣赏他。他落拓不羁,饮酒过度。每个季度都有一点钱寄给他,他打牌又赢得一点。他赢了我很多的钱,这个我知道。” 勃吞和颜悦色地轻声一笑。 “我想这就是他倒霉的时候来找我的缘故:还有一点就是他和我同姓氏。有一天,他到我的办事处来找我给他安排一个职业。他告诉我,家里不再寄钱给他了。我问他几岁。 “‘三十五,’他说。 “‘你至今都做过些什么事呢?’我问他。 “‘嗯,没做过什么,’他说。” 我忍不住笑了。 “‘我怕目前一点也帮不了你的忙,’我说。 ‘再过三十五年来找我吧,那时我再看看怎么办。’ “他不走,然后告诉我他不想老是打桥牌,于是打了扑克,结果垮了台。他一败涂地,要是找不到事情做,只好自杀了。 “我打量了他一会,看得出他整个儿垮了。酒喝得比平常更多,像是个五十岁的人了。 “‘那么,除了玩牌以外,你还会做什么事呢?’ “‘我会游泳。’他说。 “我忽然有了个主意。” 语文试题第33页(共10页) 语文试题第34页(共10页) 勃吞中断了他的故事,转脸对着我。 “你可熟悉神户?”他问道。 “不,”我说。“有一次路过那儿,但是只过了一夜。” “那么你不知道汐屋俱乐部了。我年轻时候,从那儿游泳,绕过灯塔,到樽见的小海湾登岸。有三英里多路呢,而且因为绕过灯塔那儿的潮流湍急,是很难游过去的。好,我就和我那位同姓氏的青年谈了这一情况,并且说,要是他能游过去我就派给他一个工作。 “我看到他相当为难。 “‘你说你是个游泳家嘛。’我说。 “‘我的状态不怎么好。’他回答。 “我没说什么。耸耸肩膀。他对我瞧了片刻,然后点点头。 “‘好吧,’他说, ‘你要我什么时候去呢?’ “我看看表。十点刚过。 “‘游这段路顶多需要一小时零一刻钟多些。我在十二点半开车到那边小海湾接你。’ “‘行。’他说。 “我们握握手。我祝他运气好,他走了。那天上午我有许多工作要做,总算刚好在十二点半赶到樽见的小海湾。其实用不着匆忙:他一直没有露面呢。” “他在最后关头吓退了吗?”我问。“没有,他没有吓退,开头游得顺利。然而酗酒放荡当然毁坏了他的体质。绕过灯塔的潮流他对付不了。大约三天之后才发现他的尸体。” 有一两分钟我说不出话来。我有点儿震惊。然后问了勃吞一个问题。 “你打算给他一个工作的时候,可知道他会淹死呢?” 他温和地微微一笑,那双善良忠厚的蓝眼睛望着我。他一只手摸着下巴颏儿。 语文试题第33页(共10页) 语文试题第34页(共10页) “嗯,当时我的办事处里并没有空位子。”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患难之交》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缩短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容易引起共鸣,也使文本的笔调显得亲切,读者易于接受。 B. 这篇小说作者采用顺叙方式展开叙述,开始作者就发表了一段感悟:人性复杂,人的外表具有欺骗性。这是由于看到了主人公爱德华的死讯,至此拉开了大故事的帷幕。 C. 爱德华对伦尼痛下杀手,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伦尼不学无术,赢了他不少钱;二是对伦尼的嫉妒,伦尼衣冠楚楚,风度翩翩,而爱德华矮小瘦弱,满脸皱纹。 D. 这篇小说刻画了以作者“我”、爱德华、伦尼为代表的三类人,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所崇尚的“金钱”价值观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 5. 小说的标题“患难之交”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6分) 6.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中爱德华人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6分) 二、古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盛应期,字思徵,吴江人。弘治六年进士。授都水主事,出辖济宁诸闸。太监李广家人市私盐至济,畏应期,投盐水中去。会南京进贡内官诬应期阻荐新船,广从中构逮应期及主事范璋下诏狱。璋管卫河,亦忤中贵者也。狱具,谪云南驿丞。正德初,历云南佥事。武定知府凤应死,其妻摄府事,子朝鸣为寇。应期单车入其境,母子惶怖,归所侵。策凤氏终乱,奏降其秩,设官制之,寝不行,后卒叛。 擢 语文试题第33页(共10页) 语文试题第34页(共10页) 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讨平天全六番招讨使高文林。会泉江僰蛮普法恶作乱,富顺奸民谢文礼、文义附之。法恶死,指挥何卿等先后讨诛文礼、文义。应期赉银币,以忧归。嘉靖二年,起故官,巡抚江西。宸濠乱后,疮痍未复,奏免杂调缗钱数十万,请留转输南京米四十七万,银二十万,以食饥民。又令诸府积谷备荒至百余万。寻进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将行,籍上积谷数。帝以陈洪谟代,而奖赉应期。后洪谟积益多,亦被赉。应期至广,偕抚宁侯朱麒督参将李璋等,讨平思恩土目刘召,复赉银币。朝议大征岑猛。应期条上方略七事,言广兵疲弱不可用,麒等恚。会御史许中劾应期暴虐,麒等因相与为流言。御史郑洛书复劾应期贿结权贵。应期已迁工部侍郎,引疾归。 六年,黄河水溢入漕渠,沛北庙道口淤数十里,粮艘为阻,侍郎章拯不能治。尚书胡世宁、詹事霍韬、佥事江良材请于昭阳湖东别开漕渠,为经久计。议未定,以御史吴仲言召拯还,即家拜应期右都御史以往。应期乃议于昭阳湖东北进江家口南出留城口开浚百四十余里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未成,会旱灾修省,言者多谓开河非计,帝遽令罢役。应期请展一月竟其功,不听。初,应期请令郎中柯维熊分浚支河,维熊力赞新河之议,至是亦言不便。应期上章自理,帝怒,诏与维熊俱夺职。后更赦,复官致仕,十四年,卒。 (节选自《明史•盛应期传》) 7.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应期乃议于昭阳湖东/北进江家口/南出留城口/开浚百四十余里/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未成/ B. 应期乃议于昭阳湖东/北进江家口/南出留城口/开浚百四十余里/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未成/ C. 应期乃议于昭阳湖东北/进江家口南/出留城口/开浚百四十余里/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未成/ D. 应期乃议于昭阳湖东北/进江家口南/出留城口/开浚百四十余里/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未成/ 8. 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中贵指有权势的太监。中,即禁中,指宫中;贵,地位显贵。太监是中国古代专供帝王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官员,又称宦官、内侍等 语文试题第33页(共10页) 语文试题第34页(共10页) B. 擢,提拔,是古代升任官职的常用词语。“擢右副都御史”意思是“提拔为右副都御史”,本文中与“擢”意思相近的词语还有起、进、迁等。 C. 忧即居丧,多指为父母居丧。居丧应遵循相应的礼仪,官员在家守丧期间,不办理外事,在服丧期满之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之情。 D. 致仕意为辞官退休。致,交还;仕,官职。致仕的年龄一般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还有致事、致政等词,与乞骸骨、乞归等意思较为相近。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盛应期颇有政名。李广的家人贩私盐,怕盛应期知晓,扔掉私盐后跳入水中离开;在盛应期只身来武定时,知府凤应的妻儿吓得惶恐不安。 B. 盛应期关爱黎庶。为饱受战争创伤的百姓奏免了几十万缗钱的赋税,申请了数以万计的救灾钱粮,并安排各府积极储备粮食以备荒年。 C. 盛应期仕途坎坷。得罪了太监李广,遭诬陷被贬为云南驿丞;开罪了抚宁侯朱麒,招来他们的流言;御史郑洛书还弹劾他以钱物结交权贵。 D. 盛应期治河未竟。盛应期接替章拯治水,提出了具体的治理措施,却遇旱灾,皇帝采纳大臣们的建议下令停工,最后还免去了他的治水权。 10. 把下列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策凤氏终乱,奏降其秩,设官制之,寝不行,后卒叛。 ②应期条上方略七事,言广兵疲弱不可用,麒等恚。 (二)古诗文默写,完成11—15题(9分) 11. “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句子:“ , ” 12.《归去来兮辞》中描写诗人归乡途中轻舟快水,飘风吹衣的句子是:“ , ”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13. 《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 语文试题第33页(共10页) 语文试题第34页(共10页) “ , ”的观点是相同的。 14. 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的学习和日日的反省来最终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 15. 《赤壁赋》中写箫声的作用和力量,听来使人触景伤情,使得寡妇独处舟中也会哭泣的句子是“ , 第Ⅱ卷 语言表达 (一)课内基础知识(9分) 16.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心惮远役 耘耔 荒芜(wǔ) 惆怅(chànɡ) B.晨光喜微 盈樽 稚子(zhì) 眄庭柯(miǎo) C.敛裳霄逝 流憩 容膝(qī) 遑遑(huánɡ) D.欣欣向荣 遐观 出岫(xiù) 熟稔(rěn) 17. 下列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园日涉以成趣 ②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③善万物之得时 ④眄庭柯以怡颜 ⑤范增数目项王 ⑥吾得兄事之 ⑦项伯杀人,臣活之 ⑧乐琴书以消忧 ⑨策挟老以流憩 ⑩携幼入室 A.①⑥/②⑤⑨/③⑧/④⑦/⑩ B.①⑥/②⑤⑨/③⑩/④⑦/⑧ C.①⑥/②⑤/③⑨/④⑦/⑧⑩ D.①⑥/②⑤/③⑧/④⑦⑩/⑨ 18.下列特殊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3分) A.复驾言乎焉求 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语文试题第33页(共10页) 语文试题第34页(共10页) C.将有事于西畴 D.乐夫天命复奚疑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9分) 中国人对于梅花普遍怀有一种特殊的爱恋之情。应该说,没有哪一种花像梅花这样享受着___________的好评。其实,就梅的形象看,若是在花中“选美”,她是无论如何难当花魁的。那薄如蝉翼的花瓣,稀疏的花蕊,淡淡的清香,在众香国里,绝对难以招人眼目。历览前贤崇尚梅的缘由,加之几次充当梅客的感悟,我想,千百年来,梅之所以让人欣赏、赞誉、咏叹,多半是源于她的品格。因此,“品逸如梅”常常被用作对一个人品行的赞誉抑或是自励的标准。宋代林和靖老先生生性奇俊,___________,终生不愿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直在杭州孤山过着隐居生活,平生植梅放鹤,人称“梅妻鹤子”,也历来被传为佳话。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得宠,说来说去,还是文人的笔力所致。中国的文人往往自诩以天下为己任,而文人们的际遇又____________,各不相同,特别是那些刚正耿直的正人君子和贤达官宦,往往怀才不遇,或是屡遭贬谪,尽尝阶下之苦。而( ),比拟自己的意志和胸怀。如陆游的诗:“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王冕也有诗云:“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由于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泛传播。 梅花生在苦寒之时,尽管生不逢时,命运不济,却依然我行我素,不屈不挠,在苦寒之中“寂寞开无主”,显现着既勇敢叛逆又悲壮凄楚的色彩。正是梅的这种____________,才使她在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大千世界中非但未被挤出局,反而被文人们升华到“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的位置。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众口一词 超逸绝尘 泾渭分明 禀性 B. 众口一词 超凡脱俗 千差万别 禀性 C. 有口皆碑 超凡脱俗 泾渭分明 秉性 D 有口皆碑 超逸绝尘 千差万別 秉性 20.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语文试题第33页(共10页) 语文试题第34页(共10页) A. 他们远大的志向便往往寄寓在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 B. 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让他们往往寄寓了远大的志向 C. 他们往往将远大的志向寄寓在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 D. 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便往往被他们寄寓远大的志向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正是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泛传播。 B. 正是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梅被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泛传播。 C. 正是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使之广为传播。 D. 由于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使之广为传播。 四、作文 22. 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作文。(50分) 节制是一种态度,一种风骨。有人说,若要有所成就,首先要懂得节制。对藏在灵魂中的野马来说,要有一条缰绳,你只有将它套在马的身上,马才会听你的指挥,但也有人对节制进行质疑和否定,认为人为地节制不利于马儿自由驰骋。这引起了人们的沉思。 这则材料引起了你什么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试题第33页(共10页) 语文试题第34页(共10页) 高二上第一次月考答案(20200924) 1、A 选项A,结合文本内容“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在多元文化接触中,相互竞争,相互依存,自觉创新;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大量吸收外来先进文明的同时,也产生了强大的辐射性影响”分析可知,“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中华大地”有误,除了中华文明外,还有多元文化以及外来先进文明。 2、C 选项C,仅仅是源于中华大地文明的兼容并蓄是不对的,还应该包括对外来文明的兼容并蓄。 3、D 选项A,对“礼”的认知与反腐倡廉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选项B,因此完成了对中华文明的建构,除了“礼”的衍化,还有传承,还有走向实用理性等因素;选项C,“‘礼’的基因减缓了文明的进程与文本立场不符。故答案选D。 4. B 文章先抒发作者的感悟,之后看到爱德华的死讯,接着回忆在爱德华身上发生的事情,这样处理属于倒叙的写法。 5. ①题目与人物形象的反讽效果,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个人面兽心的伪君子形象②题目与内容的对比,增加了故事的悬念。③题目“患难之交”不是人们所理解的为朋友两肋插刀,而是置朋友于死地,讽刺了资本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对人性的扭曲:爱德华为了失去的金钱可以置朋友于死地。 6.①表里不一、口是心非、人心不古的伪君子。外表和善,却置朋友于死地。②虚伪冷酷、残忍无情的凶手。明知伦尼根本应付不了“灯塔的潮流”,却让他去送死,还说要接伦尼一起吃饭这类看似体贴周到的空话。③以追逐“金钱”为目标、丧失人性的人。对伦尼赢他钱一事耿耿于怀,设计报复。 语文试题第33页(共10页) 语文试题第34页(共10页) 7.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回答问题注重把握四个选项中不同的停顿点的正误,然后按照排除法得出答案。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①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②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③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本题根据句式的一致性原则,“北进江家口/南出留城口”,排除CD;句式一致性,“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排除B。 8. B 试题分析B选项:起:起用;进:升迁;迁:指移动,搬换,转变的意思(有升有降)。 9. A A项,“扔掉私盐后跳入水中离开”理解有误,根据原文“太监李广家人市私盐至济,畏应期,投盐水中去”,意思是李广的家人把私盐扔进了水中,不是人跳进水中。 10 . (1)(盛应期)料想凤氏最终要叛乱,上奏(请求)降低她的品级,(专门)设置官职辖制她,(但)奏章被搁置没有处理,后来(凤氏)最终叛乱了。(秩、寝、卒) (2)盛应期备文上陈七条策略,说两广的士兵疲惫衰弱不能征用,朱麟等人很怨恨。(条上、方略、恚) 参考译文: 盛应期,字思徵,是吴江人。弘治六年考取进士。任命为都水主事,出京(赴任)管理济宁诸闸。太监李广的家人贩卖私盐到济宁,害怕盛应期,把私盐扔到水中离开。正好南京负责贡品的官员诬陷盛应期阻挠进献新船,李广从中陷害,逮捕盛应期和主事官范璋进了监狱。范璋管理卫河,也是不顺从当权太监的人。罪案已定,(盛应期)被贬为云南驿丞。正德初年,担任云南佥事。武定知府凤应死了,他的妻子代理知府事务,儿子凤朝鸣为非作歹。盛应期只身进入武定境内,凤氏母子非常恐惧,归还了侵占的财物。(盛应期)料想凤氏最终要叛乱,上奏(请求)降低她的品级,(专门)设置官职辖制她,(但)奏章被搁置没有处理,后来(凤氏)终于叛乱了。 语文试题第33页(共10页) 语文试题第34页(共10页) (盛应期)提任右副都御史,管理四川。讨伐平定了天全六番招讨使高文林。正逢泉江僰蛮人普法恶暴乱,富顺刁民谢文礼、文义依附于他。普法恶死了,(盛应期)指挥何卿等人先后讨灭诛杀了谢文礼、谢文义。应期被赏赐银币,因居丧而辞官回家。嘉靖二年,以原来官职起用他,管理江西。宸濠之乱后,人民遭受战祸未曾恢复,盛应期上奏请求免除了几十万缗钱的赋税,请求留下调拨给南京的米四十七万,银二十万,来解决饥民问题。又命令各府储存了百余万的谷物以备荒年。不久(他)担任兵部右侍郎,总管两广军务。将要赴任时,登记呈报储存谷物的数目。皇帝用陈洪谟代替他,并且奖励赏赐盛应期。后来陈洪谟积储的粮食更多,也被赏赐。盛应期到了两广,偕同抚宁侯朱麒监管参将李璋等,讨伐平定了思恩的土目刘召,又被赏赐银币。朝廷商议大规模讨伐岑猛,盛应期备文上陈七条策略,说两广的士兵疲惫衰弱不能征用,朱麒等人很怨恨。正好御史许中弹劾盛应期暴虐,朱麒等人趁机共同制造流言。御史郑洛书又弹劾盛应期贿赂结交权贵。盛应期已经转任工部侍郎,称病辞官回家。 嘉靖六年,黄河水泛滥涌入运粮河道,沛北庙道口淤积几十里,粮船被阻,侍郎章拯不能治理。尚书胡世宁、詹事霍韬、佥事江良材请求在昭阳湖东另外开凿运粮河道,作为长久打算。商议还未决定,因为御史吴仲言召回章拯,于是盛应期在家被授任右都御史前往(治理)。盛应期于是商议在昭阳湖东,北起江家口,南到留城口,开掘疏浚一百四十余里,比疏通原河道省力并且一劳永逸,民工六万五千,白银二十万两,限期六个月。工程还未完成,正逢旱灾(上面责令)修身反省,言官大多认为开凿河道不是好办法,皇帝就立即下令停工。盛应期请求宽限一个月完成工程,不被准许。当初,盛应期请求让郎中柯维熊分管疏通支河,柯维熊全力支持开凿新河的决议,到这时也说工程不适宜。盛应期上书请求自己负责治理,皇帝大怒,下诏,(盛应期)与柯维熊一起被免职。后来又赦免了,恢复了官职,(直到)退休,(后)嘉靖十四年去世。 11.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12.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13.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5.泣孤舟之嫠妇。 语文试题第33页(共10页) 语文试题第34页(共10页) 16. D 解析:A项,“芜”应读“wú”。B项,“晨光喜微”应为“晨光熹微”;“眄”应读“miǎn”。C项,“敛裳霄逝”应为“敛裳宵逝”;“膝”应读“xī”。 17. A 解析:①⑥为名词作状语,②⑤⑨为名词作动词,③⑧为意动,④⑦为使动用法,⑩为形容词作名词。 18. C C选项是介宾短语后置 其他三项是宾语前置 19. B 先看第一空:“众口一词”形容许多人说同样的话,“有口皆碑”形容人人称赞。“有口皆碑”后不能再接“的好评”,故第一空应选“众口一词”,据此可排除C、D两项。 再看第三空:“超逸绝尘”,不拘滞于世俗,超然物外“超凡脱俗”,超出常人,脱离凡俗。文中强调林和靖老先生生超出一般人,脱离了红尘俗世,故选“超凡脱俗”。 再看第三空:“千差万别”形容差别很大或多种多样;“泾渭分明”的意思是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文中强调的是文人们的际遇各不相同,用“千差万别”恰当,据此可排除A项。 再看第四空:“禀性”,人的本性,是指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天生的资质。“秉性”,本性。“梅花生在苦寒之时,尽管生不逢时,命运不济,却依然我行我素,不屈不挠”是梅花与生俱来的天生的资质。故选“禀性”。 故选B。 20. D 从后文“比拟自己的意志和胸怀”来看,括号内语句的主体应是“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据此可排除A、C两项。B项中“往往”一词的位置不当,且D项的被动句式更恰当。 21.C 语文试题第33页(共10页) 语文试题第34页(共10页)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因为误用“由于”而造成句子主语残缺;二是结构混乱,“给梅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泛传播”句式杂糅,应将“广泛传播”改为“使之广为传播”。据此可以排除ABD。 22.作文 【审题】此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首先要明确材料内容,材料围绕核心关键词“节制”,阐述了对“节制”的认识和看法。材料先总说节制是态度、是为人处世方式、是智慧,表明其重要性;接着从正面肯定“节制”对“成就自我”的作用,且通过比喻,形象化地陈述了理由;紧接着用一个转折词“但”,说明现在也有人对节制发出不同的看法,最后提出思考。题干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行文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看法,是赞成节制,还是不认可节制,也可从整体出发辩证思考,清晰地认识“节制”的内涵及实质,并将最终指向落到对人或某一主体的价值追求这个核心上来。学生可以扩大视野,深度挖掘,写经济建设、环境治理、民生工程、文化发展等多领域中与节制有关的内容,只要能围绕论点进行论证即可。 【立意】懂得节制,成就人生;自律是成就人生的第一步;入乎节制,出乎成功;节制,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人生懂得节制;节制需要制服自己的内心;节制的真谛在于万事有度。 【素材】1.放纵是人的本性,而节制是人的理性所在。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从小缺少家庭的教育,失去束缚的他放纵自己于声色之中。他纵酒放荡,放浪形骸,私生活混乱,纵然是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却在正值壮年时患病早逝。是天妒英才吗?不,根本不是。这样的结局是由于他本人不懂得节制而造成的,他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疏于对自己的管理,沉迷于短暂欢乐,最终毁掉了自己。学习也是如此。若我们在高中这有限的三年里不懂得自我约束,放纵自己,沉迷于与学习无关之事,那我们得到的只能是后半生无限的懊悔与辛苦。反之,一个懂得克制的人会在约束自己的过程中成就自我,把自己塑造得更优秀。 2.北宋文学家张载幼年丧父,缺少严父管教的他,并没有因为无人束缚就放任自己堕落。反而在很多同龄人玩乐吃酒,享受他们口中的“快意人生”时选择了另一条更为艰难的路节制本性。他拜师求教,钻研苦读,坚持走在自己选择的路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成大儒,写下了让无数仁人志士热血沸腾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个疏于管理自己的人绝不可能成为身边人的榜样和时代的英雄,更是万万不可能成为民族脊梁的。 语文试题第33页(共10页) 语文试题第34页(共10页) 3.将“节制”再上升一个高度便是“自律”。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里,来自外界的诱感太多太多了。常有人说:“一部手机,便可毁了一个孩子。”这话不假,但得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这个人一定是不懂自律的。一个自律的人却能够定住心神,大声地对外界诱惑说“不”。当你想要睡个懒觉时,请你想想高校图书馆那些青年早起学习的场景;当你想要玩个手机刷条抖音时,请你想想学校里那些少年大声朗读的身影。少年啊,请不要再抱怨生活太苦、没有自由,现在的节制是为了成就未来更好的人生。 【结构】文章从现实中的“路怒”“网怒”谈起,指出问题所在,即不懂“留一点激情,留一点义愤”,只顾“痛快淋漓”走极端,进而提出中心论点:知分寸是平衡之本,节制是和谐之源。然后从通过名言警句、生活现象、艺术规律和做人经验四个方面展开阐述,最后引泰戈尔诗句作结。材料丰富,层次清晰,论述集中,颇有哲理高度。或事实论证,或引言论证,或对比论证,方法多样,论证有力。在语言上,或对偶,或排比,整散结合,长短交替,颇有韵律美。 语文试题第33页(共10页) 语文试题第34页(共10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