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铜陵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铜陵市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是指叙述人并不进入作品,而是站在统揽全局的位置上,仿佛世间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晓、无所不能表现。如此,虽便于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自由地刻画、剖析人物,但失掉了文学联系生活和读者的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感。 鲁迅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事的突破和改造,运用的是限制叙述原则。所谓限制叙述,是指叙事者所知道的和书中的人物一样多,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作者那种居高临下妄断一切的专制态度,以有限的职能和平等态度建立起作者与读者的新型关系,从而赋予作品以真诚性和逼真感。 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第一人称叙事的一种情况是内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或当事人,如《狂人日记》。鲁迅在必须真实的体裁——日记中去虚构一个“迫害狂”的文学故事。当狂人成了小说的叙述者后,立刻把读者引入到他自己观察和体验到的世界。他对世俗社会、历史文化的“吃人”本质的认识,他的浓重的“罪感”意识和容不得吃人的人、救救孩子的精神挣扎,在常人看来是语无伦次甚至荒唐的格调中显示出惊人的真实性。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 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 第一人称叙事的另一种情况是,“我”虽是故事的讲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可称之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如《孔乙己》。《孔乙己》中的“我”只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伙计,他对周围的世界和社会世相没有多少明确的冷暖感受和是非观念,但孔乙己的穷酸、迂腐、落魄、善良和痛苦,以及这个世界对社会“苦人儿”的态度,都在他的带有童真的眼光和心灵中被不动声色甚至朦朦胧胧地折射出来。读者自然会伴随着叙述人,开始以一种超然的、调侃的态度对待孔乙己,说不定还会“附和着笑”。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时,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也达到 了高潮。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往往能产生比正面的、直接的引导更强烈的艺术效果。最终必然会使读者从表面的“误导”中走出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感受到社会的不平以及建立在不平和矛盾基础上的人心的“冷漠”。从而以内省的态度思考自己与悲剧故事的关系和应负的道德责任。 - 26 - 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大多以充沛情感、激越语调和明确的思想倾向性构成直接作用于读者的力量,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则是借助叙述者的超然的或近乎“无言”的存在,把作家自身的心理经验经由完全中立的叙述间接转移到读者的灵魂波动中。无论“内部”或“外部”,第一人称“我”的“当事人”和“在场者”的身份,使小说这种虚构的形式具有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 (摘编自 姜振昌《<呐喊><彷徨>: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优点是便于展现社会生活,自由地刻画人物形象,无所不能知晓。 B. 小说叙述者扮演的不是无所不知的角色,而是与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所知有限,这符合限制叙述原则。 C. 《狂人日记》塑造了一个“迫害狂”的形象,“狂人”向读者叙述了一个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真实世界。 D. 在作者看来,小说叙述者叙述口吻越是轻松、平静,就越能给小说带来更大的张力,艺术效果越强烈。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狂人日记》和《孔乙己》为例,论述了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的区别。 B. 文章重点论证了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即用第一人称叙述赋予作品“真情实感”,消解了小说的虚构性。 C. 文章是在明确了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举例论证,叙述了鲁迅作品对中国旧小说的突破和改造。 D. 文章的开头两段和结尾部分对概念进行了具体阐释,以突出第一人称限制叙述在小说中的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要让小说中的叙事者所知有限,就能赋予作品真诚性,调动读者去体会文学故事所表现的社会现实。 B. 鲁迅创作小说,把叙述的任务全部交给“我”这个第一人称,“我”实则是作者抨击社会的代言人。 C. - 26 - 第一人称叙述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会使虚构的故事具有艺术的真实性,让读者受到触动。 D. 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更容易在故事中激发矛盾冲突,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答案】1. B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A项,“无所不能知晓”错误,原文是“仿佛世间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晓、无所不能表现”; C项,“亲身经历”错误,“狂人”向读者叙述了一个他体验到的“吃人”的世界; D项,“小说叙述者的叙述口吻越是轻松、平静,就越能给小说带来更大的戏剧张力”错误,应是:叙述口吻越轻松,矛盾冲突越激烈,才能带来更大张力。也扩大了范围,原文仅以《孔乙己》为例,并非所有小说如此。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文章重点论证了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即用第一人称叙述赋予作品‘真情实感’,消解了小说的虚构性”错误,夸大第一人称的作用。原文是“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A项,“只要……就”错误,太绝对; B项,“把叙述的任务全部交给‘我’这个第一人称”错误,范围扩大,原文是“第一人称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 D项,“更容易在故事中激发矛盾冲突,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错误,无中生有。 - 26 - 故选C。 【点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李贞)】《中国诗词大会》举办两季以来,可谓是难得的同时收获了收视率与好口碑的综艺节目。第一季首播时,收视率就达到了全国第四位。今年播出的第二季借助 央视这一强势平台,又占据了春节黄金档的十余天强势档期,收视率更是飞速飙升。 在微博上,不仅普通网友纷纷留言关注,一些知名“大V”也出言点评,《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点爆收视热点,成为现象级电视节目,给荧屏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同时,这样的节目也给我们带来深思与启迪:我们不该将宝贵荧屏资源拱手让给那些粗俗无聊,浪费大量人力、物力的节目,以博得些许廉价掌声,换取毫无意义的虚假收视。 节目的火爆,带来的是各位参赛选手的人气高涨。勇夺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冠军的,是来自上海的“00后”高中女生武亦姝,她在节目中的淡定从容,“圈粉”无数,被网友们盛赞为“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全部幻想”。而除了武亦姝这样的“才女型”选手成立新晋“网红”,许多参赛选手凭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腔热爱,与苦难不断斗争的毅立,也成为了媒体深度挖掘的对象。像白茹云、王海军这样选手的参赛,一方面让社会大众知道了诗词与普通人的生活并不遥远,另一方面也传递了温暖与感动。《解放日报 》、《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微信公众号上,也都发布了介绍节目中人气参赛选手的文章,获得了不错的阅读量。 无论是网友们对节目的高评价,还是对参赛选手、嘉宾以及节目幕后的关注,实际上都反映出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强烈的了解欲望。事实上,在今年《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之前,已经有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节目改变了以往文化宣传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创新形式、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地令传统文化获得了当代观众的认可。 - 26 - 另外,节目还使得不少观众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更是树立一种文化自信。网友“美好好”表示,“期待全社会能由之激发起一种发自内心,出于真诚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崇”。网友“似水在流年”的体会则是,“全程看完,感受到中华文化是意象里的中国,是诗词大会的中国,这背后是全体黄皮肤的中国人!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和标识”。 (摘编自2017年2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也是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诗词大会》实现了“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融合,是文化供给端少有的“老少皆宜”。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还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一热点与当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紧密相连,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 (摘编自2017年02月08日《湖南日报》)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出现的诗词,从《诗经》、楚辞到毛泽东诗词,时间跨越数千年,涵盖了先秦、两汉、魏晋、唐宋、明清到近现代整个中国诗歌史。竞赛题是央视请高校专家出的,题目所涉诗歌不是局限于唐诗宋词等中国诗词高峰期的作品,而是突出精品,选择普通观众熟悉的、日常吟诵得多的、能带来审美享受的主流作品。 (摘编自2017年02月09日《长江日报》) 材料四: 近日,在央视一套、十套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下帷幕,节目的热播也掀起了新一轮学习古典诗词的风尚。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18~35岁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8.5%的受访青年在平时生活中经常阅读或学习古典诗词,70.0%的受访青年认为在今天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75.5%的受访青年认为社会应加强古典诗词方面的教育。 如何推动古典诗词走进今天人们的生活?受访青年的建议有:与流行文化对接,找到当代人更易接受的传播方式(58.0%);在网络文化中植入古典诗词的成分,推动其普及(49.4%);提倡全民鉴赏古典诗词,降低传统文化的学习门槛(31.1%)等。 (节选自《人民周刊》2016年第12期,有删改) 4.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26 - A.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视率超过第一季,再创历史新高,其成功根源在于利用央视这一平台和春节黄金档期。 B. 在央视人眼中荧屏是一种资源,他们认为《中国诗词大会》使他们产生了思考,不能为追求收视率而任由劣质节目霸占荧屏。 C. 作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改变了此前文化节目高高在上的姿态,在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D. 武亦姝、白茹云和王海军均因参加《中国诗词大会》而被媒体深度挖掘,这也更进一步地引发了人们对诗词的认识。 5.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四都在叙述新闻事实时,提到了新闻背景,这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观点的来龙去脉。 B. 第二则材料和第一则材料都不同程度地指出了《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原因 ,但第二则材料对原因分析则更为全面。 C. 第三则材料概述了《中国诗词大会》所用竞赛题的来源和诗词选择标准,以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实际水平为明确导向。 D. 第四则材料具有新闻调查的性质,作者使用了一系列数据表达观点,即大多数的受访者认为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 6.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总结你对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形式的理解。 【答案】4. D 5. D 6. (1)开展创新形式、寓教于乐的活动或多种多样的竞赛方式;(2)注重内容的选择和深度加工,如“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融合等;(3)采用普通观众熟悉的、群众喜闻乐观的形式;(4)利用电子媒体、电视平台黄金档期和大数据等新工具。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其成功根源在于利用央视这一平台和春节黄金档期”错误,内外因理解错误,原文说的是“好口碑的综艺节目”“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比起“平台”和“黄金档期”,更有理由成为根源。 - 26 - B项,“在央视人眼中荧屏是一种资源,他们认为《中国诗词大会》使他们产生了思考”错误,“《中国诗词大会》使他们产生了思考”属于作者的观点,而不是电视人的观点。 C项,“《中国诗词大会》改变了此前文化节目高高在上的姿态”错误,指代对象错误根据原文的叙述,“这些节目改版了以往文化宣传高高在上的姿态”,“这些”指的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A项,“材料四都在叙述新闻事实时,提到了新闻背景”错误,材料四并未提到新闻背景。 B项,“第二则材料对原因分析则更为全面”错误,应改为“第一则材料对原因分析则更为全面”。 C项,“以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实际水平为明确导向” 错误,不符合原文“突出精品,选择普通观众熟悉的,日常吟诵得多的,能带来审美享受的主流作品”所说的这一导向。 故选D。 【6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內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本题“《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出现的诗词,从《诗经》、楚辞到毛泽东诗词,时间跨越数千年,涵盖了先秦、两汉、魏晋、唐宋、明清到近现代整个中国诗歌史”“竞赛题是央视请高校专家出的,题目所涉诗歌不是局限于唐诗宋词等中国诗词高峰期的作品,而是突出精品,选择普通观众熟悉的、日常吟诵得多的、能带来审美享受的主流作品”“《中国诗词大会》实现了‘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融合,是文化供给端少有的‘老少皆宜’”“在网络文化中植入古典诗词的成分,推动其普及(49.4%);提倡全民鉴赏古典诗词,降低传统文化的学习门槛(31.1%)等”等句子可以具体概括。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 26 -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出城 老舍 老三瑞全因心中烦闷,已上了床。瑞宣把他叫起来,极简单扼要地把王排长的事说给他听。瑞宣很兴奋,可是还保持着安详,不愿因兴奋而卤莽,因卤莽而败事。慢条斯理地,他说:“我已经想了个办法, 你以为如何?” 老三慌手忙脚地蹬上裤子,下了床,“什么办法?大哥!” “有勇无谋可办不了事!我想去找李四大爷去。李四大爷要是最近给人家领杠出殡,你和王排长都身穿重孝,混出城去,大概不会受到检查!出了城,那就听王排长的了。他是军人,必能找到军队!” “就这么办了,大哥!” “你愿意?不后悔?” “大哥你怎么啦?我自己要走的,能后悔吗?况且,别的事可以后悔,这种事——逃出去,不作亡国奴——还有什么可后悔呢?” 瑞宣沉静了一会儿才说:“我是说 ,逃出去以后,不就是由地狱入了天堂,以后的困难还多得很呢。前些日子我留你,不准你走,也就是这个意思。五分钟的热气能使任何人登时成为英雄,真正的英雄却是无论受多么久、多么大的困苦,而仍旧毫无悔意或灰心的人!记住了,老三,你要老不灰心丧气,老像今天晚上这个劲儿,我才放心!” 瑞宣去找李四爷,把来意简单地告诉了老人,老人愿意帮忙。“老大,你到底 是读书人,想得周到!”老人低声地说,“城门上,车站上,检查得极严,实在不容易出去。这件事交给我了,明天就有一档子丧事,你叫他们俩一清早就跟我走,我到时候看,怎么合适怎么办!” - 26 - 这时候,瑞全在屋里兴奋得不住地打嗝,仿佛被食物噎住了似的。想想这个,想想那个,他的思想像走马灯似的,随来随去,没法集中。他恨不能一步跳出城去,加入军队去作战。期待是最使人心焦的事,他的心已飞到想象的境界,而身子还在自己的屋里,他不知如何处置自己。 妈妈咳嗽了两声。他的心立时静下来。可怜的妈妈!只要我一出这个门,恐怕就永远不能相见了!他轻轻地走到院中。一天的明星,天河特别地白。他只穿这个背心,被露气一侵,他感到一点凉意,胳膊上起了许多小冷疙疸。他想急忙走进南屋,看一看妈妈,跟她说两句极温柔的话。极轻极快地,他走到南屋的窗外。他立定,没有进去的勇气。在平日,他万也没有想到母子的关系能够这么深切。他绝不后悔自己的决定,他一定要逃走,去尽他对国家应尽的责任;但是,他至少也须承认,永远与母亲在感情上有一种无可分离的联系。立了有好大半天,他的腿有点软,手扶住了窗台。他还不能后悔逃亡的决定,可也不以自己的腿软为可耻。在分析不清自己到底是勇敢,还是软弱,是富于感情,还是神经脆弱之际,他想起日本人的另一罪恶——有多少母与子,夫与妻,将受到无情的离异,与永久的分别!想到这里,他的脖子一使劲,离开了南屋的窗前。 瑞宣从外面轻轻地走进来,老三轻手蹑脚地紧跟来,他问:“怎样?大哥!” “明天早晨走!”瑞宣好像已经筋疲力尽了似的,一下子坐在床沿上。 “明——”老三的心跳得很快,说不上话来。以前,瑞宣不许他走,他非常地着急;现在,他又觉得事情来得太奇突了似的。半天,他才问出来:“带什么东西呢?” “啊?”瑞宣仿佛把刚才的一切都忘记了,眼睛直勾勾地看着弟弟,答不出话来。 “我说,我带什么东西?” “呕!”瑞宣听明白了,想了一想:“就拿着点钱吧!还带着,带着你的纯洁的心,永远带着!”他还有千言万语,要嘱告弟弟,可是他已经不能再说出什么来。摸出钱袋,他的手微颤着拿出三十块的票子来,轻轻地放在床上。然后,他立起来,把手搭在老三的肩膀上,细细地看着他。“明天早上我叫你!别等祖父起来,咱们就溜出去!老三!”他还要往下说,可是闭上了嘴。一扭头,他轻快地走出去。老三跟到门外,也没说出什么来。 弟兄俩谁也睡不着。在北平陷落的那一天,他们也一夜未曾合眼。但是,那一夜,他们只觉得渺茫,并抓不住一点什么切身的东西去思索或谈论。现在,他们才真感到国家、战争,与自己的关系,他们须把一切父子兄弟朋友的亲热与感情都放在一旁,而且只有摆脱了这些最难割舍的关系,他们才能肩起更大的责任。他们——既不准知道明天是怎样——把过去的一切都想起来,因为他们是要分离;也许还是永久的分离。瑞宣等太太熟睡,又穿上衣服,找了老三去。他们直谈到天明。 - 26 - 听到祁老人咳嗽,他们溜了出去。李四爷已经在门口等着他们。把弟弟交给了李四爷,瑞宣的头,因为一夜未眠和心中难过,痛得似乎要裂开。他说不出来什么,只紧跟在弟弟的身后东转西转。 “大哥!你回去吧!”老三低着头说。见哥哥不动,他又补了一句:“大哥,你在这里我心慌!” “老三!”瑞宣握住弟弟的手。“到处留神哪!”说完,他极快地跑回家。 到屋中,他想睡一会儿。可是,他睡不着。他极疲乏,但是刚一闭眼,他就忽然惊醒,好像听见什么对老三不利的消息。他爱老三;因为爱他,所以才放他走。他并不后悔叫老三走,只是不能放心老三究竟走得脱走不脱。一会儿,他想到老三的掺加抗战的光荣,一会儿又想到老三被敌人擒住,受最惨的刑罚。他的脸上和身上一阵阵地出着讨厌的凉汗。 同时,他得想出言词去敷衍家里的人,他不能马上痛痛快快地告诉大家实话,他得等合适的机会再说,而且有证据使大家放心老三的安全。 多么长的天啊!太阳影儿仿佛随时地停止前进,钟上的针儿也像不会再动。好容易,好容易,到了四点钟,他在枣树下听见四大妈高声向李四爷说话。他急忙跑出来。李四爷低声说:“他们出了城!” (节选自老舍《四世同堂》,有删改,题目为编者所加) 7. 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得知出城计划后,瑞全既兴奋激动,又放不下家人,站在南屋窗外,他没有勇气进去,因为担心见到母亲后会改变自己的决定。 B. 李四爷愿意帮忙将瑞全与王排长带出城,且认为自己完全有把握办好这件事,表明李四爷为人豪爽,乐于助人,讲义气,有胆气。 C. 本文末段具有多重艺术效果,既形象地表现了瑞宣对弟弟能否顺利出城的焦虑不安,又交代了出城的结果,同时结构上呼应前文。 D. 本文通过瑞宣支持帮助弟弟逃出沦陷的北平城的故事,再现了古都市民不愿做亡国奴、觉醒反抗的思想,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怀。 8. 选文中瑞宣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9. 选文所写的事件是“出城”,却没有详写出城的过程,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案】7. A 8. ①沉稳谨慎,如精心安排弟弟出城;②对家庭有责任感,如看重亲情,爱护家人;③有爱国情怀,如全力支持弟弟参加抗战。 9. ①这样安排于便于集中笔墨描写人物出城前的言行和心理,使人物形象更为饱满鲜明;②具体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有利于突出作品的主旨;③没有详写出城过程也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 26 -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把握作品的主题、手法等,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 A项,“他没有勇气进去,因为担心见到母亲后会改变自己的决定”错误,从文本第10段看,瑞宣当时的心情非常复杂,他一再坚持自己逃走的决心,“绝不后悔自己的决定”,另一方面又割舍不下家人,尤其放不下与自己有着感情“无可分离的联系”的母亲。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人物性格特征。解答该题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同时要注意小说其他人物的语言以及对人物的评价。分析“瑞宣”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要从小说内容出发,找出瑞宣做的事情,进而对这个人物进行分析。“有勇无谋可办不了事!我想去找李四大爷去。李四大爷要是最近给人家领杠出殡,你和王排长都身穿重孝,混出城去,大概不会受到检查!出了城,那就听王排长的了。他是军人,必能找到军队!”让弟弟“明天早晨走!”“他爱老三;因为爱他,所以才放他走。他并不后悔叫老三走,只是不能放心老三究竟走得脱走不脱”,可见其具有爱国热情;“同时,他得想出言词去敷衍家里的人,他不能马上痛痛快快地告诉大家实话,他得等合适的机会再说,而且有证据使大家放心老三的安全”可见其家庭有责任感;“瑞宣去找李四爷,把来意简单地告诉了老人,老人愿意帮忙”可见其做事稳妥。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情节结构安排的作用。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包括揭示的人物心理);对表现主题的作用;给读者的感受,即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我已经想了个办法, 你以为如何”“什么办法?大哥” “大哥你怎么啦?我自己要走的,能后悔吗?况且,别的事可以后悔,这种事——逃出去,不作亡国奴——还有什么可后悔呢”“怎样?大哥” 可知,这样安排于便于集中笔墨描写人物出城前的言行和心理,使人物形象更为饱满鲜明;瑞全很激动,很高兴,很欣慰;他为一直缄默的大哥终于说出心里的想法而兴奋;他很高兴大哥支持自己的看法;他很欣慰自己对大哥的了解没错:大哥是一个有学问有见识的人,在国家危难面前大哥并不糊涂;具体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有利于突出作品的主旨;效果上没有详写出城过程也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 26 -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欧阳德,字崇一,泰和人。甫冠举乡试。之赣州,从王守仁学。不应会试者再。嘉靖二年策问论守仁德与魏良弼直发师训无所阿竟登第除知六安州建龙津书院聚生徒论学。入为刑部员外郎。六年诏简朝士有学行者为翰林,乃改德编修。迁南京国子司业,作讲亭,进诸生与四方学者论道其中。寻改南京尚宝卿。召为太仆少卿。以便养,复改南京鸿胪卿。 父忧,服阕,留养其母,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日讲学。以荐起故官。累迁吏部左侍郎兼学士,掌詹事府。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会有诏,二王出邸同日婚。德以裕王储贰不当出外,疏言:“瞏太祖以父婚子,诸王皆处禁中。宣宗、孝宗以兄婚弟,始出外府。今事与太祖同,请从初制。”帝不许。德又言:“《会典》醮词,主器则曰‘承宗’,分籓则曰‘承家’。今裕王当何从?”帝不悦,曰:“既云王礼,自有典制。如若言,何不竞行册立耶?”德即具册立仪上。帝滋不悦,然终谅其诚。 裕王母康妃杜氏薨,德请用成化朝纪淑妃故事,不从。德遇事侃侃,裁制诸宗籓尤有执。或当利害,众相顾色战,德意气自如。当是时,德与徐阶、聂豹、程文德并以宿学都显位。于是集四方名士于灵济官,与论“良知”之学。赴者五千人。都城讲学之会,于斯为盛。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虚,晚见知于帝,将柄用,而德遽卒。赠太子少保,谥文庄。 (节选自《明史》)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嘉靖二年策问论守仁德与魏良弼直发师训无所阿竟登第除知六安州建龙津书院聚生徒论学 B. 嘉靖二年策问论守仁德与魏良弼直发师训无所阿竟登第除知六安州建龙津书院聚生徒论学 C. - 26 - 嘉靖二年策问论守仁德与魏良弼直发师训无所阿竟登第除知六安州建龙津书院聚生徒论学 D. 嘉靖二年策问论守仁德与魏良弼直发师训无所阿竟登第除知六安州建龙津书院聚生徒论学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因考试在春天,又叫“春闱”。 B. 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入选翰林院的被称为“点翰林”。由科举至翰林,是非常荣耀的。 C. 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由隋朝开始设置,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D. 赠,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其死后,追授给他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追封功臣的先人也叫“赠”。 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欧阳德,字崇一,泰和人。刚满二十岁就乡试中举,到赣州,跟从王守仁学习两次不参加会试。嘉靖二年,会试策问中曾议论王守仁的思想。 B. 欧阳德学问渊博,皇帝诏令选择有学问和德行的读书人为翰林,欧阳德改任为编修,他设置讲亭,召集国子生与四方学者在那里讲学论道。 C. 欧阳德讲求孝道,他曾被召入京做太仆少卿,但是为了便于奉养父母,他调任南京鸿胪卿。父亲去世,他守孝期满后仍留在家中奉养母亲。 D. 欧阳德敢于直谏,欧阳德曾认为裕王不应出京,并给皇帝上疏,皇帝没有同意他的建议,欧阳德就继续上奏,皇帝虽不 高兴,也原谅了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 (2)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虚,晚见知于帝,将柄用,而德遽卒。 【答案】10. A 11. C 12. B 13. (1)母亲去世,他归家服丧,丧期未满就被起用为礼部尚书,(但等到)服丧期满他才赴任。皇帝命令他在无逸殿当值。 (2)欧阳德风度温和,做学问追求实际践行,不崇尚空谈(他)很晚才被皇帝赏识,即被将重用掌权时,突然去世。 - 26 -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嘉靖二年,会试策问中曾议论王守仁的思想,欧阳德与魏良弼在考卷中坦率地阐发老师的学术却无阿谀奉承之意,最终进士及第,欧阳德被授任六安州知州。建立了龙津书院,聚集学生讲学”。 “策问论守仁”,“守仁”王守仁做“论”宾语,不能断开;“德与魏良弼直发师训无所阿”“德”欧阳德,“德与魏良弼”做下句的主语,所以“守仁”“德”之间断开,排除BD; “德与魏良弼直发师训无所阿”,“无所阿”,无阿谀奉承之意,之间不断开,排除CD。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此类题在于平时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如称谓、习惯、官职、历法、礼仪、科举制度等都要加以理解和识记。 C项,“刑部……掌管……军令等事务”错误,“军令”属于兵部。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B项,“改任为编修,他设置讲亭”错误,原文“迁南京国子司业,作讲亭,进诸生与四方学者论道其中”。 故选B。 【13题详解】 - 26 -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忧”,去世;“服未阕”,服丧期未满;“之”,到,赴;“直”,通“值”,当值。(2)“务”,追求;“见”,表被动;“柄用”,重用掌权;“遽卒”,突然去世。 【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留、补、删、换、调。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参考译文: 欧阳德,字崇一,泰和人。(欧阳德)刚满二十岁就乡试中举,到赣州,跟从王守仁学习两次不参加会试。嘉靖二年,会试策问中曾议论王守仁的思想,欧阳德与魏良弼在考卷中坦率地阐发老师的学术却无阿谀奉承之意,最终进士及第,欧阳德被授任六安州知州。建立了龙津书院,聚集学生讲学。后调入京城任刑部员外郎。嘉靖六年,皇帝诏令选拔朝士中有学问和德行的人做翰林,于是改任欧阳德为编修。后调任南京国子监司业,设置讲亭,召集众多国子生与四方学者在那里论道。不久,改任南京尚宝卿。随后被征召入京担任太仆少卿。为便于奉养父母,又调任南京鸿胪卿。 - 26 - 父亲去世,守孝期满后仍留家中奉养母亲。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等每日讲学。其后因为被荐举而起任原官,又经过多次升迁任吏部左侍郎兼学士,掌管詹事府。母亲去世,他归家服丧,服丧期未满就被起用为礼部尚书,(但等到)服丧期满他才赴任。皇帝命令他在无逸殿当值。当时,皇太子迟迟不立,皇帝相信陶仲文的“二龙不相见”之说,避讳谈及立皇太子之事,欧阳德恳请立储君。恰逢皇帝有诏令,裕王出京至其分封落地,并于同日完婚。欧阳德认为裕王作为储君人选不应出京,并上疏说:“从前太祖以父亲的身份为儿子操办婚事,储位王子都住在宫中;宣宗、孝宗以兄弟的身份操办婚事才会搬到外府,现在的事和太祖时候的情况相同,请按照当初的旧制。”世宗不答应。欧阳德奏道:“《会典》关于婚礼中说,太子结婚曰‘承宗’,分藩诸王结婚曰‘承家’。现在裕王是承宗还是承家?”世宗不高兴地说:“既然是王礼,自有典章制度。如你所言,何不册立裕王为太子?”欧阳德立即准备册立礼仪奏上。皇帝更加不高兴,然而最终体谅他的忠诚。 裕王的母亲康妃杜氏去世,欧阳德奏请按照成化朝纪淑妃的旧例丧葬,皇帝不答应。欧阳德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裁断众多被分封的宗室诸侯尤其有坚守的原则。或者当面指出利益与损害之处,众人面面相觑神色惶恐,(只有)欧阳德神态自然,十分镇静。当时,欧阳德与徐阶、聂豹、程文德都因学识渊博处在显要地位。他们在灵济宫聚集四方名士,和他们共同讨论“良知”之学,前来聚会的人有五千位。都城讲学的聚会,因此盛行。欧阳德风度温和,学问讲求实际,不崇尚空谈。他(欧阳德)很晚才被皇帝赏识,即将被重用掌权时,突然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少保,谥号为“文庄”。 古代诗文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旦携谢山人至愚池① 柳宗元 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 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 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 机心付当路,聊适義皇②情。 【注】①愚泡:柳宗元在永州冉溪边居住时,运土堆石,堵住泉水通道筑成的池子。②義皇:指传说中的伏義氏。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此诗写诗人被贬永州后与谢山人清晨同游愚池的情景。“山人”指隐士。 B. 颈联对仗工整,用霞尽山远、天高雁鸣为读者描绘了一幅高远寥阔的图景。 C. 诗人为愚池所陶醉,以至把所有“机心”完全交付于当下一路美丽的风光。 D. 永州民风淳朴,世情淳厚,诗人居住在这里,仿佛生活在远古的伏羲时代。 15. 清人沈德潜评价柳诗时说:“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结合本诗,谈谈你理解。 【答案】14. C 15. 诗人此时虽然被贬永州,仕途失意,但本诗所写景物清净幽雅、高远廖阔,所发之情恬淡闲适、豁达洒脱,表面看并无怨愤之情;在诗人喜爱愚池和希望归隐的背后则蕴含着他对官场的不满和对现实的无奈。 【解析】 【14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以至把所有‘机心’完全交付于当下一路美丽的风光”错误,“当路”指的是当权的人。 故选C。 【15题详解】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实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译文:洗过头换上轻薄的头巾,早晨的愚池露白风清。这景致最合我脱俗心意,何况与隐士携手同行?朝霞散去众山显得更远,高阔的天空大雁长鸣。把机变诡诈交给当权者,我暂且去体验伏義时的民情。此诗写诗人与谢山人早晨同到愚池游览时情景,虽飘然有出尘之思,然毕竟身处逆境,聊作羲皇上人,也只是暂时的自我安慰。题目该处分析的方向,答题时根据诗歌的内容解释困厄之境,“淡泊之音”“怨和不怨”的具体所指即可,“困厄之境“指“被贬永州,仕途失意”,“淡泊之音”指“所写景物清静幽雅、高远寥阔”,“不怨”指所发之情恬淡闲适、豁达洒脱”,“怨”指对官场的不满和对现实的无奈。柳宗元把个人的情感渗透在景物中,写出了一种“无我之境”。写景与抒情相交错,情与景相融溶,物我合一,浑然一体,脱俗造化,境界清新高阔,情趣恬淡幽雅,意兴洒然。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个选项分别为手法和情感错误。 名篇名句默写 16.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庄子在《逍遥游》中阐述宋荣子对待赞誉和责难的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湘夫人》中,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 26 - (3)杜甫的《蜀相》中“______,______”两句以高度精炼精辟的语言高度评价了诸葛亮的贤能和忠诚。 【答案】 (1).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 袅袅兮秋风 (4). 洞庭波兮木叶下 (5). 三顾频烦天下计 (6). 两朝开济老臣心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誉”“沮”“袅”“频烦”“济”的书写。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古代中国,戏曲演出常在广场、寺庙、草台或院坝。成千上万的观众聚拢,如潮的人声夹杂着摊肆的嘈杂,艺人们为了不让戏剧______在这喧嚣之中,不得不苦心孤诣地寻求突破自己存在和影响的有效手段,从而摸索出以远离生活之法来表现生活的艺术规则。 戏曲的对话是音乐性的,动作是舞蹈性的,( ),使表演者无论在化妆服饰还是动作语言上都颇有“矫情镇物、装腔作势”之感,高亢悠扬的唱腔配以敲击有力的铜锣,镶金绣银的戏衣衬着勾红抹绿的脸谱……为此,中国戏剧艺术家长期______说白、咏歌、舞蹈(身段)、武打的表现技巧和功能,乐此不疲。在戏曲表演过程中,______人间生活铺展于小小的舞台,使平素过得单调枯燥日子的百姓在观剧时感受到种种意想不到的精神刺激。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而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的原因,是因为其对生活既精于提炼,又勤于观察,从而做到形神兼备。脸谱、水袖、兰花手以及奇奇怪怪的道具等,都凝固为程式的东西,共同增加的戏曲表演的艺术魅力,造成赏心悦目、______的审美效应。 17. 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淹没 揣测 五光十色 荡气回肠 B. 淹没 揣摩 五光十色 勾魂摄魄 C. 湮没 揣测 五颜六色 荡气回肠 D. 湮没 揣摩 五颜六色 勾魂摄魄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外在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是远离生活、变异生活的,戏曲音乐和舞蹈本身决定了这一特点。 - 26 - B. 外在就表现出来了远离生活、变异生活的形式,决定于戏曲音乐和舞蹈本身这一特点。 C. 而音乐和舞蹈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戏曲的外在形式表现为远离生活、变异生活。 D. 而音乐和舞蹈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戏曲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就是远离生活、变异生活。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人物的外形和神韵的原因,是因为其对生活既勤于观察,又精于提炼。 B. 中国戏剧家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的原因,是因为其对生活精于提炼,又勤于观察。 C. 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人物的外形和神韵,是因为其对生活既精于提炼,又勤于观察。 D. 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人物的外形和神韵,是因为其对生活既勤于观察,又精于提炼。 【答案】17. B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第一空,“淹没”表示大水等漫过或浸没,也比喻声音等的“盖过”。“湮没”则主要用来表示人的名声或事迹的埋没或者事物的埋没。从常见用例看,用来指文化领域的人或事多些。根据语境“喧嚣”,这里应该用“淹没”。 第二空,“揣测”和“揣摩”是近义词,都有猜想的意思。“揣测”根据不足的证据推测。“揣摩”反复思考推求,仔细推想探求。根据语境,应选用“揣摩”。 第三空,“五颜六色”和“五光十色”,前者强调颜色多,而后者指颜色鲜艳,式样繁多。联系下文“人间生活”,这里用“五光十色”来指生活的丰富多彩更好。 - 26 - 第四空,“勾魂摄魄”形容事物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使人心神摇荡,不能自制。“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此处强调戏曲的吸引力,用“勾魂摄魄”更恰当。 故选B。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根据后文“矫情镇物,装腔作势”可知,其前文应具体说明特点而这八字对应的就是“远离生活,变异生活”,从衔接的紧密度上排除A,B,D。 故选C。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而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的原因,是因为其对生活既精于提炼,又勤于观察”,本句的病因有两处,一处是“之所以……的原因,是因为……”句式杂糅;一处是“既精于提炼,又勤于观察”语序不当。 故选D。 【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20.下面是某校一则征稿启事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青春是最美丽的岁月,青春中的人是最可爱的人,青春中的事是最值得回忆的事,青春是用来记住的。在此,以“青春校园”为主题,我社向众多师生征稿。稿件要求内容积极向上,文体形式不限,提倡抒写个性。有疑问请质询我社,我们将对您的问题进行不胜其烦的解答。欢迎各位朋友踊跃参加征文活动。 【答案】“记住”改为“怀念”;“众多”改为“广大”;“质询”改为“咨询”;“不胜其烦”改为“不厌其烦”;“朋友”改为“师生”。 【解析】 - 26 -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得体,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语言得体就是要根据语境条件来使用语言,使言语得当。语言得体要注意四点:看清对象,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适应场合,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区别语体,写什么文用什么体;明确目的,有什么事说什么话。“记住”是口语,应改成书面语“怀念”;“众多”,很多,改成“广大”;“质询”有质问之意,应该改成“咨询”;“不胜其烦”是不能忍受别人的麻烦,这里语意相反,应该改成“不厌其烦”;征稿对象是“师生”,所以把“朋友”改成“师生”。 【点睛】语言得体运用看准对象要注意谦辞和敬辞,要注意禁忌语。讲话要讲究分寸,巧妙用语,日常场合亲切、自然,正式场合庄重、规范,娱乐场合幽默、活泼,悲伤场合低沉、哀婉。分清书面语和口语,口语亲切自然,书面语庄严、严谨。注意区分各种文体的不同的语言要求:议论文讲究用语准确严密,注意修饰语的使用。实用性文章语言讲究平实。新闻稿简洁、扼要,概括性强。 广播、演讲辞明白、口语化,避免同音歧义词。 广告用语通俗凝练,新颖活泼,幽默易记。 合同措辞严密,表达清晰,政令词语庄严而有分寸等等。 贺辞热情洋溢。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青蒿素是继继乙氨嘧啶、氯喹、伯喹之后最有效的抗疟特效药,①___________疟原虫发育的早期(滋养体期),对青蒿素并不敏感所以不管采用多高的剂量,青蒿素对早期的疟原虫也无能为力。②___________,青蒿素才能发挥作用。但是青蒿素的半衰期又非常短,在体内只有两个小时左右只有在对的“时间”(青蒿素还在半衰期内),遇上对的“人”(处于中晚期的疟原虫),青蒿素才能对疟原虫起效用。对于早期疟原虫,需要在下一个生长循环周期碰到给药才能被杀死,在这样的情况下,③___________。 【答案】 (1). 但对不同时期疟原虫作用不同 (2). 只有在疟原虫发育的中晚期 (3). 青蒿素用药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运用连贯的能力。为语句补写题。此类题要求学生在通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的基础上,分析语段的结构层次,要清楚空缺处所处的位置是层次的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者拓展句。再结合空格处的上下文及关键词,拟写空缺处的句子;同时,如果有与空缺处相对应的句子,要考虑句式结构的照应及关联词的正确使用。 - 26 - 文段说明对象是青蒿素,内容是青蒿素对不同时期疟原虫的作用,所以第一空联系下文来看应该填一句总领句;第二空联系上文“在疟原虫发育的早期(滋养体期),对青蒿素并不敏感”和下文。处于中晚期的疟原虫”,结合下句巾的“才能”此处填写的关键词应该包括“只有”和“中晚期”;第三空根据上文的介绍,推断得JLH“用药时间应该加长”这样的结论。 【点睛】补写句子的方法 第一步: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对同学们常提及的“高中关键词”进行了收集,它们是:学习、社会实践、独立、迷茫、竞争、青春、挫败感、理想、合作、文化修养、意志力、兴趣、创新。 请从中选择两个或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对高中生活的认识。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逆境中选择坚持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面对挫折,有人选择沉沦,有人选择绝望,有人选择坚持……如果是你,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思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越国勾践在“亡国”这样的挫折中学会了坚持,在吴国当奴隶的三年中,他一次次经受了吴国国君对他的凌辱:尝粪问疾,妻子受辱,沦为马夫……他一次次地坚持,十年之后,他终于将吴国打败,创造了人类君王史上的奇迹,成为了雄霸一方的王者。 - 26 - 林肯,一个饱受挫折的人:1816年,家人被赶出居住地;1831年,经商失败;1832年,竞选州议员,但落选了;1832年,工作也丢了;1835年,未婚妻去世,1838年,再次竞选州议员,仍没有成功;1843年,竞选美国参诬蔑议员,失败了;1856年,在共和党的全国代表会上争取副总统提名失败;1858年,再度竞选美国参议员,再度落选。然而,无数次失败,并没有让他沉沦,经过自身的努力,他在1860年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试想:如果当时他们放弃了,勾践不可能雄霸一方,甚至不可能活下来。而林肯只会成为一个行尸走肉、游荡在痛苦和绝望中的人,可是,他们并没有,他们坚持不懈的品格,编写了生命的赞歌! 贝多芬,一个音乐天才,在他的笔下,一张张曲谱肆意的纷飞,美妙的音符如山间清泉般不断流淌,构成了一曲曲动人心弦的乐章,令我们心怀激荡,其实,在这些乐曲当中,也体现着他……一个不屈的人那高贵,顽强的灵魂。他不服输,骄傲地昂起他那不屈的头颅,执著地用手中的笔去续写音乐跃动的生命。当曲目终了,停留在人们耳边的不仅仅是音乐的回响,也是对贝多芬人生的赞歌!贝多芬战胜了人生中的逆境,因为他用自己的坚持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面对逆境,抱怨的是懦夫,坚持的是勇者,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面对挫折?--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逆境,演义新的人生! “绝望、失落、痛苦、沉沦……”面对挫折,纵然有无数选择,我只选择坚持,他像一串串美妙的音符,将生命的乐章谱写得多姿多彩,他是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将浩翰的星空点缀得缤纷亮丽,他是生命的小船,与恶魔般的巨浪搏击……让我们带上一颗坚持不懈的心,踏上新的旅程吧!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篇材料作文。要写好材料作文,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审题时学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 26 - 【审题】本题“呈现你你对高中生活的认识”要求大处着眼,十四个“中国关键词”是考生落笔的抓手,而“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则完全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这样处理既利于引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和真情实感,也利于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如由“学习”“合作”讲讲学习中合作的重要性,由“迷茫”“青春”谈谈高中生青春的迷茫,由“合作”“创新”说说高中生活学习中,应该如何在学习中创新由“独立”“青春”聊聊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独立的重要性。不论如何立意行文,都要注意:从所给的关键词中选二至三个关键词来呈现所写内容,且选用的关键词间是有机联系的,文章的主题要明确。此外,命题要求明确文体,而不限制考生写作的文体,只要能“呈现你对高中生活的认识”,论述类、叙述类乃至说明、抒情类的文体都可以自由选择,只要在写作中能体现所选文体的特征。 【立意】学习、兴趣、创新、独立:学习需要不断创新发展;独立、竞争、社会实践、理想:学习需要有一种竞争意识;迷茫、挫败感、意志力:学校生活需要有顽强的意志,需要克服一系列艰难困苦;理想、合作、青春、文化修养:学生要树立一种好的理想信念。 【结构】题目切题《逆境中选择坚持》,第一段提出问题,“如果是你,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第二段,选用越国勾践的事例说明坚持的作用;第三段林肯事例,“无数次失败,并没有让他沉沦,经过自身的努力,他在1860年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第四段,假设论证;第五段贝多芬事例,“歌!贝多芬战胜了人生中的逆境,因为他用自己的坚持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最后期望,“让我们带上一颗坚持不懈的心,踏上新的旅程吧”。 【素材】1. 鹰从生下来就向往蓝天,于是它每天苦练飞行的本领,凭着顽强的意志力,日复一日的艰苦锻炼,它终于能翱翔空中,同样有翅膀的鸡,却满足于躲在屋檐下过安适的生活,没有对天空的向往,没有顽强的意志,它再也飞不起来,只有在被恶狗追赶时,才勉强跳上低墙。 2.战国的商鞅实行变法改革时,不顾官僚大贵族的反对,凭着顽强的意志,坚决进行改革,尽管他最后死于自己所定的刑罚之下,但他的变法却使秦国从此走上强盛的道路,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同样进行改革的范仲淹却因为遭到官僚贵族的强烈反对而妥协,最终被排挤出中央政府,北宋仍陷于“三冗”、“两积”的泥潭中无法拔起。 3.我们会被鹰的执着,商鞅的顽强意志所折服,会鄙视鸡的懦弱,会扼腕叹息范仲淹改革的失败。但我们是否想过,正处于青春时代的我们,是否拥有像商鞅一样,为了理想,不顾一切,披荆斩棘的勇气和力量呢? 4.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梦想,我们都渴望能够将它实现,可当困难出现在眼前时,有许多人一下子就妥协了,他们会想着:我现在还年轻,来自方长,何必让自己碰一鼻子灰呢?他们把青春当作炫耀的资本,为了自己的懦弱找借口,可是他们不知道这种懦弱会让自己错过什么,放弃奔跑,就错过了奔跑后大汗淋漓,全身舒畅的享受;放弃登山,就错过“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放弃潜水,就错过了海水温柔的洗礼;放弃奋斗的机会,你就只能眼睁睁看着时间的流逝而后悔不已,同样因为“文化大革命”耽误了上学的机会,有的人坚持自学,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也有的人仍只有小学文化水平,机遇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能否抓得住要靠你的努力和意志,只有顽强的意志才能促使我们不断地追求、奋斗,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否则,一切都只是空话。 - 26 -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 26 - - 2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