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清水六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说“孝”‎ 两千多年前神州大地上一对师徒的对话,揭开了人类这条河流之所以生生不息的秘密。徒弟子路在河边问道:“老师,我想听听您的志向。”老师孔丘想了想,说了十二个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的这三句话,也可以用三个简单的字概括:老者安之,是孝;朋友信之,是信;少者怀之,是慈。请注意,为什么孔子把孝而不是信、慈排在了首位?同样,为什么此后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也同样把孝称为百善之首呢?‎ 也许有人会说,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后辈需要向老人学习,以传承各种知识和技能,所以当然要孝敬老者。然而此情非中国独有,世界上各个文明都是如此,这一点不足以说明孝在中国具有至高地位,而且考古资料也表明“孝为首”的情况未必自远古就如此。在已经发现的我国最早文字——甲骨文中并没有“孝”字,孝字出现于更晚些时候的商周金文中。‎ 我们不妨先看看荀子对人类生存处境的一段论述。荀子认为,“人生不能无群”,“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类相对于其他物种,在力量、速度上都没有什么优势,却能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胜过其他动物,是因为人懂得群体合作。人为什么能做到群体合作,就在于每个人都知其本分,各行其正,各安其所。所以,人不能无群,既在群体中,就不能不讲本分,否则,就不免会陷于纷争、动乱和瓦解。无疑,为了群体的共存,人还需要把自己天性中那些合作、利他的因素利用起来。‎ 孟子曾把人的天性中固有的四种合作、利他的因素,称为“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端”,是起点的意思。仅仅有一个起点,当然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这些合作、利他的因素,通过怎样的道路,渗透到人们点点滴滴的生活实践中去。似乎正是在这一点上,中国文明和世界上的其他文明,渐渐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基督教文明等神教文明和佛教文明等相信轮回的文明中,合作性的因素在一定意义上是以来世许诺的形式向信众颁布的。人们安守本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相信,只有诚实善良,“不杀人”,“不偷盗”,才能在死后获得拯救去往天堂,或修得善果减除后世轮回之苦。‎ 然而在中国,在热衷鬼神祭祀的商代被周代取代之后,人们似乎渐渐形成了关注现实世界、慎言死后世界的传统。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便是对这一传统的精练表达。相应地,中国人摸索到了一条立足于现实世界、发扬合作利他天性的道路。这条道路,自然要从一个人出生时最先相遇的两个人——父母开始,从自己和这两个人无法割舍的关系开始。如此设想,我们似乎就容易理解,孝为什么被无数中国人作为修身的起点,成为百善之首。‎ 在人类社会中,代际关系具有不可选择性。人能够选择职业、住所、生活方式,却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这一不可选择的事实从消极的一方面理解,是无法逃避的深深的无奈。不过,从积极的一面来理解,代际关系的不可选择性,恰恰使“孝”在中国文化中成为修身的起点,成为百善之首。每个人都无可回避地处于与父母的实际关系中,正因为如此,“孝”是每个人都不能不终生面对的事情,同时也就为每个人的合作利他品德的修养提供了牢固的依靠。你想修养你的德行,成为一个仁慈、有合作精神的人吗?请从那个你一出生起就必须与之合作的人开始,请从孝开始。‎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孝”字的结构:上面是一个老人,下面是一个孩子。老在上,子在下。孝的含义,就这样清晰地呈现着。‎ ‎(摘自《国学》,有删改)‎ ‎1. 下列对“孝”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说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可以用“孝、信、慈”三个字来概括,以“孝”为先的思想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B. 甲骨文中并没有“孝”字,孝字出现于更晚些时候的商周金文中,“孝为百善首”也未必自远古即有,但这并不能说明孝在中国不具有至高地位。‎ C. 一个人从一出生,最先遇到和自己无法割舍的两个人——父母,这样看来,“孝”成为百善之首,是因为无数中国人把它作为修身的起点。‎ D. “孝”是每个人都不能不终生面对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无可回避地处于与父母的实际关系中。‎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人生不能无群”,“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这是荀子对于人类能胜过其他动物以适应严酷生存环境的原因的论述,群体的合作让人类能够在生存劣势中获得发展。‎ B. 孟子把人的天性中固有的四种合作、利他的因素,称为“四端”,但仅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实践中表现出来。‎ C. ‎ 基督教、佛教是以来世许诺的形式向信众颁布合作、利他因素,这似乎让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逐渐有了差距,从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D. 商代热衷鬼神祭祀,周取代商以后,传统发生了变化。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的说法就是对人们关注现实世界、慎言死后世界的传统的精练表达。‎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人说,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后辈需要向老人学习,来传承各种知识和技能,但这不能成为孝敬老者的根本原因。‎ B. 孔子以孝为先的说法、孟子的四端说、荀子的合作说,他们关于孝的内涵的理解和认识,对我们今人有非常好的启示作用。‎ C. 人需要把自己天性中那些合作、利他的因素利用起来,对这些因素的利用就是群体合作,是为了群体的共存。‎ D. “孝”字的结构本身就很好地诠释了孝的含义。“孝”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合作精神,让人变得仁慈、有爱心。‎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孝’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C项,“一个人从一出生,最先遇到和自己无法割舍的两个人——父母,这样看来,‘孝’成为百善之首,是因为无数中国人把它作为修身的起点”错误,选项因果颠倒,由原文第5段可知,“一个人从一出生,最先遇到和自己无法割舍的是父母”是原因,“孝成为百善之首”“无数中国人把它作为修身的起点”是结果。故选C项。‎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本题中,C 项,“基督教、佛教是以来世许诺的形式向信众颁布合作、利他因素,这似乎让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逐渐有了差距,从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错误,“有了差距”在文中并没有体现,第四段只是指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且选项强加因果,由原文第四段可知,前一句“基督教、佛教是以来世许诺的形式向信众颁布合作、利他因素”是后一句“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的具体表现,而不是原因。故选C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孟子的四端说、荀子的合作说,他们关于孝的内涵的理解和认识……”错误,从文中来看,“孟子的四端说”是指人的天性中的合作、利他因素,“荀子的合作说”是对人类生存处境的论述,这两种说法都不是关于孝的理解和认识。故选B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 ‎,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棵树的正常死亡 梅寒 老槐是一棵很老很老的槐树。它从什么时候就站在那里,连那所院子里年纪最老阅历最广的老张也不知道。‎ 小院是四合院,临街,门前就是小镇最繁华的人民路。老槐站在小院门口右侧。‎ 老槐是小镇上天然的一把巨伞,在每一个炎夏来临之际,把灼人的热浪挡在外面。树下,是小铁人的乐园。老人们摇着蒲扇下棋,姑娘媳妇儿聊着家常纳鞋底绣花,孩子们最是快乐,撅着屁股趴在树底下逗蚂蚁。‎ 老张是小院的主人,也算是老槐的半个主人。他喜欢那份热热闹闹的烟火气,南来北往,无论是来树下纳凉的老街坊还是过路歇脚的陌生人,来了,拿张小凳来杯茶水,三言两语,就聊成老友。‎ 过日子,要有人气。老张家的日子,在那份热闹的人气中蒸蒸日上,越过越红火。儿女们一个个长大出息了,回头将家里的旧房旧院翻整一新。老张熬成了家里的爷,有事无事拿把宜兴紫砂小壶,坐在老槐树上的石桌边不紧不慢地啜。看人民路上车来人往,听老槐树项上鸟鸣啾啾,过着神仙一样的日子。‎ 老张挺感激那棵老槐树,待它也好。春天里,他在老槐树周围挖上一圈深沟,将发酵好的土肥填上,再浇足水,老槐就像吃了什么灵丹妙药,一下子返老还童。夏天来时,长疯了,那叶子油绿发亮,密不透风,将整个小院笼在一片清凉里。老槐树身上出现几个莫名的洞,害虫钻的。那洞就像咬在老张的身上,找来针筒,找来药,按比例兑好,给老槐树打针,绕着树来来回回找,一个小洞也不放过。‎ 一棵树的寿命长短,有时候不在于它本身,不在大自然为它提供的阳光雨露,而在于最初那颗种子的选择,或者说在于人的选择。‎ 儿子回来,把他的生意触角伸到了小镇,伸到了他们的老院里。他要将老院的房子全部扒倒,建吊脚楼,搞农家乐。小镇上的旅游业日渐火起来,可小镇上的餐饮住宿服务还远远跟不上,老张的儿子嗅觉灵敏。盖楼,老槐树是第一个要挪开的绊脚石。挪,只有死。不挪,也是死,得锯掉。儿子说得唾沫星子乱飞,老张听得脸红脖子粗:你休想打那棵树的主意!‎ 老张和儿子的较量就从那天开始。老张拼命守护,儿子拼命要砍树。老槐树是当地林业部门注册上号的,要砍掉它其实也没有那么容易。这是唯一让老张心安的一点。‎ 那些天,儿子似乎消停了些,不再提砍树的事。天天开着他那辆黑色的奔驰车,“呜”一下来了,“呜”一下又没了影儿……偶尔还会对老槐树关心一下,提桶水浇浇它。老张却不晓得那棵老槐树是怎么回事,它似乎预知到什么,精神一天天委顿下去。一树油绿发亮的叶子慢慢失去光泽,慢慢打卷泛白。那个夏天还没走,一树叶子就开始簌簌地落,像衰老人的发,止也止不住。老张看着那一地惨绿的枯叶,心疼得掉泪,却没有任何办法。那棵老槐,正在慢慢死去。‎ 小镇上的人,也很少再到老槐树下扎堆聚集。往日的好时光,也像那一树飘落的叶子,一点一点的飘逝了。‎ 老张说给儿子听:人不能富得只剩下钱。‎ 儿子不服:中国人有普遍的仇富心理。‎ 老槐倒下,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漆黑雨夜。一场台风席卷小镇,老槐树没能躲过那一劫。其实,与往年的台风相比,那一场台风并算不得凶猛。‎ 倒下的老槐树,树根都变黑变烂了。‎ 儿子浑身被绑得白粽子一样躺在医院里。忍不住,还是跟老张说了。爸,你说得对,人不能富得只剩下钱……那也是一个人最穷的时候了……‎ 老张儿子去找老同学帮忙开采伐证,老同学不急不徐地告诉他:按照相关规定,我们是无权给你开这个采伐证的,但你得明白,我们也无权阻止一棵树的正常死亡﹣﹣树也有生老病死嘛。那一句,让老张的儿子眼前豁然开朗,他不再跟倔驴一样的父亲争,他只买回一种药,掺到水里,时不时给老槐树喂一点……‎ 爸,老槐树这次没把我砸死,只把我的车砸烂,是还在念着您老对它的好吧……我,我对不起老槐树啊……‎ 老张活了六十多年,自诩吃过的盐比儿子吃过的饭多,走过的桥比儿子走过的路多,他却从天边儿上也想不到儿子会用这样的招数来对付他和老槐树。‎ 为赎罪,儿子说等养好了伤就去买一千棵槐苗,栽到镇里的荒山上。‎ 看儿子满脸的愧与悔,老张心里说不出啥滋味儿。‎ ‎(选自《红豆》2015年第9期,有删改)‎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细致描写老张尽心尽力地善待老槐树,是为了给下文老槐树倒下的时候只是把儿子的车砸烂,而没有把儿子砸死埋下伏笔,这是小说结构上的严谨之处。‎ B. 老张儿子看到小镇上的旅游业日渐红火,为了抢占餐饮住宿服务的先机,要扒掉老院的房子建楼,搞农家乐,这就要除掉老槐树,因为它的老与新的设计不协调。‎ C. 老张对儿子说“人不能富得只剩下钱”,儿子先是不服,后来死里逃生才明白了父亲讲的道理,说明儿子具有自我反思意识,他正是靠着这把生意做得顺风顺水。‎ D. 老张儿子的老同学说的话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老张儿子受它启发,采用歹毒的方式,使老槐树看起来是正常死亡,事实上是非正常死亡,他被倒下的树砸伤。‎ ‎5. 小说第3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小说在刻画老张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①写出老槐树的好处,描绘风情画,形象地表现人与环境相处的和谐.②交代了老张依恋老槐树,坚决不同意儿子锯树的原因.③和下文枯叶飘落,人们很少到老槐树下聚集,好时光一去不返的凄凉冷清形成对比,更好地表达惋惜之情,以及期盼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主题。 ‎ ‎6. ①热爱生活:喜欢人们在老槐树下聚集的热热闹闹的烟火气,老槐树下啜茗、看人经过、听鸟呜叫,过神仙日子.②和善:无论是来树下纳凉的老街坊还是过路歇脚的陌生人,他都拿张小凳倒杯茶水,聊成老友.③主意坚定:儿子要锯掉老槐树,老张生气地说:你休想打那棵树的主意!④真心感恩.他感激老槐树带给他的恩泽,给它上土肥、浇水、打针治虫;看着一地惨绿的枯叶,心疼得掉泪。‎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A项,“……埋下伏笔”错误,从文中来看,原文儿子说的“爸,老槐树这次没把我砸死,只把我的车砸烂,是还在念着您老对它的好吧”是他忏悔的感受,并非真的是“埋下伏笔”。B项,“因为它的老与新的设计不协调”错误,从文中来看,儿子要除掉老槐树不是“因为它的老与新的设计不协调”,而是它妨碍盖楼。C项,“他靠着这把生意做得顺风顺水”错误,该信息属于无中生有。故选D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第3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然后找到第三段,分析该段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这一内容与上下文的关系。段落的作用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答题模式为:内容上写了……,表现了……,结构上与下文什么关系,与上文什么关系。“老槐是小镇上天然的一把巨伞,在每一个炎夏来临之际,把灼人的热浪挡在外面。树下,是小铁人的乐园。老人们摇着蒲扇下棋,姑娘媳妇儿聊着家常纳鞋底绣花,孩子们最是快乐,撅着屁股趴在树底下逗蚂蚁”,这段文字写的是老槐树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人和树相处和谐,树荫庇人,人关心树,其乐融融,这是老张不同意儿子锯掉树的原因;此处所写的树下的热闹场面和下文树枯死时的冷清形成对比,表达对树死去的惋惜,同时流露出对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期盼。‎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小说在刻画老张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塑造人物形象要关注小说对人物的描写,包括语言、动作、心理等。小说塑造老张的形象,如“他喜欢那份热热闹闹的烟火气,南来北往,无论是来树下纳凉的老街坊还是过路歇脚的陌生人,来了,拿张小凳来杯茶水,三言两语,就聊成老友”表现其和善;“有事无事拿把宜兴紫砂小壶,坐在老槐树上的石桌边不紧不慢地啜。看人民路上车来人往,听老槐树项上鸟鸣啾啾,过着神仙一样的日子”表现其生活悠闲;为老树施肥、治虫,真心爱惜这棵树;儿子提到要砍树,他坚决不答应,没有因为利益的诱惑而动摇。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由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单位专家共同研制的“治霾”科技新成果——陶瓷金属磨损自修复材料(DFR)“发动机医生”,目前已在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推广,成为“治霾”利器。这个龙江人自己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新材料产品已成功抢占润滑油产业技术制高点,并远销国外市场。‎ ‎“发动机医生”主攻方向是发动机节能减排。黑龙江大学科技园管理办公室主任、项目技术负责人张存德介绍:“简单地说,汽车发动机缸体经过长时间活塞运动会出现磨损,导致出现发动机漏油、串气、冒黑烟、烧机油、燃料燃烧不完全等现象,都会产生有害气体和可吸入颗粒物。DFR材料就是加入汽车发动机内的‘工业味精’,它通过超精研磨,清理氧化物、油垢和积碳,提高发动机的密封性能,使油料、燃气燃烧充分,从而降低有害气体排放、降低颗粒物排放和节省燃油,进而减少由于发动机尾气排放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空气污染。”‎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1955年,美国政府出台了第一部空气污染治理法案《空气污染控制法》;1963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清洁空气法》,这部法案 成为了美国最重要的空气污染控制法案。针对汽车尾气排放的控制,1967年,美国政府出台了《机动车空气污染控制法》和《空气质量法》。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美国联邦和各州政府在标准和法律的实行上存在较大的矛盾。直到1970年,在美国民众的努力下,《清洁空气法》修正案出台,它是一项全国性的立法,具有广泛的约束效力,被视为一座里程碑。它规定了由联邦政府制定空气质量标准,列出空气污染物质名单,制定了车辆的认证、检测、减排配件应用等多项制度,对燃料的生产也做出明确规定。根据该法案设立了联邦环境保护署,赋予了其实在的管理权力。针对雾霾污染,加州政府还出台了比美国政府出台的空气质量法还严格的《污染防治法》以及《加州洁净空气法》。这些法案在美国后来的空气污染防治 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美国空气质量管理法律法规的颁布虽然使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但空气质量管理并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不同时期、不同形式下,空气质量总会出现一些新情况。对此,美国环保署根据新出现的情况,多次修订《清洁空气法》,每次修订都对空气质量的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且对各州实行要求更严格的空气污染控制条例。‎ 美国治理空气污染借鉴了水污染治理的排污许可证制度,对排污企业进行管制。美国加州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局(SCAQMD)推出了区域空气污染排放交易机制(RECLAIM),由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局(SCAQMD)对纳入交易机制的工厂的排污情况进行在线实时监测,规定排放额度,并且每年递减,从而强制排污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排放指标在芝加哥期货市场公开挂牌交易。这一机制对控制固定污染源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选自《合作经济与科技》,有删改)‎ 材料三:‎ 一场抗击雾霾的“战争”正悄然展开。由荷兰艺术家丹.罗斯加德设计的名为“无霾之洞”雾霾净化塔已于9月底进京,目前正在朝阳798艺术区内进行调试和测试,将择期与公众见面。该塔 高‎7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空气净化器,其中收集到的雾霾颗粒可被压缩做成黑色宝石。‎ 雾霾净化塔似乎只是一件艺术品,只有艺术没有环保。据报道,在全国像“无霾之洞”雾霾净化塔这样的治霾“神器”并不少,如‎2016年5月12日,西安市除霾塔项目如期封顶。有人预测,随着“减霾 在行动”越来越迫切,与雾霾净化塔类似的装置将会在一些地方大增。事实上,与其争相建设雾霾净化塔,不如在雾霾产生的源头上多下功夫治理,如下大力气抓好产业结构调整,抓好控煤、控烟和机动车尾气治理,抓好工地扬沙和渣土车洒漏的整治。‎ ‎(选自《发明与创新.大科技》,有删改)‎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发动机医生”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为润滑油产业技术的排头兵,是“治霾”的利器。‎ B.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先后出台多项治理空气污染的法案,法律基本内容与各州政府差异较大。‎ C. 美国政府治理空气污染借鉴了水污染治理的方法,规定排放额度,并且每年递减,进行有效监管。‎ D. 荷兰艺术家设计的空气净化塔为世界上最大的空气净化器,可将收集到的雾霾颗粒压缩为黑色宝石。‎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发动机医生”有为发动机节能减排的功效,加入DFR材料,能有效降低有害气体排放、降低颗粒物排放和节省燃油。‎ B. 美国联邦政府出台的多项治理空气的法案,对空气质量标准、污染物质名单都有详细的说明,也规定了燃料的生产。‎ C. 美国加州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局引入市场机制,对排污情况在线实时监测,强制排污企业减少空气与水的污染物排放。‎ D. 中国目前治理雾霾的方法更多为科技消霾,而美国政府更多从法律和市场等两个方面进行治理,为“治霾”提供根本保障。‎ E. 制造治理雾霾的科技产品不如从源头治理雾霾,可在控煤、控烟和机动车尾气治理上多下功夫,抓好扬沙和洒漏的治理。‎ ‎9. 有人认为需要体制保障,才能从根本上治理雾霾;也有人说运用高科技治理雾霾,切实有效。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 B 8. BC ‎ ‎9. 观点一:需要体制保障。①可以出台有关治霾的法律法规,为其提供法律保障。有效加强对空气污染的有效制管,引起全民的重视。②引入市场机制,实时有效地监管排污企业的污染排放,对其排放额度进行明确规定。观点二:用高科技治霾。①利用“发动机医生”和雾霾净化塔等高科技产品,降低有害气体排放,大力净化空气。②推广涉及空气污染控制技术,有效监管机动车尾气排放,将高科技产品进行全民推广。(综合观点一、二,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根据原文“美国联邦和各州政府在标准和法律的实行上存在较大的矛盾”,B.“法律内容与各州政府差异较大”错误,差异的不仅是标准还有法律的实行。‎ ‎【8题详解】‎ 试题分析:B项的内容应为《清洁空气法》;并且《污染防治法》是加州政府制定的。C.“强制排污企业减少空气与水污染排放”错误,污染排放更多的指空气。‎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分析作答。只要能自圆其说,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体悟,言之成理即可。‎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有三个要求,一是正确解读文本内容并能够加以分析,二是要联系社会现实,做出自己的评价,三是要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合理规范阐述,必须对这些认识进行综合提炼整合,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但观点必须正确,之后,必须援引文本里的事实、细节对传主与传者的立场态度进行有条理的解读,然后再把这些解读的结论与自己所能联系的事实结合起来分析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谢迁,字于乔,余姚人。成化十年乡试第一。明年举进士,复第一。授修撰,累迁左庶子。弘治元年春,中官郭镛请豫选妃嫔备六宫。迁上言:“山陵未毕,礼当有待。祥禫①之期,岁亦不远。陛下富于春秋,请俟谅阴②既终,徐议未晚。”尚书周洪谟等如迁议,从之。帝居东宫时,迁已为讲官。及是,与日讲,务积诚开帝意。前夕必正衣冠习诵,及进讲,敷词详切,帝数称善。八年,诏同李东阳入内阁参与机务。迁时居忧,力辞,服除始拜命。进詹事兼官如故,皇太子出阁,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上疏劝太子亲贤远佞,勤学问,戒逸豫,帝嘉之。尚书马文升以大同边警,饷馈不足,请加南方两税折银。迁曰:“先朝以南方赋重,故折银以宽之。若复议加,恐民不堪命。且足国在节用,用度无节,虽加赋奚益?”尚书倪岳亦争之,议遂寝。‎ 孝宗晚年慨然欲厘弊政。而内府诸库及仓场、马坊中官作奸骫法,不可究诘。御马监、腾骧四卫勇士自以禁军不隶兵部,率空名支饷,其弊尤甚。迁乘间言之,帝令拟旨禁约。迁曰:“虚言设禁无益宜令曹司搜剔弊端明白奏闻然后严立条约有犯必诛庶积蠹可去”帝允之。世宗即位,遣使存问,迁乃遣子正入谢。劝帝勤学、法祖、纳谏,优旨答之。嘉靖二年复诏有司存问。六年,大学士费宏举迁自代。帝乃遣人赍诏书即家起之。迁年七十九矣,不得已拜命,居位数月,力求去。帝待迁愈厚,以天寒免朝参,除夕赐御制诗。及以病告,则遣医赐药饵,使者相望于道。迁竟以次年三月辞归。十年卒于家,年八十有三。赠太傅,谥文正。‎ ‎(选自《明史》列传七十二,有删改)‎ ‎【注】①祥禫(xiáng dàn):丧祭名。②谅阴:居丧时所住的房子。‎ ‎10.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虚言设禁无益/宜令曹司/搜剔弊端明白奏闻/然后严立条约/有犯必诛庶积蠹可去 B. 虚言设禁无益/宜令曹司搜剔弊端/明白奏闻/然后严立条约/有犯必诛/庶积蠹可去 C. 虚言设禁无益宜/令曹司搜剔弊端/明白奏闻/然后严立条约/有犯必诛庶积蠹可去 D. 虚言设禁无益/宜令曹司/搜剔弊端明白奏闻/然后严立条约/有犯必诛庶/积蠹可去 ‎11.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进士,科举制中,最高级别考试称殿试,皇帝在朝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生亲自考核,以定甲第。考中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B. 服除,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守丧期满除去丧服称“服除”。‎ C. 兵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 D. 赠,是古代皇帝为在任或已故官员及其亲属赐予官爵或荣誉称号,以示恩荣。‎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谢迁奉守礼法。因先皇陵墓尚未完工,居丧期限未满,他建议孝宗居丧期满后再商议选妃嫔充实六宫。‎ B. 谢迁关心百姓疾苦。大同发生战事,尚书马文升请求增加南方两税折合的银两,遭谢迁和尚书倪岳反对而作罢。‎ C. 谢迁有政治才干。孝宗晚年想治理弊政,谢迁向孝宗报告并提出治理弊端的策略,得到皇帝同意,收效明显。‎ D. 谢迁晚年宠命优渥。天寒时不用上朝参见,除夕赐诗,生病派医送药,死后赠谥,极尽荣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复议加,恐民不堪命。且足国在节用,用度无节,虽加赋奚益?‎ ‎②六年,大学士费宏举迁自代。帝乃遣人赍诏书即家起之。‎ ‎【答案】10. B 11. D 12. C ‎ ‎13. ①假如又增加,恐怕百姓不能忍受。况且使国家富足的方式在于节省费用,花费无节制,即使增加赋税又有什么用?‎ ‎②六年,大学士费宏推举谢迁代替自己。世宗于是派人带着诏书到谢迁家去起用他。‎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虚言设禁无益,宜令曹司搜剔弊端,明白奏闻。然后严立条约,有犯必诛,庶积蠹可去”,这句话的含义是“虚言禁止无益,应该命官署收集弊端,详细地奏报朝廷。然后严格订立条约,违犯者必诛,那样积蠹可望除掉”,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虚言”“曹司”“条约”等,然后依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设禁无益”说的是“虚言”,而“宜”意思是“应该”,是修饰“令”,即“应该命令”,故应从“无益”后断开,排除C项;“搜剔弊端”是命令“曹司”去做的事情,故应从 ‎ “弊端”后断开,这就排除AD两项,故选B项。‎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赠,是古代皇帝为在任……赐予官爵或荣誉称号,以示恩荣”表述有误,“赠”是针对已故的官员及其亲属而言,不包括在任的。故选D。‎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项,“收效明显”表述有误,文中说的是“庶积蠹可去”,意思是“那样积蠹可望除掉”,后面说“帝允之”,但没有说到收效明显。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故选C。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若”,假如;“堪”,承受、忍受;“且”,况且;“足”,使动用法,使…富足;“节用”,节省费用;“虽”,即使;“奚”,代词,什么;“益”,益处,用处。第二句中,“举”,推举,推荐;“自代”,宾语前置,应为“代自”,即代替自己;“乃”,于是;“赍”,持,拿着;“即”,到;“起”,起用。‎ ‎【点睛】参考译文:‎ 谢迁,字于乔,余姚人。成化十年,乡试第一名。第二年考中进士,又是第一名。授修撰职,连续升迁至左庶子。弘治元年春,宦官郭镛提出预选妃嫔以充实六宫。谢迁上言道:“先帝陵墓未完工,理应等待。除服之期也不远了。陛下年轻,请等居丧期满后,再慢慢地商议也不晚。”尚书周洪谟等也同谢迁意见一致,孝宗同意了。孝宗为太子时,谢迁已是讲官,到这时,参加日讲,致力于竭诚启发开导皇帝。日讲前天晚上,他必定衣冠整齐地练习背诵,到为皇帝讲解经史时,对词的讲解详细准确,获得孝宗多次称赞。八年朝廷下诏书命谢迁同李东阳进入内阁参预机要事务。时逢谢迁居丧期间,他极力推辞,直到服满才接受任命。升任詹事兼任原来官职。皇太子前往封地,加封谢迁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他上疏鼓励太子亲贤远佞,勤于学习,力戒一味享乐,孝宗很赞赏。因为大同发生战事,满足不了供应,尚书马文升请求增加南方两税折合的银两。谢迁说:“先朝因为南方的赋税重,所以用折银的办法解决,假如又增加,恐怕百姓不堪忍受。况且富国在于节省费用,如果花费无节制,即使增加赋税又有什么用?”尚书倪岳也持反对意见,此议于是搁置下来。‎ 孝宗晚年感慨地要治理弊政,而内府诸库及粮仓、马坊的宦官行奸枉法,不能深入追究。御马监、腾骧四卫勇士自以为禁军不隶属兵部,一律以空名领取粮饷,其弊尤为厉害。谢迁趁此机会向孝宗提出来,孝宗命令草拟旨文禁止。谢迁说:“虚言禁止无益,应该命官署收集弊端,详细地奏报朝廷。然后严格订立条约,违犯者必诛,那样积蠹可望除掉。”孝宗表示同意。世宗即位,遣使慰问谢迁。谢迁于是派儿子谢正入朝致谢。鼓励皇帝勤学、师法祖先、纳谏。世宗用褒奖的语言做了回复。嘉靖二年,又下诏命有关部门去慰问。六年,大学士费宏推举谢迁代替自己,世宗于是派遣官员带着自己亲手写的诏书到谢迁家起用他。谢迁时年七十九岁了,不得已接受任命。谢迁任职数月后极力请求离去。世宗对待他更加优待,天寒免去上朝参拜,除夕日赐御制诗,有病时则派遣太医去为他治病,并赐药和食物,道路上尽是派往谢迁家慰问的使者。谢迁终究在第二年三月辞官回家。十年在家去世,享年八十三岁。追赠太傅,谥号文正。‎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夕旅怀 ‎[唐]崔涂①‎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②烟景有谁争?‎ ‎【注】①崔涂:终生飘泊,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②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代的大好山水。‎ ‎14. 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上句描绘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写我依依不舍送春归去。‎ B. 颔联第二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子规啼声与三更月色,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C. 颈联“故园书动”写自己长久在外,因而家中的书一直没有被翻动过,充满寥落之意。‎ D. 诗中前四句都是对春夕之景的描绘,写春景之寥落;后四句重在抒情,抒发了凄婉动人的愁绪。‎ E.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两句运用了设问的手法,其言外之意是说,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的。‎ ‎15. 本诗蕴含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AB 15. ①春光易逝之叹。诗人面对着春水远流、春花凋谢的暮春景色,表达了深深的感叹;②羁旅思乡之情。借“子规”、“三更月”的意象以及梦中之景写出了游子思乡羁旅孤独之情;③仕途坎坷、孤独飘零之苦。“自是不归归便得”,是无可奈何的伤心语,传达出诗人的苦闷彷徨、悲愁痛苦之情;④年华老去之悲。从第三联中写诗人揽镜自照白发生可以看出;⑤从暗用五湖典故看,含有归隐田园之意。‎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 C项,“故园书动经年绝”意思是 家乡的来信动辄几年都收不到,“动”是动辄之意,“书”是书信之意。D项“诗中前四句都是对春夕之景的描绘”不当,第三句“蝴蝶梦中家万里”意思是在睡梦中梦见了万里之外的家乡,写的是梦中之景。E项,言外之意是既然我要归去就可以归去,故乡的五湖风景是没有人来和我争夺的。如此为什么还留滞他乡呢?‎ 点睛: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综合性比较强,其中A项考查的是对诗歌意境的分析和对诗歌修辞手法的鉴赏,B项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C项考查对诗句的内容的理解,D项考查对诗句意境和诗歌表达方式及情感的鉴赏,E项考查对诗句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的分析,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鉴赏,解答时可逐句分析,然后归纳总结。诗一起笔,就渲染出一片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流水落花春去也——诗人深深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诗第二句“送尽东风过楚城”更加感伤。诗人把春光(“东风”)拟人化了,依依为她送别。这里,不是春风他送我回故乡,而是他在异乡送春归。这一“送”字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诗人面对着落红满地、柳絮漫天的残春景物,不可能不更加思念故乡。由送春而牵动的思乡之情,笼罩全篇。以下句句写的是思乡衷曲。“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这一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是传诵的名句。诗人运用了新奇的造语,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情境。游子从“蝴蝶梦”中获得片刻的回乡之乐,但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家园依旧远隔万里,更加空虚、失望,更加触动思乡之情。何况此时又正当“子规枝上月三更”——夜深人静,月光如水;子规鸟(即杜鹃)在月下哀哀啼唤:“子归!子归!……”听着子规啼,想着蝴蝶梦,游子的心,该是何等的痛苦哀伤。诗的最后两句更耐人寻味。“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这两句是倒装。从暗用五湖典故看,这里的“归”字,还含有归隐田园之意。诗人仆仆风尘,仕途坎坷,“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是无可奈何的伤心话,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干不能而又欲罢难休的苦闷、彷徨的心理。‎ 名篇名句默写 ‎16.填写下列名句。‎ ‎①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卒章显志,体现全诗主旨的句子:________,______。‎ ‎②杜甫《登岳阳楼》描写洞庭湖水浩瀚壮阔,无边无际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 ‎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2). 使我不得开心颜 (3). 吴楚东南坼 (4). 乾坤日夜浮 (5).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摧眉折腰”“事”“坼”“乾坤”“忧患”。‎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幼儿园“小学化”,指的是在幼儿园阶段提前教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这种现象近年来非常普遍,  ,甚至传导至幼前阶段,也就是还没上幼儿园就开始教这些知识了。更有甚者,小孩还在幼儿园阶段就在上奥数班,至于学拼音、英语,更是  。上海的家长们为了给孩子报某个毫无资质的学前班,挤破了头不说,排队报名的黄牛号都涨到5000元,这事情也一度闹得   。‎ 这样做的弊端很显然,就是填鸭式的教育剥夺了孩子们应有的快乐童年和儿童的想象力,违背了教育的客观规律。这个道理很浅显,家长不可能不懂。既然如此,为何家长们依然   呢?原因就在于,这么做的“好处”也很明显。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学习小学阶段的知识,到时候就能轻松对付课内学习,也就可以比其他同学抢先一步。更重要的是,许多民办小学在招生时,也会明里暗里考察小孩掌握的知识,而那些提前学的孩子更有被录取的优势。‎ 只有加快各级招生体制改革,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幼儿园“小学化”这一乱象才可能从根本上被遏制。这样也才能避免专项治理工作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死循环。‎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靡然成风   层见迭出   沸沸扬扬   蜂拥而至 B. 蔚然成风   层见迭出   沸反盈天   趋之若鹜 C. 靡然成风   司空见惯   沸沸扬扬   趋之若鹜 D. 蔚然成风   司空见惯   沸反盈天   蜂拥而至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样做的弊端很明显,就是剥夺了儿童的想象力,而填鸭式的教育也禁锢了孩子们应有的快乐童年 B. 这样做的弊端很明显,就是剥夺了孩子们应有的快乐童年,而填鸭式的教育也禁锢儿童的想象力 C. 这样做的弊端很显然,就是剥夺了孩子们应有的快乐童年,而填鸭式的教育也禁锢了儿童的想象力 D. 这样做的弊端很显然,就是填鸭式的教育剥夺了儿童的想象力,而也禁锢了孩子们应有的快乐童年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逐渐减轻幼升小、小升初的压力 B. 幼升小、小升初的压力被逐渐减轻 C. 幼升小、小升初的压力被减轻 D. 幼升小、小升初的压力逐渐得以减轻 ‎【答案】17. C 18. B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靡然成风”,指群起效尤而成风气,贬义词,多指不好的风气。“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第一处,从前后文来看,对于幼儿园“小学化”,作者是不认可的,这应是一种不好的风气,故应使用“靡然成风”。“层见迭出”,指接连不断地多次出现。“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第二处,应是说“小孩还在幼儿园阶段就在上奥数班,至于学拼音、英语”等现象很常见,应使用“司空见惯”。“沸沸扬扬”,形容人声喧扰,议论纷纷。“沸反盈天”,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第三处,是说“上海的家长们为了给孩子报某个毫无资质的学前班……排队报名的黄牛号都涨到5000元”这一事情,应使用“沸沸扬扬”。“蜂拥而至”,像一窝蜂似地一拥而来。形容很多人乱哄哄地朝一个地方聚拢。“趋之若鹜”,本义是像鸭子一样成群成群跑过去。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事物。多做贬义词。第四处,是说家长明知道这样做的弊端,却依然纷纷争着去做,应使用“趋之若鹜”。故选C项。‎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这样做的弊端很显然,就是填鸭式的教育剥夺了孩子们应有的快乐童年和儿童的想象力”,“这样做的弊端很显然”搭配不当,“明显”是指清楚地显露出来,容易让人看出或感觉到,而“显然”是容易看出或感觉到,非常明显,公开显露貌,从句中来看,应使用“明显”;“剥夺了……儿童的想象力”搭配不当,“剥夺”与“想象力”不搭配,应是“禁锢了……想象力”。A项,“就是剥夺了儿童的想象力”中“剥夺”和“想象力”搭配不当,“而填鸭式的教育也禁锢了孩子们应有的快乐童年”中“禁锢”与“快乐童年”搭配不当;C项,“这样做的弊端很显然”搭配不当;D项,“这样做的弊端很显然”搭配不当,“填鸭式的教育剥夺了儿童的想象力”搭配不当,“禁锢了孩子们应有的快乐童年”搭配不当,故选B项。‎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把握文段的中心话题,把握前后句的主语、句式结构等。本题中,从前面来看,“只有加快各级招生体制改革,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前面都是说具体的做法,都使用动宾式句式,再看后面“幼儿园‘小学化’这一乱象才可能从根本上被遏制”,由此可知,前面是说遏制幼儿园“小学化”的措施,故横线上的内容也应采取动宾式的结构,A项,“逐渐减轻幼升小、小升初的压力”更符合主语一致的语言连贯性要求,与前面两个举措的句式结构一致,而BCD三项都改为主谓句,这就与前面的句式和语意不一致,故选A项。‎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房屋当然是建筑,但纪念柱、方尖碑、巨石圈栏等等,也都是建筑。通常,建筑具有①______。对于这两个方面的要求,②______,如一般的居住建筑、生产建筑、医疗建筑等;③_______,如典礼性、宗教性、纪念性建筑;有的则两者相伯仲,既有实用性,又有相当高的艺术性,如博物馆、美术馆、剧场等建筑。‎ ‎【答案】 (1). ①实用性和艺术性两方面的要求 (2). ②有的实用性占主导地位 (3). ③有的艺术性占主导地位 ‎【解析】‎ 试题分析:通读整个语段,可知语段在谈建筑的实用性与艺术性。根据第一空前面的内容可以确定“建筑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两方面的要求”根据2.3句后的内容应填实用性或艺术性占主导地位。‎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进入高三,学生将面临高考复习备考的高效问题。需要强调的是,最好按老师的要求来复习备考,因为只有按老师的要求才能制定好自己的学习计划,合理地安排时间,而安排好时间,必将提高做题效率,这样高考中也就一定能考出优异的成绩。‎ ‎①是只有按老师的要求才能制定好自己的学习计划。‎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不是安排好了时间,就一定能提高做题效率。 (2). ③不是提高了做题效率,高考就一定能考出优异的成绩。‎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文段表意绝对的句子“只有按老师的要求才能制定好自己的学习计划”“提高做题效率,高考中也就一定能考出优异的成绩”。‎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哲学家尼采说:“感恩就是灵魂上的健康。”‎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答案】感恩,灵魂上的健康 如果有人问我:“感恩是什么?”‎ ‎“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在我心里,这是最好的回答。人生在世,不能仅向生活一味索取,还要学会感恩,去追求灵魂上的健康,我愿常伴一颗感恩之心,让生命之花开出最美好的姿态。‎ 一个人学会了感恩,他便学会了用乐观谦卑对事待人。当他与生活中神圣时刻共舞时。他感恩,这是生活对他的恩赐。当暴风雨到来时,他感恩,这是帮助他心里和精神成长的甘露。在一次又一次真诚的感恩下,他的灵魂因洁净而愉悦,因健康而富有光彩。感恩清洁了他的灵魂。‎ 会感恩的人有许多。“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便十分美好”那是顾城对自然的感恩,他用纯净的文字将最平凡的景象,幻化成世间最美的风景,他明白,无论是普遍还是美妙,存在的,都是他值得用心去感恩的,“花未全开月未圆,就是人生最好的境界”那是李娟对求而不得的感恩,她将失落化为动力,她知道,圆只是暂时的满足,缺,有种持久的期待,面对这样的和谐,她是应该去感恩的。“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那是李密对皇上能赏识自己的感恩,虽然他出于原因无法任职,但他懂得,一个人不能要求太多,能得到选用便是对他的肯定,他是要用感恩来报答的。‎ 这些人因感恩而热爱身边的人和事,因感恩而包容人生的平淡与不公。他们用感恩清洁自己的灵魂,得到灵魂上的健康。‎ 相反,当一个人失去了感恩,将生活的美好当作理所应当,而遇一点小事便充满了愤怒与怨恨,满腹牢骚,怨天尤人,大喊生命的不公。甚至逃避现实,沉浸在自己的悲怨中难以自拔。活脱脱地让自己变得阴暗,让灵魂变得浊臭,他忘记了无论是惆怅还是幸福,无论是忧伤还是欢喜,都是人生的滋味,值得我们品尝,因为他忘记了感恩!‎ 我听闻,一位女孩因母亲不给她出国留学的钱,竟用刀捅死了母亲。她难道懂得感恩吗?不懂感恩的孩子竟比狼还可怕!也许她从小就被呵护着长大,把母亲对她的爱当作理所当然。可是她不明白,是母亲赋予了她生命与优越的生活,给她钱是情分,不给她是本分。亲情不是提款机,也不是还债的工具,既然因为各自缘分被安排在一起,就应该学会感恩,倍感珍惜,而不是发生这样毫无人性的惨案。她正是因为没有感恩才使得内心变得冷漠,才使得灵魂变得病态。‎ 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用感恩带来灵魂上的健康。‎ 蒋勋说:“活得像个人,才能看见美”那么怎样才能活得像个人,答案是感恩。只有当我们学会感恩,有了灵魂的健康,才能从人类升华成一个人。我们不仅要用感恩对待每一朵花开,每一声鸟啼,也要用感恩去对待每一次批评和挫折,因为他们虽看似痛苦,但能带给我们成长,让我们从一次次的跌倒中站起,变成更强大的我们。‎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拥有灵魂上的健康,与这世界温柔相抱,让生命之花开出最美的姿态。‎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首先解读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话题和情感趋向,“感恩就是灵魂上的健康”,尼采这句话的中心词是“感恩”,尼采明确指出感恩对于一个人的价值,即拥有感恩之心,人的灵魂才是健康的。虽然设题人给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这一提问,实际上答案并不具有两面性,换言之,应该认可这句话,肯定人应该拥有感恩之心。考生要思考如下几个问题:什么是感恩,宽泛的说就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它的情感比感谢要深切、要厚重、要丰沛;对谁感恩,在写作范围上同学们一定要拓宽选材空间,可以思考的范围有:回顾历史,放眼社会,倾听大自然,展望未来,在写作对象上同学们要倾注丰富情感,可以寄托的情感的载体有人、物、景、事等;为何要感恩,如感恩充实着我们的生活,如感恩塑造着我们的心灵,如感恩使世界变得美丽,感恩使我们拥有爱心。但现代社会中有很多缺乏感恩的表现:对父母辛苦的无动于衷、对老师付出的漠然置之、对动物受伤的冷眼相待、对别人危难的缺乏同情、对民族忧患的缺乏关注。。。。面对这些现象,我们可以展现自己与写作对象之间发生的事件交往、情感交流和独特体悟。然后分析文体,材料在文体上没有限制,考生可以选取自己擅长的体裁写作,如写作议论文要有明确的观点,如写作记叙文, 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最后分析行文构思,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分析何为"感恩",接着分析为何要感恩,然后联系现实,指出生活中缺乏感恩的现象,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构的时候,要时刻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参考立意:‎ 心灵之瓶,感恩不绝;感恩创造美好世界;感恩,与青春同行;心存感恩,方能行稳致远。‎ 素材:‎ 为何国王把王位传给第三个儿子?‎ 有个国王有三个儿子,他很疼爱他们,但不知传位给谁。最后,他让三个儿子回答如何表达对父亲的爱。大儿子说:“我要把父王的功德制成帽子,让全国的百姓天天把您供在头上。”二儿子说:“我要把父王的功德制成鞋子,让普天下的百姓都知道是您支撑他们。”三儿子:“我只想把您当做一位平凡的父亲,永远放在我心里。”最后,国王把王位传给了第三个儿子。‎ 通过这则材料我们总结出的是:——感恩需要真诚,它应该来自心灵的深处。‎ 小女孩为何获得“雷鸣般的掌声”?‎ 老师正在做一次如何感恩父母的调查。一个同学马上说:“等我长大的时候,我要送一套很大很大的别墅给他们。”其他的同学露出惊奇和羡慕的目光。另一个同学接着说:“我要请爸爸妈妈出去旅游,南极的冰川和北极的极光就是我送给他们的礼物!”其他的同学传出不小的赞叹声。只有一个女孩怯怯地说:“我要给妈妈洗头,让„„让她的长发飘逸起来„„”空气在这一刻凝固了,教室里静得能听见心跳声。“为什么?”老师不解地问。“在一次车祸中,妈妈的双手致残了,只有我给她洗头„„对妈妈来说,洗头是种幸福!”教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通过这则材料我们总结出的是:‎ ‎——感恩需要爱,它是幸福的另一种表达。‎ ‎——感恩需要细心呵护,它应该来自平凡的生活。‎ 奥运会冠军顾俊的感人之处何在?‎ ‎《江南时报》报道,载誉归来的奥运会冠军顾俊回到家乡无锡,得知父亲顾德元所在的无锡第四纺织机械厂正遇到贷款难题,便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16枚金牌,给父亲拿去作为贷款抵押。如今,这家企业蒸蒸日上。当职工们共拿出20万元奖励她时,顾俊却说:“我为家乡人民做些事情是应该的„„没有家乡的哺育,就没有我的今天。”‎ 通过这则材料我们总结出的是:‎ ‎——感恩需要提升境界, 它应该来自博大的胸怀。‎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