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一课三测:第7课 诗三首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一课三测:第7课 诗三首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第7课 *诗三首 记一记 一、通假字 ‎ 契阔谈讠燕,心念旧恩  通       ‎ 答案:讠燕 宴 乐 二、一词多义 ‎1.遗 ‎①采之欲遗谁    ‎ ‎②桓公饮酒醉,遗其冠    ‎ ‎③得遗金一饼    ‎ ‎④深追先帝遗诏    ‎ 答案:①读wèi,赠送,给予 ②遗失 ③遗失的 ④死者留下的 ‎2.适 ‎①少无适俗韵    ‎ ‎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 ‎③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 ‎④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 ‎⑤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 答案:①适合,迎合 ②到……去 ③女子出嫁 ④顺从,适合 ⑤刚才,刚刚 ‎3.故 ‎①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 ‎②君安与项伯有故    ‎ ‎③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 ‎④此物故非西产    ‎ 答案:①原因,缘故 ②老交情 ③仍旧 ④通“固”,本来 ‎4.顾 ‎①还顾望旧乡    ‎ ‎②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 - 25 -‎ ‎③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 ‎④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答案:①回头看 ②考虑,顾虑 ③看 ④探望,拜访 ⑤反而,难道 ‎5.当 ‎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 ‎②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 ‎③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 ‎④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 ‎⑤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答案:①对着 ②掌管,主持 ③处在某个时候 ④对等,比得上 ⑤把守 辨一辨 三、古今异义 ‎1.同心而离居 古义:                     ‎ 今义:齐心。‎ 答案:指感情深厚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古义:                     ‎ 今义:数学上的专有名词。‎ 答案:多少 ‎3.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古义:                     ‎ 今义:迟疑不决,低声自语。‎ 答案:这里指对贤才的思念和倾慕 ‎4.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古义:                     ‎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答案:过去的 ‎5.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古义:                     ‎ 今义:转折连词。‎ - 25 -‎ 答案:只是 ‎6.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古义:                     ‎ 今义:存在,生存。‎ 答案:问候,怀念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答案:向南 ‎2.名词用作动词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 答案:弹奏 ‎3.使动用法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答案:使……归顺 ‎4.意动用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 答案:感到苦 以……为满足 - 25 -‎ ‎填一填 五、作者 ‎   ‎ ‎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年    、    、    ,字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与其子    、    合称“三曹”,形成    文学的兴盛局面,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开创文学新风气。他的不少乐府诗充分表现了他    的雄心和      精神。其诗风慷慨、沉郁、古朴。‎ ‎ 其诗大致分两类:一类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代表作    等;一类主要表现一统天下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代表作    、    、    等。‎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    ,字    ,自号    ,世称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时期诗人、辞赋家。他生活在政治黑暗腐朽的东晋末年,对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又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只好    。他的诗留存有120多首,其中有20多首是写        的田园诗,是诗人农村生活的反映。他的诗文朴素自然,意境高远,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对后世文学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有《陶渊明集》传世。‎ 作品有:    、    、    、    、    、《桃花源诗》等。‎ 答案:‎ - 25 -‎ 东汉末 政治家 军事家 诗人 孟德 曹丕 曹植 建安 一统天下 顽强的进取 《蒿里行》 《龟虽寿》 《短歌行》 《观沧海》 潜 元亮 五柳先生 靖节先生 东晋 归隐 田园生活和景色 《饮酒》 《归园田居》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归去来兮辞》‎ 六、背景 ‎《古诗十九首》‎ ‎       桓帝、灵帝时,    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往往背井离乡,外出    或    ,以便获得一官半职。他们长时间远离家乡,过着坎坷辛苦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浓重的乡愁。《古诗十九首》中就有相当多的作品反映了游子思乡、闺妇怨别的痛苦,《涉江采芙蓉》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答案:东汉 中下层 游学 游宦 ‎《短歌行》‎ ‎   曹操巩固了北方割据势力后,在建安十三年回到邺都,立刻着手改革官制,自任丞相,将大权紧紧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此时,孙权统一了江南,建立东吴政权;刘备在荆州积蓄扩展力量,伺机活动。曹操深感今后的敌人更强更难对付,必须广招贤才,迅速壮大自己的力量,方有取胜的把握。    的战事迫在眉睫,曹操的这层忧虑也日益加深。终于在一次宴会上,他用“    ”的形式将自己的思虑公布于众。‎ 答案:南征 短歌 ‎ 《归园田居(其一)》‎ ‎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        ”,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        与        ,抒发        。‎ 答案: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田园风光的美好 乡居生活的淳朴可爱 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七、文化常识 建安文学 ‎   文学史上的建安,指      (黄初是魏文帝曹丕的年号)这段时间。建安文学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最突出的是在诗歌方面。建安时期,文人五言诗繁兴,这时期的诗坛,可谓群星璀璨,代表诗人有“三曹”(    、    、    )、“‎ - 25 -‎ 建安七子”(    、    、    、    、    、    、    )和女诗人    。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直接继承了      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并且形成了“    ”这一优良传统。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地位。‎ 答案:建安到黄初 曹操 曹丕 曹植 孔融 陈琳 王粲 徐幹 阮瑀 应玚 刘桢 蔡琰 汉乐府民歌 建安风骨 田园诗派 ‎    田园诗派是我国古代诗歌流派中重要的一支,    是其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诗大部分取材于    ,有的接近于口语,有的近似歌谣,有的直抒胸臆,抒发诗人热爱躬耕生活之情;语言平淡而自然,朴实而又毫不缺乏色彩,给人一种        的感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并创造出一种        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此后田园诗不断发展,到唐代形成了      ,名家辈出,    、    是其代表人物。此类诗歌总体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答案:陶渊明 田园生活 清新、静谧、悠闲、淳美 田园牧歌式 田园山水诗派 王维 孟浩然 理一理 八、思路归纳 ‎(一)《涉江采芙蓉》‎ ‎(二)《短歌行》‎ - 25 -‎ ‎(三)《归园田居(其一)》‎ 九、主题提炼 ‎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采用“    ”的“虚拟”方式表达游子思乡苦闷的怀乡之作。全诗不仅虚拟了“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想象出游子“    ”的情景,婉曲奇思,令人动容。‎ ‎ 《短歌行》体现了        和顽强的进取精神,抒发了诗人对    、    的深沉感慨和    、    的宏伟抱负。‎ ‎ 《归园田居(其一)》,描述了诗人由官场回归田园以后    的田园生活及其乐趣,表达了他对        的厌恶之情。‎ 答案:思妇调 还顾望旧乡 曹操一统天下的雄心 时光流逝 功业未成 求贤若渴 慷慨激昂 悠然闲适 官场生活 感悟体会  ‎ ‎ ‎ ‎ ‎ ‎ 想一想 ‎ 下列各句对《诗三首》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涉江采芙蓉》的“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B.曹操《短歌行》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表达希望能够延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的雄心壮志。‎ C.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25 -‎ 是诗人真诚的自我表白,是诗人的愤激之词。‎ D.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四句,是对归返田园生活的总结和赞美,也是对官场生活的否定。‎ 解析:“愤怒之词”太绝对,应为“自我告白”。‎ 答案:C ‎[文本细读]‎ 一、整体感知 ‎ 诗歌讲究锤炼语言,试对下列诗句进行赏析评点。‎ ‎(1)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答案:(1)“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出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诗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两句是在就男女双方的心境做对比之后所做的总结。在上文微嘘短叹之后,把心里的“忧伤”痛快地发泄出来,便陡然煞住。表现得愈直率,情致就愈显得沉痛深挚。‎ ‎(2)这四句诗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 ‎(3)“羁鸟”就是笼子中受羁绊束缚的鸟,“池鱼”就是养在池子里供人观赏的鱼,二者都是误落尘网之人的象征。“恋旧林”“思故渊”正是鱼、鸟的本性,这两句诗是形容诗人归园田居的愉快心情。鸟归山林,鱼得潭水,故旧相逢,怡然自得,分外亲切。“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则是回归田园之后生活的真实写照。归园田后,要“开荒”,要“守拙”,而这与居官场、吃俸禄、巧取豪夺形成鲜明的对照。这样的对照正突出了诗人躬耕自食、安贫乐道的高贵品格。‎ - 25 -‎ 二、细节探究 ‎1.请结合诗句,分析《涉江采芙蓉》一诗中反衬手法的运用。‎ 答案:此诗采用了反衬的手法来表达诗人的凄清心境。‎ ‎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诗人先营造了一个美好、欢乐的情境。然后情绪一转,发出了“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的感叹,所以开头两句极写美好、欢乐的景色,以乐景衬哀情,表现了诗中人物的孤独寂寞之感。‎ ‎2.《短歌行》中作者使用了哪些典故?使用这些典故有什么作用?‎ 答案:‎ 诗句 典故出处 作用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杜康,中国粮食酿酒鼻祖 指作者借酒浇愁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表达对贤才的思念和倾慕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 表示对招贤纳士的热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管子·形势解》‎ 表达了作者希望尽可能多地结纳贤才的心情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史记·鲁周公世家》‎ 以周公自比,表示作者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心悦诚服地归顺 ‎3.《归园田居(其一)》运用了哪些突出的艺术手法?请结合诗歌分析。‎ 答案: (1)情景交融。‎ ‎ 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这种富有生活气息的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境界,与陶渊明内心追求的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2)比喻手法。‎ ‎ 用“尘网”“樊笼”比喻官场的庸俗、黑暗;以“旧林”“故渊”‎ - 25 -‎ 比喻乡土,贴切形象,能加深读者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白描手法。‎ ‎ 描写田园风光平淡质朴,不加任何修饰,却极为精练自然,如出水芙蓉。‎ ‎(4)对比手法。‎ ‎ 把“适俗”与“守拙”对比,写鸟时将“飞翔”与“囚于樊笼”对比,写鱼时把回归自然、厌恶官场的心情表达得生动又自然。‎ 三、思维发散 ‎ 我们应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答案:观点一 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有其消极的一面。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如果人人都像他那样,因憎恶黑暗而避世,那我们这个社会岂不没入了黑暗之中而不见光明了吗?‎ 观点二 从当时的社会现实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我们应像他那样,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人格。‎ ‎[素材化用]‎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诗人陶渊明刚直坦率,面对前来视察的督邮,他不愿按世俗规矩去小心谨慎地恭迎侍候,而是愤然抗辞:“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他不为金钱、官位所累,毅然辞官归隐,展现了崇高的气节。‎ 爱惜人才两明君 ‎ (1)刘邦重用人才。‎ ‎ 刘邦得天下后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 25 -‎ 可见,刘邦所以能夺取天下,成就统一大业,除有若干客观因素外,从其主观因素上看,主要是善用贤士良将。‎ ‎ (2)唐太宗珍惜人才。‎ ‎ 唐太宗李世民能成为一代明君,确有其过人之处,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国家选拔人才上。他对人才高度重视,他的身边总是能人如云,做秦王时即有房玄龄、杜如晦,后来连太子建成的谋士魏徵也成了他的股肱之臣,并成就了圣君贤臣的一段佳话。‎ 答案:(略)‎ 关于人才的名言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仲 ‎ 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李世民 ‎ 得贤杰而天下治,失贤杰而天下乱。——范仲淹 ‎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 ‎○即学即练 ‎ 任选上面的素材,以“选择”为话题,写一段文字,不少于80字。‎ 答: ‎ ‎ ‎ ‎ ‎ ‎ ‎ 答案:(示例)他来了,带来了一阵阵菊香,带来了与自然契合的豁达心境。面对宫阙,他选择了归田园,选择了自然的那份恬适。他追求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有着“阡陌交通,落英缤纷”的理想,他绽放了压在心底的那份“自然”。他的丰碑永远树立在田园郊野之上。‎ ‎[写法借鉴]‎ ‎1.《涉江采芙蓉》‎ ‎ (1)长于抒情。其抒情往往用事物来烘托,融情于景,寓景于情,二者密切结合,达到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境界。‎ ‎ (2)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使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 (3)善于运用比兴手法,映衬烘托,着墨不多,而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 2.《短歌行》‎ ‎ (1)起兴手法的运用。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 25 -‎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等。‎ ‎ (2)比喻手法。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比喻人才难得,这里写求贤不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以“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士大夫四处奔走,流露出诗人唯恐贤者不来归附的焦虑。“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暗喻自己像山一样不厌其多地容纳土壤,像海一样不厌其大地容纳众水,表明自己会宽宏大量、广纳人才。‎ ‎ (3)借代手法。如用“君”“鹿”“嘉宾”“月”“乌鹊”等指代人才,用“山”“海”“周公”来指代自己。‎ ‎ (4)用典。如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以周公自比,倾诉自己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自己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3.《归园田居(其一)》‎ ‎ (1)白描手法的运用。诗人几乎完全采用白描手法,以村落、草屋、榆柳、炊烟、狗吠、鸡鸣等农村平常的景象,勾画出一幅恬静、平和、质朴的田园风光图,其中融入了诗人的高雅情趣,表现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营造出宁静淡远的意境,令人神往。‎ ‎ (2)以田园之景写胸中之意。诗人笔下的田园是与浊流纵横的官场相对的理想天地,寻常的农家景象无不是迷人的诗情画意。诗人在用白描手法描绘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理想、人格情操。‎ ‎ (3)层次清晰,画面感强。本诗显现的画面很有层次。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远处,村落、炊烟,给人悠长的遐思。一近一远,使画面具有纵深感。‎ ‎ (4)语言质朴无华。本诗语言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情趣,使陶诗独具魅力。‎ ‎[技法指导]‎ 用典及其作用 ‎ 1.定义: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2.作用:用典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等。‎ - 25 -‎ ‎○尝试练笔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请从用典的角度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泊秦淮 杜牧 ‎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注】。‎ ‎【注】 《后庭花》:乐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而以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所作最为有名。因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人把他所喜爱的《玉树后庭花》曲、词当作亡国之音的代名词。‎ 答: ‎ ‎ ‎ 答案:诗歌第三、第四句用典,借南朝陈后主纵情声色,终至亡国的历史事实,谴责了当时唐王朝荒淫无度、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 语言应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些地方贪一时之功、图一时之名,对容易从数字上反映出来的、能够吹糠见米的成绩十分用力,对打基础、管长远的项目不感兴趣。‎ ‎②国民党军队一路溃败,从福州往厦门方向逃奔,士兵们一个个筚路蓝缕,狼狈不堪。‎ ‎③本公司承诺十九天完成家装工程,拖一天罚一千元,一言九鼎,决不食言。‎ ‎④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要如履薄冰,居安思危,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 ‎⑤一些运动员在不完全了解国家乒乓球队管理模式调整具体内容的情况下,意气用事,擅自退赛,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⑥石墨烯在超级电容器尤其是微型超级电容器方面的应用前景稍微靠谱一点,而在锂离子电池上的应用前景微乎其微。‎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⑤⑥‎ 解析:①吹糠见米:比喻见效快。②筚路蓝缕: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褒贬误用。③‎ - 25 -‎ 一言九鼎: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此处应用“一诺千金”。④如履薄冰: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⑤意气用事:缺乏理智,只凭一时的想法和情绪办事。⑥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对象错配。‎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从房地产行业的长期发展看,在中国未来的10年内依然是一个很好的行业,可是这个行业需要洗牌,需要价格和利润回归正常。‎ B.高中语文课标强调,课内必读书目中传统的经典作品必须应占1/2以上,因为高中孩子学习古诗文的能力毕竟增强了。‎ C.之前很多旅客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多不解,通过报道,很多旅客对我们的工作有了更多支持和理解,也使春运旅客的进站秩序更加良好。‎ D.新时代的根本特征之一就是追求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就要淡化GDP,政府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调整结构和深化改革上。‎ 解析:A项,成分残缺,“依然”前缺主语。B项,不合逻辑,“必须”“应”保留一个。C项,语序不当,应去掉“也使”,“支持”和“理解”位置对调。‎ 答案:D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过去,搜寻外星生命的大多数研究都将目光对准氧气,①        :如果一颗遥远行星上存在甲烷和二氧化碳,且没有一氧化碳,那么其上很可能存在生命。②        ?因为二氧化碳和甲烷代表碳原子相反且极端的氧化水平,非生物过程很难在不产生一氧化碳(中间物)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如果某颗行星富含一氧化碳,③        。这种新认识可能带来新突破,人类有望在不远的将来发现外星生命。‎ 解析: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根据前文“都将目光对准氧气”和空格后的观点,可知应该填写“但现在有了一种新的认识”;第②空根据后面的“因为”“非生物过程很难在不产生一氧化碳”可知应该填写“‎ - 25 -‎ 为什么不能有一氧化碳呢”;第③空根据前文“非生物过程”可知应该填写“就不可能有生物存在”。‎ 答案:①但现在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②为什么不能有一氧化碳呢 ③就不可能有生物存在 ‎4.假设《涉江采芙蓉》中“采芙蓉”的是一名女子,请展开合理的联想,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下面的句子。注意描述要有文采。‎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 ‎ ‎ ‎ ‎ ‎ ‎ ‎ 答案: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风和日丽,一群农家女子荡着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回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还有那数不清的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叫人心醉。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萦绕在船头,然后随风而逝。‎ ‎5.仿照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子再写两个句子。‎ 对酒当歌,酒,被三滴泉水不停润泽,朦胧中任岁月穿越了时空,依然能看到智者对酒当歌时的潇洒。酒,让人于热烈、奔放与豪情中,回味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诗人的顾影自怜,回味着“酒酣胸袒尚开张”时官人的豪兴傲气, ‎ ‎ ,‎ ‎ ‎ ‎ ……‎ 如今,古时的佳酿已无处可寻,而佳酿制成的诗句,倒是历久弥香,愈发芳醇。‎ 答案:回味着“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时文人的多情善感 ‎ 回味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时壮士的悲怀壮行 ‎6.认真观察下面这幅题为“摇钱树”的漫画,分析并写出其寓意。‎ - 25 -‎ ‎ ‎ ‎ ‎ ‎ ‎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观察漫画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确保漫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不遗漏。在分析寓意时,要注意漫画的标题是“摇钱树”,要分析“摇钱树”在漫画中具体指什么。同时,要明白绝大部分漫画都是具有讽刺性的,所以作答时要思考此幅漫画讽刺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答案:画面具有象征意义:曹操墓即代表文化遗产。漫画讽刺了单纯地把文化遗产当成牟利的手段的做法。(或: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是当务之急)‎ 文本巩固 一、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7.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 ‎ ‎ ‎ ‎ ‎ 解析:从采花草送给亲人的行为不难看出这首诗抒发的是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答案: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芳草想送给家乡的妻子亲朋,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8.“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看来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朋友,是古人常有的举动。你能说说这首诗中写“采芙蓉”‎ - 25 -‎ 赠给所思之人在营造意境上的作用吗?‎ 答: ‎ ‎ ‎ 解析:将“芙蓉”的特点(美丽,高洁)与人、人的感情联系起来即可。‎ 答案:芙蓉让人感到抒情主人公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使意境更加高洁、清幽。‎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讠燕,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9.“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诗人以“朝露”喻指什么?‎ 答: ‎ ‎ ‎ ‎ ‎ 解析:“朝露”见日经风则无,生命极其短暂,与转瞬即逝的时光相似。由此不难看出本义。‎ 答案:由朝露经风吹日晒转瞬即逝来比喻人生短暂、时光易逝。诗人想到自己年华过半,壮志未酬,心中涌起无限忧虑,这是诗人对时光易逝、人才难得的焦虑。‎ ‎10.“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分别出自何处?在此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答: ‎ ‎ ‎ ‎ ‎ 解析:这几句诗表达的心情为求贤若渴及得到人才后的欣喜之情。‎ 答案:“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承接了上面对贤才的“忧思”,比喻对贤才的渴望。后四句引自《诗经·小雅·鹿鸣》,是古人宴饮宾客时所唱的歌。前者写出了求贤才不得时的日思夜念,后者写出了得贤才之后的欣喜。‎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 25 -‎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1.诗中“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语分别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 ‎ ‎ ‎ 解析:四处比喻可分为两组,“尘网”“樊笼”指官场、尘世,“羁鸟”“池鱼”指身在官场的自己。明确了这些,就不难回答思想感情,即厌恶官场、尘世,热爱田园生活。‎ 答案:“尘网”“樊笼”比喻庸俗的官场和尘世。“羁鸟”“池鱼”比喻受官场束缚的自己。作者用这些比喻,表达了他憎恶官场和尘世,不求宦达,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12.“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 答: ‎ ‎ ‎ ‎ ‎ 解析:这四句中“村”“烟”“狗”“鸡”等意象明显指的是农村生活。在这些景象中,有静有动,以动(声)衬静的手法很明显。‎ 答案:描绘了一幅远离尘嚣的农村生活的图景。前两句勾勒出村庄的远景,“暧暧”是对村庄轮廓的勾勒,“依依”是对袅袅炊烟的形态的描摹,“暧暧”是静景描绘,“依依”是动景描写,动静结合,将宁静而富有生气的村庄的朦胧美表现了出来;后两句虽未写人,但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表现出村庄的宁静,以声衬静,颇有意趣。‎ 二、课外探究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 25 -‎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善欺。‎ ‎【注】 ①将:岂。②纪:经营。‎ ‎13.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解析:A项,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移居后与邻人相处的情景。B项,此句诗意思是与邻人有酒辄喝。C项,此句诗的意思是夜里互相思念时便披着衣出门互相寻访。‎ 答案:DE ‎14.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答: ‎ ‎ ‎ ‎ ‎ 答案: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白帝【注】‎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照应题目,写白帝城云雨翻腾的景象:云气从城门涌出,大雨倾盆而下。‎ - 25 -‎ B.颔联对句工巧,写出了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读来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C.诗歌前两联以风雨起兴,为后两联展现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做铺垫。‎ D.尾联以孤苦无依的寡妇被搜刮净尽、哀愁恸哭的悲剧形象,控诉黑暗的社会现实。‎ E.全诗意象密集,语言含蓄蕴藉,以暴风骤雨喻动荡时局,更给人惊心动魄之感。‎ 解析:B项,“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错,首联“雨翻盆”表明大雨已至,颔联承“雨翻盆”而来,具体描写雨景;而且上句“雷霆斗”指水声雨声夹杂在一起竟使人如闻雷霆一般,故气氛“紧张激烈”,而非“沉寂”。E项,“语言含蓄蕴藉”错。‎ 答案:BE ‎16.诗歌的颈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 ‎ ‎ ‎ ‎ 解析:杜甫是爱国主义诗人,颈联以“戎马”和“归马”进行对比,以往昔“千家”和战乱后仅余“百家”进行对比,表达了他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思。‎ 答案:诗歌的颈联表达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思,即对安宁的渴望,对战争的厌恶,对乱世百姓的同情。颈联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戎马”和“归马”进行对比,用“归马”的安逸,反衬“戎马”的劳累、紧张,突出了战乱对百姓生活的侵扰;以往昔“千家”和战乱后仅余“百家”进行对比,揭示了战乱造成的生灵涂炭、十室九空的恶果。诗句对比鲜明,感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7~18题。‎ 寒雨中偶赋 陆游 鬓毛萧飒齿根浮,徂岁翩翩肯暂留?‎ 穷巷多泥谁问疾,空阶滴雨又经秋。‎ 自营可笑夸三窟,善守宁须筑百楼①?‎ 但使胸中机事尽,一樽随处送悠悠。‎ ‎【注】 ①‎ - 25 -‎ 百楼:指古代瞭望敌情的高台。东汉末年公孙瓒筑百楼进行防御,却被袁绍攻破。‎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第一句作者描述自己年老体衰的现状,白发已经稀疏,齿根开始松动。‎ B.第三句感叹自己身患疾病,但是由于所住的地方泥泞难行,无人前来探望。‎ C.第四句作者用空阶滴雨的景象渲染了空寂凄寒的氛围,增添了人生的感伤。‎ D.既想营一己之私,又自夸能以狡兔三窟来避祸,作者觉得这样做非常可笑。‎ E.诗的尾联作者认为如果能忠于职责,尽心尽力,就无妨饮酒自娱,优游卒岁。‎ 解析:B项,“由于所住的地方泥泞难行,无人前来探望”错,“穷巷多泥谁问疾”写的是作者生活环境艰苦且年老多病却无人关心的艰难处境。E项,“如果能忠于职责,尽心尽力”错,尾联上句大意为“只要心中所想的国家大事能够实现”。‎ 答案:BE ‎18.请从诗中两处反问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答: ‎ ‎ ‎ 解析:本题要求从两处反问的诗句入手,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徂岁翩翩肯暂留?”一句以反问表示否定,言明时光流逝,从不肯为自己短暂停留,表达了对时光飘然而逝的无奈和感伤,也隐含着正视现实境况的理性。“善守宁须筑百楼?”借用典故,表达出对那些“筑百楼”以自保的人的嘲讽,和尾联自己“胸中机事尽”的志向构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高洁自守的坦荡。‎ 答案:①作者以“肯暂留”的反问,表达了对时光飘然而逝的无奈和感伤,也隐含着正视现实境况的理性;②作者以“宁须”的反问,嘲讽了那些“筑百楼”以自保的人,表现出高洁自守的坦荡。‎ 备考提升 论述类文本 - 2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余秋雨 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 ‎ 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的权谋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 - 25 -‎ 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 请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 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 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 ‎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赠答诗》)‎ ‎“大化”——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为这一点,所以宋代之前一直无人赏识他。‎ B.作者将陶渊明和历史上许多文人作对比,表现出他的安静是一种自觉的处世态度。‎ C.陶渊明与魏晋名士一样也追求“回归个体”,但他却表现得平静、自然、优雅。‎ - 25 -‎ D.标题中的“田园”是陶渊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然”就是这种境界的核心。‎ 解析:A项,“宋代之前一直无人赏识他”太绝对,文中说“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说明还是有人赏识他的。‎ 答案:A ‎20.依据原文,简要概括陶渊明诗作的特点。‎ 答: ‎ ‎ ‎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提炼要点的能力。纵观全文,摘取表现陶渊明诗作特点的语句作答。‎ 答案:①文笔自然,言词通俗而心怀高远;②以平静而优雅的姿态来保持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③歌咏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田园。‎ ‎21.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作者笔下陶渊明的“田园”的理解。‎ 答: ‎ ‎ ‎ 答案:①“田园”是陶渊明远离官场、远离尘嚣、耕作自资的归隐之地;②“田园”是陶渊明保持安然自立文化人格的精神家园;③“田园”是陶渊明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并以最自然的文笔去加以描写的具体对象;④“田园”是陶渊明彻底自如的高远心怀的物态象征。‎ - 25 -‎ - 2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