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2单元5杜甫诗三首练习含解析 人教版必修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第2单元5杜甫诗三首练习含解析 人教版必修3

‎5 杜甫诗三首 一、读准字音 ‎(1)凋(diāo)   (2)砧 (zhēn)   (3)万壑(hè)‎ ‎(4)朔漠(shuò) (5)青冢(zhǒng) (6)省识(xǐng)‎ ‎(7)千载(zǎi) (8) 琵琶(pí pa) (9)渚(zhǔ)‎ ‎(10)潦倒(liáo)‎ 二、一词多义 ‎(1)急 ‎(2)苦 ‎(3)去 ‎(4)病 三、词类活用 ‎(1)玉露凋伤枫树林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凋落衰败)‎ ‎(2)环珮空归夜月魂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来)‎ ‎(3)丛菊两开他日泪 ‎(名词用作动词,流泪)‎ ‎(4)无边落木萧萧下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落下)‎ ‎(5)艰难苦恨繁霜鬓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多)‎ 四、古今异义 - 12 -‎ ‎(1)丛菊两开他日泪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去紫台连朔漠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图省识春风面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万里悲秋常作客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百年多病独登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艰难苦恨繁霜鬓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往日,过去的某一天或某一个时期。今义:指将来的某一天或某一个时期。(2)古义:离开。今义:多指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与“来”相对。(3)古义:图画。今义:画图形。(4)古义:远离故乡。今义:一万里的距离。(5)古义:借指晚年。今义:很多年或很长时期;人的一生;终身。(6)古义: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今义:困难。‎ ‎ [资料链接]‎ 现实主义的诗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曾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祖籍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任左拾遗,因屡次直谏被贬,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杜甫草堂)。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代表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 - 12 -‎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其诗显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世人称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四月,四川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这促使他买舟东下。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杜甫携家眷来到夔州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里,杜甫写下了四百多首诗。这段日子是作者创作的丰收时期,也是作者生命即将结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后光辉洒向人间,洒向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热爱着的土地(大历五年,即770年卒)。本课所选的三首诗都创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创作于大历元年(766),是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故曰“秋兴”。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766年已历七载,期间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这八首诗次第相连,首尾呼应,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主题是“故国之思”,诗中所写个人的悲哀也关乎国难,历来被认为是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成就最高的诗。本课所选为第一首。‎ ‎《咏怀古迹》是一组七言律诗,亦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夔州和三峡一带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吟咏这些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登高》一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的重阳节。当时诗人病卧夔州,身体的病痛,生活的艰辛,时局的动荡,兵乱的不断和壮志未酬,所有这些都像沉重的阴云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使诗人备受摧残。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与愁苦。‎ 近体诗 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律诗格律要求严格,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它们在格律上的规定如下:‎ 限字句:一般每首八句,分为四联。分别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定韵脚: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调平仄: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的规定,一般按照平仄相间的原则处理。‎ 讲对仗: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对仗又分工对和宽对,工对要求词性和意义严格对偶,宽对只要求词性相近、意义大体相对即可。‎ ‎ [文本鉴赏]‎ ‎《秋兴八首(其一)》:描绘了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烘托出一种阴沉萧森的环境气氛,‎ - 12 -‎ 抒写了留滞他乡的愁绪,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忧国之情。‎ ‎《咏怀古迹(其三)》:由写昭君村开始,进而写昭君的身世遭遇,最后突出昭君的怨恨;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 ‎《登高》: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答案] ①自伤漂泊,忧国思乡 ②咏叹昭君,抒写抱负 ③忧国忧民,伤时叹己 ‎ [文本深读]‎ 一、阅读《秋兴八首(其一)》一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1.秋天的枫树应该是红红火火的,杜牧也说“霜叶红于二月花”,而且红叶也是暖色调,那么首联用枫树林,是否与诗歌的感情基调相悖呢?联系时代背景,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相悖。秋天枫叶的红是一种暗红、缺乏生命气息的红;再联系作者的经历,他经历了盛唐的恢宏,转而又由盛而衰,由盛唐走向衰亡,那这种火红,暗指盛唐曾经的辉煌。“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 ‎2.颔联在营造意境氛围时一语双关,请简要分析。‎ - 12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巫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大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3.“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诗词语平易而含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又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盼东归故园,然而心愿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绽开就潸然落泪。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一语双关:“丛菊两开”既谓花开有时,又见出时光流走;“一系”既是伤归乡无期,又见出人迹滞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含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4.尾联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借景抒情。诗人借助眼前的家家催刀尺、户户捣衣声,抒发对国事的担忧、对家乡的思念。‎ 二、阅读《咏怀古迹(其三)》一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5.这首诗首联描写的内容是什么?试分析“赴”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联着重写孕育了昭君这样的奇女子的地方的自然环境,一个“赴”字凸显了三峡和荆门山势若奔腾野马的雄奇之姿。‎ ‎6.这首诗中间两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12 -‎ ‎ 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在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身体不能归,魂魄却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7.这首诗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请联系下面材料回答。‎ 材料一: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左拾遗。 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材料二:诗人与王昭君非常相似:‎ 相似点 昭君 诗人 才能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经历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归所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情感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相符。作者在慨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三、阅读《登高》一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8.诗歌首联写登高的所见所闻的这些景物各具有怎样的特点?写这些景物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景物的特点。作用:渲染烘托出秋的特点,为后文抒登高所感、写内心之愁做铺垫。‎ ‎9.诗歌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千古名句,试分析其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联从大处着笔,境界壮阔,融视觉、听觉于一个画面,情景交融。写秋天肃穆肃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落木萧萧”引起诗人“悲秋”之感,“长江滚滚”引起诗人对身世的感慨。“无边”“不尽”,‎ - 12 -‎ 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出神入化的笔力。‎ ‎10.根据提示,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宋代的罗大经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话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悲”意:他乡作客,一可悲;________,二可悲;寒秋作客,三可悲;________,四可悲;“百年”无为,五可悲;________,六可悲;亲朋亡散,七可悲;________,八可悲。这种种的可悲,使诗人倍感身世的凄凉。‎ ‎[答案] 常年作客 万里作客 身患疾病 孤独登高 ‎11.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四、阅读杜甫诗三首,回答下面的问题 ‎12.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我们可以体察出杜甫那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而杜甫忧国伤时的形象也跃然纸上。你认为造成诗人愁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是个人命运的艰难。颠沛流离、坎坷苦难伴随着诗人的一生。如今他已年过半百,疾病缠身;好友相继离世,剩下自己孑然一身;时日无多,仍流落异乡。这一切都令诗人愁苦不已。‎ ‎(观点二)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杜甫心忧国家和人民,想为国出力,平定战乱,但自己已经年老多病,无力回天。空有忧国忧民之心,却壮志难酬,他心急如焚,因此白发丛生,两鬓如霜。‎ ‎(观点三)是诗人心忧天下的高尚情怀。古代许多知识分子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处世准则,杜甫却无论穷达,都心怀苍生黎民。‎ ‎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 12 -‎ 含蓄而有韵味的情景交融 定义: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情景交融包括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 作用:(1)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 ‎(2)看似并未写景,却神奇得让读者在浓郁的“情”中体悟到清晰的景。本课诗人成功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将自己常年漂泊、老病孤愁、忧国忧民、壮志难酬之情融入秋景之中。情景交融是诗歌或散文中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它能将作者的情感通过细致的景物描写巧妙地传达出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而且使得文章含蓄而有韵味。‎ ‎2.写法指导 运用情景交融“三方法”‎ ‎(1)要寻找适合抒发感情的某一类景物。例如,为了抒发欢快之情可以借助于美好的景物,为了抒发悲哀之情可以借助于凄凉的景物。‎ ‎(2)根据抒发感情的需要,可以先景后情,也可以先情后景。‎ ‎(3)可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感情渗透于字里行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一切景物都含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3.迁移运用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高天之狂飙,深谷之哀猿,惊心动魄,使全诗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之中。‎ 请学习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闷热的天,蝉儿耐不住寂寞不停地鸣叫,我孤单一人,寂静的身旁没有一个知音,想疯狂地听摇滚乐,听歇斯底里的歌声,只为逃避无人的世界里那浓烈的孤单气息。一个人是清冷,两个人便是精彩,于是,莫名的冲动让我格外想念旧日的好友,怀念过去的日子,尽管不够现实的遐想追回不了曾经一切,但却希望思绪可以飞扬于闭上双目后的世界中,印有微笑,印有舞动的身姿,翩翩起舞……‎ ‎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 - 12 -‎ 杜甫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一心想“达则兼济天下”。但在唐玄宗逐渐昏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弄权的社会里,那是注定要碰壁的。杜甫一生的苦难和穷困使他不能不看到封建社会的冷酷现实。十年长安的困守,是杜甫思想变化的光辉起点;长期的流离失所又使他接近人民,体会到人民的情绪和愿望,从而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 ‎【应用角度】 “理想与现实”“爱国与爱民”“诗言志”“先天下之忧而忧”等。‎ ‎2.素材应用 杜甫的诗作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我们再品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 [群文阅读]‎ 导读:“达则兼济天下”是历代儒生立身处世的最高标准。杜甫生在万方多难,风雨飘摇的时代,个人命运苦不堪言,却在人生最为艰难的时期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形容自己。这位仁德宽厚的诗人的诗中流露的是深广的忧患意识,体现出的是中国古典诗歌最美的美学特征。‎ 肩 膀 常常会想,要怎样一副铁肩才扛得起一个朝代由盛转衰的剧变产生的心理落差?才扛得起夹缝中的芸芸众生的声声叹息?才扛得起中国诗歌在社会剧变中的大课题?‎ 所以,不敢想象杜甫是怎样用他并不健壮的躯体承载着一切。驾一叶平平仄仄搭起的小舟,穿梭于暗流涌动的江水中,我能想象杜甫逆流而上的艰难。他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注定要弓着腰,低着头,一点一滴地细数着百姓的苦难,然后蘸着浓于墨的悲哀,含泪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使命决定了他不可能过得轻松。“穷则独善其身”,多少人用这句话安慰自己,摇摇头,屈服于黑暗的社会现实,从此只为个人和家庭的前景奔走。可是,杜甫的心是与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连在一起的,所以不管多艰难,他都要用自己的肩膀撑出一片天地,容纳他们的叹息。 于是有了破旧茅屋中的那声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有了那句又恨又悲的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 - 12 -‎ ‎ 而咸阳桥上“直上干云霄”的哭声也从此被后人深深铭记。他是真正的人民“代言人”,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一段属于百姓的“诗史”。‎ 翻开杜甫的人生画卷,不由得让人想起这句话:“文章憎命达。”他报国无门,困顿十年,方得小职,安史之乱中又流亡颠沛,为人所俘,直至最后,贫病交加而死。当他幼年在自家的枣树上爬上爬下,把笑声洒满整个庭院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命运之神已给他安排下这样一条坎坷异常的人生之路。幼时身体羸弱的他也一定没有想到自己将用这一副肩膀扛起自己人生的不幸和整个时代的悲哀。‎ 而杜甫竟然扛住了。尽管生活已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可他从没把自己的目光拘囿于个人的得失与悲喜,就在他即将撒手人寰,在他为自己举行告别仪式的时候,还在关心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他总是放眼大众,深入到人们的心中,体察最底层人民的苦难。然后聚焦,酝酿,提炼,挥洒。杜甫是大儒,可他分明又高于传统的儒家。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济天下。儒家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不在位,都要谋其政。那些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歌的叙事诗中少见直接的抒愤与哀喊,他总是从局外人客观平静的视角冷眼旁观,从一种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迸发出更为沉重和浓郁的愤懑。这样的诗不知使后代的多少人怒火胸中烧,泪水眼中噙。西川的一句诗也许是杜甫最好的写照:在一个晦暗的时代,你是唯一的灵魂。‎ 都说男人“铁肩担道义”,那么杜甫就是古往今来真正的大男人。一副肩膀,看似柔弱,却撑起了中国历史上一座文学与道义的高峰,让人远远观望,赞叹不止。‎ 在人间 你该是生了怎样一副心忧天下的心肠,才让你一生颠沛流离,郁郁而终?战乱离散,居无定所,诸弟也杳无音讯,秋后白霜凝重,“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流落遥远异乡,心心念念的还是故乡人、故乡月。你是不是还在担忧那战乱纷飞的地方,孤雁哀鸣,鼓声瑟瑟……‎ 我似乎看到你满面灰尘、瘦骨嶙峋地站在茅屋前,心力交瘁的你面对秋风卷走屋上三重茅,秋雨进屋浸湿你破烂的草席……是不是文人的经历大都类似,你是想用行动告诉世人,你是那种“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的人,就算你再穷困潦倒,亦不会独善其身。你都窘迫到什么地步了,这样的情境之下,还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如此舍生取义、大义凛然,虽说留得生前身后名,但终究还是苦了你一人。‎ 我觉得,如果我有李白这样一个挚友,“人生在世不称意”时,我也会“明朝散发弄扁舟”。就说天下大乱,民生疾苦,仅凭一人之力又奈若何?你也坚信“我辈岂是蓬蒿人”,最终还是没有“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迈与潇洒!‎ 若有空闲时,你不妨找李白蹭碗酒喝,听他海阔天空地讲高力士如何羞愤地脱下他的靴子,看他用一只中了魔咒的酒壶,把自己藏在里面,把酒言欢,倒也逍遥自在。飞扬跋扈为谁雄的潇洒,乐天派的他总能感染你一二分。或者读读他的诗,就说蜀道有多难,‎ - 12 -‎ 人生艰难比起蜀道来也是小巫见大巫。‎ 读着你,想到李清照的那句“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无须浮华装饰、万人簇拥,自是十里飘香,清芳孤赏。或许你也是那桂花,清新、细腻、绵长、不卑不亢,内敛而不失气概。‎ 多想在你的诗中读出一些乐观,或者为自己着想的东西来。你漂泊无依,还凭栏涕泗流,上天给了你悲天悯人的心肠,或许你本该如此,谁让你遇上了那个时代,心忧天下却报国无门。每一个流浪的人都有一个不安的灵魂。看到后人对你的评价说:“你的贫困在闪烁发光。像一个圣者的烂衣裳,就是一丝一缕在人间。”发光的灵魂在漂泊,时代再黑暗也不会让你有厌世的情绪,一个时代的由盛转衰,各种悲凉落寞也没改变你的信仰。‎ 如果可以重来,我渴望你能生活在我所处的这个时代,尽管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人人都能心怀梦想、砥砺前行。这个时代会给你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当然你的生活也不再潦倒,命运也不再坎坷……‎ 建议阅读篇目:‎ ‎《石壕吏》 杜甫 ‎《潼关吏》 杜甫 ‎《新安吏》 杜甫 ‎《新婚别》 杜甫 ‎《垂老别》 杜甫 ‎《无家别》 杜甫 ‎ [诵国学经典]‎ ‎1.[先贤语录]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 ‎(选自《荀子·天论》)‎ ‎[古文今译] 统治人民的君主,崇尚礼义尊重贤人才能称王天下,注重法治爱护人民才能称霸诸侯,贪图财利而狡诈,国家就会危险。‎ ‎[知行启迪] 在国家治理上,荀子非常看重“礼”。荀子认为礼从区分与调节不同人的利欲关系中产生结果。在治礼的过程中,不能只顾及人的欲望,而要让物与欲两者相持而长,在物质的增长和欲望的增长之间保持平衡。‎ ‎2.[先贤语录]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选自《论语·为政》)‎ ‎[古文今译] 孔子说:“用政治手段来治理他们,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就只求免于犯罪,而不会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治理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就会有廉耻之心,‎ - 12 -‎ 而且还会归顺。”‎ ‎[知行启迪]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始终遵循一个永远不变的出发点和宗旨,那就是“以德服人”,这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中华民族就是凭着这样的崇高境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五千多年。今天,我们仍然坚信这个“以德服人”的出发点和宗旨,仍然符合我们“永不称霸”“和谐社会”的承诺与信念。‎ - 1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